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名词解释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3
耳鼻咽喉外科学名词解释鼻科学1.窦口鼻道复合体OMC:以筛隐窝为中心的解剖结构,包括中鼻甲、沟突、筛泡、半月裂,以及额窦、前组筛窦和上颌窦的自然开口等。
2. 利特尔细动脉丛:鼻中隔前下部的粘膜下层与筛前、后动脉的鼻中隔支、上唇动脉和腭大动脉吻合,构成丰富的动脉丛;又称为易出血区。
3. 克氏静脉丛:为鼻中隔下部静脉构成,是易出血区的血液重要来源。
4.吴氏鼻—鼻咽静脉丛:老年人下鼻道外侧壁后部近鼻咽处有表浅扩张的鼻后静脉丛,称为吴氏鼻—鼻咽静脉丛。
5. 粘液毯:粘膜下层含有丰富的粘液腺和浆液腺,能产生大量分泌物,在粘膜表面形成一层随纤毛运动而不断向后移动的粘液层;是鼻粘膜的重要保护机制之一。
6. 鼻阻力:正常鼻呼吸有赖于鼻腔的适当阻力,这一阻力产生于鼻内孔,对保证肺泡气体交换过程完成很重要。
7. 层流:气体向后上方呈弧形流向后鼻孔然后散开;此气流为鼻腔气流的大部分,也是肺部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部分。
8. 湍流:即气体在鼻阈后方形成不规则旋涡,是吸入气流的小部分。
9. 生理性鼻甲周期:正常人体鼻阻力呈现昼夜及左右有规律的和交替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受双侧下鼻甲充血状态的影响,约间隔2—7小时出现一个周期。
10. 鼻肺反射:鼻腔阻力增高和化学气体对鼻粘膜的刺激均可引起支气管收缩,从而影响肺通气量,这种现象称为鼻肺反射。
11. 喷嚏反射:当鼻粘膜的三叉神经末梢受到刺激时,发生一系列反射动作包括:腭垂下降、舌压向软腭、声门突然鼻腔内开放,仲使气体从鼻腔和口腔急速喷出,借以清除鼻腔中的异物或刺激物等。
12. 急性鼻炎: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鼻腔粘膜急性炎症性疾病,俗称伤风、感冒,有传染性,四季均可发病,但冬季更为多见。
13. 慢性鼻炎:鼻腔粘膜和粘膜下层的非特殊炎症持续数月以上,或炎症反复发作,间歇期内也未能恢复正常者称为慢性鼻炎;分为单纯性和肥厚性。
14. 变应性鼻炎:是发生在鼻粘膜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以鼻痒、喷嚏、鼻分泌亢进、鼻粘膜肿胀等为主要特点。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复习耳鼻咽喉及其相关头颈区诸器官的共同密切联系:1.解剖相沟通2.生理相关联3.病理相影响4.检查有共性5.治疗相辅佐【鼻科学】?危险三角区:面部静脉无瓣膜,血液可双向流动,故鼻部皮肤感染可造成致命的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临床上将鼻根部与上唇两口角连线的三角区域称为“危险三角区”?鼻由:外鼻、鼻腔、鼻窦组成。
一般所指鼻腔系指固有鼻腔,后者经鼻内孔与鼻前庭交通。
鼻前庭前界为前鼻孔,后界为鼻内孔。
固有鼻腔前界为鼻内孔,后界为后鼻孔。
?窦口鼻窦复合体:以筛窦为中心的解剖结构,包括中鼻甲、钩突、筛泡、半月裂,以及额窦、前组筛窦和上颌窦的自然开口。
?鼻腔血管:眼动脉(筛前动脉,筛后动脉)和上颌动脉。
?利特尔区(Little area):鼻中隔最前下部的黏膜下血管密集,分别由颈内动脉系统和颈外动脉系统的分支汇聚的血管从(鼻腭动脉、筛前动脉、筛后动脉、上唇动脉、腭大动脉),称为利特尔区,是鼻出血的好发部位,又称“易出血区”。
?鼻中隔前下部静脉丛,称克氏静脉丛(Kiesselbach plexus),下鼻道外侧后壁部近鼻咽处有表浅扩张的鼻后侧静脉丛称鼻-鼻咽脉静脉丛,为鼻后出血的常见来源,老年人常见?Little 动脉和Kiesselbach静脉丛在前下部出血难以区分,均称“易出血区”?鼻窦开口:前组鼻窦包括额窦、上颌窦和前组筛窦,其窦口在中鼻道,后组鼻窦包括后组筛窦和蝶窦,前者窦口在上鼻道,后者窦口在蝶筛隐窝。
?鼻周期:正常人体鼻阻力呈现昼夜及左右有规律的和交替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受双侧下鼻甲充血状态的影响,约间隔2~7小时出现一个周期,称之为生理性鼻甲周期或鼻周期。
鼻周期的生理意义是促使睡眠时反复翻身,有助于解除疲劳。
?Onodi气房:即后组筛窦气房的过度气化,同时伴有视神经管的明显突入。
Onodi气房存在时,视神经比通常更接近后组筛窦,容易将Onodi气房当作蝶窦。
(外伤时易损伤视神经)?筛漏斗:是一个真正的三维空间。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各章重点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是临床医学中的一项重要学科,涉及到人类生理结构的重要部位,如头颈部、耳鼻喉等,影响人类的听力、语音、呼吸、嗅觉等方面,对人类的生存和生活质量有很大的影响。
对于医学生和从事医疗工作的人员来说,学习和掌握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的各章重点,是必不可少的。
第一章耳科学在耳科学中,鼓膜和听觉器官是重点内容。
鼓膜•鼓膜穿孔:指鼓膜失去完整性而破裂,可引起听力损失和感染。
针对病情不同的患者,治疗方式也各异。
•鼓膜炎症:耳朵受到感染、炎症等影响,导致鼓膜红肿破裂,引起疼痛、流脓和听力下降。
治疗也与鼓膜穿孔的治疗方法相似。
•针刺鼓膜:通过穿刺手段,让病人鼓膜排出鼓室内积液,使病情得以缓解或治愈。
听觉器官•听力障碍:建议进行精细听力检查,确定病变部位和原因,如内耳、中耳、外耳等。
•耳鸣:指听见非真实的声音,如嗡鸣、急促的心跳声等。
建议了解引起耳鸣的因素,并进行适当的药物治疗。
第二章鼻科学在鼻科学中,鼻窦炎、鼻息肉和骨折是重点内容。
鼻窦炎•急性鼻窦炎:临床表现为突发性上呼吸道症状,如鼻塞、流涕及颧骨、额骨等部位压痛等。
•慢性鼻窦炎:症状持续时间较长,常伴有头痛、嗅觉障碍等,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鼻息肉•鼻涕淋漓:鼻涕不断流出,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
一般能够接受常规的药物治疗。
•鼻塞不通:鼻腔黏膜肿胀导致鼻塞不通,同时伴有嗅觉障碍等症状。
