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史·精简
- 格式:doc
- 大小:60.00 KB
- 文档页数:27
1900年6月10日,英、俄、日、法、德、美、意、奥组成八国联军,20世纪上半叶, 从“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开始,中国人民饱尝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列强的欺凌。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与中国结成了反法西斯同盟。
中美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成功合作,在历史上第一次表明中美关系对于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具有重大作用。
抗战胜利后,美国推行反共战略,支持蒋介石集团打内战新中国诞生后的20多年里,美国坚持其与中国为敌的遏制政策,对中国实施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支持台湾当局窃取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
50年代,中美两国在朝鲜战场上展开了一场殊死较量,中国人民取得了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
1968年,尼克松当选总统后,为了摆脱越战的泥沼和对付苏联的扩张,开始逐步调整对华关系。
1971年,中美“乒乓外交”和基辛格秘密访华,为拉开两国新关系的序幕奏响了前奏曲。
1972年,尼克松总统成功实现了访华,中美双方签署了《上海公报》。
卡特总统执政后,两国于1978年12月签署了《中美建交公报》。
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实现关系正常化,从而揭开了两国关系史上的新篇章。
同年1月25日至2月4日,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对美国的访问在美朝野引起巨大轰动,一股前所未有的“中国热”席卷美国大地。
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同步启动的,而中国的改革开放为推动中美关系的发展增添了强大动力。
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扩大,中美两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日益活跃。
然而,中美关系在这一时期并非风平浪静,双方在台湾、贸易、知识产权和其他一些问题上斗争不断。
就在中美建交不久的1979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了违反建交公报精神、干涉中国内政的《与台湾关系法》。
此后,美方以此为依据,继续向台湾大量出售武器。
经过中方的坚决斗争,两国政府于1982年8月17日就分步骤解决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问题发表了联合公报。
《八一七公报》和《上海公报》、《中美建交公报》一道,为中美关系的长期稳定和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讲民国时期中美关系分为三个历史阶段:第一个阶段,民国建立到抗日战争爆发;第二个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合作;第三个阶段,美国抚蒋反共政策的失败.第一个阶段,民国建立到抗日战争爆发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宣告成立.民国之初,中国便出现了政权更替、战乱频仍、局势不稳的状况.从1912年到1928年,由于军阀混战、政局多变,十六年间更换了47届内阁。
包括美国在内的欧美国家都在密切关注着中国的乱局.美国对中国的政策:A,由赞成孙中山的资产阶级革命,转变为静观其变,伺机介入.B,由主要研判中国内部的矛盾问题,转变为注重中日和中苏的外交关系问题.一,中日关系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1,美国国力大增,开始取代英国世界霸主地位.在美国和西班牙战争后,美国获取了菲律宾殖民地,吞并了夏威夷、关岛,开始拓展在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2,美国开始规划在华长远利益.针对其他列强对中国割地赔款的贪婪性和排他性,美国从维护其国家利益出发,抛出门户开放政策.门户开放美国侵略中国的政策之一.1899年,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分别向英、德、俄、日、意、法等国发出照会,a,承认列强在中国的利益;b,美国要在中国分享一切特权.3,美国同日本的矛盾突出起来.在甲午战争爆发后,美国对日本产生戒备.中国东北地区成为焦点.4,美国寄希望中国内部新生力量的发展.以此促进中国的开放和进步,借以扩大美国在中国的影响.一方面,日本在日俄战争之后,控制了中国东北的经济,并无视美国的“门户开放”原则,公开抵制美国势力的进入;另一方面,美国以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利益,换取日本承认美国占领菲律宾.A,美国的武装实力难以与日本对抗.当时美国政府无意为中国与日本对抗,总统西奥多.罗斯福认为:“至于满洲,如果日本选择进行与我们敌对的行动,除非我们准备作战,我们是不能阻止的.”“成功地在满洲进行战争,需要有像英国舰队一样优良的舰队,加上像德国陆军一样优良的陆军.”B,当时美国在中国的经济利益较少.尽管1911年美国与英,法,德等国银行团同中国签订了币制贷款协定,随后又签订了湖广贷款协定,但是直到1913年美在华投资仅5千万美元,对华进出口贸易只分别占美国进出口贸易总值的2%和1%.C、美国传统孤立主义约翰.亚当斯是美国建国初期十分独特的一位政治家,在他身上突出地体现了那个时代美国政治的特征。
