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时期食品工业发展基本思路与方向
- 格式:docx
- 大小:14.78 KB
- 文档页数:9
漯河市食品工业集聚发展研究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依托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优势,漯河市食品工业逐步成长为漯河市的第一大支柱产业,在国内具有较强的行业竞争优势,成为全国首家“中国食品名城”。
目前,漯河形成以粮食加工、肉类加工、饮料制造、果蔬加工等行业为主导,以分割肉、肉制品、面粉、方便食品、休闲食品、饮料、奶制品、酿酒、调味品等50多个系列、上千个品种的食品生产加工基地。
一漯河市食品工业集聚发展的现状近年来,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农产品加工优势,立足农产品“精、深”加工的发展战略,制定一系列有利于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促使食品工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产业竞争力持续增强,初步形成了原料基地化、产品系列化、加工多元化、销售网络化、企业集团化的发展格局。
“十一五”以来,漯河市食品工业持续快速发展,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2006年的95.7亿元增加到了2009年的179.0亿元(见图1)。
截至2009年底,规模以上工业中,食品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54.2%,贡献率为41.1%,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6.2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完成销售收入800多亿元,实现利税110亿元,食品工业产值占到全国食品工业总产值的1/30强,成为河南省唯一的食品工业基地。
图1 漯河市食品工业“十一五”增加值截至2008年底,全市各类食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6934家,占工业企业总数的43.8%,从业人员6万人,占工业企业职工总数的42.4%。
其中,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210家,从业人员7.8万人。
实现产品销售收入729.46亿元,利润83.55亿元,利税107.72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64.4%、57.9%、60%。
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的29.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3.2%。
[1]目前,漯河食品产业已经形成粮食深加工、肉类精加工、饮料制造、果蔬加工四大产业链:年加工各类食品500万吨;年加工肉制品110万吨、占全省40%;年屠宰生猪1500万头,占全省的25%;鲜冻猪肉出口占全省肉类产品出口的97%以上,占全国的1/4;年加工转化粮食400万吨以上,为漯河本地粮食总产量的2.4倍,占河南省的15%;加工生产饮料171万吨,占全省的28.9%;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85万亩,年产蔬菜186万吨,人均占有蔬菜是全国的2.4倍。
河南省食品工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建议近年来,河南省食品工业依托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抓住国家加快农业产业化、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食品行业被列入“十一五”发展规划重点扶持的政策优势,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努力实现从“天下粮仓”到“国人厨房”的重大转变,食品工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
一、河南省食品工业发展现状及特点(一)经济总量不断扩大, 经济效益稳步提升。
2003年以来,河南省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快速发展,经济总量不断扩大, 经济效益稳步提升。
到2007年底,河南省2238家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952.45亿元,占全省总计的13.8%,年均增长22.7%;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635.92亿元,占全省总计的13.9%,年均增长26.5%,占全国食品工业总计的8.3%,居全国第2位;实现利润总额281.51亿元,占全省总计的14.5%,年均增长55.6%,占全国食品工业总计的12.0%,居全国第2位。
进入2008年,河南省食品工业继续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趋势,企业个数增加至2636家;完成增加值1043.28亿元,增长23.8%,增幅较全省平均水平高4.0个百分点。
