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生与美国学生的区别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3
汉语为外语的国家的学生在学习汉语过程中的语言焦虑及其对策摘要:语言焦虑在第二语言学习中是很普遍的现象,它不同于一般焦虑,是学习者因运用目的语而产生的害怕心理。
本文拟就语言焦虑产生的原因及其对汉语学习的影响及对策做一简要分析。
期望对外国人学习汉语有所启发。
关键词:语言焦虑情感原因影响一、前言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 综合国力和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使得当今世界各国和国内各民族对汉语、中国文化的了解和掌握的要求越来越迫切, 学汉语的人数也越来越多,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人日趋增多,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的频频设立的,对于外国人学习汉语时的语言焦虑及其对策的研究就显得非常必要、及时而且紧迫,同时也有利于加速外国人了解中国、认识中国、接纳中国,有利于构建和谐世界。
二、什么是焦虑?什么是外语学习焦虑?什么是汉语学习焦虑?焦虑是一种普遍的心理情感, 指人们在担优自己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而自尊心受到持续威胁,从而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惧怕色彩的情绪状态。
外语学习焦虑是一种特殊的焦虑情绪,是指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所特有的和课堂语言学习有关的自我意识、忧虑和恐惧。
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言焦虑是指,中国以外的国家的人(主要指在校学生)学习汉语时产生的、特有的,对和课堂语言学习有关的自我意识、信仰、感情及行为明显的忧虑和恐惧”不同国别、不同性别的人学习汉语的焦虑是否有区别? 学习汉语时间长短不同的学生的焦虑感是否相同?不同年龄的学生学习汉语的焦虑感是否相同?学习汉语时间的长短对焦虑感的影响是怎样的?通过研究发现:不同国家、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学生学习汉语时他们的焦虑是有差异的。
三、语言焦虑的分类及其表现形式。
1978 年,Scovel 发表了一篇论文,回顾了四项焦虑与语言学习关系的研究。
这些研究发现,焦虑仅与语言学习的某些方面呈负相关。
其中Kleinmann (1977) 根据Alper 及Haber (1960) 的研究,指出应将焦虑分为促进性焦虑(facilitative anxiety) 和妨碍性焦虑(debilitative anxiety) 。
中国语⾔⽂学论⽂范⽂3篇中国语⾔⽂学本科毕业⽣语⾔类论⽂写作要点每年都有⼀些同学选择语⾔⽅⾯的问题作为毕业论⽂的题⽬,但是,语⾔类论⽂和⽂学类论⽂具有明显的不同。
⽂学类论⽂往往是作家作品的思想和艺术特点分析,这种分析是以论⽂写作者本⼈的⽂学理解和鉴赏为基础的。
说⽩了,⽂学类论⽂属于艺术研究的领域,这类的论⽂往往是以阐述或描述论⽂写作者的主观理解和主观感受为。
但是,语⾔类论⽂与此恰恰相反,它不允许写作者纯粹发表主观意见,⽽要求在调查研究语⾔事实的基础上,拿出反映语⾔事实的结论。
说⽩了,语⾔类论⽂属于科学领域,要坚持“有⼏分材料说⼏分话”的原则,不允许没有客观根据的任意发挥。
正是因为如此,语⾔类论⽂的写作对于中⽂系的学⽣来说,具有⼀定的难度,要克服这⼀困难,就要了解语⾔类论⽂的写作要求和写作程式。
本⽂试图就语⾔类论⽂的选题、语⾔研究的程序、语⾔类论⽂的写作程式等问题进⾏⼀个⼤致的介绍。
⼀、论⽂选题学术论⽂的写作和⼀般⽂章的写作具有明显的不同,⽐如你要写⼀篇议论⽂或者⼀篇杂⽂,有了观点之后,就可以展开思路、信⼿写来,如果不合适,还可以反复修改。
需要什么材料,还可以查找⼀些⼯具书。
语⾔类学术论⽂,⾸先是⼀篇科研报告,它是在对某⼀问题进⾏⼀定研究的基础上,把⾃⼰研究的过程和结论报告出来,这就决定了语⾔类学术论⽂是研究在先、报告在后,也就是先进⾏研究,再写论⽂。
明⽩了这⼀点,就知道语⾔类学术论⽂的选题,不仅仅是选择⼀个写作的题⽬,⽽更主要的是选择⼀个研究的题⽬。
这样,就要求语⾔类论⽂的选题,应该考虑以下原则:1.题⽬要具有可操作性,也就是可⾏性。
这样就要求根据⾃⼰的实际情况,包括以往的知识积累、可以占有的材料等等。
⽐如《某某县⽅⾔⾳系调查与研究》,题⽬很好,但是,如果作者在⽅⾔调查以及辩⾳、记⾳⽅⾯没有受过正规的训练的话,这样的题⽬是没有办法做的。
再⽐如,笔者曾经指导的⼀个本科⽣的创新⽀持项⽬,⼏个同学打算做这样⼀个题⽬《⼤学⽣使⽤新词语的调查与研究》。
简析美英思想道德教育及对我国的启示[论文摘要]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各种文化和思想不断融合、碰撞,使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
文章通过对英美思想道德教育进行探析,以期获得一些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有益的启示。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思想道德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在继承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优秀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
”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创新,成为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_丁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本文通过探析英美思想道德教育,以期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有所启示。
一、美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形式、特点及问题美国高校中并没有“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但是有相当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道德教育。
1美国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形式及特点,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国家,多民族、多种族的融合也带来了文化的多样性,这使得美国思想道德教育具有独特的特点。
第一,美国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美国思想道德教育在多样化的基础上也保持着自身的主旋律,主要内容为:宣扬美国资本主义制度及其优越性的公民教育;公民的权利义务教育;美国法制教育;心理教育;职业生涯规划。
第二,美国思想道德教育的形式。
美国思想道德教育通过多种途径和多种形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学校资源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一方面,利用宗教、博物馆、纪念馆、节日庆典以及政党活动,并充分发挥媒体力量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另一方面,在校园中通过课程设置、通识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以及教师的示范作用来深入开展思想道德教育。
第三,美国思想道德教育的特点。
美国社会对思想道德教育非常重视,并且历届政府对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都有非常清楚的认识,这也使美国思想道德教育保持着相对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美国的思想道德教育主要有以下的特点:(1)广泛性与间接性。
有关学习的议论文范文【5篇】有关学习的议论文范文【篇1】在中学阶段,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坏,与能否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密切相关。
因此,中学生应当特别重视学习方法,创造性地总结和运用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
法国十七世纪杰出的数学家、哲学家和科学方法论者笛卡尔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现代社会知识剧增,更新加速,时代对我们提出了越来越严格、越来越多样化的学习要求。
只凭“铁杵磨绣针,功到自然成”的方式进行学习,肯定无法适应。
在今天和明天的学习中,学习的成败决不仅仅取决于勤奋、刻苦、耐力,也不单纯跟花费的时间、精力成正比,更主要的是要有学习效率。
效率从何而来?爱因斯坦的公式“W=X+Y+Z”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
这里,W代表成功,X代表勤奋,Z代表不浪费时间,少说废话,Y代表方法。
方法对勤奋和惜时的效果起着增加或抵销的作用,只有正确的方法才能保证学习成功。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形成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
