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沉淀技术
- 格式:ppt
- 大小:403.50 KB
- 文档页数:55
2009级《生物分离工程》复习内容提要第一章绪论:重点节:第二节、第三节1、生物分离工程的一般流程Page42、生物分离纯化工艺过程的选择依据Page53、生物分离过程的特点Page6第二章发酵液的预处理:重点节:第一节1、发酵液的一般特性Page92、发酵液预处理的要求Page10-113、发酵液预处理的方法Page11-164、凝集&絮凝Page11-125、转筒真空过滤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Page27-28第三章细胞分离技术:重点节:第二节1、差速离心&密度梯度离心Page312、比较不同细胞破碎方法(机械法、化学法、物理法和酶溶法)的原理和优缺点Page34-393、比较珠磨法、高压匀浆法和超声波细胞破碎法的优缺点Page34-364、细胞破碎的方法主要有哪些?选择破碎方法时应考虑哪些因素?(自己总结)5、蛋白质复性及其主要复性方法(稀释与透析、色谱、反胶束)Page41-45第四章沉淀技术:重点节:第三节1、盐析的原理Page512、K s和β分级盐析法Page523、什么是饱和度?盐析沉淀操作曲线的制作实验步骤Page544、盐析操作计算Page53-545、主要的沉淀方法(盐析、有机溶剂、等电点、变性沉淀等)及其优缺点比较Page27-28第五章萃取技术:重点节:第二节(二)、第三节(二、三)、第四节(一、二、四)、第六节(一、二)、第八节(一、二、三、四)1、萃取分配系数、相比、萃取分离系数Page652、单级萃取、多级逆流萃取、多级错流萃取理论收率和萃余率的计算Page67-703、物理萃取&化学萃取Page72-734、水相条件如何影响有机溶剂萃取过程Page73-745、有机溶剂萃取剂的选择原则Page746、解释双水相相图Page817、常用的双水相系统有哪些?Page80-818、什么是道南电位Page82,试述道南平衡理论在双水相萃取、纳滤膜分离机制和离子交换树脂分离机制解释中的应用。
环保行业污水处理与资源回用技术方案第1章概述 (3)1.1 项目背景 (3)1.2 污水处理与资源回用意义 (3)1.3 技术方案总体目标 (4)第2章污水处理技术概述 (4)2.1 污水来源与特性 (4)2.2 污水处理技术分类 (4)2.3 污水处理技术发展趋势 (5)第3章污水预处理技术 (5)3.1 筛滤技术 (5)3.1.1 技术原理 (5)3.1.2 筛滤设备 (5)3.1.3 影响因素 (6)3.2 沉淀技术 (6)3.2.1 技术原理 (6)3.2.2 沉淀设备 (6)3.2.3 影响因素 (6)3.3 气浮技术 (6)3.3.1 技术原理 (6)3.3.2 气浮设备 (6)3.3.3 影响因素 (6)第4章物理处理技术 (7)4.1 混凝沉淀技术 (7)4.1.1 技术原理 (7)4.1.2 技术特点 (7)4.1.3 应用案例 (7)4.2 超滤技术 (7)4.2.1 技术原理 (7)4.2.2 技术特点 (7)4.2.3 应用案例 (7)4.3 反渗透技术 (7)4.3.1 技术原理 (7)4.3.2 技术特点 (7)4.3.3 应用案例 (8)第5章化学处理技术 (8)5.1 化学氧化技术 (8)5.1.1 氯气氧化 (8)5.1.2 臭氧氧化 (8)5.1.3 Fenton氧化 (8)5.2 化学絮凝技术 (8)5.2.1 铁盐絮凝 (8)5.2.3 有机高分子絮凝 (8)5.3 电渗析技术 (9)5.3.1 膜材料 (9)5.3.2 应用实例 (9)5.3.3 技术优化 (9)第6章生物处理技术 (9)6.1 活性污泥法 (9)6.1.1 概述 (9)6.1.2 基本原理 (9)6.1.3 工艺流程 (9)6.1.4 技术特点 (9)6.2 生物膜法 (10)6.2.1 概述 (10)6.2.2 基本原理 (10)6.2.3 工艺流程 (10)6.2.4 技术特点 (10)6.3 厌氧处理技术 (10)6.3.1 概述 (10)6.3.2 基本原理 (10)6.3.3 工艺流程 (10)6.3.4 技术特点 (10)第7章污泥处理与处置技术 (10)7.1 污泥浓缩技术 (11)7.1.1 机械浓缩技术 (11)7.1.2 气浮浓缩技术 (11)7.2 污泥消化技术 (11)7.2.1 好氧消化技术 (11)7.2.2 厌氧消化技术 (11)7.3 污泥干化与焚烧技术 (11)7.3.1 污泥干化技术 (11)7.3.1.1 热风干化技术 (11)7.3.1.2 传导干化技术 (11)7.3.2 污泥焚烧技术 (12)7.3.2.1 流化床焚烧技术 (12)7.3.2.2 回转窑焚烧技术 (12)第8章资源回用技术 (12)8.1 污水回用技术 (12)8.1.1 膜分离技术 (12)8.1.2 生物处理技术 (12)8.1.3 化学氧化技术 (12)8.1.4 深度处理技术 (12)8.2 污泥资源化利用技术 (12)8.2.1 污泥堆肥化 (13)8.2.3 污泥建材利用 (13)8.3 污水处理过程中能源回收技术 (13)8.3.1 污水中的有机物能源回收 (13)8.3.2 污水中的热能回收 (13)8.3.3 污泥中的能源回收 (13)8.3.4 污水处理过程中的可再生能源利用 (13)第9章污水处理工程设计 (13)9.1 设计原则与依据 (13)9.2 污水处理工艺流程设计 (14)9.3 主要处理设施设计 (14)第10章污水处理工程运行与管理 (15)10.1 运行管理策略 (15)10.1.1 保证污水处理设施稳定运行的基本原则 (15)10.1.2 运行管理组织架构与职责划分 (15)10.1.3 制定运行计划与调度方案 (15)10.1.4 应急预案的编制与实施 (15)10.2 检测与监控技术 (15)10.2.1 污水处理过程中的关键指标检测 (15)10.2.2 在线监测系统的配置与运行 (15)10.2.3 检测数据分析与处理 (15)10.2.4 检测与监控设备的维护与管理 (15)10.3 污水处理设施优化与改造方案 (15)10.3.1 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效能评估 (15)10.3.2 污水处理设施的优化措施 (15)10.3.3 污水处理设施改造技术路线 (15)10.3.4 改造项目的实施与效果评价 (15)10.3.5 持续改进与技术创新策略 (15)第1章概述1.1 项目背景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环保问题日益凸显。
第三章沉淀主要内容第一节蛋白质表面特性第二节蛋白质沉淀方法第一节蛋白质表面特性蛋白质表面由不均匀分布的荷电基团形成的荷电区、亲水区和疏水区构成。
蛋白质的水溶液呈胶体性质,在蛋造白质分子周围存在与蛋白质分子紧密或疏松结合的水化层。
是蛋白质形成稳定的胶体溶液、防止蛋白质凝聚沉淀的屏障之一。
蛋白质沉淀的另一屏障是蛋白质分子间的静电排斥作用。
当双电层的电位足够大时,静电排斥作用抵御分子间的相互吸引作用,使蛋白质溶液处于稳定状态。
第二节蛋白质沉淀的方法盐析沉淀法等电点沉淀法有机溶剂沉淀法非离子型聚合物聚电解质多价金属离子1.盐析法盐析沉淀法:蛋白质在高离子强度溶液中溶解度降低,发生沉淀的现象。
中性盐:硫酸铵、硫酸钠、柠檬酸钠等盐析沉淀原理:由于加入大量的中性盐破坏了蛋白质的水化膜、中和其所带的电荷从而使蛋白质分子聚集而沉淀析出。
蛋白质的盐析行为常用Cohnx经验式表示:lgS=β-K sμ式中S为蛋白质的溶解度;μ为离子强度;β为常数,与盐的种类无关,但与温度和pH有关;K s 为盐析常数,与盐的种类有关,但与温度和pH无关。
K s分级盐析法:在一定的pH和温度条件下,改变盐的浓度(即离子强度)达到沉淀的目的。
β分级盐析法:在一定的离子强度条件下,改变溶液的pH和温度达到沉淀的目的。
影响盐析的因素(1)无机盐种类:离子半径小,带电多,电荷密度高的阴离子,盐析效果好。
(2)pH值:pH影响Cohnx方程中的b值,pH值接近蛋白质pI值时,蛋白质溶解度最小。
