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 格式:doc
- 大小:49.50 KB
- 文档页数:18
当代西方社会学的理论特征及其发展趋势主讲:1一、当代西方社会理论1、 当代西方社会学的概念界定①时间概念1970年代以来的新社会学②学术概念a.对现代社会学的超越b.社会学理论与社会理论(概念辨析)c.实证社会学与非实证社会学60-70年代是社会科学意涵之争的重要时期。
社会科学中占主导地位的实证主义遭到人们的纷纷批评。
一系列的哲学运动,最突出的是诊释学、日常语言哲学、后经验主义科学哲学和后结构主义,一齐对占主导地位的实证主义正统思想进行了抨击。
赞成这些主张的批评者认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涉及对经验实在的解释和整理;哲学的、审美的和道德的思考在所有经验探究中都起着作用;而且在抵御经验论证时,科学与文学的解释是相像的。
尽管这些批评者在某些基本观点上是一致的,但在其他一些同样至关重要的问题上却不尽相同。
例如,具有诊释学倾向的社会科学家对后经验主义者的概括性分析说明,采取了一种更偏重语境和描述的研究路径。
(塞德曼——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理论)2、 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主要流派理性行动理论新功能主义理论交往行动理论(哈贝马斯)消费社会理论(布希亚)全球化理论(吉登斯)反观社会学理论(布迪厄)风险社会理论(贝克)批判社会理论(福柯)后工业社会理论(丹尼尔•贝尔)二、当代西方社会学的理论特征1、 继承性(1)从研究的中心问题来看现代性:社会学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古典社会学对现代性的态度:孔德(客观)、韦伯(悲观)、马克思(乐观)当代西方社会学对现代性的态度:吉登斯(客观)、福柯(悲观)、哈贝马斯(乐观)(2)从遵承解决问题的路径来看与以往理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扬弃或者说批判继承的关系 如新功能主义等2、现实性与现实密切联系,不仅注重理论体系的构建,同时要求其理论体系能够解释、说明现实,所提出的理论能概括、反映社会出现的新趋向、新发展。
3、 综合性(1) 社会学理论的综合莱维恩(D.Levine)于1991年提出将齐美尔的思想和帕森斯的理论相结合。
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发展的整体化趋势:成就、问题与启示【摘要】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发展呈现出整体化趋势,主要体现在整合性研究的兴起、跨学科研究的推动以及数据驱动的科学研究方法的应用。
这一趋势为科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但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尤其是多元文化对研究的影响。
我们需要从中汲取启示,促进学科交叉与合作,推动科学研究的可持续发展。
整合性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科间的交流与融合,跨学科研究需要建立更加有效的合作机制,数据驱动的科学研究方法需要更加注重数据的质量和处理方式。
通过这些努力,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发展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未来。
【关键词】关键词:整体化趋势、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整合性研究、跨学科研究、数据驱动、多元文化、问题与挑战、启示与展望、学科交叉与合作、可持续发展1. 引言1.1 研究背景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发展的整体化趋势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社会变革和科技进步的不断推动,学者们在探讨社会现象和问题时越来越倾向于跨学科和整合性的研究方法。
这种趋势的形成和发展背景根植于多方面因素,既包括学术界对于解决复杂问题的需求,也包括社会对于学术研究成果的实用性需求。
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各领域之间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复杂性日益凸显。
传统的学科边界往往无法完全解释和解决当代社会面临的诸多挑战。
环境问题不再仅仅是地球科学领域的研究对象,而是需要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
这种复杂性所带来的挑战促使学者们寻求跨学科合作和整合性研究方法,以更全面地理解和解决现实问题。
科技的快速发展也为整合性研究方法的兴起提供了技术支持。
数据驱动的科学研究方法使得研究者能够从海量数据中发现规律和模式,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合作和知识共享。
这种科技支持不仅提升了研究效率和质量,也拓展了学者们的研究视野和方法论。
综合以上因素,整合性研究在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推动学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1.2 研究意义在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发展中,整体化趋势日益明显,对于研究意义的探索和思考已经成为当前学术界的热点。
当代西方的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现状、趋势和意义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哲学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经历了快速的发展和变革。