建议接受手术治疗。
骨折•鼻梁骨折:外伤导致鼻梁骨折,可能会影响到鼻部外形和呼吸。
治疗方式因人而异,包括自然愈合和手术治疗两种方法。
第三章咽科学咽部肿瘤和扁桃体炎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咽部肿瘤•喉癌:喉癌的常见症状包括声音嘶哑或消失、呼吸困难、咳嗽等。
治疗方案可通过手术和放疗等方式实现。
•咽癌:咽部肿瘤是头颈部肿瘤中的一种,常见症状包括咽部疼痛、咽喉不适、喉咙灼热等。
治疗方案通常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等。
扁桃体炎•急性扁桃体炎:症状较多,如发热、喉咙疼痛、免疫系统异常和全身不适等,建议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适合的药物治疗。
一•名词解释1腺样体面容腺样体肥大时,患者长期张口呼吸,影像面骨发育,上颌骨变长,腭骨高拱,牙列不奇,上切牙突出,唇厚,缺乏表情,出现所谓“腺样体面容”。
2 AHI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是指平均每小时睡眠中呼吸暂停和低通气的次数(单位:次/小时)。
3四凹征吸气性呼吸困难,其主要表现为吸气时间延长,由于吸气时空气不易进入肺内,此时胸腔内负压增加,出现胸廓周围软组织凹陷,如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剑突下岀现凹陷,临床上称之为三凹征,严重者肋间隙也可发生凹陷。
统称为四凹征。
4感音神经性聋感觉性聋和神经性聋的统称,发牛在内耳耳蜗螺旋器的为感觉性聋,发生在螺旋神经节至脑干耳蜗核的为神经性聋。
5利特尔区从解剖学角度考虑,可以把颈内、颈外和静脉系统在鼻中隔前下部形成的动脉和静脉血管网分别称Z为Little动脉从和Kiesselbach静脉丛,源于该区的出血很难区分动脉性或静脉性, 故临床笼统将该区称之为“易出血区”。
6窦口鼻道复合体鼻腔及鼻窦影像学检查CT扫描时可以清楚地显示钩突、筛泡、筛漏斗、上颌窦开口、中鼻甲、中鼻道及额隐窝等解剖结构。
正常的鼻窦黏膜菲薄,CT扫描无法显示。
7胆脂瘤胆•脂瘤是由于鼓膜、外耳道的复层鳞状上皮经穿孔向中耳腔生长堆积成块,其外层由纤维组织包围,内含脱落坏死上皮、角化物和胆固醇结晶,故称为胆脂瘤,非真性肿瘤。
8传导性耳聋病变部位发生在外耳、中耳和内耳传音装置的为传导性耳违。
9鼻中隔偏曲是指鼻中隔偏向…侧或两侧、或局部有突起、引发鼻腔功能障碍,如鼻塞、鼻出血和头痛等。
10 uppp术悬雍垂腭咽成形术,OSAHS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治疗的主要手术方式。
其特点的完整保留咽腔的基本解剖生理结构如:悬雍垂、软腭部重要肌肉和黏膜组织,以保证咽腔的正常功能,切除扁桃体,解剖腭帆间隙,去除间隙内脂肪组织及肥厚黏膜组织。
11蛙鼻巨大或复发鼻息肉可致鼻背变宽,形成“蛙鼻”。
鼻腔内可见到稀薄浆液性或黏稠、脓性分泌物。
1.咽扁桃体:鼻咽顶部粘膜下有丰富的淋巴组织聚集,呈橘瓣状,称腺样体,又称咽扁桃体。
2.咽旁隙:又称咽侧间隙或咽颌间隙。
位于咽外侧壁和翼内肌筋膜之间,形如锥体。
锥底向上至颅底,锥尖向下达舌骨。
内侧以颊咽筋膜及咽缩肌与扁桃体相邻;外侧为下颌骨升支与腮腺的深面及翼内肌;后界为颈椎前筋膜。
4.腭扁桃体:习称扁桃体,位于口咽两侧腭舌弓与腭咽弓围成的三角形扁桃体窝内,为咽淋巴组织中最大者。
8.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综合征(OSAHS):指睡眠时上气道塌陷阻塞引起的呼吸暂停和低通气不足,伴有打鼾、睡眠结构紊乱、频繁发生血氧饱和度下降、白天嗜睡等病征。
9.呼吸暂停通气指数(HAI)平均每小时睡眠中呼吸暂停和低通气的次数。
10.窦口鼻道复合体:以筛泡为中心的区域,是筛窦,前筛窦及上颌窦通气引流的共同通道。
这一区域包括中鼻甲,钩突,上半月裂,前筛房,筛泡,上颌窦自然口和鼻卤区。
这一区域为鼻腔疾病最易侵犯的部位,并易继发相邻区域的疾病。
也是鼻内窦手术的理论基础。
11.鼻源性头痛:系指鼻腔,鼻窦病变引起的头痛。
特点:①一般都有鼻部病变,如鼻塞,脓涕等,多在窦内脓性物排出物排出后缓解。
②鼻急性炎症时加重。
③多为深部头痛。
④鼻腔粘膜收缩或使用表面麻醉剂后,头痛可以减轻。
⑤头痛有一定部位和时间。
13.Little‘s area:即利特尔区:是鼻中隔前下部的黏膜内动脉血管汇聚成丛而构成的区域,是鼻出血的好发部位,又称易出血区。
14.变应性鼻炎属于Ⅰ型变态反应。
16.鼻腔感染反射功能包括:鼻肺反射和喷嚏反射。
17.慢性鼻窦炎的局部症状有 闭塞,流脓涕,头痛,嗅觉下降。
18.鼻窦恶性肿瘤好发于上颌窦,其次筛窦,额窦较少,治疗首选以手术治疗为主综合治疗。
21.慢性鼻炎治疗原则:根除病因,改善鼻腔通气和引流。
22.上颌窦穿刺冲洗的目的:诊断和治疗慢性化脓性上颌窦炎。
23.咽自上而下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
24.鼻咽癌的病理类型以低分化鳞癌最常见,治疗首选放疗。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九版一、引言头颈外科是一门专门研究耳鼻咽喉等头颈部疾病的学科,它是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
本文将介绍《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九版》的引用格式,并深入探讨该学科的主题。
二、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的定义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是一门专门研究头颈部疾病的学科,主要涉及耳朵、鼻子、咽喉和颈部的解剖、生理、病理和治疗等方面。
它通过手术和其他治疗方法,来治疗和预防头颈部相关疾病。
2.1 耳科耳科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耳朵相关的疾病和治疗方法。
耳科包括耳聋、中耳炎、耳聋手术等方面的内容。
2.2 鼻科鼻科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的另一个分支,研究鼻子相关的疾病和治疗方法。
鼻科包括鼻窦炎、鼻息肉、鼻出血等方面的内容。
