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多糖抗病毒作用研究进展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10
植物多糖的研究进展单位:摘要:大量的药理和临床研究表明,多糖类化合物是一种免疫调节剂,它能激活免疫细胞,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而对正常细胞没有毒副作用,十多年来已逐渐发展为一种免疫疗法[1,2]。
到目前为止,已有300多种多糖类化合物从天然产物中被分离提取出来,其中从植物,尤其是从中药中提取的水溶性多糖最为重要,已发现有100多种中药中的多糖类化合物具有免疫促进作用[3-7]。
这类多糖没有细胞毒性而且药物质量通过化学手段容易控制,已经成为当今新药的发展方向之一[8]。
但是,多糖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至今并不十分清楚。
` 关键词:植物多糖功能进展70年代以来,科学家们发现多糖及糖复合物参与了细胞的各种生命现象的调节,如免疫细胞间信息的传递和感受,这与细胞表面的多糖体的介导有密切关系。
大量的药理和临床研究表明,多糖类化合物是一种免疫调节剂,它能激活免疫细胞,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而对正常细胞没有毒副作用,十多年来已逐渐发展为一种免疫疗法。
到目前为止,已有300多种多糖类化合物从天然产物中被分离提取出来,其中从植物,尤其是从中药中提取的水溶性多糖最为重要,已发现有100多种中药中的多糖类化合物具有免疫促进作用。
这类多糖没有细胞毒性而且药物质量通过化学手段容易控制,已经成为当今新药的发展方向之一。
多糖的免疫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多糖对机体的免疫调节作用,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和途径。
1、激活巨噬细胞由于巨噬细胞在抵御各种感染和抗肿瘤方面具有主要作用,因而激活巨噬细胞可提高机体抗病菌和抗肿瘤的能力。
如从紫松果菊中分离出来的多糖与小鼠骨髓中的巨噬细胞共同孵育,则巨噬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毒性被大大激活。
进一步的实验证明,由这种植物的细胞培养物中分离提取得到的一种由阿拉伯糖和半乳塘所组成的多糖可促进巨噬细胞产生肿瘤细胞坏死因子α和干扰素β,从而增强对肿瘤的毒性。
再如,香菇多糖能增加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绝对数量。
这种作用在体内给药后第5天达到高峰[10]。
补益类中药所含多糖成分的免疫调节作用研究进展【关键词】补益中药;多糖;免疫调节作用;研究进展多糖(polysaccharides)是由许多相同或不同的单糖以α-或β-糖苷键所连接而成的结构复杂的生物大分子化合物,又称多聚糖,是构成生命的四大基本物质之一。
中药所含的化学成分多种多样,其中大多数都含具有药理作用的活性成分之一多糖。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在目前已报道的一百余种中药多糖中,大多数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如抗感染、抗肿瘤、抗病毒、抗氧化、免疫调节、降血糖及延缓衰老等,且其毒副作用小,有的已广泛应用于临床[1]。
而大量实验和临床研究证实,许多具有补益功效的中药所含的多糖具有肯定的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作用,如促进免疫细胞增殖与分化,活化免疫细胞,分泌免疫调节因子等等[2]。
在当前药物研究趋势由化学合成药物转向天然药物的今天,人们对中药多糖类药物的研究也越来越活跃。
本文对近年来补益中药所含多糖成分的免疫调节作用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对免疫系统器官的影响当前关于补益中药多糖对于免疫器官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胸腺与脾的研究方面,胸腺是培育和选择t细胞的重要中枢淋巴器官,脾脏则含有各种免疫细胞,是机体进行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
大枣多糖大、中、小剂量(400、200、100mgkg-1)可使小鼠胸腺皮质显著增厚,脾小节显著增大,而且能使胸腺皮质淋巴细胞数和脾淋巴细胞数显著增加,其中以大、中剂量的大枣多糖对胸腺、脾脏萎缩的拮抗作用为强,结果表明其可明显提高机体免疫功能[3]。
而怀山药多糖则可明显拮抗小鼠脾和胸腺的萎缩,使皮质厚度增加,皮质细胞数增加,淋巴细胞数增加,以大剂量400mgkg-1怀山药多糖作用为优,表明其多糖明显能兴奋免疫器官,增强免疫细胞功能[4]。
