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五单元第十一课公正处理民事关系之珍惜人身权利
- 格式:ppt
- 大小:1.70 MB
- 文档页数:25
江门一职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课时授课计划科目:《职业道德与法律》任课教师:黄瑞海序号:11目的与要求:认知:了解相关的民事、经济法律常识,理解其意义和作用。
情感态度观念:尊重法律规则,履行法律义务,崇尚公平正义。
运用:在民事和经济活动中按照法律规范做事,依法维护权益、履行义务、承担责任。
教学方法:讨论式、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2课时重点难点与解决措施:重点及难点:民法的调整范围和民事责任承担的方式解决措施:以案说法,通过具体案例结合法律相关规定,教育学生如何依法公正处理民事关系。
教学组织过程:新课要点:一、依法参与民事活动(一)民法保护我们的生活(二)成为民事主体的资格(三)依法处理民事关系二、依法保护人身权(一)民法保护我们的人身权(二)侵害人身权要承担法律责任(三)积极维护自己和他人的人身权三、依法保护公民的财产权(一)法律保护财产权(二)侵害财产权要承担法律责任(三)依法保护自己和他人的财产权四、正确利用合同参与民事活动(一)依法订立有效合同(二)履行合同的原则(三)严格履行合同参与民事活动五、维护在家庭中的权利与义务(一)公民依法享有婚姻自由(二)未成年人在家庭中的权利与义务(三)为构建和睦家庭尽责任主要过程:创设案例情境——设疑探究——启迪思维——激趣导思——引导学习——巩固提高——能力升华——学以致用。
布置作业:当与父母发生冲突时,主动沟通,用巧妙的方法解决矛盾,才能使家庭和睦。
将这些方法说出来与大家交流。
教学过程:导入:议一议:民法保护我们生活中的哪些民事关系?(学生讨论)民法的调整什么呢?一、依法参与民事活动(一)民法保护我们的生活1、民法的调整对象:民事关系,包括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案例1:某市领导认为,在本市建筑工程的招标投标中,市领导的亲戚具有优先订立合同的权利。
该行为遭到了其他竞标者的强烈反对。
思考讨论:上述事例该市领导的做法对不对呢?他违反了民法的哪些基本原则?2、民法的基本原则:贯穿民法的始终,是民事立法的指导方针,是民事主体进行民事活动的基本准则,同时也是法院审判案件的基本准则。
第十一课公正处理民事关系第十一课公正处理民事关系笫一框领会民法精神说课稿----- 来宾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方璇各位评委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领会民法精神,下面我将从以下儿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内容为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五单元第十一课的笫一部分内容,本单元所学习的内容为《依法从事经济活动,维护公平正义》(即《民法》)。
《民法》是我国重要的部门法之一,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依据。
《民法》的基本功能在于为个人和团体确认并保障基本的人身、人格及财产权利,为市场经济活动提供一般规则及行为规范,并对受侵害的权利和利益提供法律救济。
通过学习《民法》,可以使同学们正确认识并行使民事权利,依法自觉履行民事义务。
本节课内容作为本单元第一部分内容,是学习《民法》所必需的基础,本课中学生将学习有关《民法》的最基本的知识,以及处理民事关系最基本的原则,可以说是学习《民法》的总纲。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培养学生法律意识,学会正确对待民事关系,使学生树立依法维护个人合法权利的观念。
因此我把教学L1标确定为以下儿方面: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民事法律关系及其三要素的相关内容,掌握民法的基本原则,懂得民事权利与义务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积极维护权利的重要性和履行义务的必要性。
2(能力LI标:着重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思想LI标:使学生树立依法维护个人合法权利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及民法的基本原则。
(四)教学难点:正确行使民事权利,防止权力滥用。
(五)教学准备:PPT课件二、说教法和学法(一)学情分析loan approval and post credit approval officer/at all levels in accordance with credit approval rules, licensing and eventual exercise of credit decision power of persons or institutions. Review findings and review comments, according to the Bank's credit我校的学生,基础相对较差,在校期间更应努力提高他们能力,民事关系是日常生活中和每个人都有相关的,学生掌握一定的民事法律知识是必须的,本课是《民法》内容的第一课,学好本课既为接下来的内容打好基础,同时乂能使学生有兴趣继续学习。
第一部分 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五单元 依法从事民事经济活动,维护公平正义【知识框架】依法参与民事活动1.民法保护我们的生活2.成为民事主体的资格3.依法处理民事关系1.民法保护我们的人身权2.侵害人身权要承担法律责任3.积极维护自己和他人的人身权 依法保护人身权1.法律保护财产权2.侵害财产权要承担法律责任3.依法保护自己和他人的财产权 3.依法保护公民的财产权 依法公正处理民事关系 依 法 从 事 民 事 经 济 活 动 , 维 护 公 平 正 义 1.依法订立有效合同 2.履行合同的原则3.正确运用合同参与民事活动正确利用合同参与 民事活动 1.公民依法享有婚姻自由 2.未成年人在家庭中的权力和义务 3.为构建和谐家庭尽责 维护在家庭中的权 利和义务 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1.依法设立企业2.合法经营,公平竞争3.质量为本,注重信誉4.依法规范企业的经济行为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1.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环境资源的含义。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环境保护问题2.我国法律规定保护环境和资源。