2.3 咽喉科咽喉科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的分支之一,主要研究咽喉相关的疾病和治疗方法。
咽喉科包括扁桃体炎、声带息肉、喉癌等方面的内容。
2.4 颈部疾病颈部疾病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颈部相关的疾病和治疗方法。
颈部疾病包括颈部肿瘤、颈部感染、颈椎病等方面的内容。
三、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的临床应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的临床应用非常广泛,可以治疗多种头颈部疾病。
以下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的一些常见临床应用:1.手术治疗: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通过手术来治疗一些头颈部疾病,如鼻窦炎手术、扁桃体切除手术等。
2.药物治疗: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还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来缓解或治疗一些头颈部疾病,如鼻塞、喉咙痛等。
3.康复治疗:对于一些听力受损或言语障碍的患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也提供康复治疗,帮助他们恢复听力和语言能力。
四、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的未来发展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也在不断发展。
以下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未来发展的一些趋势:1.精准治疗:随着基因技术和个体化医疗的发展,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将越来越注重精准治疗,根据个体的基因信息和疾病特点,制定更加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2.纳米技术的应用:纳米技术在医学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也将借助纳米技术来实现更精确和有效的治疗。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复习耳鼻咽喉及其相关头颈区诸器官的共同密切联系:1.解剖相沟通2.生理相关联3.病理相影响4.检查有共性5.治疗相辅佐鼻科学☑危险三角区:面部静脉无瓣膜,血液可双向流动,故鼻部皮肤感染可造成致命的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临床上将鼻根部与上唇两口角连线的三角区域称为“危险三角区”☑鼻由:外鼻、鼻腔、鼻窦组成;一般所指鼻腔系指固有鼻腔,后者经鼻内孔与鼻前庭交通;鼻前庭前界为前鼻孔,后界为鼻内孔;固有鼻腔前界为鼻内孔,后界为后鼻孔;☑窦口鼻窦复合体:以筛窦为中心的解剖结构,包括中鼻甲、钩突、筛泡、半月裂,以及额窦、前组筛窦和上颌窦的自然开口;☑鼻腔血管:眼动脉筛前动脉,筛后动脉和上颌动脉;☑利特尔区Little area:鼻中隔最前下部的黏膜下血管密集,分别由颈内动脉系统和颈外动脉系统的分支汇聚的血管从鼻腭动脉、筛前动脉、筛后动脉、上唇动脉、腭大动脉,称为利特尔区,是鼻出血的好发部位,又称“易出血区”;☑鼻中隔前下部静脉丛,称克氏静脉丛Kiesselbach plexus,下鼻道外侧后壁部近鼻咽处有表浅扩张的鼻后侧静脉丛称鼻-鼻咽脉静脉丛,为鼻后出血的常见来源,老年人常见☑Little 动脉和Kiesselbach静脉丛在前下部出血难以区分,均称“易出血区”☑鼻窦开口:前组鼻窦包括额窦、上颌窦和前组筛窦,其窦口在中鼻道,后组☑房的过度气化,同时伴有视神经管的明显突入;Onodi气房存在时,视神经比通常更接近后组筛窦,容易将Onodi气房当作蝶窦;外伤时易损伤视神经☑筛漏斗:是一个真正的三维空间;以钩突为内界,眶纸板为外界,前上为上颌骨额突,外上为泪骨;上颌窦,通过鼻内镜鼻窦手术反张钳扩大自然窦口时,不可过分向前以免伤到鼻泪管,也不可超过骨性窦口上份,以免伤到纸样板☑鼻腔黏膜包括嗅区黏膜和呼吸区黏膜,嗅区黏膜为假复层无纤毛柱状上皮,呼吸区黏膜鼻腔前1/3自前向后的粘膜上皮是1鳞状上皮、2移行上皮和3假复层柱状上皮,鼻腔后2/3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出生就存在的鼻窦是上颌窦和筛窦,2岁左右额窦发育,3~4岁蝶窦发育;☑上颌窦有5个壁:前壁、后外壁、内壁、上壁、底壁☑鼻肺反射:是以鼻粘膜三叉神经末梢为传入支、广泛分布至支气管平滑肌的迷走神经为传出支,以三叉神经核及迷走神经核为其中枢核团,形成反射弧,是鼻腔局部刺激和病变引起支气管病变的原因之一;☑反射弧为:鼻粘膜→三叉神经末梢→三叉神经核、迷走神经核→迷走神经→支气管平滑肌☑鼻腔主要有呼吸、保护、嗅觉、共鸣的生理功能;☑脑脊液鼻漏:易破裂引起鼻漏部位1筛骨筛板2额窦后壁3中耳乳突天盖4咽鼓管骨部5颅中窝底骨折---蝶窦上壁☑治疗: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1头高卧位2避免用力咳嗽和搓鼻,防便秘;手术治疗适应症:适用于所有脑脊液鼻漏包括:1颅腔积气、脑组织脱出、颅内异物2肿瘤引起3合并反复发作的化脓性脑膜炎☑定性诊断1.脑脊液葡萄糖定量分析,其含量在L以上■2鼻腔流出中心红色而周围清澈液体或鼻孔流出无色液体干燥后不结痂■3压迫颈静脉流量增加☑定位诊断:1随体位改变---鼻窦2嗅觉丧失---筛板嗅球丝3单侧视力障碍---鞍结节、蝶窦、后组筛窦视神经水肿4眶下神经区感觉丧失---额窦后壁5三叉神经上颌神经分布区感觉丧失---颅中窝☑急性鼻炎的主要病因是病毒感染,最常见是鼻病毒;☑临床表现:病理特征是1早期血管痉挛、黏膜缺血、腺体分泌减少;表现为鼻内干燥、灼热和喷嚏2进而血管扩张、黏膜充血水肿、腺体及杯状细胞分泌增加;;鼻塞、水样鼻涕、嗅觉减退和鼻塞性鼻音3继发细菌感染后,鼻涕变为粘脓性;全身症状:发热,头痛,疲倦等☑急性鼻炎可能的并发症有:鼻窦炎鼻窦开口、中耳炎咽鼓管、咽炎喉炎支气管炎向下扩散肺炎、鼻前庭炎向前☑鉴别诊断:流感、变应性鼻炎、血管活动性鼻炎、急性传染病、鼻白喉☑慢性单纯性鼻炎鼻塞的特点是:间隙性和交替性;慢性肥厚性鼻炎鼻塞的特点是:持续性;☑萎缩性鼻炎atrophic rhinitis,是一种以鼻粘膜萎缩或退行性变为其病理特征的慢性炎症;发展缓慢,病程长,女性多见;☑☑症”;发病机理属Ⅰ型变态反应,机体产生的特异性抗体是IgE;临床表现主要为:鼻痒、阵发性喷嚏、大量水样鼻涕和鼻塞,嗅觉减退;☑特应型个体,带有与变应性鼻炎发病有关的基因的个体;☑并发症:变应性鼻窦炎,支气管哮喘,分泌性中耳炎.