(3)温度:T影响Cohn方程中的b值。
温度升高,b降低;温度降低,b升高。
分段盐析不同的蛋白质分子,由于其分子表面的极性基团的种类、数目以及排布的不同,其水化层厚度不同,故盐析所需要的盐浓度也不一样,因此调节蛋白质的中盐浓度,可以使不同的蛋白质分别沉淀。
✷常用的盐析剂是硫酸铵,因为它的盐析能力强,在水中的溶解度大,价格便宜,浓度高时也不会引起蛋白质活性丧失。
第三章蛋白质化学1蛋白质:是一类生物大分子,由一条或多条肽链构成,每条肽链都有一定数量的氨基酸按一定序列以肽键连接形成。
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是一切细胞和组织的重要组成成分。
2标准氨基酸:是可以用于合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
3、茚三酮反应:是指氨基酸、肽和蛋白质等与水合茚三酮发生反应,生成蓝紫色化合物,该化合物在570mm波长处存在吸收峰。
4、两性电解质:在溶液中既可以给出H+而表现出酸性,又可以结合H+而表现碱性的电解质。
5、兼性离子:即带正电和、又带负电荷的离子。
6、氨基酸的等电点:氨基酸在溶液中的解离程度受PH值影响,在某一PH值条件下,氨基酸解离成阳离子和阴离子的程度相等,溶液中的氨基酸以兼性离子形式存在,且净电荷为零,此时溶液的PH值成为氨基酸的等电点。
7、单纯蛋白质:完全由氨基酸构成的蛋白质。
8、缀合蛋白质:含有氨基酸成分的蛋白质。
9、蛋白质的辅基:缀合蛋白质所含有的非氨基酸成分。
10、肽键:存在于蛋白质和肽分子中,是由一个氨基酸的α-羧基与另一个氨基酸的α-氨基缩合时形成的化学键。
11、肽平面:在肽单元中,羧基的π键电子对与氮原子的孤电子对存在部分共享,C-N键具有一定程度的双键性质,不能自由旋转。
因此,肽单元的六个原子处在同一个平面上,称为肽平面。
12、肽:是指由两个或者多个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而成的分子。
13、氨基酸的残基:肽和蛋白质分子中的氨基酸是不完整的,氨基失去了氢,羧基失去了羟基,因而称为氨基酸的残基。
14、多肽:由10个以上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而成的肽。
15、多肽链:多肽的化学结构呈链状,所以又称多肽链。
16、生物活性肽:是指具有特殊生理功能的肽类物质。
它们多为蛋白质多肽链的一个片段,当被降解释放之后就会表现出活性,例如参与代谢调节、神经传导。
食物蛋白质的消化产物中也有生物活性肽,他们可以被直接吸收。
17、谷胱甘肽:由谷氨酸、半胱氨酸和甘氨酸通过肽键连接构成的酸性三肽,是一种生物活性肽,是机体内重要的抗氧化剂。
第三章分级、沉淀浓缩3-1(A)分级、沉淀、浓缩和澄清的定义是什么?答:固体颗粒在水流中按照其沉降速度的差别分成不同粒级的过程叫水力分级,简称分级;借重力或离心力作用提高煤泥水浓度的作业称为浓缩;从煤泥水中排除固体,以获得固体含量很少的水,这种作业成为澄清;沉淀则是要求煤泥水在容器中停留足够长的时间,使其中固体颗粒近可能全部沉下来,并要求得到比较洁净的溢流水。
3-2(A)分级、澄清、浓缩作业有什么异同?答:相同之处:它们都是在不同程度上的固液分离过程。
其结果都是从设备中排出含有粗粒物料的浓缩底流和含有细粒物料浓度低的溢流产物。
不同之处:A、三个作业之间的差别只是所得到的两个产物,其粒度和浓度不同。
分级作业要求按粒度进行分离,浓缩作业实际也是分级过程,它们之间的差别只是粒度要求不同。
洗水澄清过程实质上亦是浓缩过程,只是溢流水中固体量的控制更加严格,含量要求更低。
B、三个作业的工艺要求不同。
分级作业主要控制粒度;而浓缩作业主要控制底流浓度;澄清作业则控制溢流中的固体含量。
C、三个作业在工艺流程中的位置不同。
分级作业一般处于煤泥水系统的开始阶段;浓缩作业处于系统的中间阶段;澄清作业则处于系统的最后阶段。