同样菟丝子多糖、麦冬多糖、太子参多糖、淫羊藿多糖以及枸杞多糖均能对小鼠免疫损伤的胸腺和脾脏具有保护作用,可明显增加胸腺和脾脏重量,脏器指数显著升高。
2对t细胞功能的影响t细胞既是免疫应答的效应细胞,也参与免疫应答的调节,抗原刺激在体内发生的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都是由抗原递呈细胞和th细胞的相互作用开始的[5]。
多糖的研究应用与发展[摘要]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对多糖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临床应用及日常保健提供帮助。
多糖能够提高机体免疫力,具有抗肿瘤、抗衰老、抗病毒、降血糖、降血脂、防辐射、抗菌、抗寄生虫等作用,对治疗肝脏、肾脏、胃肠道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疗效显著。
多糖在中国有丰富的资源,发展潜力极大。
[关键词]多糖;药理作用;发展1.前言糖类是自然界中蕴藏最多,与人类生活最密切相关的一类化合物。
多糖又称多聚糖,有的是构成动植物骨架的组成成分,有的具有特殊的生物活性,还有的具有储存和转化食物能量的功效。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多糖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包括提高机体免疫力,具有抗肿瘤、抗衰老、抗病毒、抗氧化、降血糖、降血脂、防辐射、抗菌、抗寄生虫、抗风湿性关节炎等作用。
现将对近些年来多糖的功能研究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研究多糖的功能做基础,为人类的健康保健提供帮助。
2.多糖的药理作用2.1免疫调节功能有的活性多糖能促进T细胞、B细胞增殖,激活LAK细胞,提高巨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某些活性多糖(如茯苓多糖、酵母多糖、当归多糖等)还能通过不同的途径激活补体系统,这是其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1]。
张庭廷[2]等研究黄精多糖的生物活性时发现,其可促进小鼠溶血素的生成,增强体液免疫功能;提高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的能力,促进非特异性免疫作用。
陈冠敏[3]等研究发现龙眼多糖口服液能够提高正常小鼠的机体免疫功能,积极维持机体的正常运行,可作为一种理想的免疫保健品食用。
2.2抗肿瘤作用多糖主要通过直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改变肿瘤细胞膜的生长特性,抗氧化、清除自由基,影响癌基因的表达,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分化以及提高机体免疫力等途径表达抗肿瘤作用。
姬松茸多糖(AB01-P)[4]可极显著地提高S180荷瘤小鼠的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有一定的诱导MG/63细胞凋亡作用,抗肿瘤作用显著。
陈留勇[5]等从黄桃中提取的水溶性多糖HTP1和HTP2,在提高免疫力、清除自由基、抗肿瘤方面有显著作用。
中草药抗病毒及有效成分提取研究进展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投向了中草药,本文通过搜集多味中草药的抗病毒作用、抗病毒中药的有效部位或单体成分以及现代多用的中草药提取新技术的开发利用来使读者了解中草药研究的发展近况。
关键词:抗病毒、中草药、单体成分、提取技术近年来,国内外科研工作者已从中草药中筛选和寻找出一些高效抗病毒药物,其中有些已被开发应用于临床。
随着高科技的飞速发展,中草药抗病毒研究必将走向细胞、分子甚至基因水平,这对研究并开发高应用价值的中药制剂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单味抗病毒中草药研究证实,有些中草药具有非常强的抗病毒作用。
在临床上治疗病毒性疾病的单味中药如清热药的板蓝根、黄柏、黄芩、黄连、金银花、连翘、叶下珠等, 解表药的麻黄、桂枝、香薷、紫苏叶、防风、薄荷等。
根据临床实践和现代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抗病毒中药可分为两大类。
一是能直接灭活或抑制病毒的中草药, 常用的有醋、黄芪、板蓝根、麻黄、苍术、五味子、蚕砂、桑叶、青蒿、马鞭草、地丁、木贼、紫草、香附、夏枯草、天花粉、甘草、三七、大黄、大青叶、女贞叶、白头翁、地榆、地骨皮、百部、防风、连翘、吴茱萸、虎杖、侧柏叶、二花、鱼腥草、茵陈、厚朴、穿心莲、桂枝、柴胡、菊花、野菊花、黄连、黄柏、蛇床子、蒲公英、薄荷等; 二是通过诱生干扰素或促进人体免疫功能而达到抗病毒作用的中药,常用的有人参、茯苓、猪苓、党参、黄芪、山药、首乌、巴戟天、灵芝、黄精、肉苁蓉、菟丝子、山茱萸、当归、刺五加、枸杞子、虫草等。
