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物结构与设计》学习指南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2
织物结构与设计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本课程旨在介绍织物结构与设计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其在纺织行业中的应用。
学生将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掌握织物的结构分类、设计原则以及创新技术,从而培养其在织物设计与生产中的才能和创造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织物的基本结构和纺织品的分类;2. 掌握织物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 理解织物结构与设计的相关技术和工艺;4. 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和创新能力;5. 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教学内容单元一:织物结构基础1. 织物的定义和分类;2. 纱线的构造和纤维的特性;3. 织物的细密程度与密度;4. 织物的质地与手感。
单元二:织物设计原理1. 色彩与纹理在织物设计中的应用;2. 图案设计的基本原则;3. 织物设计的比例与构图;4. 织物设计的情感表达。
单元三:织物结构与功能1. 织物的强度和耐磨性;2. 织物的透气性和吸湿性;3. 织物的染色与印花;4. 织物的保暖和防晒功能。
单元四:织物创新与技术1. 数字化织造技术在织物设计中的应用;2. 3D打印和电子纺织品的新兴技术;3. 智能织物的设计与制造;4. 可持续发展与环保纺织品创新。
四、教学方法1. 授课讲解:通过教师的讲解,介绍织物结构和设计的相关理论知识。
2. 实践操作: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自体验织物设计的过程,培养其实践技能。
3.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
4. 课堂展示:通过学生的展示,展示他们的创意设计作品,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
五、教学评估1. 平时表现:包括作业完成情况、课堂参与度等。
2. 设计项目:完成织物设计项目作品,并进行展示和评估。
3. 学习笔记:学生需认真记录上课内容和个人思考,形成学习笔记。
4.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织物结构与设计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参考教材1. 王小红.《织物结构与设计》.中国纺织出版社,2020年。
《织物结构与设计学》课程实践指导书一、目的织物结构与设计学是服装设计与工程、纺织工程和家纺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学位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掌握织物的组织与结构方面的知识、能分析织物的样品;掌握织物设计的原则、方法、内容、步骤、能拟定织物组织规格和织物上机的有关项目(原料的选择、纱线的支数、拈度、拈向、组织、花型模纹及布边设计等);了解常见织物和新型织物的使用性能及制造方法;了解样机的使用及小样试织;学会织物组织的设计原则和方法,能拟订织物规格和织物上机等有关内容。
二、任务通过本课程实践的训练,使学生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掌握织物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具有独立从事产品设计工作的能力;要求学生:1. 掌握织物的组织与结构方面的知识、能分析织物的样品。
2. 掌握织物设计的原则、方法、内容、步骤、能拟定织物组织规格和织物上机的有关项目(原料的选择、纱线的支数、拈度、拈向、组织、花型模纹及布边设计等)。
3.了解常见织物和新型织物的使用性能及制造方法。
三、实践内容及学时安排实践一:织物分析实验(2学时)。
实践二:透孔组织、蜂巢组织与凸条组织织物的分析(2学时)。
实践三:配色模纹织物、二重组织织物坯布分析(2学时)。
实践四:仿制织物的设计(2学时)。
实践五:创新织物的设计(2学时)。
四、实践方法和重点1、实践方法:根据大纲提出的教学要求,教学中要体现实践教学的特点,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实践操作,使学生能够熟练利用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2、实践重点:本课程实践性较强,注重培养和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实际工艺设计的能力,掌握织物设计的原则、方法、内容、步骤、能拟定织物组织规格和织物上机的有关项目是重点。