前11个月,食品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分别增长34.4%和35.9%,增幅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2个和15.4个百分点,均居全国第2位。
目前,河南省的食品工业在总量上已经远远超过广东、江苏、四川、辽宁和河北等人们印象中的传统食品工业大省,仅低于山东,竞争优势凸现。
2007年部分食品工业大省食品工业主要指标(二)主要产品产量快速增长,主导产品稳居全国前列。
近年来,通过充分发挥“大粮仓”优势,积极向“大厨房”转变,河南省基本告别了卖原粮的历史,走上了卖产品的历史新阶段,目前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肉类生产加工基地,全国最大的方便面生产加工基地,全国最大的调味品生产加工基地和全国最大的速冻食品生产加工基地,速冻米面食品产量占全国的70%以上,方便面、饼干、小麦粉、味精产量均占全国的20%以上,已形成较强的产业竞争优势。
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目录一、发展现状及面临形势 (1)(一)发展现状 (2)(二)主要问题 (4)(三)面临形势 (6)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8)(一)指导思想 (8)(二)基本原则 (8)(三)发展目标 (9)三、重点任务 (11)(一)加强宏观调控,确保粮食有效供给 (11)(二)推进结构调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12)(三)加强自主创新,提升技术装备水平 (13)(四)健全保障体系,提高食品安全水平 (17)(五)促进集聚发展,提高综合利用节能减排水平 (18)四、产业布局和发展方向 (19)(一)稻谷加工业 (19)(二)小麦加工业 (20)(三)玉米加工业 (20)(四)薯类加工业 (21)(五)大豆食品加工业 (21)(六)杂粮加工业 (22)(七)主食品加工业 (22)(八)饲料加工业 (23)(九)粮机装备制造业 (23)五、重点工程 (24)(一)加工园区建设工程 (24)(二)技术改造工程 (26)(三)粮食食品、饲料安全检测能力建设工程 (30)(四)主食品工业化工程 (31)(五)粮食应急加工与供应能力提升工程 (32)六、政策措施 (33)(一)健全保障粮食安全的加工调控机制 (33)(二)加强产业政策指导 (34)(三)加大财税支持力度 (35)(四)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36)(五)增加科技创新投入 (36)(六)健全食品安全和诚信体系 (37)(七)完善信息监测预警制度 (37)(八)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38)(九)倡导节粮和健康消费 (38)(十)发挥行业组织作用 (39)附录:名词解释粮食加工业是粮食产业和食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粮食生产、流通与消费的重要环节,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大力发展粮食加工业,对加快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现代粮食流通和食品工业,不断改善城乡居民生活、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十一五”期间轻工业发展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佚名
【期刊名称】《轻工标准与质量》
【年(卷),期】2006(0)3
【摘要】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第二次会员大会审议了“十一五”期间轻工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大会充分肯定了在“十五”期间我国轻工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同时客观地分析了“十一五”期间轻工业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式。
在综合各个方面的因素后,提出了“十一五”期间轻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努力打造世界轻工业强国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转变增长方式: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总页数】1页(P1-1)
【关键词】发展目标;工业发展;轻工业;指导思想;新型工业化道路;辉煌成就;新形式;技术改造;科学发展观;转变增长方式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6.8
【相关文献】
1.福建省“十一五”教育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J], ;
2.福建省“十一五”文化事业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J], ;