在临床上,使用频率较高或抗病毒研究较深入的单味中草药有下述中药。
人参人参对 HSV - 1、柯萨奇 B3病毒复制有明显抑制作用,同时表现出对病毒感染细胞有很强的保护作用,对疱疹型口炎和口腔溃疡效果显著,有效率达 88.8 %和 76.9 % ,其作用机理是直接杀伤病毒。
艾叶据研究,艾叶对腺病毒 3型、鼻病毒、疱疹病毒,副流感 I型病毒仙台株和流感病毒 A等呼吸道病毒进行抑制实验, 结果表明,艾叶对这几种病毒都有抑制作用。
多糖类物质的研究进展李自明 11级食品科学与工程 111304023摘要多糖是由10个以上单糖通过糖苷键连接而成的聚糖,在自然界中分布极广,在高等植物、藻类、菌类及动物体内均有存在,是自然界含量最丰富的生物聚合物。
人们对多糖的认识首先是把它看作食物中的能量来源。
多糖作为药物始于1943年,但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逐渐发现多糖在抗肿瘤、肝炎、心血管疾病、衰老等方面有独特的生物活性,且细胞毒性极低。
近年来,由于天然药物化学、药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多糖分析手段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研究发现,多糖可作为生命活动中核心作用的遗传物质,它能控制细胞分裂和分化,调节细胞的生长与衰老等多种复杂的功能。
本文将对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组分分析以及生物活性等研究内容做一综述。
关键词多糖;分离纯化;结构分析;生物活性1多糖的研究概况多糖是除了蛋白质和核酸以外的一类重要的生物大分子, 虽然糖类的研究并不比蛋白质和核酸晚, 但其研究层次与水平还远远落后于蛋白质和核酸。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免疫物质、生物膜及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表明, 糖类在生物体内具有各种关键的生物学功能, 因此糖类的研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大量的药理实验表明,多糖类化合物具有免疫增强与调节、抗肿瘤、抗病毒、抗凝血、抗放射、抗衰老等作用。
日本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已有数种多糖应用于临床。
近年来,日本及欧美学者引进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手段,加强对中药多糖活性决定簇等化学结构与功能关系的研究,并在柴胡、当归等中药的研究方面有了一定的突破。
国内的研究起步较晚, 虽然已在云芝糖肽、银耳多糖等的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对药用多糖的研究仍多偏重于提取、分离、精制、化学组成等方面, 大多数品种尚处于实验阶段或仅用于滋补品和饮料,与国外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
2多糖的分离纯化与性质研究2.1 多糖的提取分离与纯化多糖是极性大分子化合物,大多采用不同温度的水、稀碱或稀盐溶液提取,尽量避免在酸性条件下提取,以防引起糖苷键的断裂。
赤灵芝多糖抗病毒活性和增强免疫作用研究畜禽传染性疾病,尤其是病毒性疾病,是危害畜牧业发展的首要问题,由于它们能造成畜禽养殖业的巨大损失而在全世界范围内备受关注。
因病毒具有独特的生物特征和发病机理,目前还没有针对病毒性疾病有效的治疗方法,所以疫苗接种则成了主要的预防措施。
虽然有关传染性疾病疫苗的研究和应用很多,但现有疫苗的免疫效果却不尽人意,很多疫苗由于病毒的易变异性和理化因素等影响,经常出现免疫失败的现象。
近年来,在畜禽免疫方面,中药多糖增强免疫应用受到了兽医界医药科研者的广泛关注。
研究证明,许多中药及其组分具有一定的抗病毒和增强免疫作用,一些中药及其组分在疫苗接前后使用,这样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传染病发病率。
灵芝(Ganoderma lucidum)在我国应用历史悠久,灵芝的药用成分非常丰富,尤其是从灵芝中提取的灵芝多糖(Ganoderma lucidum polysaccharides,GLP)。
近年来试验研究表明,灵芝多糖具有增强免疫功能、抗病毒、抗炎症、抑制肿瘤、降血压、护肝等作用,上述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医上,且相关作用已得到多方面的实验验证,但灵芝多糖在畜禽生产方面的研究还很有限,尤其是在畜禽生产中抗病毒和增强免疫作用方面的研究甚少。
