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采矿学》教材建设”教学改革成果总结[权威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6
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教学成果总结报告成果名称:立足能源电力,引领专业发展,电气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推荐序号:1 3 0 3 9教学成果总结报告立足能源电力,引领专业发展,电气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华北电力大学实力最强、最具特色的专业,2007年被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开始设立创新实验班,全面开启创新人才培养之路。
十年来,本专业以服务国家战略为指导思想,以创新育人为服务宗旨,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一流专业”建设中紧扣时代脉搏,从新能源发电到能源互联网,从“互联网+”到“中国制造2025”,始终立足行业前沿,引领专业发展,为国家能源电力事业培养了大批创新人才。
在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的道路上,始终抓住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构建了多元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1+1”理念,形成了厚基础、重实践的课程体系;践行科教融合,加强课程建设,打造精品课程群;构建了“三层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自主创新、校企联合完善实践教学平台;推进全流程协同育人,建立了创新人才素质拓展机制。
一、立足前沿,特色发展,构建多元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服务国家战略,立足行业前沿,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在创新育人的过程中,构建了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成立了创新班、实践班、国际班,并与中广核开展了“3+1”订单式联合培养,给学生更多的个性选择。
多元化培养模式将“一制三化”(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培养引入其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通过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形成了“精菜荟萃、菜单定制、营养分组、互补搭配”的特色育人道路。
为了积极响应《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探索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拔尖人才,本专业2007年设立了本科人才培养创新实验班。
2010年10月,我校被批准成为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
附件课程建设成果汇总1、教学成果/获奖(1)2005.12 《自动控制原理》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2)2005.09 《自动控制原理》被评为2005年度东北大学精品教材(3)2005.06辽宁省教学成果二等奖(4)2005.11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王建辉)(5)2005.06辽宁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奖(6)2005.06 “东软杯”大学生课科技节学术论文竞赛优秀奖(7)2006.09辽宁省教学名师奖(顾树生)(8)2006.12 东北大学“我最喜爱的老师——最佳师德奖”(王建辉)(9)2007.09 “自动化专业主干课教学团队”被评为辽宁省教学团队(10)2007.09 “自动化专业主干课教学团队”被评为东北大学教学团队(11)2007.09 《自动控制原理》被评为辽宁省精品教材(12)2007.03《自动控制原理》获冶金优秀教材一等奖(13)2007.01东北大学2006年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14)辽宁省第九届教育软件大赛(高等教育)二等奖,自动控制原理,2008;(15)东北大学教学成果奖特等奖,自动化特色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2008;(16)东北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开放式、自主式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建设探索与实践,2008;(17)2008 东北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信息类专业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18)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三等奖,Hybrid genetic algorithm approach based on differential evolution for economic dispatch with valve-point effect,2008;(19)2008 “自动化专业主干课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20)2008 《自动控制原理》获辽宁省第九届教育软件大赛奖二等奖(21)2008 东北大学2008年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22)2008 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二等奖(学术著作类)(23)2009 辽宁省教学名师奖(王建辉);(24)2009 辽宁省第六届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以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自动化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25)2009 高等教育第六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以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自动化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26)2009 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优秀奖,自动控制系统多媒体课件;(27)2009 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一等奖,Hybrid