☑治疗原则:1避免接触过敏原2药物治疗对症治疗3免疫治疗对因治疗4手术☑药物类型1.糖皮质激素抑制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粘膜炎症反应;减少嗜酸性粒细胞数目;稳定鼻粘膜上皮和血管内皮屏障;降低刺激受体敏感性;降低粘膜对胆碱能受体的敏感性2.抗组胺3.肥大细胞膜稳定剂4.抗白三烯5.减充血药☑炎症或化脓性炎症,可分为卡他期、化脓期和并发症期;主要的临床表现有全身症状和局部症状,后者常见鼻塞、脓涕、头痛或局部疼痛,一般而言,前组鼻窦炎引起的头痛多在额部和颌面部,后组鼻窦炎的头痛则多位于颅底或枕部;☑鼻中隔偏曲的类型:c形,s形,尖锥样突起,山脊样突起.☑临床表现为鼻塞,头痛,鼻出血,邻近器官症状.☑手术方法:鼻中隔粘膜下矫正术,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诊断:临床症状,鼻中隔歪曲☑急性鼻窦炎的局部症状有流脓涕、鼻塞、头痛☑急性上颌窦炎,框上额部痛,伴颌面部,上颌磨牙痛,晨起轻,午后重;☑急性筛窦炎,头痛较轻;局限于内目此或鼻根☑急性额窦炎,前额周期性疼痛,晨起头痛,逐渐加重,至午后开始减轻,晚间完全消失,次日有重复发作;☑急性蝶窦炎,颅底,眼球深处疼痛☑急性化脓性鼻窦炎的治疗原则是:根除病因,解除鼻腔、鼻窦引流和通气障碍,控制感染和预防并发症;☑上颌窦穿刺冲洗术的并发症主要有:①面颊部皮下气肿或感染;因进针部位偏前,针刺入面颊部软组织所致;②眶内气肿或感染;进针方向偏上,用力过猛,穿刺针穿通上颌窦顶壁即眶底壁入眶内所致;③翼腭窝感染;针穿通上颌窦后壁入翼腭窝所致;④气栓;针刺入较大血管,并注入空气所致;虽极罕见,但后果严重;☑慢性鼻窦炎的局部症状有流脓涕、鼻塞、头痛钝痛或闷痛☑治疗原则:慢性鼻-鼻窦炎不伴有鼻息肉者首选药物治疗,无改善者手术治疗;伴有鼻息肉者或鼻腔解剖结构异常首选手术治疗;☑儿童鼻窦炎的并发症有:中耳炎、下呼吸道感染上颌骨骨髓炎、眶蜂窝织炎、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慢性鼻窦炎的临床表现●全身症状:不如急性鼻窦炎轻重不等,可有精神萎靡,疲倦,头晕,记忆力减退,纳差,失眠等;●局部症状:⑴ 脓涕或多脓痰:牙源性者有腐臭味, 炎症轻者或窦口阻塞者,脓涕极少或者没有,称为干性鼻窦炎;⑵鼻塞、头痛:不一定有,如有,则具鼻源性头痛的特点:①有鼻病症状②有”三定”特点:定性,定时,定位;③休息或治疗后头痛减轻,头部V压上升时头痛加重,烟、酒和情绪激动时头痛加重;⑶嗅觉障碍3.慢性鼻窦炎的治疗原则●去除病因,改善鼻窦通气引流、控制感染、防治并发症;同急性4、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的原则1. 在彻底清除不可逆病变的基础上,尽可能保存窦内黏膜,尤其是保留中鼻甲;2. 建立良好的以筛窦为中心的各窦通畅引流,其中最重要的是开放和扩大上颌窦和额窦的自然开口;3. 建立良好的鼻腔通气;☑鼻窦恶性肿瘤的常见症状鼻部⑴鼻塞:初为单侧间歇性、进行性鼻塞,后为持续性鼻塞,可出现双侧鼻塞鼻腔底部:早期出现鼻腔上部、鼻窦:晚期出现⑵鼻出血或流血性分泌物成人一侧鼻腔分泌物带血、有特殊臭味⑶嗅觉减退或丧失2、口腔颌面:常就诊于口腔科⑴上唇上列牙麻木:眶下神经受累⑵牙痛:上齿槽神经或牙槽⑶张口困难:侵犯翼腭窝、颞下窝、颞窝—翼内外肌、咬肌、颞肌—下颌关节运动受限⑷面颊膨隆、腭部肿块3、眼:⑴溢泪—鼻泪管阻塞⑵复视、凸眼—眼球受压、眼肌瘫痪⑶视力下降—眶尖受侵犯4、神经、颅脑:头痛5、耳:耳鸣、耳聋6、颈部、全身症状:颈淋巴结肿大、7、恶病质❖上颌窦癌的早期症状和向邻近器官如牙、眼等发展的相应症状一早期症状1.面颊部疼痛与麻木:顶部肿瘤侵犯眶下神经引起神经痛或麻木感,对早期上颌窦癌的诊断有重要意义;2、磨牙疼痛和松动:底部肿瘤,侵及牙槽骨引起,常误诊为牙病,治疗无效;3、鼻衄或脓血性鼻涕;常为一侧,量不多,或涕中带血,晚期可出现大出血;4、鼻塞:一侧进行性加重,内壁肿瘤使鼻腔外侧壁内移;二晚期症状1.癌肿逐渐长大,破坏骨壁,侵入邻近器官出现面部外形改变及各种症状. 1向内壁可侵入鼻腔,引起鼻阻、流脓血涕和流泪;鼻镜检查可见鼻腔外侧壁有肿物突出,组织脆易出血,多伴有溃疡及坏死;2向前壁穿破尖牙窝骨壁致面颊部隆起畸形,皮下可触及境界不清之肿块; 3向底壁侵犯牙槽骨,则同侧磨牙或前磨牙疼痛、松动或脱落,局部有肉芽或菜花样组织,同侧硬腭亦可隆起;4向顶壁侵入眶内,使眼球向上移位,突出,运动受限,复视等;5向后侵入翼腭窝压迫上颌神经和翼内肌,有神经痛和张口困难;2.头痛:癌肿侵犯神经和颅底,引起剧烈头痛;3.恶病质:表现为衰竭、消瘦、贫血等;❖上颌窦癌的处理原则根据肿瘤性质、部位、大小及患者全身情况采用综合疗法:放疗敏感: 单独放疗/ 手术+放疗放疗不敏感: 广泛手术切除+放疗肿瘤小: 手术切除+ 一期整形修复肿瘤大: 手术一年后整形☑鼻源性眶并发症临床表现:1眶内炎性水肿2眶壁骨膜下脓肿3眶内蜂窝织炎和眶内脓肿4球后视神经炎☑鼻源性颅内并发症临床表现:1硬脑膜外脓肿2硬脑膜下脓肿3化脓性脑膜炎4脑脓肿5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真菌性鼻窦炎:常见致病菌:曲霉菌;上颌窦高发☑治疗原则:首选手术治疗;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需配合抗真菌药物治疗方法:除彻底清除鼻腔和鼻窦内病变组织外,还需广泛切除受累鼻腔粘膜和骨壁;☑鼻出血的好发部位:利特尔区和克氏静脉丛☑鼻出血大致病因分为局部性和全身性两类☑1.局部:外伤,炎症,肿瘤,鼻中隔疾病,鼻腔异物2.全身:急性发热性传染病,心血管疾病,血液病,营养障碍或维生素缺乏,肝肾等慢性疾病和风湿热,中毒,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内分泌失调一局部原因1.外伤:鼻及鼻窦外伤或手术、颅前窝及颅中窝底骨折;气压性损伤:鼻腔和鼻窦内气压突然变化,可致窦内粘膜血管扩张或破裂出血;2.鼻中隔疾病:偏曲、糜烂、溃疡、穿孔3.