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名城的脚步——沈阳城市建设发展史
- 格式:wps
- 大小:579.51 KB
- 文档页数:6
悠悠岁月:追溯沈阳城变迁历史沈阳城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辽宁省的省会,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古都之一。
沈阳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3世纪,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样的变迁。
最早的沈阳城始建于公元223年,当时被称为辽东郡,为东汉时期辽东的军事要塞。
随着历史的演变,沈阳逐渐成为辽宁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公元918年,辽朝建立,沈阳成为辽朝的首都,并改名为盛京。
在辽朝时期,盛京是北方最重要的城市之一,拥有宏伟的宫殿、寺庙和城墙。
辽朝的衰落和金朝的崛起导致了盛京的衰败。
金朝时期,沈阳被改名为中京,成为金朝的重要都城。
金朝在沈阳修建了宏伟的皇宫和城墙,使其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城市之一。
金朝的统治时间并不长久,1234年,蒙古帝国攻破中京,并将其改名为燕京。
蒙古帝国统治的时期,沈阳并没有恢复往日的辉煌。
明朝时期,沈阳重新发展起来。
明朝在沈阳修建了新的城墙,并将其改名为沈阳。
沈阳成为明朝的藩王之处,经济繁荣,商业活动兴盛。
明朝的衰落和满洲人的崛起再次影响了沈阳的命运。
清朝建立后,沈阳成为满洲人的重要城市。
清朝在沈阳修建了宏伟的宫殿和城墙,并将其作为“神圣的燕京”。
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位清朝皇帝先后在沈阳居住和举行重大的政治和军事活动。
清朝时期,沈阳被统治者大力发展,经济和文化迅速发展。
20世纪初,清朝的衰落以及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导致了沈阳的动荡时期。
1905年,日本占领了沈阳,成立了伪满洲国。
在二战结束后,沈阳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重新恢复了其作为中国东北重要城市的地位。
自1950年代以来,沈阳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
如今,沈阳已成为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沈阳城的变迁历史见证了中国历史的沧桑与荣辱,也彰显了中国人民的勇敢与智慧。
悠悠岁月,沈阳城依然矗立在东北大地,为我们讲述着历史的故事。
悠悠岁月:追溯沈阳城变迁历史沈阳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城市,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沈阳的变迁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这个时期的沈阳还是一个贝类聚居地。
随着时间的推移,沈阳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在公元前3世纪,沈阳地区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重要农耕区。
这个时期的沈阳还没有形成固定的城市,人们大都居住在乡村和小镇。
东汉时期(公元25年-220年)沈阳开始出现城市化的迹象。
当时,沈阳成为了辽东郡的治所,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军事据点和商业中心。
在唐朝时期(618年-907年),沈阳开始迅速发展。
唐朝沈阳城位于今天的沈阳市区,规模较小,但是已经有了城墙和居民区。
唐朝对沈阳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使沈阳成为了东北地区的行政和军事中心。
随着辽朝的建立,沈阳开始成为一个重要的政治和经济中心。
辽朝沈阳城位于今天的沈阳市中心,城墙高大而坚固,有七道门和八道楼。
辽朝时期的沈阳是一个繁荣的城市,拥有繁华的商业街和繁忙的市集,吸引了大量商人和手工业者前来定居。
到了金朝时期(1115年-1234年),沈阳开始进一步发展。
金朝沈阳城很大,城墙高达10多米,周长超过20公里。
金朝的沈阳成为了中国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中心之一,有许多重要的宫殿和庙宇。
清朝时期(1644年-1912年),沈阳继续保持了它的重要地位。
