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戏曲史-复习资料
- 格式:docx
- 大小:16.20 KB
- 文档页数:2
戏曲专业知识2023必考考试
1. 中国四大名剧:《京剧》、《豫剧》、《黄梅戏》、《评剧》
2. 《白蛇传》、《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著名戏曲剧目
3. 京剧剧目中的四大奇书:《长生殿》、《霸王别姬》、《赵氏孤儿》、《玉簪记》
4. 豫剧剧目中的四大传统名剧:《庐山谣》、《孔雀东南飞》、《铁冠图》、《桃花扇》
5. 戏曲表演的基本功包括唱、念、做、打、舞、拳等
6. 梨园晚岁(lí yuán wǎn suì) 是戏曲表演中的一种老年角色形
象
7. 四行程、骑马戏、花旦戏、文丑戏、武戏等是京剧中常见的表演形式和曲艺技巧
8. 京剧脸谱的色彩及其代表意义,如红色代表忠勇、白色代表智慧、黑色代表稳重、黄色代表凶猛等
9. 戏曲音乐体系分为高音、低音、中音、拨弦、打击、吹管、拉弦等七个部分
10. 戏曲表演中的基本表演形式有唱、念、做、打、舞、曲等,其中的唱念做打是主要的表演手段
以上是戏曲专业知识中的一些重要内容,仅供参考。
具体详细的2023年考试内容可能会因各地要求和考试机构而有所变化,建议以教材和考试要求为准。
《中国戏曲史》复习重点汇总中国戏曲史复重点汇总
1. 戏曲的定义和特点
- 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形式的统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 戏曲的特点包括唱念做打,以及脸谱化的角色表演等。
2. 中国戏曲的历史发展
- 中国戏曲起源于古代宗教仪式和祭祀活动,经过不断发展演变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
- 戏曲的发展经历了元曲、明代传奇和清代评剧等不同阶段和流派。
3. 戏曲剧种与代表作品
- 中国戏曲包括京剧、豫剧、越剧、评剧等多种剧种,每个剧种都有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代表作品。
- 京剧的代表作品有《红楼梦》、《白蛇传》等;豫剧的代表作品有《山河恋》、《相思树》等。
4. 戏曲角色与表演风格
- 戏曲中的角色分为生、旦、净、末四类,每个角色类型都有其特定的表演风格和技巧要求。
- 生角色以阳刚之气为特点,旦角色以阴柔之美为特点,净角色以活泼机智为特点,末角色以稳重幽默为特点。
5. 戏曲音乐与舞台美术
- 戏曲音乐是戏曲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曲调、唱腔和音乐伴奏等。
不同戏曲剧种有不同的音乐风格。
- 戏曲舞台美术包括舞台布景、服装、道具等,通过精心设计增强戏曲表演的艺术效果。
6. 戏曲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 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 戏曲艺术通过它独特的表现形式,向观众展示了中国传统价值观和审美观念。
以上是关于中国戏曲史的复习重点的汇总,希望能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如果有任何问题,请随时向我提问。
中国戏曲知识大全中国戏曲是中国古代文化瑰宝之一,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它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
它不仅作为表演艺术,而且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思想、习俗和道德观念。
本文将带您了解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剧种与剧目,以及各种技术和表演方式。
一、发展历程中国戏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祭祀仪式。
到了唐代,戏剧这一艺术形式逐渐成为宫廷文化并吸收了宫廷诗歌和音乐的元素,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戏曲的基础。
到了元朝、明朝和清朝,戏曲文化得到了大力发展,形成了北京、秦腔、豫剧、昆曲和评剧等地方戏的剧种。
二、剧种与剧目1. 京剧京剧是一种中国传统戏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粹。
它源自北京皇家宫廷戏曲,并融合了徽班、昆曲、秦腔、河南坠子等汉族戏的表演艺术。
京剧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演方式,依照唱腔、角色、剧情和音乐等特征,又可分为四大类:青衣、花旦、生、净。
京剧的代表剧目有《红楼梦》、《长生殿》、《霸王别姬》等。
2. 昆曲昆曲是中国最古老和最著名的戏曲剧种之一。
它对于中国戏曲的传承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昆曲以唱、念、做、打为表演方式,特别注重形体动作和腔调。
昆曲剧目以历史传说和文学作品为主要题材。
代表剧目有《牡丹亭》、《汉宫秋》、《西施牵牛》等。
3. 豫剧豫剧是中国豫剧的代表之一,其发源于河南省中部地区。
豫剧以唱、念、做、打为表演方式,它的特点是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创作。
豫剧的主要剧目是以农村生活为主题的题材剧,如《洛阳才子》、《红灯记》、《沙家浜》等。
4. 秦腔秦腔是安徽、河南、陕西三地的地方戏剧。
秦腔的表演技巧特点是强调唱腔、技艺、舞蹈和动作的运用。
秦腔的主要题材是历史、传说和小说。
典型的秦腔剧目有《汉宫秋》、《穆桂英挂帅》、《霸王别姬》、《空城计》等。
三、技术和表演方式1. 脸谱脸谱是戏曲的重要特色之一。
它反映了各种不同的情绪和性格,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戏曲角色。
脸谱的类型种类多样,如红脸、黑脸、青脸、白脸等。