炎症:①非特异性炎症:干燥性鼻炎、萎缩性鼻炎、急性鼻炎、急性上颌窦炎等②特异性感染:鼻结核、鼻白喉、鼻梅毒等,因粘膜溃烂,易致鼻出血;4.肿瘤:鼻咽纤维血管瘤、鼻腔、鼻窦血管瘤、恶性肿瘤等,可致长期间断性鼻出血;5.其他:鼻腔异物、鼻腔水蛭,可引起反复大量出血;在高原地区,因相对湿度过低、而多患干燥性鼻炎,为地区性鼻出血的重要原因;二全身原因:凡是能引起动脉压或静脉压增高、凝血功能障碍、血管张力改变的全身疾病都可引起鼻出血;1.血液疾病:①血小板量或质的异常:白血病、再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②凝血机制的异常:血友病、多发性骨髓瘤2.急性传染病:如流感、鼻白喉、麻疹、疟疾、猩红热、伤寒及传染性肝炎等 ,因发热而引起血管扩张破裂出血;3.心血管疾病:①动脉压过高:高血压、动脉硬化②静脉压增高:慢性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4.维生素缺乏:维生素C、K、P及微量元素钙等缺乏时,均易发生鼻出血; 5.化学药品及药物中毒:磷、汞、砷、苯等中毒,可破坏造血系统的功能引起鼻衄;长期服用水杨酸类药物,可致凝血酶原减少而易出血,抗凝药物的使用;6.内分泌失调:代偿性月经、先兆性鼻出血常发生于青春发育期,多因血中雌激素含量减少,鼻粘膜血管扩张、毛细血管脆性增加所致;7.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肝、肾慢性疾病以及风湿热等,也可伴发鼻出血☑鼻外伤的处理原则:防止窒息、止血和抗休克、解除呼吸困难、清创和抗感染、异物处理☑烧灼法☑填塞法:前鼻孔砂条填塞,后鼻孔填塞法☑血管结扎法:中鼻甲下缘平面以下的出血,结扎上颌a或颈外a,中鼻甲下缘平面以上,筛前a,鼻中隔前部上唇a咽科学☑咽以软腭平面、会厌上缘为界,自上而下可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三部分,上起颅底,下至第六颈椎上缘平面;正常人咽部长度12cm☑咽壁由内到外有4层:黏膜层、纤维层、肌肉层和外膜层;☑咽鼓管咽口位于中鼻甲平面后端~处;☑咽隐窝pharyngeal recess是位于咽鼓管圆枕后上方与咽后壁之间的凹陷区,鼻咽癌常好发与此部位,并可通过此侵入到颅内,上方邻近破裂孔;☑咽淋巴环Waldeger淋巴环,为黏膜下丰富的淋巴组织所形成,呈环形排列,主要有腺样体、咽鼓管扁桃体、腭扁桃体、咽侧索、咽后壁淋巴滤泡及舌扁桃体等构成内环,同时这些淋巴流向颈外淋巴环,即外环,有咽后壁淋巴结、下颌角淋巴结、颌下淋巴结、颏下淋巴结等构成,内外环之间互相沟通;☑咽峡faux由上方的1腭垂和2软腭游离缘、3下方舌背、4两侧腭舌弓和5腭咽弓所形成狭窄部分;☑鼻咽癌好发部位:咽隐窝和顶后壁;颅内侵犯主要途径:破裂孔☑会厌谷:在舌根和会厌之间有一正中矢状位的黏膜皱襞为舌会厌正中襞,左右各有两个浅凹陷,称之,常为异物停留之处;☑梨状窝:在喉口两侧各有两个较深的隐窝名为梨状窝;喉上神经内支经此隐窝入喉并分布于其粘膜下;☑咽的生理学功能:呼吸、语言形成、吞咽、防御保护、调节中耳气压、扁桃体免疫功能;☑咽部疾病的常见咽部症状:咽痛、咽部异物感、吞咽困难、声音异常、饮食反流;☑急性咽炎是咽粘膜、粘膜下组织及淋巴组织的急性炎症;此病可单独发生;常见于秋冬,冬春之交;☑急性咽炎的病因有病毒感染柯萨奇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细菌感染链球菌、葡萄球菌、物理化学因素☑急性咽炎的并发症有中耳炎、鼻窦炎、喉炎、气管支气管炎和肺炎☑慢性咽炎常见有慢性单纯性咽炎、慢性肥厚性咽炎和萎缩及干燥性咽炎;☑慢性咽炎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临床表现:主要为咽部下适感,如异物感、干燥、发痒、灼热、微痛等;分泌物粘稠附于咽后壁,可引起刺激性咳嗽;☑慢性单纯性咽炎:黏膜弥漫充血,咽后壁附有粘性分泌物;☑慢性肥厚性咽炎:黏膜增厚,弥漫充血,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呈粒状分布或融合成块,咽侧索肥厚;☑萎缩性咽炎及干燥性咽炎临床少见,黏膜萎缩变薄,腺体分泌减少;☑治疗:1去除病因增加体质;2中医中药宜滋阴降火;3局部治疗:①单纯性咽炎常用含漱液或含化片减轻症状;②肥厚性咽炎用硝酸银或电凝固法烧灼增生的淋巴滤泡,但烧灼范围不宜过广,也可用冷冻或激光治疗;☑腭扁桃体的血液供应丰富,动脉有5支:腭降动脉、腭升动脉、面动脉扁桃体支、咽升动脉扁桃体支和舌背动脉;☑急性扁桃体炎:为腭扁桃体的急性非特异性炎症,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咽黏膜和淋巴组织炎症,是一种很常见的咽部疾病;多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在春秋两季气温变化时最易发病;☑急性扁桃体炎的主要致病菌是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慢性扁桃体炎的主要致病菌是链球菌和葡萄球菌;☑CM:局部症状以1剧烈咽痛为主,2伴吞咽困难;3下颌下淋巴结肿大;全身症状可有畏寒、高热、头痛、乏力、食欲减退、四肢酸痛、全身不适; ☑从病理角度来说急性扁桃体炎分为:急性卡他性扁桃体炎、急性滤泡性扁桃体炎和急性隐窝性扁桃体炎;☑急性扁桃体炎的全身并发症有风湿热、急性关节炎、急性骨髓炎心肌炎、急性肾炎;Ⅲ型变态反应☑首选青霉素治疗☑慢性扁桃体炎:反复急性扁桃体炎发作或因扁桃体陷窝引流不畅,窝内细菌病毒感染演变为慢性炎症;☑慢性扁桃体炎根据病理分型分为增生型、纤维型和隐窝型;☑扁桃体切除术适应征1.反复发作性急性扁桃体炎并发扁周脓肿2.扁桃体过大影响功能3.病灶性扁桃体炎成为其他脏器病变的病灶4.各种扁桃体良性肿瘤5.咽白喉☑扁桃体切除禁忌症1.血液病2.急性炎症3.月经前期妊娠期4.严重全身性疾病5.急性传染病流行6.亲属免疫球蛋白缺乏或自身免疫病发病率高,白细胞计数特别低扁桃体切除手术方法:扁桃体剥离术;扁桃体挤切术手术并发症:出血24h原发性,继发性5-6d;感染;吸入性肺炎☑急性腺样体炎的病因多由细菌或病毒感染所致,病儿常突发高热、鼻咽部隐痛,头痛、全身不适;腺样体因炎症反复刺激而发生病理性增生,称为腺样体肥大;☑腺样体面容adenoid face长期张口呼吸,影响面骨发育,上颌骨变长,硬腭高拱,牙列不齐,上切牙突出,唇厚,缺乏表情,出现所谓“腺样体面容”;☑咽部脓肿包括1扁桃体周围脓肿、2咽旁脓肿、3咽后脓肿;☑扁桃体周围脓肿pertonsillar aibscess是扁桃体周围间隙内的化脓性炎症,是急性扁桃体炎常见的局部并发症,绝大多数为单侧性,易复发;☑症状:急性扁桃体炎3-4天后,症状反而加重,并局限于一侧咽痛↑;张口受限、进食困难、口涎外溢、言语不清;全身乏力,纳差;☑体征:患者急性面容,一侧软腭、舌腭弓充血、肿胀隆起、悬雍垂及扁桃体被推向健侧;☑治疗:1穿刺抽脓,进针时不可太深,避免刺伤咽旁隙大血管2.