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4
渡荆门送别【教学目标】1.学习《渡荆门送别》。
2.在自读自悟,合作探讨中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3.正确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渡荆门送别》一诗是一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
结尾缘江水而生发遐想,在“故乡水”送行的深情祝愿中,化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大好前程的憧憬。
【教学重难点】1.重点: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难点:激发学生想象,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经及对“送别”的理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学习古诗(二)学习《渡荆门送别》1.学生自由读古诗,初步了解诗意。
2.播放音频,营造气氛。
3.《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明确: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又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明确: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衡的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4.这一联中有一个字用得好,找出来谈谈它好在何处。
明确:“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们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5.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请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明确:“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
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
天上云彩,层层叠叠,构成海市蜃楼。
教师补充: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初次见到平原时的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6.从尾联来看,这首送别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明确:不是,是告别故乡。
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
诗人初次离开故乡,确实有些依依不舍,但不说破。
掉笔从对方写来,说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会送我这个远别故乡的人到楚地。
7.尾联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明确:抒发了思乡深情。
本教案将以八年级《渡荆门送别》一课为对象,通过对其诗歌形式、艺术技巧以及内在意义的分析,帮助学生全面领会李白诗歌的风格与特点,增强学生对古典文学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水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教学目标1.了解《渡荆门送别》的内容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2.体验《渡荆门送别》的情感氛围,领会李白对世俗之物的超拔和对世俗生活的批判。
3.了解《渡荆门送别》的诗歌形式,掌握其中的韵律、节奏及表现手法。
4.能够感受到李白诗歌的激情与奔腾,准确、流畅朗读诗歌。
5.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1.渡荆门送别的情感氛围和内在意义;2.渡荆门送别的诗歌形式和艺术技巧;3.学生朗读及理解力的提高。
三、教学难点1.渡荆门送别的情感与意象的把握;2.学生对古典文学的欣赏和体验;3.对李白诗歌的精髓进行挖掘和理解。
四、教学方法本教案将采取讲授和互动结合的授课方式。
教师通过讲解和分析诗歌形式和艺术技巧,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渡荆门送别》的内涵和外在形式;通过学生分组阅读朗诵等方式,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体验和理解。
五、教学过程1.教师导读教师先简单介绍李白等唐代诗人的背景和作品特点。
然后导入《渡荆门送别》并播放负有名气的朗诵音频以大家理解歌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讨李白在诗歌中想表达的文化内涵,回答“李白在诗歌中想表达什么?”的问题。
2.课文解读(1)内容概述:李白独立于世俗之外,于灵感中创作最美丽的诗歌,标志着李白个人创作事业的进入新阶段。
(2)艺术体裁:《渡荆门送别》为五古十四型诗,共七首;分别为公务员出行长达千里, 辞别好友, 出词一层昧论等故事。
每首诗都体现出李白希望寻求天才的决心,以及对自身成长的自信。
总体风格是激情奔放、富有疏阔,取长补短,可以算是唐诗的精华之一。
(3)艺术手法:李白以严肃和叙事方式创作《渡荆门送别》。
在体制上,李白将诗歌形式化为五言诗,前几句往往表达传统的伤感和离别,后几句则集中表现个人的才华和追求。
李白唐诗《渡荆门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渡荆门送别》。
(2)理解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意。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故乡的依恋和对友人的深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渡荆门送别》。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诗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2)诗人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人李白及其创作背景。
(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渡荆门”这个地方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与荆门有关的诗歌。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渡荆门送别》,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结合诗文注释,理解诗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有哪些?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意义?(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以及诗人的情感。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渡荆门送别》。
2. 结合诗文内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写一篇短文。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欣赏程度如何,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2. 情景教学: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诗中的画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
3. 欣赏教学:让学生反复朗读、背诵,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2024年《渡荆门送别》诗词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准确朗读《渡荆门送别》这首诗,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的深层含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分析和比较,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中蕴含的离别之情和诗人对故乡的眷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中意象的含义,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