采用理论教学和动手能力相结合教学的方法,培养学生具有仿制织物的设计及创新织物的设计的能力。
五、考核方式(考核内容与要求)考核内容:为了仿造、改进或创新设计产品,必须掌握织物组织结构和织物的上机技术条件等资料。
《织物结构与设计》课程标准课程名称:织物结构与设计设计适用专业:中等职业学校纺织品检测与贸易专业1.课程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现代纺织技术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中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能够全面的培养学生具备行业企业需求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个人能力,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课程。
本课程在广泛的社会调研的基础上,根据纺织品生产工艺设计、纺织产品研发等职业岗位的需要,重点开设机织物设计基础知识、白织物设计与试织、面料分析、色织物设计与试织、复杂织物设计与试织、起绒织物设计与试织、新产品设计与试织等七个项目。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训练,学会机织物分析、织物规格、织物组织、上机工艺、设计方法等相关知识,进行小样试织等操作技能,并在“教、学、做”中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产品研发能力、创新意识及职业素养,达到纺织面料设计师四级职业技能能力。
学生毕业后能从事织造生产工艺设计、纺织产品设计与开发、纺织品营销等岗位的工作。
本课程是建立在《纺织材料》、《机织工艺与设备》等课程的基础上,并为学习《纺织新产品开发》等相关课程打下基础。
本课程建议总学时为120,学分为3。
2.职业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描述纺织品设计人员根据销售部门接的订单,按照客户提供样布或客户某种织物规格要求,分析样布确定织物规格、用纱情况、织物组织,设计织造上机工艺。
织物设计以小组或独立工作形式,使用计算机、织物CAD、专用工具(穿综钩、插筘刀和意匠纸)和通用工具(计算器、各种采色铅笔)、各种纱线,参阅材料、纺织品设计手册、国家标准等各种参考资料,按照织物标准和客户要求计算织物规格,确定织物参数,绘制上机图,并进行小样试织、或小批量(500M以下)试织。
试织过程中做好相关试验并记录,试验尽量做全,数据要保持准确性,以便跟踪改进质量。
试织后的小样交客户确认,始终保持工作岗位的整洁,并对记录和设计文件存档,自觉保持安全作业及技术安全保密工作要求。
3.课程目标学生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及同学指导协助下或借助参考教材、织物工艺设计手册和相关资料,分析产品样品,制定计算织物规格,织物参数,绘制上机图,并进行小样试织等工作的计划,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上述计划并检查反馈。
织物结构与设计第三版教学设计介绍本文旨在介绍《织物结构与设计》第三版的教学设计,主要是对课程进行分析和总结,包括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环节、教学策略和评估方式等方面。
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介绍织物结构和设计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对织物结构、织物设计和色彩搭配等方面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具体的教学目标如下:•掌握织物结构的基本原理,了解不同类型纤维的基本特性;•掌握织物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纹理、花型、颜色等设计元素;•能够分析不同类型织物及其适用场景,并进行织物设计;•能够应用基本的织物设计理论进行实际制作;•能够应用织物设计理论进行当代时尚设计的创新和发展。
课程设置本课程共计30个学时,其课程设置如下:第一部分:织物结构基础第一部分的教学主要介绍织物结构的基础知识,包括织物的基本构造、织物的纹理和花型,以及不同类型纤维的基本特性。
本部分一共占据10个学时。
第二部分:织物设计基础第二部分的教学主要介绍织物设计的基础知识和方法,包括纹理设计、花型设计、颜色设计等方面的内容。
本部分一共占据10个学时。
第三部分:织物设计实践第三部分的教学主要介绍把织物设计理论应用到实践制作中的相关知识,包括织物的材料选择、织物样品制作、服装样品制作等方面的内容。
本部分一共占据10个学时。
教学环节本课程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分别进行理论讲解和实际操作的环节。
•第一部分:织物结构基础–理论讲解:介绍织物结构的基本构造、纹理和花型,以及常用的纤维类型;–实际操作:进行织物样品的制作,包括平纹、斜纹和缎纹等基础样品。
