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乘法运算定律》课件【三篇】
- 格式:doc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17
小学数学《乘法运算定律》课件【三篇】小学数学《乘法运算定律》课件篇一教课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 17~18 页例 1~ 2,练习四第 1 题。
教课目标1、经历在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详尽情形中研究发现乘法交换律、联合律的过程。
2、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联合律,初步能用这两个运算律解说计算的原由。
3、体验数学与平常生活亲近相关,培育学生自主研究数学知识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质问题的能力。
教课要点在详尽情形中研究发现乘法交换律、乘法联合律。
教课过程一、创建情形,研究新知1、教课例 1出示例 1 图,学生独立列式解答,而后在小组中相互交流。
板书: 9× 4=36(个), 4× 9=36(个)。
学生观察板书,思虑: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特色?板书: 9× 4=4×9。
教师:你还可以写出几个有这样规律的算式吗?板书学生举出的算式。
如: 15× 2= 2× 158×5= 5× 8教师: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学生 1:两个因数交换地点,积不变。
学生 2:这就叫乘法交换律。
教师:你能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吗?(学生独立思虑后交流)教师:假如用a、 b 表示两个数,这个规律可如何表示呢?( a× b=b× a)2、教课例 2出示例 2 情形图,口述数学信息和解决的问题。
学生独立思虑,列式解答。
而后在小组中交流解题思路和方法。
全班报告,教师板书。
(8× 24)×68×( 24×6)=192× 6=8× 144=1152(户)=1152(户)学生对这两种算法进行观察、比较,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板书:( 8×24)× 6=8×( 24×6)。
出示下边的算式,算一算,比一比。
16×5×2= 16×( 5×2)= 35×25× 4=35×( 25× 4)= 12×125× 8=12×( 125× 8)=观察算式,有相同的特色吗?每排的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吗?学生独立计算,考据自己的猜想,全班交流。
小学四年级数学《运算定律》教案3篇Teaching plan of mathematical operation law for grade four of primary school编订:JinTai College小学四年级数学《运算定律》教案3篇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数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
本教案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小学四年级数学《运算定律》教案2、篇章2:小学四年级数学《运算定律》教案3、篇章3:小学四年级数学《运算定律》教案篇章1:小学四年级数学《运算定律》教案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简析1、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相对集中,有利于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2、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
3、重视简便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教学难点:探索和理解加法的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教学策略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促进学习的迁移。
2、加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促进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小学数学《乘法运算定律》课件【三篇】小学数学《乘法运算定律》课件篇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17~18页例1~2,练习四第1题。
教学目标1、经历在计算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情景中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过程。
2、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能用这两个运算律解释计算的理由。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数学知识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在具体情景中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探索新知1、教学例1出示例1图,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在小组中互相交流。
板书:9×4=36(个),4×9=36(个)。
学生观察板书,思考: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板书:9×4=4×9。
教师:你还能写出几个有这样规律的算式吗?板书学生举出的算式。
如:15×2=2×158×5=5×8……教师: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学生1: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学生2:这就叫乘法交换律。
教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吗?(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教师:如果用a、b表示两个数,这个规律可怎样表示呢?(a×b=b×a)2、教学例2出示例2情景图,口述数学信息和解决的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解答。
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解题思路和方法。
全班汇报,教师板书。
(8×24)×68×(24×6)=192×6=8×144=1152(户)=1152(户)学生对这两种算法进行观察、比较,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板书:(8×24)×6=8×(24×6)。
出示下面的算式,算一算,比一比。
16×5×2=16×(5×2)=35×25×4=35×(25×4)=12×125×8=12×(125×8)=观察算式,有同样的特点吗?每排的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吗?学生独立计算,验证自己的猜想,全班交流。
板书:16×5×2=16×(5×2)35×25×4=35×(25×4)43×125×8=43×(125×8)谁能说出这几组算式的规律?学生1:每个算式只是改变了运算顺序。
学生2:每排左、右两个算式计算结果相等。
学生3:三个数相乘,先算前两个数的积或者先算后两个数的积,值不变。
教师:谁知道这个规律叫什么?教师板书:乘法结合律。
教师:如果用a、b、c表示3个数,可以怎样表示这个规律?教师板书:(a×b)×c=a×(b×c)。
教师:这个规律就叫乘法结合律。
小结:同学们,我们一起总结出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下面看同学们会不会用。
二、课堂活动1、练习四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说出依据。
2、连线。
(学生独立完成)23×15×217×(125×4)17×125×439×(25×8)39×25×823×(15×2)三、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小学数学《乘法运算定律》课件篇二【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24~25页内容。
【学情分析】乘法运算定律与之前所学的加法运算定律类似,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不大,但是本班有三名学困生,需要重点关注和引导他们,掌握乘法运算定律。
