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化时代的高等教育
- 格式:pptx
- 大小:3.45 MB
- 文档页数:45
他们对希腊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一,云游各地,授徒讲学,以钱财而不以门第作为唯一的条件,不仅推动了文化的传播,而且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了社会流动。
第二,智者适应时代对辩论、演讲的需要,开始研究与辩论、演讲相关的文法、修辞、哲学等科目,拓展了学术研究领域,扩大了教育内容范围,使“七艺”的前三艺(即文法、修辞、辩证法)由此而确定。
第三,他们最关心道德和政治问题,并把系统的道德和政治知识作为主要教育内容,不仅丰富了教育的内容,而且提供了一种新型教育——政治家的教育。
“智者”不仅直接促进了希腊教育实践的发展,而且推动了希腊教育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在智者的教育思想中,已经包含了全部希腊教育思想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方向。
(三)希腊化时期的教育在希腊化时期,希腊的学校教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希腊的初级学校发生变化。
在古典时期,希腊的小学校通常多注重以德语、智育、美育和体育为基本内容的多方面的教育,以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和谐发展。
而在希腊化时期,由于城邦的覆灭,带有军事目的的体育首先被取消,美育也逐渐消弱,小学教育的内容主要局限在读、写、算等知识性科目。
2.在希腊化时期,原有的中等教育机构——体育馆为文法学校所取代。
同时,中等教育日益偏重于知识教学,尤其是文学教育,体育和美育被忽视。
3.在希腊化时期,古代高等教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除原有的柏拉图的“学园”、亚里士多德的“吕克昂”和伊索克拉底的修辞学校外,还出现了由芝诺开办的斯多葛学派的哲学学校和伊壁鸠鲁开办的哲学学校,公元前200年前后,上述四所学校合并为雅典大学,成为著名的学术研究中心和高等教育的中心。
但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内容和教学也开始侧重于修辞学的教学,逐步走向形式主义。
(四)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1.教育目的论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苏格拉底把道德修养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如何培养道德,是他提出的一个重要问题。
2.德育论与智育论在苏格拉底看来,道德不是天生的,人之所以不能为善或为不善,是由于人对于什么是善没有真正的认识。
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一、巴比伦的教育1.巴比伦的学校苏美尔文化教育是巴比伦文化教育的前身。
大约在公元前3500 年,苏美尔人就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了一些奴隶制城邦。
考古家断定这一时期,苏美尔人已经发明了“泥板书”和文字。
最初是图画文字,以后又演进为楔形文字。
在巴比伦时期,天文学、数学、医学和建筑学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在苏美尔时期已经出现了学校。
最早的学校与寺庙有关,由于泥板是主要的书写工具,学校被称为“泥板书舍”,重视语言和书写能力的教学,管理十分严格。
2.巴比伦学校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在巴比伦时期,寺庙已有两级:一级是初等教育,主要教授读写;另一级是高等教育,除学习读写以外,还学文法、苏美尔文学、祈祷文学等。
教学方法比较重视师徒传授。
元3世纪后,巴比伦作为古代文明的中心,逐渐衰落。
后人了解苏美尔和巴比伦的文化教育,主要通过考古工作者的发掘和研究。
通常,苏美尔和巴比伦的文化教育被看作是人类正式教育的起点。
从考古的材料来看,这一时期的学校主要是培养文士为主的学校。
文士教育一般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教授读写;第二阶段是将志向不同的学生分派到相应的寺庙或国家较高一级的机构接受教育。
