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热资源分布和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241.56 KB
- 文档页数:43
地热能的开发与利用现状及前景分析地热能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地热能的开发与利用现状进行分析,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一、地热能的开发现状地热能是指地球内部的热能,包括地表热能和地热水能。
目前,地热能的开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浅层地热能利用浅层地热能主要指地下500米以内的热能。
这种能源利用的方式主要是利用地热泵,将地下的热能通过换热器传递到建筑物内部供暖或供应热水。
这种利用方式具有环保、节能的特点,已经在一些地区得到了广泛应用。
2. 深层地热能利用深层地热能主要指地下500米以上的热能。
这种能源利用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开采地热水或地热蒸汽,将其转化为电力或直接供热。
深层地热能利用的主要技术包括地热发电和地热供热。
目前,全球范围内已经建立了多个地热发电站和地热供热系统,为当地提供清洁能源。
二、地热能的利用现状地热能的开发利用在全球范围内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地热能利用的几个典型案例:1. 冰岛冰岛是一个地热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约有25%的能源来自于地热能。
冰岛通过建立多个地热发电站和地热供热系统,大大减少了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实现了清洁能源的利用。
2. 菲律宾菲律宾地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地热资源较为丰富。
菲律宾利用地热能发电的技术已经相当成熟,是全球领先的地热能开发利用国家之一。
3. 中国中国地域广阔,地热资源分布广泛。
中国目前已经建立了多个地热发电站和地热供热系统,地热能的利用率逐渐提高。
三、地热能的前景分析地热能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具备巨大的潜力。
未来地热能的开发利用将面临以下几个发展趋势:1. 技术创新地热能开发利用的技术正在不断创新和改进。
新型地热发电技术的研发,如增强型地热系统和超临界二氧化碳地热发电技术等,将进一步提高地热能的开发利用效率。
2. 规模化应用地热能的规模化应用能够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未来,随着地热能技术的成熟和市场的扩大,地热能的规模化应用将得到进一步推广。
“中国地热资源”资料合集目录一、中国地热资源及其潜力评估二、中国地热资源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三、中国地热资源及其潜力评估四、中国地热资源潜力评价五、中国地热资源现状及发展趋势六、中国地热资源特点与发展对策中国地热资源及其潜力评估引言地热资源是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随着人们对可再生能源需求的不断提高,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逐渐受到。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地热资源国之一,地热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对于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中国地热资源及其潜力评估展开,以期为相关政策和规划提供参考。
地热资源分布中国地热资源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构造活动带和大型盆地中。
按地质条件、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等因素综合分析,中国地热资源可分为三大区域:东南沿海地区、云贵川渝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区。
其中,东南沿海地区以中低温地热资源为主,云贵川渝地区以中高温地热资源为主,青藏高原地区则以高温地热资源为主。
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目前,中国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产量方面,中国地热发电装机容量已经达到数十万千瓦,年发电量逐年递增。
此外,地热供暖、温泉旅游等也在全国各地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然而,在质量方面,中国地热资源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需要进一步提高其品质。
同时,在可持续利用方面,也需要注意合理规划和管理,避免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地热资源潜力评估地热资源潜力评估是预测未来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潜力的关键环节。
评估方法主要包括地质评估、环境评估和经济评估等方面。
地质评估主要是根据地质条件、储层特征等参数进行计算,从而预测地热田的规模和产能量。
环境评估则地热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包括生态、地质、水文等方面。
经济评估主要是对地热资源的开发成本、投资回报、经济效益等进行评估。
根据综合评估结果,中国地热资源的潜力巨大。
尤其是在东南沿海地区和云贵川渝地区,中低温和中高温地热资源的储量丰富,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