英国有位社会学家,曾经调查了几十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发现这些获奖者大多认为,学生学习期间,最重要的是掌握学习方法。
蒋南翔先生,曾作过一个生动的比喻。
他说:一个猎人到森林里去打猎,要准备枪和干粮。
如果一个学生在学校里,只知道积蓄知识,而不懂得与此同时,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那么,他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就像猎人走进森林,只带干粮没带枪一样。
没有枪,干粮带得再多,也会很快地消耗殆尽。
如果有一支枪,并能运用自如,那么还愁没有吃的吗?这番话比喻生动,意味深长。
说明了掌握学习方法对学生来说何等重要。
好的学习方法还有助于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
法国著名生理学家贝尔纳曾深有体会地说:“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
”它使学生在知识的密林中成为手持枪的猎人,获得有效的进攻能力和选择猎物的余地。
1980年,美国哈佛大学物理系教授、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史蒂文。
温伯格曾对《科技导报》记者说,很重要的素质是向知识的“进攻性”,不需安于接受书本上给你的答案,要去发现有什么与书本不同的东西。
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的论文摘要: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密不可分,语言又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相同的字、词对不同的民族而言,由于历史与文化背景的不同,又具有不同的意义。
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不仅要进行语音、语法和词汇的教学,还要让学生了解其文化意义。
关键词:语言;文化差异;英语教学一、中西方文化差异文化的产生及内涵由于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生存环境、宗教信仰等不同, 导致了中西方语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从而出现了文化学习与交流的多种困扰因素。
要了解和掌握两种交际文化的差异,必须先从文化谈起,按照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
表现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sapir在language: an intrdutin t the study f speeh一书中就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
要真正掌握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的特定社会背景,中西方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 以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
相反, 中国文化却提倡谦虚谨慎。
然而, 中国式的自我谦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
yur english is very gd. n, n, y english is very pr.这种谦虚, 在西方人看来, 不仅否定了自己, 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
在西方文化中,与“自我”相关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
如“self-absrptin 、self-adiratin 、self-ultivatin ”等等。
西方社会盛行的是个体主义 ,强调个人自由、不受约束。
而中方文化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先国家,后集体,再个人,先利民,再利已”的话语随处可见。
2、社会关系的差别称谓及称呼:英语中的称谓比汉语中要少得多。
例如,usin 一词,对应汉语的表兄、表弟、表姐和表妹等。
浅谈中美文化存在的差异摘要: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作为具有代表西方文化的美国与我国建立越来越密切,由于地理位置,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的不同所以中美的社会关系,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社会风俗和社会礼仪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美国文化主张谦虚无私奉献和团结协作;西方人平等意识较强,而中国人等级观念较强,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障碍而导致的信息误解荒诞粗俗。
因此,研究文化差异,研究正确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已成为不可忽略的问题。
关键词:中美差异文化1引言随着科学技术,经济,文化,政治的多元化的发展,各国的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然而文化是沟通各国之间的桥梁,但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同的地方的文化特点也不相同,文化的多样性,民族性,历史性,呈现了人类的一笔珍贵的财富。
中美文化是人类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中美文化有共同点,也有不同之处,由于文化障碍而导致的信息误解,甚至伤害对方的现象屡见不鲜。
有时善意的言谈会使对方尴尬无比,礼貌的举止会被误解为荒诞粗俗。
在中国,对别人的健康状况表示关心是有教养,有礼貌的表现。
但对美国人的健康表示关心,就不能按照中国的传统方式了。
在美国,人们崇拜个人奋斗,尤其崇为个人取得的成而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与赞美。
但是中国人却很谦虚,不喜欢张扬性格。
文化障碍的确会影响跨文化交际。
因此有必要研究不同文化间的差异。
2价值观与道德观的差异2.1个人荣誉感与谦虚谨慎①美国人的个人荣誉感美国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崇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从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
美国人的这种个人荣誉感与其崇尚的个人奋斗不无联系。
在美国人看来,个人荣誉的取得是建立在个人奋斗的基础上的。
没有个人孜孜不倦的勤奋努力,就不会有所成就,当然也就谈不上荣誉感。
因此,在他们取得荣誉后,他们会毫不掩饰的加以炫耀,而不是“深藏不露”。
以至于在我们中国人看来,美国人是毫不谦虚的。
②中国人的谦虚谨慎相反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
美国的“庚款兴学”论文:关于美国的“庚款兴学”1900年6月10日,八国联军侵华,因这一年是中国夏历的庚子年,所以在1901年9月7日签订的《辛丑条约》中的赔款称为“庚子赔款”或简称“庚款”。
这次赔款,帝国主义国家勒索白银达四亿五千万两,成为中国历史上数额最大的一次赔款。
美国在庚子赔款中索取白银三千多万两,由于索款过多,因此才有交涉退还之举。
此举最初始于中国驻美公使梁诚向美国当局提出倡议核减赔款之事:“贵国如能倡首,义声所播,兴起闻风矣。
”美国总统在1907年12月3日的国会咨文中,要求国会授权退还庚款,作为教育之用,而向美国派遣留学生是其主要形式。
这一提案在参议院顺利通过。
1908年5月25日,美国总统签署此案,并于7月11日通知清政府。
这一重大举措,在中美舆论界引起巨大反响,一片赞美之声。
美方规定:美国原收受赔款总额为24,440,778美元,现减为13,655,492美元,退还10,785,286美元,从1909年至1937年逐年退还,数额不等。
具体实施办法是:(1)从1909年1月1日退款开始,中国政府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青年留学美国,接受高等教育;(2)创办清华学堂作为学生留美前的预备学校;(3)在京设留美学务处,负责选拔留学生;(4)在华盛顿设立留美学生监督处,负责留学生管理事宜。
为此,清政府将荒芜的皇家园林——清华园作为学生留学前预备训练的“留美肄业馆”,并改为清华学堂。
选拔后的学生在1911年4月29日正式开学(后来,这一天定为校庆节)。
此外,为达到预期目的,清政府还制订了《收还美国赔款遣派学生赴美办法大纲》,规定80%的学生要学习物理、化学、农业、矿业、机械、铁路等自然科学,至1911年已达650余人。
虽然清政府灭亡,但庚款留美活动继续发展。
据统计,1924年留美学生共计1637人,其中65%为自费生。
那么,美国为什么要提出“退款兴学”的主张?毛泽东同志在《“友谊”,还是侵略?》一文中明确指出:“参加八国联军打败中国,迫出庚子赔款,又用之于‘教育中国学生’,从事精神侵略,也算一项‘友谊’的表示。
小学教育论文8000字范文第1篇(一)教育的涵义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
广义上,凡是能够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属于教育的范畴。
狭义上,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二)小学教育的特点我国的小学教育主要有以下几种特点:基础性、启蒙性、义务性、全面性、全民性、养成性、趣味性和活动性。
