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上都遗址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11.50 KB
- 文档页数:2
元朝的都城在哪里
1、上都,是元朝建立后的第一个首都,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东20公里闪电河北岸。
2、大都,位于今天的北京,是元朝建立的第二座都城,也是有元一代最为重要的一座都城。
3、元中都,位于今河北省张北县馒头营乡白城子。
金属抚州,元属隆兴路。
元朝都城
元上都南临上都河,北依龙岗山,周围是广阔的金莲川草原。
2012年6月29日,第36届世界遗产大会在俄罗斯圣彼得堡正式宣布,将中国元上都遗址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大都所处的燕云地区历来是中原王朝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前沿重地,而北方游牧民族想要进取中原,燕云又是必争之地。
因此,燕云地区堪称是扼住中原与塞外的咽喉之地,作为少数民族统治的政权,元朝在此,即可南控中原,又可北扼塞外。
元中都遗址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坝上张北县馒头营乡白城子村西南约400米处。
这是一座曾遗失600多年,1999年才又被发现的元代都城遗址,也是迄今国内保存最完好的元代都城遗址。
《元上都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篇一一、引言元上都,作为中国乃至世界重要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元上都的旅游开发成为了重要的研究课题。
本文旨在探讨元上都世界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以期为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二、元上都文化遗产概述元上都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古都之一,也是元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这里保存了大量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如元上都遗址、元代宫殿遗址等,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
三、旅游开发背景与意义随着人们对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休闲的需求不断提高,元上都的旅游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旅游开发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元上都的文化遗产,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其次,旅游开发能够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此外,旅游开发还能推动文化交流,增进人们对多元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四、旅游开发现状及问题分析尽管元上都的旅游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影响了游客的旅游体验。
其次,旅游产品开发不足,缺乏特色和吸引力。
此外,旅游管理与服务水平有待提高,需要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五、旅游开发策略与建议针对元上都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策略与建议: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用于改善交通、住宿、餐饮等基础设施,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
2. 开发特色旅游产品:结合元上都的历史文化特色,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如文化体验活动、民俗表演等。
3. 提升旅游管理与服务水平: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旅游管理和服务水平。
4.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实现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5. 加强宣传推广:利用互联网、媒体等渠道,加大元上都的宣传力度,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六、结论元上都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提升旅游管理与服务水平等措施,可以推动元上都的旅游开发,实现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元上都遗址:游牧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作者:晟楠来源:《阅读(高年级)》2020年第06期元上都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草原,始建于公元1256年,它是中国蒙元文化的发祥地,忽必烈在此登基建立了元朝。