二、古代埃及的教育1.古代埃及的学校与巴比伦一样,古代埃及很早就已经有了自己的文字,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埃及有了自己的学校。
(1)宫廷学校,主要由法老设立。
(2)职官学校,由政府各机关设立。
(3)僧侣学校,也称寺庙学校,是培训祭司或僧侣的机构,主要设在寺庙。
(4)文士学校,主要培养文士。
2.古代埃及学校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在埃及的学校教育中,主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内容,(1)注重道德品德的培养。
(2)练习书写。
(3)练习词令。
(4)重视数学和计算。
在教学方法上,古埃及的学校主要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方法:(1)以机械教学为主。
(2)教师多利用问答方法,但不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3)重视体罚。
三、古代印度的教育1.婆罗门时期的教育印度早在公元前2000年以后,就逐步形成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等级。
希腊化时期的教育一、希腊化时期的政治。
马其顿位于希腊北部,公元前六世纪开始形成国家,在希腊古典时代,较其他城邦落后。
公元前四世纪中叶,雅典逐渐走向衰落,马其顿王腓力二世加强王权,抑制贵族,实行军事和币制改革,使马其顿成为军事大国。
从此开始征服希腊各城邦,前338年统治了希腊,前336年腓力二世被刺身亡,其子亚历山大继任王位。
之后,亚历山大平定了国内和希腊各城邦的叛乱,用短短10年时间,建立了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
为了巩固和维持庞大的帝国,亚历山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包括:建立一系列希腊式城邦,任用旧有官员,尊重当地宗教,与当地居民联姻等。
亚历山大的远征摧毁了统治东方各国多年腐朽、专制的波斯帝国,给东方各国带来了比较民主的政治和比较自由的社会风气,也克服了过去古希腊城邦的狭隘性,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西方文明与东方文化和宗教的结合。
二、希腊化时期的教育。
学前教育主要在家由母亲完成。
初等教育方面,小学的数量大大增加,有些城邦女孩可以和男孩接受同样的教育。
小学主要学习阅读、书写、算术以及了解、掌握和背诵部分文学作品。
早在公元前四世纪,完备的初、中、高三级教育制度似乎已经形成。
儿童完成初等学业,即能够流利地进行阅读和书写后就可以进入中等学校学习,中等学校教育内容大致可分为文学和科学两大方面。
高等教育源于希腊诗人和自然哲学家对其弟子们传授自己的学说和理论,学园可以说是高等教育的开端。
对于大多数生活在希腊化时期的学生而言,接受高等教育就意味着从师于修辞学家,学习掌握如何雄辩的技巧和知识。
修辞学的教学分为三个部分:理论、学习范文以及实际练习。
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哲学学习,只有完成中等教育的人方可进入哲学学校学习。
哲学学校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逻辑、物理学和伦理学——即知识论,有关物理世界的规律以及有关道德的学说。
这一时期文学的发展使体育教育和音乐教育逐渐衰落。
三、小结。
希腊化时期是古希腊文明发展史上的最后阶段,也是重要环节。
外国教育史读书笔记【篇一:读书笔记:《外国教育史》】读书笔记:《外国教育史》朱天龙苏格拉底,是雅典著名的哲学家。
青年时期,苏格拉底接受过初等教育,精通数学和天文学。
成年期对政治感兴趣。
他在政治上拥护贵族的奴隶主专制,反对奴隶主民主共和制。
苏格拉底的思想代表了传统、保守的雅典奴隶主阶级的思想,但其中也有许多值得深思的东西。
一、“自知其无知”在教育上,苏格拉底首先提出了什么样的人是有智慧的人,以及知识和智慧的关系问题。
苏格拉底得出结论,认为那些所谓有智慧的人其实都不是有智慧的人。
有智慧的人在于“自知其无知”。
“自知其无知”这一思想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苏格拉底的“自知其无知”的思想,提出了教师在教育和教学方面所应具有的重要的品质和态度,即谦虚品质和真诚“无知”的态度问题。
第二、这一思想也恰恰成为苏格拉底教学方法的基础。
