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弯矩图100种
- 格式:doc
- 大小:1.70 MB
- 文档页数:16
设 有 静 定 与 超 静 定 杆 件 结 构 , 二 者 除 了 支 承 情 况 不 同 外 , 其 余 情 况 完 全 相 同 , 则 在 同 样 的 荷 载 作 用 下 超 静 定 的 比 静 定 的 变 形 要 大 。
( )图 a 与 图 b 的 内 力 除 E 、F 点 附 近 截 面 外 , 其 它 截 面 相 同 。
( )(a llhh(b ll图 示 桁 架 , 当 杆 C D 截 面 积 A 增 加 一 倍( 其 它 杆 截 面 积 不 变 ), 则 其 应 力 就 减 小 一 倍 。
( )PCD超 静 定 结 构 中 如 果 要 降 低 某 些 杆 截 面 弯 矩 10 %, 可 把 该 杆 惯 性 矩 增 大 10 % 。
( )若 不 考 虑 轴 向 变 形 , 则 欲 求 图 示 结 构 D 点 有 单 位 水 平 位 移 时 产 生 的 弯 矩 图 , 可 以 采 用 力 矩 分 配 法 。
( )A BCD图 示 结 构 中 ,E I = 常 数 , EI 1=∞ , 全 长 受 均 布 荷 载 q ,则 : A . M ql AB =-212/ ;B . M AB =0 ;C. M ql AB =-28/ ;D . M ql AB =-131082/ 。
( )EI ABEI 1l /3l /3l /3EI 1图 示 结 构 中 ,梁 式 杆 EI = 常 数 ,链 杆 C D 截 面 积 为 A ,且 I Aa =2, 则 轴 力 N CD 等 于 :A . -P;B. -P /2 ; C . 0 ;D . -P /4 。
( )a a图 a 和 b 图 结 构 的 基 本 频 率 分 别 为 ωa 和ωb , 则 :A . ωωa b > , 但 不 等 于 2ωb ;B . ωωb a > , 但 不 等 于 2ωa ;C . ωωa b = ;D . ωωb a =2 。
(1)LL250*400 (2)是表示连续梁,250,宽,400,高,(2)是表示梁式两跨的,上下各两根直径14螺纹钢:箍筋圆,8.加密区间距,10公分,非加密区间距,20公分(两肢箍)一、箍筋表示方法:{1}φ10@100/200(2)表示箍筋为φ10,加密区间距100,非加密区间距200,全为双肢箍。
⑵φ10@100/200(4)表示箍筋为φ10,加密区间距100,非加密区间距200,全为四肢箍。
⑶φ8@200(2)表示箍筋为φ8,间距为200,双肢箍。
⑷φ8@100(4)/150(2)表示箍筋为φ8,加密区间距100,四肢箍,非加密区间距150,双肢箍。
二、梁上主筋和梁下主筋同时表示方法:⑴3Φ22,3Φ20表示上部钢筋为3Φ22,下部钢筋为3Φ20⑵2φ12,3Φ18表示上部钢筋为2φ12,下部钢筋为3Φ18。
⑶4Φ25,4Φ25表示上部钢筋为4Φ25,下部钢筋为4Φ25。
⑷3Φ25,5Φ25表示上部钢筋为3Φ25,下部钢筋为5Φ25。
三、梁上部钢筋表示方法:(标在梁上支座处)⑴2Φ20表示两根Φ20的钢筋,通长布置,用于双肢箍。
⑵⑵2Φ22+(4Φ12)表示2Φ22为通长,4φ12架立筋,用于六肢箍。
⑶6Φ254/2表示上部钢筋上排为4Φ25,下排为2Φ25。
⑶2Φ22+2Φ22表示只有一排钢筋,两根在角部,两根在中部,均匀布置。
四、梁腰中钢筋表示方法:⑴G2φ12表示梁两侧的构造钢筋,每侧一根φ12。
⑵G4Φ14表示梁两侧的构造钢筋,每侧两根Φ14。
⑷N2Φ22表示梁两侧的抗扭钢筋,每侧一根Φ22。
⑸N4Φ18表示梁两侧的抗扭钢筋,每侧两根Φ18。
五、梁下部钢筋表示方法:(标在梁的下部)⑴4Φ25表示只有一排主筋,4Φ25全部伸入支座内。
⑵6Φ252/4表示有两排钢筋,上排筋为2Φ25,下排筋4Φ25。
⑶6Φ25(-2 )/4 表示有两排钢筋,上排筋为2Φ25,不伸入支座,下排筋4Φ25,全部深入支座。
弯矩,材料力学概念弯矩------“可变形固体”材料构成的工程结构,在承受弯曲载荷时产生的一种内力。
