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的养生之道
- 格式:pdf
- 大小:138.14 KB
- 文档页数:3
道家最养生的睡觉姿势道家最养生的睡觉姿势道家最养生的睡觉姿势,在养生概念中,睡觉是人生第一件大事,一个好睡眠可以帮助人们增强对抗疾病能力,古人把睡眠称为眠食有养阴培元之功效,下面来了解道家最养生的睡觉姿势。
道家最养生的睡觉姿势11、还阳卧练习时,首先熟练还阳卧功法,可在每天晚上入睡前练习。
身体自然平躺仰卧,胯关节放松,两腿弯曲,小腿向内收,两脚心相对,脚后跟正对着会阴处,两手心放于小腹处,掌心向着腹部。
摆好姿势后,微闭眼,心中默念虚字,以鼻吸气,意想气聚于小腹处,再滚动到后腰;以嘴呼气,意想体内的邪气随着呼气排出体外。
每晚睡前练习半小时。
2、混元卧还阳卧练习一个月后,再高层次的练法是混元卧。
姿势依旧为仰卧,两脚心相对,两手要十指交叉并盖在头顶的百会穴处。
通过练习还阳卧、混元卧,可很快使阳气充盈起来!二、睡觉注意事项1、睡眠方向睡觉要头北脚南。
人体随时随地都受到地球磁场的影响,睡眠的过程中大脑同样受到磁场的干扰。
人睡觉时采取头北脚南的姿势,使磁力线平稳地穿过人体,最大限度地减少地球磁场的`干扰。
2、睡觉姿势身睡如弓效果好,向右侧卧负担轻。
由于人体的心脏多在身体左侧,向右侧卧可以减轻心脏承受的压力,同时双手避免放在心脏附近,避免因为噩梦而惊醒。
3、睡眠时间四季睡眠,春夏应晚卧早起,秋季应早卧早起,冬季应早卧晚起。
最好应在日出前起床,不宜太晚。
正常人睡眠时间一般在每天8小时左右,体弱多病者应适当增加睡眠时间。
4、睡觉时间段无论是夜猫子型的人还是早睡晚起型的人,都应该找准自己的生物钟,提高睡眠休息的效率。
道医认为,子(夜间11时到凌晨1时)、午(白天11时到下午1时)两个时辰是每天温差变化最大的时间,这一段时间人体需要适当休息。
5、睡眠环境在卧室里应该尽量避免放置过多的电器,以确保人脑休息中不受太多干扰。
此外,也不要戴表、牙和手机等物品睡觉,否则会影响身体的健康。
道家最养生的睡觉姿势2第一、养丹聚气养丹聚气,就是丹田常养,常聚气,丹田此指下丹田,下丹田在脐下三指处的气海穴。
记住:睡觉是养生第一要素。
睡觉的时间应该是晚21:00—早3:00。
因为这个时间是一天的冬季,冬季主藏,冬季不藏则春夏不长,即第2天没精神。
2 、一切药物对治病来说都是治标,不是治本,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
因为一切的病都是错误的因产生错误的果。
错误的因不除,错误的果就不会绝根。
健康的根本在心,一切法从心生。
心净则身净。
所以得病了,不要向外求,要靠自己自身的修复系统来修复自己的疾病。
其实人和动物是一样的。
动物的病都是靠自己,人也能。
3 、正确的观念远比昂贵的药物和危险的手术更能帮助患者消除疾病。
有了正确的观念,你就会有正确的决定,你就会有正确的行为,你就可以预防许多疾病的发生。
4、人所具有的一切智慧,绝对不是从书本里学来的,而是从自己的真诚心、清净心(就是佛家所说的菩提心),从定中生出来的。
5、人是一切生物中构造最完美的灵体,健康的身体是人生来就具足的;人的健康状况的调节是靠人体本身所具有的调节修复系统来完成的,而不是靠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只能起辅助作用。
6、人的大部分生病现象是人体在调节、清理身体垃圾时所表现的现象,是人体自动调节平衡所表现出的状态,所以应该把它们当成正常的生理现象,而不应该去把它当成病因来消灭。
所以当人在生病的时候,一定不要有怨恨嗔恚心,心里要安定,心定则气顺,气顺则血畅,气顺血畅则百病消。
7、人的健康离不开两大要素:1 )足够的气血;2)畅通的经络(包括血管和排泄垃圾的通道)。
8、足够的气血靠:足够的食物+胆汁+必要时间内(晚上天黑后~午夜1点40)优质的睡眠(这个时候大脑完全不工作,由植物神经主导)+良好的生活习惯。
9、畅通的经络需要:清净心。
一切七情六欲都会破坏清净心,从而破坏经络的正常运行。
10、维持健康的身体不仅需要“增收(增加气血)”,也需要“节支(减少血气的损耗)”。
11 、过度地增加食物不仅不会增加血气,而且会成为身体中的垃圾负担,反过来还得靠消耗血气来把他们清理掉。
孙思邈的睡眠养生术一、睡眠时间孙思邈认为,人的睡眠时间和起床时间应该根据四季的变化来调整。
春季早睡早起,夏季晚睡早起,秋季早睡早起,冬季早睡晚起。
在一天中,人的最佳入睡时间是晚上9点到11点,最晚不要超过12点。