•第二部分:织物设计基础–理论讲解:介绍织物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纹理、花型和颜色等元素的设计;–实际操作:进行不同类型织物样品的设计,并进行实际制作。
•第三部分:织物设计实践–理论讲解:介绍如何应用织物设计理论进行实践制作,包括织物的材料选择、织物样品制作和服装样品制作等;–实际操作:进行自由创作,设计和制作一个时尚服装。
织物结构与设计知识点导言:织物结构与设计是纺织品行业中的重要领域,它涉及到织物的材料选择、纹理构造、花纹设计等方面。
本文将介绍一些与织物结构和设计相关的基本知识点,包括材料选择、纺织工艺、织物纹理、花纹设计和色彩运用等。
一、材料选择1. 纤维类别在织物的材料选择中,常见的纤维类别包括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
天然纤维包括棉花、丝绸、麻等,而化学纤维则有涤纶、腈纶、锦纶等。
2. 纤维特性不同纤维具有不同特性,比如棉花柔软透气、涤纶具有弹性和耐磨等。
在织物设计过程中,需要根据产品的用途和需求来选择合适的纤维材料。
二、纺织工艺1. 纺纱工艺纱线的质量和纺纱工艺密切相关。
常见的纺纱工艺有环锭纺、气流纺、杯机纺等,不同的工艺会影响纱线的强度、光泽和柔软度等特性。
2. 织造工艺织造工艺决定了织物的密度、手感和外观等。
常见的织造工艺包括经编、纬编、梭织和针织等。
织物的纹理效果和强度都会受到织造工艺的影响。
3. 平整整理工艺平整整理工艺对织物的外观和尺寸稳定性至关重要。
工艺包括热定型、定型、压光等,能够使织物具有良好的垂坠感和平整度。
三、织物纹理1. 织物纹理分类织物的纹理根据纱线的组织方式可分为平纹、斜纹和提花等。
平纹纹理简洁,斜纹纹理具有视觉上的拉伸效果,而提花纹理则能够呈现出花样和图案。
2. 纹理效果与面料选择不同的纹理效果适用于不同类型的面料,如棉布适合平纹纹理,丝绸适合斜纹纹理等。
设计师需要根据产品的需求和风格选择合适的纹理效果。
四、花纹设计1. 花纹设计要素花纹设计涉及到形状、线条、色彩和比例等要素。
这些要素的组合可以创造出丰富多样的花纹效果,如条纹、格子、花朵等。
2. 花纹设计的表达形式花纹设计可以通过手绘、数码绘制和刺绣等方式来表达。
设计师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尝试和创新,以满足消费者对于个性化和时尚的需求。
五、色彩运用1. 色彩的表达特性色彩对于织物设计来说非常重要,它可以给产品带来不同的氛围和情感。
《织物结构与设计》实验指导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服装学院纺织工程系2012年9月织物结构与设计实验指导书前言织物组织是纺织品赖于存在的重要因素,它是形成织物千变万化的内在依据,解析它的组织结构,探其变化原因,掌握设计技能成了织物设计的重要手段。
材料、工具、技术、知识、经验是织物设计的五大要素,也是织物设计构思敏锐的美的感情表现的基础,但是这些知识与技能如果缺乏实践的体验,通常难于变成有机的学问。
加强实践性环节不仅能使它们超于有机的深化,同时也能使设计思考力富于弹性,以适应现代织物设计的需要,并有所建树。
实验一了解自动剑杆织样机的工作原理一、实验目的1、了解自动织样机的各主要机件的作用与相互的配合;2、了解穿综、穿筘、投纬、绘制纹板图等准备工作;3、了解在织样机上的织造方法;4、进一步理解上机图中各图的作用。
二、实验设备及功能(一)SUⅢ型全自动剑杆织样机SUⅢ型全自动剑杆织样机从开口、引纬、选色、打纬、送经、卷取等等动作皆可为全自动操作,所以打样品质控制非常精密。
织样机的运转速度可依需求而作适当地调整,最快可达到40rpm,与传统人工打样或半自动织样机的速度比,可节省非常多的时间。
采用该种自动小样机的目的在于,严格控制织物的紧密度,随时掌控布面质量,使织物尽量符合实验要求,以便实验顺利进行,数据更加准确。
SUⅢ型全自动剑杆织样机的运作过程中,除了经纱卷取是由马达带动外,其余动作皆由汽缸驱动。
因此,还配备一个4.0~7.5bar的空气压缩机。
钢筘的宽度为12英寸。
SUⅢ型全自动剑杆织样机共有二十片综框,其中前两片由系统控制,作为绞纱与废边之用。
而第三片综框才是纹板图上的第一片,其余依次类推,所以纹板图设计最多可达十八片综框。
每片综框最多可安装280~300根综丝。
(二)设备具有的功能1、可输入相应的数字来修改机上纬密。
2、可以找寻断纬。
3、在显示区,显示了设计文件名、总梭数、当前梭数、纬密、开口情况(哪些综框提起)、选色情况和当前织机的运转情况。
织物结构与设计教学设计前言纺织品作为人类生活的必需品之一,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穿着的舒适性和耐用性依赖于纺织品的结构和设计。
因此,对于纺织品结构与设计的教学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种有效的织物结构与设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通过织物结构与设计的教学,学生将能够:•理解不同织物结构对纺织品舒适性和耐用性的影响•掌握设计纺织品的基本技能•开发创新能力•熟悉数字化设计工具教学内容织物结构概论教学内容包括纱线、织物结构,如平纹、斜纹、缎、牛仔布等。
