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审计史上的几位著名人物
- 格式:doc
- 大小:54.50 KB
- 文档页数:4
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史学著作之一,其中描述了许多历史上的人物。
下面是关于几位著名人物的描写:
刘邦:刘邦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统帅,他在西楚的王位上待了四十五年。
他的才华比较广泛,既会文学,又会军事,而且能辩论、善于推理,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
他在位期间,统一了中国,建立了西汉朝,为中国历史上建立统一中央集权的基础作出了巨大贡献。
孟子: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他的著作《孟子》是中国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
他认为,人是天生良善的,只有在社会的制度和教育的影响下才会变坏。
他还主张,政治应当以人民的利益为中心,而不是以统治者的利益为中心。
孟子的思想对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和哲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秦:苏秦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是中国古代唯一一位女性的思想家。
她的著作《苏秦论》被誉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的经典之作。
苏秦认为,应当以人民的利益为中心,应当解决民生问题。
她还主张,女性也应当参与政治,并且女性有着独特的才能和智慧,可以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
苏秦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和女性权利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孔子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也是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著有《论语》等著作,其中提出了许多关于人性、道德、政治、教育等方面的思想。
孔子认为,人是天生良善的,应当通过教育来培养和发展人的本质。
他还主张,政治应当以人民的利益为中心,应当尊重传统和道德。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历史上的哲学、教育和政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就是司马迁的《史记》中关于几位著名人物的描述,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三国隋唐时代的审计,系指从公元221年魏曹丕称帝到公元907年唐朝亡,历经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和隋等约计近700年间的审计。
一、比部曹是我国历史上审计机构独立设置的开端东汉末年形成了魏、蜀、吴三国三足鼎立的格局,中国历史上的尚书制度,就是在这个时期建立的。
曹丕当皇帝以后,经过两晋、南北朝至公元581年隋文帝统一中国,历时360多年。
三国时期的曹魏开始设置比部曹。
当时隶属于都官尚书的比部曹,专司审计工作,这是我国历史上独立的审计机构设置的开始,也是我国历史上把审计工作列入司法系列的开端。
西晋东晋沿袭曹魏设比部曹,而且西晋在财计制度上按照西汉的作法,完全继承了传统的上计制度。
比如,据《晋书王浑传》记载,晋惠帝十分重视上计工作,曾经向王浑了解上计事宜的具体情况;在南北朝时期,南朝的宋、齐、梁、陈,都设有比部曹。
北朝的北魏因无考证情况不详,北齐设有比部曹,北周改称计部设司农下大夫。
总括起来可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的审计工作和审计制度发展的一个转折时期,审计职权由一个机构到由两个机构分掌,审计工作出现双重性,即一方面把御史大夫承担的审计工作转移给比部曹一部分,所以在御史大夫的审计工作量减少的同时,审计职能也削弱了;另一方面,以比部曹为主行使审计职权的格局开始形成。
比部曹机构的增设,是个承前启后的组织形式,为过渡到隋唐的比部作为独立的审计机构奠定了基础。
二、隋代审计,从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统一中国到公元618年炀帝亡,虽然只有短暂的37年,但是审计监督还是起了明显的作用。
(一)专司审计监督的比部设在刑部具有司法性。
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3年)改都官部为刑部,所以都官尚书也改称刑部尚书,◆曹春简谈三国隋唐时代的审计8统辖四个司,即都官司、刑部(宪部)司、比部司、司门司。
比部是一个专业的审计机关,由刑部直接领导。