元上都遗址南临上都河,北依龙岗山,周围是广阔的金莲川草原,这里既有宫殿、庙宇建筑群,又有游牧民族传统的蒙古包式建筑,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融合的产物。
2012年6月,中国元上都遗址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元上都遗址属于河谷平原,这里的地形南高北低,由低山丘陵和沙地沙丘两大地貌单元构成,海拔高度在1265~1281米之间。
总体地貌为燕山北麓察哈尔低山丘陵地带,由沙地、典型草原、森林草原和湿地构成。
元上都遗址的整体布局包括宫城、皇城、外城,北面环山,南面向水。
外城整体呈曲尺形,围绕于皇城之西、北两面扩建而成,外城四周围绕有护城河遗迹;皇城平面接近方形,皇城城垣辟有六座城门,南北墙正中各开一门,皇城东西墙对称各开两门;宫城平面也是近似方形,四面均存有高度不同的夯土墙体。
保存良好的宫城、皇城、外城城墙,整齐对称的街巷,错落有致的建筑遗迹,自然生态良好的草原,众多的人文遗迹,优美的生态环境,构成了保存完整的大型古代都城遗址。
忽必烈铜雕像是铸造于2007年的铜雕像群,高约7.5米,长34米,厚6米,总重量达80吨。
雕像造型优美,内容丰富,位居中央的便是忽必烈,其两侧是蒙古骑兵和元朝大臣。
“金莲川”原名曷里浒东川,每到夏季,这里便开满金莲花,远望如同金色的海洋,绵延分布于滦河上游的上都河两岸,东西长60千米,以元上都遗址所在地为最宽处,约5~6千米。
1168年,金世宗以“莲者连也,取其金枝玉叶相连之意”,将曷里浒东川命名为金莲川。
金莲川草原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既是水清草美的天然优良牧场,又是骑马射猎、避暑纳凉的场所。
明德门是从御道进入元上都的第一座城门,属皇城正南门。
门道总长24米,两侧墙体用青砖垒砌。
门外设瓮城,瓮城门道长12米,正中立有石柱,即将军石。
蒙元文化考古旅游胜地—元上都遗址导游词
盘桓,明德门前御道宽。
楼下绿杨楼上酒,年年万国会衣冠。
上都城的繁华实在是说别完。
但世间万物的进展规律总是盛极必衰。
大元朝轰轰烈烈,亦只在历史的舞台上兴旺了百余年。
随着元朝的衰亡,元上都亦在战火中被焚毁。
其后,又历经种种浩劫,最终变成目前这般只存城垣之遗址。
但别管怎么样,元上都遗址仍然是最真实、完整的元代草原城市遗址,是元朝辉煌历史的实物见证,具有独特的历史、艺术和科学研究价值,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宝贵遗产,是蒙古民族制造震撼世界辉煌成就的最有力的实物见证。
朋友们,愿元上都遗址给大伙儿留下深刻而美好的经历,欢迎大伙儿再来元上都遗址(想那时它已正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了)作考古旅游!。
元上都考古报告1. 引言元上都(现在的北京)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古都之一,吸引了众多考古学家的关注。
在元朝时期,元上都是元朝的首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对元上都进行了广泛的考古研究,以揭示其历史和文化遗产。
本文将对元上都的考古发现进行综述和总结。
2. 基本情况元上都是1256年至1368年间元朝的首都,位于今天的北京市,西临宛平,东至昌平,南至延庆,北至怀来。
元上都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都市之一,占地约2300平方公里。
元上都拥有庞大的城墙、宫殿、府邸、寺庙和居民区,以及便捷的交通网络和繁荣的经济活动。
3. 考古发现3.1 城墙和城门元上都的城墙是其最醒目的特征之一。
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大片保存完好的城墙遗迹,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勘探和研究。
城墙由砖石构成,高度达到数十米,宽度达到数米。
城墙上可以看到明显的防御工事,如箭楼、城门等。
城门是进入城市的主要通道,也是防御的要塞。
考古发现了几座城门的遗址,包括永定门、和平门、东直门等。
3.2 宫殿和府邸元上都的宫殿和府邸是元朝皇帝和官员居住的地方,也是政治、文化和社会活动的中心。
考古学家们在元上都的核心区域发现了大量的宫殿和府邸遗址。
这些遗址包括皇城、行宫、御花园等。
通过对遗址的勘探和挖掘,可以还原出当时宫殿和府邸的规模和布局。
3.3 寺庙和道观元上都是一个宗教多元的城市,拥有众多的寺庙和道观。
考古学家们在元上都的各个角落发现了寺庙和道观的遗址。
这些遗址包括大型的寺庙,如灵光寺、广仁寺等,以及小型的道观,如王府道观、李府道观等。
寺庙和道观的遗址为研究元朝的宗教和信仰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3.4 居民区除了宫殿和府邸,元上都还有庞大的居民区。
考古学家们在元上都的不同地区发现了大量的居民区遗址。
这些遗址包括住宅、商业街区、集市等。
从居民区的遗址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居民生活、建筑风格和社会组成等信息。
