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4
曾国藩简介诗词网提醒您,本文是曾国藩的简介,如果您想查看曾国藩的诗,可以点击查看。
[céng guófān]朝代:清代描述:晚清名臣简介:(1811 ~1872 )晚清重臣,湘军创立者和统帅。
初名子城,字居武,号涤生。
湖南湘乡(今双峰)人。
道光十八年(1838 )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
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
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Z-5582 5582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
平时有感于政治废弛,主张以理学经世。
咸丰二年(1852 ),太平军由广西进军湖南,清廷震恐。
适丁母忧在籍,奉旨前往长沙,帮同湖南巡抚办理练。
遂招募农民为营勇,任用儒生为将佐,朝夕训练,号“湘勇”(湘军)。
1854 年初,湘军练成水陆师1.7 万余人,会集湘潭,誓师出战。
军初战,连败于岳州(今湖南岳阳)靖港,为此愤不欲生,投水自杀,被其左右救起。
后重整军实,复占岳州,攻陷湖北省城武昌,奉诏署湖北巡抚。
此后用兵更为谨慎。
旋因朝廷恐其于地方势大,又被解署任,以后长期只以侍郎虚衔领兵。
1855 年初,进攻江西九江、湖口,被太平军重创,守南昌。
1858 年6 月,奉诏出办浙江军务。
1860 年清军江南大营彻底败溃后,加兵部尚书衔,授两江总督,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
从此,不但拥有兵权,而且掌握方大权。
次年9 月,督其弟曾国荃攻陷安庆。
11月,加太少保衔,奉命统辖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军务。
旋朝廷举荐左宗棠督办浙江军务、李鸿章出任江苏巡抚。
1862年,以安庆为大本营,命曾国荃部沿江东下,直逼天京;左宗棠部自江西进攻浙江;命李鸿章部自上海进攻苏南,对太平天国实行战略包围。
10月,湘军与李秀成等部数十万太平军在天京城外激战,持续围困天京。
至1864 年7 月,终于攻破天京城池,完成对太平天国起义的镇压。
朝廷褒功,为一等毅勇侯,加太子太傅,赏双眼花翎。
1865 年5 月,奉命督办直隶(约今河北)、山东河南三省军务,镇压捻军。
曾国藩7个小故事曾国藩,清朝末年的名将、政治家、外交家和理学家,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
以下是七个关于曾国藩的小故事:1. 曾国藩与小偷:曾国藩小时候天赋不高,因此经常背诵诗词文章。
一天夜里,一个小偷钻进了他的房子,在他的书房里来回徘徊。
曾国藩背一篇短文,重复了几十遍也没能背下来。
小偷不耐烦了,将这篇短文背诵了一遍,然后扬长而去。
2. 曾国藩与猎户:曾国藩年轻时喜欢打猎。
一次,他与一个猎户争辩起来,说自己的父亲也是猎户,而这个猎户只是普通百姓。
猎户告诉他,虽然他的父亲穿着打猎的衣服,但从未真正打过猎。
曾国藩深受启发,从此更加关注实用主义和民本思想。
3. 曾国藩与算命先生:曾国藩年轻时曾经找算命先生算命。
算命先生告诉他:“你将来会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甚至会成为宰相。
”曾国藩听了非常高兴。
但是算命先生接着说:“不过,你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太过于相信命运。
”曾国藩听后非常沮丧,但后来他意识到算命先生是在点醒他不要过于依赖命运,要更加努力奋斗。
4. 曾国藩与左宗棠:曾国藩和左宗棠都是清朝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
两人曾经因为一件小事闹矛盾,互相不说话。
后来曾国藩主动去找左宗棠和谈,但是左宗棠避而不见。
曾国藩不放弃,继续敲门。
左宗棠听到后非常感动,开门迎接曾国藩。
从此两人重新建立了友谊。
5. 曾国藩与李鸿章:曾国藩是李鸿章的老师和引路人。
一天,李鸿章带着两个问题来找曾国藩。
第一个问题是关于兵法,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做官之道。
曾国藩告诉李鸿章:“兵法易学,做官之道难学。
”然后指着自己的头说:“这里面的东西才是最宝贵的。