早上醒来后,不要急于起床,应该先在床上静卧几分钟,活动一下头、颈和四肢,然后再慢慢起床。
二、睡眠环境孙思邈认为,睡眠环境对睡眠质量的影响非常大。
房间应该保持安静,通风良好,温度适宜。
床铺要舒适,枕头的高度和软硬要适中,被褥要干净、柔软、干燥。
此外,房间的色调应该以暖色调为主,可以起到安神、助眠的作用。
三、睡姿孙思邈认为,睡姿对睡眠质量的影响也很大。
他主张右侧卧位,左手放在身体前面,右手放在身体后面,这样可以起到安神、舒筋活血的作用。
同时,他也不主张趴着睡觉,因为这样会压迫心脏和肺部,影响呼吸和血液循环。
四、睡眠心态孙思邈认为,睡眠心态对睡眠质量的影响非常大。
他主张在睡觉前保持心情平静、放松,不要激动、焦虑、忧郁等不良情绪。
他主张在睡觉前用温水泡脚,或者进行一些放松身心的活动,如散步、听轻音乐等。
五、饮食调节孙思邈认为,饮食对睡眠也有很大的影响。
他主张晚餐要清淡易消化,不要过饱过饥。
睡前可以喝一杯热牛奶或小米粥,可以起到安神、助眠的作用。
同时,他也主张在睡前不要喝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料。
六、锻炼适当的锻炼可以帮助人们放松身心,缓解压力和疲劳,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
但是锻炼要注意时间和强度,不要在睡前进行剧烈运动,以免影响睡眠。
建议在早上或下午进行适度的锻炼。
七、节制性生活孙思邈认为,性生活过于频繁会消耗大量的精力,影响睡眠质量。
因此,他主张节制性生活,保持适度的性频率。
同时,他也主张在睡前不要进行性生活,以免影响睡眠。
八、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可以及时发现身体的异常情况,避免因为身体疾病而影响睡眠质量。
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全面体检,以及根据自身情况定期进行针对性的检查。
东方养生古人睡觉头朝东的健康之道睡眠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在古代,许多人都相信睡觉时头朝向东方比其他方向更有益健康。
现代科学已经证明,这种古老的信仰确实有合理的科学基础,并且与促进健康和长寿有关。
1. 睡觉头朝东的优势按照中医理论,人的身体和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各种天然的联系。
其中一种联系就是人体的生物节律与太阳的升起和落下一起发生变化。
从这个角度出发,许多古代医学家认为,睡觉时头朝东会与身体的生物节律相得益彰,从而有助于保持身体的健康。
在现代科学的视角下,这种信仰得到了进一步的解释。
日出时,太阳从东方升起,这是一种愈发明亮的光线,它会降低大脑分泌褪黑激素的速率,并刺激身体制造更多的肾上腺素和皮质醇。
这些产物可以让人变得更清醒、更有活力。
因此,如果你在一个以东为方向的方向上睡觉,你可能会在清醒和精力充沛方面感受到一些益处。
2. 其他方式拥抱东方养生当然,垂直方向不是唯一影响睡眠健康的方面。
还有很多其他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改善他们的睡眠状况,并且这些方法也与传统东方养生密切相关。
其中一个关键的方面是饮食。
许多东方养生学派认为,饮食可以有助于促进身体健康,并可以帮助改善那些与睡眠有关的症状。
例如,晚上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咖啡或巧克力),可以让身体更容易进入深度睡眠状态。
此外,食用特定的东方草药、蔬菜和水果,也被认为有助于改善精神状态并促进健康的睡眠。
除了饮食,冥想和其他形式的身体训练可能也是改善睡眠健康的好方法。
许多传统的东方养生学派认为,将身体冥想并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有助于平静心情、缓解焦虑、减轻疲劳感,同时也有助于让人更好地入睡。
3. 总结尽管睡觉时头朝东不一定适用于每个人,但它确实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方法,用于改善睡眠健康并促进健康的长寿。
如果您正在寻找睡眠健康的一个简单而实用的方式,可能值得一试。
配合其他的养生方式,您可以创造一个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好堂解析睡眠养生之道