要求学生掌握每种织物结构的特征,以及各种结构在设计中的优缺点。
纺织品设计纺织品设计是本课程中的一个重点。
教学内容应该涵盖:•色彩学•线条和图案设计•三维设计要求学生熟悉不同的设计技巧,并能够将其应用于实践中。
数字化设计工具数字化设计工具可以大幅提高学生的设计效率和精度。
本课程需要提供数字化设计工具的培训,包括PadCAD和Adobe Illustrator等。
实践教学教学内容应该配合工作坊、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不同织物结构和设计的差异。
学生需要通过实践来了解不同结构和设计的优缺点,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设计中。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对于每个教学单元,教师应该讲解并解释教材中的知识点,并提供足够的例子和练习。
视频教学多媒体设备可以用于播放视频,将现代化的纺织技术和织物结构展示给学生。
通过视频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到纺织技术的应用和新发展。
工作坊/实验带领学生参加实践课程,包括实验和工作坊。
这种实践教学方式将理论知识转变为具体实践,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课程内容。
个人项目在课程最后,要求学生完成一个个人项目,他们将提交一份基于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的织物结构样本和设计方案。
要求学生在设计中运用所学技能,并鼓励他们开发创新能力。
教学评估教学评估应该从许多角度来进行。
其中包括:1.组生织物样品评估2.个人项目成果评估3.团队项目成果评估4.期末考试总结织物结构与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课程,它需要学生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织物结构与设计课程设计一、课程背景织物结构与设计是纺织工程领域的重要课程,它涉及到纺织品的制造工艺、结构设计以及面料性能等方面。
在这门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到纺织品的基础知识和设计方法,掌握各种织物结构的特点和应用,以及如何在织物设计中考虑面料性能和功能需求。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以下知识和技能:1.纺织品的基本结构与分类;2.织物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流程;3.织物结构设计中的面料性能和功能需求考虑;4.织物数据分析和设计软件的使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对织物结构及其设计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使用相关软件进行模拟和设计,为纺织品的制造和应用提供支持。
三、教学内容1. 纺织品的基本知识•织物结构的基本概念与分类•纱线的基本组成和分类•纺织品的功能需求和性能指标2. 织物设计的原理和流程•织物设计的基本原理•织物设计的流程与方法•织物数据的获取和分析3. 面料性能与功能需求•面料的功能特性和要求•面料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面料的造型和设计4. 织物结构设计软件的使用•织物结构模拟软件的使用•织物设计软件的使用•织物数据分析与处理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 讲授与演示由教师进行织物结构和设计的讲解与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概念和原理。
2. 实践操作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掌握使用织物结构模拟软件进行织物设计和数据分析的技能。
3. 课堂讨论通过课堂讨论,让学生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对织物结构和设计的理解。
五、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包括: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实验室实践、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成绩的40%。
2. 期末考试期末考试包括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占总成绩的60%。
六、参考文献1.《纺织科学与技术导论》,李晓峰、赵建卫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2.《纺织品结构设计原理与应用》,王金北、马元建、曹士东等著,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2015年。