3-3(A)分级、沉淀浓缩设备分成哪两大类?答:一类是在重力场作用下的自然分级、沉淀浓缩设备,另一类是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离心分级、沉淀浓缩设备。
3-4(A)常见的分级、沉淀浓缩设备有哪些?答:分级设备:浓缩漏斗、角锥沉淀池、沉淀塔、倾斜板沉淀池、斗子捞坑。
沉淀浓缩:耙式浓缩机、深锥浓缩机。
澄清设备:厂外沉淀池。
离心沉降设备:沉降式离心脱水机、水力旋流器。
3-6(B)分级设备的工作原理是什么?答:W=A.v m3/h 该式为煤泥水流量、设备面积和分级粒度下沉速度之间的关系。
对于既定的设备,不同的处理量,可求出不同的v值,即有不同的分级粒度。
★当要求的分级粒度一定时,所需分级面积A与煤泥水的流量成正比。
当煤泥水的流量一定时,所需要的分级面积A与分级粒度的下沉速度成反比,即与分级粒度成反比。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 平衡分离过程2.速率控制过程二、填空1、食品分离过程是熵的过程,必须外加能量才能进行。
2、食品分离通常来说要达到下列两个目的: , .3、随着社会地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工业上形成的分离技术越来越多,但从本质上来说,所有分离技术都可分为和传质分离两大类。
传质分离又分为和4、食品分离技术按分离性质可分为和两大类5、食品分离技术按分离方法可分为、、三、判断题1、分离剂是分离过程的推动力或辅助物质,它包括质量分离剂和能量分离剂。
()2、机械分离过程的分离对象是有两相组成的混合物。
()3、单元操作侧重分离方法的共性规律,而分离过程则侧重分离方法的个性规律。
()四、选择题1、以下不属于传质分离过程的是A 过滤 B超滤 C蒸馏 D萃取2、以下不属于平衡分离过程的是A 离子交换 B色谱 C结晶 D干燥五、简答题1、分离过程有哪些基本原则?2、食品分离过程特点是什么?3、评价一种食品分离技术的优良,可从哪几方面来考虑?4、简述食品分离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重要性。
第二章细胞的破碎与细胞分离一、名词解释凝聚絮凝差速离心分离:离心速度逐渐提高,样品中组分按大小先后沉降。
区带离心分离:借助离心管中的梯度介质,经高速离心将样品中组分分离。
二、选择题1、丝状(团状)真菌适合采用()破碎。
A、珠磨法B、高压匀浆法C、A与B联合D、A与B均不行2、适合小量细胞破碎的方法是()A高压匀浆法 B.超声破碎法 C.高速珠磨法 D.高压挤压法3、发酵液的预处理方法不包括()A. 加热 B絮凝 C.离心 D. 调pH4、下列物质属于絮凝剂的有()。
A、明矾B、石灰C、聚丙烯类D、硫酸亚铁5、哪种细胞破碎方法适用工业生产()A. 高压匀浆 B超声波破碎 C. 渗透压冲击法 D. 酶解法6、高压匀浆法破碎细胞,不适用于()A. 酵母菌 B大肠杆菌 C. 巨大芽孢杆菌 D.青霉三、判断题1.细胞破碎时破碎率越大,细胞中大分子目的物得率越高。
水质工程学1 XX大学 环境工程学院教研室教研室水质工程学1第3章水处理方法与原则1主要单元处理方法2水处理工艺流程3水处理反应器3.1 主要单元处理方法水处理过程是改变水的性质,即改变水中杂质组成的过程。
一个水处理过程可以由若干基本工艺环节组成,每个基本工艺环节就是一个单元过程。
各个单元过程所采用的技术方法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按技术原理可以分为两大类:物理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
3.1主要单元处理方法 1、水的物理化学处理方法沉淀、过滤、气浮、离心分离、萃取、膜分离中和、氧化还原、化学沉淀、消毒、电解絮凝、凝聚、离子交换、吸附活性污泥法(厌)、生物膜法(厌)、自然生物处理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物化法3.1 主要单元处理方法悬浮杂质—— 沉淀方法去除;胶体状态存在水中的杂质—— 混凝沉淀过滤去除;离子、分子状态存在水中的杂质——生成沉淀物将这种杂质去除或离子交换、蒸馏法、电渗析、反渗透。