睡眠是平衡人体阴阳的重要手段,是最好的节能,也是最好的储备及充电,更是恢复疲劳、走出亚健康的养生第一良方。
中医睡眠机制是:阴气盛则寐(入眠),阳气盛则寤(醒来)。
所以夜晚应该在子时(21-23点)以前上床,在子时进入最佳睡眠状态。
因为按照《黄帝内经》睡眠理论,夜半子时为阴阳大会,水火交泰之际,称为“合阴”,是一天中阴气最重的时候,阴主静,所以夜半应长眠。
提高睡眠质量有四大法宝:
首先是提倡睡子午觉。
“子、午”时候是人体经气“合阴”及“合阳”的时候,有利于养阴及养阳。
晚上11点以前入睡,效果最好。
因为这个时候休息,最能养阴,睡眠效果最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午觉只需在午时(11点-13点)休息30分钟即可,因为这时是“合阳”时间,阳气盛,所以工作效率最好。
还有,睡前减慢呼吸节奏。
睡前可以适当静坐、散步、看慢节奏的电视、听低缓的音乐等,使身体逐渐入静,静则生阴,阴盛则寐,最好能躺在床上做几分钟静气功,做到精神内守。
睡前可吃一点养心阴的东西,如冰糖百合莲子羹、小米红枣粥、藕粉或桂圆肉水……因为人睡觉后,心脏仍在辛苦地工作,在五脏中,心脏最辛苦,所以适当地补益心阴将有助于健康。
失眠的病人别忘了睡前用温水泡脚,可以促进心肾相交。
心肾相交意味着水火相济,对阴阳相合有促进作用,阴阳合抱,睡眠当然达到最佳境界。
注重睡眠可养生头朝哪个方向睡觉最健康有没有最省事的养生方式?不吃不动,闭上眼睛,一觉醒来就能达到养生效果,相信这对于怕麻烦的都市人非常吸引。
其实,人的一生有1/3在睡眠中度过,正确的睡眠方式与良好的睡眠状态,与养生关系密切。
注重睡眠可养生(资料图)注重睡眠可养生中医提倡“未病先防”与“上工治未病”,重视形体和精神的调养,主张“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所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强调提高正气与抗病能力为主的养生观点。
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通过调节日常生活方式,可以养生防病。
至于睡眠养生,中医自然也有独到秘笈。
“眠食二者,为养生之要务。
”良好的睡眠能补充能量、恢复精力,有“养阴培元”之效。
所以,掌握睡眠养生要领,便可踏上简单易行的养生之道。
“天人合一”的观念(资料图)“天人合一”的观念全世界通用中医向来讲究“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人体不仅要维持体内循环和谐,还要注意与自然界外部环境的和谐。
广东省中医院传统疗法中心副主任陈秀华指出,随着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四季的变化,人体必然与之相适应,故有“四时养生”之说。
秋冬季节,自然界的阳气渐趋收敛、闭藏,此时起居作息要更注意保养内守之阴气,强调睡眠养生正当其时。
“秋季早卧早起,冬季早卧晚起”是此时主要的睡眠养生之道。
具体睡眠时间,建议每晚:亥时(即9点-11点)休息,争取在子时(11点-1点)入睡。
因为子时是阳气最弱、阴气最盛之时,此时睡觉,最能养阴,睡眠质量也最佳,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养生效果。
关于睡觉的方位,有不同的说法,令人困惑。
有研究指出,由于地球磁场的影响,人睡觉时采取头北脚南的方位,使磁力线平稳地穿过人体,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地球磁场的干扰。
而我国古代养生学家却认为,人的睡觉方向应该随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而改变。
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到:“凡人卧,春夏向东,秋冬向西。
”这就是考虑到“应四时所旺之气而卧”的缘故,因中医的五季与五方相应,有春东、夏南、长夏中、秋西、冬北之说,因此睡眠的方位也与当时节气相应。
人之一生,半在睡眠中度过,因之睡眠之于养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道家养生学和道教医学,对人的睡眠多有研究,创造出一套道家的睡方与睡功,成为中华民族养生与医疗宝库中的瑰宝。
古代道家的隐逸之士,称逍遥入睡为隐入黑甜乡,从中得到睡中三昧的艺术境界。