3.《织物结构与模拟设计课程》,陈丽华、陈天奇、吕金生等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年。
中职《织物结构与设计》课程教学方法谈前言《织物结构与设计》是一门重要的中职纺织专业必修课程,也是中职织造专业和服装设计专业的顶级课程之一。
该课程主要涉及织物结构、织造和纺织品设计等内容,对于提高学生织造和纺织品设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三方面探讨中职《织物结构与设计》的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中职《织物结构与设计》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学生对于织物结构的理解和把握能力;2.了解纺织物品的特性,如手感、穿着舒适度、强度等;3.掌握织物的组织结构和机理,了解各种织物材质及其特点;4.熟悉设计织物结构的基本方法,掌握织物技术参数;5.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内容中职《织物结构与设计》的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织物结构:理解织物的基本构造和形成机理,描述织物的结构类型;2.织物纤维材料:了解织物纤维的组成、特性和分类;3.织物技术参数:掌握织物技术参数的大小、计算公式和计算方法;4.织物性能:了解织物材料的各种性能指标和测试方法;5.织物设计:了解织物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如设计手稿、图案、色彩等。
教学方法中职《织物结构与设计》的教学方法应该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以便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1. 讲授法在讲授法中,教师通过讲解各种织物基本知识来传达相关知识点,其中包括织物纤维材料、织物组织结构、织物技术参数等。
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运用案例分析和问题引导等方法,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学习兴趣。
2. 实践教学法实践教学法是中职《织物结构与设计》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主要通过实际操作练习来提高学生的技能和能力。
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制作等各种活动,在教学中可以适当组织各种实践教学活动,如实验室实践、织造练习、织物设计等,通过实践教学来加深学生对织物的认识和理解。
3. 基础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中职《织物结构与设计》的教学方法应该基础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注重应用与实践。
织物结构与设计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织物结构与设计》课程是纺织大类专业的必修课程。
根据课程的综合性与实践性的特点,围绕高职教育的要求,按照基础理论教学模块和专业实践教学模块的思路制订教学大纲。
在组织教学中采用边学边练、边练边学,并运用实物资料、图像资料、多媒体课件、CAD软件系统等形式,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质量。
1、教师讲授方法对于基础理论知识部分的内容如概念、专业术语、组织与织物特征的专业描述、作上机图和阐述生产工艺要点等,以文字、图片、样品、多媒体动画演示、录像等手段,全方位教学,促进学生对授课内容的正确理解。
2、师生互动方法本课程有很多作图(组织图、截面图和上机图)要求,为牢固掌握授课内容,教师提出出题要求与范围,学生设计问题,并互相上台解答,然后先由学生评判,教师作最后评述。
3、启发研究方法实行启发式和互动式的教学,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主要有:黑板讲授配合投影讲授、幻灯片辅助讲授、多媒体教学讲授、课堂理论讲授配以织物组织编织模型,或配以与织物组织相对应的织物面料。
这些手段能较好地使学生接受和了解织物组织的结构、特征和构作方式,较好地掌握课程内容。
4、“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教学方法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扩大学生的实习范围和实习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目前我们已经与安徽、江苏江阴等多家企业形成了长期合作关系,为“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5、自主性、研究性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进行独立设计、试织等学习交流,开展专业技能展示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勇气。