中美史知识点总结尽管美国历史较为年轻,但是与中国一样,它也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
两国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已经持续了上百年,对于理解两国的关系和彼此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会从不同的角度总结中美史知识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两个国家的历史。
一、古代时期在古代时期,中国和美国两个国家之间的互动主要是通过丝绸之路这条古老的贸易通道。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曾经对世界的其他地区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而美洲大陆最早被中国人知道是在15世纪,当时中国的郑和航海团到过非洲东岸,并且有传言称他们有可能到过美洲。
二、近代时期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关系逐渐加深。
美国对中国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特别是19世纪末的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始受到了西方列强的影响。
而在美国的领土扩张方面,美国通过对西部土地的征服和西移,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广阔疆域和 rich natural resources 的国家。
三、近现代时期20世纪,中美关系随着两国的崛起和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中国经历了辛亥革命,民主革命和改革开放的历程,逐渐成为了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
而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之后,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当代时期21世纪是中美关系发展的新时期。
随着中国和美国的崛起,两国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
在经济领域,中国已经成为了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两国之间的经贸关系日益密切。
而在政治上,中美之间的各种矛盾和摩擦也变得愈加明显。
总结中美两国的历史是丰富而复杂的。
从古代的贸易往来到现代的全球影响,中美关系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
通过了解中美史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两国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可以更好地认识到两国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为两国之间的合作提供更好的基础。
五代山水画概况五代时期,中原地区战乱频繁,地处江南的南唐和四川的西蜀,较少受到战争的破坏,社会安定,而且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经济繁荣,不少中原画家纷纷避难此地,遂使艺术人才汇聚,皇帝又酷爱书画,出于玩赏和装点生活的需要,征兆画家,开创了宫廷画院,使南唐和西蜀画坛呈现出繁荣活跃的局面。
这个时期,山水画发生了重大转折,水墨山水画发展开始走向成熟,并形成南北两大山水画派系,即以荆浩、关仝为代表的雄伟壮美的北方山川和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的滋润秀丽的江南景色,两派具有共同的时代特色,即对客观山水的写实刻画,随着表现山石结构、质感、纹理的皴法的不断成熟,笔墨也开始富于变化。
五代的山水画在唐代水墨山水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开始面向大自然,不断拓宽山水画的表现范围,并逐渐成为后世山水画的主流,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便是荆浩,正是荆浩以世代生生不息的真山真水为范本进行描绘,率先开创北方山水画派,与南唐董源开船的南方山水画派遥相呼应。
由他开始使用的立式全景构图为关仝、范宽、李成等人的全景式山水格局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山水画巅峰时期的到来做了必要的准备。
《图画见闻志》把关仝、李成、范宽看作是“标程百代”的空前绝后的大师。