其中五代北宋初高道陈抟便是最著名的睡仙,他经常在华山高卧数月,以睡方和睡功传道,为中国的生命科学作出了贡献。
睡方与睡功,被历代道家之士所重视。
半山翁诗云:“花竹幽窗午梦长,此中与世暂相忘。
华山处士如容见,不觅仙方觅睡方。
”可见华山处士陈抟(tuán)的睡方与睡功在社会上影响甚大。
据道家养生学著作,卧处不可以首近火,不可当风,不可露天而睡。
睡前必作轻微动作,揉眼、擦面、摩腹、刷牙、嗽口、濯足、梳发、静心,令食物消化,再入寝。
不可醉饱入睡,不可悬足,不可张口,不可覆首,要将一切计虑营谋消释,清心入睡。
睡宜暖腹、护肩颈,温足冻脑,食后右倾而卧,食远则左右皆宜。
老年人要睡午觉,青年人入寝不过午。
因老年人气弱,故寝以养之,少壮阳气盛,昼寝反会阳亢而致目昏头重之疾。
明代郑暄《昨非庵日纂》记载:“《千金方》云‘半醉酒,独自宿,软枕头,暖益足,能息心,自冥目’”。
清代曹庭栋《老老恒言》云:“愚谓寐有操、纵二法。
操者,如贯想头顶,默数鼻息,返观丹田之类,使心有着,乃不纷驰,应可获寐。
纵者,任其心游思于杳渺无朕之区,亦可渐入朦胧之境。
最忌者,心欲求寐,则寐愈难。
盖醒与寐交界关头,断非意想所及。
惟忘乎寐,则心之操或纵,皆通睡乡之路。
”又说:“坐而假寐,醒时弥觉神清气爽,较之就枕而卧,更为受益。
既有坐不能寐者,但使缄其口,闭其目,收摄其心神,休息片时,足当昼眠,亦堪遣日。
”以上可谓入睡之方。
明代周履靖《赤凤髓》载有《华山十二睡功图》,以入睡为行的功夫,可以视为内丹功法的一种,相传乃华山高道陈抟所授。
其睡功总诀云:“夫学道修真之士若习睡功玄诀者,于日间及夜静无事之时,或一阳来复之候,端身正坐,叩齿三十六通,逐一唤集身中诸神,然后松宽衣带而侧卧之。
关于睡觉的几个养生口诀
关于睡觉的养生口诀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
“早睡早起,健康又聪明。
”这句话强调了保持规律的睡眠时间对身体健康和智力的重要性。
“睡前洗脚,胜吃补药。
”这句话说明了睡前用温水洗脚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放松身心,提高睡眠质量。
“先睡心,后睡眼。
”这句话意味着在睡觉前要放松心情,避免过度兴奋或紧张,有助于更快地进入深度睡眠状态。
“头对风,暖烘烘;脚对风,请郎中。
”这句话提醒我们在睡觉时要注意保暖,避免头部和脚部受凉,以免引发感冒或其他疾病。
“睡觉不蒙头,清晨郊外走。
”蒙头睡觉会影响呼吸和睡眠质量,而清晨到郊外散步可以呼吸新鲜空气,有助于身体健康。
“夏不睡石,秋不睡板。
”这句话强调了在不同季节要选择合适的睡眠环境,避免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这些养生口诀都强调了良好的睡眠习惯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保持规律的睡眠时间、创造舒适的睡眠环境、放松心情等都是实现良好睡眠的关键因素。
睡眠为第一大补,怎么睡觉才最补?战国时名医文挚对齐威王说:“我的养生之道把睡眠放在头等位置,人和动物只有睡眠才生长,睡眠帮助脾胃消化食物,所以,所以睡眠是养生的第一大补,人一个晚上不睡觉,其损失一百天也难恢复。
”传统中医养生认为,“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睡补。
”可见,睡眠为第一大补。
俗话说“一夜好睡,精神百倍;彻夜难睡,浑身疲惫。
”因此,睡觉质量好坏与人体健康有很大的关系。
睡觉是养生的一大功能,养就是用大量的健康细胞去取代腐败的细胞,如一夜睡不着就换不了新细胞。
如果说白天消亡一百万个细胞,一晚上只补回来五十万个细胞,这时你的身体就会出现亏空,时间长了,人就糠了,像糠萝卜似的。
那么怎么睡觉最补呢?睡眠为第一大补告诉你怎么睡觉最补。
最佳睡觉时间应该是亥时(21-23点)至寅时(3-5点)末,也就是在晚上21点睡下,早晨5点起床。
亥时三焦经旺,三焦通百脉,此时进入睡眠状态,百脉可修养生息,可使人一生身无大疾。
百岁老人有个共同特点,就是亥时睡,寅时起。
另外,中医理论还认为:“胆为中正之官,五脏六腑取决于胆。
”胆又为少阳,“少阳不升,天下不明”。
如果晚上不能及时睡觉,或睡觉质量不好,第二天少阳之气没有升起,人就易困乏,没有精神。
由于人的细胞100天左右更新一次,故古代养生家讲:“睡觉为养生之首,一夜不睡,百日补不回来”。
另外,经常夜里睡得过晚会伤胆气,严重者会患抑郁症。
起床时间要顺时凌晨3点是一天的“立春”,6点是一天的“春分”。
