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案——中秋节演示教学
- 格式:ppt
- 大小:17.36 MB
- 文档页数:21
北华大学韩国留学生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传统节日文化教学初探——以中秋节为例作者:冯高杨来源:《青年与社会》2019年第18期摘要:随着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世界各国的汉语学习者也日益增长,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汉字、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很多外国友人来到中国居住、学习。
传统的对外汉语教学偏向语言能力的培养,这些初次来到中国学习的汉语学习者,由于缺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没能对中国有一个真切的认识,甚至在日常交际中存在说话不得体而交际失败的情况,这就要求对外汉语教师重视传统文化,将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相融合,使汉语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文章就针对北华大学韩国留学生,关于对外汉语教学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方面的教学问题加以研究,希望能够对汉语文化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节日文化;教学案例一、学习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性(一)传统节日文化教学的现状韩国是中国的近邻,自古以来交往密切。
韩国沿袭了很多从古代中国学习到的传统文化,传统节日就是其一。
所以给韩国留学生进行传统节日的文化教学,相对很多欧美学生来讲除了对比性,还有很多同一性。
在语音、词汇、语法学习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文化教学,深入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
以北华大学汉语中级班的韩国学生为例,这个班的汉语学习者水平相对其他班要高,因为来北华学习的留学生国别、汉语水平均有不同,因此没有专门的汉语文化教材,需要汉语教师根据教学对象提前准备教学内容。
但是从开学起,每次节日,都进行了相应的节日文化教学,加之学生接触汉语的时间很早,中韩两国的节日文化又有相通之处,所以学生对于清明节、端午节这样的节日词汇并不陌生。
但是对节日的深层次的了解却少之又少,对节日的习俗、起源的认识都近乎于表面化。
因此有必要在传统节日的广度和深度上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教学。
(二)学习传统节日文化的意义传统节日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从人民世世代代的生活和智慧中形成。
通过影视作品、书籍等都能了解到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中秋节教案分享(5篇新加坡华文幼儿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华文》教材第三册,第十五章《中秋节》,详细内容包括:了解中秋节的起源和传统习俗,学习相关的诗词、歌曲和故事,以及制作中秋节主题的手工。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秋节的起源和意义,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2.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华文素养。
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中秋节的传统文化内涵,掌握相关诗词、歌曲和故事。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挂图、卡片、彩纸、剪刀、胶水等。
2. 学具:华文课本、练习本、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中秋节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中秋节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1)讲述中秋节的起源和传统习俗,让学生了解中秋节的传统文化内涵。
(2)学习相关的诗词、歌曲和故事,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示范制作中秋节主题的手工,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3.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华文描述自己在中秋节的活动,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中秋节的起源和传统习俗2. 相关诗词、歌曲和故事3. 中秋节手工制作步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用华文写一篇关于中秋节的活动日记。
2. 答案:学生根据自己在中秋节的活动经历进行创作,教师批改后给予反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家中与家人一起过中秋节,体验传统习俗,培养对中华文化的热爱。
同时,布置一道拓展作业:搜集关于中秋节的诗词、歌曲和故事,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理解中秋节的传统文化内涵,掌握相关诗词、歌曲和故事。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
3. 作业设计:用华文写一篇关于中秋节的活动日记。
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一、教学难点解析1. 中秋节的起源:讲述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传说故事,让学生了解中秋节的来历。
中秋节教案分享新加坡华文幼儿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华语趣味教学》教材第四单元《传统节日》,详细内容包括:了解中秋节的文化背景,学习相关的词汇和短语,掌握中秋节的基本习俗,通过故事、儿歌和游戏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华人的传统文化。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秋节的文化内涵,认识这一传统节日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运用华语进行中秋节相关话题的交流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华人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中秋节词汇和短语的掌握,以及运用华语进行相关话题的交流。
2. 教学重点:中秋节的文化内涵和基本习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中秋节故事视频、儿歌CD、月饼模具、灯笼等。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中秋节故事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中秋节的文化背景。
2. 新课内容:讲解中秋节的起源、习俗,学习相关词汇和短语。
3. 实践活动:分组制作月饼和灯笼,体验中秋节的传统习俗。
4. 例题讲解:展示中秋节相关的华语对话,引导学生进行模仿练习。
5. 随堂练习:设计中秋节话题,让学生分组进行华语交流。
六、板书设计1. 中秋节的起源和习俗2. 相关词汇和短语月饼、赏月、团圆、灯笼等3. 中秋节华语对话示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一幅中秋节主题的画,并配上简短的华语介绍。
2. 答案示例:我画的是一家团圆吃月饼的场景,中秋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象征着团圆和美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关注学生对中秋节文化内涵的理解,以及华语交流能力的提升。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家庭中参与中秋节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进一步感受华人传统文化的魅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1. 利用实物、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记忆中秋节相关词汇。
中秋节教案分享新加坡华文幼儿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华文》教材第四单元“传统节日”章节,详细内容围绕中秋节的起源、习俗和文化意义展开。
重点学习中秋节相关的词汇、短语和简单句子,通过故事、儿歌和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秋节的起源、习俗和文化内涵,增强民族自豪感。