然而,从元代开始认为,关仝的成就只是从荆浩到范宽的过渡体。
认定:李、董、范“三家照耀古今,为百代师法。
”(汤《画鉴》)李成、董源、范宽三家,以各自成熟的表现形式,展示了水墨山水画古典形式的内涵。
由此演化成丰富多采的各种风格、流派,经北宋全景山水画、南宋院体山水画、元代文人山水画,形成山水画古典形式的三大体系荆浩写实性山水画的开创及其意义荆浩,字浩然,字号红谷子。
五代后梁画家,他工诗文,通经史。
荆浩将唐代出现的“水晕墨章”画法进一步推向成熟。
他总结了唐代山水画的笔墨得失。
他的理论著作《笔法记》中强调了用笔的变化和用墨的韵味,并且在历史上首次把“墨”作为独立的范畴来加以讨论,标志着写实山水画技巧趋于成熟,从此以笔墨写实为山水造型手段的审美观念被正式确立起来。
北宋武宗元:《朝元仙仗图》P200 崔白:《双喜图》P207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P207赵佶:《柳鸦芦雁图》《芙蓉锦鸡图》P208 《听琴图》P210李成:《茂林远岫图》P213 范宽:《溪山行旅图》P213 许道宁:《渔夫图》P214郭熙:《早春图》P215王诜:《渔村小雪图》P217米友仁:《潇湘奇观图》P218苏轼:《黄州寒食诗》P221 《枯木怪石图》P227黄庭坚:《诸上座贴》P225米芾: 《蜀素帖》P226李公麟:《五马图》P228宋李唐:《采薇图》p211《万壑松风图》P220南宋李迪:《鸡雏待饲图》P209马麟:《静听松风图》P211李嵩:《货郎图》P212 梁楷:《六祖斫竹图》P212马远:《水图卷》P220 夏圭:《溪山清远图》P221赵葵:《杜甫诗意图》P231金朝武元直:《赤壁图》P219王庭筠:《幽竹枯槎图》P232元代张彦辅:《棘竹幽禽图》P252永乐宫三清殿藻井P252 《朝元图》山西芮城永乐宫P253郑思肖:《墨兰图卷》p256龚开:《中山出游图》P257赵孟頫:《洛神赋》P261《双松平远图》《水村图》《红衣西域僧图》《秋郊饮马图》P263~266 《秀石疏林图》P268 鲜于枢:《苏轼海棠诗》P262 任仁发:《二马图》P266高克恭:《云横秀岭图》P269李士行:《古木丛篁图》P270 《山水图》P271黄公望:《天池石壁图》P273 《富春山居图》P274 吴镇:《双桧平原图》《渔父图》P275 盛懋mào:《秋舸清啸图》P276 王蒙:《青卞隐居图》P277 《葛稚川移居图》P279倪瓒:《六君子图》《渔庄秋霁图》P281 《竹枝图卷》P282 方从义:《神岳琼林图》P284 张渥:《九歌图卷》P284王绎画像,倪瓒补松石《杨西竹小像》P285明代王绂fú:《北京八景图卷》P307边景昭:《春禽花木图》P308 谢环:《杏园雅集图卷》P309 商喜:《关羽擒将图》P310戴进:《雪景山水图》P311吴伟:《江山渔乐图》P312王谔:《江阁远眺图》P312 林良:《山茶白羽图》P313 吕纪:《梅茶雉雀图》P313蓝瑛:《仿张僧繇山水图》P314王履:《华山图册》P316 周臣:《沧浪濯足图》P317沈周:《两江名胜图册》P318 《庐山高图》P319文征明:《后赤壁赋》P320 《石湖图》P321 祝允明:《手札》P321 文俶:《写生花蝶图》P322陈淳:《荷石图》P325徐渭:《墨葡萄图》周之冕:《花溪锦鸡图》P325董其昌:《储光羲五言诗》P333《秋兴八景图册》《昼锦堂图》赵左:《溪山清远图》P337张瑞图:《晴雪长松图》P339黄道周:《喜雨诗》P339倪元璐:《山水图》P339张宏:《西山爽气图》P340丁云鹏:《漉酒图》P341曾鲸:《王时敏小像》P342崔子忠:《伏生授经图》P342陈洪绶:《屈子行吟图》《莲石图》P343 《博古叶子二幅》P344清代郎世宁:《弘历观画图》P352 《弘历哨鹿图》P353 郎世宁、唐岱:《松鹤图》P353王致诚:《十骏马图册》P354 艾启蒙:《宝吉骝图》P354 焦秉真:《仕女图册》P356莽鹄立写照,蒋延锡补景:《允礼小像》P357蒋延锡:《牡丹图》P368王时敏:《北苑山水轴》P362 王翚huī:《小中见大册》P362 王原祁:《仿黄公望山水图》唐岱:《晴峦春霭图》P363吴历:《静深秋晓图》P363恽寿平:《锦石秋花图》P364王武:《松竹白头图》P364 邹一桂:《荷花图》P368 袁江:《天香书屋图》P369弘仁:《黄山始信峰图》P370 髡kūn残:《苍茅凌天图》P371朱耷dā:《荷石水禽图》《河上花图卷》P372 《仿董北苑山水图》P373石涛:《细雨虬松图》P373 《淮扬洁秋图》P374 《墨荷图》P375梅清:《黄山十九景图册》P376 汪之瑞:《松石图》P377 程邃:《千岩竞秀图》P377萧云从:《太平山水图》P377程正揆:《江山卧游图》P378 龚贤:《溪山无尽图》P379金农:《节临华山庙碑》P382 《梅花图册》P383高凤翰:《家在齐鲁之间》《花卉图册》汪士慎:《梅花图册》P385 李鱓shàn:《花卉图册》P385郑燮xiâ:《自书诗》P386 《兰竹石图》P387 李方膺:《潇湘风竹图》P387黄慎:《渔翁渔妇图》P388 华喦yán :《海棠擒兔图》P388高其佩:《竹石花卉图册》P389 《梧桐喜鹊图》P390赵之谦:《蔬果花卉图册》P394任颐:《紫藤三禽图》P395 《酸寒尉像》P396 虚谷:《梅花金鱼图》P396吴昌硕:《临石鼓文》P396 《吴俊卿》P397 《葫芦图》P398高远:由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总结的山水画的观察和表现方法之一,表现“自山下而仰山巅”所见的景物。
中美关系历史中美关系是指中国和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合作和交往关系。
这种关系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美国派遣了第一批传教士来到中国,标志着两国之间的接触。