天地在3点醒了,人体的细胞在这个时空感应下也醒了。
在每天3点到5点之间醒了无须再睡,有时侯反而越睡越累。
睡觉房间不宜过大睡觉的房间不宜太大,主要是为聚集阳气。
如果晚餐过饱,必然会造成胃肠负担加重,其紧张工作的信息不断传向大脑,致使人失眠、多梦,久而久之,易引起神经衰弱等疾病。
中老年人如果长期晚餐过饱,反覆刺激胰岛素大量分泌,往往会造成胰岛素B细胞负担加重,进而衰竭,诱发糖尿病。
天天戴塔能,精神足,睡觉香。
睡前5大养生技巧
1、重视起床和就寝时间:我们应该坚持每天都有固定的起床和就寝时间。
这种良好的作息习惯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给人带来更多的能量
和活力,为养生之道做准备。
2、注意睡眠环境:应该保证睡眠空间的安静、清凉并有足够的光照,
尽量保持室内的通风,使每一次睡眠都是在舒适的环境中享受的。
3、不要熬夜:熬夜会影响身体的睡眠,减少睡眠质量,同时也影响肌
肉的修复和养护,不利于养生之道。
4、午休和晚安:午休可以让我们放松身心,对于效率来说十分重要,
但要确保学习、工作等活动才能让身心放松。
此外,晚上11点前要尽
量少吃零食,以免影响晚上的睡眠。
5、调整情绪:通过呼吸练习、冥想和放松,可以让我们在睡前放松身心,调节自己的情绪,增强心理抗压能力,是睡前5大养生技巧之一,也可以使身体彻底放松,进入更深的梦乡。
养生之道一定要从睡前做起,睡前好睡眠可以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使身体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而睡前5大养生技巧就是要帮助我们做
到这一点。
首先,重视起床和就寝时间,让自己养成一个有规律的作
息习惯,坚持每天固定的起床和就寝时间;其次,注意睡眠环境,保持室内的安静清凉,保证舒适的睡眠环境;再次,不要熬夜,熬夜伤害身体,影响睡眠质量;然后,调整睡前的起居,安排一个午休的时间,晚上11点前不要吃零食;最后,调整情绪,通过呼吸练习、冥想和放松来调整情绪及身心,让身体彻底放松并进入更深的梦乡。
正确的养生方法,才能让自己拥有健康状态,睡前5大养生技巧,一定要让自己牢记这点,坚持不懈才能真正享受一天的健康生活!。
秋冬睡眠养生之道
随着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四季的变化,人体必然与之相适应,故有“四时养生”之说。
秋冬季节,自然界的阳气渐趋收敛、闭藏,此时起居作息要更注意保养内守之阴气,强调睡眠养生正当其时。
“秋季早卧早起,冬季早卧晚起”是此时主要的睡眠养生之道。
中医认为,秋冬为阴令,秋时阴收,冬时阴藏。
故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养收之道也;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养藏之道也。
所以秋冬之季养生,注重阴之收藏及睡眠质量提高,则事半功倍。
幻知曲(reverie)乳胶床垫可以帮你快速轻松入眠。
养生的第一补品是深睡眠。
当人体处于深睡眠状态时,免疫细胞和各种受损细胞(尤其是脑细胞)可进行快速修复,机体可进行营养吸收、能量储存、消除疲劳等生命活动,有益身心;反之,若睡眠太浅,有早醒或睡眠不足等睡眠障碍,则可诱发或加重原有躯体疾病,无益于健康长寿。
“秋季早卧早起,冬季早卧晚起”是此时主要的睡眠养生之道。
具体睡眠时间,建议每晚亥时(即9点-11点)休息,
争取在子时(11点-1点)入睡。
因为子时是阳气最弱、阴气最盛之时,此时睡觉,最能养阴,睡眠质量也最佳,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养生效果。
黄帝内经睡眠养生知识我有个朋友,最近老是跟我抱怨睡眠不好。
我就跟他说:“你知道吗?黄帝内经里可有着不少关于睡眠养生的智慧呢。
我自己就从中受益不少。
”他一脸好奇地看着我,问:“真的吗?快和我说说。
”我笑着开始分享:“你看啊,咱们一天的生活得跟着自然的节奏走。
白天的时候,就像黄帝内经说的,要活动起来,让阳气散发出来。
我以前呢,白天老是坐着不动,结果到了晚上,精神还很亢奋,根本睡不着。
后来我就调整了,白天该工作工作,还会抽时间去散散步,活动活动身体,这阳气一顺畅,晚上就感觉不一样了。
”朋友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说:“那晚上呢?”我回答:“晚上可关键了。
