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血管病报告 2013
- 格式:doc
- 大小:98.00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一、概述《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作为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控领域的权威文献,是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组织全国相关领域顶尖专家精心编撰而成的年度研究报告。
自2005年起,该系列报告持续追踪并详尽剖析我国心血管健康状况及疾病发展趋势,为政策制定者、医疗工作者、科研人员以及公众提供了全面、准确且具有前瞻性的科学依据。
近年来,《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改版升级,更加突出健康促进与疾病预防的重要性,响应“以基层为重点,以预防为主”的国家卫生战略,力图推动心血管病防治工作重心由医院向社区延伸,构建全民参与的心血管健康保护网络。
最新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以2022年为例)不仅详实记录了我国心血管病的现患人数、患病率及死亡率等核心指标,揭示了心血管疾病在我国持续上升的严峻态势——每五例死亡病例中就有两例归因于心血管病,凸显其作为我国居民主要死因的地位。
报告还深入剖析了影响心血管健康的多重因素,烟草使用作为首要危险因素被重点提及,鉴于中国是全球烟草消费大国,控烟工作对于改善心血管健康状况至关重要。
不健康饮食习惯、缺乏身体活动、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慢性病共病风险,以及心理压力、环境污染等因素也被列为影响心血管健康的显著因素。
报告强调了近30年来我国在提升医疗可及性和服务质量方面取得的重大进展,这些进步在国际上尤为瞩目,尤其是在中等收入国家中位居前列,有力支撑了心血管疾病的有效防治。
面对人口老龄化加速、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生活方式快速变化带来的新挑战,报告敦促各方强化心血管病的早期筛查、干预及管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加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建设,优化医疗资源配置,以期遏制心血管疾病负担的进一步加重。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不仅对现有数据进行深度解读,还对未来防控策略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建议,包括加强健康教育、推广心血管疾病风险管理模型、优化疾病诊疗路径、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推动跨部门合作等多元举措。
安徽省冠心病分级诊疗指南(2015年版)一、我国冠心病得现状(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3):(一)患病率:2008年中国卫生服务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城市地区缺血性心脏病患病率为15、9‰,农村地区为4、8‰,城乡合计为7、7‰,较2003年第三次调查结果大幅度升高。
(二)冠心病死亡率:2002~2011年冠心病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城市高于农村,男性高于女性。
(三)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2002~2011年急性心梗死亡率呈上升态势,2005年起,农村急性心梗死亡率快速上升,至2011年已连续3年超过城市,无论城市、农村,男性或女性,急性心梗死亡率随年龄得增加而增加。
(四)冠心病住院情况及费用:2012年中国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出院数为504、74万人次,急性心肌梗死29、52万人次,急性心肌梗死次均住院费用为16802、4元,自2004年以来,年均增长速度为5、78%。
(五)安徽省冠心病介入治疗网上直报数据(安徽省冠心病介入治疗质控中心数据):根据原卫生部规定,2009年起安徽省实行冠心病介入治疗网上直报, 2009年3827例、2010年5372例、2011年7022例、2012年8668例、2013年10137例、2014年11814例,数据显示冠心病介入治疗年手术例数逐年增加,由此推断安徽省冠心病得发病率与中国心血管病报告就是一致得,冠心病规范化防治得重要性及迫切性毋庸置疑。
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14000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二、冠心病得定义及分类:(一)冠心病定义:冠心病就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得简称,就是指供给心脏营养物质得血管—冠状动脉发生严重粥样硬化或痉挛,使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以及血栓形成造成管腔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梗塞得一种心脏病。
(二)冠心病分类:按照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WH O)发表得“缺血性心脏病”得命名与诊断标准,可将本病归类为以下五种:1、隐匿性或无症状性冠心病;2、心绞痛;3、心肌梗死;4、缺血性心肌病;5、猝死。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心血管疾病一直是我国居民健康的重要问题。
据
统计,中国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因此,及时了解和掌握中国心血管病的现状对于预防和控制这一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中国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
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脂肪、高糖、高盐的饮食习惯,缺乏运动,以及工作压力大等因素导致了心血管病的高发。
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心血管病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成为我国居民健康面临的重要问题。
其次,中国心血管病的死亡率也较高。
心血管病是我国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据统计,每年因心血管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居高不下。
心血管病的高死亡率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针对中国心血管病的现状,我们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预防和控制这一疾病。
首先,加强健康教育,提高人们对心血管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引导人们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心血管病的发生。
其次,建立健全的医疗体系,提高心血管病的诊疗水平,及时进行干预和治疗,降低心血管病的死亡率。
总之,中国心血管病的现状严峻,但只要我们采取有效的措施,就能够有效预