青藏高原地区的高温地热资源潜力也十分可观,但因地理位置偏远、环境恶劣等因素,开发难度较大。
地热能资源开发与利用在如今的节能环保大环境下,地热能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成为了一种可行的替代能源选择。
地热能指的是地球内部的热能,来源于地球的热量,具有比较稳定和可持续的特点。
本文将分别从地热能的资源分布、利用技术以及发展前景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地热能资源的分布十分广泛。
根据国内外的地热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地热资源以西北地区最为丰富,涵盖了西藏、新疆、甘肃、青海等多个省份,特别是我国青藏高原拥有巨大的地热能资源潜力。
同时,在其他地区,如云南、四川、陕西等省份,也有相对丰富的地热资源。
全球范围内,冰岛、美国、菲律宾等国家也拥有丰富的地热能资源。
地热能资源的广泛分布为其开发利用提供了条件。
其次,地热能的利用技术也逐渐成熟。
地热能利用常见的方式主要有两种:直接利用和间接利用。
直接利用方式多用于地热温泉、浴场等领域,通过热泵将热能转化为热水或蒸汽,满足生活或工业用热需求。
而间接利用方式主要是通过地热发电,将地热能转化为电能。
地热发电技术主要有干蒸汽发电、湿蒸汽发电和二氧化碳发电等形式。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地热发电效率和稳定性也得到了提升,使得地热能成为一种可行的清洁能源替代方案。
再次,地热能的发展前景广阔。
地热能开发利用带有独特的竞争优势,其资源不受气候变化和季节影响,具有较高的可持续性。
与传统化石能源相比,地热能属于清洁能源,具有零排放特点,对环境的污染较小。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地热能的利用也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全球暖化的风险。
因此,发展地热能是实现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法之一。
据国内外能源专家预测,地热能在未来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将逐渐增加。
当然,在地热能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是成本问题,地热能的开发和利用需要大量的投资,并且建设周期较长。
此外,地热资源的分布不均匀,有些地区资源丰富,但有些地区却相对较少,这也给利用带来一定的限制。
此外,地热能开发利用还面临环境影响、地质稳定性等问题,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管理。
地热资源的地质特征和分布规律地热资源是一种绿色、可再生、清洁的能源,具有广泛的开发利用潜力。
为了更好地了解地热资源的地质特征和分布规律,本文将从地质构造、地热系统和地球热流等方面进行探讨。
地热资源的地质特征与地质构造密切相关。
地球是一个活跃的行星,地壳板块运动引起了地壳的断裂和变形,形成了各种地质构造,如地堑、断层、褶皱等。
这些地质构造的存在为地热资源的形成提供了可能。
地热资源一般与活动的地热系统有关,例如火山、热液和岩浆等。
地区被断层和裂缝划分成许多热资源带,地热能从深处运输到浅层地下水域。
地热系统是地热资源的主要形成和分布载体。
地热系统通常由热储层、水体和热源组成。
热储层是指地下具有足够的能量储存和传导能力的地层。
其中,热水岩盐是一种常见的热储层。
热储层具有一定的物理和化学特性,能够有效储存地热能量。
热水体是指地热水域,它是热源和热利用之间的传导介质。
热水由于其高的热传导能力和流动性,被广泛应用于地热能的开发和利用。
热源则是地热系统的能量供应者,通常与地球内部的岩浆热源有关。
地热系统的形成和持续性取决于地热能的供给和热传导。
地球热流是地热资源分布规律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地球热流是地球内部热量向地表的传递过程。
地球热流强度反映了地壳内部的热量分布情况。
地球热流的大小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地壳厚度、岩石热导率和热源强度等。
一般来说,地球热流密度在板块边界和地壳构造活跃区域比较高,同时也与地壳上的火山、地热水域等活动相关。
地球热流的大小对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直接的影响,高热流区域能够提供更丰富的地热能量。
地热资源的分布规律具有一定的地域差异。
在全球范围内,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火山活动区、板块边界和断裂带附近。
太平洋火山带、地中海火山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是地热资源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
这些地区由于地壳板块运动活跃,岩浆热源较为丰富,同时还存在大量的地热水域。
此外,一些岩浆岩和热液型矿床也是重要的地热资源库。
地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地热资源是指地球深处的热能资源,包括地热能、地热水和干蒸汽等。
随着人类对清洁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地热能作为一种非常环保、可再生、稳定的能源,越来越被重视。
如何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地热资源,成为了当前亟需解决的热点问题。
一、地热资源的分布与类型地热资源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地震活跃带和火山活动带。
例如: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冰岛等地区。
地热资源主要分为深部热储、中浅部热储和浅表翻网热储三类。
其中,深部热储地热能的温度比较高,可以用于发电和供热;中浅部热储地热能温度不高,适用于采暖和制冷;浅表翻网热储主要用于温泉疗养和浴场供暖。
