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1].ppt
- 格式:ppt
- 大小:5.75 MB
- 文档页数:80
摘要在农村基础教育课改实验中,教师的素质离新课标的实施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新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尚未确立。
应大力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宣传力度,全面改革各类招生制度,建立新的评价体系;建立各种形式的教师培训机制,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
关键词课程改革困惑对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国家在新形势下,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作出的重大决策,它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教师角色功能的转变、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评价促学生全面发展”等,是对原基础教育的重大改革。
面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农村基础教育遇到了许多困难和困惑,严重制约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开展,现剖析如下:一、困惑(一)教师素质的困惑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它呼唤教师的教育观念的转变,角色的转换,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师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然而,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如下:1.从事教学所需要的专业知识面窄。
表现为理工科教师不懂人文学科,人文学科教师不懂自然学科知识。
有的教师就连本学科的知识也很单一,更谈不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
2.教师知识更新差。
表现为教师知识陈旧,难以适应中小学课程改革的需要,做不到按照课程改革的需要自学相关知识。
3.教学能力较差。
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重点不突出。
虽然各学科教师大都能遵循教学的基本规范与要求,踏踏实实上好课,但是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完善,将知识体系有系统地传授给学生还重视不够,且缺乏厚积薄发、左右逢源以及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知识基础处理教材的能力。
4.创新能力和操作能力差。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机械重复的劳动过多,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体现很少。
在教具极其短缺的情况下,教师自制教具的能力不够,对实验仪器、电教手段等的操作能力也很欠缺。
5.缺乏与当地生产相适应的生产技术技能。
教师虽身在农村,但对生产技术技能知识知之甚少,使自己和自己的学生都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局外人。
6.教师的人员结构不合理,专业不对口的较多,学历达标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