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录的过程 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
- 格式:pdf
- 大小:167.44 KB
- 文档页数:5
高中生物转录备课教案模板
教案主题:转录
教学目标:
1. 了解转录的概念和作用;
2. 掌握转录的过程及参与其中的关键因素;
3. 能够区分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的不同。
教学重点:
1. 转录的概念和作用;
2. 转录的过程及参与因素。
教学难点:
1. 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的区分;
2. 转录的整个过程的理解。
教学准备:
1. 教材《生物》;
2. 实验材料:DNA模型、RNA模型、RNA聚合酶、核苷酸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入转录的话题,引发学生对于转录的兴趣。
二、概念介绍:
1. 转录的概念及作用;
2. 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的区分。
三、转录的过程及参与因素:
1. RNA的合成过程;
2. RNA聚合酶的作用;
3. 核苷酸的组成。
四、实验设计:
1. 展示DNA模型和RNA模型;
2. 演示RNA聚合酶的作用。
五、练习与讨论:
1. 学生分组进行针对转录的练习;
2. 学生讨论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六、课堂总结:
1. 总结转录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强调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的区别。
七、作业布置:
1. 完成课后练习;
2.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转录的知识。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于转录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多进行实验和练习来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点。
下节课我将加强实践性教学,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转录的过程。
高中生物转录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理解转录是DNA合成mRNA的过程。
2. 掌握转录的基本概念及过程。
3. 能够分析转录在遗传信息传递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1. 转录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转录的三个阶段:起始、延伸和终止。
3. 转录的调控机制。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介绍DNA的结构和功能,引出转录的概念。
二、讲解转录的基本概念(15分钟)1. 解释转录的定义和作用。
2. 讲解转录的三个阶段及每个阶段的具体内容。
三、实验演示(20分钟)1. 展示转录实验的操作步骤。
2. 学生观察实验过程,理解转录在实验中的表现及意义。
3. 学生自行进行转录操作,加深对其过程的理解。
四、讨论与思考(10分钟)1. 引导学生讨论转录在遗传信息传递中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对转录的看法和疑惑。
五、练习与总结(10分钟)1.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自行解答。
2.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转录的关键作用。
教学方式:1. 讲解结合实验演示。
2. 学生探究与讨论为主。
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和试剂。
2. 转录相关的教学PPT。
评估方式:1. 学生参与实验的表现。
2. 学生对转录的理解程度。
3. 练习题的完成情况。
拓展延伸:1. 邀请相关专家来学校进行转录相关的讲座。
2. 学生自行设计转录实验并进行展示。
教学反思:1. 课堂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2. 要注意及时总结课堂内容,巩固学生的知识。
转录和翻译的过程(一)转录过程1.转录起始基因的转录是由RNA聚合酶催化进行的。
基因的上游具有结合RNA聚合酶的区域,叫作启动子。
启动子是一段具有特定序列的DNA,具有和RNA聚合酶特异性结合的位点,决定了基因转录的起始位点。
RNA聚合酶与启动子结合后,在特定区域将DNA双螺旋两条链之间的氢键断开,使DNA解旋,形成单链区,以非编码链为模板合成RNA互补链的过程就开始了。
2.转录延长转录的延长是以首位核苷酸的3′-OH为基础逐个加入NTP,形成磷酸二酯键,使RNA逐步从5′向3′端延伸的过程。
在原核生物中,因为没有核膜的分隔,转录未完成即已开始翻译,而且在同一个DNA模板上同时进行多个转录过程。
电镜下看到的羽毛状图形和羽毛上的小黑点(多聚核糖体),是转录和翻译高效率的直观表现。
3.转录终止转录的终止在原核生物分为依赖Rho因子与非依赖Rho因子两类。
在依赖Rho因子的生物类型中,因为Rho因子有ATP酶和解旋酶两种活性,能结合在转录产物的3′末端区并使转录停顿产物RNA脱离DNA模板,所以可以终止转录。
对于非依赖Rho因子的转录终止,其RNA产物的3′端往往形成茎环结构,其后又有一串寡聚U。
茎环结构可使RNA聚合酶变构而不再前移,寡聚U 则有利于RNA脱离依附的DNA模板。