因此,比部不仅独立于财政部门之外,而且既具有行政的特性又具有司法性。
比部的正、副长官为比部郎中和比部员外郎;比部的职责,主要是担负文书、账簿的审核以及诸部司公廨、公私债负、徒役、课程、赃赎的勾稽,并定期审查中央和地方的一切赋税收入、俸禄经费支出、皇帝的赏赐、仓库的钱粮收付等。
中国古代审计史上的几位著名人物纵观悠久而浩瀚的中国审计史,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审计不仅经历了官计审计、上计审计、比部审计、三司与审计司(院)审计和科道审计等5个阶段,以及考、会稽、受计、比、钩(勾)、覆、勘、磨、照、审等审计名称的演变,而且涌现出了无数著名的审计历史人物。
他们有的博学多才、发明创新,有的呕心沥血、为国理财,有的历经磨砺、自强不息,有的兴利革弊、关注民生,体现了生生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可以说,我国古代的审计监督活动,对关防天下钱粮,稳固财政经济发展,维护中央集权的政治统治,促进吏治清明和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繁荣昌盛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同时,也创造出了璀璨的值得传承弘扬的审计文化,使我们至今仍能触摸到其审计思想跳动的脉搏。
大禹,创立官员审计的先驱。
大禹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妇孺皆知的故事。
由于大禹成功治理水患,使中华儿女在神州大地上繁衍生存,被百姓拥戴为王。
他遍走全国勘察山川地貌,将中国分为九州,“神州”中华由此发端。
大禹一生为民谋福祉,顾念百姓、公而忘私的精神,如日月经天,在神州大地永恒。
大禹为公益事业最早建立了国家税赋制度,始创了会计、审计工作,即“会稽”工作。
据司马迁《史记?夏本纪》记载:“自虞、夏时,贡赋备矣。
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
会稽者,会计也。
”《国语?鲁语》也记载:“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
这就是中国会计、审计史上著名的大禹对诸候进行考功的会稽活动并痛斩防风的典故。
事情追溯到公元前的2023年,全国首次贡赋审计会议在浙江绍兴柯桥镇附近的茅山山麓拉开帷幕。
会议重点考核、稽验诸候治水功绩和交纳贡赋的情况。
结果,浙江德清的防风氏部落没有完成任务,且自恃治理水患中有贡献,居功自傲,谎称当地受灾严重,拖欠向中央政府足额交纳税款,并且连这么重要的会议都姗姗来迟。
审计发展历史一、审计是什么审计,是指原来负责提供资料的会计人员以外的会计专家,对企业活动、记录和报表所进行的检查活动----《新大英百科全书》第一卷审计,是指对国营企业、单位或个人由财务人员所掌管的账目进行审查,并证明其是否正确的一种行为-----大英百科全书》第二卷审计是指为编写证明报告书做根据而进行的检查工作。
-----HF斯泰特格二、我国的审计发展1古代审计学尽管在中国古代审计理论主要表现为一些片断的思想依然能够梳理出古代审计的思想脉络。
我国审计思想萌芽于西周,成长于秦汉,成熟于隋唐,具有明显增加的制度性特征。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审计制度的国家。
早在西周时期就有了审计制度;周朝以后使审计制度日臻完善,即“上计制度”皇帝亲自参加听取财政、会计的报告;秦汉时,设御史,检査监督财政收支;隋唐时,设比部,隋朝时的比部属尚书省,唐朝时的比部属刑部,这就意味着审计机构有直接治罪的权力;宋朝时宋太祖淳化三年,设审计院,这是世界上第一次以审计正式命名的国家审计机构,比国外以审计命名的国家审计机关要早700多年,在宋太宗后期撤消了审计院,使财政收支发生了很多问题,因此,在宋高宗建炎元年恢复了审计机构,改名“审计司”元、明、清三代均未设立专门的审计机构,大部分审计职能并入御史监察机构。
2近代审计学A中华民国的政府审计辛亥革命后,北京的北洋政府在1914年设立审计院,颁布《审计法》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设立审计院,后改为审计部隶属监察院。
国民党政府的审计法几经修改,但由于当时的政治腐败,贪污橫行,使审计制度徒具形式,并没有发挥应有的经济监督作用。
B革命根据地的审计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中,1932年成立中央苏维埃政府审计委员会以后,1934年颁布《审计法》实行了审计监督制度。
以后在山东、陕甘宁、晋绥等革命根据地,也建有审计机构,颁布审计法规,实施审计监督工作。
革命根据地的审计制度,在战争年代对节约财政支出、保障战争供给、维护革命纪律、树立廉洁作风,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一、审计是什么审计,是指原来负责提供资料的会计人员以外的会计专家,对企业活动、记录和报表所进行的检查活动。
---《新大英百科全书》第一卷审计,是指对国营企业、单位或个人由财务人员所掌管的账目进行审查,并证明其是否正确的一种行为。
---《大英百科全书》第二卷审计是指为编写证明报告书做根据而进行的检查工作。
.斯泰特格二、我国的审计发展1古代审计学尽管在中国古代审计理论主要表现为一些片断的思想,依然能够梳理出古代审计的思想脉络。
