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接口与系统扩展
- 格式:ppt
- 大小:1.06 MB
- 文档页数:50
第五章设备管理1、试说明设备控制器的组成。
P163答:设备控制器的组成由设置控制器与处理机的接口;设备控制器与设备的接口;I/O 逻辑。
2、为了实现CPU与设备控制器间的通信,设备控制器应具备哪些功能?P162-P163 答:基本功能:接收和识别命令;数据交换;标识和报告设备的状态;地址识别;数据缓冲;差错控制。
3、什么是字节多路通道?什么是数组选择通道和数组多路通道?P164-P165 答:1、字节多路通道:这是一种按字节交叉方式工作的通道。
它通常都含有许多非分配型子通道,其数量可从几十到数百个,每个子通道连接一台I/O 设备,并控制该设备的I/O 操作。
这些子通道按时间片轮转方式共享主通道。
只要字节多路通道扫描每个子通道的速率足够快,而连接到子通道上的设备的速率不是太高时,便不致丢失信息。
2、数组选择通道:字节多路通道不适于连接高速设备,这推动了按数组方式进行数据传送的数组选择通道的形成。
3、数组多路通道:数组选择通道虽有很高的传输速率,但它却每次只允许一个设备数据。
数组多路通道是将数组选择通道传输速率高和字节多路通道能使各子通道(设备)分时并行操作的优点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通道。
它含有多个非分配型子通道,因而这种通道既具有很多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又能获得令人满意的通道利用率。
4、如何解决因通道不足而产生的瓶颈问题?P166答:解决“瓶颈”问题的最有效的方法,便是增加设备到主机间的通路而不增加通道,就是把一个设备连接到多个控制器上,而一个控制器又连接到多个通道上。
多通路方式不仅解决了“瓶颈”问题。
而且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因为个别通道或控制器的故障不会使设备和存储器之间没有通路。
5、试对VESA及PCI两种总线进行比较。
P167答:1、VESA 该总线的设计思想是以低价位迅速点领市场。
VESA 总线的带宽为32 位,最高传输速率为132Mb/s。
VESA 总线仍存在较严重的缺点,它所能连接的设备数仅为2—4 台,在控制器中无缓冲,故难于适应处理器速度的不断提高,也不能支持后来出现的Pentium 微机。
第一章4)CPU 32位定点CPU 主频高达150MHz 增强型哈佛总线结构支持JTAG仿真接口2)存储器4MB的程序/数据寻址空间(片外1MB)片上高达128KX16位FLASH存储器18KX16位单周期访问片内RAM3)两个事件管理器EVM 每个EVM模块包括:8通道16位PWM 死区产生和配置单元外部可屏蔽功率或驱动保护中断正交脉冲编码接口(QEP)三个捕捉单元,捕捉外部时间特别适合于电机控制4)串行通信外设一个高速同步串行外设接口(SPI)两个UART接口模块(SCI)增强的CAN2.0B接口模块多通道缓冲串口(McBSP)5)ADC模块12位,2X8通道(两个S/H),A/D转换周期200ns,输入电压0~3V。
6)其它外设:锁相环(PLL)控制的时钟倍频系数看门狗定时模块三个外部中断3个32位CPU定时器128位保护密码高达56个通用I/O引脚支持IDLE,STANDBY,HALT等省电模式F2812和F2810的区别F2812有外部存储器接口TMS320F2810没有TMS320F2812有128K的Flash TMS320F2810仅64K。
5.可达1M的存储器空间可编程的等待状态可编程的读/写选通定时三个独立的片选思考题 TMS320F28x系列中的F2810、F2811、 F2812间有何区别?TMS320F2812有外部存储器接口,而TMS320F2811和TMS320F2810没有。
TMS320F2812和TMS320F2811有128K的Flash,而TMS320F2810仅64K。
与单片机相比,DSP有何特点?DSP器件具有较高的集成度。
DSP具有更快的CPU,更大容量的存储器,内置有波特率发生器和FIFO缓冲器。
提供高速、同步串口和标准异步串口。
有的片内集成了A/D和采样/保持电路,可提供PWM输出。
DSP器件采用改进的哈佛结构,具有独立的程序和数据空间,允许同时存取程序和数据。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标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标准课程编码:适用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学时:56一、课程详述(一)课程性质和作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就是自动化类各专业学生掌控微型计算机展开工业掌控技能的一门必修课。
