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人教四年级数学《路程、速度和时间》
- 格式:ppt
- 大小:1.99 MB
- 文档页数:18
小学四年级数学《路程、时间与速度》教案模板三篇《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是四年级“数与代数”的部分内容。
本课的学习,目的是要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并掌握路程、速度与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四年级数学《路程、时间与速度》教案模板,欢迎大家阅读!——教学目的: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3.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主题图。
——教学方法:谈话法;情境教学法。
一、谈话导入师: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数学问题,这些问题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出示主题图)二、探索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1.学生思考:要想知道谁跑得快,要比较什么?你有什么办法?2.小组交流,明确:要想知道谁跑得快,就要看看同一时间里谁跑得远,谁就快。
这个同一时间在这里就是1小时,那么拖拉机1小时跑了120÷2=60(千米)而面包车1小时跑了210÷3=70(千米)60<70,因此,面包车跑得快。
3.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单位时间即为:1时、1分、1秒。
在单位时间内所行驶的路程叫做速度。
本题中,拖拉机的速度是60千米/时,而面包车的速度为70千米/时。
因此,面包车的速度快。
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明白要想知道谁跑得快,不是看谁行驶的路程多,而是要看统一时间内谁跑得远,建立单位时间的表象。
4.让学生根据这一情境得出路程、时间、速度三者的关系。
速度=路程÷时间5.看一看。
出示生活中常见的数据,拓展学生对日常生活中速度的认识,也可以把学生课前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交流。
——通过实例,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的空间,真正明确了路程、时间、速度这三者的关系。
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速度时间与路程的关系一、课前谈话:同学们你们好,认识我吗?怎么称呼我?你们真善于观察!学习就是要这样善于观察,不断思考。
(1)随机指一生:你跑步一定跑的很快吧!(2)那谁跑得快?(3)看样子快慢大家都能判断了,你能来说说生活中快的东西?慢的东西呢?(4)这节课张老师和大家一起来研究快慢二、新授(1)路程相同比时间师:课堂上来了两位同学,小军和小明他们要比一比谁跑得比较快,请大家来当当小裁判。
裁判们看仔细(出示)问:谁跑得快,为什么?在表达过程中出示:路程,时间说得真好,谁也想来说一说总结:你们真是太厉害了原来在路程相同的情况下比较快慢看(),时间越短就越快,时间越长就越慢。
(2)时间相同比路程师:第一场小明赢得了比赛,小军很不服气说要再来一场比赛,这次我们跑相同的时间来定输赢。
(PPT)师:你们猜谁会赢你们真牛,说得都很有道理,仔细看结果我看哪个裁判判得既快又对。
总结:原来在时间相同的时候快慢和路程有关,路程越长就越快,路程越短就越慢。
(3)时间路程都不相同现在两人各赢一局,他们决定再来一局定胜负,这局很关键你们一定要判仔细(出示)谁赢了?前两局都异口同声的这局怎么没人举手了?那我给你们时间就可以马上判断了是吗?(4)小组合作动手画一画、想一想(5)汇报反馈得出:在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的情况下,快慢既不能比时间也不能比路程,这个时候我们比的是他们每秒跑的路程。
小明3米/秒,小军4米/秒质疑速度单位:3米是小明多少时间跑的路程?一秒,对啊像这样的每秒跑3米,每秒跑4米就是他们的速度,速度有它自己的单位,写成3(米/秒),会写小军的速度了吗?请你们仔细观察速度时间和路程他们有什么关系吗?路程时间=速度现在能用新学的知识来帮他们算算第一场比赛时候的速度吗?60 12=5 60 6=10(6)你们真是太棒了,现学现用还既对又快。
能帮它们改写成新学的速度单位吗?反馈汇报。
(6)写得真好,谁愿意来读一读上面的速度。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速度时间和路程说课稿(优选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速度时间和路程说课稿第【1】篇〗说教学内容:路程、时间与速度说教学目标: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3、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说教学重、难点: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说教学准备:主题图。
教学方法:谈话法;情境教学法。
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1、师: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数学问题,这些问题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出示主题图)2、电脑出示两辆汽车进行拉力赛的情境,学生猜哪辆车会取胜呢?接着出示条件:第一辆2时行驶了120千米,第二辆3时行驶了210千米。
到底哪辆车跑得快呢?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如何解答?二、探索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1、学生思考:要想知道谁跑得快,要比较什么?你有什么办法?2、小组交流,明确:要想知道谁跑得快,就要看看同一时间里谁跑得远,谁就快。
这个同一时间在这里就是1小时,那么拖拉机1小时跑了120÷2=60(千米)而面包车1小时跑了210÷3=70(千米)60<70,因此,面包车跑得快。
3、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单位时间即为:1时、1分、1秒。
在单位时间内所行驶的路程叫做速度。
本题中,拖拉机的速度是60千米/时,而面包车的速度为70千米/时。
因此,面包车的速度快。
4、让学生根据这一情境学生试着表述速度、路程、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速度=路程÷时间5、看一看。
出示生活中常见的数据,拓展学生对日常生活中速度的认识,也可以把学生课前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交流。
引导学生关注速度。
三、巩固练习1、完成“试一试”第一题。
让学生看图,根据情境解答。
2、完成“试一试”第2题。
三个算式结合具体情境去体会、思考、交流、汇报。
3、完成“练一练”第3题:在运算过程中让学生独立发现规律,并让学生记住一些特例。
《路程、时间、速度》教案【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3页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使学生理解、掌握“速度”的含义,并学会用统一符号来表示速度。
2、使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能应用它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将运动中的具体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全过程,经历将抽象的数学模型并用于解决具体问题的全过程。