以下是中美关系的历史发展过程。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美关系主要集中在宗教传教和商业贸易领域。
美国传教士在中国开设了学校和医院,推广西方文化,同时,美国商人也开始涌入中国市场。
这时期的中美关系比较友好。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末,中美关系开始出现波折。
在中国国内政治不稳定时期,美国支持蒋介石(Nationalist)政府,扶持对共产党进行打压。
此时期的中美关系时好时坏。
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50年代,中美关系得到改善。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国与中国建交,两国关系逐渐缓和。
此时期中国接受了美国的援助和技术转移,派遣了学生到美国进修。
同时,美国政府也承认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
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中美关系再度恶化。
在越南战争期间,中美两国立场分歧明显。
1972年,中国主席毛泽东会见美国总统尼克松,缓和了两国关系。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美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美国企业前来投资,双方的贸易额和投资额也不断增加。
此时期中美关系进入升温时期。
21世纪以来,中美关系经历了起伏。
在经济方面,美国一直是中国的重要贸易伙伴,但在政治和军事领域,两国之间的差异和矛盾也越来越明显。
美国对中国在贸易和知识产权方面的不公平待遇提出了质疑,而中国强烈反驳。
此时期中美关系处在波动期。
总的来说,中美关系经历了很多波折和起伏,但是双方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也在不断发展。
随着世界能源、环境、网络安全等全球性问题的出现,中美合作变得更加重要和紧迫。
只要双方坚持相互尊重和平等原则,中美关系发展的方向必将是积极的。
尼克松访华期间,中美双方于1972年2月28日在上海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即“上海公报”)。
1975年12月,美国总统福特应邀访华。
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美国宣布断绝同台湾的所谓“外交关系”,并于年内撤走驻台美军,终止美台《共同防御条约》(即“断交、废约、撤军”)。
1979年1月,应美国总统卡特邀请,中国领导人邓小平访美,揭开了中美关系史的新篇章。
1982年8月17日,中美两国政府发表中美“八·一七公报”,美方承诺“它不寻求执行一项长期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政策,它向台湾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数量上将不超过建交以来近几年的水平,准备逐步减少它对台湾的武器出售,并经过一段时间导致最后解决”。
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即“上海公报”、《中美建交公报》和“八·一七公报”),成为中美关系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中美史作品简答题
中美史上有许多作品,并以各种形式存在。
以下是一些具有里程碑意
义的中美史作品:
首先,在中国的历史中,革命家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宣言》是一个里
程碑性的作品。
该作品提出了一个新的政治哲学,宣扬民主、民权、民生,由此带动了中国进入现代化进程。
其次,在美国历史上,《独立宣言》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性文件,成为
美国建国运动中的关键性文件。
独立宣言离不开它带来的理念和精神,即
公正,自由,和平,为美国社会创造了一个新的道路。
最后,中美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就是《中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这五项原则是关于促进和发展有才能的、互利双赢的、安全的、平等的友
好关系的基础。
这些原则为中美两国发展友好关系做出了重要贡献,使双
方能够以理性和尊重彼此的态度来进行交往,促进中美两国关系的发展。
总之,这些作品为两国之间的交往提供了和平共处的基础,促进了中
美友谊的发展,为世界发展贡献了重要的力量。
一、中美关系的历史回顾1、近代的中美关系(公元1804年——1949年)(1)1804年,美国“爱丽华号”商船来华,这是中美开始正式交往的源头。
(2)1844年,美国驻华公使乘中国满清政府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失败、惧怕洋人之机,在广东澳门附近的望厦村逼迫清政府签订《中美望厦条约》,从中获取大量利益。
(3)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美国驻华公使以从中为清政府与英法联军调停为名,伺机获得清军情报,并为英法侵略军出谋献策。