夜晚是阴气盛的时候,我们就得顺应阴气,好好休息。
我以前总是熬夜,觉得没什么大不了。
可是时间一长啊,身体各种毛病都出来了。
从那以后,我就尽量早睡。
而且啊,睡觉之前我会让自己的心情平静下来。
你想啊,要是带着一肚子的烦恼和想法上床,肯定睡不好。
我就会在睡前听听轻柔的音乐,或者看几页书,让自己的心慢慢静下来,就像黄帝内经里倡导的要宁静。
”朋友有点疑惑地说:“就这么简单?”我拍拍他的肩膀说:“还不止呢。
咱们睡觉的环境也很重要。
我特别在意我的卧室环境,不能太亮,也不能太吵。
这也是符合黄帝内经的理念的。
在一个舒适、安静、黑暗的环境里睡觉,就像给睡眠创造了一个最好的温床。
我有时候晚上睡觉,稍微有点光线或者声音,就会睡不踏实。
而且啊,我睡觉的时候,也不会让自己吃得太饱或者饿着肚子,饱食或者饥饿都会影响睡眠质量。
”朋友感叹道:“听起来还挺有道理的。
”我继续说:“还有呢,四季的睡眠也有讲究。
夏天的时候,白天长夜晚短,我可能会稍微晚睡一点,早起一点,中午还会午睡一会儿,补充精力。
冬天呢,白天短夜晚长,我就会早睡晚起,让自己的身体好好地在这个寒冷的季节里养精蓄锐。
这都是从黄帝内经里得到的启发。
我现在就感觉自己的睡眠质量提高了很多,整个人的精神状态都不一样了。
你也可以试试啊。
”朋友听了我的话,眼睛里充满了希望,说:“我今天回去就开始按照你说的做。
经典养生26快乐养生 2010.8(中)养生妙道“子午觉”⊙ 黄 娟天渐渐热起来,睡眠不好的人也多了。
夏季如何弥补睡眠不足呢?子午觉可说是补充睡眠不足的不二法则。
在古代的养生之道中,睡好“子午觉”一直为人们所推崇。
《黄帝内经》关于“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寐”的论述,所强调的就是“子午觉”的重要性。
一天24个小时当中,阳气将尽、阴气最盛的时间是晚上11点至凌晨1点,即过去所说的子时;阴气将尽、阳气最盛的时间是中午11点至下午1点,即午时。
祖国的传统医学认为,子时和午时都是阴阳交替之时,应入于安静以适应自然变化,以维持体内阴阳平衡。
古人云:“子时不睡耗其阴,午时不睡伤其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子午觉”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调整阴阳,它能够使人的肌体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从而焕发精神,增强免疫能力。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子时和午时阴阳交替,也是人体经气“合阴”及“合阳”的时候,这两个时间段如能熟睡,非常有利于养阴阳,对身体健康极有好处。
尤其子时,是一天中阴气最重的时候,这个时候休息能养阴,睡眠效果最好,而且睡眠质量也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子时是中医的经脉运行到肝、胆的时间,应该熟睡养肝。
如果因熬夜而错过了这个时间的睡眠,肝胆得不到充分休息,可表现为皮肤粗糙、黑斑、面色发黄等。
午时“合阳”时间则要小寐,即使不能够睡觉,也应“入静”,使身体得以平衡过渡。
“子午觉”的正确方式是子时大睡,午间小歇。
所谓子时大睡,是因为这一时段的睡眠的效果最好,质量也最高。
午间小歇,说的是午时则应以静寐为主,并不以深度入睡为标准。
只要不进行剧烈活动,闭目养神即可。
午睡的姿势也是可卧可坐,时间以不超过超过1小时为宜。
如果时间太短达不到休息的效果,时间太长,醒来后又会感到轻微的头痛和全身无力,而且容易影响晚上的睡眠。
有人认为夏季午睡比较重要,其他季节便有所忽视。
其实不然,因为任何季节的午时都是阳气减退,阴气渐盛的时段。
只有保持长久的阴阳平衡,才能顺应自然界的多段变化。
小雪节气中的养生之道如何缓解失眠小雪节气是冬季的第二个节气,此时阳光逐渐减少,气温下降,寒冷的天气常常会给人带来身心的不适。
失眠是其中一个常见问题,给人带来了诸多困扰。
本文将介绍一些小雪节气中的养生之道,帮助缓解失眠问题。
一、合理的作息时间养成规律的作息时间是解决失眠问题的基础。
可以尽量固定每天的睡觉时间和起床时间,保证夜间睡眠时间不少于7小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此外,尽量避免熬夜和午睡过长时间,以免影响晚上的睡眠质量。
二、舒适的睡眠环境创造一个舒适、安静、温暖的睡眠环境对改善睡眠质量起到重要作用。