genetic algorithm for economic dispatch with valve-point effect;(28)2009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国家级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教学成果奖教学成果奖项目总结项目总结项目总结成 果 名 称 构建“大化机”本科教学体系为 石化企业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成果完成人 谢禹钧, 王茂廷, 王晓华 任建民,张国福成果完成单位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申 请 等 级申 报 时 间 2009年3月30日学校 网 址 /辽石油化工大学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构建“大化机”本科教学体系为石化企业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项目总结一 我校机械工程类专业的概况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历史,与新中国的石油化工工业共同成长与发展,是国内石油化工领域的知名高校。
在与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的长期合作共建中,形成了鲜明的石油化工办学特色,同时也奠定了我校成为石化企业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的历史地位。
我校机械工程学院的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经历炼油机械、化工过程机械等专业更名过程,是我校最早设置的专业之一。
59年来,为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石化企业培养了大批人才,成为这些企业管理、技术部门的中流砥柱。
目前该专业在招生和就业方面具有良好的社会声望,是我校的品牌专业之一。
在过去的20年间,随着学校发展,机械工程学院陆续申办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金属材料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安全工程等专业。
1993年成为化工过程机械硕士学位授权单位,是我校最早的硕士点之一。
之后陆续申报了安全技术与工程、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材料加工工程、材料学和工程力学等硕士点。
如何依据我校的办学优势、特色和传统服务领域,规划专业建设,更好地为能源工业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是本项目重点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二 适应国家和地区石油化工产业的需求改造现有专业群的必要性石油工业是国家能源产业的重要支柱,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产业。
其下游的石油加工工业在该行业中占有重要的比重。
其中石油加工的过程装备在该产业中发挥关键作用。
过程装备的产业链包含:石油加工设备研发设计、制造、检验、管理使用和安全维护等环节。
我校一成果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发布时间:【2014-09-11】阅读:115 次日前,教育部公布了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我校完成的《煤炭主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获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长期以来,煤炭主体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与涉煤企业脱节、适应性不强,导致涉煤企业与学校之间供需矛盾突出,毕业生“留不住”等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
同时,煤矿“安全、经济、高效、绿色”生产以及煤炭资源清洁利用是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现行煤炭主体专业在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方面必须主动迎接这一新挑战。
课题组从分析现代煤炭产业链要素构成、发展趋势入手,通过校企产学研合作深度联合培养人才,基于“大地矿”理念的煤炭主体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地矿优势学科带动煤炭主体专业、科研促进教学有效途径和方法的探索和“励志图存、自强不息”的“胡杨”精神传播与教育为主线的大学生吃苦精神培养等6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与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
据悉,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每四年评审一次,与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并称为我国四大国家级奖励,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意义最重大、影响最深远的国家级奖项。
全国高校共推荐了946项成果参加本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评审,最终评选出特等奖2项、一等奖50项、二等奖400项。
我校高度重视本次教学成果奖的申报工作,认真组织,广泛动员。
在认真开展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评选的基础上,经学校专家委员会评审,遴选优秀成果推荐参加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奖评审,省教育厅以此为基础遴选并推荐参加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
该项成果的获得,集中体现了近年来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特色和成果,标志着学校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内涵式发展道路,煤炭主体专业面向西部、面向基层和面向煤炭行业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取得阶段性成果。
教学成果奖总结报告教学成果总结报告成果名称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构建“三维渗透式”人才培养模式成果完成人成果完成单位申请等级申报时间成果科类代码学校网址渤海大学 20XX年12月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构建“三维渗透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成果总结报告一、成果研究背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要求,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国务院决定从1999年起高校实施扩招政策,当年扩招三十万名大学生。