”意思是说,做官需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力,不能只学书本上的知识。
6. 曾国藩与湘军士兵:曾国藩创立的湘军是清朝的重要军事力量。
他非常注重士兵的纪律和教育,经常亲自教导士兵。
一次,一个士兵因为赌博被抓,曾国藩知道后非常生气。
他告诉士兵:“你赌博不仅会输掉自己的钱,还会影响到整个军队的士气。
”然后给了士兵一些钱,让他好好休息并严格遵守纪律。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
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清朝战略家、政治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毛泽东曾说:“愚意所谓本源者,倡学而已矣。
博学如基础,今人无学,故基础不厚,进惧倾记。
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
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表达出对这位已故乡人的推崇之情军事功劳咸丰二年(1852年)十一月,太平军自湖南北出,攻克汉阳。
咸丰三年(1853年),曾国藩创立地方团曾国藩铜像练,称为湘军。
分陆军、水师两种,士兵则招募湘乡一带农民为主,薪俸为一般绿营的三倍左右,全军只服从曾国藩一人。
咸丰四年(1854年),总计有陆军十三营六千五百人,水师十营五千人,会集湘潭,誓师出征。
初战在岳州、靖港败于太平军,接连吃败战,曾国藩几跳水自尽,在上书时,只能以「屡败屡战」自嘲。
后沉静自省,重整旗鼓,复占岳州、武昌,太平军势力退出湖南。
咸丰八年(1858年5月),攻占九江,气势如虹;咸丰十年(1860年),曾国荃包围安庆,以「扎硬寨,打死仗」闻名。
同治三年(1864年),湘军攻破天京(南京)。
太平军抵抗湘军,让湘军吃足苦头,南京城破时,曾国藩说:「今粤匪之变,蹂躏竟及十六省,沦陷至六百余城之多,而其中凶酋悍党,如李开方守冯官屯、林启容守九江、叶芸来守安庆,皆坚忍不屈。
此次金陵城坡,十万余贼无一降者,至聚众自焚而不悔,实为古今罕见」。
曾国藩入南京后,信守对将士们的诺言,「……分段搜杀,三日之间毙贼共十余万人,秦淮长河,尸首如麻,……三日夜火光不息。
」(李圭:《思痛记》)曾国荃杀人如麻,纵兵焚城,「雪帅」彭玉麟见状不满,先后二次(1861年安庆之围与1864年金陵之围)致函曾国藩,要求大义灭亲。
曾国藩名词解释曾国藩(1811年-1872年),字子孝,号文正,晚号东平,江西抚州人。
他是清朝末年中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臣。
曾国藩一生在天津、浙江、福建、湖南等地任职,其最大的贡献是领导湘军抵御太平军的侵略,稳定了湖南的局势,并对整个清朝政权的维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曾国藩被誉为中国近代史上道德和能力兼备的形象代表之一。
曾国藩名词解释:1. 护法:指曾国藩为维护社会正义,肃清乱局,保护百姓生命财产安全而采取的措施。
曾国藩创建的湘军主要负责维护湖南地区的治安和抵御太平军的进攻,他注重士兵的纪律和作战训练,建立了一支效率高、纪律严明的军队,有效地保护了当地百姓的安全。
2. 逢山开道:曾国藩提出“逢山开道,遇水搭桥”的理念,意为在面临困难时要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克服困难,找到通往胜利的道路。
他在湖南经历多次太平军的进攻,面临重重困难,但他始终坚持不懈,通过强化军队的训练和装备,巧妙应对太平军的战术,最终成功地击败了太平军,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这一理念体现了曾国藩的智慧和勇气,也成为他治军思想的核心之一。
3. 合纵连横:曾国藩倡导的一种外交、军事策略,即通过和其他势力合作,形成统一战线,对抗共同的敌人。
在太平天国战争期间,曾国藩积极与清朝的其他地方军队合作,以共同抵御太平军的威胁。
他与江蓠、刀疤阮等人保持密切的联系,协同行动,最终成功击败了太平军。
这一策略的实施,使得他能够利用各种资源,形成合力,有效地对抗太平军。