二、“德即知识”“德即知识”(virtue is knowledge)的思想,也是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他看来,知识包括一切善,美德是一种关于善的知识。
道德的行为之所以发生,首先是因为行为的发生者具有关于道德的知识。
苏格拉底高度评价“德即知识”在教育上的意义。
在他看来,因为德即知识,而美德的获得与教育有重要的联系。
因此,懂得善的人是通过教育获得的。
苏格拉底这种“美德即知识”的教育观,强调道德中知识的重要性,在教育思想史上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但苏格拉底的这种思想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忽视了道德习惯的培养,道德行为是知识和实践培养的结果。
三、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法”是一种对话式教学方法,它并不是把学生所应知道的原理直接教给学生,而是从学生所熟知的具体事物开始,通过师生间的对话、提问和讨论等方式来揭示学生认识中的矛盾,刺激学生在教师帮助下寻找正确答案,使其得出正确的原理。
苏格拉底运用这种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1、苏格拉底是“回忆说”的创始人,认为一切知识都根植于每个人的灵魂之中,这种知识不是从外灌进去的,它需要教师不断的引导出来。
研究希腊化时期的著作很多,想要全面了解希腊化整个时期的社会风貌,势必要有大量的知识储备作为基础。
但是,所以我只是copy了教材上罗列的几点关于希腊化教育的总结。
希腊化是什么?一般来说,希腊化是指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后的三个世纪里,古希腊文明和小亚细亚、叙利亚、犹太、美索不达米亚、埃及以及印度的古老文明相融合的一种进程。
时间范围通常认为开始于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趋势到公元前30年罗马吞并最后一个希腊化国家托勒密王朝为止。
亚历山大大帝创立了一个横跨亚非拉的庞大帝国,由于人种、语言、信仰、文化、政治制度的不同,他开始实行希腊人与东方人融合友好的政策,来巩固他的帝国,并将统治中心放在东方,娶了东方的两个公主,推行东方国家的政府形式。
而这触怒了他的贵族以及追随他的士兵。
亚历山大死后,他的帝国被三个将军所瓜分。
安提柯得到欧洲部分,托勒密得到非洲部分,塞琉西获亚洲部分。
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看似是希腊政治理性主义对东方神权专制主义的胜利,但历史证明这不过是暂时的。
在希腊化国家中,专制君主成为象征。
在希腊本土,当它被马其顿统治后,便开始衰落。
几次反抗也均遭失败。
马其顿一面侵夺希腊主权,另一面又向其讨好,尤其是向雅典讨好。
雅典虽臣属于马其顿,但仍声势赫赫,仍是西方世界的艺术、哲学、历史学和修辞学的中心。
此外,雅典不像其他希腊城邦那么放纵、粗鄙,因此,托勒密王朝和塞琉西王朝把大宗粮食和其他物产送给雅典,认为这是一件荣誉的事。
至于其他希腊国家,“它们都被自私自利和放荡淫佚弄得层弱不堪,四分五裂为许多派系──每一派又伸手向外乞求外国国君的恩赐,从而危害了本国的利益。
”两大阵营的学者对希腊化的看法?19世纪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格罗特在《希腊史》一书中认为,“从亚力山大以后不但希腊的政治自由和独立行动开始熄灭,而且多产的天才也开始枯萎,公元前4世纪在柏拉图和德莫斯提尼身上展现出来的完美的文学和修辞也每况愈下。
”他认为马其顿人除了有一层希腊文化的皮毛外,基本上还是野蛮人。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模拟试卷77(总分:56.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0,分数:40.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提出“原罪论”,且提出禁欲主义思想的是(分数:2.00)A.奥古斯丁√B.圣托马斯.阿奎那C.西塞罗D.昆体良解析:解析:奥古斯丁对《圣经》中“我是罪孽里的存在,在我母亲怀胎的时候,就有了罪”的表述进行了思辨演绎,提出了“原罪论”。
“原罪论”以后成了基督教的重要教义之一。
奥古斯丁还提出了禁欲主义思想,这是他“原罪论”的派生物。
人有原罪,而人要想得救,首要的是过禁欲的生活,即要谨戒“淫欲声色、荣华富贵”。
因此,本题的答案为A。