3.福建省“十一五”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J], ;
4.福建省“十一五”卫生事业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J], ;
5.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第二章“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J], ;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省委书记汇报材料【篇一:哈尔滨开发区向省委书记汇报材料】哈尔滨开发区向省委书记工作汇报材料哈尔滨经济技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 2007年1月 16日)一、基本发展概况哈尔滨开发区由哈尔滨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哈尔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构成。
哈经开区是全国49个国家级经开区之一,于1991年6月经省委、省政府批准辟建,1993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经开区。
规划总面积10平方公里,下辖哈平路集中区和南岗集中区。
哈高新区是全国53个国家级高新区之一,于1988年经省委、省政府批准辟建,1991年3月晋升为国家级高新区。
规划总面积23.9平方公里,主要分为南岗集中区、迎宾路集中区以及哈工大园区、哈东园区、哈理工园区、哈农园区四个大学园区和政策区。
为了实现优势互补,资源整合,推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2001年7月,经请示省委、省政府及两个国家级开发区主管部门同意,市委、市政府决定将两个开发区管理机构合并,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
同年12月,两区管理机构正式合并。
合并后的哈开发区包括三个集中区,规划总面积30.7平方公里。
其中哈平路集中区11.9平方公里,迎宾路集中区12.2平方公里,南岗集中区6.6平方公里。
两区合并后,开发区在发展模式上做了重大调整,由原来的政策区和集中区共同发展转变为突出发展集中区,特别是突出发展两个工业集中区,开始全面推进二次创业。
“十五”时期,累计投入基本建设资金33.7亿元,开发建设土地18平方公里;开工254个工业项目,实现合同外资额11.6亿美元,占全市的50%以上,年均增长21%,实际利用外资6.7亿美元,占全市的50%以上,年均增长21.5%;协议吸收国内资金150亿元,年均增长53%;到位资金80亿元,年均增长51%;实现工业总产值2214.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566.9亿元,高新技术企业产值1828.1亿元;不含哈飞、东安,工业集中区产值从2002年起连续4年翻番,实现了比2001年新增200亿元的预期目标。
秦安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十一五”规划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实施的第一个五年规划。
这一时期是我县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编制并实施好“十一五”规划对于提高全县经济综合实力,缩小差距,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纲要》着眼未来十年,重点规划前五年,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立足县情,突出特色,明确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和工作重点,具有宏观性、战略性、前瞻性和政策性,是今后五至十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
一、“十五”发展成就及“十一五”环境展望“十五”期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西部大开发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十五”确立的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坚持发展抓项目,改革抓企业,抢抓机遇,突出重点,狠抓各项关键措施的落实,基本完成了“十五”计划各项任务和奋斗目标,促进了全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十五”末,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4.78亿元,年均增长11.8%,比“九五”平均增速提高5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年均增长9.5%,第二产业年均增长8.5%,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3%。
----产业结构趋向合理。
第一产业基础条件明显改善,效益稳定增加;第二产业在结构调整、提高质量、强化管理中基本保持平稳发展;第三产业发展较快,比重明显提高。
“十五”末,一、二、三产业比例由“九五”末的27:27:46调整为29:24:47。