我国审计思想萌芽于西周,成长于秦汉,成熟于隋唐,具有明显增加的制度性特征。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审计制度的国家。
早在西周时期就有了审计制度;周朝以后使审计制度日臻完善,即“上计制度”。
皇帝亲自参加听取财政、会计的报告;秦汉时,设御史,检查监督财政收支;隋唐时,设比部,隋朝时的比部属尚书省,唐朝时的比部属刑部,这就意味着审计机构有直接治罪的权力;宋朝时宋太祖淳化三年,设审计院,这是世界上第一次以审计正式命名的国家审计机构,比国外以审计命名的国家审计机关要早700多年,在宋太宗后期撤消了审计院,使财政收支发生了很多问题,因此,在宋高宗建炎元年恢复了审计机构,改名“审计司”;元、明、清三代均未设立专门的审计机构,大部分审计职能并入御史监察机构。
2近代审计学A中华民国的政府审计辛亥革命后,北京的北洋政府在1914年设立审计院,颁布《审计法》;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设立审计院,后改为审计部隶属监察院。
国民党政府的审计法几经修改,但由于当时的政治腐败,贪污横行,使审计制度徒具形式,并没有发挥应有的经济监督作用。
B革命根据地的审计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中,1932年成立中央苏维埃政府审计委员会以后,1934年颁布《审计法》,实行了审计监督制度。
以后在山东、陕甘宁、晋绥等革命根据地,也建有审计机构,颁布审计法规,实施审计监督工作。
革命根据地的审计制度,在战争年代对节约财政支出、保障战争供给、维护革命纪律、树立廉洁作风,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大人物事迹简介
大人物有许多,每个人的事迹都有很多方面和不同的重点。
以下以一些历史上著名的人物为例,简单介绍他们的事迹:
1.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中国古代思想家、
教育家,提倡“仁爱”、“道德”、“中庸”等思想,并创立了儒家
学派。
他的学说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并对中国的教育、政治、社会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2. 亚历山大大帝(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23年):古希腊的
军事家和征服者,被誉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将军之一。
他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征服了维持希腊城邦体制的波斯帝国、埃及、印度等地,开创了亚历山大帝国,对古代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 凯撒大帝(公元前100年-公元前44年):古罗马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是罗马共和国末期最重要的政治家之一。
他通过军事才智和政治手腕,成功地建立了个人独裁的统治,并推动了罗马帝国的建立,被认为是罗马帝国的奠基人。
4. 拿破仑·波拿巴(1769年-1821年):法国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是欧洲历史上最杰出的统帅之一。
他领导法国大革命期间的军队,推翻了法兰西王朝并建立了法国第一帝国。
波拿巴以其军事天赋和改革措施著称,但最终被击败并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结束了他的政治生涯。
5. 乔治·华盛顿(1732年-1799年):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的将领,也是美国第一位总统。
他领导了美国军队取得了独立,成
为了美国历史上最受尊崇的领导人之一。
华盛顿以其坚定的个人品质和对权力的谨慎运用而闻名,被尊称为美国的“国父”。
以上只是对几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简单介绍,每个人的事迹都有更为详细和丰富的描述。
厄特马斯公司事件(一)涉案方弗雷德•斯特公司(Fmd Stem)经营橡胶进口和销售,因经常缺乏营运资金而不得不向多家银行和金融机构贷款,1925年1月宣告破产。
厄特马斯公司是弗雷德•斯特公司的贷款商,以弗雷德•斯特公司1923年的资产负债表及其审计报告为基础,1924年向弗雷德•斯特公司提供了10万美元的贷款,随后又向其发放了两笔总计6.5万美元的贷款。
道奇(Touche)会计师事务所自1920年起就一直为弗雷德•斯特公司查账,为弗雷德•斯特公司1923年12月31日的资产负债表签发了无保留意见。
(二)事实真相1923年年底,弗雷德•斯特公司处于资不抵债的无望状态,却虚构70.6万美元的销售收入和应收账款,对外报告拥有100万美元的净资产。
(三)审计问题对12月份临时虚构的70万美元的销售收入不加询问与函证,而所附的17张销售发票既缺少货运号码,也没有客户订货单号及其他有关的资料,只要瞟一眼就能看出是假的,所反映的销售业务没有一笔是真正发生过的。