3.古罗马共和时代的教育中,是希腊化的产物的学校是(分数:2.00)A.文法学校√B.修辞学校C.初等教育D.私人教育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共和时期的古罗马的教育。
罗马在征服希腊并受希腊文化影响之前是一个农业城邦,没有正式的学校,家庭教育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教育形式。
罗马人征服希腊后,受处于更高水平的希腊文化的影响,学术和教育开始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初等学校,儿童接受完初等教育以后,贵族及富豪的子弟进入中等教育机构——文法学校学习。
罗马的文法学校是希腊化的产物,是希腊人和希腊化地区的人在原本没有中等教育的地区招徒授业而出现的教育形式。
罗马的高等教育形式是修辞学校。
因此,本题的答案为A。
4.下列关于古罗马帝国时期的学校的表述错误的是(分数:2.00)A.拉丁语取代了希腊语,成为文法学校的主要教学语言B.拉丁修辞学校成为主要的高等教育机构C.医学、建筑学和法律教育得到了较大的发展D.雄辩术教育关注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古罗马帝国时代的教育特点。
教案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目的、要求:1.了解古希腊时期的教育、罗马共和政体时期的学校教育。
教学重点斯巴达、雅典的教育特点。
教学难点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教育特点课堂教学创新点1.通过活动的形式组织学生参与分享与讨论。
2.推荐教育名著和中外教育史中涉及的教育家,在学习教育史理论的同时拓展知识面,深层次了解教育。
教学媒体与资源选择多媒体、PPT、Tronclass;《中外教育简史》课程思政元素体现及切入点从片面教育和全面教育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了解作为片面教育代表的斯巴达教育的特点,和作为全面教育代表的雅典教育的特点。
组织学生讨论各自的利弊,并围绕当代社会的片面教育和全面教育,发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最终总结并分析“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科学性,引导学生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观。
教学内容及过程设计一、斯巴达的教育1.斯巴达的地理位置、经济、社会情况2.斯巴达教育的特点(1)教育主体:教育完全为国家控制,教育被视为国家的事业。
(2)教育目的:身体健壮的武士,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3)教育内容:以军事教育为主,具体内容是“五项竞技”——赛跑、跳跃、角力、掷铁饼、投标枪,以及骑马、游泳、击剑等(4)教育方法:惩罚二、雅典的教育1.雅典的地理位置、经济、社会情况2.雅典教育的特点(1)教育主体:既有公共教育,也有私人教育(2)教育目的:有文化、有修养和多种才能,能言善辩,善于通商交往的政治家和商人(3)教育内容:以身心和谐教育为主,具体内容除体育竞技外,还包括“三艺”——哲学、文法和修辞,也包括音乐、体操等(4)教育方法:机械背诵,广泛使用体罚与斯巴达教育相比,雅典教育的制度化程度更高一些三、希腊化时期的教育1、小学教育方面,文字学校或文字教师已经占据统治地位,音乐教师和体操教师的地位下降。
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读、写、算,智育几乎完全挤掉了体育与美育2、中等教育方面,文法学校或文法教师取代了体育馆的位置,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文法和修辞,还包括算术和几何3、高等教育方面,以学习军事为主的士官学校日益衰落,代之而起的是哲学和修辞学校的兴盛。
古希腊教育发展概述古希腊位于欧洲南部,其地理范围以希腊半岛为中心,包括爱琴海、爱奥尼亚海的岛屿、今土耳其西南沿岸地区以及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岛东部沿岸地区。
希腊文化和教育的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荷马时代(2)城邦制时代;(3)希腊化时代。
一、荷马时代的教育(公元前1100——公元前800年)在荷马时代,尚未出现学校这种专门的教育机构,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主要是在实际的生活过程中进行的。