防和控制这一疾病。
希望全社会都能够重视心血管病问题,共同努力,为我国居民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心血管疾病是指发生在心脏和血管系统中的各种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
近年来,心血管疾病在中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已成为严重影响人民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
因此,对中国的心血管健康状况进行全面的调查和报告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需要了解中国人的心血管健康状况。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居民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
其中,冠心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率位居首位。
高血压紧随其后,成为第二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此外,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也在逐年增加。
我们需要了解心血管疾病对中国人民健康的影响。
心血管疾病是导致我国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心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
尤其是在城市地区,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更是高居榜首。
心血管疾病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和生活负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然后,我们需要了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一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是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例如,不健康的饮食、缺乏体育锻炼、吸烟和酗酒等行为都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此外,一些疾病,如糖尿病、肥胖症、高血脂等也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
针对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态势,我们应该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首先,加强公众对心血管健康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
其次,积极推广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此外,定期进行体检,及早发现和治疗心血管疾病也是非常重要的。
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加强医疗资源的建设和优化。
提高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心血管疾病防治能力,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的发布,对我们认识和了解中国人民的心血管健康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制定和实施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措施,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减少心血管疾病给社会和家庭带来的负担。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一、本文概述《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是一份全面审视中国心血管健康现状及其相关疾病趋势的重要报告。
本报告旨在通过收集和分析全国范围内的流行病学、临床诊疗、预防控制等多方面的数据,揭示中国心血管健康问题的严峻性和复杂性,为政策制定者、医疗卫生工作者和公众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报告将重点关注心血管疾病的流行趋势、影响因素、防控策略及其实施效果,同时探讨未来心血管健康促进和疾病防治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概述,读者能够对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的整体状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为进一步深化研究和改进实践提供指导。
二、心血管健康概况近年来,中国心血管健康状况呈现出一系列复杂的趋势,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不少挑战。
总体而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中国心血管健康水平有所提升,但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处于高位,防治形势依然严峻。
从积极方面来看,公众对心血管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健康生活方式逐渐普及。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饮食、运动、心理健康等方面,定期体检和早期干预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在不断加强心血管健康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的健康素养和自我保健能力。
然而,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然居高不下,成为影响中国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仍然是主要的健康杀手,且呈现出年轻化、高发化的趋势。
这与不良的生活方式、环境污染、工作压力等多种因素有关。
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
虽然中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心血管疾病防治网络,但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仍有待提高,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依然存在。
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等各个环节也需要进一步加强衔接和协作,形成全链条的防控体系。
中国心血管健康状况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不少挑战。