4. 讲学育人:曾国藩重视教育,他提出“先治其心,后治其事”的观点,主张从人的内心修养出发,培养人的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他通过讲学、撰写教科书以及亲自示范等形式,致力于传授各种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他还注重开展农田水利和矿业的教育,推广现代农业和工业知识,以提高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思想和行动对于当时的政治状况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曾国藩[编辑]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曾国藩大清光禄大夫武英殿大学士两江总督赠太傅爵位一等毅勇侯籍贯湖南省湘乡县族裔汉族原名初名子城,谱名传豫字号字伯涵,号涤生谥号文正出生大清嘉庆十六年十月十一(1811年11月26日)湖南省湘乡县逝世大清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1872年3月12日)南京墓葬曾国藩墓亲属(父)曾麟书(子)曾纪泽、曾纪鸿(女)曾纪芬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谱名传豫,字伯涵,号涤生;清朝湖南长沙府湘乡白杨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子坪)人,宗圣曾子七十世孙。
中国近代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文学家,与胡林翼并称曾胡,因讨伐太平军时,有大肆屠杀平民之情事,而与其弟曾国荃被称为曾剃头或曾屠户。
曾国藩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两江总督。
同治年间封一等毅勇侯,又授世袭罔替,谥文正。
目录[隐藏]• 1 生平o 1.1 早年o 1.2 初入仕途o 1.3 围剿太平军o 1.4 直隶总督o 1.5 回任两江• 2 儒学• 3 文学• 4 军事• 5 修身• 6 评价•7 纪念建筑•8 逸事•9 曾氏家族o9.1 父祖o9.2 同辈o9.3 子侄辈o9.4 孙辈以下•10 注释•11 参考•12 外部链接生平 [编辑]早年[编辑]曾国藩于嘉庆十六年十月十一(1811年11月26日)生于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乳名宽一。
父亲曾麟书是塾师,屡试不第,年近五十方才进学,成为生员(秀才)。
[1]麟书自忖功名仅能及此,从此在家乡一心一意栽培长子曾国藩科考。
曾国藩五岁啓蒙,次年入家塾“利见斋”。
道光六年(1826年)春应长沙府童子试,名列第七名。
道光十年(1830年),前往衡阳唐氏宗祠读书,一年后转入湘乡涟滨书院。
道光十三年(1833年)秋,应湘乡县试,考取秀才。
道光十四年(1834年),曾国藩进入长沙著名的岳麓书院演习,同年参加湖南乡试,中试第三十六名举人,并动身入燕京准备来年的会试。
曾国藩的生平事迹及人物评价曾国藩,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
他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下面是店铺跟大家分享的曾国藩生平事迹及评价,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曾国藩的人物生平1.组建湘军1851年(咸丰元年)1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组织起事。
5月,曾国藩在刘蓉、罗泽南等人的推动下,上《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批评咸丰皇帝。
咸丰帝没有读完,就愤怒地将奏折摔到了地上,立刻召见了军机大臣要定他的罪,若非祁寯藻、季芝昌等人苦苦为他求情,他很可能陷于不测之罪。
曾国藩了解这一情况后,心里非常紧张,立刻对此次谏争之举上奏自责,从此再不敢对皇帝本人和朝廷的根本决策说长道短。
1852年(咸丰二年),曾国藩因母丧在家。
这时太平天国运动已席卷半个中国,尽管清政府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八旗军、绿营官兵来对付太平军,可是这支腐朽的武装已不堪一战。
因此,清政府屡次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力图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来遏制太平军势力的发展,这就为曾国藩的湘军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机会。