因此,无论哪一种转录终止都有RNA聚合酶停顿和RNA产物脱出这两个必要过程。
(二)翻译过程遗传信息的翻译是在核糖体上进行的,核糖体与RNA、35个碱基的mRNA片段的大小比较如图4-2所示。
核糖体的小亚基负责识别模板mRNA,并与mRNA上大约35个碱基结合。
每个核糖体有3个RNA结合位点,称为A位、P位和E 位(图4-3),其中A位和P位横跨核糖体的两个亚基,E位仅位于大亚基上。
A位负责结合氨酰-tRNA,P位结合肽酰-tRNA,E位是延长的肽链转移到氨酰-tRNA之后所释放的脱酰-tRNA的结合位点,也称释放位点。
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A位和P位上的tRNA处于活性状态,肽链的延伸只涉及核糖体所覆盖的约10个密码子中的2个。
基因主要在细胞的什么结构中
蛋白质在什么结构中合成
那么,基因是怎样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信使RNA
(通过观察ppt,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
一、RNA的结构和种类
逐步引导、启发、突破难点
二、为什么RNA能充当信使呢通过RNA的结构特点来剖析
逐步引导、启发、突破难点;
三、DNA的遗传信息是怎么传递给mRNA的
难点突破
播放转录的动画直观教学,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
将动态的过程模拟呈现在
学生面前;理解转录的过程及相关知识点。
分小组学生自主总结转录的过程,互相纠错,比一比哪个小组讲的好教师做最后的总结。
巩固转录的过程 2、DNA RNA遗传信息的传递。
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学习目标]1说出DNA与RNA结构上的异同2阐述转录的过程3概括出RNA适于作DNA信使的原因1 DNA与RNA结构比较2转录的过程一、遗传信息的转录1.为什么RNA适于作DNA的信使?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蛋白质合成在细胞质中进行,在两者之间需要一个传递信息的信使——RNA。
能完成此任务的RNA与其成分和结构有一定的关系。
(1)基因是有_________的_____片段;DNA主要存在于________中,而蛋白质的合成是在_______中进行的。
(2)RNA一般是____链,比DNA短,因此能够通过_______,从________转移到______中。
2.RNA的组成及分类(1)基本单位它是由一分子磷酸和碱基组成,组成RNA的碱基有。
(2)结构;一般是链,长度比DNA短,能通过,从细胞核转移到细胞质。
(3)分类;在翻译过程中起模板作用的是;起转运作用的是;参与构成核糖体的是。
3.DNA的遗传信息是怎么转给mRNA的?(1)转录:在________内,以DNA的_______为______,按照_______________的原则合成________的过程。
(2)转录的过程(分4步)看课本P63图4-4能理解并详细描述其基本过程。
小结过程(1)解旋:________解开。
(2)配对:细胞中游离的________与供转录用的DNA的一条链上的碱基互补配对。
(3)连接:在________的作用下,依次连接,形成新的分子。
(4)脱离:合成的________从DNA链上释放,而后DNA双链恢复。
1.DNA和RNA的主要区别2完成以下问题:①转录的场所②转录的原料③转录的产物④转录的条件⑤转录的模板3完成下列表格4若有一段DNA转录来的RNA中共有30个碱基,其中A和G共有18个,求该DNA片段共有C和T多少个?[典型例题]1.一段多核苷酸链中的碱基组成为20%的A,20%的C,30%的G,30%的T 它是一段()A.双链DNAB.单链DNAC.双链RNAD.单链RN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DNA结构的相关知识。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 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过程2. 比较转录与复制的异同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遗传信息的的转录过程教学难点:遗传信息的的转录过程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引入:播放2分钟《侏罗纪公园》电影。
提问:电影中的科学家是怎么使已灭绝的动物复活的?一、遗传信息的转录基因(DNA)在细胞核中,而蛋白质的合成是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进行的,在细胞核的基因如何控制在细胞质中的蛋白质的合成呢?在DNA和蛋白质之间,有一种中间物质──RNA充当信使。
思考1:为什么RNA适于作DNA的信使呢?1、细胞中的两种核酸的比较2、RNA的在细胞中有三种(观察图4-3)mRNA(信使RNA),tRNA(转运RNA),rRNA(核糖体RNA)(1)信使RNA(mRNA):单链结构,由DNA转录而来,其碱基序列包含遗传信息,因将DNA中遗传信息转录下来故名。
遗传密码位于mRNA上。
(2)转运RNA(tRNA):三叶草结构,头端特定的三个碱基叫反密码子,尾端连接特定的氨基酸,在蛋白质合成中运输氨基酸,所以叫做转运RNA。
(3)核糖体RNA(rRNA):与核糖体结合,是核糖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思考2:DNA的遗传信息是怎么传给mRNA的呢?3、转录:图示P63图4-4以DNA为模板转录RNA的图解。
(1)定义:转录是在_________ 内进行的,是以DNA双链中的____条链为模板,合成_______的过程。
(2)过程:(分4步)①DNA双链解开,DNA双链的碱基得以暴露。
②游离的__________ 随机地与DNA链上的碱基碰撞,当核糖核苷酸与DNA的碱基互补时,两者以__________ 结合。
③新结合的核糖核苷酸连接到正在合成的mRNA分子上。