未来,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和公众共同努力,加强心血管健康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的健康素养和自我保健能力,同时完善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体系,为居民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指南】中国体检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筛查与管理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编辑委员会DOI:10.3760/cma.j.issn.1674-0815.2015.06.003基金项目:“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2013BAI04B01)通信作者:武留信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以下简称心血管病),主要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脑卒中、外周血管病等,是心血管疾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尤其是社会老龄化及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流行态势日趋严峻,已经成为严重威胁国民健康的头号敌人。
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3》和《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目前心血管病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农村为38.7%,城市为41.1%;每5个成人中有1人患心血管病,且今后10年患病率将处于持续上升阶段。
针对当前我国心血管疾病及其危险因素流行的严峻形势,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近期印发了《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和综合干预项目管理办法(试行)》,这是从国家层面采取的强化心血管疾病防控的重要举措。
通过健康体检筛查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病高危人群,进而实施针对性的健康干预与检后跟踪管理是贯彻落实该办法的具体举措及有效途径。
2014年4月,由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和《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编委会共同发布的中国《健康体检基本项目专家共识》中,明确将心血管疾病早期风险筛查与危险因素管理作为健康体检及健康管理的推荐项目。
为了从跨学科层面形成学术共识,引领我国健康管理(体检)机构与行业科学规范地开展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筛查,2015年伊始,由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联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编委会,组织跨专业领域相关专家,参照美国《2013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ACCF)/美国心脏协会(AHA)成年人心血管病危险评估指南》、中国《无症状成年人心血管病危险评估中国专家共识》、《心血管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和中国《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防治建议》等国内外权威文献,结合我国近十余年来开展健康体检与心血管病早期筛查的实践经验与研究成果,撰写了本共识。
中国心血管报告引言心血管疾病是一类常见的慢性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中风等。
在中国,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导致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深入了解中国心血管疾病的现状和趋势,本报告基于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调查数据,对中国心血管疾病进行了全面分析和总结。
本报告旨在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制定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数据来源本报告使用的数据来自中国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调查,该调查是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导的全国性调查项目。
调查对象为中国不同地区、年龄和性别的居民,通过面对面的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获取数据。
调查内容包括个体特征、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既往病史等。
总体情况根据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在过去几十年间显著增加。
截至报告截止日期,中国有超过2亿人患有心血管疾病,约占总人口的15%。
不同地区的差异根据数据分析,心血管疾病在中国的分布存在着一定的地区差异。
大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较高,而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则相对较低。
这与不同地区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以及医疗资源的分布有关。
性别差异在性别方面,男性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
男性在生活中的各种不良习惯,如吸烟、饮酒等,以及工作和压力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其更容易患上心血管疾病。
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压是中国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有超过3亿人患有高血压,其中许多人并不知晓自己患病。
高血压会增加心脏负荷,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进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吸烟吸烟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据调查显示,中国吸烟者人数超过3亿,其中绝大多数为男性。
吸烟不仅对吸烟者自身健康有害,还对被动吸烟者产生不良影响。
不健康饮食不健康饮食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国传统饮食中高盐、高油、高糖的食物消费过多,缺乏蔬菜水果的摄入,导致肥胖和血脂异常等问题,从而增加心脏负担和血管病变的风险。
推进措施针对中国心血管疾病的现状和主要危险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预防和控制措施至关重要。
中国心血管报告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血管疾病在中国的发病率不断增加。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挑战,中国心血管报告应运而生。