(四)旷日持久的法律争端最初,纽约地方法院陪审团判厄特马斯公司合谋欺骗指控成立,随后先是纽约地方法院负责此案的法官推翻了陪审团的判决,后来纽约最高法院以3:2维持了陪审团的仲裁,最后更高一级法院裁决“推翻陪审团判决”是正确的,但暗示重大过失指控可能会获得成功。
道奇与尼文会计师事务所眼看败局已定,只得在庭外与厄特马斯公司达成和解,同意赔偿。
(1)纽约地方法院陪审团认为,“当老熟人和良好的声望在一开始就有不容置疑的疑点时,那么对这些疑点的分析就将导致怀疑和不信任”。
(2)纽约地方法院负责此案的法官则强调,“除非疏忽大意造成了被告相对于原告具有责任的破坏,否则它不能成为提出控诉的理由。
如果不把被告的责任限制在斯特公司之内,而是将其延伸到可能阅读与依赖斯特公司资产负债表的所有人,那么就等于强迫被告对全世界都承担一种潜在的责任”。
(3)纽约最高法院的法官麦克阿维认为,“事务所不能在出具了无保留意见后又声称对此不负任何责任。
审计的发展历程审计是一项重要的财务管理活动,用于评估和验证一个实体的财务状况和业务活动的准确性。
审计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会计实践,随着商业的发展,审计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和标准。
在古代,审计起源于人们对财务交易的关注和监督。
古代的审计工作主要是由君主或统治者的财政部门进行,目的是确保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合法性和准确性。
审计的核心任务是检查账目和凭证的真实性,以防止腐败和滥用职权。
到了中世纪,审计逐渐演变为一种独立的职业。
在商业和贸易的兴起中,企业和商人开始雇佣专业的审计员来核查他们的财务记录。
这些审计员主要关注商业交易的合规性、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商业实体的风险管理。
19世纪工业革命的出现,给企业带来了新的管理挑战,也推动了审计的进一步发展。
在这一时期,审计的重点逐渐从财务核对转向管理控制。
审计员开始审查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风险管理和运营效率,以提供合理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20世纪初,随着公司法的制定和证券市场的发展,审计在保护投资者利益和维护市场稳定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审计机构开始以独立的第三方身份参与,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为投资者提供可靠的信息。
同时,审计标准也得到了普遍认可和采用,如国际审计准则(ISA)和美国公认审计准则(GAAS)。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审计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审计内容逐渐从传统的财务核对扩大到信息系统安全、数据分析和风险评估等领域。
同时,审计的自动化工具和技术也得到了广泛应用,提高了审计的效率和准确性。
未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金融环境的变化,审计将继续适应和发展。
审计机构需要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加强与企业管理层和监管机构的合作,以更好地为投资者、股东和社会公众提供可靠的审计服务。
同时,还需要关注审计的创新和改进,以适应新兴行业和商业模式的审计需求。
【2017年整理】中国古代审计史上的几位著名人物中国古代审计史上的几位著名人物纵观悠久而浩瀚的中国审计史,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审计不仅经历了官计审计、上计审计、比部审计、三司与审计司(院)审计和科道审计等5个阶段,以及考、会稽、受计、比、钩(勾)、覆、勘、磨、照、审等审计名称的演变,而且涌现出了无数著名的审计历史人物。
他们有的博学多才、发明创新,有的呕心沥血、为国理财,有的历经磨砺、自强不息,有的兴利革弊、关注民生,体现了生生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可以说,我国古代的审计监督活动,对关防天下钱粮,稳固财政经济发展,维护中央集权的政治统治,促进吏治清明和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繁荣昌盛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同时,也创造出了璀璨的值得传承弘扬的审计文化,使我们至今仍能触摸到其审计思想跳动的脉搏。
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妇孺皆知的故事。
大禹,创立官员审计的先驱。
大禹治水13由于大禹成功治理水患,使中华儿女在神州大地上繁衍生存,被百姓拥戴为王。
他遍走全国勘察山川地貌,将中国分为九州,“神州”中华由此发端。