此处用到RNA聚合酶。
④合成的mRNA从__________ 上释放。
而后DNA双链恢复。
(3)小结:第二课时复习转录过程一、遗传信息的翻译:1、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高中生物转录备课教案
目标:让学生了解转录的概念和过程,并能够区分RNA合成的不同类型。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RNA的合成过程,区分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
教学资源:PPT、实验视频、教科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引入话题:请学生简单回答“什么是RNA?怎样进行RNA的合成?”
2. 展示实验视频,简单介绍转录的过程和意义。
二、理解转录的概念(10分钟)
1. 通过PPT展示转录的定义和过程,引导学生了解RNA的合成过程。
2. 讲解RNA的重要性和作用,引导学生探讨RNA在生物体内的功能。
三、区分RNA的类型(15分钟)
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的区别,并通过PPT进行讲解。
2. 激发学生思维:提出问题,让学生分析RNA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
四、实验操作(20分钟)
1. 分发实验材料,让学生进行小规模的实验操作,观察RNA的合成过程。
2.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讨论实验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五、课堂讨论(10分钟)
1. 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实验心得和体会。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答学生疑惑。
六、作业布置(5分钟)
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整理本节课的内容,写一份关于RNA合成的学习笔记。
2. 提醒学生预习下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了解转录的概念和过程,理解RNA的合成过程,并且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RNA。
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操作和课堂讨论,深入理解RNA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和重要性,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高中生物转录试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转录的定义和过程,掌握转录的基本概念和机制。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释实验数据的能力,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技能。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生物教材相关章节内容。
2. 实验材料:DNA、RNA聚合酶、核糖核酸、核苷酸、酶切割剂等实验材料。
3. 实验设备:PCR仪、电泳仪等实验设备。
4. 手段:投影仪、实验演示视频等教学辅助手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5分钟):通过展示生物体内DNA转录成RNA的实验视频,引入本次课程主题,激发学生对转录的兴趣。
2. 理论讲解(15分钟):介绍转录的定义、过程和机制,包括RNA聚合酶的作用、启动子和终止子的功能等内容。
3. 实验操作(2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观察DNA转录成RNA的过程,并根据实验数据分析RNA的合成情况。
4. 数据解释(10分钟):学生将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讨论RNA合成的结果与理论知识的关系。
5. 总结提问(5分钟):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对转录的理解。
6. 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的学习收获和重点知识点。
7. 课后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阅读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了解转录的相关知识。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学生对转录的定义和过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实验操作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同时,通过课堂讨论和总结,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更多实验操作,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说明基因与遗传信息的的关系;(2)DNA与RNA的异同,简单阐述RNA的种类及功能;(3)概述遗传信息转录的过程和原理。