二、地热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方式目前地热资源开发主要有四种方式:干蒸汽发电、二次回收利用热能、井口余热利用、地热源空调。
其中,干蒸汽发电是最为常用的一种方式。
1、干蒸汽发电干蒸汽发电是将地热能转化为电能的一种方式。
在发电厂中,地下的热水通过纳入地下管道或钻井将地热能送至地上。
然后将热水换热,使干蒸汽产生并驱动发电机制电。
2、二次回收利用热能二次回收利用热能指的是将干蒸汽发电中所产生的废热和二氧化碳等废气回收利用,进一步对周围的环境进行加热或制冷。
这种方式除了节约资源外,还能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
3、井口余热利用井口余热利用主要指的是利用井口的余热来对周边环境进行加热或制冷,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这种方式利用成本较低,但是对井口附近的环境和人员安全有一定的要求。
4、地热源空调地热源空调是通过地下的热能来制冷和制热的一种方式。
通过地下水或热管,与地下的水土进行热交换,从而将地下的热量或寒冷传导到室内,实现制冷和制热的效果。
三、地热资源开发与利用存在的问题地热资源开发与利用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1、地热质量控制难度大由于深层地热水水质较为复杂,且含有许多对生态环境有影响的物质,如硫酸、氯化物、杂质、重金属等,因此在开采过程中需要进行严格的质量监测。
不合格的地热水不仅会对地下环境产生污染,还会损害人体健康。
全国地热能利用政策一、引言地热能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形式,具有巨大的潜力和优势。
为了加强全国地热能的利用和推广,在中国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措施,以促进地热能产业的健康发展。
本文将对全国地热能利用政策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的探讨。
二、地热能利用政策的背景地热能是一种通过利用地壳内部的热能来发电、供暖、供热的能源形式。
在当前全球能源结构转型和环境压力增大的背景下,地热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备受各国重视。
在中国,地热能利用政策的制定和推行也成为了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
2.1 地热资源概况中国地热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断陷盆地、火山地区和岩浆活动带。
据统计,我国地热资源总储量约为7.3亿吨标准煤,具有巨大的利用潜力。
2.2 发展地热能的重要性地热能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具有许多重要的优势。
首先,地热能发电不会产生温室气体和污染物,对环境友好。
其次,地热能利用效率高,可以实现高效供热和供暖。
再次,地热能使用寿命长,稳定可靠。
因此,发展地热能不仅可以缓解我国的能源压力,还可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推动能源结构的转型。
三、地热能利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为了加强全国地热能的利用和推广,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措施,以促进地热能产业的健康发展。
3.1 发展地热能产业的指导意见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快地热能开发利用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地热能产业的发展目标、政策支持和技术标准等方面的内容。
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全国地热发电装机容量达到3.5GW,热水供应面积超过4亿平方米。
3.2 地热能发电市场准入管理办法为了规范地热能发电市场,促进产业健康发展,中国国家能源局发布了《地热能发电市场准入管理办法》。
该办法明确了地热能发电项目的准入条件、审批流程和监管要求,为地热能发电企业提供了明确的指导。
3.3 地热能热水供应管理规定为了推动地热能在供暖领域的应用,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地热能热水供应管理规定》。
地热调研报告地热调研报告地热能是一种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其利用地壳深部的热能来进行发电、供热等,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本次调研主要对地热资源的分布情况、开发利用现状以及发展前景进行了综合研究。
一、地热资源的分布情况地热资源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地,主要集中在地球板块活动区、火山带和大陆板块边缘地区。
在国内,地热资源主要分布于西南、华北和华东地区,尤以西南地区最为丰富。
根据调研数据,西南地区的地热资源储量最大,包括云南、四川等省份,其余地区地热资源较为有限。
二、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地热能的开发利用主要有供热、发电和农业生产等方面。
在国内,地热供热的开发利用较为成熟,主要应用于暖气供应和温室养殖等领域。
发电方面,地热能通过热水或地热蒸汽驱动发电机组进行发电,目前国内地热发电装机容量较小,但发展潜力巨大。
此外,地热还可以应用于农业生产,例如温室种植、温泉养鱼等。
三、地热能的发展前景地热能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具有环保、稳定、持久的特点,其开发利用对于缓解能源危机、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科技进步和能源需求的增加,地热能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根据调研结果,地热能发展的关键问题主要包括技术水平、经济成本和政策支持等。