清朝沈阳城规模稍小,但是仍然是中国东北地区的政治和军事中心。
沈阳还是清朝的一个重要商业城市,有着繁荣的商业街和市集。
清朝的沈阳也有许多重要的宫殿和庙宇。
20世纪初,中国爆发了辛亥革命,清朝被推翻,沈阳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沈阳成为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对象,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并占领沈阳。
日本占领期间,沈阳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和掠夺。
1945年,日本战败,沈阳回归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沈阳得到了迅速重建和发展。
沈阳经济逐渐摆脱过去的困境,成为了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经济中心。
文化名城的脚步——沈阳城市建设发展史文化名城的脚步——沈阳城市建设发展史【摘要】本文介绍了沈阳的历史沿革,沈阳城市建设的历史阶段。
从距今6000—3000年前的新乐文化到现如今的城市。
沈阳位于辽宁省中部,是辽东半岛与松辽平原来往的要冲,是东北三省与中原内地的交通枢纽,是辽宁省省会所在地,也是我国的重要工业基地和历史文化名城。
【关键词】沈阳的历史沿革;沈阳城市建设;【提纲】一.总述二.沈阳的历史沿革1.早期民族变迁与城市功能的确立2.满族文化初步的形成与都城建设3.东西方文化交融发展4.小结三.如今的沈阳城仍在发展——城市建设规模与总体布局1.沈阳经济区城镇布局2.城市空间布局3.沈阳空间发展重点【正文】一.总述沈阳位于辽宁省中部,是辽东半岛与松辽平原来往的要冲,是东北三省与中原内地的交通枢纽,是辽宁省省会所在地,也是我国的重要工业基地和历史文化名城。
全市面积1.3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495平方公里。
沈阳除东部丘陵地带外,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比较温和,适于人类繁衍生息。
二.沈阳的历史沿革1.早期民族变迁与城市功能的确立沈阳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1973年在城区北陵公园西侧发现的新乐文化遗址证明,早在7200年前,就有先民在这块土地上生活。
迄今所知,他们是沈阳最早的开拓者。
沈阳远古居民的活动范围多在辽河和浑河两岸。
从这个地区已发现的80多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来看,他们所处年代较新乐文化遗址稍晚,距今约6000——3000年前。
战国末,即公元前3世纪,燕国开拓辽东,设辽东郡。
从此中原地区的先进文明迅速传入,促进了辽东地区的发展。
公元前128年,西汉在今沈阳设候城,为辽东郡所属18县之一,是中部都尉治所,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1116年,金兵大败辽军占领沈州。
2.满族文化初步的形成与都城建设1123年,金太宗吴乞买在攻占辽西后,又将山海关内外迁、润、来、隰四州居民迁来沈州。
13世纪初,蒙古兴起,蒙军与金兵反复争战于辽东,沈州城毁于兵燹。
悠悠岁月:追溯沈阳城变迁历史
沈阳是中国东北的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沈阳的变迁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它见证了中国古代的王朝更替、战争与和平、繁荣与衰落。
在悠悠岁月中,沈阳城经历了许多风雨,却依然屹立在东北大地上,成为了这片土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沈阳最早出现在历史记载中是在春秋战国时期。
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的齐国有丰城,也就是今天的沈阳地区。
那个时候,沈阳地区是属于齐国的,是一个具有战略重要地位的军事要地。
而在秦朝统一六国之后,沈阳地区隶属于燕国。
在燕国的统治下,沈阳地区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成为了燕国的一个重要城市。
随着时间的推移,沈阳地区成为了辽代的地盘。
在辽国的统治下,沈阳地区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成为了当时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特别是在辽世宗慕容延针的统治下,沈阳地区达到了繁荣的巅峰,成为了当时东北地区的首府。
在清朝时期,沈阳地区成为了清朝的地盘。