第一章测试1.中国戏曲的起源()A:曲艺B:说唱C:歌舞D:话剧答案:BC2.优孟是中国戏曲中的最早的演员A:错B:对答案:B3.《东海黄公》时明代的剧目A:错B:对答案:A4.《优孟衣冠》时汉代的剧目A:对B:错答案:B5.《大面》是清代滑稽戏A:错B:对答案:A6.中国戏曲的艺术特征()A:真实性B:程式性C:音乐化D:虚拟性答案:BCD7.中国戏曲表演的四种手段()A:做B:打(舞)C:唱D:念答案:ABCD8.中国戏曲最早出现的演员叫巫和优A:对B:错答案:A9.中国戏曲的两种类型()A:世俗的戏剧B:歌剧C:话剧D:宗教剧答案:AD10.怎么认识周代的《大武》()A:中国电影成熟的标志B:中国话剧形态的标志C:中国戏曲成熟的标志D:中国早期戏曲完备形态的标志答案:D第二章测试1.参军戏()A:元代出现的演剧形式B:唐代出现的演剧形式C:明代出现的演剧形式D:清代出现的演剧形式答案:B2.《踏摇娘》()A:唐代的歌舞戏B:宋代的滑稽戏C:清代戏曲D:明代戏曲答案:A3.梨园是唐代宫廷建立的教坊名称,后指称戏曲的专业演出组织A:对B:错答案:A4.宋杂剧的五个角色分别叫什么?()A:副末B:装孤C:末泥D:副净E:引戏答案:ABCDE5.宋杂剧留下多少剧目名字?A:260个B:280个C:350个D:200个答案:B6.宋杂剧的演出场所叫什么?A:戏园子B:勾栏瓦舍C:茶园D:剧场答案:B7.宋杂剧的著名伶人有谁()A:丁都赛B:梅兰芳C:杨揔惜D:天然秀答案:AC8.代表宋杂剧最高成就的是哪部剧作?A:《辕门斩子》B:《黄金印》C:《窦娥冤》D:《张协状元》答案:D9.永嘉杂剧的知名剧作是哪部()A:《王魁》B:《赵贞女》C:《窦娥冤》D:《四郎探母》答案:AB10.宋代书会的功能是说书的组织。
A:对B:错答案:B第三章测试1.元杂剧的文本体制是()A:三折一楔子B:四折一楔子C:短篇D:长篇答案:B2.元杂剧的主要角色有()A:净B:末D:生答案:ABC3.曲牌联套指的是()A:在一个宫调下由不同曲牌组合在一起的进行演唱的形式B:以对称的上下句作为唱腔的基本单位,多曲体的结构C:运用歌曲咏唱长篇故事,说唱相间,以唱为主的说唱形式。
中国戏剧通史复习题答案一、填空题1. 中国戏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______时期。
2. 元代戏剧的代表人物是______,其代表作有《西厢记》。
3. 明代戏剧中,以______为题材的作品尤为突出,如《牡丹亭》。
4. 京剧的形成是在______世纪,它融合了汉剧和徽剧的特点。
5. 现代戏剧的兴起与______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选择题1. 下列哪部作品不是关汉卿的作品?A.《赵氏孤儿》B.《窦娥冤》C.《汉宫秋》D.《桃花扇》答案:D2. 京剧中的“生、旦、净、末、丑”分别代表什么角色?A. 男性角色、女性角色、反面角色、老年角色、滑稽角色B. 女性角色、男性角色、反面角色、老年角色、滑稽角色C. 男性角色、女性角色、正面角色、老年角色、滑稽角色D. 男性角色、女性角色、反面角色、滑稽角色、老年角色答案:A3. 以下哪位剧作家不是明代的?A. 汤显祖B. 高则诚C. 孔尚任D. 李渔答案:C4. 京剧中的“四大名旦”不包括以下哪位?A. 梅兰芳B. 程砚秋C. 尚小云D. 马连良答案:D5. 下列哪部作品是现代戏剧的代表作?A.《雷雨》B.《茶馆》C.《日出》D.《家》答案:B三、简答题1. 简述中国戏剧的发展经历了哪些主要阶段。
答:中国戏剧的发展经历了原始歌舞、宋元杂剧、明清传奇、京剧的形成以及现代戏剧的兴起等主要阶段。
2. 京剧中的“四大名旦”分别是哪四位?答:京剧中的“四大名旦”分别是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和荀慧生。
3. 现代戏剧与古代戏剧相比,有哪些显著的不同?答:现代戏剧与古代戏剧相比,更加注重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题材更加广泛,形式更加多样,语言更加贴近现代生活,同时在舞台表现上也更加注重创新和实验。
四、论述题1. 论述中国戏剧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答:中国戏剧在不同历史时期展现了不同的艺术特点,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宋元时期的杂剧以其生动的表演和丰富的题材,为后来的戏剧发展奠定了基础;明清时期的传奇剧则以其精致的文学性和深刻的思想性,影响了后世戏剧的创作;京剧的形成标志着中国戏剧艺术的成熟,其独特的表演艺术和丰富的剧目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现代戏剧则以其现实主义精神和创新的舞台表现,推动了中国戏剧的现代化进程。
中国戏曲学院艺考复习资料戏曲史———戏剧的起源1、戏剧的起源——原始戏剧与初级戏剧1、原始时期:从发生学的角度去追溯戏曲的起源,我们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人类部落里的宗教仪式歌舞。
戏剧起源于模仿。
当原始人类部族还处于初级阶段,还不能够创造文字、音乐和诗歌的时候,他们已经开始创作简历在模仿基础上的原始哑剧和仪式舞蹈了。
这样的祭祀仪式歌舞表演,由于其中存在拟态性和象征性的因素,也就具备了一定的戏剧特征。
问:戏剧的初级形态是什么?\原始戏剧和初级戏剧的形态是什么答:祭祀仪式歌舞表演/宗教仪式歌舞表演2、秦汉六朝秦汉六朝时期,中国戏剧从与宗教仪式混杂的原始阶段跨入了体现艺术价值和实现娱乐功能的初级阶段,然而,中国并未能从祭祀一是直接转换出成熟的戏剧样式,两者之间还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渡——初级戏剧阶段,中国文化的特殊性造成了中国戏剧发展的这种特殊历程。
秦汉六朝百戏,则是初级戏剧雏形的体现。
百戏、角抵戏:百戏是伴随着秦汉崭新封建经济和文化高涨而兴盛的新兴表演艺术。
百戏不是一种成型的、完整的、规范的艺术形式,而是混合了体育竞技、杂技魔术、杂耍游戏、歌舞装扮诸多表演于一炉的大杂烩。
按照今天的分法,百戏大约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部分:1杂技、2舞蹈、3竞技、4假形扮饰、5戏剧百戏之中最具戏剧性的表演部分是角抵戏。
角抵戏最初由格斗竞技发展而来,由于它矛盾对立的演出结构,适宜于戏剧冲突的体现和展开,因而其表演是指逐渐转移到戏剧体裁上来,发展为具备一定情节结构和表演内容的消息,成为这一个时期初级戏剧的主要代表。
