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卧位脊柱手术常见并发症的诱因及干预措施
- 格式:pdf
- 大小:234.97 KB
- 文档页数:2
俯卧位被广泛应用于脊柱后路手术,但安置体位时既要符合手术操作的需要,又不能影响正常的呼吸、循环及神经功能,避免局部皮肤长时间受压而引起压疮,尤其对65岁以上的病人,并伴有肥胖、体弱、消瘦等,对手术采取的强迫体位耐受性较差,术中难免出现压疮。
为此我科从2002年3月 ̄2007年3月对65岁以上的脊柱后路手术的病人共326人进行了手术体位的护理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术前护理1.1用物准备:备软枕、软垫、脊柱弓形手术架。
1.2手术体位摆放:一般先麻醉后再翻身,搬动病人时,应将病人头、颈、胸椎保持在同一水平上翻转,避免扭曲而造成脊椎的医源性损伤,全麻病人应防止气管导管滑脱,翻身移至体位架上,头置于体位架头端的头托上,面部向下,根据患者躯干宽度及长度调节体位架,使体位架与病人的身体相适应。
膝关节下垫海绵膝圈,胫前放置大软枕,使足保持自然状态,防止足过度背伸,两上肢屈曲放置在头两侧。
2难免压疮的因素2.1病人在全麻状态下,知觉全部丧失,也就丧失了反射性保护作用,而体位变化后身体重心也改变了,身体的受力点也随之改变,若体位不当,则会造成身体受力部位的皮肤肌肉神经的损害。
2.2手术中摆放或变换体位时对身体受力点,尤其是骨质突出部位、大神经血管走行部位保护措施不当。
2.3手术医师动作粗暴和护理人员未及时观察病人的状态,也是造成难免压疮的常见原因。
2.4手术时间长:脊柱后路手术难度大或其它原因造成手术时间超过2小时。
2.5病人肥胖:体重>75kg致压力增加。
压疮所承受的压力是脊柱后路手术俯卧位难免压疮的护理干预易娟华(柳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手术室,广西柳州545007)文章编号:1009-5519(2008)11-1709-02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区域内静脉穿刺被证实疼痛程度最低,通过长期反复实践验证确实如此。
选择适宜角度进针,不同角度进针对肌肤神经末梢和毛细血管损伤程度是不同的,应尽可能选择损伤最小的角度进针,以减轻患者在进针时所引起的疼痛,我们的体会是在30度 ̄60度范围内进针,角度越大,穿刺时患者疼痛越轻,回血也快,一针成功率高。
等方面都有一整套相应的要求。
我们加强了这些方面的配合,手术全部达到预期效果。
2 护理配合2.1 环境准备 婴幼儿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环境温度极易影响婴儿的体温升降。
加之婴儿有相对较大的体表面积和较少的皮下脂肪,二者都会使热量极易散发。
因此,手术间最好有空调设备。
要求在患儿进入手术间前将室内温度控制在25~26℃。
冬季手术要尽量减少裸露面积,夏季手术时要注意降温。
手术中,巡回护士应严格控制室温并随时监测患儿体温变化。
2.2 摆放手术体位 进行单纯的婴儿唇裂修复术,麻醉时都不做气管内插管。
我院多采用以氯氨酮为主的复合麻醉方法。
麻醉后患儿喉头反射活跃,有刺激性气味或消毒液、血液、分泌物刺激喉头均可诱发喉痉挛。
当遇到外界刺激时常会发生严重的呼吸不规律、憋气、喉痉挛、发绀,甚至呼吸心跳停止的情况。
发绀等情况的发生与手术体位的摆放有直接的关系[1],头后仰不全或后仰过度均可致患儿呼吸、循环系统发生异常变化。
因此,我们将患儿摆放成仰卧位,肩下垫一小枕,头后仰40°~50°(即口角与耳屏连线与手术台水平呈垂直位)的卧位,并以沙袋固定。
此种体位可保持术中呼吸通畅平稳、且术后无并发症。
2.3 麻醉配合 一般选氯氨酮麻醉。
麻醉处理不当可能会引起喉痉挛、呼吸抑制等并发症,护士与麻醉师配合对预防或减少并发症起着重要作用。
2.3.1 保持患儿安静 提前30min将患儿及其家长(最好是母亲)一起接入手术室候诊室。
使患儿在母亲怀抱中安静地接受术前肌肉注射给药。
注药后嘱其家长将患儿平放,并进行安抚使其快速入睡,顺利度过诱导期。
这样保持患儿相对安静,可减少喉痉挛的发生[2]。
2.3.2 详细询问,密切观察 为避免全麻后术中发生窒息,患儿入候诊室后,巡回护士应详细询问家长,了解患儿禁食、禁水时间,一般不少于4~6h。
术中巡回护士应对病情及术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协助麻醉师密切观察脉搏、血压、皮肤的色泽及失血量等情况。