(三)小学教育的作用本体作用:对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础和准备;为人的生命发展创造快乐的童年,孕育潜力,注入活力。
社会作用:小学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重要基础;能够提高全民科学知识和能力素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能够提高全民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促进精神文明发展;能够促进文化交流,提升国际竞争力。
小学教育论文8000字范文第2篇目前,中国的教育问题备受关注,尤其是小学教育,各种理论各种观点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一切以有利于孩子成长成才的出发点是最根本的东西,是不容随意篡改的。
如果把我们的成长成才看作是构建一座高楼大厦,那么我们的小学教育便是为建设高楼大厦打好稳固的地基。
之所以这样说,是为了更形象的突出我们做好基础教育的重要性。
一、小学教育的重要性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要提高整个教育事业的质量,必须从小学教育做起。
小学教育的基础地位具体表现如下。
(一)小学教育在实施义务教育中的基础地位1986年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是面向全体公民的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
义务教育是,要求适龄儿童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保证的,强制、免费和普通的国民基础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
小学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的第一阶段,在实施义务教育中负有直接的重大责任。
它保证接受教育成为每一个人的权利和义务目标的实现。
浅谈留美幼童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影响作者:刘玲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9年第09期[摘要]如今,随着留学已日益走入寻常百姓家,出国留学已不是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回望百年之间的幼童留美计划,后来虽遭中途夭折,却具有深远的意义,这些学成归来的年轻有为的天之骄子,在促进了中国现代化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
[关键词]留美幼童中国近代历史影响央视五集纪录片《幼童》,首次为广大观众生动、真实、完整地展现了一段尘封百年的清末留美幼童的留学往事,看罢不禁感慨良多。
在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岁月中,这些处于时代风口浪尖的国家精英,为了祖国的富强、民族的独立而奔走呼号、奋斗不息,他们在促进国家的现代化方面做出了无法替代的贡献,而反观如今,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到来以及我国经济的发展,出国留学日益走入寻常百姓家,社会上的“海归”也越来越多,同样的出国留学,现在的“海归”能从百年之前的这些优秀留美前辈身上学到什么呢?下文将简要谈一谈这段百年之前的清末留美幼童的留学往事,希望通过了解百年前先辈们负笈留美的历程,从他们那里汲取知识与力量,获得继续前行的动力。
从1872年(同治十一年)到1875年(光绪元年),清政府每年派遣10到16岁(平均年龄13岁)的幼童远涉重洋,赴美留学,前后4批共120人,这拉开了洋务运动时期留美教育运动的序幕,是我国近代留学生运动的开端,他们也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批官费留学生,在我国近代留学史上具有开拓性的历史意义。
派遣幼童赴美留学这一事件主要是由中国近代第一位留美毕业生容闳发起并推动的,容闳作为中国近代第一个留学生,自幼赴美留学,又长期在美国生活,从启蒙到中学、大学,受的都是完整、系统的资产阶级教育,目睹了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教育、科技的成就,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世界观,他的理想是“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7]即主张全面向西方学习,不仅仅只是停留在科技层面上,而是从政治制度、文化等各方面都要向西方学习,这与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宗旨是有根本性区别的。
有提示)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Teleology, Religion and Contexts2 从涉外婚姻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从涉外婚姻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3 《蝇王》主题之原型解读《蝇王》主题之原型解读4 浅析英语演说中对照与其他修辞格的混合应用浅析英语演说中对照与其他修辞格的混合应用5 分析《喧哗与骚动》中昆丁的人物形象和悲剧意义分析《喧哗与骚动》中昆丁的人物形象和悲剧意义6 浅析星巴克现象中的独特文化浅析星巴克现象中的独特文化7 Naturalism in Sister Carrie8 浅论广告语汉译的美学效果浅论广告语汉译的美学效果9 浅析“翻译文学”的本体认知与功用价值浅析“翻译文学”的本体认知与功用价值10 英汉“悲伤”情感隐喻认知对比分析英汉“悲伤”情感隐喻认知对比分析11 浅谈来自《圣经》的英语习语浅谈来自《圣经》的英语习语12 逆成构词的分类及其认知机制和规律逆成构词的分类及其认知机制和规律13 从英汉习语的翻译看中西方文化差异从英汉习语的翻译看中西方文化差异14 Cultural Influences on Business Negotiat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15 试析《弗兰肯斯坦》中的哥特风格试析《弗兰肯斯坦》中的哥特风格16 顺应理论视角下《红楼梦》中委婉语的英译顺应理论视角下《红楼梦》中委婉语的英译17 对《远离尘嚣》中三个男主人公命运的分析对《远离尘嚣》中三个男主人公命运的分析18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19 简爱和林黛玉的反叛性格对比分析简爱和林黛玉的反叛性格对比分析20 浅析儿童自然英语教学法的心理学优势浅析儿童自然英语教学法的心理学优势21 圣地亚哥,一位让人敬佩的英雄——海明威《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的人物形象分析22 中英日委婉语语言特征中英日委婉语语言特征23 美国电视剧中双关语的研究-重点关注双关语的汉语翻译美国电视剧中双关语的研究-重点关注双关语的汉语翻译24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飘》中斯嘉丽.奥哈拉的性格特征奥哈拉的性格特征25 学生写作中中式英语的表现形式及其改进方式学生写作中中式英语的表现形式及其改进方式26 《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人物形象的特点探析《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人物形象的特点探析27 文化负载词的交际翻译论——以《吾国与吾民》为例文化负载词的交际翻译论——以《吾国与吾民》为例28 商标文化特色和翻译技巧商标文化特色和翻译技巧29 浅析霍桑罪恶观在《拉帕西尼的女儿》中的体现浅析霍桑罪恶观在《拉帕西尼的女儿》中的体现30 An Interpretation of China Bo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t-colonialism31 课外作业对高中英语学习的作用研究课外作业对高中英语学习的作用研究A Feminist Study on Faulkner’s “A Rose for Emily”A Southern Elegy-A Feminist Study on Faulkner’s “A Rose for Emily”32 A Southern Elegy-33 《土生子》里的象征艺术《土生子》里的象征艺术34 《宠儿》的黑人女性主义解读(开题报告+论)论)35 用批评性语言分析中美主要矛盾用批评性语言分析中美主要矛盾36 英汉谚语互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策略分析英汉谚语互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策略分析37 中国跨文化交际学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建议中国跨文化交际学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建议38 论奥康纳短篇小说的创作特色论奥康纳短篇小说的创作特色39 浅析“苹果”广告中的文化因素浅析“苹果”广告中的文化因素40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English Interpretation Class41 《晚安,妈妈》中公共汽车和洗衣机的象征寓意妈妈》中公共汽车和洗衣机的象征寓意42 女性主义视角下《傲慢与偏见》的情态意义解读女性主义视角下《傲慢与偏见》的情态意义解读43 《嘉莉妹妹》中的自然主义《嘉莉妹妹》中的自然主义44 The Study of Humor