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昔底德陷阱出自]修昔底德史学思想,修昔底德的史学贡献是什么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4
修昔底德陷阱与中国‚修昔底德陷阱‛,是指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
此说法源自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
修昔底德(希腊文Θουκυδίδης英文Thucydides,B.C.460或455~400或395年)古希腊历史学家,是在高度成熟了的希腊文化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
一、发展历程修昔底德陷阱几乎已经被视为国际关系的‚铁律‛。
‚修昔底德陷阱‛说法源自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的观点,这位历史学家认为,当一个崛起的大国与既有的统治霸主竞争时,双方面临的危险--正如公元前5世纪希腊人和19世纪末德国人面临的情况一样。
这种挑战多数以战争告终。
公元前5世纪,雅典的成就急剧崛起震惊了陆地霸主斯巴达。
双方之间的威胁和反威胁引发竞争,长达30年的战争结束后,两国均遭毁灭。
修昔底德总结说,‚使得战争无可避免的原因是雅典日益壮大的力量,还有这种力量给斯巴达造成的恐惧‛。
‚修昔底德陷阱‛翻译成当代语言就是: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来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
二、案例(一)古雅典与斯巴达古雅典的迅速崛起震动了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老牌陆地强权斯巴达。
恐惧迫使斯巴达人做出反应。
威胁和反威胁催生了竞争,接着是对抗,最终酿成冲突。
长达30年的战争最终毁了这两个城邦。
(二)德国与世界大战人们发现,自1500年以来,一个新崛起的大国挑战现存大国的案例一共有15例,其中发生战争的就有11例。
最显著的就是德国。
德国统一之后,取代了英国成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
在1914年和1939年,德国的侵略行为和英国的反应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
(三)日本与侵略战争在亚洲也有类似的经历。
日本崛起之后,就想挑战欧洲殖民地在亚洲建立起来的或者正在建立的秩序,确立以日本为中心的亚洲秩序,最终爆发了日本以反对西方列强为名而侵略亚洲其它国家的战争。
三、中国政局(一)中国崛起应避免陷修昔底德陷阱习近平在《世界邮报》创刊号的专访中,针对中国迅速崛起后,必将与美国、日本等旧霸权国家发生冲突的担忧,习近平在专访中反驳说:‚我们都应该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s trap),强国只能追求霸权的主张不适用于中国,中国没有实施这种行动的基因。
中美避免"修昔底德陷阱"的路径摘要:本文主要简述中美避免"修昔底德陷阱"的路径方法以及中美避免"修昔底德陷阱"给我国与世界的启示。
中美在明确对方的战略意图基础上,大幅提升政治互信,坚守底线,避免发生正面冲突,积极开展合作,互利共赢。
为了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中美关系的向好发展。
需要探索一系列的方式和途径,避免中美陷入"修昔底德陷阱"。
关键词:修昔底德,概念,路径一、"修昔底德陷阱"概述(一)"修昔底德陷阱"的历史背景"修昔底德"是古希腊雅典十将军之一,同时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著有《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一书。
书中描写了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与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联盟之间的一场地区霸权争夺战。
据记载,第二次波希战争后雅典快速崛起、重建军队、对外扩张,其城邦思想在希腊北部地区广泛传播,并借机建立了提洛同盟。