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3.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积极保护生态1.学会依法签订劳动合同2.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3.劳动者权利的维护5.依法生产经营,保护环境【知识要点】第十一课依法公正处理民事关系一、依法参与民事活动(一)民法保护我们的生活1.民法的概念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以及公民与法人之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是中国对民事活动中一些共同性问题所作的法律规定,1986年4月12日由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1987年1月1日起施行。
共9章,156条。
2.民事法律关系(1)财产关系平等主体在占用、支配、交换和分配物质财富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经济内容的关系。
(2)人身关系平等主体之间基于人格利益和身份利益而发生的不具有直接财产内容的人格关系和身份关系。
教案(首页)编号:YJSD/JWC-17-10
古今名言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声明
访问者可将本资料提供的内容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不得侵犯本文档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
谢谢合作!。
第五单元依法从事民事经济活动,维护公平正义十一课公正处理民事关系一、领会民法精神1、法律关系:我们的社会有不同的人组成,人与人之间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其中一部分社会关系受到法律的调整,叫做法律关系。
民事法律关系:含义:民事法律关系是由民法调整的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同样的也有宪法、刑法、行政法等调整的法律关系。
三要素:主体、客体和内容。
(P120-121)主体:可分为公民(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主体:民事主体中享有权利的一方。
义务主体:民事主体中享有义务的一方客体:因具体的法律关系而有所不同。
比如:所有权关系的客体是物,债权关系的客体是行为,知识产权关系的客体是智力成果和商业标记,人身权的客体是人格利益。
内容:就是民事主体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2、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法律赋予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和负担民事义务的法律资格。
如:“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
”;“公民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
”注意: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
法人和其他组织,自合法成立时起,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民事行为能力是指法律确认的公民通过自己的行为从事民事活动、参加民事法律关系。
取得行使民事权利和承担相应义务的能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规定:第十一条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第十二条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
第十三条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
课题序号11 授课班级13机电五年制13机械113机械213会计授课形式讲授法授课日期授课章节名称第十一课公正处理民事关系---珍惜人身权利使用教具教材板书投影仪视频教学目的了解人身权的基本内容;知道法律保护公民人身权不受侵害;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能够正确区分哪些行为侵害了公民的人格权和身份权;增强法律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和他人的人身权。
教学难重点难点: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和他人的人身权教学方法案例探究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法、情境表演法。
更新、补充、删节内容基本一致课后作业 P143 案例分析教学后记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第十一课公正处理民事关系〕珍惜人身权利一、生命健康俱可贵二、姓名肖像受保护1.公民的肖像权不容侵犯教学环节及时间分配教学主要内容与过程教法运用第一步:组织教学(5’)第二步:教学导入(5’)第三步:新课学习(60’)一.师生问候二.点名三.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课件、案例及材料;学生在课前收集案例。
一.前课复习我们提倡见义勇为,但见义勇为的过程中也要守法,不能给犯罪分子造成不应有的伤害。
而且,见义勇为的前提是先保全自己,自卫也好、助人也罢,都要先审时度势,客观衡量敌我力量的对比情况,不要做无谓的牺牲,要有勇有谋,既要与犯罪分子斗勇,更要与之斗智。
二.新课学习以及新课导入【导入】中国封建社会,传统观念一般认为儿女是父母养大的,就应该听父母的话,否则就搬出“孝顺”来压迫儿女,怎可不听父母之言?甚至父母有一些违法之事,也要儿女承担责任,因为你是我的儿女,就应该代父母受过。
这种观念过去专制时代甚至发展到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
”其实生命是可贵的,儿女虽为父母所养,但生命的尊严,不能以无理、无义之行给予戕害。
父母又凭什么能剥夺子女生存的权利呢?作为与生俱来的人身权利具体有哪一些呢?我国法律是如何保护公民的人身权的?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教学过程】展示材料:材料一《儿子不听话,母亲杀死8岁亲生子》引导学生思考:黄某为什么会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从法律上讲,黄某拥有的生命健康权利受到了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