(4)1899年,美国继1898年美西战争夺取菲律宾和关岛之后,来到中国,为获取西方列强在中国取得的侵略权益,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主张利益均沾,共同侵略中国。
(5)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美国是其中之一,《辛丑条约》许诺:赔给侵略者白银4.5亿两,美国人用这笔赔款办教育,在北京创立了“燕京大学”即清华大学,主观上是进行文化渗透,文化侵略,培养中国本土高层次的亲美人才,为美国的进一步侵略打下基础,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为中国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的人才。
(有点良心的盟友)(6)国民政府——国民党统治期间,中美关系较为和睦,为了阻止、防范日本独霸中国,曾劝说张学良东北易帜,协助蒋介石统一中国。
在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8年抗日战争时期,美国曾向中国提供大量军用物资以抗战,并派陈纳德将军带领航空飞行大队赴华与中国军民并肩作战,电影《黄河绝恋》既是其真实故事的写照,抗战胜利后,支持国民党打内战,给钱给枪炮,协助其占领战略要地,送其战略物资,派谴军事顾问团。
同时,还以国共内战调停者自居,为国民党赢得主动和时间。
(抗击日寇的盟友)2、新中国成立后的中美关系(1)相互敌对时期< 1949年10月1日——1972年2月>①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美国开始对中国实施封锁、遏制,迫使新中国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1950年2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中国从苏联得到了战略上的支持、经济上的援助、技术上的帮助。
简述中美关系的历史与现实
中美关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
1844年,中美签订了《望厦条约》,成为中国与西方国家签订的第一份平等条约。
20世纪初,中国社会开始发生巨变,美国在此期间对中国进行了大量的文化、教育、经济、技术等方面的援助。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美关系开始转变。
1950年代末期,由于朝鲜战争和台湾问题的影响,中美两国的关系变得紧张,20世纪60年代初期,两国互相断交。
1971年,中美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尼克松政府派遣国务卿基辛格秘密访华,开启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历史进程。
从那时起,中美两国的关系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包括贸易、旅游、文化、环境、科技合作等领域的深入发展。
同时,中美之间也存在着一些潜在的和实际的分歧和争议,包括台湾问题、南海争议、人权问题、贸易争端等。
随着中国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美关系也愈加复杂。
由于双方利益的不平衡,中美之间关于贸易、投资、知识产权、安全等方面的矛盾日益凸显。
美国政府多次指责中国不公平贸易和工业政策,加征关税、限制中国公司进入美国市场等。
同时,中方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以应对美国的行动,如提高进口关税,限制美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发展等。
总体来说,中美关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巨大的不确定性。
历史中美知识点总结图解一、早期交往1.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1492年,克里斯托弗·哥伦布通过大西洋发现了新大陆,为欧洲开始对美洲的殖民化奠定了基础。
2. 早期移民17世纪,大量欧洲移民涌入美洲,尤其是英国人在北美建立了殖民地,如普利茅斯殖民地和马萨诸塞湾殖民地。
3. 独立战争美国的殖民地地位和财产税政策引发了殖民地的不满情绪,导致了1775年至1783年的美国独立战争,最终美国在战争中获得了独立地位。
4. 美国宪法的制定独立战争胜利后,美国进行了独立宪法的制定,确立了美国的国家机构和政治体系。
二、19世纪的交流与冲突1. 西进运动19世纪,美国进行了大规模的西进运动,开拓了包括得克萨斯、加利福尼亚和俄勒冈在内的西部领土。
2. 印第安人的命运西进运动导致了美国政府与印第安人的冲突,印第安人的土地被大规模侵占,导致了许多印第安人的死亡和流离失所。
3. 南北战争19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美国爆发了南北战争,南方世被废除奴隶制度,这场战争标志着美国结束了奴隶制度,实现了全国统一。
4. 西班牙-美国战争1898年,美国与西班牙爆发了战争,美国战胜西班牙,夺取了包括菲律宾、关岛和波多黎各在内的新领土。
