⒉电化学反应步骤: 电化学还原产生吸附于电极表面的氢原子。 酸性介质: H3O+ +e+M→MH+H2O 中性或碱性介质: H2O +e+M→MH+OH -
3)金属氧化物电极 建立在半导体研究的基础上。已有大规模的应用 ,如氯碱工业使用的RuO2 电极(将活性材料附着在钛电极上形成形稳阳极)、铅酸电池中应用的PbO2电极等。
4)金属配合物电极 过渡元素金属的酞菁化物和卟啉等
目前已知的电催化剂主要为过渡金属及其化合物。 设计关键:选择过渡金属中心原子 特点:过渡金属的原子结构中都含有空余的d轨道和未成对的d电子,通过催化剂与反应物的接触,催化剂空余d轨道上将形成各种特征的吸附键,达到分子活化的目的,从而降低了复杂反应的活化能。 主要为含有Ti, Ir, Pt, Ni, Ru等金属或合金及其氧化物。如 RuO2/Ti电极, RuO2-TiO2电极, Pt/Ti电极,Pt/GC电极
吸附机理分为两类: 2.反应物首先在电极上进行解离式或缔合式化学吸附,随后吸附中间物或吸附反应物进行电子传递或表面化学反应。
例如甲酸的电化学氧化:
或
总反应:
(二)氧化还原机理
通过催化剂的氧化-还原转变来实现催化反应。
或
总反应均为:
氧化—还原电催化图解过程
R + A→ O + B
五.电催化性能的评价方法
循环伏安法 旋转圆盘(环盘)电极法 计时电流法 稳态极化法 光谱法等
1.2 氢电极反应的电催化 一、氢气析出的电催化 二、氢气氧化的电催化
一.氢气析出的电催化
㈠氢气析出的过程:
⒈液相传质步骤: 酸性介质: H3O+(溶液本体)→H3O+(电极表面附近液层) 中性或碱性介质: H2O或OH-(溶液本体)→H2O或OH- (电极表面附近液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