通过本课程自学,使学生介绍微型计算机的基本共同组成与工作原理,并使学生逐步掌控微型机从硬件共同组成至软件编程的基本知识,掌控微机共同组成原理和微机USB控制技术,为自学时程有关课程和专门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同时并使学生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基本理念1、注重素质教育,著重能力培育2、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3、著重提供更多切合现场实际,能够充分反映新技术的课程资源。
4、改变传统教学方式,运用现代教学技术(三)课程标准设计思路及依据教学以“少而精”为原则,优选教学内容,尽量结合实际。
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展开适度的实验,以增进对有关内容的掌控,同时引导学生自学、精心安排对自学内容的回答及探讨,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根据课程特点和学院自身条件,以本校专业教师的教学和学生实验居多,通过教学的合作和互动,保证学生达至既定的技能目标。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本课程著重自学和动手能力的培育,着重于培育学生对计算机USB的基本应用领域能力和基本技能。
课程教学主要以课堂讲授和实验检验居多,并配上一定的课堂教学项目,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培育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
(一)知识性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程的自学,掌控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共同组成及各个部件功能;掌控微处理器的内部编程结构、工作模式、插槽信号和cpu在总线上的操作方式时序;掌控cpu与外设传输的三种信息的内容和传输方法、cpu与外设传输数据的四种方式;掌控以太网、循序通信的基本详述、基本原理及应用领域;掌控中断控制器、计数器/定时器和dma控制器的工作原理及编程与应用领域;掌控a/d和d/a切换原理,a/d和d/a在系统中的相连接,编程和应用领域。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案第一章:微机系统概述1.1 教学目标1. 了解微机系统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2. 掌握微机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功能。
3. 理解微机系统的工作原理。
1.2 教学内容1. 微机系统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2. 微机系统的组成: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等。
3. 微机系统的工作原理:指令执行过程、数据传输等。
1.3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微机系统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微机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功能。
3. 采用实验演示法,展示微机系统的工作原理。
1.4 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微机系统概念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微机系统组成的理解。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微机系统工作原理的掌握程度。
第二章:微处理器2.1 教学目标1. 了解微处理器的概念和结构。
2. 掌握微处理器的性能指标。
3. 理解微处理器的工作原理。
2.2 教学内容1. 微处理器的概念和结构:CPU、寄存器、运算器等。
2. 微处理器的性能指标:主频、缓存、指令集等。
3. 微处理器的工作原理:指令执行过程、数据运算等。
2.3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微处理器的概念和结构。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微处理器的性能指标。