4. 考古意义元上都的考古发现对于研究元朝的历史和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元上都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篇一一、引言元上都,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遗址,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随着全球旅游业的发展,元上都的旅游开发已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本文旨在研究元上都世界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探讨其开发的意义、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二、元上都世界文化遗产概述元上都,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是元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这里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包括宫殿、庙宇、陵墓等建筑遗迹,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故事。
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
三、元上都旅游开发的现状目前,元上都的旅游开发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当地政府和旅游部门积极推广元上都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然而,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例如,旅游资源开发不够充分,旅游设施不完善,旅游服务质量有待提高等。
四、元上都旅游开发的意义元上都的旅游开发对于当地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旅游开发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促进就业和产业升级。
其次,旅游开发可以传承和弘扬元朝文化的优秀传统,增强文化自信。
最后,旅游开发可以促进当地社会的和谐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五、元上都旅游开发的策略与建议针对元上都旅游开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策略与建议:1. 深入挖掘元上都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打造独特的旅游品牌。
2. 加强旅游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
3. 推进旅游资源整合,形成旅游产业链,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 加强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实现旅游业的绿色发展。
5. 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区域旅游的发展。
六、结论元上都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随着全球旅游业的发展,元上都的旅游开发具有广阔的前景。
通过深入挖掘元上都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加强旅游设施建设和旅游资源整合,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与交流,我们可以实现元上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当地经济、文化和社会的繁荣做出贡献。
蒙元文化考古旅游胜地—元上都遗址导游词
盘桓,明德门前御道宽。
楼下绿杨楼上酒,年年万国会衣冠。
上都城的繁华实在是说不完。
但世间万物的发展规律总是盛极必衰。
大元朝轰轰烈烈,亦只在历史的舞台上兴盛了百余年。
随着元朝的衰亡,元上都亦在战火中被焚毁。
其后,又历经种种浩劫,最终变成目前这般只存城垣之遗址。
但不管怎样,元上都遗址仍然是最真实、完整的元代草原都市遗址,是元朝辉煌历史的实物见证,具有独特的历史、艺术和科学研究价值,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是蒙古民族创造震撼世界辉煌成就的最有力的实物见证。
朋友们,愿元上都遗址给大家留下深刻而美好的记忆,欢迎大家再来元上都遗址(想那时它已正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了)作考古旅游!
第 1 页。
元上都:一个消逝的文明作者:杨欣云来源:《百科知识》2012年第16期位于首都北京正北180千米的内蒙古正蓝旗金莲川草原上的元上都遗址,是中国历史上空前大一统王朝元朝的第一个首都。
这个与北京同在东经116度上的“草原古都”,曾在世界和中国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
距今740多年前,这里被称为“世界的心脏”。
1260年,志得意满的忽必烈在此称帝,并定都在此。
于是,矗立于茫茫草原上的都城,逐渐成为了一座奇异之城,吸引着万邦来潮。