弯矩是杆件的端部力乘以作用长度,比如说一个悬壁梁,当梁端力为2N,梁长为3M,刚固端弯矩为-6KN.M,而梁的跨中弯矩为-3KN.M,按这个主法可以简单算,不过更深的算法要见《材料力学》了,正负是上部受拉为负,下部受拉为正。
提问者评价几个都说得比较好,还是采纳你得吧,谢谢哈。
是结构最重要的内力之一,就是力和力臂之积弯矩的本质是一种力,是指作用在构件的截面上的内力。
作用的倾向是是受力构件弯曲——以此区别于轴力和剪力。
简单的说是抵抗弯曲的一种内力,在力学上称之为弯矩。
也就是力和力距之积,比如两人用一根杠子抬重物,受力的作用杠子中间就会产生向下弯曲,在不加重重量的情况下弯曲会静止,两人产生反力,杠子产生抵抗内力这种现象就是正弯矩。
单一人挑担,受力的作用扁担两端向下,中间弯曲向上,人产生反力,扁担产生抵抗内力这种现象就是负弯矩。
静定梁有三种形式:简支梁、悬臂梁、外伸梁。
这三种梁的支座反力和弯矩、剪力只要建立平衡方程,就可以求解。
图 1.5.1左右两列分别是简支梁在均布荷载和集中荷载作用下的计算简图、弯矩图和剪力图。
图1.5.2左右两列分别是简支梁在2个对称集中荷载作用和一个非居中集中荷载作用下的计算简图、弯矩图和剪力图。
图1.5.3左右两列分别是悬臂梁在均布荷载作用和一个端点集中荷载作用下的计算简图、弯矩图和剪力图。
图1.5.4左右两列分别是外伸梁在集中荷载均布荷载作用和均布荷载作用下的计算简图、弯矩图和剪力图。
从图1.5.1~图1.5.4,我们看到,正确的弯矩图和正确的剪力图之间有如下对应关系:每个区段从左到右,弯矩下坡,剪力为正;弯矩上坡,剪力为负;弯矩为水平线时,对应区段的剪力为零;在均布荷载作用下,剪力为零所对应的截面,弯矩最大;在集中荷载作用下,弯矩最大值一般在集中荷载作用点,该点的剪力有突变,突变的绝对值之和等于集中荷载的大小。
结构力学必会100种结构弯矩图,一定要收藏!
素材:筑龙论坛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实际工作中,有时候要对软件(MIDAS、SAP2000、PKPM)的计算结果进行判断,那就要对结构的弯矩和剪力图有个大概的判断。
下面总结各种结构弯矩图的绘制及图例:
一、方法步骤1、确定支反力的大小和方向(一般情况心算即可计算出支反力)●悬臂式刚架不必先求支反力;●简支式刚架取整体为分离体求反力;●求三铰式刚架的水平反力以中间铰的某一边为分离体;●对于主从结构的复杂式刚架,注意“先从后主”的计算顺序;●对于复杂的组合结构,注意寻找求出支反力的突破口。
2、对于悬臂式刚架,从自由端开始,按照分段叠加法,逐段求作M图(M图画在受拉一侧);对于其它形式的刚架,从支座端开始,按照分段叠加法,逐段求作M图(M图画在受拉一侧)。
二、观察检验M图的正确性1、观察各个关键点和梁段的M图特点是否相符●铰心的弯矩一定为零;●集中力偶作用点的弯矩有突变,突变值与集中力偶相等;●集中力作用点的弯矩有折角;●均布荷载作用段的M图是抛物线,其凹凸方向与荷载方向要符合“弓箭法则”;2、结构中的链杆(二力杆)没有弯矩;
3、结构中所有节点的杆端弯矩必须符合平衡特点。
各种结构弯矩图如下:
(手机横屏显示更清楚)【投稿及合作咨询】。
MIDAS结构帮2012年第一期北京迈达斯技术有限公司目录★midas Building性能设计--------------------------------------------------------------------------桂满树PKPM多塔模型导入到midas Building时的注意事项-----------------------------赵继(3)如何将.acc格式地震波导入midas Building----------------------------------侯晓武(11) 结构大师自定义快捷键的设置和导入--------------------------------------------赵继(17) 加虚梁后振型参与质量无法达到90%-----------------------------------------侯晓武(19) 梁构件偏心--------------------------------------------------------------------梁丽聘(22)★midas Gen位移比结果计算书中,无偶然偏心数据----------------------------------------侯晓武(24) 