对社会科学进行哲学探究的研究方法和立场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本文对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哲学的研究现状、趋势和意义进行了综述分析。
当前的研究现状在当代西方哲学社会科学中,主要有四种研究方法和立场,分别是实证主义、批判理论、后现代主义和演化心理学。
实证主义是社会科学中最为传统和流行的研究方法和立场,其主要思想是通过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现象,关注事实和数据的量化研究。
实证主义强调定量方法和实证数据,认为社会科学的主要任务是验证假设和推断结论,追求客观和普遍的认识。
不过实证主义的弊端是无法涵盖复杂的社会现象和人的主观经验,很难揭示社会现象的深层本质。
批判理论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是对实证主义的批判和反思。
批判理论认为,社会现实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与人的意识和谋略密不可分的。
批判理论主张揭示社会现实的结构和力量,揭露不公正和剥削,并通过社会变革和民主改革解决社会问题。
然而,批判理论常常也被指责缺乏科学性和严密性,不能成为社会科学真正的研究方法和理论。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哲学流派,对现代主义的科学化和理性化进行了批判。
后现代主义认为,知识是由权力、语言和文化建构的,批判规则和权力关系,关注记忆、词汇和故事的纷扰,强调个体和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后现代主义的理论缺乏一致性和普适性,其批判和反思的价值和意义也是有争议的。
演化心理学是社会科学哲学的一种新兴方法和研究领域,它基于生态遗传学原理,探讨人类社会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
演化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感受、决策和偏好都具有遗传基因和进化适应性的特征。
这一方法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和理解社会现象的视角,它的价值和意义正逐渐受到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视。
当前的研究趋势当前社会科学哲学的研究趋势是接受和融合多种方法和立场,目的是通过交叉学科和方法的融合来实现对社会现象的更深入和广泛的理解。
以及杂文化整体化的发展趋势,借鉴其成功和合理之处。
例如,大力发展交叉、综合性新学科,加大应用性研究的比例;加强社会科学各学科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设立大量的跨学科研究中心或研究所,创建注意社科知识应用的思想库;调整社会科学的学科、专业及课程设置,扩大一级学科的比例,减少二级学科(专业)的数量;更新或充实社会科学各学科专业的课程内容,增加按一级学科设立课程的比重,引入综合、交叉、前沿的学科知识及方法论等等。
应该说,近几年来我国高校和社会科学院系统的研究及教学体制改革,基本上顺应了当代社会科学发展的这种杂交化和整体化的潮流。
一些大学和社科院(如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加大了跨学科交叉研究的力度,成立了不少旨在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和知识应用的研究中心或研究所(如国情研究中心、政策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中心、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等);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近期对大学教育的学科专业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本科生专业由原来的500多个压缩合并为250个;研究生专业(二级学科)由654种压缩合并为381种;相应增加了一级学科的数量,由原来的72种增加到88种;各种社科研究基金大大增加了对交叉性、综合性、前沿性学科以及应用性课题研究的资助;如此等等。
简言之,当代社会科学的杂交化和整体化趋势正在悄悄地改变着我国
社会科学研究、教学及应用的格局。
当代西方社会主义思潮的发展趋势与特征丁志刚随着当代西方社会的深刻变化,各种社会思潮也竞相展现,其中就有各类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思潮,影响较大者有民主社会主义、后工业社会的社会主义、生态社会主义、市场社会主义、后社会主义等。
1.民主社会主义这是在西方特别是西欧影响最大的一种社会主义思潮。
从1951年社会党国际成立、《法兰克福宣言》发表起,信奉民主社会主义思想的西欧国家的工党、社会党、社会民主党就积极活跃于政治舞台,成为这些国家的主要政党之一。
它们宣扬的以“四大民主”(政治民主、经济民主、思想民主、国际民主)为核心内容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潮,不但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影响最大的政治思潮之一,而且也向其他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扩散和渗透。
80年代后期苏东诸社会主义国家的巨变更使这一思潮影响大增,苏东各国纷纷抛弃原有的政治信仰和政治经济制度,向民主社会主义所指导的方向演变。
前苏共中央书记戈尔巴乔夫便是民主社会主义的忠实信徒,在他的所谓“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苏共一步步向社会党性质演化,至苏共二十八大,将民主社会主义性质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作为苏共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取消了马列主义的指导地位。
故此,有人将戈氏称为当代民主社会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