以后几年以百分之二十的速度增加招生名额,从此中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在全国高校大学生总数中,高职在校学生的数量已占大学生半壁江山。
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满足了广大考生升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给高等教育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机遇;另一方面,落后的教育观念,陈旧的课程设臵、单一的教学模式、双师型教师的匮乏、实训投入不足等,无疑给高职教育的发展,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严峻的挑战。
渤海大学高职学院根据自身办学实际状况,确立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专业建设为出发点,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指导思想,打破传统以理论教学为主的课程体系,建立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综合素质养成三维并重的课程体系。
构建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三维渗透式”人才培养模式。
二、成果研究内容(一)以就业为导向,动态调整专业专业设臵是社会需求与高职实际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思想汇报专题是学院教学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
我院始终以就业为导向,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求,形成了“坚持动态化,文工结合”的专业建设思路。
在发挥原有财经管理类老牌专业优势的同时,积极拓展工科专业,把专业“做实、做强”。
1.全面规划,重点突出以就业为导向,减少专业设臵数量,集中优势办好重点专业。
经过论证我院将原来的XXX个专业调整为XXX个,20XX年专业调整结束。
同时,对重点专业加强软、硬件环境投入与建设。
财经管理类专业是我院老牌专业,具有几十年办学历史,充分发挥老牌专业优势,将其建成省内乃至全国有影响的品牌专业。
采矿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与管理摘要为了积极响应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的号召,采矿工程专业对课程和资源进行了改革和建设。
针对核心课程群和主干课程的性质,结合专业教师的研究方向,建立了五支核心课程群教学团队,制定了详细的建设与改革的目标和实施方案。
通过采矿工程专业综合改革,引领本校其它专业的建设。
关键词采矿工程核心课程建设管理本次专业综合改革着重从教学团队、课程与教学资源、教学方式方法、实践教学环节、教学管理等五个方面进行建设,而核心课程群的建设与管理是这五个方面必须考虑的问题,是关系到专业综合改革成效的关键,因此,本文拟对河南理工大学采矿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与管理方法进行探讨。
一、采矿工程专业特点河南理工大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和河南省建立最早的高等学校。
采矿工程专业是学校的传统优势专业,为河南省名牌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拥有采矿工程专业国家级教学团队和两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010年通过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1年被教育部列入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
参与采矿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的专职教学科研人员40人,其职称结构与学历结构如下图。
二、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与管理(一)成立专业核心课程群教学团队采矿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群包括:《采矿学》《矿井通风与安全》《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井巷工程》《矿山岩石力学》和《开采损害与保护》等。
围绕专业核心课程群,根据主干课程的性质和起居室课老师的研究方法,建立“采矿学课程群教学团队”“开采损害与保护课程群教学团队”“矿山岩层控制课程群教学团队”“岩石力学课程群教学团队”“矿井通风与安全课程群教学团队”等五支课程群教学团队,每个教学团队设有负责人,负责根据课程体系和培养计划要求,团结带领团队成员,搞好该课程群的教材建设、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课程建设、教学方法研讨与改革、教学资源上网,加强课程的协同开发,促进开放共享。
(二)突出专业主干课程的核心地位结合每门专业主干课程的现有基础和教学资源条件,有针对性地对专业核心课程群进行建设。
研究生课程“高等采矿学”教学特色及过程建设作者:余伟健袁超吴海来源:《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0年第10期[摘要] 为提高矿业工程学科研究生课程“高等采矿学”的教学效果,结合笔者教学经验,以湖南科技大学矿业工程学科为例开展了“高等采矿学”课程教学特点及建设情况的分析。
首先,在该课程特色的基础上阐述了主要的教学内容,既具有采矿工程学科的传统性,又突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特点,并具备培养单位本身的学科优势特色;然后,讨论了课程案例库与教学资源建设方面的情况,认为应建立健全具有学术特色案例库,并合理规划专业教材建设。
同时,分析了近年来本课程的教学团队建设,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创建高水平教学队伍。
最后,总结了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与过程管理,认为重在增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环节,才能达到提高研究生学习积极主动性。
[关键词] 研究生;矿业工程;课程教学;教学研究与改革;科研优势[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0) 10-0105-03对于矿业工程研究生来讲,国内培养单位大多都开设了“高等采矿学”课程。
这门课程主要讲述矿业工程领域中最新发展技术,既与本科生阶段学习的“采矿学”是一脉相承的,体现了采矿工程基础技术的讲授,同时,又是对原有学习的提升,深入地讲授了国内外最新技术与理论。