神经外科俯卧位手术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江苏常州 213000俯卧手术体位已成为部分神经外科手术和脊柱后路手术的常用体位。
此体位虽然方便手术操作,但摆放不当容易给患者增加潜在危险性和一些不安全因素,如易导致呼吸、循环障碍,神经损伤和皮肤压疮等并发症。
2014年10月-2015年7月,我院通过对73例脑外科与骨外科俯卧位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对其可能发生的并发症采取预防性的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汇报如下:1 呼吸道并发症保持呼吸、循环通畅尽可能使患者舒适,患者胸廓和腹部要留有空隙,达到胸廓和腹部不受压,使患者在通气时,胸腔和腹腔可自行舒缩与舒张,以维持正常的呼吸频率、通气功能及静脉回流。
可使用俯卧位垫,根据患者胸廓的宽窄和腹腔容量调节中间空隙,达到胸廓和腹部不受挤压的目的,以维持正常的呼吸频率、通气功能及静脉回流。
由于护理措施得当,本组患者未发生呼吸和循环系统并发症。
2 压疮胡美华等[1]指出,手术体位安置不当可使局部长期受压,导致血液循环受阻而发生压疮。
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常用体位包括仰卧位、侧卧位和俯卧位等,俯卧位时身体主要受力点是两肩峰前侧面、两侧肋骨、髂前上棘、膝盖等部位,这些受力点面积小,承受压力大,脂肪肌肉包裹较少,易发生压疮。
颅脑手术侧卧位最关键的是肩颈部要拉开[2],需备一条束带,环绕腋窝,从肩部斜向外下髂棘部牵拉固定,使头颈与肩部夹角尽量拉开,而肩膀上使用护肩带或宽胶布处容易受摩擦力和剪切力的作用而发生压疮。
本组患者中有2例患者肩颈部发现有勒痕,经积极对症处理,未发生皮肤破损。
3 眼部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患者取俯卧位时,由于体位改变而使身体负重点和支撑点发生相应改变,直接作用于眼球的压力使眼内压升高,超过了视网膜的灌注压。
有研究表明,眼内压力持续升高可导致失明[3]。
其次,头面部受压可导也致静脉充血、淤血,致视觉器官的供养不足,进而引起眼球损伤。
术前应将双眼用专用贴膜遮好,防止消毒时碘酒流入眼内,造成黏膜损伤。
手术患者俯卧位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手术体位是暴露手术野,使手术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无论何种体位,安全合理的手术体位是手术成功的基本保证。
全身麻醉下俯卧位手术常用于颅后窝、颈椎后路、脊柱及脊髓各部位手术。
俯卧位的摆放使手术部位暴露明显,便于医生操作,但是俯卧位手术由于地心吸引力对血液和脏器的影响,改变体位后身体的负重点和支点发生改变,一些组织承受压力和拉力的强度也随之改变,可导致循环、呼吸障碍、神经损伤和皮肤压疮等并发症。
为杜绝并发症的发生,2007年9月-2009年1月我院对30例俯卧位手术的患者进行细致科学地护理,无任何并发症发生,使患者安全度过手术期,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07年9月-2009年1月选择骨科手术俯卧位的患者共30例,其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21-70岁。
胸椎手术3例,腰椎手术25例,骶部手术2例,均为全身麻醉。
1.2方法:患者均采用俯卧位手术体位,巡回护士根据患者手术切口部位的需要,备好各种体位垫(体位垫要柔软、光滑、富于弹性),根据患者胸廓的宽窄,调整俯卧位垫,宽度为两侧外缘稍宽于平放于身体两侧的双臂;长度为上端高于双肩、下端超过耻骨联合。
体位垫与身体接触的部位是双肩、双侧肋骨、髂前上棘、股骨上端。
全身麻醉后,麻醉师负责观察患者,保护气管插管,托住头颈部,由2-3名医护人员分别站在手术台两侧托扶背部、腰部及下肢,翻转体位时要将患者脊柱保持在同一纵轴转动,避免牵拉或损伤。
患者俯卧,头部垫一头圈转向一侧或向下俯卧在头架上,胸部垫一个大软垫,尽量靠上,髂棘两侧各垫一个方垫,使胸腹部呈悬空状,保持胸腹部呼吸运动不受限制,同时避免因压迫下腔静脉至回流不畅而引起低血压。
双上肢自然弯曲置于头两侧,铺盖中包布,使上肢与金属头架隔开,避免使用电刀时灼伤。