角抵戏有一出名叫《东海黄公》。
讲述的是东海有一个人叫黄公,他能用咒术制服老虎驾驭毒蛇,然而到他老了以后,因为酗酒法术失灵,在与老虎打斗的时候为虎所杀。
《东海黄公》在形式上已经不再为仪式所限,演出动机纯粹为了观众的审美取乐,情节具备一定的矛盾冲突,具有对立的双方,发展脉络呈现出一定的节奏型,是中国戏剧史上首次见于记录的一场完整的初级戏剧表演,问:1、百戏是成熟的戏剧模式吗?百戏在戏曲发展历程中是什么角色位置呢?答:不是/百戏是由祭祀仪式歌舞表演的初级戏剧阶段到成熟戏剧阶段的过渡阶段2、中国戏剧史上首次见于记录的一场完整的初级戏剧表演是答:角抵戏《东海黄公》3、《东海黄公》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4、唐五代唐五代戏剧已经接近了成熟的样貌,尽管它的形态还不够完善,不能容纳完整的人生故事而常常切取片段,用成熟的戏曲标准来衡量的话,它的音乐结构尚未发展到程式化的阶段,表演的行当化也刚刚开始,但它却为中华戏曲的形成铺垫了决定性的一步。
中国戏曲史复习一、名词解释1.巫(巫巫)优(俳优)之别:巫以娱神,而优以娱人;巫以歌舞为主,而优以调谑为主;巫以女为主,而优以男为主。
2.东海黄公:情节:东海有个姓黄的老头,年轻时有对付猛兽的法术,后年老力衰,饮酒无度,法术失灵。
有一头白虎出现在东海,黄公前去制伏,中被白虎咬死。
3.歌舞戏:像《代面》《踏摇娘》这类有歌有舞,表演故事的戏。
4.滑稽戏:表演者可以随时的自由更换位置,虽有故事之形,但不需要有故事,且不容合歌舞的戏。
5.参军戏:也称弄参军,是俳优用以嘲弄窘辱士夫,以谐谑为主的戏。
6.元曲: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
一般来说,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是元代文学主体。
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7.曲牌:也就是曲子的调名,因与词后来逐渐脱离音乐而称谓纯粹的文学样式不同,曲一直是供演唱的乐曲,故曲牌也就叫“曲调”。
大多分属于不同的宫调。
8.宫调:是我国古人对调式,乐音结构形式的称谓,就作曲而言,宫调的主要作用在于确定一首曲子的主音以及主音与其他音之间的关系。
就演唱而言,作用是确定乐曲的绝对音高。
元杂剧宫调有十七个,被称为“五宫七调”。
一本四折一楔子是元杂剧剧本的体制。
9.诸宫调:北宋中叶的讲唱艺人孔三传所创造的。
它承袭了前代“变文”“鼓子词”的讲唱传统,创造性地把不同宫调的音乐和谐地联缀在一起,用来说唱一个长篇故事。
他对中国戏剧给予了有力的援助,他将故事的完整性、题材的广阔性和曲调的严整性提供给了戏剧。
或者说是:中国宋、金、元时期的一种大型说唱艺术,以唱为主。
歌唱部分是用多种宫调的若干不同曲调组成,故称为“诸宫调”,亦称“诸般宫调”。
其曲式包含有:单个曲牌的只曲;由一支曲牌反复或多次反复再加尾声而构成的短套形式;用属于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接而成的套曲形式。
这几种曲式,视故事内容情节的需要,用不同的方式组织起来,并间以说白,以说唱长篇故事。
戏曲复习资料一、概述1、戏曲的概念:王国维在《戏曲考源》中的定义:“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2、戏曲的特征:1)综合性特征:载歌载舞,成为中国民间音乐的集大成者。
2)程式性特征:立一定之准式为法,谓之程式。
3、戏曲文化的三大特征:积淀式文化融合性文化民俗性文化二、戏曲史戏曲诞生前:1、先秦乐舞乐舞:祖先在劳动生活、情感交流等各种场合,感于物而动于情,通过语言动作抒发感情表达意愿产生了乐舞。
特征:生活再现性、歌舞乐结合、依附于祭祀仪式产生的职业:1)“巫觋”:乐舞是巫觋的专长,巫觋被认为能与神灵相通,上达人的祈愿,下传神的旨意,主祭司舞,装神弄鬼2)“俳优”宫廷艺人“优孟衣冠”作用:讽谏扮人物。
先秦乐舞已经出现了一些综合性特征,为戏曲的产生准备好了职业。
2、秦汉散乐秦汉散乐包括百戏和角抵戏:百戏:包含歌舞、杂技、武术、滑稽角抵戏:在百戏表演中,有一种运用技艺的戏剧化的表演例:《东海黄公》传递信息,与优孟衣冠不同,它为戏曲萌芽产生而设定了情节的假定性,且可进行反复表演。
3、隋唐歌舞戏、参军戏歌舞戏:假定了情节,演员装扮表演。
《踏谣娘》《大面》《拨头》《踏谣娘》的三点启示:构成了歌舞演故事的艺术形式、已有行当之雏形、歌舞表演与角抵戏的结合,是两小戏或对子戏最早的例证,堪称戏曲的雏形。
参军戏:内容以滑稽调笑为主,一般是两个角色,被戏弄者被称为参军,戏弄者被称为苍鹘。
参军后被叫做副净,苍鹘后被称为副末。
参军戏设定了基本格局,有了戏曲行当的原始特征。
4、宋金杂剧——杂剧、院本北宋时期已有杂剧盛行。
南宋与金朝南北分治后,南宋仍然称杂剧,金则称院本。
地点:东京和临安城中的瓦肆勾栏,集中了大量的伎艺人才,成为各种伎艺交流发展的基地。
人物:撰写杂剧剧本的人被称作“书会才人”或“书会先生”。
北宋杂剧的表演分三个部分:艳段、正杂剧、杂扮,形成了“旦”“贴旦”“副净”“副末”等戏曲表演行当,因此把北宋杂剧看作中国戏曲艺术的雏形。
中国戏曲史考点第一篇:中国戏曲史考点中国戏曲史考卷一、名词解释(共7题)1、优孟衣冠比喻假扮古人或模仿他人。
也指登场演戏。
典故《史记•滑稽列传》记载,有一个叫孟的杂戏的艺人常以谈笑旁敲侧击地劝说楚王。
楚相孙叔敖死后,儿子很穷,孟就穿戴了孙叔敖的衣冠去见楚庄王,神态和孙叔敖一模一样。
庄王以为孙叔敖复生,让他做宰相。
孟以孙叔敖的儿子很穷为辞,并趁机对楚王进行规劝,庄王终于封了孙叔敖的儿子。
后来就用“优孟衣冠”比喻假装古人或模仿他人。
“优孟衣冠”具有浓厚的扮演色彩,但仍属于生活中的作戏,缺乏艺术情境和情节设置。
2、傩傩,以驱鬼逐疫、酬神纳吉为目的,以巫术活动为中心,作为古代原始宗教文化。
傩戏是古老傩文化的一个载体,也称为傩舞,是中国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四川、贵州、安徽贵池、青阳一带以及湖北西部山区。
傩戏的主角是方相氏,表演时,演员戴柳木面具,蒙熊皮,一手持戈,一手持盾,用反复的、大幅度的程式舞蹈动作表演,多在固定的节日演出,极具原始舞蹈风格。
3、角抵戏角抵戏又称百戏,传说起源于战国时代,是一种较量技艺的杂耍表演。
表演者头戴牛角,互相抵触,旁立一裁判以裁决高低。
汉武帝时,扩大了乐府,收集巷陌歌谣,推动乐舞的发展。