实际上,每个培养单位在安排和讲授“采矿学”这门课程时,其偏重点和核心内容均有所差异。
主攻金属矿山学科的培养单位主要针对硬岩采矿技术与理论开展研究。
例如,北京科技大学童光煦教授出版的《高等硬岩采矿学》,主要讲述硬岩开采的经济评价、岩石力学、露天开采、地下采矿方法,以及其他相关内容等;而煤炭院校主要讲述煤炭开采相关岩层控制、经济管理、开采新方法等相关内容。
因此,各培养单位在本科采矿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上,系统地介绍了最新采矿理论、方法、工艺的进展,并总结现代采矿科学、技术和工程的成就,为今后从事教学、研究、设计、管理等工作奠定宽广的专业基础知识。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充填采矿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初探姜海强,王卓然(东北大学深部金属矿山安全开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辽宁沈阳110819)一、引言以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为特点的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的科技与产业革命,促使工科教育培养多样化、创新型的科技人才,因此,新工科建设日趋成为工程教育创新改革的主流[1]。
新工科特点在于其引领性、创新性、交融性,其建设目标是服务国家战略和未来产业发展需求,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创新能力、跨界整合能力、高素质的复合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2]。
充填采矿技术是采矿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主要介绍充填采矿的材料、系统、设备、方法与工艺,旨在培养适应绿色开采和智能开采需求的创新人才。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为提升采矿工程学科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对充填采矿技术课程进行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二、课程教学与新工科建设要求的匹配性分析近年来我国教育学者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对充填采矿技术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和尝试,取得了很多有益的经验,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一)教材内容陈旧现代经济和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传统工程技术领域技术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不时涌现出创新甚至革命性的技术、工艺和方法。
教材作为教育者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最主要信息载体,其内容本身的先进性和新颖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效果和质量,进而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然而我国高校充填采矿技术相关教材内容更新缓慢,严重落后目前行业发展实际,例如,金属矿山正向着深部开采发展,深井充填正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而现有教材大都还是面向浅部充填开采。
此外,现有教材知识面狭窄,仅限本专业知识,交叉学科内容一笔带过。
上述问题导致现有教材不能满足当前教学要求,亟须做出相应的修订和完善。
(二)教学方法单一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是新工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具体体现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参与度以及学习效果。
随着信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PPT逐渐替代板书,是当前应用主普遍、占主导地位的教学方式。
以学生能力为核心的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与教学方法创新摘要:教学不仅是知识的转播,更是个人能力的培养。
随着全球矿产资源日趋紧张化,国际型矿业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矿业发达国家,一个高技术人才的工作量是国内工人的数十倍甚至上百倍。
这一方面体现在技术的现代化和设备的自动化,另一方面则是个人能力的突出体现。
近年来,东北大学采矿工程学科将本专业教学改革与工程专业认证及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相结合,开展以学生能力为核心的采矿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与教学方法创新建设,并取得了一定成绩。
关键词:个人能力;采矿工程;教学改革;教学创新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7-0085-02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推动内涵式发展,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做出的战略部署,也是今后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教学改革与教学方法创新,是教学研究永恒的课题,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能力的培养,如何在教学改革中注重方法引导,是目前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课题。
东北大学采矿工程专业自办学以来,在实施专业全面建设和发展的同时,一贯注重教学体系与教学方法改革,在改革中,结合采矿工程发展趋势,为我国矿业工程领域培养了大批适应社会需要,基础扎实、能力强和综合素质高的优秀人才。
近年来,东北大学采矿工程学科将本专业教学改革与工程专业认证及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相结合,开展以学生能力为核心的采矿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与教学方法创新建设。
以下是建设中的一些核心方法及改革措施,希望这些方法与措施为其他高校采矿专业及工程类专业实施教学改革及教学方法创新提供一些思路。
一、以学生能力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改革与教学方法创新课堂教学是实施高等教育的主渠道,高等教育改革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课堂教学改革中。
