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数学:10的分解和组成
- 格式:ppt
- 大小:2.49 MB
- 文档页数:19
大班数学10的分解和组成教案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班数学10的分解和组成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活动目标:1、感知10的分解和组成。
2、发现并掌握分解和组成中数的相互交换和递增递减规律。
3、增强合作能力,发展观察、分析力。
活动准备:创设情景“羊羊超市”、不同种类实物(每种数量为10)、记录表、货物种类标志、题卡及操作材料(每人一份)、奖品若干。
活动过程:一、“羊羊超市”开张,幼儿按类别摆放货物,并记录。
1、创设情境,引发幼儿活动兴趣。
师:“羊羊超市”要开张了,请小朋友们去帮忙,好吗?2、幼儿每两人一组,自由组合,按要求摆放货物,并做好记录。
师:现在请小朋友两人一组去超市摆放货物,每组选择一种货物,把货物按照不同的类别摆放在货架的左右两边,并做好记录。
教师引导幼儿通过情境体验、实物操作、数字记录等方式,充分感知10的不同分法。
二、在感知10的多种分法的基础上,发现并掌握数的相互交换和递增递减规律。
1、师幼共同将记录表进行归纳总结,总结出10的9种不同分法。
2、引导幼儿发现并掌握数的.相互交换和递增递减规律。
三、统计货物,感知10的组成。
1、幼儿随机抽取统计卡,根据要求对已摆放好的货物进行记录。
2、将记录表进行统计,师幼共同归纳总结10的组成。
四、竞聘“超市理货员”,进一步巩固10的分解和组成。
1、幼儿操作题卡,巩固提升经验。
2、评价活动,并根据评价结果予以奖励。
幼儿园大班数学《10的分解与组成》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材《幼儿数学思维训练》第四章第二节,主要内容包括:10的分解与组成,通过直观教具和实践活动,让幼儿掌握10的分解和组合方法,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掌握10的分解与组成,能熟练地将10分解成两个数的和,以及将两个数组合成10。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10的分解与组成的灵活运用。
2. 教学重点:掌握10的分解与组成方法,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数字卡片、磁性黑板、计数棒、小星星贴纸。
2. 学具:幼儿用计数棒、数字卡片、小星星贴纸。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准备一个篮子和若干个苹果,将苹果放入篮子中,引导幼儿观察苹果的数量。
(2)教师提问:“我们怎样知道篮子里有几个苹果呢?”引导幼儿用点数的方法数出苹果的数量。
2. 例题讲解:(1)教师出示数字卡片10,提问:“10可以分成哪两个数的和呢?”(2)教师引导幼儿用计数棒进行操作,找出所有能分成10的两个数。
3. 随堂练习:(1)教师出示数字卡片,让幼儿找出能组合成10的两个数。
(2)幼儿用计数棒进行操作,将两个数组合成10。
4. 互动环节:(1)教师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发一定数量的计数棒和小星星贴纸。
(2)小组成员合作,用计数棒组合成10,并用小星星贴纸记录下来。
(3)每组展示成果,其他组幼儿进行评价。
六、板书设计1. 10的分解:10 = 1 + 910 = 2 + 810 = 3 + 710 = 4 + 610 = 5 + 52. 10的组成:1 + 9 = 102 + 8 = 103 + 7 = 104 + 6 = 105 + 5 = 10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用计数棒组合成10,记录下来。
大班数学10的分解与组成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数学教材第四章《数的分解与组成》,详细内容为10的分解与组成。
通过引导学生运用直观教具和实际操作,掌握10可以分解为两个数之和,并能理解两个数可以组合成10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10的分解与组成,能熟练地将10拆分为两个数的和。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描述数的分解与组成,提高数学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10的分解与组成的灵活运用。
教学重点:掌握10可以拆分为两个数的和,并能用数学语言描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数字卡片、计数棒、组合积木。
学具:每组一套数字卡片、计数棒、组合积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组合积木,搭建一个高度为10的积木塔。
引导学生观察,如何将积木塔拆分成两个部分,使得每个部分的高度相加等于10。
2. 例题讲解(10分钟)(1)教师演示:用计数棒表示10,将其拆分为两个数的和,如5+5、6+4等。
(2)引导学生观察:两个数的和等于10,且两个数可以互换位置。
(3)讲解数的分解与组成的定义,强调10可以由两个数相加得到。
3. 随堂练习(10分钟)(1)分发数字卡片,让学生自由组合,找出所有可以组成10的两个数。
(2)学生分享自己的组合,教师点评并强调重点。
4. 小组合作(15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用计数棒表示10,讨论并记录下所有可能的分解方式。
(2)提出拓展问题:除了10,还有哪些数可以拆分成两个数的和?激发学生课后思考。