有机物—— 用活性炭吸附或其它新技术;微生物、细菌等—— 消毒方法。
除臭、除味—— 取决于水中臭和味的来源。
3.2 水处理工艺流程1、给水处理工艺流程给水处理的主要水源有地表水和地下水两大类。
常规的地表水处理以去除水中的浑浊物质和细菌、病毒为主,水处理系统主要由澄清和消毒工艺组成,典型的水处理流程如下所示:3.2 水处理工艺流程1、给水处理工艺流程有机物:上世纪80年代以后,对有机物的污染特别关注。
已发现在给水水源中有机物种类在2000种以上;饮用水中有700多种。
美国确立了117种优先控制有机物。
我国也确定了12类,58种。
病原微生物:新的病原微生物:如贾第虫(Giardia Lamblia)、隐孢子虫等。
管网水二次污染:细菌繁殖――水质变差、管道堵塞原有的常规处理工艺不能满足水质要求,需要对其进行预处理和深度处理3.2 水处理工艺流程1、污水处理工艺流程按污水种类可分为:城市污水处理和工业污水处理;按处理后的水的去向可分为:排放和回用等;不同的污水及不同的用途,需要采用不同的处理流程。
第三章酶的提取与分离纯化第三章酶的提取与分离纯化第三章酶的提取与分离纯化◆酶的提取与分离纯化是指将酶从细胞或其它含酶原料中提取出来,再与杂质分开,而获得所要求的酶制品的过程。
◆主要内容包括细胞破碎,酶的提取,离心分离,过滤与膜分离,沉淀分离,层析分离,电泳分离,萃取分离,浓缩,干燥、结晶等。
1.细胞破碎细胞破碎方法可以分为机械破碎法,物理破碎法,化学破碎法和酶促破碎法等,如表3-1所示。
表1细胞破碎方法及其原理1.1 机械破碎法通过机械运动所产生的剪切力的作用,使细胞破碎的方法称为机械破碎法。
常用的破碎机械有组织捣碎机,细胞研磨器,匀浆器等。
机械破碎法分为3种:捣碎法,研磨法和匀浆法。
1.2物理破碎法通过温度、压力、声波等各种物理因素的作用,使组织细胞破碎的方法,称为物理破碎法。
物理破碎法多用于微生物细胞的破碎。
常用的物理破碎法方法有温度差破碎法、压力差破碎法、超声波破碎法等,现简介如下:(1)温度差破碎法:利用温度的突然变化,由于热胀冷缩的作用而使细胞破碎的方法称为温度差破碎法。
(2)压力差破碎法:通过压力的突然变化,使细胞破碎的方法称为压力差破碎法。
常用的有高压冲击法、突然降压法、及渗透压变化法等。
(3)超声波破碎法:利用超声波发生器所发出的声波或超声波的作用,使细胞膜产生空穴作用( cavitation)而使细胞破碎的方法称为超声波破碎法。
1.3化学破碎法通过各种化学试剂对细胞膜的作用,而使细胞破碎的方法称为化学破碎法。
常用的化学试剂有甲苯、丙酮、丁醇、氯仿等有机溶剂,和特里顿(Triton)、吐温(Tween)等表面活性剂。
有机溶剂可以使细胞膜的磷脂结构破坏,从而改变细胞膜的透过性,使胞内酶等细胞内物质释放到细胞外。
表面活性剂可以和细胞膜中的磷脂以及脂蛋白相互作用,使细胞膜结构破坏,从而增加细胞膜的透过性。
1.4酶促破碎法通过细胞本身的酶系或外加酶制剂的催化作用,使细胞外层结构受到破坏,而达到细胞破碎的方法称为酶促破碎法,或称为酶学破碎法。
环保行业固废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方案第1章固体废物概述 (2)1.1 固体废物的来源与分类 (2)1.2 固体废物的环境影响 (3)1.3 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意义 (3)第2章固废处理技术概述 (4)2.1 物理处理技术 (4)2.1.1 筛分技术 (4)2.1.2 重力分选技术 (4)2.1.3 磁分离技术 (4)2.2 化学处理技术 (4)2.2.1 氧化还原技术 (4)2.2.2 中和技术 (4)2.2.3 沉淀技术 (5)2.3 生物处理技术 (5)2.3.1 好氧生物处理技术 (5)2.3.2 厌氧生物处理技术 (5)2.3.3 植物修复技术 (5)2.4 资源化利用技术 (5)2.4.1 焚烧发电技术 (5)2.4.2 废物衍生燃料技术 (5)2.4.3 有价金属回收技术 (5)2.4.4 建筑垃圾资源化技术 (6)第3章固废预处理技术 (6)3.1 筛分与破碎 (6)3.2 粉碎与分级 (6)3.3 浓缩与脱水 (6)3.4 固废预处理设备选型与优化 (6)第4章填埋处理技术 (7)4.1 填埋场设计与建设 (7)4.1.1 设计原则 (7)4.1.2 建设标准 (7)4.1.3 技术要求 (7)4.2 填埋场防渗与排水 (7)4.2.1 防渗技术 (7)4.2.2 排水技术 (7)4.3 填埋气体收集与利用 (8)4.3.1 气体收集技术 (8)4.3.2 气体利用技术 (8)4.4 填埋场封场与生态恢复 (8)4.4.1 封场技术 (8)4.4.2 生态恢复技术 (8)第5章焚烧处理技术 (8)5.1 焚烧设备与工艺 (8)5.1.1 回转窑焚烧技术 (8)5.1.2 流化床焚烧技术 (9)5.1.3 炉排炉焚烧技术 (9)5.2 焚烧排放物控制与处理 (9)5.2.1 烟气净化技术 (9)5.2.2 脱硝技术 (9)5.2.3 除汞技术 (9)5.3 焚烧灰渣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9)5.3.1 灰渣稳定化/固化处理 (9)5.3.2 灰渣资源化利用 (9)5.4 焚烧技术发展趋势 (10)第6章污泥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10)6.1 污泥的分类与性质 (10)6.2 污泥浓缩与脱水技术 (10)6.3 污泥焚烧与填埋技术 (10)6.4 污泥资源化利用技术 (11)第7章农业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11)7.1 农业固体废物的特点与分类 (11)7.2 农业固体废物处理技术 (11)7.3 农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技术 (11)7.4 农业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案例 (12)第8章工业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12)8.1 工业固体废物的来源与特性 (12)8.2 工业固体废物处理技术 (12)8.3 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技术 (13)8.4 工业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案例 (13)第9章建筑垃圾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14)9.1 建筑垃圾的分类与特性 (14)9.2 建筑垃圾处理技术 (14)9.3 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 (14)9.4 建筑垃圾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政策与标准 (15)第10章固废处理与资源化利用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15)10.1 我国固废处理与资源化利用产业现状 (15)10.2 固废处理与资源化利用产业政策与法规 (15)10.3 固废处理与资源化利用产业发展趋势 (16)10.4 国际固废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经验借鉴 (16)第1章固体废物概述1.1 固体废物的来源与分类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生活、科研等活动中产生的,且在生产过程中已失去原有使用价值或已被废弃的物质。