因此,课堂教学改革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环节。
近年来,无论是专业认证对学生毕业要求的达成度还是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都将工程类学生是否具有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作为培养目标和判断标准。
采矿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方法优化与初步实践作者:张鹏海杨天鸿刘洪磊关凯马庆山来源:《高教学刊》2021年第23期摘要:采矿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受限于矿山开采周期长、涉及面广、采场环境较差、存在安全风险、实习经费有限等因素,采矿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尤其是现场实践教学的效果通常很难达到预期。
针对这一情况,东北大学采矿工程专业通过建立矿山实践教学基地,并基于矿山开采数据与软件的共享、虚拟仿真技术将其打造成贯穿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经典教学案例,实现了实践教学课程方法的优化。
初步的实践证明优化成果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择业意向。
关键词:采矿工程;实践教学;教学基地;虚拟仿真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23-0117-05Abstract: Mining Engineering is a practical subject, however, due to the factors such as long mining cycle, wide coverage, bad stope environment, safety risks and limited internship funds, the practical teaching, especially the field practice teaching, is usually difficult to meet expectations. In view of this situation, the Mining Engineering of Northeast University established the mine practice teaching base and made it a classic teaching case throughout all practical teaching links based on the sharing of data and software, virtual simulation technology, realizing the optimization of practice teaching method. The preliminary practice proved that the optimization results not only improved th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but also helped to improve their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career intention.Keywords: Mining Engineering; practice teaching; teaching base; virtual simulation礦山开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东北大学采矿学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与实践作者:王青,顾晓薇,胥孝川,陈庆凯,邱景平,丁航行,李元辉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第10期王青,顾晓薇,胥孝川,陈庆凯,邱景平,丁航行,李元辉(东北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辽宁沈阳110004)摘要:目前,东北大学采矿学国家精品课转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改革及升级已基本完成。
主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改革升级:基本资源建设,包括全程录像资源建设、教材资源建设和章节资源建设;拓展资源建设,包括开发矿山开采工艺三维动态演示软件、制作教学录像和电化教学课件和建立虚拟仿真实验室;共享开放,包括建立了采矿学网络精品课平台、《采矿学》教材建设网站和虚拟仿真教学网络平台;邀请行业、企业人员参与。
关键词:国家精品课;资源共享课;采矿学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0-0121-03基金项目:课题研究受到东北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资助;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资助;国家级“十二五”教材规划资助;辽宁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基础研究项目(项目编号:LZ2014020)资助;辽宁省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资助作者简介:王青(1962-),男(汉族),辽宁沈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露天开采、矿山生产优化、资源经济研究。
东北大学采矿学课程于2008年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该课程新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国内采矿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索具有示范效应,有着重要的推广价值。
2011年,在教育部公布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意见之初,东北大学采矿学课程组即开始投入采矿学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工作。
历经三年的建设,东北大学采矿学国家精品课转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改革及升级基本完成。
以下对东北大学采矿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情况进行总结,以期为其他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提供一些思路。
RTW-08熔体物性综合测定仪 (5)RDL-02铁矿石还原软化熔滴实验装置 (5)HYQ-01制气配气系统...................................................................................... 错误!未定义书签。