大禹一生为民谋福祉,顾念百姓、公而忘私的精神,如日月经天,在神州大地永恒。
大禹为公益事业最早建立了国家税赋制度,始创了会计、审计工作,即“会稽”工作。
据司马迁《史记?夏本纪》记载:“自虞、夏时,贡赋备矣。
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
会稽者,会计也。
”《国语?鲁语》也记载:“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
这就是中国会计、审计史上著名的大禹对诸候进行考功的会稽活动并痛斩防风的典故。
事情追溯到公元前的2023年,全国首次贡赋审计会议在浙江绍兴柯桥镇附近的茅山山麓拉开帷幕。
会议重点考核、稽验诸候治水功绩和交纳贡赋的情况。
结果,浙江德清的防风氏部落没有完成任务,且自恃治理水患中有贡献,居功自傲,谎称当地受灾严重,拖欠向中央政府足额交纳税款,并且连这么重要的会议都姗姗来迟。
大禹深刻认识到捍卫国家权威和保障政令畅通的极端重要性,为了避免中央财政收入被地方部落侵蚀,决定惩前毖后,杀一儆百,以破坏贡赋制度罪名判处防风氏死刑,随即令卫士将防风氏绑赴刑场用石刀斩杀。
阮啸仙:红色审计的奠基人与开拓者作者:曹春荣来源:《红广角》 2015年第11期(江西)曹春荣1935年4月,陈毅作诗一首,深切悼念同在中央红军北上抗日后,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游击战争而牺牲的战友——阮啸仙与贺昌。
诗中有“阮誉传岭表”“审计呕心血”句,称赞阮啸仙在家乡广东领导农民运动功绩卓著,声誉远播;主持苏区审计工作呕心沥血,建树颇多。
回顾阮啸仙在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审计委员会主任期间的工作,我们不仅会相信陈毅所言非虚,而且能看到阮啸仙不愧为红色审计的奠基人与开拓者。
为审计工作立法阮啸仙是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中共最早的党员之一。
1923年6月,他以广东代表身份出席了中共三大。
1927年5月,他在中共五大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会候补委员,其职责为监督党的中央机关和工作人员,并检举违纪失职行为。
1928年夏,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六大,决定不再设立中央监察委员会,改设中央审查委员会(以及地方各级审查委员会)。
阮啸仙当选为中央审查委员会正式委员。
中央审查委员会的职责,由六大通过的党章设专章规定之:“为监督各级党部之财政会计及各机关工作起见,党的全国大会、省县市代表大会,选举中央或省县市审查委员会。
”阮啸仙在党内的审查(审计)领导人地位由此初步确立。
从莫斯科回国后,他便出任了中共中央审计处处长一职。
1933年冬,阮啸仙进入中央苏区首府瑞金。
此前及此后,他在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相继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并在1934年2月3日举行的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被委任为中央审计委员会主任,正式成为苏区审计的掌舵人。
此时的中央审计委员会,不同于1933年9月在“新的财政计划”下成立的中央审计委员会。
前者是依照《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苏维埃组织法》之规定成立的,直属中央执行委员会,而与中央人民委员会平行。
其职权依法赋予,其组成人员由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团委任之。
对下实行垂直管理,并与地方苏维埃政府发生密切联系。
浅析北宋时期的中央审计摘要:在宋代,多重监督,互相制约,复杂多变是当时中央审计制度的主要特点。
其中在北宋时期,元丰改制又将中央审计划分为两个阶段,改制前中央审计机构主要由三司及其下属三部勾院、都磨勘司、专勾司、都凭由司等负责;改制后撤销三司,其财经监督职能大部分转归户部、比部和太府寺所属的专勾司(南宋改称审计司、审计院)。
御史台作为最高监察机关,始终兼有审计职能。
宋朝审计的发展大抵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宋初至元丰改制,其间围绕中央集权进行了不少革新尝试,财审合一,审计事宜主要由三司使下的都磨勘司与三部勾院主管;第二阶段,元丰官制实施至北宋末年,这一阶段随着唐代三省六部官制的恢复,财审分离,审计事务基本上划归比部掌管,同时在国库系统设臵审计司等内审机构;第三阶段,南宋时期,审计事务主要由审计院和磨勘司等内部审计机构负责,比部的外部职权受到削弱。
宋代在我国审计发展史上的突出贡献在于内部审计的健全和完善。
本文将主要对上述前两个阶段即北宋时期的审计制度及其发展变革进行探讨。
一、三司的审计宋初,沿五代旧制,以盐铁使、度支使、户部使合称“三司”,总领全国财政,形成宰相主政、枢密主军、计相主财的三权鼎立局面。
北宋元丰改制前,三司是全国最高的财经机构,号曰“计省”。
三司总职责是“掌邦国财用之大计,总盐钱、度支、户部之事,以经天下财赋而均其出入焉”⑧。
准确地说,在监督控制国家收支平衡上,三司主要是较天下钱谷出入之数以闻,作为皇帝平衡收支的参考。