2. 掌握中秋节相关的词汇、短语和简单句子,提高学生的华文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中秋节相关词汇和句子的发音、书写。
教学重点:中秋节的文化内涵、习俗及相关的华文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中秋节故事PPT、儿歌CD、词汇卡片、灯笼制作材料。
学生准备:华文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讲述一个关于中秋节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中秋节的起源和习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学习中秋节相关的词汇、短语和简单句子,教师通过词汇卡片、例句讲解,让学生跟读、模仿。
3.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灯笼制作,教师示范制作过程,学生跟随操作,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4. 例题讲解:讲解中秋节相关的练习题,引导学生正确回答。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华文写作练习,巩固知识点。
六、板书设计1. 中秋节起源、习俗、文化意义。
2. 中秋节相关词汇、短语、简单句子。
3. 灯笼制作步骤。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用华文写一篇关于中秋节的小短文,内容包括中秋节的起源、习俗和自己的感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故事、儿歌、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中秋节的文化内涵,提高了学生的华文表达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发音、书写问题,加强个别辅导。
2. 拓展延伸:组织一次中秋节主题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业、分享学习心得,增进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同时,鼓励学生在家里与家人共度中秋节,体验团圆的氛围。
中秋节精品教案分享新加坡华文幼儿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华语趣味阅读》第三单元“传统节日”,详细内容为第二章“中秋节的传说和习俗”。
教学内容包括:介绍中秋节的起源、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学习相关的节日习俗,如赏月、吃月饼、放灯笼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秋节的起源和传统习俗,增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2. 通过故事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激发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中秋节的相关习俗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2. 教学重点: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以及各种习俗的实践操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故事挂图、中秋节的图片、月饼、灯笼等。
2. 学具:画纸、水彩笔、剪刀、胶水、彩泥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中秋节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中秋节的名称,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内容展示: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介绍中秋节的起源和习俗。
3.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制作月饼、灯笼等手工活动,体验中秋节的氛围。
4.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用彩泥制作月饼,并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画纸、水彩笔绘制中秋节的图画。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中秋节的传说和习俗》2. 板书内容:(1)中秋节的起源(2)“嫦娥奔月”的故事(3)中秋节的习俗:赏月、吃月饼、放灯笼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你用彩泥制作一个月饼,并写一段关于中秋节习俗的文字描述。
2. 答案示例:我制作的月饼上有美丽的花纹,代表着团圆和幸福。
中秋节那天,我们全家人一起赏月、吃月饼,感受团圆的喜悦。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故事、实践和随堂练习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了解了中秋节的传统文化。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与家人一起过中秋节,体验传统习俗,并将这个过程记录下来,与同学分享。
中秋节教案分享新加坡华文幼儿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华文》教材第三单元“传统节日”章节,详细内容为“中秋节”的相关知识。
主要包括中秋节的起源、习俗、美食以及相关的民间故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秋节的起源、习俗和美食,增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2. 通过讲述与中秋节相关的民间故事,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尊重传统的情感。
3.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会用华文进行简单的交流。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中秋节的传统文化内涵,掌握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中秋节的认识和热爱,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图片、视频、卡片等。
2. 学具:画笔、彩纸、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中秋节相关的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中秋节的氛围和习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中秋节的起源、习俗、美食和民间故事,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
3. 实践情景引入:组织学生进行“制作月饼”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中秋节的氛围。
4.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用华文介绍中秋节,并进行示范。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用华文介绍中秋节的相关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中秋节的起源、习俗、美食。
2. 相关民间故事: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
3. 华文介绍中秋节的句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用华文写一篇关于中秋节的短文。
答案示例:中秋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人们都会庆祝这个节日。
中秋节起源于古代的月神祭祀活动,后来演变成了今天的民间习俗。
在中秋节这天,人们会赏月、吃月饼、团圆饭,还会讲嫦娥奔月的故事。
这个节日让我们感受到了家人的温暖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2. 拓展延伸:让学生收集关于中秋节的其他民间故事,下节课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讨论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了中秋节的传统文化,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中秋节的认识和热爱,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华文,深入了解我国传统文化。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Journal of Kaife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Culture & Art2020年8月20日Aug.20 2020第40卷第8期Vo1.40 No.8doi:10.3969/j.issn.2096-7853.2020.08.043主题式教学设计在对外汉语节日教学中应用初探——以中秋节教学为例刘 柱(广西大学 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摘 要:在众多对外汉语教学的具体教学设计中,主题式教学设计模式始终是一种效果明显、操作性强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
