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鄱阳湖大战PPT介绍
- 格式:pptx
- 大小:310.37 KB
- 文档页数:10
永修,我美丽的家乡
我的家乡在江西省永修县,那里风景优美,是个令人神往的地方。
拥有近两千年悠久历史的吴城古镇,位于永修的东部,是江西历史上的四大名镇之一。
吴城是一个珍禽王国,每年秋末冬初到翌年暮春,从西伯利亚蒙古日本朝鲜以及我国东北等地飞来数十万只候鸟在此越冬。
初冬的一个晴朗的日子,我们来到吴城候鸟保护区,站在水上公路上,左边是烟波浩渺的鄱阳湖。
湖面上,停着许多美丽的鸟,也有展翅飞翔的。
有天鹅、灰鹅、白枕鹤、白头鹤…‥既有越冬候鸟,也有长住珍禽,这里还是野鸭群的乐园。
耳边还时时传来鸟儿的鸣叫声。
吴城镇有一座望夫亭,就坐落在鄱阳湖边上,登临亭顶,可以俯瞰鄱阳湖,看日出日落、风雨归舟,看飞鸟翱翔、潮水涨落。
说起望夫亭,它还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呢!相传明朝朱元璋为争夺帝位,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十八年,起初各有胜负。
陈友谅的娄妃常在吴城望湖亭观战,一次陈友谅获胜而归,却令部下倒挂帅旗与其娄妃开玩笑,以致娄妃以为大势已去而跳江溺水身亡,为纪念娄妃,望湖亭改为望夫亭。
后世因方言中“夫”“湖”同音,“望夫亭”讹为“望湖亭。
永修还有我国著名的佛教场所云居山,迷人的柘林湖,哺育我们长大的修河,这里的美景数不胜数。
我爱我的家乡——永修!。
鄱阳湖大战:元末两位“王者”终极对决,80万大军齐聚,一战定乾坤尘缘亦绝一年前鄱阳湖大战在每一个朝代建立之前,总会有对前朝的灭国之战和与曾经的“队友”之间的争夺,而这种争夺,总会迎来一个关键的转折点。
例如,在秦汉,有垓下悲歌,相应的,元明易代,在朱元璋争夺天下的过程中,也会面对他的强敌——陈友谅;然后送上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鄱阳湖之战。
不同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世运的进步,战争的方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于是出现中世纪最大规模的水战——鄱阳湖之战。
鄱阳湖之战不只是朝代更迭中的一朵小浪花,可以成为风口浪潮。
换言之,不仅是改朝易代的关键,更是军事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战前形势对比:知己知彼,百战不殆1.各方势力范围元末农民起义,白莲教魁韩山童首举义旗,号红巾军。
后被镇压,余众刘福通并韩林儿等人盘桓直隶、黄淮之间,逐步星火燎原。
与此同时,张士诚、徐寿辉、郭子兴等人纷纷响应,时有反复。
到至正二十年,曾经如火如荼的红巾军已经腹背受敌,早早消亡;张士诚家资最丰,据有大半江浙;陈友谅刚刚夺权,根基未稳,势力与张士诚接壤,同时需要防备西南的叛将。
红巾军至于我们的主角朱元璋,以金陵为根据地,不断向外扩充其势力。
这时,北面的韩林儿、刘福通已经瓦解,西面是陈友谅,志大才疏;东面是张士诚,小富即安,后期已经被蒙元腐蚀,经济实力不错,军事实力却未必。
陈、张占据吴楚,惟有皖南、浙东一部分地区因为驻守的元兵势力较弱而被朱元璋收入囊中。
至于元朝政府,早已经风雨飘摇,不足为惧。
南方势力的争夺进入了最后阶段,是时候整合所有力量与北方的蒙元政府一较高下。
于是,至正二十三年,朱、陈会战于鄱阳湖,陈氏大败,朱元璋解决了统一南方最大的阻碍。
2.为什么要夺取鄱阳湖?元朝,在经济上,是一个很令人可惜的朝代。
在它之前,宋朝,出现了中国的商业革命,出现了创造性的纸币、市场、租赁关系、雇佣关系。
在它之后,明朝发展出资本主义萌芽。
在这两个朝代之间,元朝不能说毫无建树,但确实错失良机。
至正十七年陈友谅迎徐寿辉迁都江州,挟持徐寿辉自称汉王,建都江州,国号汉。