in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operative Principle45 The Influences of the Bible on Some American Movies46 对比分析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的区别对比分析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的区别47 分析《华伦夫人的职业》中母女矛盾所折射出的社会问题分析《华伦夫人的职业》中母女矛盾所折射出的社会问题48 人性的救赎——从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看美国英雄主义的新侧面人性的救赎——从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看美国英雄主义的新侧面49 论广告英语的人际沟通功能论广告英语的人际沟通功能50 中美大学生课堂讨论话语性别差异对比中美大学生课堂讨论话语性别差异对比51 英语商务合同的文体特点及其汉译英语商务合同的文体特点及其汉译52 论夏绿蒂勃朗特与简爱在意识形态上的相似之处论夏绿蒂勃朗特与简爱在意识形态上的相似之处53 以《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为例试析跨文化交际中的“失语”现象以《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为例试析跨文化交际中的“失语”现象54 探讨美容化妆品翻译技巧--以安利雅姿产品为例探讨美容化妆品翻译技巧--以安利雅姿产品为例55 合作性学习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合作性学习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56 A Study of Humour And Satire in Mark Twain’s Two Famous Adventures57 Analyses of the Morels’Oedipus Complex in Sons and Lovers58 陶渊明和华兹华斯的共同追求——自然陶渊明和华兹华斯的共同追求——自然59 《汤姆叔叔的小屋》人物性格的宗教色彩剖析《汤姆叔叔的小屋》人物性格的宗教色彩剖析60 简爱和林黛玉不同命运的文化透析简爱和林黛玉不同命运的文化透析61 《魔戒》中的现实主义初探《魔戒》中的现实主义初探62 从语用学角度对英语课堂中委婉语的使用探究从语用学角度对英语课堂中委婉语的使用探究63 《飘》中的家园意识探究《飘》中的家园意识探究64 解读奥斯卡王尔德的《莎乐美》中的女性意识王尔德的《莎乐美》中的女性意识65 中英思维模式比较分析中英思维模式比较分析66 广告标语的语言特色广告标语的语言特色67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浅析《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主要人物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浅析《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主要人物68 网络英语的构词方式网络英语的构词方式69 论《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写作手法论《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写作手法70 Pragmatic Empathy and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71 高中英语听力课中的文化教学高中英语听力课中的文化教学72 A Superficial Analysis of Religious Consciousness of Jane Eyre73 中美广告创意的文化差异性研究中美广告创意的文化差异性研究74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75 An Exploration on Different Cultures in Terms of Flowers76 《喜福会》中隐喻的使用《喜福会》中隐喻的使用77 基于认知语境的英语动物习语的理解策略研究——以“狗”的习语为例基于认知语境的英语动物习语的理解策略研究——以“狗”的习语为例78 Coherence i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A Pragmatic Study79 “合作学习”策略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合作学习”策略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80 商标翻译中的文化要素商标翻译中的文化要素81 论《苔丝》中女性意识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论《苔丝》中女性意识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82 浅析《我们共同的朋友》中的象征手法浅析《我们共同的朋友》中的象征手法83 浅论英文原声电影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浅论英文原声电影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84 福克纳小说中的圣经意象福克纳小说中的圣经意象85 论《金色笔记》中的象征手法论《金色笔记 》中的象征手法86 从词汇对等角度看《红楼梦》中“笑”一词的英译从词汇对等角度看《红楼梦》中“笑”一词的英译87 从文化角度探析中英基本颜色词的比较和翻译从文化角度探析中英基本颜色词的比较和翻译88 着魔的猎人——解读《洛丽塔》中的男主人公亨伯特着魔的猎人——解读《洛丽塔》中的男主人公亨伯特89 阅读中的英语词汇教学策略阅读中的英语词汇教学策略90 苔丝的反叛精神苔丝的反叛精神91 女性哥特视角下的《蝴蝶梦》女性哥特视角下的《蝴蝶梦》92 浅析英汉基本颜色词之文化内涵--以“白”与“黑”为例浅析英汉基本颜色词之文化内涵--以“白”与“黑”为例93 从三美原则看中国古诗词中酒意象的英译从三美原则看中国古诗词中酒意象的英译94 有关“生命”概念隐喻的英汉对比研究有关“生命”概念隐喻的英汉对比研究95 论《科利奥兰纳斯》的政治悲剧论《科利奥兰纳斯》的政治悲剧96 分析西方末世论在美国电影中的体现分析西方末世论在美国电影中的体现97 从构式视野下对英语图式习语的解读从构式视野下对英语图式习语的解读98 图式理论分析中国网络流行词翻译图式理论分析中国网络流行词翻译99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摘要的体裁分析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摘要的体裁分析100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一文中守旧因素的象征运用《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一文中守旧因素的象征运用101 Roads to Happy Marriage: a New Conception of Feminism in Doris Lessing’s Novel s102 中美大学生道歉策略对比研究中美大学生道歉策略对比研究103 数字模糊语义的汉英翻译数字模糊语义的汉英翻译104 《新编英语教程》浅析《新编英语教程》浅析105 美国战争电影的人性和文化透视--以《拯救大兵瑞恩》为例美国战争电影的人性和文化透视--以《拯救大兵瑞恩》为例106 《名利场》的女性主义解读《名利场》的女性主义解读107 (英语系经贸英语)从“口红效应”看中国文化产业的机遇从“口红效应”看中国文化产业的机遇108 李清照“声声慢”英译本的对比研究李清照“声声慢”英译本的对比研究109 浅谈英语委婉语的作用和原则浅谈英语委婉语的作用和原则110 浅析简.奥斯丁在《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主义奥斯丁在《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主义111 相似的母爱,不同的表达——对比研究《黑孩子》和《宠儿》中的母亲形象相似的母爱,不同的表达——对比研究《黑孩子》和《宠儿》中的母亲形象112 形合与意合对比研究及翻译策略形合与意合对比研究及翻译策略113 对《红字》中完美人性的求索--浅析海斯特与丁梅斯代尔的自我思想较量与精神升华中完美人性的求索--浅析海斯特与丁梅斯代尔的自我思想较量与精神升华 114 《爱玛》的三个中译本中翻译策略的比较研究《爱玛》的三个中译本中翻译策略的比较研究115 在冲突与迷茫中凋零--浅析苔丝悲惨命运的必然性在冲突与迷茫中凋零--浅析苔丝悲惨命运的必然性116 旅游翻译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旅游翻译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117 埃德加.爱伦.坡小说《黑猫》的写作技巧应用分析坡小说《黑猫》的写作技巧应用分析118 英汉数词的文化对比及其翻译英汉数词的文化对比及其翻译119 中美肥胖问题比较研究中美肥胖问题比较研究120 英语中的汉语外来词英语中的汉语外来词121 论《红字》中的清教主义思想论《红字》中的清教主义思想122 英汉习语的差异及其翻译——对杨、霍译《红楼梦》中习语翻译的研究英汉习语的差异及其翻译——对杨、霍译《红楼梦》中习语翻译的研究123 对《儿子与情人》中的自然环境描写的研究对《儿子与情人》中的自然环境描写的研究124 从以目的为导向的翻译原则看委婉语的翻译从以目的为导向的翻译原则看委婉语的翻译125 初中生英语学习内在动机的激发初中生英语学习内在动机的激发126 语法翻译法与交际法的对比研究语法翻译法与交际法的对比研究127 文化语境视域下英语习语的汉译研究文化语境视域下英语习语的汉译研究128 《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象征解析《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象征解析129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的悲剧根源浅析《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的悲剧根源130 对《老人与海》中主人公的性格分析对《老人与海》中主人公的性格分析131 任务型教学在高中英语阅读课堂中的应用任务型教学在高中英语阅读课堂中的应用132 从制度文明起源的角度浅谈中西方家庭观念的差异从制度文明起源的角度浅谈中西方家庭观念的差异133 卡森.