乘法运算定律不仅有助于加深乘法计算方法的理解,还能使计算简便,所以需要学生理解并注意与加法运算定律的区别。
本节课的讲授注重从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并充分利用之前所学的加法运算定律,由学困生和其他学生一起来类比归纳乘法运算定律,充分调动学困生积极性。
【教材分析】学生对乘法交换律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初步认识,在作业或者练习中已经接触过当一个乘法算式里的因数交换位置后,通过计算会发现它们的积并不变。
这节课利用例子,让学生特别是学困生观察、发现对任意两个整数相乘有同样的性质,从而总结出“乘法交换律”。
对于乘法结合律这部分内容,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并且对乘法交换律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正确理解掌握乘法运算定律,可以加深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灵活性选择,同时,对今后整数的乘法、有理数的乘法都有一定的作用,因此学好乘法运算定律,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和桥梁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难点: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教法:教师通过创设情景、启发、引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
学法: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交流、练习的方式进行课堂学习。
【教学准备】课件、练习纸。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什么运算定律?学困生1: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师: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用字母怎样表示?学困生2:a+b=b+a学困生3:(a+b)+c=a+(b+c)师:其实乘法也满足一些运算定律,你想知道乘法满足哪些运算定律吗?(想)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乘法运算定律。
(板书课题:乘法运算定律)【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为即将要学的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作铺垫,促进知识之间的迁移。
】二、探究新知你知道植树节是几月几日吗?1、教学乘法交换律。
(课件出示教材情景图)师:你从图中可以得到哪些数学信息?学困生2: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师:要求什么问题?学困生2: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师:怎么列式?学困生1:4×25生:还可以这样列式25×4【设计意图:图片以植树为背景,展示了植树过程中同学们挖坑、种树、抬水、浇树等活动的情境。
通过情境图让学生认识植树活动中的数学知识,并能利用这些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师:计算这两个算式的积是多少?生:都是100师:4×25=25×4(板书)师:你能仿照这个式子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生:能。
让学生举例。
师:这样的例子能举完吗?生:不能。
师:请仔细观察这些式子有什么特点?生:因数不变,积相等,因数位置变化。
师:这就是乘法交换律。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计算,观察,比较,初步感知规律,再举例验证,渗透举例验证这一数学方法,进而发现规律。
这样设计,学生不仅理解了乘法交换律的验证过程,也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到学习活动中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你自己尝试总结乘法交换律。
生: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师:很好,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师: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吗?生:能。
师:把它表示在练习纸上。
学困生2回答。
【设计意图:总结发现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用字母表示定律,使知识点由抽象向具体过渡,建构模型,渗透了“符号化”思想,使学生理解数学的抽象性并体会了符号的简洁性,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教学乘法结合律。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学习,知道乘法也有交换律,那么乘法中会不会也有结合律呢?下面我们继续观察植树情景图。
(课件出示植树情景图)师:一共需要浇多少桶水?怎么列式?学困生1:(25×5)×2生:25×(5×2)师:你能说出每个算式的意义吗?学困生1:算式(25×5)×2中,25×5是先算一共种了多少棵树,再算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生:算式25×(5×2)中,5×2是先算每个小组要浇多少桶水,再算25个小组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设计意图:通过发现情景图中的数学信息,让学生自己寻找要解决这一数学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把它计算在练习纸上。
做完后让学困生3和其他学生写在黑板上。
师:通过上面的计算,你发现什么?生:积相等。
师:(25×5)×2=25×(5×2)师: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生:能。
学困生2和其他学生举例。
师:这样的例子能举完吗?生:不能。
师:请仔细观察这些式子有什么特点?生:因数不变,积相等,运算顺序不同。
师:这就是乘法结合律。
师生一起概括乘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设计意图:利用乘法交换律的方法来总结乘法结合律,培养学生类比、迁移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
】师: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吗?生:能。
师:把它表示在练习纸上。
【设计意图:学生用字母表示定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对知识的概括和运用能力。
】师:比较(25×5)×2和25×(5×2)的算法,哪种计算简便?为什么?学困生1:第二种,后两个数先乘是整十,容易计算。
师:对。
运用乘法运算定律也可以简便计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比较两种算法,发现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能够简便运算,了解乘法运算定律的作用。
】师:前面我们学过了加法的两个运算定律,我们来比较一下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你有什么发现?生:相同点:交换律是交换两数的位置,数和结果不变;结合律是改变运算顺序,数和结果不变。
不同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中的数之间是加号连接,数叫加数,结果叫和;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数之间是乘号连接,数叫因数,结果叫积。
【设计意图:对知识进行分类梳理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必备基本功,教学中,将加法的运算定律和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分类梳理,提高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熟知两种定律的区别,对两种定律认识更清晰,应用更熟练。
】三、巩固练习1、在里填“>”“36×1919×3627×4×2527×(4×25)125×24125×8×367×868×7学困生2回答。
2、根据乘法运算定律填上合适的数。
12×32=32×___108×75=___×___学困生3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