----农村经济有了新的发展。
到“十五”末,粮食总产量达到14.58万吨,比“九五”末增长1.4倍;以苹果、桃、花椒为主的经济林面积达到54万亩,比“九五”末净增7万亩,年产果椒18.5万吨;畜禽饲养总量达到230万头(只、匹),肉类总产量1.55万吨。
----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十五”末,全县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户达到4379户,从业人员达到1.4万人。
十一五时期食品工业发展基本思路与方向 食品工业发展必须体现食品的核心价值──满足居民营养需要,食品工业事关人民健康,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人们常说,食品工业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道德工业。因此,食品工业应扮演营养传道者的角色,聘用营养专业人才,密切注视居民营养状况的发展变化,发挥供给引导需求的作用,以营养科学为指导,生产符合各类居民营养需要的营养食品,并在产品宣传过程中传授给消费者正确的营养知识和营养食品选择知识。 一、食品工业发展基本思路 食品工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营养科学为指导,把消费者的营养需要置于食品工业的核心地位,发挥供给引导消费的作用,紧密跟踪消费者的营养状况和变化趋势,针对不同消费者生产“安全、营养、美味、方便”的市场细分营养健康食品,并将这些食品营销给适合的人群。 1.把食品营养价值置于核心地位 食品的核心价值是满足人体营养需要,为人类活动提供能量,为机体提供新陈代谢所需物质,这在温饱满足之前是一个不需讨论的问题。这是因为,在温饱满足之前,人们最为迫切的营养需要是热量和蛋白质之类的宏量营养素,而绝大部分食物都含有这些营养素,都能满足这类营养需要,也就不会出现食物不符合人体营养需要的问题。而且,热量和蛋白质是最基本的营养素,人类对这类营养素比较敏感,缺乏这类营养素人体就会产生强烈的饥饿感,一种食物如果不能解除人们的饥饿感自然不会受到欢迎而最终被淘汰出局或受到限制,这就保障了食物食用功能与营养价值的统一。此外,这个阶段的食物大多是未经加工制造的原始天然食物,不会出现人为干预而导致食物营养丢失问题。 时至全面小康阶段,上述情况发生了质的变化。首先,随着食品质量提高和科技进步带来的人类体力活动减少导致能量需求下降,我国人民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已得到基本解决,热量与蛋白质、特别是热量已不是制约我国人民营养健康的主要因素,相当多的人还因热量摄入过剩而营养不良。这时,高热量的食物对相当多的人已不是营养食品,食物的饱腹功能与营养价值出现了分离,高脂肪、高糖分的美味食品未必是符合食用者营养需要的食品。其次,热量-蛋白质得到满足后,人体的营养需要转向更为复杂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素,人体对这类营养素不仅有数量上的严格要求,而且需要在品种上合理搭配,天然、美味的食物未必符合这种要求,这也导致食物食用价值与营养价值的分离;第三,人体对维生素和矿物质的缺乏不像热量-蛋白质缺乏那样敏感,即便吃下的食品并不含人体所需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人们一样能享受其美味,这就导致不符合人体营养需要的食物不能被自动淘汰出局;第四,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含量丰富的食物往往并不可口,而人们摄取食物的最直接目的是饱腹和味觉享受,这就导致食物的享受价值与营养价值的分离,那些符合人体营养需要但口味不好的食品常被自动淘汰出局。 在上述情况下,在人们食品消费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食品工业本应发挥供给引导需求的作用,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为消费者提供符合其营养需要的营养食品。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现代食品工业不但没能纠正上述问题,而且从食品工业存在的种种问题看,现代食品工业在某种程度上在推波助澜,使食品的营养价值受到进一步的损害。 食品工业发展必须体现食品的核心价值──满足居民营养需要,食品工业事关人民健康,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人们常说,食品工业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道德工业。因此,食品工业应扮演营养传道者的角色,聘用营养专业人才,密切注视居民营养状况的发展变化,发挥供给引导需求的作用,以营养科学为指导,生产符合各类居民营养需要的营养食品,并在产品宣传过程中传授给消费者正确的营养知识和营养食品选择知识。 当前,我国已确立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把人的发展置于核心地位,而第四次全国营养健康调查揭示出我们人民营养健康状况正面临严峻考验,食源性疾病正在快速增长,这些都向我们发出了强烈信号,要求重新重视食品的营养功能,把食品的营养价值置于食品工业的核心地位。其基本含义是: (1)食品工业加工制造的食品必须含有我国居民必需的营养素,尽量减少已明显摄取过量的营养素,如脂肪、钠元素等。 (2)食品的美味、方便必须服务于食品的营养价值、让位于营养价值。