4年之后,忽必烈再次授意,按照元上都的模样,开建元大都——这就是北京城700年前的模板。
但令忽必烈没有预料到的是,100多年后的1385年,农民起义军红巾军攻克了元上都,焚毁了所有宫阙……从此再没有恢复,而元上都也逐渐消失。
因为辉煌的时刻太过灿烂,骤然消失过后,它成为了地球上所有人猜测不已的一个谜。
2009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在元上都遗址进行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考古挖掘。
通过考古发掘,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元上都遗址,不仅保存着宫城、皇城、外城、关厢、街道等元代城市遗址,而且保存着中轴线和棋盘街的城市布局。
元上都外城西部通过考古钻探发现了500多座房址、8条大型道路及众多支道。
城墙、瓮城、城门及大型建筑基址基本保存完好,地表清晰可见街道、房址及宫城遗迹。
由于它建在地势开阔的金莲川草原之上,高大的城墙,鳞次栉比的宫殿基址,构成了草原地带深邃悠远、规模宏大的文化景观。
2012年6月2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致通过,元上都遗址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0个世界文化遗产。
这一曾经在7个世纪前闻名于世的草原都城,再度得到世人的关注。
沉睡在草原上的昔日国都元上都是由成吉思汗之孙、元世祖忽必烈于1256年命人所建,历时3年完工,初名开平府,后几经改扩建。
1260年,忽必烈在此称汗,将其作为临时都城;1263年,“升开平府为上都”,正式定为元朝都城。
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上都城和大都城成为元朝交替使用的两个都城,经历十一帝,108年。
元上都遗址导游词篇一:元上都遗址“元上都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县)旗上都镇东北约20公里的元上都遗址,距今已有740多年的历史。
元上都由外城、皇城和宫城三重相套。
“元上都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上都镇东北约20公里处,已有700多年历史,是保存最为完整的草原都城遗址。
据记载,元上都是元世祖忽必烈于1256年修建,是仅次于元大都的第二个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
1358年,元上都被农民起义军焚毁,地上建筑荡然无存,现今只残留其基础部分。
经过两年的发掘清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元上都遗址”宫城内的重点建筑基址目前已基本完成清理工作,并已邀请国内设计研究部门专家做遗址保护和展示方案。
预计20XX年8月,在有关部门完成对元上都已发掘、暴露出来遗址的科学保护工作后,将向游客全面开放。
这是经过挖掘清理后暴露出来的元上都穆清阁地基遗迹(摄于11月7日)。
穆清阁位于元上都宫城北端中部,是皇帝宴乐、议事与居住的大内宫殿。
挖掘人员对元上都宫城中的重要殿阁穆清阁的基墙进行清理(摄于11月7日)。
挖掘人员对元上都宫城中的重要殿阁穆清阁的基墙进行清理(摄于11月7日)。
这是“元上都遗址”中保留下来的御天门遗迹(摄于11月7日)。
御天门是元上都宫城南门,史书记载是皇帝发布诏书的地点。
工作人员在对“元上都遗址”进行三维数字扫描,以绘制数字元上都(摄于11月7日)。
这是“元上都遗址”中的大安阁遗迹(摄于11月7日)。
大安阁为元上都的正殿。
史料记载,大安阁为拆迁宋代原熙春阁仿建,雄伟壮观,金碧辉煌。
元上都,拥抱着巨大文明的废墟据考古发现,元上都分为宫城、皇城和外城三重城垣,其中宫城位于皇城正中偏北处,与皇城呈“回”字形。
宫城为长方形,墙两侧均用青砖包砌,四角建有角楼。
皇城位于外城的东南部,呈方形,墙体两侧用石块包砌,四角建有高大的角楼和蹬城的踏道。
外城则是在皇城的西、北两面,由皇城的东、南两墙延伸修筑而成,平面呈方形,全都用黄土夯筑。
龙源期刊网
元上都遗址
作者:
来源:《阅读(中年级)》2016年第06期
过了内蒙古闪电河的北岸,就到了上都城,这里是元世祖忽必烈打仗的前沿阵地。
它由宫城、皇城和外城三重城组成。
都城城墙均用黄土夯筑,四角有楼,内有水晶殿、鸿禧殿、大安阁、穆清阁等殿阁亭榭,将河水引入城内建有池沼。
外城周长约十八九里,内城为皇城,外城为市区。
城内环境非常舒适,不仅设有办公的宫署、祭祀的寺庙,还有大大小小的殿宇和亭阁;其大部分建筑都采用了对称的布局,殿、亭、阁、榭各有特色,有的临近沼池,有的亭阁相连,形状、大小各异,色彩、风俗不同,优雅非凡。
可见,元上都不仅仅是一座军事阵地,也是皇家享受休闲生活的场所。
据说,元朝皇帝每年夏季都会率领众臣来这里避暑。
元上都遗址调查与保护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意义元上都是蒙古帝国的首都,位于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凉城县境内。
在其成立后的1271年至1368年间,元上都一直是蒙古帝国和元朝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
然而,经过数个世纪的风沙侵蚀和毁坏,元上都的遗址已经大大缩小和磨损,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不断扩展,元上都遗址的保护工作更加迫在眉睫。