宋代“内藏、右曹之积,与天下封桩之实,非昔三司所领,则不入会计”⑨,故三司所较天下每岁财赋出入之数,大致是国家的日常收支,而还有一大部分用于非常之费、预备之费的收支,则三司一般莫能计其盈虚。
其实际理财权力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三司使行使审计职权的机构有四个:1、三部勾院(即三司勾院),下分盐铁、度支、户部三个勾院,各以勾院判官为主管,其下各有勾覆官一人,“掌勾稽天下所申三部金谷百物出纳帐籍,以察其差殊而关防之。
作者: 王雄
作者机构: 江西财经学院
出版物刊名: 财会月刊
页码: 45-45页
主题词: 上计制度;御史大夫;法律化;秦汉时期;财政管理;河南原阳;秦始皇;统一化;审计事项;
会计
摘要: <正> 上计制度在我国的起源很早,秦汉时就已逐步成熟、完善。
张苍(?——公元前152年),阳武(今河南原阳)人,是秦汉时期主持上计的著名人物,他几乎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上计事业。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在财政管理上,逐步形成了统一化、法律化的上计制度。
当时,张苍精通算术、会计,知晓天下经济文书计籍的奥秘,又是一位普于从事经济监督工作的能人,因而被任命为“柱下史”(又称“侍御史”),协助御史大夫监察全国的民政、财政及财务审计事项。
张苍受任后,每逢岁首十月上计的日子里,都要花费很多的时间专门审阅各郡县、各部门呈送上来的有关人户、田地的增减,财物、赋税的出入等方面的上计报告,并将审理结果呈报皇帝批阅。
这种制度后来便定制。
张苍又升御史大夫,他对上计制度作了一些重大改革,规定各封王侯国和各郡、县都要设置专门负责上计事务的官员——。
简述中国古代史上的著名人物和事件中国古代历史中,涌现了许多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著名人物和事件。
这些人物和事件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简述中国古代史上的几位著名人物和事件。
首先,我们来谈谈中国古代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孔门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
孔子提倡“仁者爱人,仁政为上”,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并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另一位不可忽视的人物是秦始皇。
秦始皇,名嬴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的君主,也是秦朝的开国皇帝。
他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如进行土地整理、推行统一货币制度、修建长城,以加强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最著名的是他的“焚书坑儒”行为,此举被后人广泛批评,但也标志着秦始皇奠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封建王朝的基石。
接下来,我们讲述一下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兵器发明家——韩非子。
韩非子是中国战国时期的重要政治家、军事家和法学家。
他提出了许多独特的治国理念和法律制度,如“以法治国”、“劝学信法”等,对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再来说说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化名人——杜甫。
杜甫,字子美,是唐朝时期的著名诗人,也被尊称为“诗圣”。
他的诗作广泛流传,主题涉及社会现实、人生哲理、自然美景等各个方面。
杜甫的诗风沉郁、感情丰富,以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赢得了人们的赞誉和喜爱。
最后,我们来谈一下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场重大事件——唐朝的开元盛世。
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辉煌的封建王朝之一,开元盛世则是指唐玄宗时期的一段繁荣时期。
在这个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繁荣,诗歌、绘画、雕刻等艺术形式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许多杰出的文化名人如杜甫、白居易等在这个时期活跃于文坛,唐朝的开元盛世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以上只是中国古代史上著名人物和事件的一部分简述。
中国古代审计史上的几位著名人物