解决这些问题可以进一步推动地热能的发展,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利用。
综上所述,地热能作为一种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地热资源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地,尤为丰富的地区包括西南地区等。
目前,地热能的开发利用主要集中在供热、发电和农业生产等领域,并在供热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果。
未来,地热能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需要克服技术、经济和政策等问题,加强研究和投资,推动地热能的可持续利用。
我国地热资源管理现状及优化研究地热能是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具有丰富的储量和广泛的分布。
我国地热资源丰富,但管理现状尚待优化。
本文将从我国地热资源的现状、管理存在的问题和优化研究方向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我国地热资源的现状我国地热资源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西藏、青海等地。
据统计,我国地热资源总储量约为26×10^15J,其中被探明并可利用的储量为3.3×10^15J,占世界地热资源储量的9%左右。
地热能被广泛应用于供暖、发电、温室、游泳池加热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环保意义。
目前,我国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一是地热供暖,主要应用于寒冷地区的居民供暖和温室种植;二是地热发电,通过地热发电可以实现清洁能源的利用,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三是地热水浴,地热温泉对于旅游和健康产业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与我国地热资源的丰富程度相比,地热能的开发利用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尽管我国地热资源丰富,但是地热资源的管理存在一些问题。
地热资源的勘探和评价工作相对滞后,很多地热资源尚未被充分开发利用。
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难度较大,需要具备相关技术和资金的支持,而我国在地热资源的相关技术研究和开发投入方面还有待提高。
地热能的开发利用还存在一定的环境保护问题,例如地热开采可能对地下水和地质环境造成影响,需要加强环境保护措施。
我国地热资源的管理体制和政策还需进一步完善。
当前,地热资源管理主要由地方政府负责,缺乏专门的地热资源管理机构和专业团队;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往往需要跨部门协作,但是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和合作关系不够紧密。
地热资源的管理政策和法规缺乏完善性和针对性,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
我国地热资源管理存在勘探评价不足、技术研发不够、环境保护问题和管理体制不完善等问题,亟待进行优化研究和改进措施。
为了解决我国地热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优化研究。
应加强地热资源的勘探评价工作,积极开展地热资源的调查勘探工作,全面了解地热资源分布和规模,为地热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我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能资源丰富的地区及原因⼀、风能
我国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主要有西北内蒙古⾼原地区和东南部沿海地区。
内蒙古⾼原风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1)内蒙古⾼原地区地形平坦,植被稀疏,地形阻挡作⽤⼩;
(2)靠近冬季风源地,冬季风势⼒强劲。
东南沿海地区风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濒临太平洋且地形屏障作⽤⼩,夏季风势⼒强劲。
⼆、太阳能
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为青藏⾼原地区。
青藏⾼原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1)海拔⾼,空⽓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较⼩,到达地⾯的太阳辐射多;
(2)纬度较低,⽩昼时间长,所以⽇照时间长;
(3)晴天多,降⽔少,所以太阳能资源丰富。
三、地热能
地热能最丰富的地区也是青藏⾼原地区。
地热能资源丰富的原因:青藏⾼原地区地处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质构造活跃,地下⽕⼭和熔岩活动频繁,所以地热资源丰富。
四、⽔能
我国⽔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长江和珠江上游地区。
这些地区⽔能资源丰富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两点:
(1)从⽓候⾓度考虑:三⼤河流中上游地区降⽔相对较充⾜,河流流量⼤。
(2)从地形⾓度考虑:⼤多都位于地势阶梯交界处,地势起伏⼤,河流落差⼤,所以⽔能资源丰富。
中国的地热资源地热是指地壳内部富含的热能,是一种绿色、可再生的能源形式。
中国作为世界上地热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巨大的地热能潜力。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的地热资源,包括资源分布、利用现状和前景展望等方面。