六、板书设计1. 10的分解与组成2. 内容:10可以拆分为:5+5、6+4、7+3、8+2、9+1两个数的和等于10,且可以互换位置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找出20以内的数,可以拆分成两个数的和,并列举出所有可能的组合。
2. 答案:例如,18可以拆分为:9+9、8+10、10+8、7+11、11+7等。
幼小衔接数学分解组合幼小衔接数学是指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程中,让幼儿逐渐接触和学习数学的基础知识与技能。
其中,分解与组合是数学中的重要概念,应用广泛且具有实际意义。
下面就分解与组合的概念及其在幼小衔接数学中的应用进行详细介绍。
一、分解与组合的概念1.分解:将一个整体分成若干部分,每个部分都具有独立的特性和性质。
例如,将数10分解为2和8,其中2和8是10的两个部分,它们可以分别研究、计算和应用。
2.组合:将若干个部分合并成一个整体,整体具有不同于每个部分的独立特性和性质。
例如,将2和8组合起来,可以得到数10,数字10有着不同于2和8的特性,可以进行不同的运算和应用。
分解与组合概念的理解对于幼儿学习初等数学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分解与组合,幼儿能够学会将一个复杂的问题拆分成较容易解决的小问题,并学会将小问题的解决方法再组合起来解决整个问题。
二、分解与组合在幼小衔接数学中的应用1.数字的分解与组合在数的认知过程中,通过将数字进行分解与组合,幼儿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字之间的关系和运算方法。
例如,通过将10分解为2和8,幼儿可以认识到10可以是2和8的组合,同时也可以通过2和8组合得到10。
这种理解有助于幼儿在进行加减法运算时更加灵活和准确。
2.几何图形的分解与组合在学习几何图形时,通过分解与组合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认识图形的特征和属性。
例如,将矩形分解为两个三角形,幼儿可以认识到矩形是两个三角形的组合,并且矩形与三角形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征。
同时,通过将三角形组合成矩形,幼儿也能够认识到几何图形之间的转换和转化关系。
3.数量的分解与组合在进行数的运算时,分解与组合的概念也被广泛应用。
例如,在进行加法运算时,幼儿可以将一个数分解成两部分再进行求和。
例如,将8分解为3和5,可以得到3+5=8。
同样,也可以将8分解为2和6,可以得到2+6=8。
通过这种分解与组合的方式,幼儿可以更好地理解加法的意义和性质。
4.问题的分解与组合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分解与组合的思维方法也非常重要。
大班数学10的分解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和数学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大班数学学习中,学生将接触到各种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其中包括数字的分解。
本文将重点讨论大班数学10的分解方法。
一、10的含义与分解在数学中,10是一个特殊的数字。
它代表了我们所使用的十进制数制中的基数。
10代表了十个个位数的数量,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分解是将一个数按照某种规律拆分成几个组成部分的过程。
在分解10的过程中,我们将10分解成两个数的和或者几个数的和。
二、10的分解方法1. 10的分解成两个数的和将10分解成两个数的和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0 = 0 + 10:将10分解为0和10的和,其中一个数为0,另一个数为10。
- 10 = 1 + 9:将10分解为1和9的和,其中一个数为1,另一个数为9。
- 10 = 2 + 8:将10分解为2和8的和,其中一个数为2,另一个数为8。
- 10 = 3 + 7:将10分解为3和7的和,其中一个数为3,另一个数为7。
- 10 = 4 + 6:将10分解为4和6的和,其中一个数为4,另一个数为6。
- 10 = 5 + 5:将10分解为5和5的和,其中一个数为5,另一个数为5。
通过以上的分解方法,我们可以将10拆分成两个数的和,这样有助于孩子理解10的概念,并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
2. 10的分解成多个数的和除了将10分解为两个数的和之外,我们还可以将10分解为多个数的和。
例如:- 10 = 1 + 2 + 3 + 4:将10分解为1、2、3、4四个数的和。
- 10 = 2 + 2 + 2 + 2 + 2:将10分解为5个2的和。
通过将10分解成多个数的和,可以让孩子对于10的含义有更深入的理解,并培养他们对于数学运算的兴趣。
三、10的分解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10的分解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应用。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例子:1. 钱的分解当我们有10元钱时,我们可以将其分解为不同面额的纸币和硬币。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10的分成》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幼儿理解10的组成,掌握10以内数的分解与组合,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游戏、操作活动,让幼儿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的乐趣,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幼儿合作、分享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内容1.10的组成:10可以分成哪些数?2.10的分解:如何将10分成两个数?3.10的组合:如何将两个数组合成10?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让幼儿理解10的组成,掌握10以内数的分解与组合。