三、20世纪初的交往与冲突1.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年,美国加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并成为了协约国的重要盟友,对战争的胜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 海湾战争1990年至1991年,美国领导了一场针对伊拉克的海湾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
3. 冷战二战后,美国与苏联展开了长达几十年的冷战,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世界贸易组织1995年,美国是世界贸易组织的创始成员之一,对世界贸易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当代交往与冲突1. 九一一事件2001年,纽约世界贸易中心遭到恐怖袭击,成为了美国当代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事件之一。
2. 反恐战争美国在九一一事件之后,发动了一系列的反恐战争,对国际反恐形势产生了重要影响。
专题复习:中美关系
新中国建立后的中美关系史
中日关系
表现:中日关系敌对。
具体史实: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日本侵华战争(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事件背景: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严重的经济危机引来了政治危机;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目的:为了摆脱国内政治、经济危机和转嫁国内阶级矛盾。
经过:日本的侵略活动: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南京大屠杀
在东北,抗日义勇军、抗日游击队进行局部抗战;
中国人民的抗日活动:西安事变;
在平津,二十九军奋勇抵抗,全国性抗战开始;
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
结果: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八年抗战,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伟大胜利,台湾也回到祖国怀抱。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一百多年来中国反抗外来侵略取得的第一次胜利;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斗争支援了其他国家人民的斗争,具有世界意义
第三阶段:新中国成立~目前
表现:中日关系正常化,偶有摩擦事件出现。
具体史实:①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②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军费支出增加,引起邻国的关注和不安。
如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右翼势力篡改历史教科书,申请加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
1.你认为中美关系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见表格)
2.假如你是一位国家领导人,你认为应如何对待中美关系问题?()
3.如果在庆祝中美建交26周年大会上发表演讲,你准备讲那些史实?有什么感想()。
简述中美关系的历史和现实中美关系可以追溯到两国建交前的一段历史。
20世纪初,中国遭受列强侵略,而美国则开始崛起成为世界强国。
在这种背景下,两国的关系并不友好。
然而,二战后,中美关系发生了一些变化。
美国支持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内战中的胜利,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79年正式与中国建交。
此后,中美关系一度出现了亲密的时期。
1990年代,中国经济开始迅速发展,而美国则在经济、科技和军事领域继续保持领先地位。
这种情况下,两国之间的合作似乎是不可避免的。
然而,近年来中美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
特朗普政府上台后,美国开始对中国采取更加强硬的态度,认为中国的经济和军事崛起对美国构成了威胁。
特朗普政府实施了一系列贸易保护政策,并将中国视为其最大的竞争对手。
此外,美国还对中国的人权记录和在南海的军事扩张表示担忧。
中国方面则认为,美国试图遏制中国的崛起,通过各种手段阻止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中国政府对美国在台湾、西藏和新疆问题上的支持表示不满,并认为美国在南海问题上的行动是挑衅行为。
中美关系的紧张局势也对世界产生了影响。
两国之间的贸易战导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而中美之间的政治争端则加剧了国际关系的不稳定。
此外,中美关系紧张还对全球治理产生了影响,两国在气候变化、贸易、国际安全等问题上的合作受到了威胁。
为了缓解中美关系的紧张局势,两国需要加强对话和合作。
尽管两国存在分歧,但两国也有很多共同利益和合作空间。