TKJ-03铁矿石还原性、还原膨胀、低温还原粉化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与焦炭反应性及反应后强度综合测定仪....................................................... 错误!未定义书签。
RDS-04全自动炉渣熔点熔速测定仪.............................................................. 错误!未定义书签。
低温铁合金电镀修复强化技术 (6)不锈钢网增强不锈钢粉多孔复合材料 (7)NE-控温发热材料 (7)新型复合微孔过滤介质................................................................................... 错误!未定义书签。
高硬度、高比重、高耐蚀性金属陶瓷复合强化凡尔球凡尔座生产技术. (8)NEAF铝箔亲水有机膜及技术 (9)耐腐蚀光亮铝合金材料 (9)离子镀金靶材的研制与开发 (10)直接发泡法制造泡沫铝材料........................................................................... 错误!未定义书签。
易烧结α–Al2O3超细微粉及其制品...........................................................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东北大学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采矿学》教材建设”教学改革成果总结摘要:针对在内容体系上与21世纪采矿专业知识结构的信息化、数字化、生态化和国际化之间的适应性问题,《采矿学》确立了“硬技术与软科学并重,国内实用和与国际接轨兼顾,体现最新研发成果”的知识内容体系。
考虑到采矿中大量单体技术和方法的融会贯通问题,以及引入“软科学”理论和方法后新产生的与“硬技术”有机结合问题,《采矿学》将“以采矿方式方法和工艺过程为主线,把相关单体技术和方法置于主线上的对应应用点上”作为教材整体结构框架。
针对采矿工程所特有的时空动态特征给学生带来的在建立三维空间概念和工程时序概念上的困难,东北大学采矿所的老师们研发了一系列关于采矿工程结构和工艺过程的三维动画短片,很好的帮助了学生在建立三维空间和时序概念中的困难。
《采矿学》(第2版)作为采矿工程专业课的主导教材,在内容结构体系上的时代性和系统性已经得到业界的广泛认可,并被评为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关键词:教材建设;采矿学;教学改革G642.0 文献标志码:A 1674-9324(2015)07-0081-02一、采矿学教材建设的必要性与意义教材作为传授知识的主要载体,是对课程内容体系的集中反映,同时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
《采矿学》(第2版)就是在近10多年中不断的教学实践、研究以及改革中逐渐形成的,对采矿工程专业课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全球采矿行业的蓬勃发展,采矿技术不断更新,逐渐从之前的以机械化和大型化为主向数字化、信息化、自动化转变。
目前,国外普遍将为环境设计理念为基本出发点,把生态化开采作为矿山设计的主要内容,矿山环境得到有效的改善和保护。
因此,传统的采矿方法和设计理念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2]。
新的采矿技术和设计思想,对从事采矿工作的人才无论是在知识结构上还是思维方式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采矿学》就是为了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对采矿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提出的新要求,凝结了15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和众多业内人士的反馈意见,系统研究分析了欧美和我国典型大学采矿工程专业教学内容及其教材的特点和优点后,形成的教学成果[3,4]。
二、教材改革与建设目标《采矿学》教材改革的总体建设目标:以教材为载体,推动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和完善,不断提高采矿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使之适应采矿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
针对内容设计,《采矿学》(第2版)融入了目前世界上最新的环保、节能、高效采矿方法和理论。
鉴于目前政府鼓励海外矿产资源投资建设以及越来越多的矿业人才走出国门,参与到世界的采矿潮流中,所以以往的采矿教学内容必须改变,既要满足国内矿山技术人才的需要,又要与世界国际性人才接轨。
《采矿学》再版就是着力解决21世纪采矿专业知识结构与数字化、信息化、国际化和生态化之间相适应的问题,实现工艺技术、采矿方法等传统“硬技术”与技术经济决策、数值模型以及生态化开采、开采方案优化等“软科学”并重,同时兼顾国内、国际相关理念和方法,并充分显示国内外在矿业领域应用较成熟的最新研究成果。
在实践上,《采矿学》以解决采矿工程专业课教学中特有的矿山三维空间概念(矿体模型以及回采空间布置)和工艺时序(采矿方法和回采时空顺序等)概念难以建立以及实践性强的难点问题为目标,在教学中,运用与教材配套发行的采矿工艺三维模型、实际矿山的数值模型数据库以及专门为教学研发的优化设计软件,使学生尽量快速牢固地掌握采矿工程空间布置结构、回采过程的时空先后顺序以及相互关系。
同时学生通过使用提供的软件可以进行近于实战的优化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应用课堂知识的能力。
三、教材建设特色《采矿学》教材建设在内容设计以及理论研究上具有显著的时代创新特色。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人类对环境保护意识逐渐增强,为环境设计理念逐渐走进公众视野。
造成当今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矿山开采,在整个资源开采过程中,大量的地表被剥离、地下水位下降以及地下水严重污染、尾矿库和排土场的沙尘飞扬、土地重金属污染等,为了控制矿山环境问题的恶化,国外政府对矿山开采进行了严格的限制以保障环境,但大多都还停留在先污染后治理的末端环境保护,本教材中提出的为环境设计理念思想中一个关键点就是实现源头减量,即在矿山设计初期就将环境问题考虑进去,同时把技术经济评价、决策和优化等“软科学”作为与矿山开采同等重要的环节融入到新教材中,形成了一个适应时代特色的、新的采矿专业知识结构体系。
在体系结构上,《采矿学》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系统,不再是对新技术、新思想的简单组合,而是从整个采矿工业和采矿方法出发,将理论知识、技术方法等进行融会贯通,使之形成一个完整体系。
比如在矿山生产设计优化中,首先以矿山开采的基本特点为基础,结合已经成型的且较为成熟的理论算法,进行矿山优化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将经济决策作为矿山优化的目标,量化生态压力,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约束条件;同时,以整个矿山生产工业为线索,在不同工业环节进行展开论述,包括设计思想、运输工具调度配置、炸药型号选择等。