因此,本论文以赤灵芝多糖为研究目标,通过相关体内外试验,研究了赤灵芝多糖抗病毒与免疫调节作用及其机理,为赤灵芝多糖在养禽养殖上的应用以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发新型免疫增强剂奠定基础。
具体试验安排分以下八个部分:1.赤灵芝多糖对NDV、IBDV感染细胞能力的影响目的:探究赤灵芝多糖的体外抗病毒活性作用。
方法:将赤灵芝多糖与IBDV、NDV两种病毒分别以3种加样方式(先加药,先加病毒,病毒和多糖感作后同时加入)加入培养24 h的鸡胚成纤维细胞(CEF)上,MTT法测定细胞活性以评价赤灵芝多糖对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鸡新城疫病毒(NDV)两种病毒感染CEF能力的影响。
天麻素、天麻多糖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一、内容概览天麻素的药理作用:包括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对心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等。
天麻素与天麻多糖的协同作用:探讨两者联合应用时的药理效果及其可能的机制。
天麻素和天麻多糖的应用前景:展望今后的研究方向及在天麻产业化中的应用。
通过本文的阐述,旨在为天麻素和天麻多糖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1. 天麻的药用历史与药材来源天麻,又名赤箭、独摇精等,为兰科植物天麻的干燥块茎,具有悠久的药用历史。
早在二千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中便有记载,将其列为上品,并描述了其主要功效和应用特点。
天麻的药用历史可以追溯到我国汉代,当时主要用于治疗肝风、头痛、眩晕等症状。
《本草纲目》对其药用价值进行了详细阐述,并给出了具体的用药方法。
在明清时期,天麻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不仅用于治疗头痛、眩晕等症状,还广泛应用于痹症、瘫痪等疾病的治疗。
天麻的药材来源为兰科植物天麻的干燥块茎,主要产于四川、云南、陕西、湖北等地。
根据产地不同,有不同的品种和品质。
以云南为主产地的“云天麻”,个大、肥厚、色黄白、半透明、质坚实、气味浓香为佳品。
其他产地如陕西、四川的天麻则以条肥、色暗、体重、质地坚实、有紫红色斑点者为佳。
天麻的主要成分为天麻素、天麻多糖、氨基酸、微量元素等。
天麻素是天麻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镇静、抗惊厥等多种药理作用。
天麻多糖则具有增强免疫力、抗氧化等作用。
这些成分的共同作用使得天麻在治疗多种疾病方面具有显著疗效。
随着现代药理学研究的深入,天麻的药理作用得到了进一步明确。
大量研究表明,天麻在治疗头痛、眩晕、帕金森病、癫痫、面瘫等疾病方面均表现出良好的疗效。
天麻还具有延缓衰老、改善学习记忆等作用。
天麻作为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历史的中药材,在药用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天麻的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的深入研究,可以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并推动天麻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2. 天麻素及天麻多糖的发现与研究天麻,一种在中国有着悠久应用历史的中药材,因具有独特的镇静和止痛效果而被广泛应用。
中药多糖抗病毒作用研究进展(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关键词】中药;多糖类;抗病毒;综述多糖是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中的化学成分,也是众多中药发挥疗效的重要物质基础。
多糖大多具有调节免疫、抗肿瘤、抗糖尿病等共同的药理作用。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很多中药的多糖成分具有明显的体内外抗病毒活性。
进一步深入研究中药多糖的抗病毒作用及其机制具有重要价值。
1 抗呼吸道病毒流感病毒是引起感冒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毒,研究表明,紫菜多糖具有抗甲1型流感病毒活性[1]。