本文将对中国心血管报告进行分析和探讨,探讨报告的意义、发现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首先,中国心血管报告的意义在于为我们提供了全面了解中国心血管疾病现状的机会。
通过分析大量的数据和研究结果,报告揭示了各个地区、不同年龄段和性别之间的差异。
同时,报告还提供了一些有关心血管健康的有用建议,如饮食调整、运动增加和生活方式改变等。
然而,中国心血管报告也揭示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
例如,报告指出,中国的中老年人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高于其他发达国家。
这可能与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有关,人口老龄化导致更多的人处于高风险人群中。
此外,报告还发现,城市居民比农村居民更容易患上心血管疾病,这可能与城市生活的压力、不良饮食习惯和缺乏运动有关。
那么,如何解决中国心血管疾病的问题呢?首先,我们应该加强全民心血管健康教育。
提高人们对心脏病和中风等疾病的认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认识风险因素并采取预防措施。
其次,政府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推动健康饮食和积极生活方式的普及。
提供更多的健康食谱和运动指南,帮助人们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
此外,医疗系统也应该加强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能力,提供及时有效的医疗服务。
除了提出解决方案,中国心血管报告还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
例如,报告提到,抽烟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鼓励吸烟者戒烟。
此外,报告还指出,心血管疾病与慢性病之间存在紧密联系,这提示我们,预防心血管疾病同时也能预防其他慢性疾病。
最后,在探讨中国心血管报告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明白,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尽管报告揭示了一些问题和解决方案,但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各界人士的支持和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改善生活方式、提高医疗水平,我们才能够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提高国民健康水平。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心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内主要的健康威胁之一,而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其心血管健康状况受到广泛。
近年来,中国在心血管疾病防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存在诸多挑战。
本报告将详细分析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的现状、特点及未来趋势,旨在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患病率持续上升:根据最新统计数据,中国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且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
其中,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等疾病的发病率居高不下。
地域差异:不同地区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存在较大差异,城市高于农村,东部地区高于中西部地区。
危险因素流行:吸烟、饮食结构不合理、缺乏运动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在中国普遍存在,且在部分地区和人群中呈加剧趋势。
防治措施:中国政府在心血管疾病防治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健康教育、改善生活方式、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等。
防治挑战: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中国心血管疾病防治仍面临诸多挑战,如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不足、患者治疗依从性差等。
趋势:预计未来中国心血管疾病患病率仍将保持上升趋势,但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实施,以及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有望逐步降低。
建议:加强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综合防控,提高公众健康素养,优化医疗资源布局,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水平,鼓励科研创新以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水平。
针对不同地区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防控工作,例如在城市地区加强慢性病管理体系建设,在农村地区推广健康生活方式。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全面分析了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的现状、特点和未来趋势,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和措施。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全面落实这些措施,才能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提高人民的心血管健康水平,为建设健康中国作出积极贡献。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危害中国公众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近年来,中国政府和医疗卫生机构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解读内容(全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民生活方式的变化,尤其是人口老龄化及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居民不健康生活方式日益突出,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对居民健康的影响越加显著,心血管病发病率仍持续增高。
目前,中国心血管病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农村为46.66%,城市为43.81%,心血管病给居民和社会带来的经济负担日渐加重。