1853年(咸丰三年),借着清政府急于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的时机,他因势在其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勇。
8月,曾国藩获准在衡州练兵,“凡枪炮刀锚之模式,帆樯桨橹之位置,无不躬自演试,殚竭思力” ,并派人赴广东购买西洋火炮,筹建水师。
在团练湘勇期间,他严肃军纪,开辟新的军队,他先后将5000人的湘勇分为塔、罗、王、李等十营,先后将团练地点由长沙迁至湘潭,避免与长沙的绿营发生直接矛盾。
2.大战太平军1854年(咸丰四年)2月,湘军倾巢出动,曾国藩发表了《讨粤匪檄》。
在这篇檄文里,他声称太平天国运动是“ 荼毒生灵”,“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
此岂独我大清之奇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泉”,接着号召“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其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故动员了当时广大的知识分子参与到对太平军的斗争当中,为日后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精心整理
曾国藩简介,曾国藩个人资料
曾国藩,初名子城,谱名传豫,字伯涵,号涤生;清朝湖南长沙府湘乡白杨坪人,宗圣曾子七十世孙。
中国近代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文学家,与胡林翼并称曾胡,因讨伐太平军时,有大肆屠杀平民之情事,而与其弟曾国荃被称为曾剃头或曾屠户。
曾国藩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两江总督。
同治年间封一等毅勇侯,又授世袭罔替,谥文正。
个人概况姓名: 个动,之一。
8岁年中举人。
此后赴京会试,一再落榜。
十八年,始中第三十八名贡士,旋赴殿试,中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
朝考选翰林院庶吉士。
自此供职京师,结交穆彰阿、倭仁及唐鉴等。
二十七年任四川乡试正考官,二十八年升侍读,后年升侍讲学士。
二十七年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
二十九年任礼部右侍郎,旋兼兵部右侍郎。
三十年兼署工部右侍郎。
咸丰二年兼署吏部左侍郎。
后丁忧在湘乡老家,此
精心整理
时奉诏以礼部侍郎身份帮同湖南巡抚督办团练,创建湘军。
最后升至总督,官居一品。
他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
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
---来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2/2。
曾国藩简介资料曾国藩,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下面是为你整理的曾国藩简介资料,希望对你有用!曾国藩简介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汉族,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
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曾国藩出生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
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
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
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
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
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