双膝下各垫一小软圈,大腿与背部成25°,小腿与大腿成15°-25°,以避免脚趾受压。
双足部垫一大软垫,使踝关节自然弯曲下垂,防止足背过伸,引起足背神经拉伤,如足上有静脉液体,先放脚垫,约束带固定下肢小腿部。
脊柱外科手术俯卧位并发症的体位护理脊柱外科手术是一种常见的手术方式,但是手术后患者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
其中,俯卧位是脊柱外科手术中最常见的体位,但是俯卧位也存在一些危险因素。
为了减少俯卧位带来的并发症,需要进行科学的体位护理。
本文将重点介绍脊柱外科手术俯卧位的并发症以及相应的体位护理措施。
俯卧位的并发症脊柱外科手术中,俯卧位主要用于手术操作和减少出血量。
俯卧位可以使脊柱朝向手术区,方便医生进行手术操作,同时俯卧位可以减少手术区的出血量,降低术中并发症的发生率。
然而,在俯卧位下,患者也容易出现并发症。
有以下几种常见的并发症:1.低血压:俯卧位能够减少手术区的出血量,但同时也会增加患者颈椎、腰椎的管道内压力,导致下肢淤血、压疮等现象,容易引起低血压。
2.呼吸困难:俯卧位下患者压力分布不均,特别是胸部和腹部受压较大,呼吸受限,容易出现呼吸困难。
3.疼痛:俯卧位下,患者的头、脖子、肩膀、臀部、膝盖等部位都会受到挤压,容易出现疼痛的情况。
4.神经功能障碍:俯卧位下患者的脊柱朝向手术区,手术需要沿着脊柱进入体内,容易引起脊柱神经功能障碍。
体位护理措施为了减少俯卧位带来的并发症,需要进行相应的体位护理措施。
如下:1. 动态监测生命体征手术患者需要定期监测生命体征数据(包括测量血压、脉搏和呼吸等)。
保持生命体征数据的平稳与正常,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2. 保持合理的体位在俯卧位下,需要保持合理的体位,缓解肌肉和神经的压迫,减少手术刺激。
患者需要躺在合适的枕头上,手、肩膀、臀部、脚等部位需使用垫子,部位下方放置薄垫,防止体位引发疼痛、压疮等问题。
3. 预防低血压和神经功能障碍低血压和神经功能障碍是俯卧位的主要并发症,需要特别注意。
在手术时,需要保证手术区的颈椎和腰椎内管道内的压力不超过生理范围,避免术中颈椎神经损伤。
术后患者需要适当翻身、助其翻身,保证血液循环通畅。
4. 呼吸系统护理呼吸系统护理对俯卧位下的患者尤为重要。
俯卧位手术常见并发症的防范进展俯卧位相关并发症包括压疮、呼吸循环系统变化、周围神经损伤、眼部受损、生殖器官受压等。
其预防性护理方法包括辅助器具的使用、体位摆放方法的改进等。
护理人员应针对患者病情采取有效护理干预措施,通过提高护理人员自身综合素质以及患者的配合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保障患者手术安全。
關键词:俯卧位;并发症;预防性护理俯卧位是骨科、神经外科手术的常用体位,但该体位在临床应用中又极易引起患者损伤和并发症,给患者带来许多不必要的痛苦。
科学的手术体位摆放要求将患者安置在既符合手术操作要求又不过分妨碍患者生理功能的位置,同时应提高患者的舒适度,降低并发症发生。
现将有关俯卧位手术的常见并发症以及防范进展综述如下,以供临床护理工作者借鉴。
1 俯卧位常见并发症1.1压疮据郭月[1]等对手术室患者压疮临床特点的回顾性分析中指出俯卧位手术患者的压疮发生率最高,构成比占65.22%,俯卧位时身体的着力点是颜面部,前额,颧骨,肋骨,髂前上棘,膝盖,胫前,足背等部位,这些部位均为骨隆突出,肌肉脂肪薄弱,长时间受压会引起皮肤压疮。
1.2呼吸、循环系统变化俯卧位患者胸部、腹部受压,引起通气不足,腹腔内容物对横膈膜的挤压,进一步加重困难,膈肌活动受限,导致难以纠正的缺氧和二氧化碳积蓄,腹部受压使下腔静脉回流受阻,出现血压下降及手术创面失血量增多。
1.3外周神经损伤全麻后患者运动感觉和保护性反射消失,长时间俯卧位会使四肢和颈部由于受压及牵拉、旋转而发生神经损伤:主要有尺桡神经,臂丛神经,腘窝神经,足背神经,皮肤神经等。
1.4眼部受损全身麻醉的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抑制,神志消失、肌肉松弛无力,保护性反射作用大部分消失或减弱,基本上失去了自主调节能力。
实施全身麻醉时,70%的患者双眼不能完全闭合,导致双眼球外露,角膜干燥,加上手术前30min应用抑制腺体分泌的麻醉辅助药,可加重球结膜的干燥,致使术后出现暴露性角膜炎等眼部并发症的病例高达40%~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