雅典也自然地成了希腊东北部众多城邦和小亚细亚众希腊裔城邦的盟主,初步形成了以雅典领导的提洛同盟与斯巴达领导的伯罗奔尼撒联盟两大政治势力的相互对峙。
雅典的崛起对斯传统的霸主斯巴达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最终于公元 431年爆发伯罗奔尼撒战争。
学者格雷厄姆·艾利森根据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一书中对斯巴达与雅典发生冲突的原因分析,即守成大国斯巴达对雅典的崛起充满拒惮,进而主动挑起战争获得启发,创造了"修昔底德陷阱"一词。
试图概括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战争变得不可避免的政治现象。
(二)修昔底德陷阱的概念根据艾莉森的观点"修昔底德陷阱"是指新兴大国的崛起必然对守成大国造成威胁,守成大国为消除威胁,将不可避免地发生战争。
"修昔底德陷阱"在现实中具体表现为:一个新兴大国的崛起会从政治上夺得话语权,经济上抢占市场,军事上具有强大力量,文化上形成巨大影响力等方面,严重威胁到守成大国的国家利益,进而守成大国会采取制裁、打压等措施对新兴大国加以遏制,不排除使用军事手段扼杀新兴大国的快速崛起。
世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修昔底德陷阱”源自古希腊著名史学家修昔底德所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对公元前5世纪雅典和斯巴达的冲突导致战争“不可避免”的结果的论述。
那么,雅典和斯巴达之间的战争是否“不可避免”,真的存在“修昔底德陷阱”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第1卷第23章第6节中有一段关于雅典和斯巴达之间的爆发战争的记载。
因为英译本是面向普通读者的普及性读物,很多译文并不够严谨和确切。
它的英文翻译成中文就是:“使得这场战争不可避免的是,雅典人势力的壮大以及斯巴达由此产生的恐惧。
”如果从古希腊文来研究《伯罗奔尼撒战争》的话,就会发现很多问题。
国内的中文译本中,唯一一本从古希腊文翻译过来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何元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19页)写道:“我相信,战争的真正原因,尽管很少为人所知,是势力壮大的雅典人,引起了斯巴达人的恐惧,从而迫使他们开战。
”根据国际古典学界的最新研究,雅典和斯巴达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避免”的战争。
这里有一个关键词“anankasai”,过去被译为“不可避免”,而实际上它在这里是“迫使”的意思。
据美国古典学家利西和奥斯特瓦尔德的研究,这里“迫使”指的是发起者雅典人而非斯巴达人,因此是雅典人迫使斯巴达人开战,并非斯巴达人迫使雅典人开战。
即便将“anankasai”译成“不可避免”之类,也不意味着这场战争的爆发具有客观必然性,更无法得出“势力壮大引发恐惧从而导致战争”这一“铁律”。
身为雅典将军的修昔底德所著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后世考察公元前5世纪中期希腊各城邦之间关系的主要史料。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叙述时间从公元前431年到前411年,反映了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和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之间的战争,可以说是一部公元前5世纪晚期的希腊政治史。
但是这部史书并非是对这场战争全面的真实的记录,而是作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判断,带着某种寡头倾向,对历史事件有选择性地加以详略有别的记载,对伯罗奔尼撒战争进行了自己的建构。
第一章一、名词解释:一、希罗多德:(约前484—前425年)古代希腊历史学家,生于小亚细亚西海岸的一个富有的家庭。