教育的内容大致以军事和与军事直接有关的知识、技能为主,同时也注重演说能力的培养。
荷马时代教育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道德教育。
荷马时代的教育是一种非制度化的教育。
虽然荷马时代的教育还处于较为低级的发展阶段,但是,它对希腊教育的历史发展却具有非常深刻的影响。
荷马时代教育中所具有的既注重个性发展又重视群体利益、既强调实行实干又注重雄辩、谋略的特点,为后来希腊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城邦制时代的教育1.古风时代的教育在众多希腊城邦中,斯巴达和雅典的是最具代表性的。
因为,第一,他们代表了两个相反的政治体制类型和教育类型。
第二,他们又是现代教育思想和实践的根源。
2、古典时代的智者派教育古典时代是希腊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
以智者的出现为标志,希腊(尤其是雅典)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所谓智者(Sophist,又称诡辩家),在前5世纪后期主要指以收费授徒为职业的巡回教师。
作为智者派共同的思想特征是:相对主义、个人主义、感觉主义和怀疑主义。
智者派的出现在希腊教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第一,智者们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和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因而促进了社会的流动。
第二,智者既拓展了学术研究的领域,又扩大了教育内容的范围。
第三,智者们最为关心的是道德问题和政治问题,并把系统得到的知识和政治知识作为主要的教育内容。
智者对希腊教育思想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尤为突出。
正是由于智者的出现,希腊教育思想才真正成型。
这主要表现在,希腊教育思想所探讨的基本问题,大多已由智者提出,并在不同程度上作了理论的探讨。
古希腊教育古代希腊教育是西方奴隶制国家教育的典型而完整的代表。
古代希腊文化对后代的影响希腊文化——罗马文化——中世纪(基督教)文化——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文化——近现代资产阶级各流派一、荷马时代的教育公元前1100—公元前800年被称为荷马时代。
在荷马时代,尚未出现学校这种专门的教育机构,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主要是在实际的生活过程中进行的。
教育的内容大致以军事和与军事直接有关的知识、技能为主,同时也注重演说能力的培养。
荷马时代教育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道德教育。
概括地说,荷马时代的教育是一种非制度化的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像阿喀琉斯那样勇敢、武艺高强和像奥德修斯那样足智多谋、能言善辩的武士。
二、古风时代的教育古风时代希腊社会最为重大的变化是最终完成了从氏族制度向奴隶制的转变,形成了奴隶制国家。
(一)斯巴达的教育多利亚人3万——希洛人25万政治制度:农业奴隶主寡头专制制度1、教育目的——军人、武士古风时代希腊社会最为重大的变化是最终完成了从氏族制度向奴隶制的转变,形成了奴隶制国家,2、教育的组织形式(1)生儿检查:儿童出生后属于国家,抛弃弱病。
(2)家庭教育(3)公共教育:7-——18岁“场”:它是一种吃、住、训练完全集中在一起的兵营式的教育机构。
五项竞技:跑、跳、投、骑、摔跤。
18——20岁埃弗比军事体育训练斯巴达教育的特点1、学校国家公立,进行统一的管理和监督2、重视军事体育训练3、重视妇女教育4、忽视学生的个性和谐发展(二)雅典的教育奴隶主民主政治1、教育目的——培养和谐发展的人2、教育的体系和内容公元前六——公元前四世纪雅典的教育制度18—20 “埃弗比”团的教育(军体训练)16—18 体育馆的教育(体操、政治、文学和哲学)13—15 体操(角力)学校(五项竞技)7——14 文法学校(读写算)弦琴学校(音乐、诵诗等)斯巴达与雅典教育比较相同点:1、教育是奴隶主子弟享受的特权。