环保产业废物处理与资源回收利用方案第一章环保产业概述 (2)1.1 环保产业定义 (2)1.2 环保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3)1.2.1 环保产业现状 (3)1.2.2 环保产业发展趋势 (3)第二章废物处理技术 (3)2.1 物理处理技术 (4)2.2 化学处理技术 (4)2.3 生物处理技术 (4)第三章废物资源回收利用概述 (5)3.1 废物资源回收利用的意义 (5)3.2 废物资源回收利用的分类 (5)3.3 废物资源回收利用的流程 (5)第四章城市固废处理与回收利用 (6)4.1 生活垃圾处理技术 (6)4.2 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 (6)4.3 生活垃圾减量化措施 (7)第五章工业废物处理与回收利用 (7)5.1 工业固体废物处理技术 (7)5.2 工业废水处理技术 (7)5.3 工业废气处理技术 (8)第六章农业废物处理与回收利用 (8)6.1 农业废弃物处理技术 (8)6.1.1 物理处理技术 (8)6.1.2 化学处理技术 (8)6.1.3 生物处理技术 (8)6.2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9)6.2.1 农业废弃物能源利用 (9)6.2.2 农业废弃物饲料利用 (9)6.2.3 农业废弃物肥料利用 (9)6.3 农业废弃物减量化措施 (9)6.3.1 改进农业生产技术 (9)6.3.2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9)6.3.3 加强农业废弃物管理 (9)第七章有害废物处理与回收利用 (9)7.1 有害废物处理技术 (9)7.1.1 物理处理技术 (9)7.1.2 化学处理技术 (10)7.1.3 生物处理技术 (10)7.1.4 热处理技术 (10)7.2 有害废物资源化利用 (10)7.2.1 有害废物资源化途径 (10)7.2.2 资源化利用技术 (10)7.2.3 资源化利用案例分析 (10)7.3 有害废物处理与回收政策 (11)7.3.1 政策法规体系 (11)7.3.2 政策措施 (11)7.3.3 政策实施效果评估 (11)第八章废物处理与资源回收利用设备 (11)8.1 废物处理设备 (11)8.1.1 概述 (11)8.1.2 物理处理设备 (11)8.1.3 化学处理设备 (11)8.1.4 生物处理设备 (11)8.2 资源回收利用设备 (11)8.2.1 概述 (12)8.2.2 废物分选设备 (12)8.2.3 废物回收设备 (12)8.2.4 资源化处理设备 (12)8.3 设备选型与维护 (12)8.3.1 设备选型 (12)8.3.2 设备维护 (12)第九章环保产业政策与法规 (12)9.1 环保产业政策概述 (12)9.2 环保产业法规体系 (13)9.3 政策与法规的实施与监管 (13)第十章环保产业发展策略与建议 (14)10.1 环保产业技术创新 (14)10.1.1 强化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14)10.1.2 优化技术创新环境 (14)10.1.3 推广绿色技术 (14)10.2 环保产业市场拓展 (14)10.2.1 拓展国内市场 (14)10.2.2 开拓国际市场 (14)10.2.3 创新商业模式 (15)10.3 环保产业政策支持与推广 (15)10.3.1 完善政策体系 (15)10.3.2 加强政策执行 (15)10.3.3 推广成功案例 (15)第一章环保产业概述1.1 环保产业定义环保产业,广义上是指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和推动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从事环境监测、污染治理、资源循环利用、环境服务等活动的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