在清朝的努力下,沈阳地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了中国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在清朝的统治下,沈阳地区成为了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而且改造成了中国东北地区的现代化工业城市。
从此,沈阳地区成为了中国东北地区最有活力和发展潜力的重要城市。
悠悠岁月,沈阳城经历了许多风雨,却依然屹立在东北大地上,成为了这片土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让我们共同期待沈阳城更加辉煌的明天!。
沈阳地区的建设发展历程及其现象背后的原因分析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第一部分沈阳地区的城市建设历史过程 (2)
一、古代至明末时期沈阳地区的发展 (2)
1.1 古代时期 (2)
1.2 周朝至魏晋南北朝时期 (2)
1.3唐代至明末时期 (2)
二、清初至鸦片战争时期的沈阳地区 (3)
三、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沈阳地区发展概况 (3)
3.1 鸦片战争后至清朝灭亡期间 (3)
3.2 辛亥革命后至九一八事变期间 (4)
3.3 九一八事变之后至新中国成立时 (4)
四、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沈阳地区的发展 (5)
第二部分沈阳地区城市建设发展各阶段背后的原因简析 (5)
一、古代至明末时期 (5)
二、清初至鸦片战争时期 (6)
三、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时期 (6)
四、新中国成立后至今 (6)
参考文献 (6)
北部为羁縻卫所,
年创建的南关天主教堂,其建筑于1900年义和年),沙俄修建南满铁路,同时,在今沈。
沈阳城市史沈阳是辽宁省的省会(41.8N°、123.4°E)。
东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通和商贸中心,全国的工业重镇和历史名城。
沈阳现辖九区一市三县,分别是和平、沈河、大东、皇姑、铁西、东陵、新城子、于洪、苏家屯9个区,新民1个县级市,辽中、康平、法库3个县。
下设113个行政街道,85个乡,55个镇。
沈阳全市总面积逾1.3万平方公里,市区面积3495平方公里,2013年全市常住户籍人口825.7万人,市区户籍人口728万。
连续两年进入全国百强城市前十名,并跻身国内十大最具竞争力城市行列。
沈阳这个城市的起源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经过了风风雨雨。
关于“沈阳’二字的来历,普遍认为是取”沈水(浑河)之阳”的意思。
后来又认为是沈州和辽阳合并的结果。
早在7200年以前原始新乐人就在此繁衍生息,继新乐文化以后又相继出现了偏堡子文化,高台山文化,新乐上层文化和青铜短剑文化。
直到1993年发现的战国到汉魏时期的城墙遗址使沈阳早在战国时期就有城址的观点得到了证实。
后来,据有关专家推论,汉代辽东郡所属所属侯城县就就位于今天沈阳的老城区内,城址的始建年代为公元前300年。
后来,有高句丽政权统治。
并经过了唐(盖州),辽(沈州),金,元(沈阳路),明(沈阳中卫)等时期的不断地发展,并成为清朝的“陪都”做了铺垫。
清朝时期,1625年,清太祖努尔哈赤把都城从辽阳迁到沈阳,并改建了城池,城内街道成井字形,中央为皇城,即今日看到的旧城区。
1634年,清太宗皇太极改称沈阳为“盛京”,1644年,清朝迁都北京后,沈阳一直为陪都,历来受清政府的重视。
此时,沈阳市是全国另一个政治中心,其经济也开始发展。
沈阳近代化进程始于19世纪末。
光绪(21年)沈阳在大东门建立了盛京机器局,这是沈阳历史上第一家工业企业,标志着沈阳近代工业的出现。
戊戌变法后沈阳近代化有了较快的发展,及东三省官银号之后,大清银行,交通银行相继在沈阳设立分局。
一、沈阳古代城市的起源与发展沈阳已有2300年的建城史。
沈阳的新乐遗址是沈阳地区最早的人类活动遗迹,是我国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较早的一处古人类生活的聚落遗址,距今已有7200年的历史。
沈阳历经夏、商、周,借助良好的自然条件,原始农业得到发展,较稳定的粮食产量、农业生产促进了大批农村聚落产生。
战国时,燕在中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度激烈转变的当口,在东北由弱到强。
经过疆土的扩展,后在东北设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今沈阳就隶属辽东郡。
1958年-1965年,沈阳郑家洼出土的文物证明:早在两汉以前、战国以后,这里就已有城郭和人烟了。