分析时为何会自动解除自由度约束--------------------------------------------侯晓武(27) 次梁不建模时考虑次梁重量---------------------------------------------------侯晓武(29) 梁、柱、墙等构件的配筋问题-------------------------------------------------梁丽聘(33)PKPM多塔模型导入到midas Building时的注意事项赵继目前的PKPM版本中的多塔模型导入到midas Building后,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情况一导入后,原先在PKPM中定义的多塔信息消失,原塔块都属于Base塔,造成不能分塔计算风荷载作用、地震作用等。
抱箍法盖梁计算书施工验算书4.1主要工程量牙拉大桥右线8#墩盖梁:钢筋:5.8t; C35混凝土:34m³。
4.2盖梁摩擦箍、支撑验算盖梁在两墩柱上分别设置50cm高,采用Q235,厚12mm的钢板制成的摩擦箍,摩擦箍两侧支撑Ⅰ40工字钢,工字钢上横向铺设Ⅰ10工字钢,间距40cm。
形成支承体系。
底板采用6mm厚Q235钢板,连接肋采用12*80mm钢板,横肋采用[8#槽钢间距40cm。
纵肋采用6*80mm钢板,间距40cm。
侧模采用6mm厚Q235面板,连接肋采用12*80mm钢板,横肋采用[8#槽钢间距28.6cm。
纵肋采用[12#槽钢间距80cm。
底部采用φ20对拉螺栓固定,间距80cm,上口采用φ16对拉螺栓固定,间距1.6m,钢模用汽车吊吊装就位。
两块模板用螺栓连接,模板板缝紧密吻合,用密封条密封,以保证拆模后板缝混凝土的光滑。
4.2.1荷载组合按牙拉大桥8轴右幅盖梁进行受力分析(盖梁长11.6m*高1.6m*宽 1.9m)1、盖梁混凝土盖梁混凝土根据设计图纸共34m3,按照钢筋混凝土取25kN/m3计算,则盖梁混凝土总重G1=34×25=850kN;2、钢模板荷载根据模板设计图纸,端模、侧模及底模钢模板总重G2=55kN3、分布梁Ⅰ10工字钢分布梁采用Ⅰ10普通热轧工字钢,横向间距@40cm,均布31根*4m,标准重量11.25kg/m;G=31×4×11.25=1395kg;G4=13.95KN;4、承重梁(Ⅰ40)工字钢荷载承重工字钢采用Ⅰ40普通热轧工字钢,标准重量:67.56kg/m,每盖梁采用2根12m 长Ⅰ40工字钢;G=2×12×67.56=1621kg;G3=16.21KN;5、摩擦箍荷载根据设计图纸,擦箍重量G5=1.55kN/个×2=3.1KN;6、施工荷载及其他荷载G6=15KN4.2.2荷载计算1、计算Ⅰ10工字钢受力分析时,则按照工字钢上均布荷载进行计算,荷载组合为:q1=(1+2+3+6)/(1.9×11.6)×0.4=(850+55+13.95+15)/22.04×0.4=16.95KN/m受力简图如下:(L=1.6m圆柱直径+Ⅰ40工字钢宽度0.142m=1.742m)q=16.95KN/m最大弯矩M max =1/8×qL 2=1/8×16.95×1.7422=6.43kN •m 。
、方法步骤
1、确定支反力的大小和方向(一般情况心算即可计算出支反力)
●悬臂式刚架不必先求支反力;
●简支式刚架取整体为分离体求反力;
●求三铰式刚架的水平反力以中间铰的某一边为分离体;
●对于主从结构的复杂式刚架,注意“先从后主”的计算顺序;
●对于复杂的组合结构,注意寻找求出支反力的突破口。
2、对于悬臂式刚架,从自由端开始,按照分段叠加法,逐段求作M图(M图画在受拉一侧);对于其它形式的刚架,从支座端开始,按照分段叠加法,逐段求作M图(M 图画在受拉一侧)。
二、观察检验M图的正确性
1、观察各个关键点和梁段的M图特点是否相符
●铰心的弯矩一定为零;
●集中力偶作用点的弯矩有突变,突变值与集中力偶相等;
●集中力作用点的弯矩有折角;
●均布荷载作用段的M图是抛物线,其凹凸方向与荷载方向要符合“弓箭法则”;
2、结构中的链杆(二力杆)没有弯矩;
3、结构中所有节点的杆端弯矩必须符合平衡特点。
各种结构弯矩图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