丝绸之路的开辟,又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和各民族的艺术汇合。
使得这种表演形式进一步戏剧化了,产生了像《东海黄公》这样既有简单故事情节,又有一定拟态表演的舞剧。
4、踏谣娘唐代盛行的民间歌舞戏。
属于踏歌的一种,本是一种巫歌、巫舞,后来发展成极具观赏性的歌舞和戏剧表演,其功能发生了质的变化。
《踏谣娘》取材于民间故事,讲的是北齐河朔人苏某,烂鼻貌丑,常在醉后殴打他的妻子。
苏妻貌美善歌,将满怀悲怨谱为词曲,倾诉自己的不幸。
其创新之处不仅在于“以歌舞演故事”的“情节化”突破,更在于男演员对于女性角色的艺术化饰演。
男扮女装是“踏摇娘”在表演领域中的一大开拓,它正式启动了长达千年之久的反串化舞台表演之路。
中国戏曲史复习资料考研《中国戏曲史教程》复习题归类整理第一类填空题1.西汉角抵戏的代表作是《东海黄公》。
2.汉代司马迁的《史记滑稽列传》里记载了著名的“优孟衣冠”的故事。
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歌舞戏主要有《代面》(兰陵王)、《踏摇娘》和《拨头》。
4.唐代参军戏的两个主要角色是参军和苍鹘。
5.北宋时期,“变文”被“鼓子词”所继承,用以说唱长篇故事。
6.说唱艺术完全成熟的代表作是金代出现的董解元的说唱诸宫调《西厢记》。
7.构成戏曲的主要来源是古代歌舞、说唱艺术、滑稽戏。
8.瓦舍是一个集多种技艺、供艺人卖艺、观众观看的场所。
9.宋杂剧是在唐代参军戏的基础上,广泛吸收歌舞、多种表演技艺,并将其进一步综合形成的。
10.金院本是金朝在燕山(今北京)建都时逐渐形成的北方派杂剧。
11.金院本与宋杂剧的不同点在于金院本中用大曲歌唱的节目很少;在属于艳段的节目形式上更加丰富;还存在着一类称为“院幺”的特有节目。
12.南戏,又称南曲戏文、南曲、戏文。
最初产生于浙江温州(又名永嘉)地区,故又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13.宋元南戏是指北宋末叶至明初时期在中国南方流行的戏曲艺术。
14.现存南戏中,基本保持戏文的原有面貌或经后人修改过的主要作品有《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琵琶记》、《杀狗记》、《白兔记》、《荆钗记》、《拜月亭记》等十几种剧。
15.宋元南戏中描写爱情婚姻、家庭内容的作品中包含的两种主题是1.以歌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2.描写婚变、以谴责男子发迹变泰负心的。
16.早期南戏不少剧目关于结局的处理不外乎以下两类,一类是给负心汉严厉的惩罚如《赵贞女蔡二郎》、《王魁》和《负心汉陈叔文》;一类是负心丈夫同受害妻子言归于好如《张协状元》。
17.《张协状元》的主要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能够综合运用曲文、念白、科介,充分刻画人物的性格,表现戏剧的冲突。
18.宋杂剧一般是“一场两段”:“先做寻常熟事一段,名曰艳段;次做正杂剧,通名为两段。
中国戏曲史1、中国戏曲的孕育与形成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
汉代,在民间出现了具表演成份的“角抵戏”,尤以《东海黄公》为著。
到了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歌舞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戏”,具有了更为浓郁的表演成份,如《拔头》、《代面》、《踏摇娘》等。
唐代,出现了由先秦时期的优伶表演发展来的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民间的歌舞戏进入宫廷,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民间又出现了“俗讲”和“变文”等通俗说唱形式。
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出现很多市民娱乐场所──“瓦舍”和“勾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有了综合的趋势,出现了“宋杂剧”。
金代,在宋杂剧基础上,北方出现了“金院本”,南方出现了“南戏”。
元代,北方形成“北杂剧”,南方南戏进一步发展成熟,戏曲形成。
2、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宋元南戏南戏,是中国戏曲最早的表现形式,它形成于南北宋之交的浙江温州(古称永嘉)一带的民间,时称撚兰卧泳鐢。
它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融和南方民间小曲、说唱等艺术因素形成的。
以体制庞大、曲词通俗质朴为其特点,已粗具戏曲的基本艺术特征。
剧目多表现民间故事。
3、中国戏曲的第一个繁盛期──元杂剧元代,是中国戏曲史的一种重要时期,它以其元曲闻名于世,而元曲中影响最著者,唯北杂剧(亦称元杂剧)。
北杂剧之文学,以质朴自然胜,后世戏曲文学无有出其右者;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杂剧作家,使北杂剧成为一代之文学。
北杂剧之表演则显示出戏曲在形成之初的朴实和浓郁的民间气息。
4、中国戏曲的第二个繁盛期──明清传奇传奇,源于宋元南戏,是它成熟化与规范化的结果。
明中叶以后,传奇代替杂剧成为戏曲舞台上的主角。
其剧本文学曲词典雅,体制庞大,名篇佳作不胜枚举,为戏曲文学绝盛之时。
表演上则日趋成熟.5、明代四大声腔所谓明代四大声腔是对中国明代南曲系统的浙江海盐腔、浙江余姚腔、江西弋阳腔和江苏昆山腔的合称。
明代戏曲,在音乐上出现明显的地方化趋势,主要表现为地方声腔的崛起。