二.能力目标(1) 通过遗传信息转录的合成学习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2)利用课本的插图和课件,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读图能力;(3)通过一些知识点的对照掌握类比归纳的方法;(4)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分析实际问题。
三.情感目标体验基因表达过程的和谐美,基因表达原理的逻辑美、简约美。
2. 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1).遗传信息的转录过程。
二.教学难点:(1)为什么RNA适合作DNA的信使;(2)遗传信息的转录过程。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导课多媒体呈现最近腾讯新闻出现的越南双胞胎兄弟娶双胞胎姐妹的图片,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为何双胞胎长得如此的相像。
学生思考回答:“由于他们的遗传物质是相同的。
教师提问:为什么遗传物质相同则就相同?学生回答:他们相似的特征是由性状体现,由于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则性状体于蛋白质表现出来。
由于遗传物质主要是DNA,则体现于上面的基因。
”教师总结: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从而引出课题新授课1教师提出问题:基因是如何指导蛋白质的合成的呢?分析:DNA位于细胞核中,而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是核糖体,位于细胞质中,DNA是如何起控制作用的呢?两者如何联系起来呢?是否应该有一种物质充当媒介传递DNA的遗传信息呢?科学家发现,此物质就是RNA提出问题:RNA为什么可以充当媒介的呢?RNA与DNA有哪些异同呢?RNA有哪些种类呢?各自又有哪些功能呢?请学生观察书本图4-1、4-2,比较核糖与脱氧核糖的结构,RNA与DNA的化学及结构组成(多媒体展示)DNA和RNA 的主要区别,请学生完成从而,了解RNA的相关结构。
(1)总结出以RNA作为媒介的原因:1.RNA由基本单位——核苷酸连接而成,也可以储存遗传信息;2.RNA能通过核孔,从细胞核转移到细胞质3.RNA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以RNA为媒介可将遗传信息传递到细胞质中。
高中生物基因转录教案设计学科:生物年级:高中教学目标:1.理解基因转录的定义和过程;2.掌握基因转录的基本原理;3.了解基因转录在生物体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基因转录的定义和过程;2.基因转录的调控机制。
教学难点:1.基因转录的调控机制;2.基因转录与蛋白质合成的关系。
教学准备:1.课件;2.实验器材;3.课堂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介绍基因转录的概念,并引导学生思考:基因转录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基因转录是生物体内一个重要的过程?二、讲解基因转录的过程(15分钟)1.介绍RNA的种类和结构;2.讲解基因转录的三个阶段:启动、延伸、终止。
三、讨论基因转录的调控机制(15分钟)1.介绍基因转录的调控机制:启动子区、蛋白质结合位点等;2.讨论启动子区和转录因子之间的联系。
四、探究基因转录与蛋白质合成的关系(10分钟)1.分组讨论基因转录和蛋白质合成的关系;2.让学生分析基因转录与蛋白质合成的相关实验数据。
五、总结与小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内容,确保学生掌握了基因转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六、课堂练习(10分钟)布置课堂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基因转录的理解程度。
七、课后作业1.阅读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基因转录的调控机制;2.回答与基因转录相关的问题。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基本掌握基因转录的定义、过程和调控机制,并能够理解基因转录与蛋白质合成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性。
同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必修2 遗传与进化第一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中间物质──RNA;2、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3、计算问题:基因(DNA)碱基、RNA碱基和氨基酸的对应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介绍遗传工程,对学生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2、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质二、重点与难点1、基因表达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2、运用数学方法,分析基因(DNA)碱基、RNA碱基和氨基酸的对应关系。
三、教学内容(一)转录:1.定义:以双链DNA中的确定的一条链(模板链用于转录,编码链不用于转录)为模板,以A、U、C、G四种核苷酸为原料,在RNA聚合酶催化下合成RNA的过程。