前上型:在穿刺位或选择最隆起和最软化处;也可以在悬雍垂根部作一条假想的水平线并在鄂舌弓游离缘下端与舌根交界处作一垂直假想线,两线汇合作切口3.后上型:在腭咽弓处切开排脓;☑咽后间隙retropharyngeal space位于椎前筋膜与颊咽筋膜之间,上起颅底,下至上纵隔,内有疏松结缔组织和淋巴组织;鼻、鼻窦及咽部的淋巴都汇入其中,因此,这些部位的炎症可引起咽后淋巴结感染化脓,脓肿多偏于一侧,临床上以3个月到3岁的婴幼儿最多见;☑咽旁间隙parapharyngeal space☑位于咽后间隙两则,左右各一,呈三角形漏斗状,上起颅底,下达舌骨,内含疏松蜂窝组织;茎突及其附着肌肉将此间隙分为茎突前隙和茎突后隙两部;扁桃体的炎症常扩散至茎突前隙;茎突后隙较大,内有重要神经血管颈内动脉-致命性大出血和颈内静脉---血栓性静脉炎或脓毒败血症和颈深淋巴结上群,因此咽部感染,可以从颈深淋巴结向此隙蔓延;☑鼻咽血管纤维瘤为鼻咽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10-25岁男性常见;临床表现:汹涌出血,因肿瘤极易出血,故严禁活检;☑鼻咽癌发生主要与遗传因素、EB病毒、环境因素有关;☑多发于鼻咽部咽隐窝及顶后壁,大部分属于98%低分化鳞癌,☑临床表现主要有1涕中带血,回缩涕中带血,鼻塞2累及耳部发生因压迫阻塞咽鼓管引起耳鸣、耳闭塞、听力下降,引起分泌性中耳炎3颈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60%,颈上深淋巴结4头痛、复视及脑神经症状,侵犯颅底骨质、通过破裂孔和颈内动脉管侵犯岩骨尖引起第5、6对脑神经损坏;5远处转移症状;治疗时首选放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睡眠时上气道反复发生塌陷阻塞引起的呼吸暂停和通气不足、伴有打鼾、睡眠结构紊乱、频繁发生血氧饱和度下降、白天嗜睡等特征;并可导致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多器官系统损伤;呼吸暂停:指睡眠过程中呼吸气流消失≥10s,又可分为中枢性、阻塞性和混合性;阻塞性呼吸暂停:指口鼻气流消失,但胸腹的呼吸运动仍然存在;中枢性呼吸暂停:无呼吸中枢驱动的呼吸停止,口鼻无气流,胸腹无运动;病因:1. 上气道解剖结构异常导致气道不同程度的狭窄鼻腔及鼻咽部狭窄口咽腔狭窄喉咽腔狭窄上下颌骨发育不良2. 上气道扩张肌肌张力异常,降低;3. 呼吸中枢调节功能异常症状:患者1白天嗜睡,2睡眠时打鼾和反复的呼吸暂停,3晨起口干、咽喉异物感,头痛,血压上升5夜尿增多6性格改变体征:1肥胖体重指数≥25kg/m2,颈围粗大,上、下颌畸形;2上气道征像:各种肥大肥厚、增生、松弛;诊断依据:多导睡眠监测PSG检查每夜7小时过程中睡眠暂停及低通气反复发作30次以上,或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5次/小时;呼吸暂停以梗塞性为主;影像学检查:显示上气道结构异常主要的治疗手段:无创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口腔矫治器,悬雍垂腭咽成形术UPPP喉科学☑喉位于颈前正中,舌骨之下,其上端是会厌上缘,下端为环状软骨下缘,在成人相当于第3-5颈椎平面;☑喉软骨构成喉的支架,单个软骨为甲状软骨最大、环状软骨和会厌软骨,成对的软骨有杓状软骨、小角软骨和楔状软骨;☑甲状软骨前缘形成喉结;☑喉气管中唯一具备完整环形结构的软骨是环状软骨;☑环甲膜cricothyroid是环状软骨弓上缘与甲状软骨下缘之间的纤维韧带组织,中间部分增厚,称为环甲中韧带;☑喉内肌按功能分为4组:声带外展肌-环杓后肌,声带内收肌-环杓侧肌和杓肌,声带紧张肌-环甲肌,声带松弛肌-甲杓肌;☑声带以上的喉腔为声门上区,两侧声带之间的区域称为声门区,声带以下的喉腔称为声门下区;☑喉的神经为喉上神经和喉返神经,两者均是迷走神经的分支,喉上神经内支司感觉,外支司运动;喉返神经是喉的主要运动神经;☑喉的四大生理功能:呼吸功能、发音功能、保护下呼吸道功能、屏气功能;☑会厌前间隙preepiglottic space是会厌、舌骨会厌韧带和甲状舌骨肌膜中间部分围成的区域,其内充满脂肪组织;☑急性会厌炎是声门上区以会厌为主的急性非特异性炎症;☑病因:感染以乙型流感杆菌;变态反应病理分型有:卡他型、水肿型和溃疡型;全身症状:急起畏寒发热、精神不振;局部症状:剧烈喉痛,吞咽困难,语音含糊不清,可呼吸困难,很少声嘶; 治疗原则:及时应用足量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呼吸困难者气管切开;☑小儿喉的解剖特点1喉部粘膜下组织疏松,炎症时易肿胀,小儿喉腔尤其声门较小,故急性喉炎时易发生喉阻塞 2喉的位置叫成人高 3喉软骨尚未钙化,故较成人软,触诊时感觉不明显☑小儿急性喉炎常见于6个月~3岁的婴幼儿,易发生喉阻塞引起呼吸困难;起病较急,多有发热主要以1声嘶、2咳嗽呈犬吠样3吸气性喉喘鸣4吸气性呼吸困难,三凹征;常见继发于急性传染病;☑慢性喉炎病理分型为慢性单纯性喉炎、慢性肥厚性喉炎和慢性萎缩性喉炎;☑声带小结vocal nodules是双侧声带前、中1/3交界处的对称性结节状隆起,好发于职业用声或者用声过度的人;又称为歌者小结;☑声带息肉polyp of vocal cord好发于一侧声带的前、中1/3交界处边缘,为半透明、白色或粉红色表面光滑的肿物,多为单侧,是常见的引起声音嘶哑的疾病之一;☑咽喉外伤的处理原则:应急处理:呼吸道通畅、止血;入院处理:止血、气管切开、清创、逐层缝合、喉腔成形、防休克、防破伤风、抗感染、加强术后护理☑喉癌的分型及各型喉癌的临床特点:鳞癌约90%;腺癌,约2%声带癌,约60%,分化好,多为Ⅰ、Ⅱ级,转移较少声门上癌约占30%,癌细胞的分化较差,转移较多见声门下癌少见,约占6%声门上型和声门下型声嘶较晚,声门型声嘶较早;☑扩散转移途径:直接扩散、淋巴转移、血行转移●喉癌的临床表现发生部位、表现●临床表现:1声音嘶哑,2咳嗽血痰、疼痛、咽喉不适、异物感3进食呛咳4呼吸困难5吞咽困难6颈部包块根据癌肿的发生部位、症状分为1声门上型:原发于会厌、室滞、喉室、杓会厌襞、杓间区;早期无显着症状,仅喉部不适或异物感;囊肿破溃时可出现咽喉肿痛,吞咽时明显;向下侵犯声门区,可出现声嘶、呼吸困难;向劲深上。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重点提示:名词解释:1.窦口鼻道复合体:以筛隐窝为中心,包括中鼻甲,鈎突,筛泡,半月裂,额窦,前组筛窦和上颌窦的自然开口。