中国戏剧通史复习题一、填空题1、中国戏曲的特征可以概括为综合性、程式性和虚拟性..2、中国戏曲的起源发生有多种观点;如王国维的古巫古优说;此外还有印度梵剧说、影戏傀儡戏说、原始歌舞说、宗教仪式说等观点..3、西汉角抵戏的代表作是东海黄公..4、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歌舞戏主要有代面、踏摇娘和拨头..5、唐代参军戏的两个主要脚色是参军和苍鹘hú..6、宋杂剧一般是“一场两段”:“先做寻常熟事一段;名曰艳段;次做正杂剧;通名为两段..”7、院本是金代所流行的一种戏曲形式..“院本”指行院艺人的演出脚本..院本是宋杂剧与元杂剧之间一个非常重要的过渡..8、南戏是公元12世纪在南方温州等地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一般认为南戏的产生是中国戏曲形成的标志..9、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是现存最早的三个宋元南戏剧本;包括小孙屠、张协状元和宦门子弟错立身..10、元代后期南戏发展出现复兴的局面;产生了五大南戏;分别是琵琶记、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11、宋金时期长篇讲唱文学诸宫调对元杂剧形成产生重要影响;现知作品主要有刘知远诸宫调、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和天宝遗事诸宫调..12、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王实甫..13、写出下列元代戏曲作家的一部主要作品:关汉卿: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白朴:墙头马上\梧桐雨郑光祖:倩女离魂马致远:汉宫秋纪君祥:赵氏孤儿王实甫:西厢记14、元杂剧创作中;白朴描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的作品是梧桐雨..15、纪君祥的杂剧赵氏孤儿是着名的悲剧作品;王国维认为该剧“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之中;亦无愧色也”..16、写出下列传奇作家的一部主要作品:汤显祖:牡丹亭孟称舜:娇红记李渔:风筝误洪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17、“临川四梦”是指明代传奇作家汤显祖的四部作品;分别是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梦..18、明代传奇创作的两个派别是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和以汤显祖为代表的临川派..19、明代传奇作家梁辰鱼的浣纱记主要讲述范蠡和西施的爱情故事;并描写了吴越两国历史之兴衰..20、明代南戏四大声腔是指昆山腔、弋阳腔、海盐腔、余姚腔..21、李渔的戏曲理论主要显示在他的闲情偶寄一书中;其中就戏曲的创作提出了“立主脑”、“减头绪”、“密针线”、“审虚实”的主张..22、洪升的长生殿取材于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23、滚调是在曲牌中加入一些唱词和念白..加念白;称滚白;加唱词;称滚唱..24、京剧是西皮调和二簧腔流传到北京以后吸收融汇了山陕梆子和昆腔、京调高腔等剧种的艺术营养;并接受了北京语音和观众欣赏趣味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25、清初之后;民间的歌舞、说唱艺术兴旺发达起来..许多民间表演和说唱艺术在高腔、梆子、皮簧等声腔剧种的影响下;发展成为民间小戏;如花鼓、滩簧、采茶、秧歌、道情等..26、梆子秦腔作为一种戏曲声腔;最早的文字记载是明万历年间的抄本钵中莲传奇第十四出补缸中贴扮王大娘;净扮顾老儿所唱〔西秦腔二犯〕..27、藏戏;藏语称阿吉拉姆;意为仙女大姐;简称“拉姆”;亦名朗达;是我国少数民族戏曲中历史悠久、流传甚广;影响深远的剧种..28、京剧“老生三杰”是指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29、京剧“四大名旦”是指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30、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授予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二、名词解释1、吴江派——以江苏吴县人沈璟为代表的创作流派;主张填词要合律依韵;语言要力求本色;符合舞台演出需要..2、临川派——以江西临川人汤显祖为代表的创作流派;主张戏曲创作要传情写意;强调发扬作者的个性与才能;具有浪漫主义倾向..3、民间小戏——清中叶以后在民间歌舞和民间说唱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戏曲形式;如花鼓戏、滩簧戏、采茶戏、秧歌戏、道情戏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剧目短小、唱腔简单、表演质朴的“两小小丑、小旦戏”或“三小小生、小旦、小丑戏”..4、苏州作家群——明末清初;昆曲的发祥地昆山、苏州、无锡一带出现了一大批以创作传奇剧本、从事戏曲活动为生的剧作家;他们的剧作以反映社会现实为特色;被后来的戏曲史学家称为苏州作家群..代表作家有李玉等..5、闲情偶寄——清初着名的戏曲家李渔的着作;他在书中提出“立主脑”、“减头绪”、“密针线”、“审虚实”的戏曲创作主张;对后来的剧本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6、傩戏——又称傩堂戏、端公戏;是由民间的巫傩祭祀仪式吸取民间戏曲在清中叶形成的一种带有宗教色彩的戏曲形式..7、梆子腔——因以硬木梆子击节而得名;采用版式体的音乐结构;唱词为七言或十言诗赞体;是花部地方戏中形成较早、剧种较多、影响较大的一个声腔剧种体系..三、解答题1、昆山腔是如何形成的答:昆山腔;简称昆腔;又称昆曲、昆剧;是明中叶至清初最有影响、最为成熟的戏曲样式;因形成于江苏昆山一带而得名..昆山腔原本是昆山一带流行的清唱小曲;元末明初;顾坚等人把流行于昆山一带的南曲原有腔调加以整理和改进;称之为“昆山腔”;为昆曲之雏形..明嘉靖年间;以魏良辅为首的一批艺术家借鉴北曲的演唱艺术;广泛吸收海盐腔、弋阳腔的特点;又对昆山腔进行了一次重大的改革;创建了一种号称“水磨调”的戏曲新腔..这种水磨腔具有委婉细腻、清丽悠扬的演唱特点..隆庆年间;昆山戏曲作家梁辰鱼为昆山腔创作了浣纱记;演出大获成功;扩大了昆山腔的影响..万历以后;文人学士竞相为昆山腔创作剧本;并有人在理论上总结、探索剧本创作和演唱的经验;推动了昆山腔的迅速发展;使之成为流行全国的大剧种..2、花雅之争及其意义答:花即花部;雅即雅部..