3. 采用实验演示法,展示微处理器的工作原理。
2.4 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微处理器概念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微处理器性能指标的理解。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微处理器工作原理的掌握程度。
第三章:存储器3.1 教学目标1. 了解存储器的概念和分类。
2. 掌握存储器的性能指标。
3. 理解存储器的工作原理。
3.2 教学内容1. 存储器的概念和分类:随机存储器、只读存储器等。
2. 存储器的性能指标:容量、速度、功耗等。
3. 存储器的工作原理:数据读写过程、存储器组织结构等。
3.3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存储器的概念和分类。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存储器的性能指标。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总结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总的来说,我掌握的知识点可以说是少之又少,我感觉这门课的内容对我来说是比较难理解的。
这门课围绕微型计算机原理和应用主题,以Intel8086CPU为主线,系统介绍了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基本组成、体系结构、工作模式,介绍了8086CPU的指令系统、汇编语言及程序设计方法和技巧,存储器的组成和I/O接口扩展方法,微机的中断结构、工作过程,并系统介绍了微机中的常用接口原理和应用技术,包括七大接口芯片:并行接口8255A、串行接口8251A、计数器/定时器8253、中断控制器8259A、A/D(ADC0809)、D/A (DAC0832)、DMA(8237)、人机接口(键盘与显示器接口)的结构原理与应用。
在此基础上,对现代微机系统中涉及的总线技术、高速缓存技术、数据传输方法、高性能计算机的体系结构和主要技术作了简要介绍。
第一章:微型计算机概论(1)超、大、中、小型计算机阶段(1946年-1980年)采用计算机来代替人的脑力劳动,提高了工作效率,能够解决较复杂的数学计算和数据处理(2)微型计算机阶段(1981年-1990年)微型计算机大量普及,几乎应用于所有领域,对世界科技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计算机网络阶段(1991年至今)。
计算机的数值表示方法:二进制,八进制,十进制,十六进制。
要会各个进制之间的数制转换。
计算机网络为人类实现资源共享提供了有力的帮助,从而促进了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实现了遍及全球的信息资源共享。
第二章:80X86微处理器结构本章讲述了80X86微处理器的内部结构及他们的引脚信号和工作方式,重点讲述了8086微处理器的相关知识,从而为8086微处理器同存储器以及I/O设备的接口设计做了准备。
本章内容是本课程的重点部分。
第三章:80X86指令系统和汇编语言本章讲述了80X86微处理器指令的多种寻址方式,讲述了80X86指令系统中各指令的书写方式、指令含义及编程应用;讲述了汇编语言伪指令的书写格式和含义、汇编语言中语句的书写格式。
第五章系统扩展一、判断题()1.MCS—51单片机程序存储器操作时序中,在不执行MOVX指令时,P0口作为地址线,专用于输出程序存储器的高8位地址PCL;P2口专用于输出程序存储器的低8位地址PCH。
×()2.线选法是把单根的低位地址线直接接到存储器芯片的片选端。
×()3.对于8031单片机而言,在外部扩展EPROM时,EA引脚应接地。
()4.对于8051、8751单片机而言,在外部扩展EPROM时,EA引脚可接 + 5V或接地。
×()5.8155芯片的AD0~AD7:地址/数据线,是低8位地址和数据复用线引脚,当ALE=1时,输入的是数据信息,否则是地址信息。
×()6.在接口芯片中,通常都有一个片选端CS(或CE),作用是当CS为低电平时该芯片才能进行读写操作。
()7.DAC0832是8位D/A转换器,其输出量为数字电流量。
×()8.ADC0809是8路8位A/D转换器,其工作频率范围是10KHz——1.2MHz。
()9.EPROM27128有12根地址线,可寻址空间为16KB。
×二、单项选择题1.一个EPROM的地址有A0----A11引脚,它的容量为。
BA.2KB B.4KB C.11KB D.12KB2.单片机要扩展一片EPROM2764需占用 B 条P2口线。
3.在存储器扩展电路中74LS373的主要功能是。
DA.存储数据 B.存储地址 C.锁存数据 D.锁存地址4.下列芯片中其功能为可编程控制的接口芯片是。