保护元上都遗址,不仅可以提高人们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识,还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蒙古帝国和元朝的历史,对于中国历史研究、甚至对中外文明交流与融合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对元上都遗址的保护和研究,也可以为我国保护世界文化遗产、落实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等重大国际事务产生积极影响。
因此,本研究将对元上都遗址进行调查和保护,旨在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促进人类文明进步。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本研究的目标是通过实地调查和相关资料分析,全面了解元上都遗址的现状和保护需求,并制定保护方案,为元上都的保护和传承做出贡献。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元上都遗址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发掘历史的综述。
2.元上都遗址现状的调查和分析,包括遗址的构成、地形地貌、遗址的保存情况和危害因素等。
3.针对元上都遗址的危害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估,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4.根据调查结果和危害因素评估,制定元上都遗址的保护方案,包括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工程和管理,以及需要具备哪些技术和财政条件。
5.为更好地推进元上都遗址的保护工作,将对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政策进行深入探讨。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实地调查、文献研究、数据分析、实地考古等方法。
实地调查:通过走访、问卷、测量等方式,掌握元上都遗址的基本情况。
文献研究: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对元上都遗址的历史、文化和保护情况进行分析和了解。
数据分析:通过统计和分析相关数据,得出元上都遗址的现状和危害因素。
实地考古:通过实地考古调查,发掘元上都遗址的实物和遗址构成,同时对遗址进行保护和修复措施。
我国42处世界遗产元上都南门遗址当地时间2012年6月29日18时23分,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召开的第36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一致同意将中国申报的文化遗产项目元上都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至此,元上都遗址成为我国第30项世界文化遗产,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42项。
元上都遗址位于蒙古高原东南边缘,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境内。
公元1256年忽必烈汗在此建开平府,1263年升格为上都,曾作为元朝第一个都城和夏都。
元上都遗址是目前我国面积最大的单体世界文化遗产,涵盖了遗址本体及其周边敖包群和保留至今的蒙古族“敖包祭祀”等传统人文景观。
1264年,元世祖始建大都(今北京),诏开平府上升上都,改燕京为中都,后又称大都,并确立了两都巡幸制度,上都为夏都,与元大都共同构成了元朝的两大首都。
元上都城内一处民居遗址1256年,忽必烈命刘秉忠在此地选址建城,初名开平府。
1259年城郭建成。
1260年3月,忽必烈在此登上大蒙古帝国皇帝之位,为元开国皇帝元世祖。
元上都东城墙遗址。
每年4月,元朝皇帝便来上都,9月秋凉返回大都,皇帝在上都的时间长达半年之久。
元上都遗址入口处1358年元末农民起义,红巾军攻克上都,焚毁宫阙,自是未得恢复。
元上都城内的一座楼宇遗址盘点中国42处世界遗产不去将后悔一辈子元上都遗址 2012.6.29 世界文化遗产杭州西湖文化景观 2011.6.24世界文化景观遗产丹霞山,2010.08河南登封天地之中古建筑群,2010.08山西五台山2009.6.26文化景观遗产江西三清山2008.7.8自然遗产福建土楼2008.7.7文化遗产中国南方喀斯特2007.6.27自然遗产开平碉楼与古村落2007.6.28文化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2006.7.12自然遗产中国安阳殷墟2006.7.13文化遗产澳门历史城区 