2.后工业社会的社会主义这种思潮明显受当代的西方后工业社会理论的启发和影响。
后工业社会的社会主义者认为,在后工业社会中,人类面临如生态环境、资本短缺、人口爆炸、失业、核武器的威胁等问题,只有通过共产主义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共产主义是人类发展的共同归宿和必然规律。
他们指出,随着后工业社会的到来,人类生产上将不再追求物质的无止境增加,而把注意力集中在人的自我完善和人的全面发展上,即注重人本身的发展,而这正是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的价值理想。
显然,后工业社会的社会主义者更多的是站在对未来社会的预测上理解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他们是将西方流行一时的“后工业社会”理论与共产主义思想信念结合起来,为后工业社会所作的制度、体制及价值观念的解释。
当代西方社会学
当代西方社会学是指20 世纪中期以来在西方国家发展起来的社会学思潮和学派。
以下是一些当代西方社会学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
1. 多元化:当代西方社会学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涵盖了各种不同的理论流派和研究方法。
2. 微观转向:与传统社会学关注宏观社会结构不同,当代西方社会学更加关注个体的行为、态度和心理过程。
3. 文化转向:社会学研究越来越关注文化因素对社会行为和社会变迁的影响。
4. 全球化研究: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当代西方社会学开始关注全球化对社会的影响,如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冲突、社会不平等和移民问题等。
5. 实证主义与诠释主义的融合:传统上,社会学分为实证主义和诠释主义两个阵营。
当代西方社会学在研究方法上逐渐呈现出两者融合的趋势。
6. 跨学科研究:当代西方社会学与其他学科(如心理学、经济学、人类学等)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日益增加,形成了许多跨学科研究领域。
7.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当代西方社会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促使社会学家对现代性和理性主义进行反思。
8. 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研究: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当代西方社会学开始关注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如社交媒体、人工智能等对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改变。
当代西方社会学是一个非常活跃和多样化的研究领域,它关注社会现实、探索社会规律,并为理解和解决当代社会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发展特征及趋势何景熙2012-7-20 14:31:27 来源:《国外社会科学》(京)1995年11期第6-11页一、西方社会学及其理论的产生社会学是一门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对于这一简明扼要的定义,社会学界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界几乎无人提出异议。
从人类产生的那一天起便有了社会;社会自人类而始这也是不言而喻的道理。
社会一旦出现,人们便开始了认识社会,研究、探索社会进而改造社会的过程。
但是,人们把对社会的认识和研究作为一门科学、一种学问,即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认识和研究社会则发端于产业革命时代的西方。
17世纪的英国革命,18世纪的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以及18—19世纪席卷欧洲和北美大陆的产业革命不仅从社会政治制度方面为(自然)科学的自由发展扫清了道路,而且科学研究的成果又很快变成了供人享用的巨大的物质财富。
处在那个时代的人们亲眼目睹了(资产阶级)民主与自然科学和技术的进步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的伟大变迁:“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1 〕人们(中世纪时期)对神的敬奉一变而为对人的崇尚。
总之,科学改变了一切:从社会的物质生活到人们的精神生活。
生活在这个时代的西方人,特别是那些勤于思考与探索的思想家们自然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自然)科学既然有如此巨大的威力和能量,那么人类何以不能借用自然科学的那一套方法去认识当时自己生于斯长于斯而又认识不清的社会呢?在这些发出疑问的思想家中有勇气者莫过于法国人奥古斯特·孔德了。
这位以宣传实证主义哲学起家的学者终于在1839年首先提出应当以研究自然那样的态度和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的观点,并且在他的著作中首次倡导建立一门以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社会学。
同时孔德还以不懈的努力为社会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社会学这门科学自孔德而始,后人则尊孔德为“社会学之父”。
因此,与自然科学的许多门类(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医学等)相比,社会学毕竟还是一门年轻的科学。