它通过为学习者提供有意义的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习语言的同时接触与本次活动主题相关的学习内容,最终达到学用兼得的效果。
中秋节历史悠久,是深受世界各地华人重视的传统节日之一,在对外汉语节日教学中一直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
以中秋节这一节日开展主题式教学,立足于低年级学生和汉语中级水平的这类汉语学习者,开展主题式节日教学设计,力求在语言教学中兼顾语言要素教学,将主题式话题渗透在技能训练中,真正做到三者之间的有机融合,在主题式活动中全面提高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
关键词:主题式教学;中秋节;对外汉语;教学设计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853(2020)08-0097-03中秋节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了解中国的历史、传统、文化及历史变迁的一个重要途径。
世界上很多民族、国家都有类似的节日或庆祝方式,选择中秋节这一节日开展主题式教学,通过相关的情景化、生活化的主题式活动,把中秋节有关的语言词汇置于主题式活动参与中,寓“节日文化”教学于“语言词汇”教学中,将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提供一种全新、有效的学习方式以了解中秋节的知识文化。
一、主题式教学模式分析从“主题式教学”的字面来看,这种教学模式的核心就是所有教学活动都围绕某一“主题”具体开展,跟传统的教学模式来比,它不再以语言作为教学核心,具有极强的灵活性、可操作性[1]54。
汉语国际课堂教案模板教案标题:汉语国际课堂教案模板教案模板概述:本教案模板旨在为教师提供一个规范、系统的教案撰写指导,以便在汉语国际课堂中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容和活动。
该模板涵盖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资源、教学步骤、教学评估等方面的内容,以确保教学过程的合理性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教案模板示例:教学主题:中秋节教学目标:1. 了解中秋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2. 学习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3. 能够用简单的句子描述中秋节的庆祝活动;4. 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1. 中秋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2. 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教学资源:1. PowerPoint演示文稿;2. 中秋节相关的图片和视频素材;3. 学生课本和练习册。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 利用图片或视频素材引入中秋节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介绍中秋节(10分钟)- 使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介绍中秋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让学生对中秋节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 学习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15分钟)- 教师呈现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并进行示范和操练,确保学生掌握基本的表达能力。
4. 小组活动(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合作完成一个关于中秋节的小项目,如制作中秋节贺卡或设计中秋节海报。
鼓励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和合作,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5. 总结和评估(10分钟)- 教师进行简要的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进行一些简单的评估,如口头问答或填空练习。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2. 学生完成的小组活动项目的质量和创意程度;3. 学生在评估环节中的表现。
教案模板说明:该教案模板按照常见的教学步骤进行安排,包括导入、介绍、学习、小组活动、总结和评估等环节。
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修改。
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添加其他教学资源和评估方式,以提高教学效果。
北华大学韩国留学生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传统节日文化教学初探——以中秋节为例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实际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对中秋节文化的教学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韩国留学生作为主要对象之一,因其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可能对中秋节文化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
探讨韩国留学生对中秋节文化教学的态度和反应是至关重要的,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北华大学韩国留学生对外汉语课堂中中秋节文化教学的情况,以中秋节为例,初步了解其接受程度和影响,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在北华大学韩国留学生对外汉语课堂中开展中秋节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和有效性。
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我们希望能够了解韩国留学生对中秋节文化的认知水平、接受程度以及对其文化认同的影响。
我们也将探讨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以及如何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和方法选择,以提高文化教学的效果并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可以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为中秋节文化在留学生中的传播和传承做出贡献。
2. 正文2.1 中秋节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课堂中的重要性中秋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在对外汉语课堂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通过中秋节文化教学,可以帮助韩国留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和意义,增进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中秋节文化融入到语言教学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通过了解中秋节的习俗和传统活动,韩国留学生可以体验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通之处,促进跨文化交流和交融。
通过中秋节文化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培养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在对外汉语课堂中重视中秋节文化教学,对于促进文化交流、加深跨文化理解、拓展学生视野具有重要意义。
2.2 中秋节文化教学的方式和方法1. 传统文化课堂教学:在对外汉语课堂中,老师可以通过讲解中秋节的起源、习俗、食物等内容来教授学生中秋节文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