两汉时期沈阳已有了最早的名称——侯城,属辽东郡。
侯城管辖着辽东郡中部的大量村镇并且是有一千多名常驻士兵的军城。
侯城的军事地位高于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
随着时间的推移,侯城在东汉遭到了破坏,侯城的和平安定和建设发展遭到空前的毁灭。
在魏时,司马氏强迫数十万人迁居中原,汉以来得到充分发展的辽沈经济区被破坏,侯城从此湮灭。
虽在晋时今沈阳地区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但经过被高句丽的占领仍然没恢复昔日的繁荣,甚至是社会倒退。
隋唐时,辽东得到收复,唐王朝只是注重政治领有和军事占领,汉侯城时的封建社会形态仍然无法重现。
沈阳的正式建城是在辽代沈州的建立,沈州当时属于东京道辽阳府管辖,是一个中等城镇,以汉人为主。
金时沈阳自身发展得到了进步和提高。
金沈州城内设坊,周围乡村设社,坊和社是第一次出现在今沈阳地区历史上的基层政权组织。
明昌四年金沈州有户36892,金末时达到18万多人,是东北地区仅次于东京的第二大城市。
沈州城经过金末又遭到了破坏,变成一片废墟。
蒙古占领辽东后沈州复建,用来安置高丽降民,1296年改为沈阳路。
一百年间经济虽然有恢复和发展,但天灾战火频仍,始终没有恢复到辽金时期的水平。
1388年明朝对沈州城进行重建,新建的沈州城极为宽阔、壮观,周围为九里三十步,城高为二丈五尺,并改名为沈阳中卫。
日期:CATALOGUE目录•历史背景•文化特色•旅游景点•经济情况•社会民生•城市规划与建设历史背景01沈阳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2300年左右就出现了新乐文化。
古代文明清朝发源地皇家园林沈阳还是清朝的发源地,有着“盛京”之称。
清朝时期,沈阳故宫成为了皇家园林,至今仍保存完好。
030201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沈阳开始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
工业发展日俄战争后,沈阳被日本占领,成为了其在中国的殖民地。
日据时代抗战期间,沈阳成为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主要战场之一。
抗战时期现代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成立后,沈阳成为了重要的工业基地和交通枢纽。
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后,沈阳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了中国的重要城市之一。
现代文化沈阳还拥有着丰富的现代文化,如现代艺术、音乐、电影等。
文化特色02是当地非常有名的舞蹈表演形式,通常在重大节日或庆典活动中表演,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独特的动作特点。
沈阳秧歌是东北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具有简单、质朴、热烈的特点,深得当地人民的喜爱。
二人转沈阳作为满族文化的发源地,保留了许多满族的传统风俗,如婚俗、饮食习俗等。
满族风俗民俗文化东北菜以鲁菜为基础,融合了满、蒙、朝、汉各族菜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东北菜系,以量大、味重、色艳而著称。
沈阳特色美食如沈阳大饼、老边饺子、李连贵熏肉大饼等,这些美食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制作工艺,深受人们喜爱。
烧烤文化东北地区的烧烤文化非常盛行,各种肉类、海鲜、蔬菜等都可以用来烧烤,搭配上当地的特色蘸料,味道十分美味。
美食文化艺术文化沈阳故宫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完整宫殿建筑之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其中的珍宝馆藏有大量精美的文物和艺术品。
雕塑艺术沈阳的雕塑艺术发展历史悠久,出现了许多优秀的雕塑家和作品,如田世信、刘小东等。
他们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现代感和个人风格,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旅游景点03旅游景点•沈阳,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南部,是辽宁省省会,也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
文化名城的脚步——沈阳城市建设发展史【摘要】本文介绍了沈阳的历史沿革,沈阳城市建设的历史阶段。