论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①文军2012-8-5 12:07:41 来源:《社会科学研究》(成都)2007年1期第113~119页【内容提要】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各种思潮迭起,理论流派错综复杂,表现出了八个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1)在理论分化的同时愈来愈呈现出多元综合的趋势;(2)不同理论与方法之间的对话日益频繁;(3)各种思潮在经历重构之后发生了一系列的“转向”;(4)对古典理论的重新阐释与批判性拓展;(5)理论及其建构方法的反思性不断加强;(6)理论的现实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功能不断强化;(7)理论发展的危机意识日益增强;(8)欧洲社会学理论的重新崛起及其中心地位的回归。
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这些特征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社会学在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社会学理论/社会理论/当代西方社会学【作者简介】文军,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研究员,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上海市高校社会学E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上海200062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不仅是各种思潮迭起,流派繁多,而且相互之间错综复杂,难以辨识。
其中有两个最为突出的现象:一是在社会学理论与社会理论的关系上,相对狭隘的社会学理论愈来愈融会在更为宽泛的社会理论之中,社会学理论无论在理论旨趣和思维方式,还是研究对象和表现形式上都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社会理论,以至于许多社会学家不再宣称自己从事的是社会学理论的研究而是社会理论的研究;二是在主流与非主流理论的问题上,两者之间的边界也变得越来越模糊。
这不仅是由于非主流社会学理论的影响日益扩大并逐步渗透到了各种主流社会学理论之中,从而形成彼此交错,相互交织的局面,而且也是由于主流社会学理论内部本身开始发生分化,其研究范式和理论形态很难再维持长期以来的一贯统一的面相了。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无论是主流的实证主义社会学理论还是各种非主流的社会学理论流派,在当代理论境遇和社会脉络(contexture)中,都开始表现出了某些共同的特征和趋势。
具体来说,我们认为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至少表现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整体性特征和发展趋势:一、在理论分化的同时愈来愈呈现出多元综合的趋势西方社会学理论在当今社会科学中已是如此分化和多样,以至于这不仅破坏了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整体性,使理论研究变得支离破碎,而且也使主流社会学理论家难以对社会世界获得整体上的概念。
今天,面对过于且越来越繁多的专业化理论,社会学家不得不更多地采取宏观的、整体的方法来应对。
犹如乔纳森·特纳(Jonathan H. Turner)和大卫·鲍兹(David E.Boyns)所指出的:在一个更具包容能力的有关社会世界是如何呈现的研究中,专业化理论会得到最好的发展,这种研究只有综合性的宏大理论才能提供。
[1]与之相似,贝利(Kenneth D. Bailey)也像涂尔干一样主张社会学理论家应该研究复杂的现代社会,“唯有这样做,社会学才可以说自己是研究整体社会的,否则也就是研究社会的一部分而已”[2]。
尽管有这么多人关注,但仍有一些人并不担忧社会学的目前状况。
例如,杰弗里·亚历山大(Jeffrey Alexander)和菲利普·史密斯(Philip Smith)就认为,非主流社会学理论的多元化及不同观点之间的争论都有助于该学科的整体发展。
不管人们如何看待社会学理论的这种过度分化状态,但在各种理论的分化之中出现各种多元综合的理论趋势将是确定无疑的。
因此,针对当前社会学理论四分五裂的状况,许多西方社会学者认为理论家们当前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促进各个可以利用的理论传统之间的相互交流,以及在各个有价值的研究领域之间牵线搭桥,以实现理论的比较、综合与发展。
这种多元理论综合不同于以往理论综合之处在于,它不是简单地将两种或多种不同流派的理论观点糅合在一起,而是在不同理论全面整合基础上的一种再创造。
其特征不仅表现在对不同理论观点的全面吸收与概念创新上,而且在方法论与研究范式层面也努力实现系统整合。
尤其在主流社会学与非主流社会学、微观视角与宏观视角、行动理论与结构理论的综合上表现出了突出的特征。
例如,亚历山大的“新功能主义”(Neo-Functionalism)、卢曼的“一般社会系统理论”(General Theory of Social Systems)、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Strncturation Theory)、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Theory of Communication Action)、布迪厄的“结构主义实践理论”(Strncturalist Theory of Praxis)、科林斯的“普遍化解释模型”(Generalized Explanatory Models)、瑞泽尔的元理论化(Meta-Theorizing)主张以及近年来出现的新系统理论(the New System Theory)都表现出了对一种理论综合的追求。
这些理论的一个共同特性就是企图超越长期以来西方社会学理论传统中的二元对立。
尽管其最终的效果如何还有待社会学家们的认同和检验,但至少表明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已由以往专注于冲突、分裂的危机意识正逐步转变为注重综合、整合的稳定意识,这种意识的树立无疑预示了一个新的理论时代的到来。