可以选择柔软透气的床品,如棉质或丝绸的床单、被套和枕头套。
保持房间的适宜温度和湿度,通风良好,避免过于干燥或潮湿的环境。
三、放松的睡前活动睡前进行适当的放松活动有助于缓解紧张情绪,帮助入睡。
例如,可以听一段柔和的音乐,阅读一本轻松愉悦的书籍,或者进行一些简单的放松伸展运动。
还可以尝试冥想或深呼吸来放松身心,减少内心的压力。
四、避免刺激物小雪节气中,人们常常喜欢喝浓茶、咖啡或饮用含有兴奋剂的饮料来提神。
然而,这些刺激物会增加失眠的风险。
因此,在睡前几小时最好不要摄入含有咖啡因的饮料,以免影响睡眠质量。
此外,饮食上也要避免食用太多辛辣、油腻或难以消化的食物,以免加重肠胃负担,影响睡眠。
五、适当的运动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调节身体的代谢功能,有助于缓解失眠。
可以选择一些适宜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瑜伽等,每天坚持进行。
但是要注意不要选择剧烈运动,以免过度疲劳,反而影响睡眠。
六、冥想和放松练习冥想和放松练习可以帮助舒缓压力,使身心放松,促进睡眠。
可以选择安静的环境,闭上眼睛,专注于呼吸,清空杂念,让身体和思绪得到放松。
也可以尝试一些放松练习,如温水浴、足浴、按摩等,促进血液循环,舒缓身体疲劳。
七、草药疗法小雪节气中,使用一些草药可以帮助缓解失眠问题。
例如,可以使用贝母、枸杞子、当归等熬汤或泡茶饮用,有助于镇静和调节神经功能,帮助入睡。
五行养生中医传统疗法改善睡眠质量睡眠是人体得以休息和恢复的重要环节,对于保持身体健康和精力充沛至关重要。
然而,随着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高压力,很多人都面临睡眠质量不佳的问题。
作为一种自然疗法,五行养生中医传统疗法为改善睡眠质量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探讨五行养生中医传统疗法在改善睡眠质量方面的应用。
一、木行养生:调整情绪中医将睡眠问题与心理因素联系在一起,认为情绪的失衡会影响睡眠质量。
木行养生通过调整情绪来改善睡眠。
情绪稳定可以通过饮食调节来实现,尤其是食用富含维生素B的食物,如绿叶蔬菜、全谷物和坚果。
此外,参与放松活动如瑜伽、冥想和太极拳等,也有助于调整情绪,帮助入睡。
二、火行养生:调整饮食火行养生强调调整饮食以改善睡眠质量。
按照中医理论,晚餐宜少吃或避免吃过多的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和咖啡因含量高的饮料,以免刺激胃肠道等消化系统,影响睡眠。
相反,食用温和的食物,如温热的汤和煲类食物,可以帮助人放松,使入睡更容易。
三、土行养生:调整居住环境土行养生着重强调调整居住环境以改善睡眠。
保持房间整洁,保持空气流通,并确保室内光线柔和舒适。
此外,了解并适应自己的睡眠习惯,选择合适的床上用品如枕头、床垫等,以提供舒适的睡眠环境。
四、金行养生:调整作息时间金行养生注重调整作息时间来改善睡眠质量。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是至关重要的。
合理安排晚间的活动,减少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避免剧烈的体力活动和兴奋的娱乐,使身体逐渐进入睡眠状态。
另外,睡前可以进行放松活动,如泡个热水澡、喝杯温牛奶、听听舒缓的音乐等,有助于提升睡眠质量。
五、水行养生:调整睡眠方式水行养生倡导调整睡眠方式来改善睡眠质量。
首先,确保睡眠环境安静、黑暗和温暖,以避免干扰。
其次,采用正确的睡姿,如侧卧、背卧,可以减少身体不适和睡眠中断。
还可以借助一些辅助手段,如舒适的睡眠设备和助眠音乐等,以提高入睡和睡眠的质量。
综上所述,五行养生中医传统疗法提供了多种方法来改善睡眠质量。
睡眠的养生之道
谈到健康,中国人不得不提养生,“养生无他、眠食二要”,可见睡眠的重要。
古人云:“不觅仙方觅睡方”,这也是许多长寿者的养生秘诀。
传统中医养生认为,“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睡补。
”可见,睡眠为第一大补。
俗话说“一夜好睡,精神百倍;彻夜难睡,浑身疲惫。
”因此,睡觉质量好坏与人体健康有很大的关系。
下面为您介绍中医睡眠的养生之道。
1、按时睡觉
不少人不困不睡觉,误以为困倦是应该睡觉的信号,事实上困倦是大脑相当疲劳的表现,不应该等到这时再去睡觉。