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黄调;统谓之乱弹..雅部就是..花雅之争指清乾隆末年至咸丰年间;以梆子、皮簧为代表的花部地方戏和雅部昆曲争取演出市场和观众的竞争..花部诸腔进入北京和扬州等大都市后;对被封建统治者封为雅部正音的昆腔造成严重的威胁..昆曲观众的聚减;引起了封建士大夫们的严重关注..在他们的呼吁下;清王朝动用行政手段扶持和维系昆曲的剧坛霸主地位;禁止花部地方戏的演出;从而形成了一场持续近一个世纪的“花雅之争”..花雅之争先是京腔和昆剧争胜;后有秦腔的冲击;最后又出现了徽班进京..虽然皇室竭力地扶持昆剧;但是在花雅之争的长期拉锯战中;昆剧终于逐渐进入颓势..不过由于各种地方戏聚集等大城市;文化交流频繁;花部和雅部之间在竞争的同时也互相吸取经验;花雅的相互竞争最终促发了京剧的形成;带来中国戏曲史的新发展..四、论述题1、结合观看戏曲演出的经验或经历;谈谈对戏曲艺术的感受和认识..2、戏曲艺术演出或作品中表达爱情的戏如牡丹亭、西厢记;其它亦可很多;谈谈对此类戏的感受和认识..3、你认为戏曲艺术在当今社会有无存在价值;说“有”或“无”;都请提出理由..。
中国戏剧史复习资料1、北宋杂剧最初的兴起地点是都城汴京,商业性演出产所称之为“瓦舍勾栏”。
2、宋杂剧内容的首要特色在于它的政治讽刺性。
3、汉代百戏中最具戏剧性的是角抵戏,典型例证是具备了完整的故事情节的《东海黄公》。
4、唐代歌舞戏十分兴盛,最接近戏剧的剧目是《踏摇娘》,奠定了后世戏曲的主调,其主角歌唱,旁人帮和,男扮女装,旦、丑相对的表演形式,也开了宋代南戏的先河。
5、戏曲是一种把诗、歌、舞的艺术因素结合起来,使之共同为戏剧模拟人生情境的目的服务的舞台表演艺术。
这是一种在东方思维方式支配下孕育成熟的戏剧形态。
中国型的成熟戏剧——戏曲的出现是在两宋时期。
其代表形态是南北宋之交在东南沿海一带形成的南戏。
6、流传至今的宋代南戏戏文有5种,内容分为两类:书生负心戏,即《赵贞女蔡二郎》、《王魁》、《张协状元》三种;爱情磨难传奇,即《王焕》、《乐昌分镜》两种。
7、时空自由的美学原则是中国戏曲舞台最本质的审美特征。
8、南戏标志着中国成熟戏曲样式的诞生:宋代南戏已经能够熟练的运用是歌舞的综合舞台形式来表现完整的故事情节和比较复杂的场景,其基本表现形式是由角色装扮成剧中人物,模仿人物的生活情景,运用歌唱和对白的发声手段,利用舞蹈、身段、模拟动作等表演方式,在舞台上建立起一定的人物关系和戏剧情境,制造戏剧冲突,从而展现一个完整而有意义的人生故事,已经具备了中国戏曲的最一般特征,因此说标志着成熟。
9、上场诗:元杂剧里的任务上场时,大多都要先念几句诗,即所谓上场诗,格式通常为五言、七言四句,内容一般与人物身份、心情、境遇有关。
10、王实甫的《西厢记》第一次正面提出了以“有情”作为婚姻基础的理想。
11、元代南戏的集大成之作是高明的《琵琶记》,高明被誉为南戏中兴之祖。
高明的《琵琶记》的取得的艺术成就:(1)关目设计上的双线结构,剧情沿着两条线索发展;(2)展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3)语言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成就,尤其长于人物的心理描写。
中国戏曲史复习1、戏剧的基本艺术特征(表演层面):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2、什么是戏剧什么是戏曲?3、我对中国戏曲的认识4、戏曲四大行当:生旦净丑5、中国戏曲起源过程中的几重形态:一、诗乐(上古歌舞——百戏、角抵、歌舞戏)二、仪式(蜡祭、巫觋、傩仪——傀儡)三、俳优(科诨、优戏、杂剧)四、唱叙艺术(民间说唱)6、【秦】代表作:《东海黄公》这个故事在表演中人物、情节、冲突、结局,都是排定了的,这显然已不属于两两相角、以力的强弱裁定胜负的角抵竞技,而是衍化为表演既定的故事内容的戏剧表演。
7、【唐】参军戏是隋唐两宋时期流行的一种科白类滑稽优戏。
通常有两个角色表演:一个叫参军,是被戏弄的角色;一个叫苍鹘,是执行戏弄的角色。
参军、苍鹘是后世戏剧中净、末两个角色的来源。
名目如《说咸淡》《三教论衡》等。
总结:第一章,要能说出戏曲演变的顺序,脉络清晰,做到心里有数【宋金杂剧】不出大题,看一下教案就行【元】宋元南戏1、“南戏之祖”关汉卿作品《琵琶记》2、最早的南戏《永乐大典戏文三种》3、元杂剧代表作家及其作品(填空)关汉卿:《单刀会》、《救风尘》、《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郑光祖《倩女离魂》白朴:《墙头马上》、《梧桐雨》王实甫:《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元杂剧四大爱情剧:王实甫的《西厢记》、关汉卿的《拜月亭》、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元杂剧四大悲剧: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四大南戏:《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简称“荆刘拜杀”元杂剧的基本体制及其特点(一)剧本结构:一般是一剧四折一楔子,剧末附“题目正名”。
四折戏按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安排。
楔子用来交代剧情、人物或串联两折,可放在剧首(序幕)或中间(过场戏)。
题目正名为二句或四句诗,扼要概括剧情,用于剧团演出前贴“招子”(海报)之用。
结构例外的剧作如《西厢记》(五本二十一折),《西游记》(六本二十四折),《赵氏孤儿》(一本五折)。
1、我国第一部由联合国颁布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是什么?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2、京剧今年几岁了?京剧是流传全国的一种戏曲。
在国外,他往往代表着中国的戏曲艺术,所以又被称为“国剧”,京剧,又称“皮黄”,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国最具影响力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
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的《申报》。