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
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曾国藩人物生平早年经历嘉庆十六年十一月十一日(1811年12月26日) ,曾国藩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大坪村)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
兄妹九人,曾国藩为长子。
祖辈以务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
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辈的伦理教育了。
曾国藩五岁启蒙,六岁入家塾“利见斋”。
道光六年(1826年)春,应长沙府童子试,名列第七名。
道光十年(1830年),前往衡阳唐氏宗祠读书,一年后转入湘乡涟滨书院。
曾国藩简介
曾国藩简介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
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曾国藩出生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
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
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
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
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
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
其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
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曾国藩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某某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曾国藩简评历史是一面镜子,它和普通的镜子不同之处在于:镜子只能照出人的外表,而历史能照出一个人一个民族的心灵。
所以,对于曾国藩,我们得从他这一个人与当时一整个民族进行展开。
因此,评论曾国藩,从其为官做人之风、其为改变世风的努力、其情商、其读书、其人才的识与用、其对外和戎自强六个方面进行。
为官做人之风其实曾国藩是个“不会”做官之人。
李鸿章曾说过一句笑话,说是一个要要是连官都不会做了,那这个人也太没用了。
笑话当然只是笑话。
既如此,那曾国藩又怎么能在短短的几年里由从七品的翰林院检讨做到二品侍郎呢?又怎么可能做到两江总督,武英殿大学士,位列汉人第一呢?那是因为:其一,曾国藩考得好;其二,在那个世风浮躁,人心浮躁,很多人想着的只是如何急功近利,如何暴得横财,捞得高官,而曾国藩则不然!他在家书对他六弟说:“六弟自怨数奇,余亦深以为然。
然屈于小试辄发牢骚,吾窃笑其志之小,而所之不大也。
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处王之业,而后不黍与父母之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
故其为忧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也,以德不修淡定不讲为忧也”。
①纵观历史,凡有所成就之人,无不志存高远,修身炼性,立场明理,未雨绸缪,厚积薄发。
这正是曾国藩“不会做官”而又为高官之最重要因由。
正如其言:“自我观之,其致功之处,则二者而已:曰格物,曰诚实。
”他一生的成功,就是他这种脚踏实地的格致修诚的努力基奠而就。
而对于现时代的官场,我们国家的官们是品含天宪,指东呵西,前俯后仰,左右逢源,还是可否从曾国藩的为官之道体悟到些什么呢?世风———解放思想只有少数最敏锐的思想家能迅速了解时势的变化,从微几之处洞察历史的走向,并且穿透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迷雾。
那个时代,我们自然下意识地想到林则徐、魏源。