在实践上,从软件的开发到三维模型的应用都让学生参加进来,首先在思维形式上树立起全面观,在教学过程中,将实际矿山建立成数字模型,通过软件教学对矿山生产的每一个工艺环节都进行现场模拟,让学生如亲临现场,有效解决了学生建立三维立体感的困难,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更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教材建设成效《采矿学》(第2版)从教材结构安排以及内容设计上,都凝结了东北大学采矿工作者们过去十多年里中在教学研究、实践和改革方面的心血。
东北大学《采矿学》教材自出版以来,获得各种教学类成果奖:《采矿学》第一版被批为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04年由该教材编著者王青教授主讲的采矿学课程获“东北大学校级精品课程”;经过不断的探索、研究和总结,该课程2008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得到学校和教育部的大力支持;2009年申报“课程建设成果及其教学和课程体系改革成果”,获得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的佳绩。
在上述课程建设项目建设的支撑下,以及多年的教材建设和课堂讲学经验,结合在校生课堂反馈和毕业生的工作经历反馈,对《采矿学》教材在内容和结构体系上进行重新改进和编著,《采矿学》再版并列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并于2011年4月再次出版发行。
2012年,以《采矿学》教材建设申报的教学成果――“《采矿学》教材建设”,同时获东北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辽宁省教学成果(教材类)一等奖的好成绩。
2012年,我专业同时被教育部评为采矿工程“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重点建设专业,配套“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2012年底,综合教改项目再次获得东北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14年5月,《采矿学》第二版被列入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14年6月和9月,“采矿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分别获东北大学本科教项目立项以及辽宁省教改项目立项;2014年7月,“《采矿学》教材建设”教学成果被评为国家级教材成果二等奖,根据教材内容建设的网络平台获得东北大学优秀网络课程二等奖;2014年9月,采矿学网络精品课程获“辽宁省教育软件大赛二等奖”。
五、成果应用《采矿学》第一版作为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九五”规划教材,在2001年由冶金工业出版社出版统一发行,首次面世,其内容和结构上的显著创新逐渐得到我国采矿教育界和工业界的认可,发行量不断增加,成为许多大专院校教学、公司培训的教学用书以及广大采矿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截止2011年,《采矿学》第一版先后印刷九次,印数高达25000余册,其发行量之高在同类专业教材中实属少见。
应广大采矿同行要求,根据近些年的教学实践以及相关反馈意见,同时针对该书出版以来采矿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原教材进行了重新整理和编著,融入新的时代特色。
由于新教材的独特构思,《采矿学》第二版被列入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于2011年出版发行。
由于第一版已经得到业界的广泛认可,加上第二版具有的显著时代特色,其发行量剧增,截止2013年,已印刷了五次,总印数高达23000册,成为冶金工业出版社近两年年度出版的所有书籍中发行量最大的教材。
据出版社不完全统计,订购《采矿学》教材的有东北大学、中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昆明理工大学、重庆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山东理工大学等高等院校,包括福建、贵州、重庆、甘肃和浙江等地的学校和企业。
《采矿学》已经成为一部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专业教材,在现代采矿专业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1]王青,顾晓薇,邱景平,孙晓刚.《采矿学》本科专业教材建设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10):31-33.[2]顾晓薇,邱景平,王青,孙晓刚.采矿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15):205-206.[3]王青,顾晓薇,任凤玉,等.采矿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71-74.[4]顾晓薇,王青,邱景平,魏德洲,等.矿业类高等工程教育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49):219-220.文档资料:东北大学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采矿学》教材建设”教学改革成果总结完整下载完整阅读全文下载全文阅读免费阅读及下载阅读相关文档:关于大学生图书馆资源利用现状与对策的调查研究高校教育成本浅析医学与化学相互关系研究创新人才培养视角下的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高校研究生创新素质培养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循环运行的研究与探讨国外高校流体力学课程教材使用情况的调查研究“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的调研与提升路径研究生教育与培养模式的改进高校涵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选择“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德育元素的发掘与运用浅谈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校企产学研对接平台建设刍议独立学院校企合作模式微探新升本科院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及策略探析机械专业生产实习新模式感谢你的阅读和下载*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
本文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留言或者发站内信息。
我将尽快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