3、你知道八大样板戏吗?“样板戏”的正式名称为“革命样板戏”。
1966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的《贯彻执行毛主席文艺路线的光辉样板》一文,首次将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并称为“江青同志”亲自培育的八个“革命艺术样板”或“革命现代样板作品”。
1967年5月31日《人民日报》社论《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一文,正式提出了“样板戏”一词。
一、京剧《智取威虎山》二、京剧《红灯记》三、京剧《沙家浜》四、京剧《海港》五、京剧《龙江颂》六、京剧《奇袭白虎团》七、舞剧《白毛女》八、舞剧《红色娘子军》1967年5月9日至6月15日八个样板戏同时在北京上演,对样板戏的宣传登峰造极。
4、哪一个剧种全由女演员参与演出?越剧(浙江)是中国汉族五大戏曲种类之一,是目前中国第二大剧种。
越剧是我国唯一一种全部是女演员的剧种,所以又称为女子文戏。
5、戏曲四功:中国戏曲的表现形式基本上是一种歌舞形式,它是通过“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即“四功五法”的手段来反映历史或现代的人物、生活。
6、戏曲四大名著:《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长生殿》7、古代世界三大戏剧:古代希腊戏剧(相继消亡)古代印度戏剧(相继消亡)古代中国戏剧(形成于宋代、10世纪、最晚产生)8、唐朝以前(包括唐、五代)戏剧是单一的表演形式,宋以后则是另一种表演,因此唐以前戏剧被命名为“古剧”(此间“古”是相对于宋代而言)。
《戏曲》复习资料上篇第一章中国戏曲的萌芽、形成与元杂剧的繁荣1、戏剧:戏剧就是将曲词、饶舌、舞蹈、音乐、演出、甚至杂技、武术、美术等有机融合为一体的具有高度综合性艺术特征的一种文体。
2、戏曲分为萌芽、滋长、发展、成熟等几个重要发展阶段。
3、关于戏曲的起源,学术界存有巫优说道、完整歌舞说道、傀儡说道及外来说等。
4、做为古代戏剧诸要素之一的歌舞,兴盛于原始社会。
5、《挥挥娘》就是具有具体内容故事情节的歌舞演出。
6、以科白搞笑居多的参军戏来源于后汉。
7、宋代戏曲的典型范式是宋杂剧,包括宋杂剧、南宋官本杂剧和金院本。
(南宋官本杂剧是北杂剧的延续和发展)8、宋金杂剧涵盖歌舞戏、滑稽戏、饶舌、杂艺诸因素在内的综合性艺术样式。
9、宋金杂剧的器形特征:(一)演出故事。
有的是有头有尾的故事,有的是故事的片段;(二)、搞笑调笑占据关键边线,可以说道存有杂剧表演便存有科诨;(三)、歌唱、白苞、舞蹈、武技等多种演出方式都获得应用领域;(四)、音乐就是不可或缺的成分;(五)、多与百戏同时表演。
10、正杂剧(偏重故事表演、综合性较强)呈现的表演特点:用北曲演出,但套曲使用多寡尚无定制,演员分工更细、形成以人物类型划分的脚色;故事性明显增强,注重化装和人物造型,加入乐器伴奏,有了专供演出的戏台。
11、宋金杂剧是元杂剧的早期形态。
12、诸宫调盛行于北宋中期,首创为孔三传,诸宫调做为叙事体的通俗讲唱文学。
13、诸宫调与北杂剧的不同:诸宫调用第三人称,而北杂剧用第一人称,以便抒发戏剧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114、诸宫调不仅广罗各种传统音乐的曲调,也把传统音乐中原有的各种曲牌联套的形式加以发扬广大,使之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在历史上第一次完成了一种既有曲调变化,又有宫调变化的联套体制。
(诸宫调是元明以来杂剧的传奇之鼻祖)15、元杂剧兴盛的标志:(1)、作家队伍的发展壮大和杰出杂剧作品的陆续拉开序幕,也就是元杂剧经济繁荣的显著标志和关键实际的彰显。
一、戏曲的起源和发展历程1.戏曲的起源据考古学研究,中国戏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夏、商、周时期。
最早的戏曲形式是祭祀活动中的歌舞与神秘仪式,后来发展成为古代民间劳动生活的产物。
2.戏曲的发展历程中国的戏曲历史悠久,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戏曲的基本格局。
戏曲在唐代盛行,发展出多种不同的戏曲类型,如散曲、小令、曲子、兮船调等。
宋元时期,戏曲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形成了各种类型的散曲、小调、大曲等。
明清时期,戏曲的发展达到巅峰,京剧等经典剧种相继出现。
二、中国戏曲的类型中国戏曲有多种不同的类型,主要可以分为话剧、京剧、昆曲、评剧、豫剧、越剧、粤剧等。
每一种戏曲都有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表演特点。
下面针对部分主要戏曲类型做一个简单的介绍:1.京剧京剧是中国戏曲中最著名、最受欢迎的一种。
它的表演手法多样且技艺繁复,表演内容广泛,具有独特的叙事方式和表现手段。
京剧有丰富的剧目内容,表演时舞台音乐、道具布景都十分精美,整齐明快的打击乐总是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2.越剧越剧是浙江地区的一种地方戏曲,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其表演风格细腻婉转,舞台装饰精美,表演细致入微,情感饱满。
3.昆曲昆曲是中国戏曲中的一种古老的戏曲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
其表演特点是优美、细腻、婉转、典雅,语调舒缓如歌,富有叙事、抒情性质。
4.粤剧粤剧是广东地区的一种戏曲,表演特点是舞台大型、歌舞兼备、武打精彩。
粤剧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精湛的表演技巧而著称。
以上仅是四种中国戏曲类型的简单介绍,实际上中国戏曲类型还有很多,每一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和表演风格。
在中国戏曲表演中,有许多独特的表演技巧,下面将针对戏曲表演的一些技巧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1.唱腔唱腔是中国戏曲的一种表演形式,表演者在唱腔中既要演唱,又要演戏,唱腔的表演需要有扎实的声乐基础,同时还需要有很强的演技。