二、不同社会学理论与方法之间的对话日益频繁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多元综合也为不同理论方法之间的对话提供了契机。
这种多理论方法之间的对话在上一代曾经被默顿(R. K. Merton)视为“并不是持有各种理论的社会学家之间相互赞同的融合,而是潜藏着深层的危机”,但在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中,这些对话不仅强调理论多样性的作用,而且认识到并不断推动各种不同理论之间的联结与互动——可以以不同的方式理解同一个目标。
[3]在传统的社会学看来,以实证主义社会学为特色的主流社会学,由于其较为成熟的理论、范式和相对稳定的方法技术与经验研究,通常被看作是一种“已开发的社会学”(developed sociolosy),而以人文主义社会学和批判主义社会学为主的一些反实证主义社会学却由于其相对空洞的框架或范式而被称为“低度开发的社会学”(underdeveloped sociology)。
[4]不仅如此,实证主义社会学与非实证主义社会学之间也缺乏应有的交流和合作。
尽管从社会学理论发展史来看,一些人文主义或批判主义的社会学家(如韦伯、马克思、舒茨等),其理论思想中也含有实证的元素,但多半是属于一种学术的非自觉意识和行为,而不是有意识在促进实证主义社会学与人文主义社会学或批判主义社会学的理论对话。
实际上,实证主义社会学与非实证主义社会学方法论并没有本质上的矛盾,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研究方法的倾向性是基于不同的出发点,但这并不意味着两种方法论完全不可融合。
从整个学术发展的趋势来看,人们越来越期望有一种多元化的研究方法论出现,以摒弃原有的二元对立局面。
因此,到当代社会学时期以后,实证主义社会学与非实证主义社会学对立的局面开始发生变化,随着大量非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涌现,实证主义社会学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争吵和相互批判以后,开始愈来愈重视与各种其他理论流派之间的对话,其中包括实证主义社会学本身之间和实证主义社会学与非实证主义社会学之间的对话。
例如,埃利亚斯(N. Elias)的“构型社会学”或“过程社会学”就是将微观层次的个人行为与宏观层次的国家联结起来进行分析的典范。
尽管不同的理论家对理论对话的内涵有不同的理解,但当代许多理论家认为理论对话往往是通向理论终点的途径,在一些理论家那里,理论之间的对话是达致其他目标的一种手段,比如,理论工具的建构、广泛或局部的理论综合、理论的重构等等。
但除了这些工具性的应用之外,对话本身也已经被看作一项重要的工作。
列文(D. N. Levine)就认为,理论与方法的对话是拯救社会学理论进一步分化的一剂良方,当代理论家们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这种“对话的精神”,特别是通过考察多种形式的社会知识来建立一个共同的概念体系,使得社会科学家们可以就他们的分歧之处进行建设性的对话,这样,可供他们选择的范围也会更加宽广。
[5]以这种对话为基础,列文还展开了对齐美尔和帕森斯两人思想之间的辩证关系的研究。
安东尼奥(R. J. Antonio)、格拉斯曼(R. Glassman)、维里(N. Wiley)等人在马克思和韦伯之间展开对话的工作也体现了这一主张。
[6]三、各种思潮在经历重构之后发生了一系列的理论“转向”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理论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多元综合和跨学科研究的趋势,不仅有关社会理论的著作在数量上急剧增长,而且许多以前被遗忘或者容易忽视的问题都被纳入到了社会理论的考察范围,从身体、语言、欲望、情感、消费、同性恋到观念、旅游、历史、空间、文化、全球社会,几乎很难有什么问题可以逃过社会理论无所不在的目光。
一些以前在传统社会学理论领域中被长期忽视或者很少涉及的研究领域,也在经历一系列的理论重构之后发生了重大“转向”,其中富有重要影响力的如后现代转向、女性主义转向、文化转向、空间转向、身体转向、历史学转向、语言学转向等等,都对传统社会学理论产生了重大的冲击。
这些理论转向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非实证主义社会学理论的兴起和影响。
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一系列转向,其动力来源与其说是理论内部建构的紧张,还不如说是社会现实的挑战。
[7]非实证主义社会学理论从许多容易被实证主义社会学理论所忽视的现象和行为领域出发,不仅弥补了传统社会学研究领域中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开启了一种新的理论关注形式。
比如,社会学理论的文化转向,并不是说在传统的主流社会学研究领域中缺乏对“文化现象”的社会学关注,而是对当代各种社会现象开始注入一种“文化视野”的关注形式,使得传统的文化社会学从“The Sociology of Culture”转向了“Cultural Sociology”。
当然,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在表面繁荣的背后也潜藏着许多危机,虽然社会学理论在数量上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多,但许多社会思潮更像是一种“理论的通货膨胀”,还没有让人细细品味就已经迈入了“世纪末状态”,理论的更替似乎比理论的创新来得更快。
尽管这种末世论(eschatology)的论调多少带有悲观主义的色彩,但的确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当代社会学理论所表现出来的短暂性特征,主流的实证主义社会学理论要想再像以前那样获得持久稳定的霸权地位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四、对古典理论的重新阐释与批判性拓展最近几年涌现出的许多社会学研究日益渗透到了对古典理论的重新诠释之中,并出版了许多著作,其影响之深,范围之广,几乎涉及到了所有主要的古典理论家,包括孔德、斯宾塞、马克思、涂尔干、韦伯、齐美尔、米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