麦卡勒斯《心是孤独的猎手》福柯式解读麦卡勒斯《心是孤独的猎手》福柯式解读134 从精神分析学角度看哈姆莱特的性格变化从精神分析学角度看哈姆莱特的性格变化135 An Analysis on Characterization in Sense and Sensibility136 伏尼契小说《牛虻》中主人公性格分析伏尼契小说《牛虻》中主人公性格分析137 哥特元素在《宠儿》中的运用哥特元素在《宠儿》中的运用138 浅议《女勇士》中的个人英雄主义浅议《女勇士》中的个人英雄主义139 浅析英语中的性别歧视浅析英语中的性别歧视140 中美民族性格差异及其文化渊源中美民族性格差异及其文化渊源141 试论盖茨比对其梦想生活的追求试论盖茨比对其梦想生活的追求142 不可缺少的书信——《傲慢与偏见》中书信功能的研究不可缺少的书信——《傲慢与偏见》中书信功能的研究143 试论任务型教学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试论任务型教学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144 An Analysis of Self-reliance in Little Women145 浅析好莱坞英雄主义中的传统英雄和反英雄形象浅析好莱坞英雄主义中的传统英雄和反英雄形象146 通过分析《德伯家的苔丝》中主要人物形象分析哈代的宿命论思想通过分析《德伯家的苔丝》中主要人物形象分析哈代的宿命论思想147 高中英语写作前口语活动设计与实施建议高中英语写作前口语活动设计与实施建议148 An American Nightmare: A Naturalistic Approach To Clyde in An American Tragedy149 政治演讲辞中常用修辞政治演讲辞中常用修辞150 澳大利亚英语词汇和澳大利亚文化澳大利亚英语词汇和澳大利亚文化151 论《失乐园》中撒旦的形象及象征意义论《失乐园》中撒旦的形象及象征意义152 浅析中西习俗文化“冲突”浅析中西习俗文化“冲突”153 An Analysis of Tess’s Tragic Fate and the Realization of Hardy’s Fatalism154 《野性的呼唤》中巴克形象分析《野性的呼唤》中巴克形象分析155 大学生上网调查大学生上网调查156 Analysis on the Picaresque Elements in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A Comparison of English Vocabulary Learning Strategy Use in Learners of Different Agesocabulary Learning Strategy Use in Learners of Different Ages 157 A Comparison of English V158 《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性格分析《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性格分析159 从词汇对等角度看《红楼梦》中“笑”一词的英译从词汇对等角度看《红楼梦》中“笑”一词的英译160 艾米莉.狄金森的死亡观研究狄金森的死亡观研究161 解读艾丽斯.沃克《紫色》中的家庭沃克《紫色》中的家庭162 从文化语境角度分析英汉禁忌语的异同从文化语境角度分析英汉禁忌语的异同163 英语写作中教师的书面反馈英语写作中教师的书面反馈164 Comparing the Reasons for Hester Prynne’s and Tess D’Urbervilles’s Tragedies165 模糊限制语在英语新闻中的语用功能模糊限制语在英语新闻中的语用功能166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看《围城》中言语幽默的翻译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看《围城》中言语幽默的翻译167 《哈姆雷特》中不言而喻的隐喻魅力(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文献综述 )168 目的论指导下《页岩》英译汉中的词类转译现象目的论指导下《页岩》英译汉中的词类转译现象169 路易斯——现实世界在非现实世界的投影——解读《夜访吸血鬼》的现代性路易斯——现实世界在非现实世界的投影——解读《夜访吸血鬼》的现代性170 新课标下初中英语教师角色转变的研究新课标下初中英语教师角色转变的研究171 唯美主义与奥斯卡.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格雷的画像》172 对《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的象征主义解读对《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的象征主义解读173 跨文化视角中中英颜色词的对比及翻译跨文化视角中中英颜色词的对比及翻译174 英汉称谓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以《京华烟云》为例英汉称谓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以《京华烟云》为例s Predicament and Dreamland175 Rabbit’Rabbit’s Predicament and Dreamland176 从文化价值的角度解读歌王迈克尔.杰克逊的艺术影响杰克逊的艺术影响177 商务信函中委婉语的使用策略商务信函中委婉语的使用策略178 《洛丽塔》悲剧结局因素探析《洛丽塔》悲剧结局因素探析179 论中美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交际因素论中美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交际因素180 分析《雾都孤儿》中的讽刺手法分析《雾都孤儿》中的讽刺手法181 从礼貌原则分析发盘的语言技巧从礼貌原则分析发盘的语言技巧182 (英语系经贸英语)贸易壁垒下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突破之路—以华为为例贸易壁垒下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突破之路—以华为为例183 交际教学法在初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交际教学法在初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184 国际商务谈判及其谈判风格国际商务谈判及其谈判风格185 布什总统演讲词中幽默话语的语用功能分析布什总统演讲词中幽默话语的语用功能分析186 分析《要说出全部真理,但不能直说》中的标记用法但不能直说》中的标记用法187 中美脱口秀会话分析对比研究中美脱口秀会话分析对比研究188 论《海的女儿》的女性自我价值主题论《海的女儿》的女性自我价值主题189 汉语中的英语外来语汉语中的英语外来语190 《觉醒》女主人公-艾德娜追求自我的过程艾德娜追求自我的过程191 论初中生英语学习资源策略培养论初中生英语学习资源策略培养192 人格、环境与命运——以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分析《还乡》中的主要人物命运 193 跨文化背景下广告汉英翻译策略研究跨文化背景下广告汉英翻译策略研究194 《觉醒》与《欢乐之家》中的女性形象和女权思想之比较《觉醒》与《欢乐之家》中的女性形象和女权思想之比较195 从死亡委婉语中透视中西方文化差异从死亡委婉语中透视中西方文化差异196 极限环境中的善与恶——浅析《蝇王》中的主要人物人格结构极限环境中的善与恶——浅析《蝇王》中的主要人物人格结构197 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中凯蒂的悲剧成因分析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中凯蒂的悲剧成因分析198 析《远大前程》主人公性格之路析《远大前程》主人公性格之路199 论中西方时间观念差异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论中西方时间观念差异对日常生活的影响200 广告英语中的模糊语言及其语用功能广告英语中的模糊语言及其语用功能。
美国中小学教育的特点美国的中小学教育虽然受到美国国内不少专家的批评,但其中小学教育仍有自己的特色,以下简要介绍几点。
一、教育很突出一般的美国教育界人士认为,美国国民教育即爱国教育最成功,这可以说是美国的立国之本。
美国的爱国教育"从娃娃抓起"。
幼时,父母和幼儿园的阿姨即教导孩子尊敬国家领导人、国旗甚至警察。
开国元勋华盛顿的故事孩子们耳熟能详。
一上小学,小学生都要参加唱国歌、升国旗仪式,把右手放在左胸前,宣誓效忠国家。
这一仪式严肃认真,再顽皮的孩子也不敢捣乱。
到了中学阶段,特别是初中,这一教育抓得更紧。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从幼儿园开始,教师和家长就注意鼓励孩子"标新立异"。
从三年级开始,就有"科技讲座"。
有个学校的教师有一次留的作业是"改进你家的一件家庭用具"。
孩子们个个独出心裁,把自己的"作品"带到学校。