当食品营养价值与美味、方便发生冲突时,应确保食品营养价值优先,在不破坏食品营养价值的前提下改善食品的口味和方便性能。 (3)新开发的食品必须进行营养学评价,不同营养价值的食品标明适用人群,使食品成为消费者改善自身营养状况的指南。 2.发挥生产引导消费的作用 世界商品发展史表明,消费者往往并不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消费需求往往是潜在需求,需要生产者去激发,这就是所谓的市场开拓,或者叫供给引导需求。消费者需要食品只是因为它能饱腹并提供味觉享受,并不是因为自己需要什么营养才去消费食品,而且由于营养问题的隐蔽性,消费者其实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营养。这在温饱阶段还不是问题。但在温饱解决之后,消费者的营养需要转向了维生素和矿物质之类的营养素,而这类营养素与食品的饱腹功能、味道并无直接关系甚至是反向关系。这时,能够满足消费者饱腹需求和味觉享受的食品未必能满足消费者的营养需要,甚至在营养方面还有负作用(如美味食品往往脂肪含量过高,对超重人群有负作用),食品的饱腹功能、味觉享受功能与营养功能出现了分离甚至有些矛盾,这就要求对食品的美味饱腹功能和营养功能做出选择。从食品的本质功能、从消费者营养健康角度要求把食品的营养价值放到首位,而消费者仍然凭直觉把美味饱腹放在首位。在这种情况下,食品工业就应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激活消费者潜在的营养健康需求,以自己的产品为载体,引导消费者科学饮食,造福于消费者的同时,也为食品工业激活了一个全新的市场,使食品工业由温饱型升级到营养健康型,从而抑制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心脏病、癌症等食源性疾病快速增长的趋势。因此,食品工业引导食品消费实际上是消费者、生产者、全民族三赢的选择。 3.发展市场细分的营养健康食品 把食品营养价值置于食品工业核心地位,生产市场细分的营养健康食品。即在营养科学指导下,针对不同时间、不同区域、不同工作、不同生长发育期的人群的营养需要生产的食品。简单地说,就是根据缺什么、吃什么的原则生产的食品。它与传统食品的最大区别是清楚地知道其主要营养素含量并清楚地标明适合什么样的消费者,引导消费者根据自身情况正确饮食。其核心思想是针对特定人群的营养需要开发特定食品,是应用营养科学对食品市场的细分。例如,针对一日三餐不同营养需要开发的早餐食品、午餐食品、晚餐食品;针对不同工作性质的人群开发的重体力劳动食品、轻体力劳动食品、脑力劳动食品;针对不同生长发育期开发的婴儿食品、幼儿食品、儿童食品、妇女食品、孕妇食品、产妇食品;针对不同慢性病开发的低热量食品、低脂食品如此等等。目前,这类食品在我国尚处于萌芽状态,举一个不很适当但很能说明问题的例子:饲料工业早已根据畜禽不同生长发育期、不同用途、不同季节的营养需要生产具有不同营养价值的饲料,所谓的通用饲料市场上难觅踪迹,而老少咸宜、大而化之的通用食品却比比皆是,人的食品营养不如动物,不能不说是食品产业的一大遗憾,也说明营养健康食品的巨大市场潜力。 二、食品工业发展的指导原则 根据上述思想,发展我国食品工业的指导原则是: 1.以营养科学为指导的原则 食品工业是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产业,必须以营养科学为指导。特别是在温饱解决之后,人们的营养需要由相对简单的热量/蛋白质转向更为复杂的维生素、矿物质之类的营养素及其结构平衡,这时更需要食品工业从供给角度生产符合消费者营养需要的食品。这意味着食品工业必须以营养科学为指导,聘请营养专业技术人员研究消费者营养需求状况与趋势,开发适合消费者营养需要的食品,只有这样才能抑制我国食源性疾病快速增长的趋势,确保国人的营养与健康。 2.营养功能优先原则 坚持以营养科学为指导,把食品的营养价值置于核心地位,食品加工制造设备选择、加工制造技术和食品研发必须首先考虑对食品营养价值的影响。当食品的营养价值与味觉享受饱腹功能发生冲突时,要以营养价值优先,尽可能保留符合消费者需要的营养成分。 3.定向消费原则 食品的开发生产在考虑照顾中国传统饮食习惯和饮食文化的同时,更要充分考虑中国居民的营养状况和中国居民膳食摄入参考量标准(DRIs)。食品必须针对特定的消费者,有明确的消费人群。实行食品营养标签制度,每种食品都要标明营养素含量,适宜的消费人群及推荐的每日消费量。遵循这一原则就使前两个原则有了载体,落实到了具体的食品上。消费者可以在食品生产者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营养需要的食品。 三、食品工业发展方向 食品工业的发展方向就是在上述原则指导下,生产符合消费者需要的营养健康食品。 这里的核心是营养健康食品,即在营养科学指导下,针对特定人群特定营养需要生产的食品。这是一个多层次、动态的概念。同一食品对某类人是营养健康食品,而对另一类人可能是垃圾食品;今天是营养健康食品,明天可能就变成了垃圾食品。核心标准是消费者及其营养需要。 营养健康食品是小康社会的食品,是对传统食品不分人群、不怎么过问其营养价值的温饱食品向市场细分、针对特定人群营养需求的小康食品的升级。无疑,这一趋势是符合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规律的,也是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具体来说,食品工业各行业应用营养科学的发展方向建议如下。 1.“全”营养食品 根据中国居民的营养标准和膳食平衡的原则,开发满足三餐营养需要的制成食品,实现餐桌食品工厂化和营养方便化。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