一、地热资源分布情况中国的地热资源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
其中,西南地区是我国地热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包括四川、云南、贵州等省份。
西北地区的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新疆和青海等地。
东北地区的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和吉林等省份。
地热资源的形式多样,包括地表热、地下热水和深部高温等形式。
其中,地下热水资源是我国地热能利用的主要来源,其储量和含热量较大,具有广泛的利用潜力。
二、地热能的利用现状中国自古以来就利用地热能源进行生活和生产活动,如温泉浴、热石炉等。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能源需求的增长,地热能的利用形式也逐渐多样化。
1. 供热利用地热能作为清洁、高效的供热能源,在中国的城市供热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许多城市利用地下热水进行集中供热,提高了供暖效率,减少了对煤炭等传统能源的依赖。
2. 电力利用地热能源的发电潜力巨大,对于我国能源结构的优化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已建成了一批地热发电项目,如西藏拉萨地热电站、云南德宏地热电站等。
同时,我国还有一些地热发电项目正在筹备或建设中。
3. 其他利用形式除了供热和发电外,地热能还可以应用于其他领域。
例如,地热能可以用于温室大棚的供暖和温度控制;地热资源还可以用于盐业、养殖业等行业的热处理和热水供应。
三、地热资源利用面临的挑战和前景展望地热资源的利用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技术门槛相对较高,需要投入大量的研发和技术创新。
其次,地热能开发利用需要高度的地域适应性,不同地区的地热资源特点和利用方式存在较大差异。
再次,地热能的开发利用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
然而,中国的地热资源利用前景仍然广阔。
一方面,地热能作为清洁能源的代表,具有环保、低碳的特点,符合我国能源转型和绿色发展的需求。
地热能资源是指能够经济地被人类所利用的地球内部的地热能、地热流体及其有用组分,是一种可再生的能源,具有清洁、环保、利用系数高等特点。
目前可利用的地热能主要包括∶通过热泵技术开采利用的浅层地温能、通过天然通道或人工钻井直接开采利用的水热型地热能以及干热岩体中的地热能。
1、浅层地热能浅层地温能也称浅层地热能。
是指地表以下一定深度范围内(一般在地下200 m 深范围),温度低于25℃,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具备开发利用价值的地球内部的热能资源。
浅层地温能是地热资源的一部分,可称为特殊的能源资源。
其主要特点同太阳能、风能等能源一样,不产生二氧化碳及热岛效应,清洁环保,不产生室内外环境污染,是典型的“气候友好技术”和“绿色经济”。
2、水热型地热能水热型地热资源的存在形式主要为天然出露的温泉、气泉,以及埋藏在地下4000米深度范围内的流体。
一般集中分布在构造板块边缘一带以及大中型沉积盆地,热量来源于地球的熔融岩浆和放射性物质的衰变。
水热型地热资源亦是贮存在地球内部的可再生热能。
按照地热水的温度,可分为高温地热能、中温地热能和低温地热能。
3、增强型地热系统增强型地热系统(EGS)是指通过钻井建立地下人工热交换系统获取地热能的系统。
埋深一般大于4000 米,温度大于200℃。
目前我国开发利用的地热能资源以埋深在200-4000 米的中低温地热能资源为主,其中传导型地热能资源主要分布在中东部沉积盆地,分布面积广,温度随深度逐渐增加; 对流型地热能资源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广东、福建、山东及辽东半岛等地,主要沿断裂构造呈带状分布。
对流型高温地热能资源,主要分布于西藏、滇西、川西及台湾地区。
增强型地热能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和东南沿海等地区。
我国的地热资源分布特征及其利用作者:辛高明来源:《商品与质量·房地产研究》2014年第10期【摘要】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很快,其中一方面原因就是我国丰富的能源储备为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后备力量。
文章分析地热资源的应用领域,探讨其利用方面。
【关键词】地热资源;分布;特征;利用引言能源短缺已成了当前每个国家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寻找替代能源是我们当今面临的重大难题。
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传统能源相比,地热能源具有经济、环保、安全、稳定等一系列优点。
一、地热资源应用领域(一)供暖。
大家都知道,东北的地区气候比较低,因此需要长时间的提供暖气。
国家三番五次的要求居民取消小锅炉作坊,避免由于燃煤排放有毒气体,污染环境。
随着科技的发展,燃煤被天然气和燃油取而代之,但是这些能源的经济成本比较昂贵,应用普及的范围较狭窄。
办法总比问题多,地热资源就解决了这个问题,为气候比较低的东北解决了供暖问题。
(二)医疗保健。
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
于是有越来越多的人注重自己的健康。
地热水资源中的许多矿物质能量,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帮助。
(三)种植和养殖。
中低温能源在我国占有的范围还是比较广泛的。
随着人们掌握科技知识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合理地利用地热井的温度和蒸气,建造种植园和养殖园。