难点:把握诗人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来传达内心的离愁别绪。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与离别有关的音乐,营造氛围,引发学生对离别的情感体验。
接着,引导学生分享自己或听说过的离别故事,激发学生对离别的共鸣。
2. 初步感知展示《渡荆门送别》的全诗,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注意节奏和韵律。
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诗中描绘的场景,初步感知诗人的情感。
3. 深入理解(1)意象分析: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如“荆门”、“远山”、“江水”等),讨论这些意象如何与诗人的情感相联系。
(2)情感体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自己在离别时的情感状态,进而理解诗人通过景物描写所传达的离愁别绪。
(3)比较阅读:选取其他描写离别的古诗词(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感受不同诗人对离别情感的表达方式和异同点。
4. 拓展延伸(1)创意写作:让学生以《渡荆门送别》为灵感,创作一段自己与亲人或朋友离别的故事,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作能力。
(2)文化交流:介绍古诗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古诗词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5. 总结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理解《渡荆门送别》的主要内容和诗人表达的情感。
分析诗中的意象及其与情感的关联。
感受诗人通过景物描写传达的离愁别绪。
四、作业布置背诵《渡荆门送别》:要求学生熟练背诵全诗,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创作短文:以《渡荆门送别》为题材,创作一篇短文,描述自己想象中的离别场景和感受。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渡荆门送别》这首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了解唐代诗人李白的生平事迹及诗歌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句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家乡的热爱和离别时的不舍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渡荆门送别》。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诗句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2)李白生平事迹及诗歌风格的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李白生平事迹及诗歌风格。
(2)提问: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李白的诗歌?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渡荆门送别》,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句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如“渡荆门”、“长江水”、“故乡云”等。
(2)体会诗人离别家乡时的不舍之情。
5.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鼓励课下自主学习。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渡荆门送别》。
2. 写一篇关于《渡荆门送别》的赏析文章。
3. 调查了解其他唐代诗人的作品,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渡荆门送别》这首古诗的知识与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通过作业布置,巩固了所学内容,为下一步学习做好了铺垫。
但在课堂互动方面,还可以进一步增加学生参与度,提高课堂活力。
六、教学内容:1. 复习《渡荆门送别》诗句,巩固学习成果。
2. 学习李白的其他著名诗歌,如《将进酒》、《庐山谣》等。
《渡荆门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渡荆门送别》。
(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及诗歌的主题思想。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友情、故乡的深厚情感。
(2)培养学生珍惜友谊、思念家乡的美好品质。
(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 诗歌简介:《渡荆门送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渡过荆门,离别亲友的感慨。
2. 诗歌内容:(1)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2)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3)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4)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认读与理解。
(2)诗歌的意象分析与表现手法鉴赏。
(3)诗歌主题思想的探讨。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修辞技巧的运用。
(2)诗人情感的把握与体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美。
(2)简介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读诗歌,理解字词含义。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技巧,如对偶、比喻等。
(2)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体验诗歌的美。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珍惜友谊,思念家乡。
(2)强调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理解与鉴赏。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渡荆门送别》。
2. 写一篇关于《渡荆门送别》的鉴赏essay。
3. 选择一首李白的其他诗歌,进行自主学习与鉴赏。
《渡荆门送别》古诗优秀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渡荆门送别》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音韵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1.2 教学内容:简介李白的生平事迹和诗歌创作风格。
介绍《渡荆门送别》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1.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李白的生平事迹和诗歌创作风格。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渡荆门送别》的音韵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第二章:诗词解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渡荆门送别》的诗意和诗歌手法。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2 教学内容:分析《渡荆门送别》的诗意和诗歌手法。
解读诗句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2.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析《渡荆门送别》。
学生分组讨论诗句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师进行总结和讲解。
第三章:诗词背诵与默写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熟练背诵并默写《渡荆门送别》。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3.2 教学内容: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和背诵《渡荆门送别》。
教师布置默写作业,要求学生准确默写诗句。