为响应"健康中国行动",促进由疾病治疗向健康维护转变,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将2005年以来每年组织全国相关领域的专家编撰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改版为《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增加了心血管健康行为、康复、基础研究等相关内容。
本文就最新出版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1]更新要点进行解读。
一、心血管健康影响因素1 烟草使用全球每年约190万人因为烟草使用或二手烟暴露引发的冠心病失去生命,约占全球冠心病死亡的1/5。
估计38.2万人由于暴露于二手烟引发的冠心病而死亡,占冠心病总死亡人数的4.3%。
中国≥15岁人群吸烟率在2010年为28.1%,2018年下降至26.6%。
其中男性吸烟率50.5%,女性2.1%。
45~64岁年龄组现在吸烟率最高,达30.2%。
2019年,中学生吸烟率为5.9%,其中初中生、高中生和职业高中生分别为3.9%、5.6%和14.7%。
与2014年相比,初中生吸烟率下降33.9%(从5.9%下降到3.9%),尝试吸烟率下降27.9%(从17.9%下降到12.9%)。
2018年,中国非吸烟者的二手烟暴露率为68.1%,较2010年的72.4%有所改善。
中国吸烟男性的超额死亡风险15年间约增加1倍。
除非采取广泛的戒烟手段,否则中国每年因烟草造成的死亡人数将从2010年的100万左右,增至2030年的约200万,预计2050年将达到300万[2]。
截至2020年10月,全国已有20多个城市实施了地方性控烟法规,覆盖了大约10%的人口。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一、本文概述《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是一份全面反映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现状、流行趋势、防治策略及研究成果的权威报告。
本文旨在通过对大量流行病学数据、临床试验结果、政策分析和专家观点的综合梳理,揭示中国心血管健康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为推动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报告不仅关注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等传统指标,还深入探讨了心血管健康的影响因素、早期诊断技术、创新药物和治疗方法等方面的发展。
本文首先对心血管健康与疾病的定义、分类及诊断标准进行明确,为后续分析提供基础。
接着,通过大量数据分析,描述了中国心血管疾病的流行趋势,包括发病率、死亡率、患病率等关键指标的变化情况。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分析了心血管健康影响因素,如生活方式、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等,并探讨了这些因素与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
在防治策略方面,本文总结了中国在心血管疾病预防、控制和治疗方面的成功经验与不足,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文章还介绍了国内外在心血管疾病防治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包括新型药物、介入治疗、手术治疗等,以期为我国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强调了心血管健康与疾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心血管健康,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健康意识,共同推动中国心血管健康事业的持续发展。
二、中国心血管健康现状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已成为影响国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心血管疾病的患病人数已超过3亿,每年因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超过200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心理负担。
在心血管健康方面,虽然近年来中国政府和公众对心血管健康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但整体心血管健康水平仍然较低。
一方面,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在人群中普遍存在,且控制率较低;另一方面,公众对心血管健康知识的了解程度不足,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的普及率也有待提高。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及中国疾病负担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中国心血管病报告•中国心血管病的主要防治策略•中国疾病负担•应对中国疾病负担的策略•中国心血管病报告及中国疾病负担的展望01中国心血管病报告心血管病是指一系列涉及心脏和血管的疾病,包括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
心血管病定义心血管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等特点,且常常发病急骤,给患者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疾病负担。
心血管病特点心血管病定义与特点心血管病的现状与趋势心血管病现状目前,心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居民的首要死亡原因,且患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危害人民健康。
心血管病趋势预计未来心血管病发病率还将持续上升,防控形势严峻。
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是心血管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可导致心脏负荷增加,加速动脉硬化进程,增加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风险。
高血压吸烟可导致血管收缩、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增加心血管病的发生风险。
吸烟高胆固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可导致冠心病、心肌梗死等疾病的发生。
高胆固醇糖尿病可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和功能障碍,增加心血管病的发生风险。
糖尿病02中国心血管病的主要防治策略针对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
健康生活方式的推广鼓励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如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通过定期体检和筛查,早期发现心血管病,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规范治疗和管理建立心血管病患者健康档案,对患者进行规范化治疗和管理。