纵观悠久而浩瀚的中国审计史,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审计不仅经历了官计审计、上计审计、比部审计、三司与审计司(院)审计和科道审计等5个阶段,以及考、会稽、受计、比、钩(勾)、覆、勘、磨、照、审等审计名称的演变,而且涌现出了无数著名的审计历史人物。
他们有的博学多才、发明创新,有的呕心沥血、为国理财,有的历经磨砺、自强不息,有的兴利革弊、关注民生,体现了生生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可以说,我国古代的审计监督活动,对关防天下钱粮,稳固财政经济发展,维护中央集权的政治统治,促进吏治清明和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繁荣昌盛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同时,也创造出了璀璨的值得传承弘扬的审计文化,使我们至今仍能触摸到其审计思想跳动的脉搏。
大禹,创立官员审计的先驱。
大禹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妇孺皆知的故事。
由于大禹成功治理水患,使中华儿女在神州大地上繁衍生存,被百姓拥戴为王。
他遍走全国勘察山川地貌,将中国分为九州,“神州”中华由此发端。
大禹一生为民谋福祉,顾念百姓、公而忘私的精神,如日月经天,在神州大地永恒。
大禹为公益事业最早建立了国家税赋制度,始创了会计、审计工作,即“会稽”工作。
据司马迁《史记?夏本纪》记载:“自虞、夏时,贡赋备矣。
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
会稽者,会计也。
”《国语?鲁语》也记载:“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
这就是中国会计、审计史上著名的大禹对诸候进行考功的会稽活动并痛斩防风的典故。
事情追溯到公元前的2023年,全国首次贡赋审计会议在浙江绍兴柯桥镇附近的茅山山麓拉开帷幕。
会议重点考核、稽验诸候治水功绩和交纳贡赋的情况。
结果,浙江德清的防风氏部落没有完成任务,且自恃治理水患中有贡献,居功自傲,谎称当地受灾严重,拖欠向中央政府足额交纳税款,并且连这么重要的会议都姗姗来迟。
大禹深刻认识到捍卫国家权威和保障政令畅通的极端重要性,为了避免中央财政收入被地方部落侵蚀,决定惩前毖后,杀一儆百,以破坏贡赋制度罪名判处防风氏死刑,随即令卫士将防风氏绑赴刑场用石刀斩杀。
后来,大禹在与其他各诸候狩猎时,不幸在茅山病逝。
为纪念大禹和这次史无前例的会议,遂将“茅山”改名为“会稽山”,以大禹“会稽山”杀防风为标志的官员审计制度的发韧,是中华文
明史和审计史上的一件大事,“会稽山”永远是华夏子孙的骄傲。
管仲,“明法审数”审计原则的创始者。
管仲,出生在颍河之滨,即现在的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管谷村。
他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经济改革家和贤相的典范。
其故里颍上县建有400年历史的“管鲍祠”。
“管鲍祠”正厅堂内矗立着管仲、鲍叔牙比肩而立的塑像和牌位,象征着友谊的深厚和知己的可贵,诠释了“管鲍之交”的深刻含义。
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
他在齐国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方面的改革,使齐国实力大振,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
管仲是伟大的经济改革家、理财家。
他提出理财为治国之本,应节约开支,量入为出,对国家财政收支活动进行全面考核和审查的主张,从而衍生出“明法审数”的审计思想。
“明法审数”作为一条重要的审计原则,成为当时政府审计监督的重要标准与规范,被后来历朝统治者所借鉴。
这条原则包括两方面的意义:其一,审计人员须了解、懂得法律,要依照国家所颁定的法令和规章制度去办事,遵守法纪,维护法律的尊严;其二,审计人员须熟悉、清楚国家财政收支实际情况以及财政出入之数,据此进行财政收支的审查考核,防止不法行为或责任性差错的发生。
管仲的一生,不仅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还给后世留下了一部以他名字命名的巨著——《管子》。
书中记录了他的治国理财思想,既是一部经邦治国的百科全书,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
管仲重视发展经济与道德、法制之间的辩证关系,他认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他有着朴素的民本思想,主张尊重民意,“顺民心为本”,“政之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管仲无论在政治上、思想上,还是经济改革上的建树,都是伟大的、历史性的。
刘洪,改进推广珠算的“算圣”。
刘洪,东汉末年泰山郡蒙阴(今山东省蒙阴县)人,杰出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
他为官清正廉洁,吏民皆畏而敬之。
非常有意思的是,“算圣”刘洪的个人经历多与财政、审计有关。
刘洪通晓算术,在其父去世,辞官守孝期间,他用自己的研究心得完成了对《九章算术》的注释。