这样一来,好多对温度要求较高的农作物和动植物的产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二、我国地热资源的分布特征(一)地质分布特征地热资源的生成与地球岩石圈板块发生、发展、演化及其相伴的地壳热状态、热历史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从板块构造理论角度,全球主要有大洋中脊地热带、环太平洋地热带、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热带和裂谷型地热带,我国地热资源的分布与后三个地热带密切相关。
(二)品级分布特征我国大地构造地质特点控制了地热资源的品级分布(1)构造隆起区地热资源品级分布特点。
构造隆起区的地热资源状况,可以按其热泉大然露头的多少、放热量的强度及露头出露的条件来揭示。
中国地热资源分布地区浅析一、中国地热资源的分布概况中国地热能分布示意图(来源/中国科技网站)我国蕴藏着丰富的地热资源,目前已发现水温在25℃以上的热水点(包括温泉、热水孔及矿坑热水)计有2600处以上,分布广泛;我国温泉出露最多的省区是西藏自治区、云南省、台湾省、广东省及福建省,温泉数约占全国温泉总数的二分之一以上。
其次是辽宁、山东、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等省,每省温泉数都在50处以上。
我国温泉之分布明显呈现出藏滇、台湾、东南沿海及滇川四个温泉密集带。
在我国广大平原地区即广泛发育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地表没有温泉出露,但在地下深处蕴藏着丰富的热水及热卤水资源,已相续由油气井和地热井所揭露……由此可见,我国南方至北方,从长白山到天山,从东南沿海到青藏高原,广泛分布着地热资源,说明我国特有的地质构造、地壳热状况和水文地质条件等,都有利于各种类型地下热水和蒸汽的形成和分布,为我国开发利用地热能资源提供了有利的资源条件。
至于中国温泉之分布与地质构造的关系,我国地质事业的创始人之一章鸿钊先生早在1926年就曾著文论述。
二、中国高温地热能资源的分布我国高温地热能资源主要分布在西藏、滇西及台湾地区,呈现出两条沿板块边界展布的高温温泉密集带,目前被划为两个地热带——藏滇地热带及台湾地热带。
藏滇地热带又称为喜马拉雅地热带。
藏滇地热带及台湾地热带分别构成环球地热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缝合线型地热带及西太平洋岛弧型地热亚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开发利用高温地热能资源的远景地区。
(1)藏滇地热带位于印度、欧亚两大板块的边界。
著名的雅鲁藏布江深断裂带,为大陆板块碰撞的结合带,也称为地缝合线,在我国境内长达二千公里。
在该带内,目前西藏已发现水热活动区600余处,其中有350余处已经初步调查。
著名的滇西腾冲火山温泉区,位于本带的东南端,这里的水热活动十分强烈,有大量热泉、沸泉和喷气孔等,水温多接近或超过当地沸点。
(2)台湾地热带位于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边界,为西太平洋岛弧型地热亚带的一部分。
我国地热资源的分布及其开发利用目前我国的环境问题变得日益严重,人们迫切要求一种环保能源的出现。
这就使得开发利用新的环保型能源――地热能源成为一种趋势。
地热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
但是我国的地热产业正处于一个初步发展的阶段,因此在实施开发地热资源的过程中应当对我国地热能源的分布做好全面详细的调查,为今后地热资源的广泛利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我国地热能源的概述地热能源在全球的分布都比较广泛,我国也不例外。
当今全世界都对这一新兴的环保能源投入了极大的研究力度。
地热能源以其环保性能和可再生性占据着不可动摇的地位。
1.1地热资源分布广泛我国属于欧亚板块的一部分,具有不同于其他板块的地理优势。
而一般地热资源主要分布于构造活动带和大型沉积盆地中。
就我国的藏南、川西等地区符合高温地热资源的储存的地理条件。
辽东半岛、胶东半岛及东南沿海地区储存着十分丰富的中低温地热资源。
据统计我国的地热资源的储备量占全世界的7.9%,远远超过了煤炭的储备量。
另一方面地热资源的分布地区与煤炭和石油不同,它遍及全国各地。
即使在中心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地也存在客观的储备量。
如果对这些地区的地热能源进行开采利用一定会带来客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也不会污染环境。
1.2影响我国地热能源开发利用的制约因素地热能源产业对我国来说是一个新型产业,与此同时我们对地热能源的了解和规划都不成熟。
这就使得我国在开发和利用地热资源的过程中要面临许多的难题。
例如对于地热资源储量丰富的地区可能对地热资源的认识不到位,利用不合理以及管理不到位,造成了该地区地热资源的发展相对落后。
而当地的经济发展不能够和地热的开发利用合理的联系起来,这都会使这种新型环保能源的价值得不到体现。
另外我国对地热能源的开发缺乏相应的行政管理体系,阻碍了能源开发利用的脚步。
在开采地热能源的过程中,相关的政府部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例如对开采企业的支持和监督。
二、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概况地热资源主要以温度进行分类,大致分为了高温区和中低温区两大部分。
我国地热资源分布根据开发利用目的,可将水热型地热资源分为高温(大于150度)、中温90-150度、低温小于90度,而从热量传递的方式又可将上述地热资源分为传导型和对流型。
根据我国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及地热背景,将中国地热资源分为:高温对流型地热资源、中低对流型地热资源、中低传导型地热资源。
现分布情况简述:一、高温对流型地热资源高温对流型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滇藏及台湾地区。