一位上了学校"嘉奖班"的三年级女孩,在回答"为什么喜欢b学"时,她一口气列举了川条理由,诸如学校不仅仅是念书,还有聚会、课题、音乐会,能表达自己创造性的想法等。
三、"小班化"美国政府的缩小班组规模计划始于1999年教育部拨款法案的一个内容。
根据克林顿总统的提议,国会两院的立法中拔出门亿美元,用于帮助地方社区在个后七年中雇佣10万名教师。
此举的目的是在全国范围内把小学1-3年级的班级学生人数减少到18入。
去年,克林顿总统又向国会提出在这7年的基础上,追加预算投人2亿美元,使2000--2001学年的项目经费达到14亿美元。
四、课程采用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方式美国的高中包括9年级至 12年级(相当于中国初三至高三)。
学生每年需修5门课,语文和数学每年必修。
数学可修几何、代数、三角、方程、微积分初步、线性代数和更深一些的微积分等;理科有物理(共3级)、化学(共3级)和生物(2级);历史有美国史、中国史、亚洲史、欧洲史、宗教比较史和哲学流派等;外语有法语、西班牙语、汉语和拉丁语等。
中外学前教育的比较思考论文(共3篇)第1篇:关于中外学前教育的立法比较目前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数量最为庞大的学前教育国家。
但是由于传统的价值观及社会经济条件等原因的限制,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远远落后,这将不利于满足我国社会发展和人们接受先进教育的迫切需要。
国外部分先进国家的学前教育有其优异之处,所以,有必要对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学前教育在以下几方面作一些比较,以达到吸取经验和教训的目的,为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关于学前教育目的差异1.中国中国的学前教育目的是对学龄前儿童实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健康,快乐活泼地成长,为进入小学做好准备,为打造一代新人做好基础准备工作。
可见,中国学前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育全面、均衡发展的新生代力量。
2.韩国韩国幼儿园主要招收三到五岁的幼儿,学前教育虽不是义务教育,但已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学前教育的目的是:使幼儿在身心两方面都能得到健康发展,为升入小学做好准备,为将来成为有知识、有能力、有理想、有修养的新一代公民奠定良好的基础。
3.瑞典瑞典的学前教育的目的是儿童在以自发的活动为主的过程中,帮助学龄前儿童在社会性和个性方面都均衡发展。
瑞典强调让儿童在体力、认知、社会性、个性、情感等方面得到均衡的发展,使儿童将来能够发挥他自己的作用,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
二、关于学前教育机构的比较1.中国目前中国的学前教育机构主要包括三种:托儿所、幼儿园及学前班。
托儿所是年龄在0~3岁的儿童集体保教机构;幼儿园的服务对象主要是3~5岁的儿童,一般都为三年制;学前班在我国的农村地区较为普遍,招收对象一般为5~6岁儿童,学制一般为一年。
2.美国美国的学前教育机构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以满足不同社会阶层的需求,主要包括日托中心、保育学校和幼儿园三种主要的学前教育机构。
另外还有蒙台梭利学校、幼儿艺术等种类繁多的其他机构。
美国的学前教育机构最有特色的是在一些商业中心等人员密集地区设有临时性日托中心,为父母提供了便利。
英语论文题目300个英语论文题目300个英语论文题目(一):1、Characterization in Charles Dickens’ Novels 狄更斯小说中的人物塑造2、A Study of Student-Centered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词汇教学3、On Teacher-Learner Classroom Communication 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课堂交流4、The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Factors in Task-based English Teaching英语任务型教学中的认知和情感因素5、Methods and Procedures in Language Teaching 语言教学的方法及过程6、On the Feasibility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 in China谈交际法在中国的可行性7、Rhetorical and Narrative Devices in A Farewell to Arms《永别了,武器》的修辞与描述手法8、The Use of Nouns in English 英语中名词的使用9、Sex Differentiation and Sexism in English Language论英语中的性别现象及性别歧视10、Semantic Analysis of Nominalization in EST 科技英语名词化语义分析11、A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 of Sports Terms 体育专有名词的翻译12、Relations of Speed and Understandability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阅读理解中速度与理解性之间的关系13、Points of View and the Mode of Discourse in Vanity Fair论《名利场》的观点及言语方式14、Information Theory and Translation 信息论与翻译15、A Probe into the Feminist Idea of Jane Eyre 《简爱》男女平等思想的探索16、The Translation of Proper Names 专有名词的翻译17、On the Words and Expressions Belittling the Female 蔑视女性的词汇和表达法18、Influence of Mark Twain’s Works in China 马克吐温的作品在中国的影响19、The Application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 Techniques in Moder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交际法的教学手段在现代外语教学中的运用20、A Brief Comment on O’Henry Short Stories 亨利的短篇小说述评21、A Comment on Hardy’s Fatalism 评哈代的宿命论22、The Negation in Translation 论正说反译和反说正译23、On the WritingTranslation of Foreign Trade Contracts论涉外经济合同写作翻译24、Linguistic Features of Business Contracts 商务合同的语言特征25、On the Learning Strategy of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谈英语的学习策略26、A Brief Analysis of the Heroine Personality in Jane Eyre《简爱》的主人翁个性分析27、Relationship between … Theory and Language Research论…理论与语言研究的关系28、Cross-culture Failures by Chinese learners of English中国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中的误区29、The EC Translation of Metaphors 暗喻的英汉翻译30、On the Poetry of William Wordsworth (-) 评议沃兹沃斯的诗歌31、The Ways of Expressing Emphatic Ideas in English英语中强调语气的表达方式32、Euphemistic Expressions in Foreign Affairs 外事用语中的委婉表达33、Humor and Satire in Pride and Prejudice 《傲慢与偏见》的幽默与讽刺34、Personality Factors to the Success of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个性因素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35、Translation of Rhetoric Devices in EST (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论科技英语中修辞格的翻译方法36、The Theory of “Dynamic Equivalence” and its Application in EC Translation等效翻译理论及其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37、On the Tragedy of Loman’s Family in Death ofA Salesman《推销员之死》中罗曼一家的杯具38、On Winston Churchill’s Prose Writing 评邱吉尔的散文写作39、On the Principles for Translation 浅议翻译原则40、On Translation of Trade Names and Names of Export