2.教学难点:引导幼儿发现10的分解与组合的规律,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1.游戏法:通过趣味性的游戏,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2.操作法: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幼儿的实践能力。
3.讨论法:引导幼儿相互讨论,激发幼儿的思考。
五、教学准备1.教具:数字卡片、磁性白板、磁性数字、分组材料(如小棒、小石头等)。
2.学具:每组一份分组材料,每组一张磁性白板,每组一套磁性数字。
六、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出示数字卡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10的组成。
2.新课呈现:(1)教师出示磁性白板,将10个磁性数字分成两组,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10的分解。
(2)教师示范10的组合,让幼儿尝试将两个数组合成10。
3.操作活动:(1)教师将幼儿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一份分组材料和磁性白板。
(2)幼儿在小组内进行10的分解与组合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每组选代表展示操作成果,其他幼儿评价。
4.游戏环节:(1)教师组织“找朋友”游戏,让幼儿找出能组合成10的两个数。
(2)教师组织“抢答”游戏,让幼儿快速说出10的分解。
5.总结与拓展:(1)教师引导幼儿总结10的分解与组合规律。
(2)教师出示更多数的分解与组合,引导幼儿进行拓展练习。
七、教学评价1.观察幼儿在操作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幼儿对10的分解与组合的掌握程度。
大班数学10的分解和组成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源于大班数学教材《数学天地》第五章第二节,主要涉及10的分解和组成。
具体内容包括:10可以分解为1和9、2和8、3和7、4和6、5和5这五种情况;10可以组成11、12、13、14、15、16、17、18、19、20这十一种情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10的分解和组成方法,能够灵活运用。
2.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增强团队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10的分解和组成方法的掌握。
难点:理解并运用10的分解和组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小卡片。
学具:小卡片、笔、纸。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座位,发现有多少个同学坐在10个座位上,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10个座位分配给同学们。
2. 讲解10的分解:用PPT展示10的分解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邀请学生上台演示。
3. 讲解10的组成:用PPT展示10的组成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邀请学生上台演示。
4. 例题讲解:出示一些有关10的分解和组成的例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与同学交流,进行讲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10的分解和组成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7.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10的分解和组成的作业,要求学生在家长监督下完成。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0的分解和组成分解:1+9、2+8、3+7、4+6、5+5组成:11、12、13、14、15、16、17、18、19、20七、作业设计1. 请用笔和纸画出10的分解和组成方法。
答案:见附录。
(1)10的分解练习:10 ÷ 1 = 910 ÷ 2 = 810 ÷ 3 = 710 ÷ 4 = 610 ÷ 5 = 5(2)10的组成练习:11 + 1 = 1212 + 1 = 1313 + 1 = 1414 + 1 = 1515 + 1 = 16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10的分解和组成方法的掌握情况较好,但在运用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