西藏南部,地表共有600多处高温地热显示,包括间歇喷泉(Geysers)、沸泉(Boiling spring)、喷气孔(Fumaroles)、冒气地面(Steaming ground)、水热爆炸(Hydrothermal explosion)等,其中345处在20世纪70年代既经过实地考察。
热水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热水含有丰富的Li、Rb、Cs、B等元素,总矿化度介于1-3g/L之间。
据估算,西藏地区的地表天然气放热量为622.8*10的6次方J/s。
腾冲为现代火山区,位于我国西南边陲并与缅甸接壤。
该地区已确认出的水热区共有58处,其中“热海”热田最具开发前景。
地球化学温标显示,腾冲地球热储存温度可达230度-240度,其热源可能是一个正在冷却的高温岩浆囊。
从全球地热系统及地球资源分布来看,滇藏地热带实际上是地中海地热带的东延部分。
滇藏地热带总的发电潜力为5817.60MW。
其中西藏为3040.04MW,占整个地热带的52%。
大家知道,西藏羊八井地热发电站目前总的装机容量为25.18MW,只占西藏地热资源发电潜力的1/121。
可见地热发电潜力巨大。
台湾地热上属全球“环太平洋地热带”,既火山学上的环太平洋火环的一部分,高温地热资源丰富。
据陈肇夏报道,台湾高温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大屯现代火山区和中央山脉变质岩带,前者温度高达293度,后者在清水地区深部热水温度在197-229度之间。
据陈肇夏估计,大屯火山区的地热发电潜力在20*10的4次方KW之间,而中央山脉变质岩地区的地热发电潜力不会超过10*10的4次方。
我国地热资源分布和分析通过地质调查,全国已发现地热异常3200多处,全国经正式勘察并经储委审批的地热田共103处,全国已打成地热井2000多眼。
发现高温地热系统255处,经过评估总发电潜力5800MW·30a,主要分布在西藏南部和云南、四川的西部。
在西藏羊八井地热田ZK4002孔,孔深2006m,已探获329.8℃的高温地热流体。
发现中低温地热系统2900多处,据调查,总计天然放热量约为1.04×1014kJ/a,相当于每年360万吨标准煤当量。
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诸省区和内陆盆地区,如松辽盆地、华北盆地、江汉盆地、渭河盆地以及众多山间盆地区。
这些地区1000—3000m深的地热井,可获80—100℃的地热水。
中国地热概述最近两年,在中国的东北高纬度寒冷的大庆地区和西北干旱的宁夏银川地区开展了地热勘探和开发利用工作,巨大的盆地型地热资源已被证实。
在中国的西南边陲地区云南腾冲近代火山地区也开展了以动力开发为主的高温地热勘探工作,为拟建单机10MW 以上电站提供资源参数,在首都北京市区钻取到88℃地热流体,为减轻城市环境污染作出贡献。
目前,地热产业化已初具规模,国家正在制订2001—2010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规划,“十五”清洁能源科技发展计划。
地热开发规模和科学技术将以崭新面貌迎接21世纪。
中国地热资源按其属性可分为三种类型:①高温(〉150℃)对流型地热资源,这类资源主要分布在西藏、腾冲现代火山区及台湾,前二者属地中海地热带中的东延部分,而台湾位居环太平洋地热带中。
②中温(90-150℃)、低温(〈90℃)对流型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沿海一带如广东、福建、海南等省区;③中低温传导型地热资源地热开发与利用最近5年,地热能的直接利用发展很快,尤其是地热供热、温泉疗养、游乐等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如在北京小汤山和河北省雄县等地均建立了温泉旅游疗养基地,在南方的湖南汝城县热水镇建立了以种植、养殖和培育良种的综合示范基地。
高温地热发电进展缓慢,主要原因是:在西藏、云南的高温地热分布区,其水能资源也非常丰富,当地热衷于建造10—20MW的迳流式小水电站,而对建造地热电站,实施多能互补的认识不够。
但是,无论如何当地小水电站都是季节性的,每年只在丰水期发电3000—4000小时,而枯水季节则不能满发或停发。
为改变枯季缺电现状,地热专家提出地热发电与小水电联合调度、优势互补方针,得到了共识,今后地热发电仍会稳步增长。
地热: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地热英文名称:geotherm定义:地球熔岩向外的自然热流。
应用学科:资源科技(一级学科);能源资源学(二级学科)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求助编辑百科名片地热是来自地球内部的一种能量资源。
地球上火山喷出的熔岩温度高达1200℃~1300℃,天然温泉的温度大多在60 ℃以上,有的甚至高达100 ℃~140 ℃。
这说明地球是一个庞大的热库,蕴藏着巨大的热能。
这种热量渗出地表,于是就有了地热。
地热能是一种清洁能源,是可再生能源,其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简介地球上火山喷出的熔岩温度高达1200℃~1300 ℃,天然温泉的温度大多在60 ℃以上,有的甚至高达地热100℃~140 ℃。
这说明地球是一个庞大的热库,蕴藏着巨大的热能,地热由此产生。
形成地球可以看作是平均半径约为6371km的实心球体。
它的构造就像是一个半熟的鸡蛋,主要分为三层。
地球的外表相当于蛋壳,这部分叫做“地壳”,它的厚度各处很不均一,由几千米到70km不等,其中大陆壳较厚,海洋壳较薄。
地壳的下面是“中间层”,相当于鸡蛋白,也叫“地幔”,它主要是由熔融状态的岩浆构成,厚度约为2900km。
地壳的内部相当于蛋黄的部分叫做“地核”,地核又分为外地核和内地核。
地热地球每一层的温度很不相同。
从地表以下平均每下降100米,温度就升高3 ℃,在地热异常区,温度随深度增加的更快。
中国华北平原某一个钻井钻到1000米时,温度为46.8 ℃;钻到2100米时,温度升高到84.5 ℃。
另一钻井,深达5000米,井底温度为180℃。
根据各种资料推断,地壳底部和地幔上部的温度约为1100 ℃~1300 ℃,地核约为2000 ℃~5000 ℃。
地壳内部的温度产生的热量,它的热量是哪里来的呢。
一般认为,是由于地球物质中所含的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量。
有人估计,在地球的历史中,地球内部由于放射性元素衰变而产生的热量,平均为每年5万亿亿卡(即卡路里)。
这是多么巨大的热源啊。