他西方史学的创建者,其传世之作《历史》是西方史学第一部名不虚传的历史高作,首先创建了西方历史编撰学上一种正宗的文体,开始运用历史批评的方式撰述历史,而且重视历史垂训的功用,在西方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世誉为“史学之父”。
二、修昔底德:(约前460—前396年)古代希腊历史学家,身世于雅典一个显贵之家。
所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为西方传统史学确立了一种范型,即西方政治军事史传统。
他高度发展了古代希腊史学的人本观念,坚持更严格的史料批判原则和重视历史垂训功用,成为西方史家长期效法与尊奉的史学传统,对后世影响深远。
二、列举:1.古希腊三大史学家是:希罗多德、修昔底德、色诺芬希罗多德《历史》,又名《希腊波斯战争史》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色诺芬《长征记》《希腊史》2.两种撰史模式,两种撰史风格:政治军事史社会文化史富丽平实三、简答1.简析希罗多德的史学贡献。
希罗多德贡献(史学思想):一、在西方史学上开创了一种编史传统--社会文化史;二、创建了一种编纂方式--历史叙述体;3、已经初步运用了历史批判方式,对史料进行辨别、批判;4、治史视野宽广。
评价:长处:希罗多德是西方历史学上的奠基人,在西方史学上开辟了一个新时期,开西方历史叙述体之先河,这种编史题材通过俢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取得了完善与发展,至今仍被西方史学界奉为正宗,成为编纂历史的通用文体。
他在东方历史学已有功效的基础上,注重去伪存真,比较各家异同,去除不可信的部份,最先采用历史批判的方式,从而为西方史学界的发展开创了新东西。
希罗多德把历史的真实性与文学艺术性相结合,从此希腊人及其后人知道如何写作历史高作,并形成了希罗多德的风格:广采博收、文笔优美。
缺点:一、在治史方面有着强烈的亲雅典的政治立场,尝试他在研究历史时不免偏袒一方,有时不免出现违背历史事实的现象;二、天命史观使得他的作品出现神示、梦兆、幻觉、占卜之类的东西,从而使作品的真实性大打折扣;3、希罗多德“史话家”的兴趣,使他热衷于逸闻趣事,从而客观上造成了他的作品枝节蔓生、结构庞杂、阅读困难。
热点专题胡键I大国成长的困惑:"修昔底德陷阱〃还是〃杜牧陷阱〃?大国成长的困惑:“修昔底德陷阱,,还是“杜牧陷阱,,?文/胡键“修昔底德陷阱”:一个历史的假说艾利森的“修昔底德陷阱”之说,虽然源于《伯罗 奔尼撒战争史》,但完全是基于修昔底德(Thucydides)对战争的描述而作出的一种解读和概括t艾利森不仅在自 己的著作中概括出一个“修昔底德陷阱”,而且用这个概 念来分析过去500年中崛起国与守成国之间的关系。
如果 用“修昔底德陷阱”专指雅典与斯巴达之间的关系,那么未尝不可,毕竟古希腊时期的两个城邦国家的确W种种原 因陷入了长期的战争。
由于修昔底德详细地记录了这场战 争,因此用“修昔底德陷讲”来概括,出于权威性、传播 性和可接受性等原因,这完全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艾利 森对这个概念的使用并不限于雅典与斯巴达之间,而是用 这个概念分析500年来所有崛起国与守成国之间的关系。
这就意味着在他看来,“修昔底德陷阱”是作为一个普遍 现象而存在的,只要存在着“势力增长以及由此引起的始终相信重塑新的战略共识符合双方的长远利益。
其次,是非西方大国群体性崛起的挑战。
非西方世 界的崛起不仅仅是中国的崛起,还有其他非西方大大小小 国家的崛起,世界在百年变局中进入了一个更为多元化和 多极化的时期。
这些正在崛起中的非西方大国,既想重塑 昔日的威严,在地区和全球事务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又要面临持续推进经济与社会发展,不断消化已有和新产 生的种族、宗教矛盾的艰巨挑战。
在中美关系逆转的情况 下,它们既想把中美竞争视作拓展自己战略空间的机会,甚至在重大国际问题的立场上向美国一方偏移.成为美国 阻止中国崛起的伙伴,又难以割舍中国的投资、中国的产 品、中国日趋庞大的消费市场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 续增长所驱动的全球产业链的拓展。
美国提供的“安全保 障”在不断缩水,中国提供的机遇在不断扩大,屮国与其 他新兴大国之间寻求更多共识的空间应该是逐步加大的。
修昔底德的史学思想
修昔底德的著作当属《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他在撰写这部著作时,采取十分严肃的态度和求真的精神,为此,他用了科学处理史料的原则。