2005文化遗产吉林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2004.7.1文化遗产明清皇家陵寝:盛京三陵(辽宁)2004.7沈阳故宫(辽宁)2004.7文化遗产明清皇家陵寝:明孝陵(江苏)2003.7明清皇家陵寝:十三陵(北京)2003.7明清皇家陵寝:明显陵(湖北钟祥市)2000.11文化遗产明清皇家陵寝:清东陵(河北遵化市)2000.11文化遗产明清皇家陵寝:清西陵(河北易县)2000.11文化遗产云南“三江并流”自然景观2003.7自然遗产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2000.11文化遗产河南洛阳龙门石窟2000.11文化遗产四川青城山和都江堰2000.11文化遗产福建省武夷山1999.12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北京天坛1998.11文化遗产北京颐和园1998.11文化遗产云南丽江古城1997.12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1997.12文化遗产四川峨眉山—乐山风景名胜区1996.12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西藏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1994.12文化遗产山东曲阜的孔庙、孔府及孔林1994.12文化遗产湖北武当山古建筑群1994.12文化遗产湖南武陵源国家级名胜区1992.12自然遗产四川九寨沟国家级名胜区,1992.12安徽黄山1990.12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四川黄龙国家级名胜区1992.12自然遗产北京故宫(北京)1987.12山东泰山1987.12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甘肃敦煌莫高窟1987.12文化遗产长城1987.12文化遗产陕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1987.12文化遗产。
蒙元文化考古旅游胜地—元上都遗址导游词女士们、先生们,大家早晨好!今天我们要游览的是举世闻名的元上都遗址。
明媚绚丽的金莲川草原,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察哈尔文化,同时,伟大勤劳的蒙古人,也在这片金灿灿的草原上留下了不朽的遗迹!元上都就是其永恒炫赫的证明。
元上都遗址,位于正蓝旗政府所在地上都镇东约20公里的闪电河北岸。
元上都是元朝的夏都,与元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遥隔南北。
因其地处滦河北岸,又有滦阳、滦京之称。
元上都遗址现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且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正在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从地理位置上看,元上都北依卧龙山,南临闪电河,东、西、南为辽阔的金莲川,河山相映,气势宏伟,景色秀美,确实是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
如前已述,公元1251年,蒙古国第三任大汗蒙哥任命其弟忽必烈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
后者则立足于金莲川,广招天下名士俊杰,建立了蒙元史上著名的“金莲川幕府”。
为了安置豪杰学士,在1256年,忽必烈命刘秉忠在桓州东、滦水北这块吉祥宝地选址建城,历时三年宫城建成,命名为“开平府”。
就在这座规模宏大的宫廷之城建成的同一年,即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在率大军讨伐南宋时中箭身亡于四川合州(今合川县)。
1260年1O月,忽必烈在开平府自行召开忽里台(蒙古语,意为会议),在部分蒙古贵族的支持下继位为蒙古大汗,是为元世祖。
即位伊始,他面临着治理中原和处理漠北阿里不哥不臣的两大问题。
首先他率兵北上,平定了在漠北哈喇和林自称大汗、与他唱对台戏的阿里不哥。
除掉阿里不哥后,忽必烈将哈喇和林的宫帐南迁,而以自己的大本营——开平府作为“大蒙古国”初期的首都;之后,忽必烈就开始了其统一中国的宏伟大业。
1263年,忽必烈将开平府升为上都;次年,又改燕京为中都。
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改中都为大都 (即现在的北京)。
正式确立了两都制度 (大都为正都,上都为陪都)。
但在当时,忽必烈大部分时间住在上都。
元上都遗址简介
元上都遗址位于上都镇东北约20 公里。遗址北部有
连绵起伏的山岗,南边有滦河流过,东西两边及滦河之南
是广阔的草原。1264年,忽必烈就任蒙古大汗后不久,将
开平府(建于1256年)升为上都,实行两都制。上都城是由
忽必烈的汉族谋士刘秉忠设计建造的,主要体现了汉族传
统的城市布局,并兼顾蒙古游牧生活的习俗,是一座富有
特色的草原城市。
上都城由宫城、皇城、外城组成,全城呈方形,外城
周长约9公里,城墙全部用石块和土砌成。皇城在东南角,
是当时随皇帝前来避暑的官员们的临时驻地,宫城在皇城
中部偏北,是皇帝及其嫔妃驻地。《马可〃波罗行纪》中
记载“终抵一城,名曰上都,今在位大汗之师建也。内有
大理石宫殿,甚美。其房屋皆涂金,绘种种鸟兽花木,工
巧之极,技术之佳,见之足以娱人心目”,由此可想象当
年上都之繁华。元上都在元末农民起义战争中被摧毁,现
在古城墙依然耸立地表,古城内外建筑台基众多,当年房舍
错落有致的布局,依稀可辨。
元上都遗址作为元王朝的龙兴之地,保存着丰富的历
史信息,见证着蒙古民族的历史进程,维系着蒙古文化的
传统。元上都的影响力不仅仅在于遗址的城墙内外,充满
生命力和民族特色的文化景观更是在人们心中占有神圣的
地位,每年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
目前,元上都遗址正在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