唱腔的演唱技巧包括音准、声音的变化、气息的控制等。
2.表演动作中国戏曲的表演动作非常讲究,演员需要通过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来表达情感和塑造角色。
中国戏曲史
1、中国戏曲的孕育与形成
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
汉代,在民间出现了具表演成份的“角抵戏”,尤以《东海黄公》为著。
到了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歌舞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戏”,具有了更为浓郁的表演成份,如《拔头》、《代面》、《踏摇娘》等。
唐代,出现了由先秦时期的优伶表演发展来的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民间的歌舞戏进入宫廷,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民间又出现了“俗讲”和“变文”等通俗说唱形式。
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出现很多市民娱乐场所──“瓦舍”和“勾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有了综合的趋势,出现了“宋杂剧”。
金代,在宋杂剧基础上,北方出现了“金院本”,南方出现了“南戏”。
元代,北方形成“北杂剧”,南方南戏进一步发展成熟,戏曲形成。
2、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宋元南戏
南戏,是中国戏曲最早的表现形式,它形成于南北宋之交的浙江温州(古称永嘉)一带的民间,时称撚兰卧泳鐢。
它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融和南方民间小曲、说唱等艺术因素形成的。
以体制庞大、曲词通俗质朴为其特点,已粗具戏曲的基本艺术特征。
剧目多表现民间故事。
3、中国戏曲的第一个繁盛期──元杂剧
元代,是中国戏曲史的一种重要时期,它以其元曲闻名于世,而元曲中影响最著者,唯北杂剧(亦称元杂剧)。
北杂剧之文学,以质朴自然胜,后世戏曲文学无有出其右者;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杂剧作家,使北杂剧成为一代之文学。
北杂剧之表演则显示出戏曲在形成之初的朴实和浓郁的民间气息。
4、中国戏曲的第二个繁盛期──明清传奇
传奇,源于宋元南戏,是它成熟化与规范化的结果。
明中叶以后,传奇代替杂剧成为戏曲舞台上的主角。
其剧本文学曲词典雅,体制庞大,名篇佳作不胜枚举,为戏曲文学绝盛之时。
表演上则日趋成熟.
5、明代四大声腔
所谓明代四大声腔是对中国明代南曲系统的浙江海盐腔、浙江余姚腔、江西弋阳腔和江苏昆山腔的合称。
明代戏曲,在音乐上出现明显的地方化趋势,主要表现为地方声腔的崛起。
对后世戏曲影响最大的是后两种,即弋阳腔和昆山腔,前者发展为全国影响广泛的高腔系统;后者发展成典雅细腻的昆曲。
用昆曲演唱。
6、中国戏曲的转型期──清代地方戏的兴起
自清代前期起,戏曲舞台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戏曲的民间化和通俗化。
先是昆曲、高腔折子戏的盛行,后是地方戏的兴起。
从此,戏曲舞台不再是传奇戏的天下,昆曲与高腔有了来自民间的竞争者。
戏曲的表演场所也由厅堂氍毹变为了茶肆歌台。
7、徽班进京
乾隆五十五年,即公元1790年,为庆祝乾隆的八十寿辰,撊鞌徽班进京献艺,带来了与昆曲皆然不同的一种地方曲调棗徽调,给京城观众以耳目一新之感。
而后,撍南矓、摯禾〝、摵痛簲等徽班相继进京。
徽调以其通俗质朴之气赢得了京
城观众的欢迎,从此在京城扎下了根。
8、中国戏曲史上的大事──京剧形成
继徽班进京之后,湖北汉调艺人也于道光年间(1828年前后)进京与徽班艺人同台献艺,他们同徽调艺人一样唱皮黄腔,只是更具湖北风格。
徽、汉皮黄在京城和流,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终于在1840年前后,形成一种独具北方特色的皮黄腔棗京剧。
9、京剧的第一个鼎盛期──清代同治、光绪年间
京剧形成后不久,即迎来了它的第一个繁盛期,时间在清同治、光绪年间。
当时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京剧演员并在此时引起了宫廷官方的喜爱。
宫内优厚的物质条件促进了它艺术上的成熟。
10、京剧的第二个鼎盛期──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
20世纪初撔挛幕硕瘮所带来的新思潮极大地促进了京剧艺术的发展,京剧又迎来了它的第二个繁盛期。
这一时期京剧的繁荣主要表现在优秀京剧演员的层出不穷上。
而且,这个时期也是京剧流派产生最多的时期,旦行的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撍拇竺;生行的余(叔岩)派、马(连良)派、麒(麟童)派;净行的金(少山)派、郝(寿辰)派、侯(喜瑞)派、丑行的萧(长华)派等。
每个流派的创始者拥有一批数量可观的剧目,所以这个时期也是京剧文学的繁荣期。
这个时期一直持续到了20世纪40年代末.
11、京剧的第三个鼎盛期──20世纪50年代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全国处处呈现出万象更新之貌。
京剧也因此迎来它艺术上的春天。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到1959年前后,它的艺术生命又到了第三个顶峰。
这个时期的繁荣是以演员阵容的强大,梯队的完整为标志的。
《白蛇传》、《将相和》、《穆桂英挂帅》、《野猪林》等优秀剧目的出台,也将京剧文学的发展推向了一个高峰。
12、新兴地方戏的产生──越剧、评剧、黄梅戏等
20世纪初,一批新兴地方戏开始在各地戏曲舞台上出现,包括越剧、评剧、黄梅戏等。
它们均由民间小戏发展而来,具有极为浓郁的民间乡土气息,进入城市后,它们吸收京剧、梆子等老剧种的艺术营养,表演上得以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