也许正由于这个缘故,在3年守孝期满后,即被任命为主管财政审计事务的上计掾。
“上计”是年终统计财政收入和考核地方官员成绩的方法,相当于现代的统计、审计。
凡入京执行上计的具体工作人员,就称为“上计吏”或“上计掾”。
刘洪对需要进行复杂数字计算的上计工作胜任愉快,自然得益于他有着杰出的数学才能。
后来,刘洪被调任会稽郡(今浙江绍兴)东部都尉,为郡太守的副手。
而“会稽”,恰恰是我国古代会计、审计监督的发源地。
在此,刘洪受到审计文化的熏陶,并在对数学的研究
中,关注计算工具的改进和推广。
他广泛搜集了远古时代、结绳时期、书契记数等劳动人民创造的记数、计算资料,对其加以综合、加工、改进和提高,将当时应用的“筹算”(人们把小木棍当作“算筹”,用“算筹”作为工具进行的计算叫“筹算”)改为“珠算”,并成功地发明了“正负数珠算”。
“珠算”这个名词,最早见于东汉历算学家徐岳所著的《数术记遗》一书。
徐岳在书中说:“刘会稽,博学多闻,偏于数学……隶首注术,仍有多种,其一珠算。
”徐岳所说的“刘会稽”就是他的老师刘洪。
珠算的发明、改进和广泛运用,使人们的计算能力产生了一次飞跃,也成为审计工作不可缺少的计算工具。
美籍华人李政道博士与周总理说过:“中国计算机方面应该比谁都先进。
中国的算盘是最古老的计算机。
”
刘洪,对社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他天文学上的专著《七曜术》(七曜是指太阳、月亮和“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精确地推算出了“五星会合”的周期以及它们运行的规律,其中的数据有的与现代高精度天文仪器测算的完全吻合,有的“差值”甚微。
在当时条件下,能够得到如此精确的天文学数据,没有高深的专业知识和坚韧的毅力,是难以做出这奇功伟绩的。
刘洪一生最大的功绩,是他在继《七曜术》后,又完成了一项造福于人类的科研成果《乾象历》。
这是我国历法史上的一次突破性的大进步,从而奠定了中国“月球运动”学说的基础,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考虑到“月球运动不均匀性”的历法。
张苍,把研究成果用于国计民生。
张苍,西汉时期河南阳武(今河南原阳县)人。
张苍的人生经历,富有戏剧色彩。
张苍做过秦朝的御史,他为人富有正义感。
由于不满秦朝的残暴统治,时常出言抨击朝政。
秦王对张苍恨之入骨,准备逮捕治罪,幸好有朋友向其通风报信,张苍遂即潜逃而躲过一劫。
后来刘邦率领反秦起义军经过武阳时,张苍便乘势参加了起义军。
在攻打南阳时,张苍因自作主张行事而违反了军令当斩。
刘邦指派王陵(后西汉宰相)负责审讯,决定将其腰斩。
在脱衣就刑时,监斩官王陵发现,张苍身材高大健美,皮肤白皙润泽,是个十分难得的帅男,就动了恻隐之心,立即向刘邦详情营救,张苍得以大难不死并终生感激王陵救命之恩。
从此,张苍处事谨慎,恪守法纪,忠于职守,不断得到提拔与重用,封北平候,迁为专主计籍的计相,升御史大夫,最终官至西汉丞相。
张苍对完善汉代的上计制度做出了重要贡献。
由于张苍精通算术、会计,知晓天下经济文书计籍的奥秘,又是一位善于从事经济监督工作的能人,因而被任命为计相,成为主管全国上计事务的最高官吏。
张苍不但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专门审阅全国各地呈报上来的有关人户、田地的增减、财物、赋税的出入等方面的上计报告,还将审理结果呈报皇帝批阅。
在任上又对上计制度作了一些重大改革,制定和完善了《上计律》,至此审计的查帐、查询和比较分析等基本方法在上计制度中初步具备。
张苍博学多才,学问深厚,也是西汉著名的数学家、律历家。
他增订、删补了《九章算
术》,对我国及世界数学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提出和制订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关于度、量、衡方面的理论法律制度,并把算学研究成果直接用于国计民生和审计工作,汉朝初年使用的历法就是张苍借鉴《颛顼历》的精华,精心推算和制定出来的,他在晚年仍笔耕不辍,继续坚持撰写天文历法著作。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从我国古代审计史上几位典型人物的事迹和业绩可以看出,一代代有事业心、正义感和责任感的审计先驱,为强国富民的目标,在其所处的经济社会的实践中所创造的审计监督制度,形成的深邃审计思想,打造的辉煌审计文化,以及造福于人类的发明创造,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笔非常宝贵的精神和物质遗产。
今天,我们认真研究中国古代审计史,尤其是审计历史上著名人物的审计思想、创新精神、职业素养,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从中汲取营养,无疑对建设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审计监督制度,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在保障经济社会健康运行中“免疫系统”功能作用,传承和弘扬审计精神,有着深刻重要的借鉴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