1981年8月,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如开了联合国新能源会议,据会议技术报告介绍,全球地热能的潜在资源,约为,相当于现在全球能源消耗总量的45万倍。
地下热能的总量约为煤全部燃烧所放出热量的1.7亿倍。
丰富的地热资源等待我们去开发。
编辑本段地热划分地热一般根据呈现形式和温度高低来进行分类。
呈现形式地热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长寿命放射性元素(主要是铀238 、铀235 、钍232 和钾40等)衰变产生的热能。
地热在地球上有不同的呈现形式。
按照其储存形式,地热资源可分为蒸汽型、热水型、地压型、干热岩型和熔岩型5大类。
温度高低在离地球表面5000米深,15℃以上的岩石和液体的总含热量,据推算约为14.5×1025焦耳(J),约相当于4948万亿吨(t)标准煤的热量。
地热资源按温度的高低划分为高中低三种类型。
中国一般把高于150℃的称为高温地热,主要用于发电。
低于此温度的叫中低温地热,通常直接用于采暖、工农业加温、水产养殖及医疗和洗浴等。
截止1990年底,世界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于发电的总装机容量为588万千瓦,地热水的中低温直接利用约相当于1137万千瓦。
西藏地热简介西藏是中国地热活动最强烈的地区,地热蕴藏量居中国首位,各种地热显示几乎遍及全区,有700多处,地热其中可供开发的地热显示区342处,绝大部分地表泉水温度超过80℃,地热资源发电潜力超过100万千瓦。
在调查过的169个热田和水热区中,温度高于80℃的占22%,温度介于60℃~80℃之间的占28%,温度介于40℃~60℃之间的占35%,温度低于40℃的占17%。
西藏地热总热流量为每秒55万千卡。
西藏各地蕴藏丰富的地热发电潜力,山南地区8万千瓦,日喀则地区16万千瓦,那曲地区2.7万千瓦,阿里地区9.2万千瓦,拉萨地区4.7万千瓦,昌都地区0.75万千瓦,总发电潜力40多万千瓦。
20世纪60年代,中国开始对青藏高原地热资源进行研究与开发。
西藏地热资源发电总量占拉萨电网的30%左右,除发电外,在住房取暖、蔬菜温室、医疗、洗浴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特点西藏中高温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藏南、藏西和藏北,西藏最著名的羊八井地热田是中国最大的高温湿蒸汽热田。
地热显示主要有温泉、沸泉、间歇喷泉、热水河和放热地面等,其特点是:地热①温度高。
西藏超过沸点的地热显示点已发现36处。
②类型多。
西藏地热有水热爆炸,例如羊八井热水塘;间歇喷泉,如昂仁县切热乡搭格架间歇泉是中国已发现的最大间歇温泉;高原沸泉,分布在冈底斯山一带,如萨嘎县达吉岭乡如角藏布一支流;沸泥泉,措美县布雄朗古和萨迦县卡乌泉塘;地热蒸汽,分布在冈底斯山及念青唐古山南麓一带。
③分布广。
西藏境内各县均发现有地热显示点,比较集中的分布地区是藏东“三江”地区、阿里地区和雅鲁藏布江谷地。
④放热强度大。
西藏地热放热强度位居中国首位,有些地热显示区的天然热流量达到107~108卡/秒。
⑤矿化度复杂。
分布西藏地热活动区位于喜马拉雅地热带中,高温地热资源占全国地热总量的80%。
西藏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青藏地热铁路沿线的拉萨-尼木-羊八井-那曲-错纳湖一带,此外“一江两河”地区和藏北无人区也蕴藏着丰富的地热资源。
西藏地热分布按其地热活动形迹、显示特征和区域地质,大致划分为三大区域:藏北低、中温水显示区,“三江”上游中、高温热水显示区,藏南部谷地高、中温水汽显示区。
藏北低、中温水显示区该显示区外泄热泉水总流量2486.8升/秒,天然热流量5.9万大卡/秒。
以班公错—怒江大断裂带为界,分南、北两个亚区。
地热田①北亚区。
地热显示主要分布在改则县-安多县东巧以北的藏北高原,地热显示微弱,类型以温泉为主,除有高温热喷泉1处外,其余温度均小于20℃。
该区内共有湖泊90余处,富含硼、锂、氟等特征元素。
②南亚区。
地热显示主要在日土-申扎-那曲一带。
地热显示类型单一,活动强度中等,以中低温泉及湖沼为主要特征。
热泉多出露在断裂带及断裂交汇处和构造湖的周边地区。
在蓬错岸边以及徐果错到蒋口阿错一线的热泉和蒸汽显示非常明显。
区内共有地热显示点23处,碱湖1处,钻孔见热点15处。
湖泊富含锂、氟、砷、二氧化硅等元素。
“三江”上游中、高温热水显示区包括安多、索县、丁青、昌都和芒康等地区。
地热显示集中在断裂交汇部位,在复背及切割复背斜的断裂带上有热泉出露。
地热显示中等,类型单一,分布较广,共有热泉显示区131处,占西藏自治区地热显示区总数的34%。
其中,有高温热泉30处、中低温泉30处、温泉71处、喷泉4处和分布于察雅-类乌齐一带碳酸泉5处。
区内热泉总流量为1.3万升/秒,天然热流量7.9万大卡/秒,折合标准煤34.5万吨/年所释放的热量。
由于区内地形深切、山峰陡峻、峡谷发育,不利于地热水的储存,热泉水多沿谷地底部排泄。
亚区藏南部谷地高中温汽水显示区按水系、山地和地热显示强度可分为三个亚区,分别为象泉河、狮泉河流域,雅鲁藏布江谷地和藏南冰雪山地。
地热带①象泉河、狮泉河流域亚区。
包括噶尔县-公珠错地区,呈北西向分布,地热显示强烈,类型齐全,其中尤以水热爆炸、沸喷泉为主。
区内共有水热区27处,温度较高,热泉水总流量465升/秒。
主要显示区有朗久地热显示,水温最高达95℃,属汽水两相显示。
②雅鲁藏布江谷地亚区。
包括日喀则、山南、拉萨、当雄、林芝、波密和墨脱等地。
区内地热显示类型众多,以汽水两相显示为主,共有水热显示区157处。
其中,高于80℃的过热显示区有36处、高温水显示区157处、水热爆炸区5处、汽孔5处、沸泉2处和间歇喷泉3处。
热水湖沼、冒气地面、泉华等现象极为普遍,主要显示区有羊八井、查布、卡乌和古堆等地。
区内有位居中国首位、规模最为壮观的古堆泉华台,其高度400~500米。
区内热泉水总流量为3428升/秒。
③藏南冰雪山地亚区。
位于自治区南端喜马拉雅主峰及其北坡一带,呈东西向断续分布。
区内地热显示类型少,共发现3处,温度均低于60℃,水热活动显示微弱,温泉大多数出露于南北向断裂切割的河谷底部。
南部谷地的高中温水汽显示区,热泉水总流量为3909升/秒。
主要地热显示区西藏境内主要地热显示区有羊八井地热田、谷露地热田、查布地热田、卡乌地热田、古堆地热田和朗久地热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