情感态度: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明白“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能解决很多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学情分析】:《路程、时间与速度》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具备了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能力,能独立解答求每分钟行多少米的应用题,在已有的生活实践中,经历了初步感知路程、时间、速度的生活经验,能模糊地感觉到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一定关系,这些知识、能力及经验为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建构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模型,解决相应的应用题提供了前提条件,并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行程问题奠定了基础。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行程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速度”的含义。
【教具学具】:教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路程一定,比较物体运动快慢。
师:同学们,今年我们学校举行了秋季运动会,下面我们看一小段运动会上的精彩视频。
师:在运动会上,我们的小运动员们努力拼搏,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
师:猜一猜,谁跑得快?为什么?师:在这次比赛中,什么相同?(路程)当路程相同时,怎么比快慢?(时间)【设计意图】在这张表中我们能很快看出,在60米相同的路程中,袁松所用的时间最短,所以袁松跑得最快。
在这里我主要是想让学生比较一下,在路程相同的情况下要比较时间,时间越短速度越快。
2、时间一定,比较物体运动快慢。
师:其实呀!张雪荣也非常厉害,也能跑8秒07,那张雪荣和袁松比,谁跑得快呢?为什么?学生思考引导得出: 时间相同,比路程。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5 速度、时间和路程|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速度的含义,掌握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能正确计算速度、时间和路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速度的含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量,单位是米/秒(m/s)或千米/小时(km/h)。
2. 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速度×时间=路程,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
3. 速度、时间和路程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能正确计算速度、时间和路程。
2. 教学难点:理解速度的含义,运用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赛跑、汽车行驶等,引导学生关注速度、时间和路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新知:(1)速度的含义:让学生观察物体运动的快慢,引导学生理解速度的含义,介绍速度的单位和表示方法。
(2)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通过实验和探究,让学生发现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总结出速度×时间=路程,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的关系式。
(3)速度、时间和路程的计算方法:通过例题,让学生掌握速度、时间和路程的计算方法,学会运用关系式解决实际问题。
3. 巩固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5.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六、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课堂提问、测验等方式,评价学生对速度、时间和路程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速度、时间和路程》教案一、学习目标(一)学习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53页例5及做一做。
这是本单元的最后一个课时,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能独立解答求每分钟(小时)行多少米(千米)的数学问题,在已有的生活实践中,也具备初步的路程、时间、速度的生活经验,能模糊地感觉到它们之间存在的一定关系,这些都为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建构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模型,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提供了前提条件,并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行程问题奠定了基础。
(二)核心能力通过解决简单的行程问题,在学生自主探索速度、时间、路程关系的过程中,构建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发展模型思想,提过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习目标1.通过分析实例和大量的生活材料,理解速度的概念,学会速度的表示方法。
2.经历自主探索“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的过程,发现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并能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学习重点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五)学习难点“速度”概念的理解及速度单位。
二、学习设计(一)课前设计预习任务:你在生活中听说过“速度”一词吗?什么是速度?请你搜集一些有关速度的资料,上课时进行交流。
(二)课堂设计1.谈话导入师:在上新课之前老师想调查一下你们每天上学都借助了哪些交通工具?生:自行车、公交车、摩托车、小汽车。
师:大家知道在这些工具中哪些跑得快哪些跑得慢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与此有关的一些问题。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从生活实际引入,提高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认知视野,让学生感受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
】2.探究新知:(1)学习速度的概念,学会速度的表示方法。
师:大家看大屏幕,这是老师课前调查的一些交通工具的速度。
(PPT 出示表格)上学所需要的交通工具交通工具的速度自行车每分钟225米公交车每小时40千米电动车每小时15千米小汽车每小时60千米①速度的含义师:像自行车每分钟行驶225 米,公交车每小时行驶40 千米…用来表示每分钟,每小时行驶的路程叫做什么?(板书:速度)②速度的表示方法师:同学们观察上面的表格,有没有发现这样子看上去是不是很不简便?师:老师今天就教同学们一种简便的表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