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岳麓版必修二第1课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4.19 MB
- 文档页数:30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1.中国农业从远古洪荒走来,经历了“刀耕火种”“牛耕铁犁”等阶段。
下列项中属于“刀耕火种”阶段的耕作工具有( )①石斧②耧车③骨镰④曲柄锄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解析:选A。
由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始农业时期的生产工具非常简单,主要是石斧和骨镰,耧车在西汉时才开始出现,曲柄锄属于铁制生产工具,原始社会没有使用铁器,所以①③符合题目要求,故答案为A项。
2.《说文解字》关于家的解释:“从宀,豭(jiā)省声。
周伯温曰:豕居之圈曰家,故从宀从豕。
”材料反映出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特点是( )A.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B.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C.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D.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解析:选A。
从关于“家”的解释“豕居之圈曰家”,而“豕”是指猪,故材料体现出了家畜饲养业的有关信息,再结合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史实可知其特点是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3.“杈耙扫帚扬场掀,碌碡簸箕使牛鞭;筛子抬筐麻袋囤,胶轮条筐和车绊……锄镰锨镢样样有,各种农具要健全。
”该农谣反映出古代农耕经济怎样的特点( ) A.自给自足B.精耕细作C.男耕女织D.家庭经营解析:选B。
该农谣介绍中国古代“各种农具要健全”,改进生产工具的目的在于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符合“精耕细作”的特点,故B项正确;A项是古代农业生产的目的,C.D 项是古代农业的组织形式,都与材料无关,故A.C.D项错误。
4.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农业方面的成就突出。
其主要表现是( )A.铁犁牛耕的出现B.高转筒车的发明C.耦犁技术的普及D.曲辕犁的推广解析:选A。
铁犁牛耕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高转筒车出现于宋朝、耦犁技术出现于汉朝时期、曲辕犁出现于隋唐时期。
5.某《竹枝词》云:“脚痛腰酸晓夜忙,田头车戽响浪浪。
高田车进低田出,只愿高低不做荒。
”这首词描写的灌溉工具是( )解析:选B。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一、农业的起源1.原始农业出现: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2.中国农业经济的地域差别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
它们在发展的初期就显露出地域的差别,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
北方以旱地的粟麦为主,南方以水稻作生产的代表,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粟的国家之一。
3.中国农村产业结构的特点中国有着丰富有农作物资源。
伴随着农业的发展,家畜饲养业发展起来。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农业经济的一大特色。
中国古代农民饲养的家畜主要有猪、马、牛、羊、鸡、狗等六种,即古代常与"五谷”相提并论的“六畜”。
(重要问题:农业起源的三大特点:一是由采集产生了原始农业;二是形成南稻北粟的原始农业种植结构;三是以种植业为主,原始家畜饲养业与种植业结合。
)二、从耒耦到曲辕犁(一)耕作工具1.西周及其以前,耕作工具以耒、耦为主。
原始农业的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
这一时期,人们使用的工具主要有石斧、石铲、木耒、骨耕等。
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逐步成为主要农具。
春秋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冶铁技术,铁器开始在农业生产中运用。
战国时期进一步推广,铁农具逐渐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逐渐代替了过去的石制、骨制等笨重易损的农具。
这一变化,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
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
这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3.唐代,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唐代,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已经出现了曲竝(又名江东犁)。
曲辕犁的发明,是自汉代之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
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曲辕犁的三个优点:①曲辕和犁槃的出现,淘汰了犁衡,不仅减轻了自身重量,而且克服了直辕犁“回转相妨”的缺点。
②犁评、犁梢的出现,使得入土的深浅、起土的宽窄,更加随心所欲。
③犁底修长,犁梢手控,使得耕作时平稳、深浅•致,利于水山使用。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中国古代文明是典型的农耕文明,以精耕细作的农业为基础,手工业和商业依附于农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典型特点。
(1)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的演变。
秦汉时期,基本奠定了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封建小农经济模式,成为我国长期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模式。
(2)中国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私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尤以冶金、制瓷、纺织三个领域成就最为突出。
(3)春秋战国时期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在城市经济、货币流通、对外贸易及商业政策等层面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4)中国古代封建土地所有制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战国时期商鞅首倡的“重农抑商”政策,历朝历代一直沿用;明清时期推行“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习目标精准导航]一、农业的起源1.形成: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2.区域: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
3.格局: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
4.特点:中国古代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二、从耒耜到曲辕犁1.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主要使用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劳动工具。
2.进入文明时代,耒、耜仍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3.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逐渐代替了石制、骨制等笨重易损的农具,出现了借助铁农具和牛力的农业耕作方式,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4.唐代,长江下游一带出现了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5.中国古代重要的灌溉工具主要有翻车、筒车等。
生产工具的发展是衡量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商周时期虽然进入文明时代,出现青铜制品,但是青铜制品十分珍贵,因此在农业生产领域仍然主要使用耒和耜。
春秋之后随着冶炼技术进步,农业上才逐渐使用铁器。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1.春秋战国时期,修建了芍陂、都江堰、郑国渠等著名的水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