DA.373 B.2114 C.2716 D.81555.在用接口传信息时,如果用一帧来表示一个字符,且每一帧中有一个起始位、一个结束位和若干个数据位,该传送属于。
AA.串行传送 B.并行传送 C.同步传送 D.异步传送6.8031的外部程序存储器常采用的芯片是。
AA.2716 B.8255 C.74LS06 D.21147.若8155命令口地址是CF00H,则A口与B口的地址是。
第五章计算机网络设备一、网卡的功能网络适配卡又称网络接口卡,简称网卡。
提供了计算机和网络缆线之间的物理接口。
具有以下功能:(1)实现局域网中传输介质的物理连接和电气连接。
(2)代表着一个固定的地址。
(3)执行网络控制命令。
(4)实现OSI模型中的数据链路层的功能。
(5)对传送和接收的数据进行缓存。
(6)接照OSI协议物理层传输的接口标准,实现规定的接口功能。
二、网卡的工作原理网卡上有一定数目的缓存,当网上传来的数据到达本工作站时,首先被暂时存放在网卡的缓存中。
网卡使用中断请求来通知CPU在某个时候来处理新来的数据,CPU接收到网卡的申请后,会通知主板上的直接存储器访问芯片(DMA),将数据送人内存中,而CPU一旦空闲便会处理网卡上的数据。
三、网卡的类型1.按总线的类型分类网卡按总线类型可分为ISA总线型网卡、PCI总线型网卡、PCMCIA总线型网卡、USB网络适配器。
2.接网络类型分类接网络类型网卡可分为以太网卡、令牌环网卡和ATM网卡等。
3.按网卡的连接头分类(1)BNC连接头。
(2)RJ-45连接头。
(3)AUI连接头。
(4)无线网卡。
(5)光纤网卡。
4.按传输速率分类网卡接其传输速率(即其支持的宽带)分为10Mbps网卡、100Mbps网卡、1000Mbps网卡以及10/100Mbps 自适应网卡,100/1000Mbps自适应网卡。
四、网卡的选择(1)选择性价比高的网卡。
(2)根据组网类型选择网卡。
(3)根据工作站选择合适总线类型的网卡。
(4)根据使用环境选择网卡。
(5)根据特殊要求选择网卡。
一、集线器的功能集线器(Hub)是一种连接多个用户节点的设备,每个经集线器连接的节点都需要一条专用电缆,集线器内部采用电气互连的结构。
集线器工作处于OSI模型中的物理层。
连接到集线器的节点发送信号时,首先通过与集线器相连接的电缆信号送到集线器,集线器将这个信号进行放大、重新定时,然后发送到所有节点;最后,信号到达目标节点,目标节点将发给它的信号收下。
财政部关于印发《会计软件基本功能和服务规范》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财政部•【公布日期】2024.07.29•【文号】财会〔2024〕12号•【施行日期】2025.01.0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尚未生效•【主题分类】会计正文关于印发《会计软件基本功能和服务规范》的通知财会〔2024〕12号党中央有关部门,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全国政协办公厅,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各民主党派中央,有关人民团体,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政局,财政部各地监管局,有关单位: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有关要求,规范数字经济环境下的会计软件基本功能和服务,提高会计软件和相关服务质量,根据《会计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会计信息化发展规划(2021-2025年)》,我们对《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财会字〔1994〕27号)进行修订,形成了《会计软件基本功能和服务规范》,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本规范施行前已经投入使用但不符合本规范有关要求的会计软件,应当自本规范施行之日起3年内进行升级完善,达到要求。
附件:会计软件基本功能和服务规范财政部2024年7月29日附件会计软件基本功能和服务规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会计软件基本功能和服务,提高会计软件和相关服务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和《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财会〔2024〕11号)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下统称单位)应用的会计软件和相关服务,会计软件服务商(含相关咨询服务机构,下同)提供的会计软件和相关服务,适用本规范。