养成按时就寝的好习惯,不仅可以保护大脑,还容易入睡,并能提高睡眠质量,减少失眠。
2、睡足觉
中医理论认为,“眠食二者,乃养生之要务”。
良好的睡眠能补充机体能量、恢复精力、缓解疲劳,有“养阴培元”之效。
中医有云“卧则血归于肝”,晚上11点至次日凌晨3点是肝脏活动能力最强的时候,早睡早起、保持充足的睡眠,也是养肝的一个重要环节。
保证充足的睡眠,也可以让精神更加饱满,让心情愉快起来。
3、睡个“子午觉”
中医养生非常强调“子午觉”的作用,也就是说晚上(子时)要熟睡,白天(午时)要稍微休息一段时间。
每天午时阳气正盛,休憩一会儿可以养阳。
午睡时间因人而异,一般以半小时到1小时为宜,时间过长容易进入深睡眠,醒来后反而让人感觉没有精神。
4、睡前调呼吸
所谓“静则生阴,阴盛则寐”,缓慢均匀的呼吸对进入睡眠很有帮助。
这是因为人体呼吸的节奏慢了,心跳就会随之自然减慢,气血运行、生命活动也会慢慢缓和下来,这样的状态下,人才能安然入睡。
一般来说,临睡之前不宜做大剂量的运动,也不宜有大喜大悲的情绪波动,可以适当静坐、散步,或听点舒缓的音乐等,使身体渐入
佳“静”。
5、静卧放松法
对临睡焦虑、难以入眠的人特别有效。
方法是自然仰卧,双手重叠轻置肚脐上,呼吸均匀,排除杂念并全身放松。
默念“天地悠悠,身心俱松,杂念不起,酣然入梦……”也可采用数息法,以帮助入睡。
6、睡姿有讲究
相传,宋代道士陈抟被称为睡仙,他独创了卧式睡功修炼法。
他晚年隐居华山,活了118岁。
他的秘诀是,若左侧睡,就将左腿和左臂弯曲,用手上接头部,同时,把右腿伸直,将右手放在右大腿上;右侧卧时,则相反,它对安睡非常有效。
中医学认为,正确的睡觉姿势应该是向右侧卧,微曲双腿。
这样,心脏处于高位,不受压迫;肝脏处于低位,供血较好,有利新陈代谢;胃内食物借重力作用,朝十二指肠推进,可促进消化吸收。
同时,全身处于放松状态,呼吸匀和,心跳减慢,大脑、心、肺、胃肠、肌肉、骨骼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氧气供给。
7、晚上养心阴
人睡觉之时,五脏仍在不停地工作,特别是心脏最为辛苦,需要有意识地“犒劳”一下它。
睡前吃一点养心阴的食物,可帮助精神内守,安神助眠。
冰糖莲子羹、小米红枣粥、藕粉、桂圆肉、百合,或一杯牛奶等,都可较好地补益心脏。
8、常“蹬腿”助睡眠
中医理论认为:诸病因寒起,寒从足下生。
脚为诸阴所聚,最易发冷。
因此,许多女性及老年人一到冬季便手脚冰凉,怎么揉搓都无法温暖。
这时可选择睡前练习一下“蹬腿操”,既可暖足,又能助眠。
“蹬腿操”的方法很简单:入睡前,在床上平躺,双手抱头,由慢到快做蹬腿运动,每腿可做3分钟,然后再换另一条腿,反复进行,至腿脚发酸为止,具体时间和次数可根据个人身体状况逐渐增加。
9、每天泡搓脚
睡前,用温水泡泡脚,再辅以足部按摩,比如涌泉穴(第二、三脚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对于促进睡眠效果非常好。
因为这样可以促进心肾相交,可起到促进气血运行、舒筋活络、平衡阴
阳状态的作用。
在搓脚同时可以活动一下脚趾,比如第一脚趾是肝、脾两经的通路,多活动可以舒肝健胃、增进食欲。
10、营养运动助睡眠
合理的营养、适度的运动和良好的睡眠是密不可分的,这三个要素和身体健康也是非常相关的,建立良好饮食习惯有助于公众改善睡眠。
规律饮食,定时作息,适度锻炼;晚餐宜清淡,易消化,勿油腻辛辣;蔬菜丰富多样,冷热均匀,勿五味混杂;三餐比例为4∶4∶2,不宜过饱;晚餐在入睡前4小时,杜绝夜宵;睡前不喝兴奋饮料,少饮酒吸烟;睡前1小时排尽小便,勿过量饮水。
11、药枕助眠
在选择药枕时最好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选择适合自己的药枕。
一般应选质地柔软、清心安神的药枕,比如菊花、蚕沙、竹叶等材质的药枕。
如果是质地较硬的药物,可通过碾磨成粉等加工处理方法,改变其质地后做成药枕。
12、睡觉房间不宜过大
睡觉的房间不宜太大,主要是为聚集阳气。
传统养生讲究睡觉时一定要关好门窗,夏天再热也不要开电扇和空调睡觉,人睡着了身体表面会形成阳气保护层。
卧室的温度、湿度等都对睡眠产生影响。
室温可用空调来控制,一般舒适的温度为20-23℃,相对湿度50%-70%为佳。
20℃以下会使人有寒冷的感觉,表现为屈着身躯并裹紧棉被,而超过23℃,会使人有热的感觉,表现为难以入睡,甚至掀开被子。
卧室的通气性要好,床和被子软硬适当,枕头别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