2.变应性鼻炎:发生在鼻粘膜由IgE介导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以鼻痒,喷嚏,鼻分泌亢进,鼻粘膜脓肿为特点。
3.咽淋巴环:咽黏膜下淋巴组织丰富,较大淋巴组织团块呈环状排列,由内环和外环组成。
内环有咽扁桃体、咽鼓管扁桃体、腭扁桃体、咽侧索、咽后壁淋巴滤泡、舌扁桃体构成。
外环由咽后淋巴结、下颌下淋巴结和颞下淋巴结构成。
4.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睡眠时因反复发生上气道塌陷阻塞引起的呼吸暂停和通气不足,伴有打鼾、睡眠结构紊乱、频发血氧饱和度下降和白天嗜睡等病症。
5.喉阻塞:又名喉梗阻,喉部通道由于喉或其他临近组织病变发生阻塞,引起呼吸困难。
6.吸气性呼吸困难:候阻塞的主要表现,吸气运动增强,时间延长,吸气深而慢,缺氧不显著时,呼吸频率可不明显增加。
7.光椎:耳镜检查鼓膜时,自脐下前下达鼓膜边缘有一三角形反光区,是外来光线被鼓膜的凹面集中反射而成。
8.分泌性中耳炎:以传导性耳聋及鼓室积液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症疾病。
9.梅尼埃病:以膜迷路积水为基本病理基础,反复发作性眩晕,听觉障碍,耳鸣,耳脓,满感为典型特征的耳内疾病。
10.声门区:两侧声带之间的区域。
11.传导性耳聋:经空气经路传到的声波受到外耳道,中耳病变的阻碍。
到达内耳的声能减弱,致不同程度的听力减弱。
12.鼻源性头痛:鼻腔。
鼻窦病变引起的头痛。
13.腺体样面容:腺体样肥大者长期张口呼吸,影响面骨发育,上颌骨变长,颚骨变拱、牙列不齐,上切牙突出,唇厚。
缺乏表情。
14.癌前病变:一类比正常黏膜或其他良性病变更易发生癌变的病理学变化。
15.安全三角区:以胸骨上窝为顶,两侧胸锁乳突肌前缘为边的三角形区域,气管切开术应在该区域沿中线进行。
16.环甲膜:是环状软骨弓上缘与甲状软骨下缘之间的纤维韧带组织,中央部分增厚,称环甲中韧带。
名词解释:1.Little area :又称利特尔区,鼻中隔最前下部的粘膜内动脉血管汇聚成丛,称为Little area,该区是鼻出血的好发部位,故又称为“易出血区”。
2.利特尔动脉丛(little area):鼻腭动脉、筛前动脉、筛后动脉、上唇动脉和腭大动脉,在鼻中隔前下部的黏膜下交互吻合,形成动脉丛。
为鼻出血常见部位。
3.窦口鼻道复合(OMC):鼻和鼻窦炎性及的发病机理和病理生理学现代概念认为:中鼻甲、中鼻道及其附近区域的解剖结构的生理异常和病理改变为关键,以筛漏斗为中心,包括中鼻甲、中鼻道、钩突筛泡、半月裂、筛漏斗、额窦前筛、上颌窦自然开口的区域,该区域被称为窦口鼻道复合体。
功能性内窥镜手术就是以中鼻甲、钩突和筛泡作为手术标志和进路的。
4.嗅沟:又名嗅裂,位于中鼻甲游离缘水平以上鼻甲与鼻中隔之间的间隙。
5.鼻-鼻咽吴氏静脉丛:老年人下鼻道外侧壁后部近鼻咽处有浅表扩张的鼻后侧静脉丛,是老年人鼻出血的好发区。
6.克氏静脉丛:鼻腔的静脉主要汇入颈内静脉,鼻腔上部静脉则可经眼静脉汇入海绵窦,或经筛静脉汇入颅内的静脉和硬脑膜窦,鼻中隔前下部的静脉亦构成血管丛,称之。
7.EB-VCA-IgA:EB病毒壳抗原免疫球蛋白A8.鼻中隔偏曲:凡鼻中隔偏离中线或呈不规则的偏曲,并引起鼻功能障碍或产生症状者,如鼻塞、鼻出血、头痛等,称鼻中隔偏曲。
9.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手术以剔除中鼻道为中心的附近区域(窦口鼻道复合体)病变,特别是前组筛窦的病变,恢复窦口的引流和通气功能。
10鼻周期(nasal cycle):正常人体鼻阻力呈现昼夜及左右规律性和交替性变化,这种变化主要受双侧下鼻甲充血状态的影响,间隔2~7小时出现一个周期,称为生理性鼻甲周期或鼻周期。
鼻周期促使睡眠时反复翻身,有助于解除疲劳。
11、中鼻甲气化:中鼻甲内含有气房时称为中鼻甲气化,也称泡状中鼻甲,是一种常见的解剖变异。
中鼻甲气化可部分或完全阻塞鼻中隔与鼻腔外侧壁之间的间隙,妨碍中鼻道各窦口开放及引流,是造成鼻窦炎的解剖学基础之一。
12、中鼻甲曲线反常:也称“反向弯曲”。
在正常情况下,中鼻甲凹面向外。
如果中鼻甲向外侧突出,凹面朝向鼻中隔,凸面朝向鼻腔外侧壁,即为中鼻甲反向弯曲,或称之为中鼻甲曲线反常(paradoxic curve of the middle turbinate)。
中鼻甲曲线反常可以阻塞中鼻道入口,是鼻窦感染的原因之一。
13、Haller气房:指位于筛泡以下,上颌窦上壁和筛骨纸样板最下部的气房,包括筛漏斗外侧壁的气房,最早有Alber Von Haller描述。
Haller气房临近上颌窦自然开口,容易造成上颌窦开口狭窄而引起上颌窦炎。
14、Onodi气房:即最后组筛窦气房的过度气化,同时伴视神经管的明显突入。
Onodi气房是蝶窦切除术不彻底的原因之一。
15、功能性鼻阻塞:鼻腔宽大,呼吸气流压力降低和鼻粘膜感觉神经萎缩,患者自觉通气不畅,故称“假性鼻阻塞”或功能性鼻阻塞。
常见于萎缩性鼻炎。
16、特发性鼻出血:部分鼻出血病人,在疾病的全过程均找不到鼻出血的确切病因,但鼻出血控制后未再出血。
将此类鼻出血称为特发性鼻出血。
17、击出性骨折:也称眶底骨折,是当眼部受钝器伤后,眶内压力骤增,致使眶底薄弱处骨折,骨折片、眶内软组织、眼肌随之疝入上颌窦,称为击出性骨折。
18、击入性骨折:暴力来自眶外侧,击中眶外侧壁或颧部,使额颧缝骨折,并延续到眶下壁。
冲击力使上颌骨转动,导致部分眶底向上旋进入眶内。
19、脑脊液鼻漏:脑脊液经颅前窝、颅中窝底或其他部位或外伤性骨质缺损、破裂或变薄处,流入鼻腔,称之为脑脊液鼻漏。
20、花粉症:季节性变应性鼻炎多发生于花粉播散的夏秋季又称为花粉症。
21、特应型个体:带有与变应性鼻炎发病相关基因的个体称特应型个体。
22.咽峡(faux):是由上方的悬雍垂和软腭游离缘,下方舌根、两侧腭舌弓和腭咽弓所围成的环行狭窄部分。
23..喉阻塞:喉及其邻近器官的病变,引起声门狭窄或阻塞而发生呼吸困难。
24. 咽淋巴内环:由咽扁桃体(腺样体)、咽鼓管扁桃体、腭扁桃体、咽侧囊、咽后壁淋巴结泡及舌腭扁桃体构成内环。
25.扁桃体周围脓肿:为扁桃体周围间隙的化脓性炎症,早期发生的是蜂窝织炎,继之形成脓肿而成。