2、教育脱离生产劳动。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试卷23(总分:56.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4,分数:48.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大盂鼎》记载“女妹辰又大服,余隹即朕小学,女勿克余乃辟一人”,记录的是周康王之子入小学的事。
这是我国的(分数:2.00)A.夏B.商C.西周√D.东周解析:解析:《大盂鼎》“女妹辰又大服,余隹即朕小学,女勿克余乃辟一人”记录的是周康王之子周昭王幼年入小学的事。
出自周康王时的《大盂鼎》。
3.认为人们常犯的错误是“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而解蔽的方法是“无欲、无恶、无始、无终、无近、无远、无博、无浅、无古、无今,兼陈万物而中悬衡焉”的思想家是(分数:2.00)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解析:解析:命题中的引文出自《荀子.解蔽》。
荀子认为,人们常因客观事物存在着远近、始终、博浅等差异与矛盾;受自身的知识、经验的局限,就产生了蔽塞。
解蔽的办法是“无欲、无恶、无始、无终、无近、无远、无博、无浅、无古、无今,兼陈万物而中悬衡焉”。
即不偏执于某一事物和事物的某一方面,对事物做全面、广泛的比较、分析、综合,择其所是而弃其所非,以求如实地把握事物及其关系。
4.针对当时的谶纬神学和浮妄虚伪的世书俗说,论其是非、辨其真伪的书籍是(分数:2.00)A.《论衡》√B.《春秋繁露》C.《养性》D.《讥俗》解析:解析:《论衡》《养性》《讥俗》都是王充的著作,《论衡》一书是一部针对当时盛行的谶纬神学和浮妄虚伪的世书俗说,论其是非、辨其真伪的书籍。
《论衡》的书名也正是表明了这个意思。
《春秋繁露》是董仲舒的著作。
因此,答案为A。
同等学力申硕《外国教育史》知识点汇总(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最早提出课程分类思想的教育家斯宾塞。
有关常识:1、古希腊教育分为三个时期:荷马时代的教育、希腊城邦时代的教育(斯巴达军事教育、雅典品质教育)和希腊化时代的教育。
2、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卢梭的《爱弥儿》、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被称为西方教育史上教育思想发展的三个里程碑。
3、西塞罗是罗马共和时期著名的演说家和教育家,其代表作《论雄辩家》。
他的教育思想主要有:雄辩家应有广博的学识,要有修辞方面的特殊修养,要有优美的举止和文雅的风度;模拟演说、写作等练习方法是培养雄辩家的重要途径。
“人道”教育思想是西塞罗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
要尽为人之道,就要发挥人之所以为人的特点;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要以“人道”相处,具有同情、仁爱、礼让、谦和等品质;此外,还要有文化修养。
4、1780年,报馆经理雷克斯仿照学校方式首创一种在星期日传授宗教知识的班级,主要招收童工,在每个星期日参加宗教仪式,学习宗教条文,兼学初步的读、写、算知识,被称为“星期日学校”(亦称“主日学校”)。
这种学校利用休息日把贫穷阶层的儿童组织起来进行学习,也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因而得到较快的发展。
19世纪后期,随着正规初等学校的大量开办,星期日学校日益减少。
5、17世纪,英国出现了由非国教派创办的一种新的学校形式,称为“学园”。
学园除传授古典知识以外,还传授农业、政治、法律、医学、建筑、军事等实用知识科目。
学园在17世纪中后期得到较快的发展,成为一种具有实科性质的中学。
18世纪以后逐渐衰落。
6、科学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斯宾塞和赫胥黎。
教育基本主张: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科学知识;把人类的活动归为五种,相应提出以自然科学为基础,包括各类课程的学校教育课程体系;用自然科学改造传统教育,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全面科学教育。
科学教育思想的产生和发展,适应了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客观要求,其中包含了许多重要的教育论断;科学教育思想影响了学校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有力地推动了欧美各国学校课程的改革;科学教育思想对近代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古希腊的教育授课讲稿第一章古希腊教育古代希腊是西方文明和教育的摇篮。