社区卫生服务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基层医疗机构,提供心血管病预防、保健、康复等服务。
家庭医生制度推行家庭医生制度,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
社区和家庭防控03中国疾病负担疾病负担定义疾病负担是指疾病对人群健康和经济的影响,包括疾病的发生频率、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和医疗资源消耗等因素。
要点一要点二疾病负担评估指标常用的疾病负担评估指标包括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疾病负担指数(DBI)和医疗负担指数(MBI)等。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2》公布
我国心血管病现患人数2.9 亿,每10 秒就有1 人死于心血管病
8 月9 日,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2》。
报告指出,我国心血管病现患人数为2.9 亿,每10 秒就有1 人死于心血管病;膳食不合理、吸烟、饮酒和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导致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流行趋势明显,心脑血管病患病人数呈快速增长态势。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已经连续7 年编制《中国心血管病报告》,这是一部反映我国心血管病流行趋势、防治现状和临床研究现况的综合报告,也是一部评价我国心血管病防治研究进展的信息量较大的信息交流平台。
心血管病患病率呈上升态势
估计我国每年死于心血管病(包括心脏病和脑血管病)约350 万人,占总死亡原因的41%,居各种疾病之首(图1、2)。
我国每天心血管病死亡9590人,估计每小时心血管病死亡400 人,每10 秒钟心血管病死亡1 人。
估计全国心血管病患者2.9 亿,即每5 个成人中有1人患心血管病。
其中高血压2.66 亿,卒中至少700 万,心肌梗死250 万,心力衰竭450万,肺心病500 万,风湿性心脏病250 万,先天性心脏病200 万。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发生率持续攀升
高血压2.66 亿患者
高血压是卒中和冠心病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我国有超过半数的心血管病发病与高血压有关。
根据以往15 岁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平均年增长3% 推算,2012年高血压患病率为24%,估算全国高血压患者2.66 亿,即每5 个成人中至少有1 人患高血压。
超重/ 肥胖2.4 亿/7000 万人
我国人群超重率(体质指数24~27.9 kg/m2)为17.6%,肥胖率(体质指数≥ 28 kg/m2)达5.6%。
18 岁以上超重者和肥胖者分别达到2.4 亿和7000 万。
我国人群超重、肥胖患病率仍然呈持续上升趋势,2009 年上述人群中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达到30.0% 和8.7%,中心性肥胖患病率达到45.3%。
体力活动7 成人活动不足
与1997 年相比,2006 年男性总体力活动量减少了27.8%,女性减少了36.9%。
调查显示,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每周运动≥ 3 次、每次运动≥ 30 min)的人数占比为28.2%,但20~49 岁的青壮年人群明显低于其他年龄组人群。
吸烟3.5 亿烟民
目前15 岁以上烟民有3.5 亿,被动吸烟者5.4 亿。
我国男性吸烟率处于平台期,而年轻女性吸烟率有增加趋势。
二手烟暴露水平基本无变化。
2005 年我国吸烟总经济损失近3000亿元人民币,约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5%。
膳食营养食盐远超6 g
谷类食物摄入量下降明显,而脂肪摄入量明显增加;食盐摄入量(平均每日12 g)大大超过膳食指南推荐每天小于6 g 的标准;蔬菜水果摄入量较少。
血脂异常2.5 亿患者
我国人群血脂水平呈持续上升趋势,包括儿童、青少年的血脂水平。
我国血脂异常者至少2.5亿。
调查显示,成年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4.14~4.91 mmol/L)和极高(≥ 4.92 mmol/L)的患病率为3.5% 和3.0%。
糖尿病9240 万患者
年龄≥ 20 岁的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9.7%;且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和体重增加而升高,20~39 岁、40~59 岁和≥ 60 岁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分别为3.2%、11.5% 和20.4%。
单纯糖耐量受损的患病率高于单纯空腹血糖受损。
心血管病医疗费用不堪重负
2011 年心血管病出院总人数(次)1289.6 万人次,占同期总住院人次的12.0%;其中心脏病670.9万人次,脑血管病618.7 万人次。
2011 年心脑血管病患者出院人次数中,以缺血性心脏病(446.3 万人次,其中急性心肌梗死29.7万人次)和脑梗死(372.6 万人次)患者为主,分别占34.6% 和28.9%,其余依次为高血压201.6 万人次、颅内出血119.9 万人次、风湿性心脏病23.0 万人次。
另外,糖尿病出院为212.7 万人次。
1980-2011 年,中国心脑血管病出院人次年平均增长速度为9.4%;快于同期所有病种出院人均年增长速度(6.0%)。
其中,年平均增长速度排位依次为脑梗死(12.3%)、缺血性心脏病(11.6%)、颅内出血(10.5%)、急性心肌梗死(8.9%)、高血压(8.1%)、高血压性心脏病和肾脏病(5.2%);糖尿病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4.1%。
2011 年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总费用为49.9 亿元,颅内出血141.6亿元,脑梗死223.0 亿元,相应每次平均住院费用分别为16 793 元、11 802 元和7325 元,年增长速度分别为7.0%、5.4% 和1.6%。
专家点评
王文教授
高血压不控制心血管病将很难遏制如果高血压发病率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心血管病高发的态势将很难遏制。
自2003 年以来,我国心血管患者出院人次一直呈直线上升趋势,这反映出我国心血管病患者群体不断扩大。
值得注意的是,在出院人数持续增加的同时,医务人员数量并没有显著增加,这意味着临床一线医务人员的工作负荷日益加重。
在费用方面,由于住院人次增加,住院总费用也不断增长。
但次均费用的增长,低于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速度。
顾东风教授
我国现阶段应优先干预血压和吸烟
当前,中国正承受“双重负担”,然而心血管病的防控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我们的研究显示,如果不加以遏制,到2025 年,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人数将达3 亿。
2010-2030 年,血压、胆固醇以及糖尿病的
增长趋势将导致我国有2130 万心血管病患者及770 万心血管病死亡。
对于我国而言,优先干预的领域是血压控制和控烟;必须强调,医疗问题已经是关系民生的重大问题,医疗改革的目的就是使有效的卫生资源得到合理的应用,消除医疗的不公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