单位在境外设立的分支机构,会计数据汇集到总部的,其应用的会计软件和相关服务,适用本规范。
第三条本规范所称会计软件,是指单位使用的专门用于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的应用软件或者其功能模块。
软件设计规范第一章概述一、前言软件设计是把需求转化为软件系统的最重要的环节,一般会包含以下几大部分:体系结构设计、界面设计、数据结构和算法设计、数据库设计、接口设计、安全设计等。
软件设计的优劣在根本上决定了软件系统的质量。
但是,由于各种历史原因,软件设计在开发中的重要性没有得到合理的体现。
很多软件的设计工作都是有名无实,设计文档更是五花八门,几乎完全依赖于设计人员个人的设计水平与经验。
很多设计文档几乎没有使用价值,开发人员都是直接看需求。
这样,最终软件的质量完全依赖于开发人员。
开发人员水平好,软件质量就高。
开发人员水平差,软件质量就差。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制定一份软件设计规范,就成为最好的选择。
从目前的现状出发,本规范对软件设计过程、设计方法、设计工具以及设计要做到的程度进行了规定。
同时,特别对逻辑设计进行了详细规定,物理设计在本阶段暂不做要求。
二、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开发部所负责的项目,其它部门的项目可进行参考。
对于Dotnet技术类项目,必须全部符合本规范。
对于Dephi技术类项目,可以进行取舍。
对于完全新建项目,必须全部符合本规范,对于在旧系统之上进行扩展的项目,可以对本规范进行取舍,对于维护类项目,可以不按本规范进行。
由于项目的特殊原因,可以对设计过程进行取舍,但不得降低所执行设计过程的规范要求。
一旦设计过程确认后,必须严格执行设计规范。
此规范的符合,是评审通过的唯一依据。
未通过设计评审的项目,可以继续进行后续工作,但评审委员会不再对此项目的软件质量负责。
三、名词解释逻辑设计:这是微软对软件设计工作的一种划分方式。
是指在需求的基础上,从业务逻辑和当前用户应用环境中抽象出系统对象的组成结构、流程和各个部分相互关系,另外还要设计数据库的逻辑结构和界面的逻辑关系。
逻辑设计是将用户业务语言转化为项目组语言的关键。
在逻辑设计中的对象只是抽象的系统对象,而不是物理实现中采用的类、组件、模块和页面。
物理设计:这是微软对软件设计工作的一种划分方式。
系统架构标准与设计原则第一章: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系统架构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一个好的系统架构可以提高系统的性能、可靠性和可维护性,降低系统开发和运维的成本。
因此,制定系统架构标准和遵循设计原则成为了开发团队必不可少的工作。
本章将介绍系统架构标准和设计原则的概念和意义,为后续章节的讨论打下基础。
第二章:系统架构标准的制定2.1 系统架构标准的定义系统架构标准是对系统架构的组织结构、设计原则和规范的规定。
它包括了系统组件的选择、交互方式、通信协议、数据格式等方面的要求和规定。
制定系统架构标准可以确保系统的一致性,减少开发人员因为个人偏好而产生的差异,提高开发效率和质量。
2.2 制定系统架构标准的目的制定系统架构标准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和可重用性。
通过统一的架构标准,可以降低系统的复杂性,减少系统开发和维护的成本,提高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2.3 制定系统架构标准的步骤制定系统架构标准的步骤包括需求收集、架构设计、评审和发布。
首先,需要收集系统的需求和约束条件,了解系统的功能需求、性能需求和安全需求等。
然后,根据需求设计系统的架构,选择适合的技术和工具。
接下来,需要对设计方案进行评审,确保设计方案符合架构标准和需求。
最后,发布架构标准,供开发团队参考和遵循。
第三章:系统架构设计原则3.1 单一职责原则单一职责原则是指一个模块或类应该只有一个职责,即一个模块或类只负责一项功能。
这样可以降低模块之间的耦合度,提高模块的内聚性,使系统更加易于维护和扩展。
3.2 开闭原则开闭原则是指一个软件实体应该对扩展开放,对修改关闭。
通过使用抽象和接口,可以在不修改已有代码的基础上扩展系统的功能。
3.3 里氏代换原则里氏代换原则是指子类可以替换父类并且保持程序的逻辑正确性。
子类应该继承父类的行为和属性,但是可以有自己的特定行为和属性。
3.4 接口隔离原则接口隔离原则是指一个类应该只依赖于它需要的接口,不需要的接口不应该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