林则徐精神固然可嘉,然林则徐的眼光却不敌曾国藩;魏源固然眼界颇高,然魏源只停留在纸上。
曾国藩之所以超出时贤,引领风潮,原因之一便在于其识见卓越,洞察惊人。
当林则徐大声疾呼“无可御敌之兵,无可充饷之银”时,曾国藩则认为:“无兵不足深忧,无饷不足痛苦。
独举目斯世,求一攘利不前,赴义恐后,忠愤耿耿者,不可丞得。
”②所以,对于后期其能在洋务运动中露其龙凤,显其头足便其于此,便基于其解放思想的勇气!所以曾国藩一针见血地指出,其时时局最大的问题莫过于世风,因此其一生所为皆绕“陶铸世风”,其时常感叹时势已成鱼烂之势,大小官僚耽于享乐,腐朽麻木,无人肯讲真话,无人肯干实事。
正如他的核心幕僚赵烈文深有感慨地说:“老师历年辛苦,与贼战者不过十之三四,与世俗文法战老师不啻十之五六”。
③在那个万马齐喑的年代,“另类”的曾国藩犯颜直谏“强项令”,涤肠荡胃,冲决巨人的罗网,以已之力星星之为可以燎原之愿付诸力行,以现世风之纯,民之奋勤,官僚之庸俗尽止。
可谓呕心沥血!所以梁启超极赞曾国藩:“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中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成就震古烁今,一生得力在立场自拔于流俗”“卒乃变举世之风气而挽一时之浩劫,彼其所言,字字皆得之阅历而切于实际,故其亲切有味,资吾侪当前之受用者,非唐宋以后儒先之言所能逮也”。
④这就是曾国藩为当时之世风的努力的体现。
情商韩非子说过:上在竞于道德,中古遂于智谋,今当争于气力。
从道德角度到智谋机巧至强力竞争,人类社会愈来愈陷入丛林的凶险。
智商平平的曾国藩,其除却智谋机巧与气力可争外,最重要的是其高情商战略。
以情取胜,这是曾国藩最大的奥妙。
他说:天之生斯人也,上智者不平常,不愚者亦不常,扰扰万众,朋率皆中材耳。
中材者,导之东则东,导之西则西,习于善则善,习于恶则恶。
所以芸芸众生中,大部分属于智力中等之人,而情商高者往往是成功者。
曾国藩在对太平军作战中,屡败屡战,处变不惊,最后终因其高情商的良好心理状态而克成大功。
他曾经写过一副对联:战战兢兢,即生时不忘地狱;坦坦荡荡,虽逆境亦畅天怀。
即对他那种坦荡畅怀的高情商心态的最好回应。
曾国藩除了重视心态的培养外,其深悟“慎独”,他认为“君子慎独”,因此他的遗嘱四条里的第一条规定就是“慎独则心安”,把“慎独”作为人生四大金针之首度给自己的子孙,所以在我们所知的他的后人中,如曾纪泽等,皆是中国贡献极著之人,不能不说不受曾国藩“慎独”思想的影响。
在曾国藩的情商策略中,他认为志为根基,智愚可炼,立志以德;仁德必需,“不仁者不可与久处约”,道之以德,小胜在智,大胜在德,忠、信、笃、敬皆不可缺;性情、个性、性格皆是情商的重要特征,所以曾国藩相人之术大皆于此。
总之,曾国藩无疑是一位情商大师,情商,即是他的另一类重要战略。
其读书从书生到将军,从侍郎到元帅,这都是曾国藩重视读书的结果。
曾国藩虽是科举出身,但其能超脱当时观念,经过保守派重重阻隔,最终绵创办洋务,为振兴民族而努力,这也是他入书而出之道。
曾国藩读书既深涉《四书》、《五经》等中国传统经典,文化的肌理,又尤推崇《资治通鉴》等治国名著,最值得提及的是,他与时俱进,对翻译西洋书籍尤为重视,他希望通过翻译西方有用之书,使自己有生之年能了解西方。
他的儿子曾纪泽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外交家,他的另一个儿子曾纪鸿则对西方科技兴趣极浓,自学英语,卓然而成一代数学大家。
可以说曾国藩是一位典型的“中外合资”的思想集成者,这些皆可归功于他重视读书,重视吸收不同类型与文化的书籍的精华的结果,这也是他后期主办洋务运动而对中国的近代化贡献勋著奠定基础。
他说:“成大事者,必先读书;读书是夺天下人之心,为我所用。
”⑤所以,从曾国藩关于读书的经历,我们是否有所感悟呢?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识人用人前面说曾国藩是个不会做官的人,是指其格物致诚的修养。
事实上,曾国藩的领导艺术却令很多领导者崇拜之至,其一便是他的识人有术,用人有方,这也是被视为领导者必备的优秀素质。
曾国藩的领导艺术最高境界远不止于此,他的培养和造就人才,导致他的幕府人才之盛,无人能比;他知人之明,也无人敢异。
他曾给他九弟写信道:“求人自辅,时时不可忘此意。
人才至难。
”⑥他在日记中也写道:“细思为政之道,得人治事二者并重”。
得人是治事的前提,也是事业成功的关键。
因此,在后来容闳请求派幼童出国留学时,曾国藩立即赞成,并约李鸿章一同上奏朝廷,,促成此中国第一批留学生赴美,并成立了专门负责此事的机关。
可见,曾国藩的人才思想始终一贯,目的也是为了治事。
他不拘一格选才,他说:“卫青人奴,拜将封侯,身尚贵主。