至正二十年陈友谅东伐朱元璋,并在途中杀徐寿辉,自立为大汉皇帝。
至正二十年陈友谅率水军10万攻占太平,夺取采石,并派人和张士诚联系,企图上下夹击,一举吞灭朱元璋。
朱元璋采取诱敌深入、设伏聚歼的方针,诱使陈军舍舟登岸,以扬己之长,迫使陈军舍长用短。
为了诱使陈军速来,朱元璋让陈友谅的老友、元朝降将康茂才写信向陈友谅诈降,表示愿为内应,并约定在江东桥会合。
与此同时,朱元璋根据应天的地形条件作了部署。
陈友谅接到康茂才的信后信以为真,便率军自采石进抵大胜港。
朱元璋看到陈军进入伏击圈,乘其登岸立足未稳之际发出信号,伏兵四起,水陆夹击,陈军大乱,争相登舟而逃。
时值退潮,陈军巨舰搁浅,士卒被杀和落水而死者甚多,陈友谅遗弃巨舰100余艘,乘小舟逃回江州(今江西九江)。
朱元璋挥军乘胜追击攻占多地,实力大大增强,控制区迅速扩展。
至正二十三年张士诚派兵围攻小明王的最后据点安丰,小明王向朱元璋告急求援,朱元璋于是率兵渡江救援安丰。
陈友谅乘朱军主力救援安丰,以号称60万的水陆大军围攻洪都。
守城朱军浴血奋战死守洪都,坚持月余。
此时朱元璋已回到应天,朱元璋亲率水军20万,往救洪都。
派兵守住泾江口,另派一军屯于南湖嘴切断陈友谅归路,朱元璋则亲率水师进入鄱阳湖,形成关门打狗之势。
陈友谅听说朱元璋大军来援,即撤洪都之围,东出鄱阳湖迎战。
一场规模空前激烈异常的生死大决战,就此在鄱阳湖面展开。
战斗呈胶着状态,陈舰巨大,朱军舰小不能仰攻,朱元璋及时采纳了部将郭兴建议,决定改用火攻破敌。
朱元璋选择勇敢士兵驾驶7艘渔船,船上装满火药柴薪迫近敌舰,顺风放火,转瞬之间烧毁陈军数百艘巨舰,陈军死伤过半,朱元璋挥军乘势发起猛攻。
陈军屡战屡败,形势渐越不利,陈军内部军心动摇,力量更加削弱。
陈友谅又气又恼,下令把抓到的俘虏全部杀掉以泄愤。
而朱元璋却反其道而行之,将俘虏全部送还,并悼死医伤,瓦解陈军士气,从而大得人心。
鄱阳故事:朱元璋、陈友谅⼤战鄱阳湖鄱阳湖⼤战是元朝末年朱元璋和陈友谅为争夺南部中国⽽进⾏的⼀次战略决战。
决战以朱元璋的胜利⽽告终。
鄱阳湖⼤战是中世纪中国规模最⼤的⽔战,前后历时37天,时间之长,规模之⼤,投⼊兵⼒与舰船之多,战⽃程度之激烈,在中国古代⽔战史上都是空前的。
这场战争,为朱元璋统⼀江南,涤平敌⼿,进⽽建⽴明王朝奠定了基础。
鄱阳湖⼤战发⽣在元⾄正⼆⼗三年(1343)。
从双⽅兵⼒对⽐来看,陈友谅部60万⼈,朱元璋部仅有20万⼈;陈军的战船⼤多是新造的,形体⾼⼤,装备精良,但笨重不灵;朱军的战船主要是收编和缴获的,以⼩船居多,但机动灵活,进退⾃如。
两相⽐较,陈军实⼒占优势。
但陈部⼈多却因久战⽽情绪低沉,朱部⼈少⽽⼠⽓⾼昂。
交战结果是劣势兵⼒的朱军战胜了优势兵⼒的陈军。
这是中国⽔战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
在鄱阳湖⼤战中,饶州民众起着⾮常重要的作⽤。
尤其在第⼀阶段也是影响整个战役的决定性阶段,即在南鄱阳湖康⼭附近的战⽃中,朱元璋⼏次死⾥逃⽣,都与饶州民众的⽀持有关。
据王泽洪《重建康⼭忠⾂庙记》记载,饶州⼈⾼阳侯韩成跟从明太祖举义,屡建伟功。
在⼀次战⽃中,朱元璋被陈友谅军围困,形势万分危急,正束⼿⽆策之时,韩成为掩护朱元璋突围,⾝著朱元璋“⾐袍冠冕”,对着敌众投⼊⽔中,陈友谅以为朱元璋已死,顿时松懈,朱元璋乘机逃脱,⽽韩成却壮烈⾝亡。
后来陈友谅败死,朱元璋以韩成为⾸功,赠封为安远⼤将军、轻车都尉、⾼阳侯。
建忠⾂祠于康郎⼭,所祀以韩成位为第⼀,同时被祀于庙中者还有三⼗五⼈,全是同⼼协⼒战死于鄱湖中的饶州籍烈⼠。
所祀的三⼗六位饶州⼈,“封侯爵⼗⼆⼈,公爵⼀⼈,伯爵⼆⼈,⼦爵⼗⼆⼈,男爵⼋⼈”。
饶州⼈以⾃⼰的勇敢壮烈锐意赴死的浩然之⽓,为鄱阳湖⼤战做出了巨⼤的贡献。
在整个鄱阳湖战役中,饶州西南有吴宏部为藩屏,东北有于光部为保障,使朱元璋有⼀个紧接战场的稳固后⽅,粮草和兵⼒能得以源源不断的补充,为夺取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