因此,中美之间的合作和对话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只有通过建立互信、增加了解和加强合作,中美关系才能够走向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
论述中美关系发展历史中美关系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的互通商贸和文化交流。
然而,真正的重要转折点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尤其是1972年尼克松总统的中国访问,标志着中美关系正式走出冷战困境,进入新时代。
在20世纪70年代的初期,中美两国间存在着严重的分歧和敌对,包括中美朝鲜战争和台湾问题。
然而尼克松总统通过他的外交策略“和平共处”,试图与中国建立关系,以平衡苏联在冷战中的影响力。
这次访问被认为是中美关系历史上的一个突破,奠定了两国关系的基础。
1979年,美国正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华民国断交。
这一决定进一步推动了中美关系的发展。
接下来,双方加强了经济和贸易合作,签署了一系列重要的协议,促进了两国间的经济联系。
20世纪80年代,中美在一些问题上仍然存在着分歧,如人权和台湾问题。
然而,这并没有阻碍两国在经济和贸易合作方面的持续增长。
中国逐渐成为美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到了21世纪初,中美间的联系变得更为复杂。
中国经济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美国日益对中国的经济实力感到担忧。
此外,两国在一些地区和领域的竞争日益加剧,如南海和网络安全等问题。
然而,尽管存在分歧和竞争,中美两国也不断寻求合作,特别是在全球问题上。
两国在气候变化、朝鲜核问题和国际贸易等重大议题上保持了密切合作。
最近几年,中美之间的紧张局势不断升级。
贸易争端和科技竞争愈演愈烈。
美国对中国采取了一系列限制措施,如制裁华为等。
同时,两国也在军事领域加强了对抗和军备竞赛。
总的来说,中美关系的发展历史可以被看作是一段从敌对到合作再到竞争的过程。
虽然两国之间存在着很多分歧和挑战,但是两国也有很多共同利益和合作的机会。
中美关系的未来发展仍然充满着不确定性,但是建立稳定和互惠的关系将对两国和世界都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中美知识点梳理总结一、鸦片战争和不平等条约1840年至1842年,中国爆发了著名的鸦片战争。
此次战争由于中国国内国力衰弱、清政府的腐败以及英国对中国的贸易要求而导致。
最终,中国在南京签订了《南京条约》,这是中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接着在1856年至1860年,中国再次与英国和法国爆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并在1860年签订了《天津条约》。
这两次战争和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形象和国家利益都造成了重大伤害。
二、华盛顿会议在1899年至1900年,中国再一次成为了欧洲列强和美国的争夺目标。
这时美国提出了开放门户政策,以维护中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
在1900年,美国联合英国、德国、日本、法国和俄国等国家,在华盛顿举行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国际会议,讨论解决对中国的控制和冲突。
这场会议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
三、中美关系的发展20世纪初,中国爆发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宣告成立了中华民国。
美国作为世界大国之一,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并支持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到了抗战时期,美国对中国展开了援助,中国的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得到了美国的支持。
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美关系出现了重大的变故。
美国先是采取了禁运和制裁的政策,与中国政府决裂。
接着两国发生了朝鲜战争、中国战略攻势、金门炮战等一系列冲突。
四、尼克松访华1972年,时任美国总统的理查德·尼克松访问了中国,这是中美关系的重大转折点。
两国领导人重新坐在一起进行了会议,确认了两国间的共同利益,以及对当时国际形势的看法。
双方达成了一系列协议,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国承认台湾问题属于中国统一问题,美国承认已有的两国一中的政策,并撤回驻台大使馆。
五、中美建交和改革开放1979年,中国和美国正式建交,在联合国大会上相互承认了对方政府和领土。
这一事件标志着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两国开始全面深化交流和合作。
同年,中国实施了改革开放政策,对外国投资和合作更加开放。
中美发展变化的历史随着世界的进步和发展,中美两国的关系也经历了许多变化。