从他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得知《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的事件都是他亲身经历或者经过无数次考证的,他力求把这本著作的真实性发挥到淋漓尽致。
以便能够为后人提供研究的资料以及可以效仿或者当做警诫,他的目的是希望他的作品能够对后世有意义,因此他追求著史的真实性原则。
修昔底德提出了非常专业化的史料怀疑和批判的原则,首次提出史学的社会功能:为现实和将来的人们的活动提供参照。
他有着冷隽客观主义的精神,采用历史叙述体,在编纂方法上,体现出结构严谨,联系紧密、文笔洗练,力求精确、代撰演说词,与叙事浑然一体。
他还拥有朴素唯物主义历史观,他努力把人类历史从神人合一的状态中分离出来,注重记人事,试图用科学的方法去说明自然现象的原因。
“我们所应当感伤的不是房屋或土地的丧失,而是人民生命的损失。
人是第一重要的;其他一切都是人的劳动成果。
”他的著作中充分体现了人的价值,蕴含着早期人文主义思想。
修昔底德致力于历史事件因果关系的探讨。
他不会将一个事件的发生简单地归结为某偶然因素,他注重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并且试图从经济关系上解释历史发展的成因,他是古希腊第一个意识到经济因素会对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史学家。
他论证社会经济与政治治乱兴衰
之间的关系。
修昔底德的著作标志着西方史学在古希腊时代的最高成就,他使历史叙述体更趋严密,有考订批判精神,在历史观念上发展了人本观念。
但是他也存在缺陷,宣传英雄主义观,总结来说,修昔底德其人其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常识积累:古希腊四大典故与其寓意修昔底德陷阱“修昔底德陷阱”源自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的观点。
公元前5世纪,雅典的急剧崛起震惊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老牌陆地强邦斯巴达。
恐惧迫使斯巴达人做出反应。
威胁和反威胁催生了竞争,接着是对抗,最终酿成冲突。
长达30年的战争最终毁了这两个城邦。
修昔底德认为,使战争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势力的增长和因而引起斯巴达的恐惧。
后来有人根据这一论断来观察过去500年世界大国竞争的历史,并提出了“修昔底德陷阱”一说。
但现在已经有不少国际关系学者研究认为“修昔底德陷阱”并非“铁律”。
阿喀琉斯之踵阿喀琉斯是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参加特洛伊战争的半神英雄,是海洋女神忒提斯和凡人英雄珀琉斯之子。
忒提斯为了让儿子健壮永生,在他刚出生时就将其倒提着浸进冥河,使他周身刀枪不入。
可是,阿喀琉斯被捏住的脚后跟没有沾到圣水,全身留下了惟一一处“死穴”,最终在战争中被暗箭射中脚踵而死。
“阿喀琉斯之踵”意为无论再强大、再完美的人或事都会存在软肋与缺陷。
达摩克利斯之剑达摩克利斯是古希腊时期意大利锡拉库萨的统治者狄奥尼修斯二世的朝臣。
狄奥尼修斯二世提议与达摩克利斯交换身份,在晚上举行的宴会上,让达摩克利斯坐在他的宝座上。
当达摩克利斯抬头注意到王位上方仅用一根马鬃悬挂着的利剑,顿时吓出一身冷汗。
后人用“达摩克利斯之剑”指代和平安宁背后暗藏的危险,提醒人们要有危机意识、忧患意识。
潘多拉的盒子作为对普罗米修斯造人和盗火的惩罚,宙斯命令众神共同创造了第一个完美形象的人类女人潘多拉,用来报复人类。
神话中,潘多拉被创造之后,在宙斯的安排下被送给了普罗米修斯的弟弟,并在他们结婚时,令众神各将一份礼物放在一个盒子里,送给潘多拉当礼物。
潘多拉打开这个盒子,释放出人世间的所有邪恶——贪婪、虚伪、嫉妒、痛苦等,而智慧女神雅典娜为了挽救人类命运而悄悄放在盒子底层的礼物“希望”还没来得及飞出,盒子就被关上了。
后来人们便常用“潘多拉的盒子”比喻“灾祸之源”。
修昔底德陷阱看法
修昔底德陷阱,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提出,此说法源自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就伯罗奔尼撒战争得出的结论,雅典的崛起给斯巴达带来恐惧,使战争变得不可避免。