26.咽隐窝:咽鼓管圆枕后上方有一凹陷区,称咽隐窝,是鼻咽癌的好发部位,且该处接近颅底,鼻咽部恶性肿瘤常从此径路入颅。
27、咽旁间隙:亦称咽上颌间隙(pharyngomaxillary space),位于咽后间隙两则,左右各一,呈三角形漏斗状,内含疏松蜂窝组织,上界为颅底,下达舌骨大角处,后壁为椎前筋膜,内壁为颊咽筋膜、咽上缩肌,与扁桃体窝相隔,外侧壁为上颌骨升支内壁及其附着的翼内肌与腮腺包囊。
茎突及其附着肌肉将此间隙分为茎突前隙和茎突后隙两部,前者较小,内侧与扁桃体窝仅隔一咽上缩肌,故扁桃体的炎症常扩散至此间隙;茎突后隙较大,其内有颈内动脉、颈内静脉、舌咽神经、迷走神经、舌下神经、副神经及交感神经等穿过,内有颈深淋巴结上群,因此咽部感染,可以从颈深淋巴结向此隙蔓延。
28.声门裂:声带张开时,出现一个等腰三角形的裂隙,空气由此进出,为喉最狭窄处。
29.喉阻塞:喉及其邻近器官的病变,引起声门狭窄或阻塞而发生呼吸困难,称为。
30.四凹征:喉阻塞时,因吸气时空气不易通过声门进入肺部,胸腔负压增加,乃出现胸骨上窝、锁骨上、下窝、胸骨剑突下或上腹部、肋间隙的吸气期凹陷。
31.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lls):睡眠时上气道反复发生塌陷阻塞引起的呼吸暂停和通气不足、伴有打鼾、睡眠结构紊乱、频繁发生血氧饱和度下降、白天嗜睡等特征。
32.喉弹性膜:此膜为一宽阔的弹性组织,左右各一被喉室分为上下两部,上部称为方形膜,下部称弹性圆锥。
方形膜位于会厌软骨外缘和小角软骨,木勺状软骨声带突之间,上下缘游离,上缘构成木勺会厌韧带,下缘形成室韧带,其表面覆盖粘膜分别为木勺会厌皱襞和室带。
方形膜外侧面为粘膜覆盖,形成梨状窝上部。
弹性圆锥也称三角膜,前端附在甲状软骨板交角线的内面近中线处。
后端位于木勺状软骨声带突下缘。
前后附着游离缘边缘增厚形成声韧带,向下附着在环状软骨上缘中前部形成环甲膜,其中央部分增厚形成环甲中韧带。
33.喉返神经(recurrent laryageal nerve):是喉的主要运动神经。
迷走神经进入胸腔喉在胸腔上部分出喉返神经,左侧喉返神经绕主动脉弓,右侧绕锁骨下动脉,继而上行行走于甲状腺深面的器官食管沟内,在环甲关节后房入喉。
支配环甲肌以外的喉内各肌运动。
34喉喘鸣:指喉或气管发生阻塞,病人用力呼吸,气流通过喉或气管狭窄处发出的特殊声音。
35. 声门旁间隙:是指前外界为甲状软骨,内下界是弹力圆锥,后界为梨状窝粘膜之间的间隙。
36喉内肌:是位于喉内部的肌肉(环甲肌侧外),其主要功能是与声带运动有关。
声带外展肌是环杓后肌,声带内收肌是环杓侧肌和杓间肌,声带紧张肌是环甲肌,声带松弛肌是甲杓肌,使会厌活动的肌肉,杓会厌肌(将会厌拉向后下方,使喉入口关闭)和甲状会厌肌(将会厌拉回前方使喉入口开放)。
37喉外肌:是喉与周围结构相连的肌肉,与喉的上、下运动及固定有关,有升喉肌群(甲状舌前肌、下颌舌骨肌、二腹肌、茎突舌骨肌)和降喉肌群(胸骨甲状肌、胸骨舌骨肌、肩胛舌骨肌)所组成。
38.声门上区:是喉腔声带以上的部分,包括喉前庭(喉入口和室带之间的部分)、室带、喉室(室带和声带之间腔隙)。
39声门区:是两侧声带之间的区域,包括两侧声带,前连合和后连合。
40.声门下区:是声带以下的喉腔部分,其下界为环状软骨下缘。
41.喉入口:会厌游离缘,两侧的杓会厌皱襞,两侧的杓区和杓间区上缘构成喉入口,这是喉咽通向喉腔的开口。
42.喉损伤性肉芽肿:是指气管内插管引起声带突部位损伤产生的肉芽肿。
43. 环甲膜:环状软骨弓上缘和甲状软骨下缘之间的纤维韧带组织。
44.光锥:在鼓膜脐部向前下达鼓膜边缘有一三角形的反光区,称为光锥,系外来光线被鼓膜的凹面集中反射而成。
45.鼓室积液:分泌性中耳炎鼓膜见一弧形液平面,头位变动仍保持与地面平行,有时可见汽泡。
46.眩晕:多呈突发性旋转性,患者感到自身或周围物体沿一定的方向与平面旋转,或感摇晃、升降或漂浮。
同时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泠汗等症状。
47.声阻抗:声波在介质中传播要克服一定阻力与抵抗。
48.重振现象:在一般情况下,人耳对声音主观判断的响度是随着声音强度的变化而增减,两者之间在增减的程度上具有一定的比值关系。
在某些听觉异常的病例中,某种程度的声强增加所产生的响度增长可大于正常人。
如有些老年聋的病人,小声听不到,声大了又感到不舒服,这种现象就是声强增加后所产生的响度增加不相称,医学上叫做重振现象。
49听骨链:是鼓室内容物,中耳结构的一部分,由锤骨、铮骨及镫骨所组成,外接鼓膜,内连前庭窗,主要作用把声波由外耳传到内耳的作用。
50.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积液和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疾病,本病较常见,尤以冬春季多见。
51.灯塔征:急性化脓性中耳炎鼓膜开始穿孔时甚小,可见穿孔处元鼓膜有闪烁搏动的亮点,称灯塔征。
52.梅尼埃病(美尼尔氏病):以膜迷路积水为主要病理特征的内耳病,以发作性眩晕,波动性耳聋和耳鸣为其主要症状的特发性内耳疾病,常见于青壮年。
53.内耳(ioncr car):又称迷路(labyrinth),埋藏于颞骨岩部。
结构复杂而精细,依其解剖和功能分为前庭、半规管和耳蜗3个部分。
从组织学上内耳又分为骨迷路与膜迷路。
膜迷路位于骨迷路之内,含有味觉和听觉感受装置。
54.Carti器:位于基底膜上的螺旋器又名Carti器,是由内、外毛细胞、支柱细胞和盖膜等组成,是听力感受器的主要部分。
15.声门:声带张开时,出现一个等腰三角形的裂隙,空气由此进出,为喉最狭窄处。
55.声阻抗:声波在介质中传播要克服一定阻力与抵抗。
56.传导性耳聋:经空气径路传导的声波,受到外耳道、中耳病变的阻碍,到达内耳的声减弱,致使不同程度的听力减退。
57.感音神经性聋:内耳、听神经或听觉中枢器质性病变均可阻碍声音的感受与分析或影响声音信息传递,由此引起的听力减退或听力丧失。
58.schwabach'试验:先试正常人骨导听力,等不再听及音叉声时,迅速将音叉移至孚或耳鼓窦区测试,然后同法测受试耳移至正常人延长刀(+),缩短(-),相累(+)。
59.听力曲线:纯音听阈图以横坐标十频率,纵坐标示声级,用相应符号,将爱试耳听阈记录于图中,再将各相邻音频的气导听阈符合连线,骨导不连线绘成。
60.耳源性并发症:由于中耳、耳突解剖上的特殊性,急、慢性中耳乳突炎极易向邻近或远处扩散引起的各种并发症。
61.脑脊液鼻漏:脑脊液经前颅底,中颅底或它处先天性或外伤缺损处流入鼻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