为拓宽学生知识面,定期安排学生走访企业公司、参观纺织品市场,不定期安排外聘专家作专题讲座。
教学手段本课程的理论教学主要采用课堂讲授板书教学、多媒体课件演示教学和录像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
教学辅助设施能满足教学需要,应用效果良好。
《织物组织结构与设计》教学大纲《织物组织结构与设计》课程设计教学大纲课程设计名称:织物组织结构与设计课程代码:1303018设计周数:15周设计学分:2学分适用专业:专业一、课程设计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为培养学生织物结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而设置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是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纺织品方向)根据培养目标设置的一门专业学科基础课。
本课程系统地讨论织物成形、纤维材料的交织方式、结构形态及其设计的原则与方法,使学生能够学会正确的方法进行织物结构分析,并理解织物组织的种类和应用领域。
二、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一)能力目标:1.能够使用正确的方法分析织物的组织、密度、规格等。
2.能够使用正确的方法将复杂组织分解成简单组织,并加以分析。
(二)知识目标:1.了解织物组织的种类、设计方法和应用领域。
2.了解织物组织的特点、分析手法以及在织物结构中所处的地位。
(三)素质目标:1.培养对织物分析的兴趣,了解新型的织造工艺。
2.理解织物结构的演变和未来发展趋势。
三、课程设计的选题原则(一)学生主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挂图、幻灯片、视频录像等多媒体资源,搭建多维、动态、自主的课程训练平台,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充分利用本行业的企业资源,满足学生参观、实训和毕业实习的需求,并在合作中关注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
(二)能力训练本课程以学生的能力训练为核心,使学生尽量多的接触各类机织物组织,了解各类组织织物的外观效应,并能较快地进行组织大类的判断;掌握织物分析的基本方法,能够分析各类织物组织;学会上机织造织物小样,深刻理解上机图的作用及画法,提高动手能力;接受织物设计的初步训练,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课程设计内容(一)课程设计地点:多媒体教室、国际贸易实训室。
(二)设计内容五、课程设计成绩考核(一)形成性考核(50%)。
学生独立完成并递交书面作业,教师批改并据以评定成绩。
(二)终结考核(50%)。
织物结构与设计课程描述一、课程发展历史沿革《织物结构与设计》课程是纺织学科的一门主要的专业技术平台课程。
19世纪初,我国近代纺织工业兴起,全国陆续开办纺织学校,《织物结构与设计》列为纺织系科的专业课程。
它是纺织产品设计的基础,也是纺织工程专业有关产品设计的基础。
该课程通用性广,可适用于纺织、纺织品设计、纺织品检测、纺织机电、服装工程、服装设计等专业。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有较宽的基础专业知识,培养出纺织专业实用型人才。
《织物结构与设计》课程主要介绍了机织物上机图、织物分析的方法、各类织物组织与结构的特征及其在常见织物中的应用、机织物几何结构的设计等。
课程分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两部分。
在理论教学部分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机织物组织和机织物结构的有关知识;在实践性环节部分,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对机织物的质地、色彩等要素有一定的基本认识,进而能够初步设计各种组织结构的织物,使学生以后能够解决生产实际中的技术问题,为学生今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958年,安徽省建立了“安徽省纺织工业学校”,开设棉纺、棉织等4个专业。
那时《织物结构与设计》课程就已经是纺织类专业的必修课程。
随着学校的发展,该课程主要在原纺织类专业的中专、高职层次学生开设,且始终作为骨干专业课程进行教学。
目前本课程主要在“现代纺织技术”、“纺织品设计”、“纺织品检验贸易”、“服装工程”等专业开设。
由于安徽职业技术学院纺织工程系几代教师的不懈努力,《织物结构与设计》课程已经形成了成熟的教学体系,包括主讲教师队伍、后备梯队、教材、多媒体教学资料、教学文件、实验基地等,2006年被评为安徽省精品课程。