3.3 教学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
教师检查学生的默写作业并进行反馈。
第四章:诗词创作与展示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提高学生对古诗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4.2 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创作以“送别”为主题的诗歌。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并分享创作心得。
4.3 教学活动:教师提供创作素材和指导。
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并互相展示。
教师进行点评和鼓励。
第五章:课程总结与拓展帮助学生总结《渡荆门送别》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拓展对古诗文化的了解和兴趣。
5.2 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渡荆门送别》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
教师提供相关古诗作品的拓展阅读材料。
5.3 教学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程总结。
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并分享阅读心得。
教师进行点评和鼓励。
第六章:诗词背景与文化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渡荆门送别》中所蕴含的文化元素。
《渡荆门送别》古诗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渡荆门送别》。
(2)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如“渡荆门”、“送别”等。
(3)分析古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运用文本分析法,解读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中的离别情感,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情感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2.1 文本内容:《渡荆门送别》渡荆门送别,送别楚江边。
江水流长去,故人何相逢?2.2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情感。
(2)难点:分析古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复习相关的文学常识。
(2)提问:你们对离别有什么感受?有没有送别的经历?3.2 朗读与背诵:(1)让学生朗读《渡荆门送别》,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指导学生正确地背诵古诗,注意语音和语调的准确性。
3.3 文本分析:(1)解释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如“渡荆门”、“送别”等。
(2)分析古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如四句诗、对仗等。
3.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离别的情景,感受诗人的情感。
(2)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离别经历和感受。
四、作业与评价4.1 作业:(1)让学生回家后背诵《渡荆门送别》。
(2)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离别诗,进行比较分析,下次上课分享。
4.2 评价:(1)在课堂上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给予鼓励和反馈。
(2)评价学生的比较分析作业,关注他们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5.1 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渡荆门送别》的文本内容和相关图片,辅助教学。
5.2 参考资料:提供一些关于离别诗的参考资料,供学生自主学习和拓展视野。
六、教学策略6.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渡荆门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掌握诗句的朗读节奏和韵律,培养朗读能力。
3.感受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感受诗人情感。
2.教学难点:把握诗句的朗读节奏和韵律,体会诗人的离别之情。
三、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荆门山和长江的图片,让学生对诗中的地理背景有所了解。
向学生简要介绍诗人李白及其创作背景。
2.朗读诗句让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注意节奏和韵律。
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注意诗句的停顿和语气。
3.理解诗句意思逐句解释诗句,让学生理解诗人的离别之情。
分析诗句中的关键词,如“渡”、“荆门”、“送别”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意。
4.感受诗人情感让学生谈谈自己离别时的感受,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离别之情。
分析诗句中的情感表达,如“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让学生感受诗人的依恋之情。
5.朗读练习让学生分组练习朗读,注意节奏和韵律。
教师挑选几名学生进行朗读展示,给予评价和指导。
6.拓展延伸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离别之情的理解,分享自己的经历。
邀请学生进行创作,以“送别”为主题,写一首诗或一篇短文。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强调诗句的朗读节奏和韵律,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诗,提高文学素养。
四、课后作业1.背诵并默写《渡荆门送别》。
五、教学反思1.加强对诗句关键词的解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
2.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学生不同的指导和帮助。
3.在拓展延伸环节,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离别之情,提高创作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渡荆门送别》这首诗,感受诗人的离别之情,同时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在理解诗句意思时,设计对话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诗句背后的情感。
例如:“同学们,你们认为‘仍怜故乡水’这句话中,诗人为什么会‘怜’故乡的水?这背后有什么情感呢?”2.教学难点补充:教学过程补充:1.导入教师展示荆门山和长江的图片,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这里有什么特别之处,让诗人李白专门写诗来送别呢?”2.朗读诗句教师引导学生:“现在请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读完之后,我们可以一起讨论你们的感受。
《渡荆门送别》古诗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渡荆门送别》。
(2)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3)分析古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古诗。
(2)学会欣赏古诗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3)运用想象和联想,体验古诗所描绘的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故乡的依恋和对友人的深情。
(2)培养学生珍惜友情,关爱他人的品质。
(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渡荆门送别》。
2. 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分析古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诗人情感。