从距今6000—3000年前的新乐文化到现如今的城市。
沈阳位于辽宁省中部,是辽东半岛与松辽平原来往的要冲,是东北三省与中原内地的交通枢纽,是辽宁省省会所在地,也是我国的重要工业基地和历史文化名城。
【关键词】沈阳的历史沿革;沈阳城市建设;【提纲】一.总述二.沈阳的历史沿革1.早期民族变迁与城市功能的确立2.满族文化初步的形成与都城建设3.东西方文化交融发展4.小结三.如今的沈阳城仍在发展——城市建设规模与总体布局1.沈阳经济区城镇布局2.城市空间布局3.沈阳空间发展重点【正文】一.总述沈阳位于辽宁省中部,是辽东半岛与松辽平原来往的要冲,是东北三省与中原内地的交通枢纽,是辽宁省省会所在地,也是我国的重要工业基地和历史文化名城。
全市面积1.3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495平方公里。
沈阳除东部丘陵地带外,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比较温和,适于人类繁衍生息。
二.沈阳的历史沿革1.早期民族变迁与城市功能的确立沈阳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1973年在城区北陵公园西侧发现的新乐文化遗址证明,早在7200年前,就有先民在这块土地上生活。
迄今所知,他们是沈阳最早的开拓者。
沈阳远古居民的活动范围多在辽河和浑河两岸。
从这个地区已发现的80多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来看,他们所处年代较新乐文化遗址稍晚,距今约6000——3000年前。
战国末,即公元前3世纪,燕国开拓辽东,设辽东郡。
从此中原地区的先进文明迅速传入,促进了辽东地区的发展。
公元前128年,西汉在今沈阳设候城,为辽东郡所属18县之一,是中部都尉治所,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1116年,金兵大败辽军占领沈州。
2.满族文化初步的形成与都城建设1123年,金太宗吴乞买在攻占辽西后,又将山海关内外迁、润、来、隰四州居民迁来沈州。
13世纪初,蒙古兴起,蒙军与金兵反复争战于辽东,沈州城毁于兵燹。
元代重新筑起土城,于1296年,即元成宗元贞二年,置沈阳路,“沈阳”之称始见于史册。
1372年,明军攻克沈阳。
1386年改沈阳路为沈阳中卫,1388年在元代土城基础上修建砖城,以利军事防御。
据明嘉靖十六年重修的《全辽志》记载,沈阳中卫户口5643户,驻军多达6691人,成为辽东军事重镇。
明代在辽东实行军屯、民屯,沈阳中卫可耕地达13.9万余亩。
明永乐初年,沈阳附近设有开原、广宁、抚顺三大马市,使关内外物资交流更趋活跃。
1621年,后金汗王努尔哈赤攻占沈阳。
1625年,他考虑到沈阳在政治、军事、经济上的重要战略地位,决定把都城由辽阳新城迁至沈阳。
从此,沈阳的历史地位发生重大转折,由明代的辽东军事重镇,一跃而为后金政权的统治中心,继而成为清王朝的发祥地。
清王朝迁都北京后,沈阳作为“陪都重镇”,左右东北大局,直至清王朝覆灭,历时286年。
沈阳的城市面貌,在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即位以后发生很大变化。
皇太极将明代沈阳中卫城加宽加高,改四门为八门,城内辟井字大街,建钟楼、鼓楼,并在努尔哈赤草创的汗宫基础上拓建宫殿。
当城池宫阙具备之后,于1634年将沈阳更名为盛京。
1636年,皇太极去汗号而称皇帝,改国号“大金”为“大清”。
顺治年间,盛京城四周东、西、南、北四塔完工,努尔哈赤的陵寝福陵、皇太极的陵寝昭陵相继建成。
康熙年间,又在城外筑起郭墙,设有八个关门。
其中的小西关是历代清帝来盛京的必经之路,铁制关门上立有“陪都重镇”匾额,俗称“龙门”。
清代盛京城的格局至此基本形成。
纵观《盛京城阙图》,沈阳城内的大街呈“井”字状格局,将全城形形色色的楼阁庭院分割成若干“田”字状的群落。
其中最能显示磅礴气势的建筑群,非盛京宫殿莫属。
这是现存沈阳故宫的早期建筑,坐落在井字大街的中心位置,分为东西两路建筑群体。
清代盛京城市建设的特点之一,是汉、满、蒙、藏等各族文化相融合,集中表现在盛京宫阙的建筑上。
四塔、实胜寺、慈恩寺、般若寺、太平寺、太清宫、清真寺等喇嘛教、佛教、道教、回教寺院,在总体上也具有这一特点。
这也反映了清代统治者利用宗教联系各族人民,以建立多民族统一国家的政策。
而这些建筑又体现沈阳的发展是多民族共同建设的成果。
3.东西方文化交融发展晚清政治腐败,外敌入侵,沈阳逐渐从封建城市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城市。
日俄战后,日本夺取沙俄在中国东北南部的一切特权,将沙俄掠夺的“铁路用地”强扩为“满铁附属地”,擅自驻军设警,非法设置税捐、司法、邮政等机构。
日本商业资本“三井物产”和金融资本横滨正金银行以及一些洋行纷纷插足沈阳,并以沈阳为中转地,向东北地区倾销日货,同时大肆掠夺农副产品。
1906年,清政府将小西边门至“满铁附属地”之间辟为商埠地后,欧美资本也竭力在沈阳扩充其势力。