格雷厄姆·艾利森用这个概念来说明,一个新兴大国必然会挑战守成大国的地位,而守成大国也必然会采取措施进行遏制和打压,两者的冲突甚至战争在所难免。
修昔底德陷阱几乎已经被视为国际关系的“铁律”。
“修昔底德陷阱”说法源自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的观点,这位历史学家认为,当一个崛起的大国与既有的统治霸主竞争时,双方面临的危险——正如公元前5世纪希腊人和19世纪末德国人面临
的情况一样。
这种挑战多数以战争告终。
公元前5世纪,雅典的成就急剧崛起震惊了陆地强邦斯巴达。
双方之间的威胁和反威胁引发竞争,长达30年的战争结束后,两国均遭毁灭。
修昔底德总结说,“使得战争无可避免的原因是雅典日益壮大的力量,还有这种力量在斯巴达造成的恐惧”。
“修昔底德陷阱”翻译成当代语言就是: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来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
修昔底德陷阱与供给侧改革概念“修昔底德陷阱”,是指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
此说法源自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他认为,当一个崛起的大国与既有的统治霸主竞争时,双方面临的危险多数以战争告终。
修昔底德陷阱几乎已经被视为国际关系的“铁律”。
案例古雅典与斯巴达古雅典的迅速崛起震动了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老牌陆地强权斯巴达。
恐惧迫使斯巴达人做出反应。
威胁和反威胁催生了竞争,接着是对抗,最终酿成冲突。
长达30年的战争最终毁了这两个城邦。
德国与世界大战人们发现,自1500年以来,一个新崛起的大国挑战现存大国的案例一共有15例,其中发生战争的就有11例。
最显著的就是德国。
德国统一之后,取代了英国成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
在1914年和1939年,德国的侵略行为和英国的反应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
日本与侵略战争在亚洲也有类似的经历。
日本崛起之后,就想挑战欧洲殖民地在亚洲建立起来的或者正在建立的秩序,确立以日本为中心的亚洲秩序,最终爆发了日本以反对西方列强为名而侵略亚洲其它国家的战争。
修昔底德陷阱与供给侧改革的关系中国供需关系正面临着不可忽视的结构性失衡。
“供需错位”已成为阻挡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大路障:一方面,过剩产能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转型的一大包袱。
另一方面,中国的供给体系,总体上是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
因此,强调供给侧改革,就是要从生产、供给端入手,调整供给结构,为真正启动内需,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寻求路径。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倾向于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品。
实行供给侧改革,就要建设内部消费社会。
建设消费社会很多年里一直是政府的目标,从各种名牌包包服装到技术含量高的马桶盖、电饭煲、安全套和感冒药,都要去国外购买,这是对中国制造业的巨大讽刺。
相较于钢铁,水泥等基础产品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而这些基础产品正是我国产能过剩的主要对象。
[修昔底德陷阱出自]修昔底德史学思想,修昔底德的史学贡
献是什么
修昔底德出生于公园前471年,是古希腊著名的史学家。
修昔底德出生于贵族家庭,从小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为他以后的史学之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那史学家修昔底德到底是怎么样的人呢?