黄芪多糖溶液100 g/L浓度滴鼻给药,对流感病毒引起的小白鼠肺炎实变有明显的抑制作用;200、100 g/L浓度组能抑制流感病毒增殖;200 g/L浓度组能延长流感病毒感染的小鼠生存时间,有明显的抗流感作用;黄芪多糖200 g/L浓度组在体外有广谱抑制呼吸道病毒的作用;直接在鼻咽和口咽部给予抗病毒药物,可以直接作用于感染靶位,给药剂量较口服途径小数十到数百倍,方便实用且有宣通开窍、消除症状的作用。
黄芪抗流感病毒的作用机制可能为:膜稳定作用,增强抵抗能力;直接的抗病毒物质和(或)诱导干扰素、NK细胞活性,从而杀灭部分病毒,减轻对心肌细胞的损害[2]。
经人参多糖刺激后的动物NK细胞的杀伤活性明显增高,说明人参多糖具有增强NK细胞杀伤活性的作用。
经腹腔注射人参多糖后,小鼠腹腔液的抗融合活性有明显提高,对于呼吸道合胞病毒特有的细胞融合病变有抵抗、缓解作用。
人参多糖通过诱生细胞毒因子,增加NK细胞的杀伤力及抗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的融合病变而抵抗RSV对机体感染,并对减弱损伤起到积极作用[3]。
2 抗疱疹病毒黄精多糖体外抗单纯疱疹病毒试验表明对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 cell)的最大无毒浓度为16 mg/mL。
在对Vero细胞无毒性浓度下对单纯疱疹病毒1型(Stoker株)和2型(333株和Sav株)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对Stoker株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3.95 mg/mL,最小有效浓度(MIC)为1.0 mg/mL;对333株的IC50为8.0 mg/mL,MIC 为8.0 mg/mL;对Sav株的IC50为7.72 mg/mL,MIC为4 mg/mL。
MTT 染色的结果表明,黄精多糖能显著提高病毒感染的Vero细胞活力,对细胞有保护作用[4]。
3 抗柯萨奇病毒(CV)大蒜多糖对腹腔注射感染CVB3的雄性BALB/c小鼠进行治疗,能提高小鼠存活率,减少心肌酶LDH、AST、CK、CK-MB的释放;可降低心肌组织中病毒滴度,改善心肌病理变化,表现为心脏质量/体质量降低,心肌坏死灶数量和范围显著减少,炎性细胞浸润减轻,心肌病理积分降低,虽然也存在着心肌细胞变性,但比病毒感染组较轻,证实大蒜多糖在体内确有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作用。
其作用机制可能为抑制小鼠体内的脂质过氧化反应,降低血清MDA含量,提高GSH-Px的活力,降低心肌组织中病毒滴度及iNOS 表达,减少血清中NO的含量,从而起到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作用[5]。
甘草多糖(GPS)可影响CV的吸附及进入细胞的功能,达到保护细胞作用,其保护率为59.0%,因此,可认为GPS 可吸附于细胞表面或进入细胞内,以防止病毒的吸附和进入,可适用于预防病毒感染和治疗[6]。
黄芪多糖对CVB感染大鼠心肌细胞钙内流量呈显著抑制作用,同时细胞中CVBs-RNA含量显著少于对照组,提示黄芪具有钙拮抗作用,可减少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钙内流量升高,减轻感染细胞的继发性钙损伤,并对细胞中病毒RNA复制有抑制作用[7]。
多序岩黄芪经水煎醇沉后在625~125 mg/mL范围内,不仅具有直接灭活CVB作用,而且在细胞被感染后仍具有抑制病毒繁殖作用,对病毒感染细胞有明显保护作用[8]。
羊栖菜多糖对Vero细胞的毒性较小,CC50均大于5 000 mg/L,对CVB3的抗病毒效果均明显优于病毒唑。
从分组实验中可知,羊栖菜多糖不仅具有直接杀灭病毒作用,而且还可进入细胞或吸附在细胞表面,从而达到抑制或杀伤病毒的效果[9]。
高山红景天多糖能明显的抑制体外培养心肌细胞在受到CVB3感染后导致的心肌酶释放;显著降低病毒在心肌细胞中的增殖量;对在SD大鼠心肌细胞内增殖的CVB3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另外,高山红景天多糖对感染CVB5小鼠心肌功能改善和免疫功能提高也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增强了小鼠抗CVB5感染的能力,并对由CVB感染性疾病也有一定的防治作用[10]。
4 抗乙肝病毒虫草多糖对四氯化碳肝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但不能改善硫代乙酰胺引起的肝小叶弥漫性水肿变性[11]。
另发现香菇多糖[12]和猪苓多糖[13]具有抗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的作用。
猪苓多糖[13]还具有影响抗HBS出现的时间和滴度的作用。
体外实验研究发现,猪苓多糖可抑制人肝癌细胞系(PLC/ PRF/5)HBSAg的产生[14]。
有研究表明,牛膝多糖本身无抗病毒活性,但其硫酸化产物具有直接抑制HBsAg、HBeAg等的作用[15]。