外国人在治外法权的庇护下,肆意进行各种非法活动。
“满铁附属地”更是“国中之国”,成为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进行侵略的根据地。
1906年后,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派员来沈阳从事革命活动;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清廷统治后,沈阳的历史进入中华从辛亥革命到“九一八”事变这20年,沈阳的历史一方面记录着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另一方面也谱写出人民群众反日斗争的光辉篇章。
1922年,沈阳开展收回“满铁附属地”教育权的反日斗争。
1923年,掀起废除“二十一条”和收回旅大租借权的斗争。
1925年,沈阳日资奉天制麻会社和满蒙毛织会社的中国工人连续举行大罢工。
中共奉天党支部于1925年9月初建立后,沈阳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进入新阶段。
1948年9月,东北解放军发动辽沈战役。
11月2日,红旗插上沈阳城头,东北全境获得解放。
4.小结沈阳是一座在战争中成长起来的城市,从城市的产生到都城功能、地位的最终确立,再到建国初期沈阳城的发展,都与战争密不可分。
战争在给城市建设带来破坏的同时,也促使各民族、文化在沈阳地区的大融合,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而带动城市逐步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三.如今的沈阳城仍在发展——城市建设规模与总体布局1.沈阳经济区城镇布局以沈阳为核心沈阳经济区远景将形成区域一体化发展“多轴、多心”的星状城镇空间结构。
多轴:以沈阳为核心,向沈大(沈阳至大连)、沈辽(沈阳—辽中)、沈本(沈阳至本溪)、沈抚(沈阳至抚顺)、沈铁(沈阳至铁岭)、沈新(沈阳至新民)形成大都市圈发展轴线。
多心:沈阳为经济区核心城市,依托发展轴,与鞍山、抚顺、本溪、辽阳、铁岭、营口以及辽中、新民区域副中心城市一起形成沈阳经济区“多心”格局。
抚顺将把经济技术开发区西扩,逐步与沈阳汪家工业组团和浑南新区连接起来,两市共同全面整治开发建设浑河,使之成为一条重要的景观带、旅游带、生态带和产业带,逐步将抚顺高湾地区纳入世博园总体规划建设;本溪将北拓经济技术开发区,逐步与沈阳南部副城连接起来;辽阳将在两市交界处逐步规划建设工业园区,与沈阳西部工业走廊连接起来;铁岭将做强做大新台子工业园区,适时将铁岭县城南迁,逐步与沈北大开发连接起来。
2.城市空间布局沈阳未来城市空间发展是一个开放的、高效的、可生长的定向轴带多中心的空间结构。
可总结为“一城两轴、六带六楔”。
一城:以规划二环路以内为主体以及外围局部区域,是城市核心功能集聚区,承担城市核心服务功能,如商贸、行政办公、零售业、旅游、生产生活服务等。
两轴:贯穿主城南北的都市轴(中央都市走廊(CUC))和贯穿城市东西的浑河生态轴,是城市空间的骨架架构。
都市轴是城市中心,服务中枢,跨越浑河,缝合南北,使城市由封闭的单中心放射形结构,改革为轴向开放式结构,促进浑南浑北协调发展。
都市轴上将承担都市最核心的服务功能,是全市商务办公、金融商贸中心、行政办公中心及文化博览、科技服务中心。
浑河生态轴:是城市重要的生态景观廊道和生活空间。
承担城市生态、文化、旅游、休闲娱乐等功能。
生态轴贯穿城市东西,融合城市南北,是城市最要的开敞空间。
六带:沿沈大、沈山、沈哈、沈丹、沈抚、沈康六条交通轴,以复合交通走廊为导向,城市沿交通轴呈带状组团式向外拓展,其中,沈大、沈山以及沈哈为主要发展轴。
在六条轴向发展带上,将在张士新城、虎石台新城、苏家屯新城、桃仙空港新城、汪家新城形成五个城市副中心,构建城市的多中心格局。
六楔:六条发展带之间以六条生态绿楔相隔,形成城市景观生态安全格局。
3.沈阳空间发展重点在完善中心主城区的核心服务功能基础上,重点建设外围新城区域。
东部地区发展以清新、优美的自然山水环境和现代化、多功能的旅游城镇为特色的风景旅游度假区。
北部地区以农业高新区、道义开发区为依托,以农产品深加工为主导,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产业集群,建设城乡协调发展的示范区。
西部地区充分利用现状被污染土地资源,以张士开发区为依托,建设以装备制造、新型建材、精细化工、金属深加工等产业集群为主导的产业带,构建西部工业走廊。
南部地区依托沈阳高新技术开发区,启动浑南金廊规划与建设,构建城市区域服务中心,发展电子信息、精细化工等高新技术产业和商务、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建设现代化科技新城区。
适时启动桃仙国际机场的扩建以及临港产业区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