2.过程:DNA→mRNA3.小结:场所:细胞核模板:解旋的DNA的一条链原料:4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所需酶:解旋酶、RNA聚合酶等产物:mRNA(二)翻译:1.定义:根据遗传密码的中心法则,将成熟的信使RNA分子(由DNA通过转录而生成)中“碱基的排列顺序”(核苷酸序列)解码,并生成对应的特定氨基酸序列的过程。
2.过程:mRNA→有一定氨基酸序列的蛋白质3.小结:场所:细胞质中的核糖体;模板:mRNA;原料:20种氨基酸(由tRNA搬运);产物: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肽链。
(三)密码子:1.密码子:mRNA上三个相邻的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称为一个密码子。
2.tRNA(转运RNA)的特点:像三叶草的叶形,一端是3个碱基,另一端是携带氨基酸的部位(如课本示意图)。
3.反密码子:每个tRNA上的三个碱基,可以与mRNA上的密码子互补配对。
小试牛刀:已知mRNA的碱基序列是A U G G A A G C A U G U C C G A G C A A G C C G,这条mRNA链上有多少个密码子?写出相应的反密码子,并根据密码子表,列出相应的氨基酸序列。
课题名称第4章第1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1)教师姓名学生年级高一下课时 1课程标准描述概述DNA分子上的遗传信息通过RNA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考试大纲描述《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高考测试等级Ⅱ级:理解所列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见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在较复杂的情境中综合运用其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评价。
教材内容分析本节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四章基因的表达,第一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的第一部分转录。
必修二的第二章和第三章的内容,聚焦在了基因在哪里,基因是什么的问题,要学习基因有什么作用即基因的表达问题是顺理成章的事。
这是本章要讨论的问题,也是遗传学的基本问题,对于学生理解生物的遗传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学习后续章节不可缺少的基础知识。
本节内容集中讲诉了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的内容,即基因的转录和翻译,是本章的重点,内容较多较深,需要2课时,其中本次说课的内容转录需要1课时。
本节教材的特点之一是插图多而且复杂。
插图包括结构示意图、化学组成区别图、转录过程流程图等。
能否处理好教材中的插图,是本节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学生分析学生通过以往的学习和报刊、杂志、影片等媒体,已经对DNA、基因和染色体的概念及其关系有了初步了解,并且对基因是什么,以及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有了一定的科学认识,但学生并不知道基因是如何起作用的,本次教学就是在此基础上展开的。
学生已经对基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进一步探知有关基因的各种问题,虽然学生的逻辑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受年龄限制,理解能力有限,而学生在这个年龄段,有较强的求知欲、好奇心、积极性高,所以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切实可行的培养学生的能力,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的深度。
学习目标1.能辨析、区分三种RNA,口述三种RNA的特点;2.能叙述转录的场所、条件(原料、模板、酶、能量)、过程和特点。
重点能叙述转录的场所、条件(原料、模板、酶、能量)、过程和特点。
难点转录的场所、条件(原料、模板、酶、能量)、过程和特点。
教学目标:
1. 理解DNA转录的概念和过程;
2. 掌握DNA转录的步骤和机制;
3. 能够区分RNA合成和蛋白质合成的区别。
教学重点:
1. DNA转录的定义和过程;
2. 转录过程中RNA的合成;
3. 转录的调控机制。
教学难点:
1. RNA合成的细节和步骤;
2. 转录的调控机制的理解。
教学准备:
1. 教材:高中生物教科书;
2. 投影仪、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幻灯片向学生展示DNA与RNA的结构差异,引导学生思考DNA如何转录为RNA。
二、概念讲解:
1. DNA转录的定义和过程;
2. 转录过程中RNA的合成;
3. 转录的调控机制。
三、实验演示:
通过实验演示DNA转录的过程,展示转录酶在DNA模板上合成RNA的过程,让学生了解转录的具体步骤。
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转录与蛋白质合成的关系,以及转录如何调控细胞内基因表达。
五、评价与总结:
通过问答作业或小测验,检查学生对转录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做出总结性的讲解。
六、课堂延伸:
可以邀请专业人士或科研工作者进行讲座或分享,拓宽学生对转录的认识和理解。
七、作业布置:
布置与转录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提高他们
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