用转染了HBV-DNA的Hep G2细胞212115细胞株培养方法来考察猪苓多糖与卡介苗联合的直接抗病毒效应,未得到阳性结果,故多糖对病毒的直接作用尚缺乏证据[16]。
一般认为,多糖对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作用是通过免疫调节作用实现的。
黄芪多糖ASP不仅对HBsAg、HBeAg 的分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而且抑制HepG2-2.2.15细胞的增殖,提示黄芪多糖有体外抗HBV的作用,ASP抑制HBsAg、HBeAg的分泌和HepG2-2.2.15细胞增殖的半数有效浓度大于黄芪总苷。
ASP体外抗HBV作用的机制可能与其抑制HepG2-2.2.15细胞增殖以及对乙肝病毒基因复制的抑制有关[17]。
抗乙肝病毒作用机制的研究结果表明,猪苓多糖能提高NK 细胞活性,香菇多糖、猪苓多糖和分枝杆菌多糖能使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中的CD4细胞数增加,CD8细胞数减少,CD4/CD8复常;香菇多糖还能促进DBMC上的Tac蛋白(IL-R)表达,抑制sIL-R表达,降低血清TNF水平,诱生γ-干扰素及促进分泌抗HBV抗体淋巴细胞的增生[18]。
此外,还发现分枝杆菌多糖具有升高白细胞和保护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
也有研究认为,香菇多糖无明显促进IL-R及抑制sIL-R的作用[18]。
事实上,多糖与其他药物在临床上的联合应用基于这样一个推理:多糖可强化HBV的抗原刺激,打破病毒损伤机体免疫系统造成的免疫耐受,提高免疫系统对HBV的识别,从而提高临床疗效,这在一些临床研究中得到了验证。
5 抗人免疫缺陷病毒(HIV)银耳多糖及其硫酸酯在0.2 g/L时具有抑制牛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合胞体形成的作用,故其可以作为爱滋病高危人群的预防用药,及联合其他药物用于爱滋病病人的治疗[19]。
香菇多糖与不同浓度的感染/未感染HIV的人单个核细胞(PBMC)经体外培养,发现PBMC在感染HIV前后与香菇多糖体外共培养60 h后,都可检测到IL-2、IL-12、IFN-γ分泌增加、IL-4、IL-10、TNF-α分泌减少,感染HIV组表现更为明显,并且表现出浓度依赖关系。
说明香菇多糖促进感染/未感染HIV的PBMC分泌Ⅰ类细胞因子,抑制分泌Ⅱ类细胞因子,抑制感染HIV-1的PBMC分泌TNF-α,有利于控制HIV-1感染的进展,可以恢复HIV-1感染造成的Ⅰ、Ⅱ类细胞因子稳态失衡,并能通过抑制分泌TNF-α而间接干扰HIV的转录[20]。
GPS作为抗病毒制剂,对艾滋病病毒有较明显拮抗作用,其抑制率为36.2%,可影响病毒合胞体形成,达到保护细胞作用[6]。
红藻多糖提取物抗AIDS病毒作用的体外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红藻多糖(RP1、RP2)对BIV病毒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抑制率分别为85.196%和88.165%,与临床批准使用的抗AIDS药物叠氮脱氧胸腺嘧啶(AZT)近似[21]。
6 小结与展望中医药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历史悠久,毒副作用小,药源丰富,显示出了独特的优势。
中药多糖来源广泛,价格低廉,临床基础深厚,可以通过调节整体免疫功能抑制病毒复制,阻止病毒致细胞病变。
随着多糖的分离纯化、结构、合成、药理及临床研究不断深入,中药多糖抗病毒作用研究前景广阔。
多糖分子量大,粘度大,离子性很差,但经化学修饰后可使支链带上负电荷,因此能与囊膜病毒蛋白的正电荷区域结合,从而达到抑制或封闭病毒感染细胞的目的,使中药多糖的抗病毒活性增强。
进一步强化多糖类的基础研究,阐明构效关系,有望开发出安全、有效、可控、稳定的抗病毒药物。
中药具有多成分、多靶点的特点,不同中药抗病毒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不完全相同,如有的中药抗病毒的主要活性成分是大分子多糖,有的是小分子物质(如生物碱);有的是体外抑制病毒增殖或灭活作用,有的则是通过改善非特异性免疫、调节细胞因子合成和释放等间接发挥抗病毒作用。
因此,中药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不单纯着眼于直接的抗病毒作用,而是重视病毒-机体-中药三者的关系,重视体质因素,强调辨证论治,通过改善机体整体状态来增强抗病毒感染的能力,因而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
鉴于人类对病毒和病毒性疾病的认识尚且有限,应用中药在防治病毒性疾病的实践基础显得尤为可贵。