此何等时,又可以寻常行墨困奇倔男子乎!”“虽有贤才,苟不适于用,不逮庸流……千金之剑以折薪,则不如斧;三代之鼎以垦田,则不如耜。
当其时当其事,则凡材亦奏神奇之效……这世不患无才,患用才者不能器使而适宜也。
”⑦这就是为什么湘军卓然而成为中国历史上人才辈出山的罕见景观的根本原因所在。
对外——和戎自强中国文化史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自宋代以来,凡“和”之人,往往被骂为妥协投降、汉奸、卖国贼;而只要为主“战”之人,便会被视为英雄、爱者国。
晚清的政坛,自始就脱不了“主战派”与“主和派”之间的交锋。
曾国藩即属于人们所谓的“主和派”,因此,他同样未能逃脱汉奸、卖国贼的称号。
而实际呢?曾国藩的一生中,对外关系里,最重要的有两件事,一为天津教案的处理;一为洋务运动的创办。
对于当时的清廷政府,如蒋介石所言:“能战而不战,政府之罪也;不能战而战,亦政府之罪也。
⑧正是这咱心态,对于天津教案处置,无论是当时的舆论还是后世的学者都因之归咎于曾国藩惧洋媚外,因此,不惜加于卖国贼之名于曾国藩身上。
然而,凭心而论,不管是以当时曾国藩的处境,还是他所采取的相应措施,曾国藩都称得上是民族的良心。
对于天津教案,其虽以“和”处之,但于民于国皆是情理于深。
“我若与他开衅,他便数十国联成一气。
兵虽练得好,却断不可先开衅。
讲和也要认真,练兵也要认真。
”其又提醒当局道:“兵是必要练的,哪怕一百年不打仗,也须练兵防他”。
⑨他的这些和、战两手都抓的措施,既起到震摄洋人的作用,又为谈判提供了必需的筹码。
其在此案的处理上,应该说尽到一个中国人职责,说他曲意求和,残民媚敌也是无端之辞,诛心之论,若曾国藩主战,于他个人而言顶多就不过因战败而获得免职,却能赢得一个让社会舆论与后世德治的爱国名声,但最终受损害的却是国家的利益。
这是在一个缺乏国力做后盾的情况下的必然结果。
天津教案的处理,曾国藩不但没有“卖国投降”,而且显示了不顾个人屈辱而为国操劳的爱国情怀。
所以,我们不能盲目肯定他人所做的一切,亦也不能盲目否认他人所做的一切。
我们应该是其所是,非其所非。
曾国藩的洋务,首先是其师夷智以制夷,“智”而非“技”,所以他是在林则徐、魏源等开明之士的“师夷技以制夷”的基础上更进一步。
他指出:凡附强不附弱,人与万物之情一也,中国与外夷之情一也。
以自立为本以推诚为用,当可渐为我用。
”具体来说,就是以礼来恢复国人的自信,坚守礼教,内部团结一致,方可立于不败之地,洋人即无隙可乘。
其二,曾国藩指出:“师夷长技,夺其所恃。
”这正是其积极提倡洋务的核心所在。
他对危机的认识远高于国内同识。
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正式建立了近代中国第一家兵工厂。
想到办洋务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1870年,曾国藩召见中国最早留美归国人士容闳,商量选派幼童出国留学事宜。
后来,在这些留学中,如詹天佑、邝荣光、梁敦彦等科技专家为近代中国科技作出巨大的贡献。
曾国藩既是洋务运动的提倡主办者,其本人还亲自参与一些具体机器的生产实践;他同时设立翻译馆和印书处,为西方先进技术的掌握减少了文字上的障碍,更重要的是大大影响了近代思想界,给国人带来了世界观的改变。
曾国藩既能发先圣先王之义蕴,以经世之礼学为依归⑩,他的人格的修养、道德自有特殊的造诣,绝非一般史学家、理学家、文学家所能比拟的;他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绝非能以洋务或“主战”与“主和”这词以蔽之;对于曾国藩本人,不能以流俗这评论之,更不能以诸如天津教案等的处置的舆论而足之蹈之;评判曾国藩,也许未来,会朝着我们的讨论不一样方向与角度进程;但是,历史,都会在今天客观地存在;今天,也会成为未来历史的客观存在;历史,因客观而存在!参考文献:①黎庶昌著,《曾国藩年谱》,岳麓书社,1986年②何贻焜著,《曾国藩评传》,新文丰出版公司,1937年③赵烈文著,《能静居日记》,中华书局,1962年④唐浩明著,《曾国藩》三卷,岳麓书社,1990年⑤《曾纪泽集》,岳麓书社,2005年⑥唐浩明著,《唐洗明评点曾国藩家书》,岳麓书社,2002年⑦朱东安著,《曾国藩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⑧彭国栋著,《蒋介石先生嘉言钞》,商务印书馆,1937年⑨王继平李大剑主编,《曾国藩与近代中国》,岳麓书社,2007年⑩刘绪义《晚清危局中的曾国藩》,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