2. 运用想象和联想,体验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3. 学会欣赏古诗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渡荆门送别》全文、译文、图片等。
2. 学生准备《渡荆门送别》全文,便于朗读和背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诗人。
(2)提问:同学们知道什么是送别诗吗?送别诗一般表达了哪些情感?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渡荆门送别》,注意字音和停顿。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古诗中的词语和意象。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请同学们分享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引导:关注诗中的景物描写,分析诗人情感。
4. 欣赏品味(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体验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2)学生朗读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感。
5. 分析评价(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学生评价古诗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6. 拓展延伸(1)教师提问:同学们还能举出其他李白的送别诗吗?(2)学生分享李白的其他送别诗,互相交流。
7. 总结反馈(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学生反馈学习收获,提出疑问。
设备租赁合同模板1. 合同背景2. 合同内容2.1 租赁设备描述•设备名称:•设备型号:•设备数量:•设备使用期限:•设备单价:•设备租赁费用:•设备保修期限:2.2 租赁期限本合同的租赁期为设备使用期限,即乙方从甲方处租赁设备的起始日期至设备使用期限截止日期。
2.3 租赁费用2.3.1 乙方同意按照设备单价支付相应的租赁费用。
2.3.2 租赁费用应在租赁期开始前支付至甲方指定账户。
2.4 设备保养和维修2.4.1 甲方应保证所提供的租赁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并具备正常的使用功能。
2.4.2 乙方应按照设备的操作手册正确使用设备,保证设备的周围环境清洁,避免灰尘和湿气进入设备。
2.4.3 如发生设备故障或损坏,乙方应立即通知甲方,并由甲方负责修理或更换设备。
2.4.4 如设备故障或损坏是由乙方不当使用或操作导致的,乙方应承担相应的修理或更换费用。
2.5 违约责任2.5.1 甲方应保证所提供的设备完好无损,并且能够满足乙方的使用要求。
如甲方提供的设备出现质量问题,由甲方负责修理或更换设备。
2.5.2 乙方应按照合同约定的租赁期限和租赁费用支付方式履行合同义务。
如乙方未按时支付租赁费用或未按时归还设备,应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3. 合同解除3.1 合同解除原因•甲方提供的设备无法满足乙方的使用需求。
•甲方无法按时提供或维护设备。
•乙方违反合同约定的支付租赁费用或设备归还时间。
•乙方未经甲方同意擅自转租、转让或出售租赁设备。
3.2 解除方式任何一方有权解除本合同,解除方应提前书面通知对方,并协商处理未完成的事项。
3.3 合同解除后的责任合同解除后,双方应根据合同约定的条款,对设备进行清点、结算并交还。
4. 法律适用和争议解决本合同适用于的法律。
如因合同履行过程中发生争议,双方应友好协商解决。
如协商不成,应提交至合同签署地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解决。
5. 其他事项本合同未尽事宜由双方协商解决,并作为补充条款加入本合同。
《渡荆门送别》教学流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在我国唐代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诗人,下面老师就请大家根据老师的提示猜一猜这位诗人他是谁。
(课件1出示)看来大家对李白非常了解。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诗《渡荆门送别》(课件2展示课题)。
二、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课件3)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汉族,祖籍陇西成纪,出生于碎叶城(当时属唐朝领土,今属吉尔吉斯斯坦)[1],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享年61岁。
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二十五岁时只身出蜀,开始了广泛漫游生活,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应山。
直到天宝元年(742),因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两年半,就赐金放还而去,然后飘荡四方的漫游生活。
我们来了解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大家把它读出来。
通过背景,你获得了那些信息?(第一次出蜀、看到了长江沿岸的美景、心情兴致勃勃、五言律诗)
三、整体感知
1、现在请大家欣赏这首诗的配乐朗诵,注意听清字音和节奏。
(播放录音)
2、下面老师再给大家范读一下这首诗。
(老师读)
3、请同学们学着录音或者老师的样子读这首诗,注意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还要读出情感。
(学生读)
4、谁来试着给大家朗诵一下这首诗。
(抽生读,其余学生评价)
5、学生齐读。
(看来集体的力量就是强大,大家读得非常好!)
6、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再读这首诗,在读的过程中解决大屏幕上给出的三个问题。
开始。
(学生读、翻译)
(翻译:从荆门山外渡江,远去古老的楚地漫游。
巴山尽头现出平川,长江沿着旷野奔流,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云霞似海市蜃楼,气象悠悠。
无限爱恋我的故乡山水情意深深送我万里行舟。
主要内容:这首诗写李白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的景色及自己的感受。
首联:交待行程和目的)
四、研读赏析
1、既然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在行程中所见的景色,那请你快速找出诗中写景的句子。
找出来了吗?那就大声的把它读出来。
(课件出示这几句)你能具体地说说诗人描写了哪些景吗?也就是这首诗当中诗人所使用的意象。
看谁最先找出来(山、平野、江、大荒、月、镜、云、海楼)你真棒!找得又快又全!接下来请你给每个意象加上
一个修饰词。
我们分小组来完成这个任务。
前两个第一组加、江和大荒2组加、月和镜3组加、云和海楼4组加,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任务。
2、加完了代表展示出来。
3、我们常说“诗中有画”请你发挥想象把刚才加上修饰词的景物连起来,试着让它变成一段写景的句子。
看你能不能让我们从你的描写当中感受到一幅幅美丽的画面。
先试着跟你的同桌说一说,最后再展示()感谢李白也感谢你为我们带来了这么美的画面。
让我们再次把这两联读出来。
4、国学大师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从这些壮美的景中,你感受到了李白哪种情怀?(兴致勃勃、豪情万丈、青春的蓬勃朝气、热爱家乡、对祖国河山的赞美)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具体的说一说。
5、除了这些情感,还有其它的感情在内吗?你从哪一句可以看出来。
从这一句你看出了什么?(作者对养育过自己的故乡的依恋之情)作者直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了吗?(没有)那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这句诗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拟人)(江水流过的蜀地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一路护送,万里相随,从对
面来写,越发显出自己的思乡情深。
)
6、欣赏了奇丽的景,感受了诗人的情,现在你来归纳概括一下这首诗的主题思想。
7、小结
同学们,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如同一幅幅优美的画卷,朗读吟诵间,我们仿佛置身于雄奇瑰丽的长江中游一带,赏那“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奇景。
读诗是一种极好的人生体验希望大家以后能广泛涉猎,都更多的好诗,让你的生活更加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