Commodities论商标出口商品名称的翻译41、On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论第二语言学习的态度及动机42、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hemes of Pilgrimage to the West and Pilgrim’s Progress《西游记》与《天路历程》主题的比较43、On the Development of Jane Eyre’s Character 论简爱的性格发展44、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puter Language Vocabulary 计算机语言词汇的特点45、A Study of Native American Literature 美国本土文学的研究46、The Linguistic Charms of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语言魅力47、Choice of Correct Words in Translation在翻译中如何准确选词48、Lexical Gap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Inter-Translation 英汉互译的词义差异49、On the Criteria of Translation 议翻译标准50、On the Importance of Translation Theory 翻译理论的重要性51、About Transform of Parts of Speech in Translation 论翻译中词性的转换52、Relationship of Age to SLA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论年龄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53、Study of “Hemingway Style” 论“海明威风格”54、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Idiomatic Expressions in Translation论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及习惯表达法55、Body Language Difference in Meaning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体态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意义差异56、Comment on Bernard Shaw’s Dramatic Art 评肖伯纳的戏剧艺术57、Parallelism in English英语中的排比现象58、Error Analysis in English Learning as a Foreign Language英语学习中的错误分析研究59、On the Vividness and Images in Poem … 论《…》诗文的生动性与比喻60、Linguistic Taboo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Languages 谈汉英语言中的禁忌现象61、Syntax in John Milton’s Paradise Lost 弥尔顿的《失乐园》的句法探讨62、Influen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n English Vocabulary科学技术对英语词汇的影响63、The Understanding and Translation of Attributive Clause定语从句的理解与翻译64、Pragmatic Failures in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65、Similarities and Dissimilarities of British and American English论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的异同66、The Function of Grammar in English Study 英语学习中语法的功能67、On the Poetry of Robert Frost (-) 评议弗罗斯特的诗歌68、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Teacher-dominant or Student-centered英语课堂教学——教师主宰还是学生中心69、On the Functions of Ambiguity in English 论英语歧义的功能70、Jane Austen and the Heroine in Pride and Prejudice简奥丝丁和《傲慢与偏见》的女主人71、On T。
现在与未来作文议论文高三5篇以现在与未来为话题的高中作文篇1对于每个人,未来都是最重要的。
未来的我们,有人会开跑车,而有人会在街边乞讨。
曾看过一篇文章,中国学生是世界学生中最勤奋的,也是同龄学生中学习成绩最高的;而美国学生自以为是,认为任何事都可以轻而易举的完成。
但中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却远低与美国。
在美国着名的“哈佛大学”中,会发现凌晨4点,学生们还在图书馆内读书。
中午,在食堂会看见很多学生捧着书睡觉——他们太累了。
在“哈佛大学”你会感到浓郁的学习氛围。
我们每个人都怀着惴惴不安的心在读书:不确定自己的成绩是否够好;不确定自己是否能考上理想的大学;不确定自己的未来是否辉煌。
后天不努力的人,因为读过爱因斯坦的故事而变的自负起来,认为自己以后会和爱因斯坦一样蜕成凤凰。
我学过一篇《十三岁的际遇》,一开始认为仅仅是作者比较幸运,再后来,慢慢感到:是作者的文笔成绩极为优异,才会被北京大学的一名教授认可。
这一切的辉煌,不都是作者自己打拼下来的?我们同在校求学,成绩却有差异。
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老师虽嘴上说帮他提高成绩,却把大部分心思投在好学生身上,让好学生变得更加优异。
在校,老师们总喜欢用成绩来判别学生是否“聪明”。
但老师们有没有想过,自己口中的“笨学生”会因自己一句贬义的话语而失去自信,放弃学习。
到这里,不得不提起一位着名人士:达尔文。
在他童年时期,整天沉迷于花草之中,不顾学业,所有的长辈和老师都认为他与“聪明”是沾不上边的,但最后,他却成为世界闻名的生物学家,发表了《进化论》。
谁也不知道自己的未来会是什么样。
未来会有许多巧合和给机遇,抓住这些机遇向上爬,就会看到希望;如果一而再,再而三的错过,你的一生便会沦落到低谷。
如果你只有两块钱,你是会选择买张车票回家,还是会买张应聘表去应聘?有些机遇是有自己创造的。
在走投无路时,宁可向前拼一搏,也不要轻易放弃。
因为你不知道,拼过搏过之后,会有怎样的辉煌在等待着你。
自己的未来,由自己去拼搏;自己的生活由自己来把握,我们现在能做的便是:做好现在,计划未来!以现在与未来为话题的高中作文篇2每一个人都对未来充满着希望。
英语语⾔学⽅⾯的论⽂关于英语语⾔学⽅⾯的论⽂ 在⽇常学习、⼯作⽣活中,⼤家都跟论⽂打过交道吧,论⽂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毕业论⽂、学位论⽂、科技论⽂、成果论⽂等。
如何写⼀篇有思想、有⽂采的论⽂呢?以下是⼩编精⼼整理的关于英语语⾔学⽅⾯的论⽂,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英语语⾔学⽅⾯的论⽂1 《浅析美国英语与英国英语的区别及应⽤》 摘要:标准现代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虽然两者互相理解没有很多实质性的差异,但对两者的各⽅⾯进⾏⼀个⼤概的⽐较,还是有很多细微的差别的。
关键词:美国英语;英国英语;分析对⽐;区别及应⽤ 在全球⼀体化的背景下,英语已成为世界通⽤语⾔,在社会⽣活、交往或交流中都扮演着重要⾓⾊。
近年,美式英语风靡全球,尽管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都是英语,但是区别甚多。
相对来说美式英语便捷实⽤,英式英语较为复杂。
英式英语保守、严谨,美国⼈说英语则是另⼀种姿态,崇尚可见即可读。
1.两种语⾔在历史演变、地域⽂化、社会地位层⾯的区别。
英语是全世界⼏千种语⾔的其中⼀种,也是印欧语系⼀百多种语⾔之⼀。
英国英语距今已有1500的历史了。
⽽美国英语是在英国英语的基础上发展⽽来的。
英国和美国在政治、经济、⽂化等⽅⾯的不断发展,造就了它们各⾃不同的语⾔特征。
美式英语起源于18世纪70年代,美国的独⽴战争爆发时,战乱的特殊原因导致绝⼤多数美国⼈来⾃欧洲移民,尤其以英格兰⼈为主,⼤多讲英国英语。
近⼏⼗年来,由于美国的贸易、军事、科技、国际地位等⽅⾯远远超过英国,再加上美国电影风靡全球,促使美国本⼟的俚语很多已经渗透到了⼝语之中。
很多因素导致美式英语成为强势语⾔。
2.发⾳⽅⾯存在的不同。
英语和美语的发⾳最具代表性的区别是对er的发⾳的不同。
英语中,短⾳的er是的浑元⾳,但长⾳的er是个拉长了的浑元⾳,听起来是⼀个介于“俄”和“啊”的声⾳。
⽽美语中,er听起来怎么都是个“⼉”⾳。
ar:除了轻读短⾳(如singular)和者后连元⾳(如clarity),英语的ar全部清⼀⾊的长⾳[a:],⽽美语中,是“阿尔”。
中西方文化差异优秀毕业论文认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助于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能力、兴趣以及文化修养。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优秀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西方文化差异优秀毕业论文篇一一、文化文化一词起源于拉丁文,原意是耕种、栽培、居住,体现人类改造自然的意义,属于物质生活活动范畴。
后被引申为人类改造自我的意义,包含技能的练习、性情和品德的陶冶、教养等方面,属于精神生活范畴。