在西方教育的发展史上,古希腊教育(特别是雅典教育)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以人的身心和谐发展为目的的自由教育理想,以及由此组织起来的多样化的教育制度,是古希腊教育对世界教育发展的重要贡献。
第一节古风时代的教育古风时代,古希腊基本形成了自己的教育传统,但各个城邦对教育有着不同的侧重点。
如斯巴达,身体训练占主导地位,强调严格的纪律,具有明显的军事实用目的和国家导向;雅典,则更注重智力和艺术的训练。
这也决定了不同的办学方式。
在斯巴达,学校由城邦主办,而在雅典和其他地区,学校往往是私立的。
雅典和斯巴达两个城邦的教育在当时具有代表性,对西方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斯巴达教育在斯巴达,教育被当做一项极为重要的国家事业,完全由国家控制,并由尚武精神所决定,典型特征是实用性的国家导向的军事教育,教育成为斯巴达治国和维持统治的主要工具。
(1)教育目的。
培养坚韧不拔的武士和一个绝对服从的公民是斯巴达的唯一目的。
(2)教育制度。
斯巴达人实行严格的体格检查制度。
由长老代表国家检查新生儿的体质情况。
只有健康的新生儿,才被允许抚养。
在7 岁以前,公民子女在家中接受母亲或保姆的养育和照管,但受国家监督。
7 一18 岁,儿童离家进入国家的教育机构即军营接受教育。
18-20 岁,进人高一级的教育机构一青年军事训练团开始接受正规军事训练。
20 岁,公民子弟开始接受实战训练,开始服兵役。
30 岁,正式获得公民资格,有权参加民众大会,可任官职,仍需参战、军训。
60 岁,免除兵役。
(3)教育的主要内容。
忍耐劳苦训练;军事体育训练。
以“五项竞技”(即赛跑、跳跃、摔跤、掷铁饼和投标枪)为主要内容;道德教育,通过神话、传说,参加祭神、竞技和各种仪式等进行。
道德教育的中心是训练绝对服从的精神。
从小培养儿童绝对忠于祖国的品质。
道德教育贯穿斯巴达教育的全过程。
(4)斯巴达人非常重视女子教育。
二、古希腊教育古希腊是西方文化的摇篮,是西方教育的发源地。
古希腊教育经历了荷马时期、古风时期、古典时期和希腊化时期。
(一)荷马时期的教育(公元前1100年-前800年)关于荷马时期的历史记载主要来源于《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修记》两个部分,其主要内容如下:①教育目的:培养足智多谋、能言善辩的武士。
②教育内容:大致以军事和军事有关的知识、技能为主,同时注重演说能力的培养;③教育对象:以青少年为主,道德教育占据重要地位。
④荷马时期注重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的“四德”教育。
(二)古风时期的教育(公元前800年-前500年)1.斯巴达教育(尚武)(1)教育阶段①七岁以前,由母亲在家中进行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②七到十八岁,在军营中生活,学习“五项竞技”即赛跑、跳跃、摔跤、投标枪、掷铁饼;③十八岁到二十岁,在青年军事训练团接受教育;④二十岁到三十岁,军中进行实战,三十岁以后成为公民。
(2)教育特点①阶级性和等级性较强;②把教育当做国家的事业被控制;③重道德教育和军事教育,轻知识文化教育;④重视女子教育,认为女子强健可以生育健康孩子和保卫家园。
2.雅典教育(身心和谐发展)(1)教育阶段①七岁以前,由母亲在家中进行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②七岁以后,实行男女有别的教育,女子在家中学习纺织、缝纫技术;男子进入文法和弦琴学校学习。
③十二、三岁进入体操学校,学习“五项竞技”和骑马、击剑和游泳;④十八到二十岁在青年军事训练团(埃弗比),二十岁授予公民。
(2)教育特征①阶级性和等级性较强;②公立教育和私立教育并存;③教育目的是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④不注重女子教育。
3.毕达哥拉斯的教育观毕达哥拉斯是古风时期最为重要的教育思想家,黑格尔称其为“第一个民众教师”,亚里士多德认为他是第一个试图讲授道德的人。
①毕达哥拉斯教育观的基本核心:高度重视数学,把数学当作万物的本源,并主张灵魂不灭,灵魂轮回,把数学当作世界的本源,数学具有完全、匀称、和谐三种特性;②教育任务:化天心为人心;③教育目的:通过对数的研究、体会、领悟以及日常生活的训练实现灵魂的转化,达到和谐、完全和完善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