修昔底德雕塑
史学家修昔底德出生在伯利克里统治下的“黄金时代”,相对民主的成长环境使修昔底德具有了良好的品德素质。
其实,修昔底德的一生并不顺利,他早年曾被告延误战机从而被流放。
不过,热爱国家的修昔底德从没有放弃对战事的关心。
他开始记录,他要把发生的一切都用双手记录下来。
到了后来,常年的战争使修昔底德渐渐地失去了对人性的直觉。
他的写作也开始渐渐地被加入了这种情绪,从而为他史学家的道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至此之后,修昔底德的写作道路蒸蒸日上,而他写作的内容也渐渐地不再受个人情绪的影响,渐渐地站在了客观公正的观点上。
也正因如此,他的记录在以后得到了广大人民的认可,他从而获得巨大的成功。
人们对修昔底德给予了充分的信任,从没有人对他的记录有过怀疑。
史学家修昔底德认为,记录历史必须要客观,追求事物的内在联系,有因必有果。
他从不盲从,总是用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前人,坚信自己的理智。
理智、客观是史学家修昔底德做人做事的准则。
修昔底德史学思想
修昔底德是古希腊著名的史学家,出生于雅典的贵族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修昔底德在历史学上卓有建树,求真务实的态度是当时史学思想的进步,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修昔底德史学思想不仅仅停留在历史阶段,而且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
所以修昔底德史学思想是历史学中非常重要的思想。
修昔底德画像
修昔底德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求真两个字,表现为历史资料的求真和历史原因的求真两方面,首先,在修昔底德之前历史记载秉承着所闻必记的原则,不去管史料的真假。
而修昔底德反其道而行之,以世俗立场为出发从社会人事方面入手,在历史资料的真伪方面做出大量工作,只记录真实资料,历史地点遗迹等都是有可考证的。
其次在历史原因上修昔底德反对神学,提出了月食日食都是自然现象,并非神威的的观点。
对于历史上无法解决的问题从不归于神灵,最后修昔底德用哲学概括历史并讲述下来,这是历史学中的一个新高度。
修昔底德史学思想是历史学上的一个创举,其求真务实的精神一直沿用至今,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尽管修昔底德的著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被人们诟病,具有时间记述不够详实,题材过于狭隘的缺点,但在古希腊时期,修昔底德史学思想就是历史学上的先河,也是历史记载的一次重大进步。
修昔底德的史学贡献
修昔底德是古希腊时期著名历史学家,他的史学思想是西方史学的一
座里程碑,开启了求真务实的先进思想,并上升到哲学高度。
修昔底德的史学贡献不仅是当时史学的进步,更是对后世历史学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其历史著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以演说形式流传于世,真实还原了当时的情景。
修昔底德雕塑
修昔底德的历史贡献是无与伦比的,在他之前的历史记载是以所闻必录为原则,对于历史资料的真伪并不注重。
所以修昔底德开创性的提出求真务实的观点,对于历史资料的真伪,从社会人事方面花费大量的工作,只记载可信的部分。
对于历史事件的历史原因,修昔底德同样采取求真态度,第一个提出反对神学,认为日食月食都是自然现象不是神灵的预示。
同时还站在哲学的角度概括历史,将思想再次提升一个高度。
修昔底德的史学贡献还有一本历史巨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这本书通过对战争的还原来垂训后世,体现战火下的残忍和平民的疾苦。
在写作过程中他克制自己的情绪,尽量少的加入自己观点,以平白的话语简练的文字讲述这段真实历史。
修昔底德的史学贡献不仅是古希腊时期历史记载的进步,他坚持求真的态度、理性批判的原则开创了历史的先河,并且一直沿用至今,是对西方历史学影响最深的人物。
修昔底德的史学成就
修昔底德是古希腊的一位著名的学者,他历经风雨,在很多方面都有所建树,尤其是修昔底德的史学成就。
修昔底德的第一个史学成就就
是开创了用历史记录来警示后人的先例。
他善于用战争的灾难来规劝人们不要进行战争,开创示范学典范。
修昔底德自幼生活在雅典,受到政治人文历史良好的影响,对民主和政治有着深厚的理解。
修昔底德雕塑
修昔底德的史学成就还有重要的一点便是他创作了《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这部作品汇集了修昔底德一生的精髓,直到修昔底德去世也没有最终著作完成。
这部作品修昔底德充分的融合了自身的经历与感悟,又结合了自身扎实的写作功底,具有较深的逻辑性。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详细的介绍了当时的历史,经过修昔底德的描写,具有很深的代表性,对于后世的人们具有强烈的警示作用。
修昔底德的另一个史学成就就是提出了修昔底德陷阱,深刻的解释了现代大国崛起的毕竟途径。
修昔底德表达的主要观点就是大国之间要尽量避免战争,深刻的揭示了战争所带来的巨大危害。
总之修昔底德的史学思想突出表现就是《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创作,这部作品深刻的教训对雅典,对世界都具有深刻的影响,而且这部作品也详细的介绍了雅典历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