具有抗病毒作用的多糖类物质不仅存在于清热解毒类中药, 也是人参、黄芪、甘草等扶正补虚中药发挥疗效的重要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1] 肖美添,杨军玲,林海英,等.紫菜多糖的提取及抗流感病毒活性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1(5):425-427.[2] 李丽娅,凌秋,崔洪波,等.黄芪多糖抗流感病毒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2,9(6):354-355.[3] 杨桦.人参多糖抗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作用机制研究[J].中国药理学通报,1997,13(4):382.[4] 辜红梅,蒙义文,蒲蔷.黄精多糖的抗单纯疱疹病毒作用[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3,9(1):21-23.[5] 蔡飞,陈金和,吴基良.大蒜多糖对小鼠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作用[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24(2):155-120.[6] 王岳五,张海波,史玉荣.甘草多糖GPS对病毒的抑制作用[J].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4(2):126-128.[7] 王志洁,黄海牛,刘焱文.黄芪总多糖抗人疱疹病毒的初步实验研究[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5(1):31.[8] 冯秀梅,陈邦银,张汉萍.黄芪多糖硫酸酯的合成及其抗病毒活性研究[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2,33(2):146.[9] 岑颖洲,王凌云,马夏军,等.羊栖菜多糖体外抗病毒作用研究[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4,20(5):765 -768.[10] 阎琪,于起福,任桂凤,等.硫酸化高山红景天多糖对感染病毒小鼠血液SOD和LPO的影响[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7,3(6):28-30.[11] 吴金桐,赵明珠,徐端正.虫草多糖脂质体对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成药,1995,17(2):26.[12] 焦成松,楼方岑,瞿瑶.香菇多糖脂质体治疗鸭乙型肝炎初步观察[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1,(3):14.[13] 姜嘉,巫善明,徐伟民,等.猪苓多糖注射液合并乙型肝炎疫苗抗鸭HBV的作用[J].中华传染病杂志,1994,12(2):102.[14] 余昌晏.猪苓多糖对人肝癌细胞系(PLe/PRF/5)HBsAg 产生的作用[J].北京医学情报(病毒性肝炎专辑),1985.17.[15] 田庚元,李寿桐,宋麦丽,等.牛膝多糖硫酸酯的合成及其抗病毒活性[J].药学学报,1995,30(2):107.[16] 李立新,王勤环,斯崇文,等.猪苓多糖、乙型肝炎疫苗和卡介苗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免疫活性的影响[J].中华内科杂志,1995,34(6):392.[17] 邹宇宏,杨雁,吴强,等.黄芪提取物的体外抗乙肝病毒作用[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03,38(4):267-269.[18] 张春英,殷珊,王豪.α-干扰素和香菇多糖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白细胞介素-2受体表达的影响[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1996,10(2):128.[19] 李丽娅,凌球,崔洪波,等.银耳多糖及其衍生物抑制牛免疫缺陷病毒的实验研究[J].中国性病爱滋病防治,2001,7(5):277-278.[20] 李丹,尚红,姜拥军.香菇多糖体外抗HIV的免疫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4,20(4):253-255.[21] 陈家童,张斌,白玉华,等.红藻多糖抗AIDS病毒作用的体外实验研究[J].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31(4):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