多年来教学人员在纺织领域的工艺、设备、产品、趋势等方面积极广泛进行社会调研,提出并进行了有关纺织专业的整合、教学计划制订、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改进等教改项目和措施。
根据行业发展情况,该课程在体系设置和内容设置上的变化情况如下:1、课程设置拓展过程:《织物组织与设计》→《织物结构与设计》+《织物CAD》2、课程内容知识拓展:《织物结构与设计》+《织物CAD》+专业实训经过几十年努力,《织物结构与设计》课程已成为一门教学历史悠久,基础厚实,教学体系完整,教学大纲合理可行,教材国家一流,教学内容精练,教学辅助文件规范齐全,教学方式手段灵活,教学梯队合理,实验条件、实习基地齐备的课程。
织物结构与设计第一章织物组织基本概念目的与要求机织物的概念、分类。
织物组织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
上机图的基本概念、穿综方法及组织图、穿综图、穿筘图和纹板图之间关系。
第一节机织物及其形成织物(fabric)是纤维(fiber),或纱线(yarn and thrrad),或纤维与纱线按照一定规律构成的片状(或展开后也成片状)集合物。
根据结构和加工原理的不同,它可分为机织物、针织物、非织造布和其它结构的织物。
这些织物按其用途均可为服装用织物(clothing fabric),装饰用织物(furnishing fabric)和产业用织物(industrial fabric)三大类,它们的制造统称织造(manufacfure of fabric)。
机织物(woven fabric)是平行于织物边(selvage)或与织物边成30O角的纵向排列的经纱(warp)和垂直于织物边的横向排列的纬纱(weft)按织物组织(weave)规律交织(interlace)成的片状集合物(flake assembly)。
机织物分类服装用机织物服装用机织物常根据原料类别、纱线是否练漂染色、织物花纹情况和织物幅宽等进行分类。
1.按构成织物的原料分1)纺织物(fabric of pure yarn):系指经纬纱都是由同一种纤维制成的织物。
1、棉织物(cotton fabric):如细布、府绸、卡其、华达呢等。
2、毛织物(wool fabric):凡立丁、派力司、哔叽、贡呢、驼丝锦、麦尔登、女式呢等。
3、丝织物(filament yarn fabric):由蚕丝、柞蚕丝、人造丝、化学纤维等长丝织物。
如电力纺、双绉、乔其纱、塔夫绸、桑波绫、天香绢、美丽绸等等。
4、苎麻织物(ramie fabric):夏布、麻布等。
5、矿物性纤维织物:如石棉防火织物、玻璃纤维织物(glass fiber fabric)等。
6、金属纤维织物(metallic fiber fabric):金属筛网等。
学习指南
课程以具有实用性、综合性和启发性的实训项目为内容,把必须掌握的课程内容划分为6个项目。
以项目进展带动知识扩展,由简单到复杂,实现教学目标。
学习者在完成每个项目时即掌握了未来职业岗位实际工作的要求。
选择市场常见织物品种和未来5—10年纤维、纱线原料的发展趋势,选择能涵盖各种纤维原料和织物组织结构的主要织物设计核心技术的案例作为实训内容,从而保证“现在学”和“未来用”的零距离对接。
以校内外实训基地为中心,将课堂教学移入实训室,采用边讲边练,学、练、做结合。
教学生“怎样确定织物组织”、“怎样计算工艺参数”、“怎样确定织物配色模纹”、“怎样运用织物CAD进行设计和仿真”、“怎样操作织物小样机进行试织”等纺织产品设计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将学习者置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提高他们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素质。
根据纺织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以工作任务为导向设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技能训练,对学习者进行不同模块的理论教学和单项训练或综合技能训练,使本课程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培训和职业素质养成起到主要的支撑与促进作用,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教学过程模拟纺织企业产品开发和仿制试织,以内容渐进的织物工艺参数、织物组织设计、上机工艺设计、织物CAD仿真设计和织物小样试织进行设计,将教学内容置于职业岗位实践情境中组织教学。
根据岗位要求设置课程内容
1.对于面料设计、纺织生产岗位来说,本课程与《纺织材料》、《机织技术》等必修课相结合,重点学习织物的组织设计、织物性能分析、织物上机等内容,为以后从事面料设计、纺织生产、纺织品跟单业务等相关工作岗位做准备。
2.对于纺织品检测岗位来说,本课程侧重于学习织物材料鉴别、织物分析、织物组织与织物性能间关系等内容。
3.对于纺织品跟单、服装面料采购等专业来说,本课程侧重于学习面料的分析与鉴别、织物服用性能等内容,属于服务于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