英国学者泰勒认为“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具有的其他一切能力与习惯”。
我国的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以及语言学家都对文化的定义进行不断的探讨,综合各个领域学者对文化的理解,文化属于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在长期创造过程中形成的产物;同时,文化承载了历史,是一种历史现象。
总体来说,文化可以传承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惯、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文学艺术等,是人与人在交流过程中能够传承的一种意识形态。
文化可被分为物质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和心态文化层。
物质文化是一种显性文化,包括人类创造的各种物质文化,如服饰、用品、工具等。
制度文化和心态文化属于隐形文化,包括日常生活中和工作中的各种制度和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等方面。
行为文化则是人类在制度文化和心态文化的作用下,借助物质文化所进行的日常行为。
二、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各种形式的接触,包括言语交际和非言语行为。
言语交际是指人与人之间以语言为形式的交流,非言语行为交际则指以语言以外的形式如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环境语等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交际。
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都可传递一定的信息,目的是交流。
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频繁化,这就需要涉外部门的工作人员具有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此外,全球一体化促使世界文化共存的局面,近年来在我国出现越来越多的外企,这首先要求在外企的工作人员了解该企业文化以便工作顺利进展;与外企有往来的人员也要懂得相关的文化知识,以避免文化不同导致的交际不畅。
中国学生与美国学生的区别
邵彬峰(若引用请注明出处)(1)教育的10点区别:
1考上大学
美国学生为了能从大学毕业,
上了大学才开始好好学习,
中国学生为了考上大学而拼命学习,
上了大学就不再好好学习。
(注:美国大学“宽进严出”
;中国大学“严进宽出”
2向老师发问
在课堂上,美国学生为了装懂而向老师发问,还认为坐的横七竖八才能更好与老师交流。
中国学生则为了装懂而不向老师发问,还认为坐的端端正正是对老师的尊敬。
3解题方法
如果老师给出同一道题目:“现在是12点整,时针和分针正好重合,请问要经过多长时间时针和分针才能再次重合?”老师语音刚落,美国学生的反应是不约而同的拨动腕上的手表,用这种其实很聪明的“笨方法”,看时针和分针什么时候才能再次重合。
而在场的中国学生
立即拿出纸和笔,埋头列出一大堆公式并开始计算。
4受教育方式
美国学生的受教育方式是“放羊”,十分轻松,所以他们大多数喜欢异想天开,想象力无比
丰富。
中国学生的受教育方式是一种“填鸭”,辛苦的很,题海战术他们不怕,怕就怕那种脑筋急转弯的问题,因为有的时候,他们确实转不过弯来。
5数学头脑
美国学生一般不大有数学头脑,不得不长期依赖电子计算器。
中国学生都是数学天才,口算心算水平一流。
如果中国学生告诉美国学生,我们能够不用计算机做四位数的乘除法,甚至能够徒手开平方根,那美国学生看中国学生的眼神,肯定像看见了撒谎的小木偶的长鼻子一样。
6零用钱
美国学生的父母说:“我们不得不通知你,你这个月的零用钱已经超出预算了。
去,把车库打扫一下,把游泳池刷一刷,或把家里打扫一遍,我们就可以在给你一些零用钱。
中国学生的父母说:“零用钱用完了吗?没钱就自己到抽屉里去拿。
”
7旅游
美国学生对自己的父母说:“我已经攒够钱了,我要去旅游了。
”
中国学生对自己的父母说:“我要去旅游了,请给我一笔钱。
”
8女朋友
美国学生把女朋友带回家自豪的对父母说:“这是我女朋友。
”
中国学生面对着自己已经被撬开的日记,看着气急败坏的父母,心虚的说:“我没有早恋”
9新赛车
美国学生喜欢夸耀自己:“瞧,这是我自己组装的新车。
”
中国学生喜欢夸耀自己的长辈:“看,这是我爸爸给我买的新车。
”
10自己做主
美国学生的父母对他们说:“亲爱的,你已经长成一个男子汉了,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主,不要老是依赖我们给你提意见。
”
中国学生的父母对他们吼到:
“放肆!翅膀长硬了是不是?敢把我的话当耳旁风?告诉你,
就算你长出胡子,还是我们儿子,还得听我们的。
”
(2)美国教育体制和中国教育体制的区别:
中国学校对孩子进行考试,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淘汰之。
美国学校对孩子进行考试,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改善之。
美国学校的考试机制是学什么,考什么。
中国学校的考试机制是考什么,学什么。
学什么,考什么,是考试为了教育服务。
考什么,学什么,是教育为了考试服务。
(3)暑假生活的区别:
日本:假期是孩子陶冶性情独立学习的机会
学校里各种学生俱乐部的日程也被安排的满满的,像棒球、网球、足球等体育俱乐部每周都要训练好几次,音乐、美术俱乐部也会组织成员去参加一些暑期的比赛。
学校留的暑假作业并不多,一般一天也就是一两页纸的量,另外还会留几篇作文、手工制作或小研究的作业。
邻居的小朋友今年准备去买一种昆虫养起来,写出观察日记来完成他的小研究作业。
很多高中生还会利用暑假去打工,接触社会积累工作经验赚零花钱。
日本的学校和家长普遍认为,假期是孩子们陶冶性情、锻炼意志和独立学习的机会,虽然一些希望进入名校的学生在暑假会抓紧时间去补习班学习。
但不参加暑假活动的孩子很少,家长也会尽量多争取一些时间和孩子们在一起,在日本暑假全家一起出门旅行的家庭非常多。
法国:鼓励孩子去旅游探索外面的世界
法国小孩的课业压力算不上大,所以他们暑假的家庭作业肯定不会堆成山。
初高中的孩子们一般来说会把假期分成两块,一部分的时间他们是拿去打工。
打工挣钱对于法国初高中的学生来说是一件很稀松平常的事情,通常自己挣来的钱就用来当做和同伴们去旅游、露营的花销。
我了解到一些高中生会在暑假开始前就和同学朋友们计划好暑假出游的计划,然后会努力打工挣钱,来给自己的出行备足粮草。
法国有一句俗语就是说,旅行可以塑造年轻的一代,所以这也说明法国人从小开始就被鼓励去旅游,去探索外面的世界,通过旅行更好的开阔自己的眼界,当然对于需要掌握英语、西班牙语或者德语作为第一和第二外语的法国孩子们,旅行中也可以让他们更好的锻炼自己的口语,往往一次旅行的锻炼比在教室里单纯学习的效果要好得多。
美国:小孩看电视和打游戏机、上网时间增多
美国青少年放暑假时间从5月中旬开始到9月中旬,可以说是孩子们普遍认为获得新生的自由时段。
这个时段当中,孩子们充分在家长的安排下,有的是参加志愿者的活动项目进行公益劳动,有的参加社区公司或者是慈善机构举办的夏令营活动,也有的利用夏季时间打工,一方面熟悉工作环境,同时另一方面来挣下个学期的零用现金。
但是近期随着技术的发展,美国家长开始为自己的孩子拒绝参加任何活动,将大部分时间花在坐在电脑和电视机前而感到担忧。
根据一项统计显示,由于在学习期间被家长严格禁止的活动就是看电视和打游戏机、上网游览等,在暑假开始之后,都分别这种活动禁止的时间大幅度上升,看电视上升49%,打游戏机上升46%,其他的就不用说了,更多的时间是来游览社交网站。
中国:假期以作业辅导班为主
反观我们中国,一切皆在不言中。
假期补课,休息时间减少,作业反而加多。
教育局多
次说减负,减了负吗?只不过是作业少了点,休息时间比之前更少,平均下来作业反而更多了,家长还总是重视成绩,成绩提高了,说是老师的功劳,试问学生的成绩跟老师有什么关系,成绩降低了,责任反而到了学生头上,假期辅导,书面辅导,教材辅导,这样下去,学生都变的高分低能,这不得不说是中国教育的失败。
高分低能的表现:
1、做不出论文
在美国,每学期第一堂课教授都会告诉学生论文的要求,让学生有一个学期的时间去准备,而论文成绩在期末成绩中占30%。
美国学生从中学开始就会接触论文写作,但由于在中学时中国学生从未写过论文,所以连论文方向如何定都不知道,看着图书馆里的那些资料,简直无从下手。
2、无法融入小组
小组作业通常会在学习半学期后展开,在学生的整个考评中占25%的成绩。
它要求学生自己寻找合作对象,组成一个五人左右的小组,进行半学期的学科研究,最后完成30分钟的学术演讲。
中国学生普遍认为会像在国内学习时那般,由老师指定组合,直到教授告诉他们必须自己解决,才知道自己落单了,最后还是由教授给他们指派了团队。
据留学生李延说:他的组员包括两个日本人与两个中东人,由于李延的性格比较内向,他并没有主动与组员交流,至今他都不清楚对方的名字。
3、学期演讲忘记发言内容
李延说,虽然学校没有要求,但他所在的专业一学期至少要修满3~5门课程才能按时毕业。
然而,这些课的期末演讲几乎成了他的留学梦魇。
“为了不出丑,每门演讲我都花了至少一个月的时间准备,把内容背诵过无数次。
”李延记得他的第一门演讲是管理,当他带着自己的PPT走上讲台,做完自我介绍以后,却忽然忘记了自己的发言内容。
15分钟的演讲,他只说了6分钟左右。
李延承认自己完全不适应没有老师引导的自主学习方式,在经历过小组演讲、学术演讲和论文的挫折后,他开始反思美国教育模式是否真的适合自己。
第一学年结束,李延收到了一封来自加州大学学生中心的邮件,“他们告诉我,由于这学年9
门考试我挂了8门,学习情况与入学成绩不符,暂停我在加州大学的学习,让我客观评估自己的学习能力,建议转入小区学校进行一年的培训之后,再重新参加入学考试。
”至此,李延结束了他的美国本科学习。
在总结失败教训时,李延并没有把矛头指向语言:“我觉得自己不是因为语言才失败的,其实我的许多日本和韩国朋友都没有过语言关,他们却总是知道怎么在图书馆里找到自己需要的数据,写教授喜欢的论文。
”
我的论文到此完毕,谢谢各位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