从最初的相互了解、接触,到后来的合作与竞争,再到现在的相互依存和互利共赢,中美之间的历史变化充满着曲折和发展。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中美发展变化的历史。
首先,我们来看中美之间的政治关系。
在20世纪初,中美两国在政治上几乎没有接触,彼此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国之间逐渐建立了外交关系,并开始进行交流和合作。
尤其在二战期间,中美两国成为了同盟关系,共同抵抗日本侵略。
而在冷战时期,中美关系出现了紧张和对立,双方在意识形态上存在着明显的对立。
然而,随着20世纪末冷战的结束,中美之间的政治关系逐渐缓和。
两国开始加强经济合作,签署了许多重要的双边协议。
尤其是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美两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
美国企业纷纷进入中国市场,而中国也成为了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
双方不仅在经济上合作,还在一些全球性问题上加强了协调,如气候变化和核不扩散等。
然而,中美之间的关系并非一帆风顺。
在过去的几年里,双方之间出现了一些摩擦和矛盾。
美国对中国在贸易、知识产权保护和人权等方面的政策表示不满,而中国则对美国的一些决策表示担忧。
双方在贸易战和技术竞争等领域展开了一系列的争端。
然而,尽管存在这些分歧,中美之间的合作依然是不可或缺的。
除了政治关系,中美之间的文化交流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
在20世纪初,中美之间的文化交流几乎没有。
然而,随着中国的崛起和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中美之间的文化交流逐渐增多。
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赴美留学,美国的文化产品也进入了中国市场。
中美之间的文化交流不仅促进了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还推动了两国之间的经济和政治合作。
此外,中美之间的科技交流也日益频繁。
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等领域,中美之间的科技合作成果斐然。
许多中国科技企业和学术机构与美国的企业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同推动了科技创新和发展。
红山文化前3500年前后分布内蒙古东部,辽宁东部和南部以及河北北部,他的重要特征是有大量的祭祀遗迹,包括墓葬中的玉器。
玉龙(碧绿色岫岩玉琢磨而成)良渚文化前3300到前2200分布在浙江北部,上海和太湖流域玉宗(礼器)仰韶文化前5000到前3000 仰韶文化彩陶因首先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
河南、陕西等黄河中上游地区属于这一文化系统(网纹船形彩陶壶,彩陶盆纹五鱼纹)半坡类型发现于西安半坡,宝鸡北首领(彩陶鱼纹盆。
人面鱼纹彩陶盆)1器物有平地钵,直口尖底瓶,卷岩浅腹圈底盆等2图案种类纹样一般分布在口沿,内壁或外壁的上半部,图案多动物形象,人面鱼纹,鹿纹,几何纹庙底沟类型最初发现于河南陕县庙底沟 (花瓣纹彩陶盆,彩陶缸外壁绘) 曲腹形较多见,绘制部位集中在口沿和腹部外壁图案,鸟纹,蛙纹,花瓣纹等植物纹,几何纹(弧边三角,圆点)兵马俑的艺术特点.①这些兵马俑,阵列有序,军容严整,是“奋击百万,战车千乘”的秦王朝军的缩影,以宏伟浩大的气魄歌颂了秦始皇率军“横扫六合,威振四海”,统一中国的业绩,体现了泱泱大国和时代的勃发精神.②兵马俑的塑造手法非常写实,将士、战马与真马、真人相当,服饰、装束都很逼真,容貌神情各不相同.③不同的容貌神情又是统一在全军威武雄壮的气势之中,无数自立静止的重复,给人以整齐一律之感,构成了秦俑丰富统一中有变化、变化中有统一的美学特点.帝国的威力在艺匠的手下表现得无以复加.画像石山东肥城孝堂山郭氏祠——《大王车》《战斗图》嘉祥武氏祠——《闵子蹇御车图》《荆轲刺秦王》《王陵母》《泗水取鼎》沂南画像石汉代画像砖作品有《戈射割禾图》《乐舞百戏画像砖》《西王母》我国著名的三大石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煌莫高窟三大石窟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 ,艺术表现在艺术创作和理论建树两方面.在艺术实践上,师承卫协,继承发展了卫协艺术风格,将中国绘画以线造型的方法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他用线紧劲连绵,线条运转优美流畅,富有节奏,如“春云浮空,流水行地” 顾恺之在绘画上的另一个特色是塑造人物不再单纯满足于外表的肖似和姿态动作的生动自然,非常注重“传神写照”善于表现人物的精神气质和性格特征,使他的作品有一种精润而生动内在魅力.《女史箴图》《烈女仁智图》《洛神赋图》顾张僧繇。
中美关系的发展历史稿子一嘿,朋友!今天咱们来聊聊中美关系的发展历史。
想当年,中美之间那可是陌生得很呐。
不过后来,慢慢有了接触。
还记得尼克松访华不?那可是个大事件,就好像两个好久不见的朋友,终于决定坐下来好好聊聊。
再往后,贸易合作慢慢多起来啦。
中国的商品走向美国,美国的技术也来到中国。
两边都发现,合作能带来不少好处呢。
可这关系也不是一直顺风顺水的。
有时候会因为贸易问题有点小摩擦,就像朋友之间也会为了点小事拌拌嘴。
但总体来说,大家还是努力去解决问题,毕竟合作共赢才是最重要的嘛。
也有文化交流这一块哦。
美国的电影、音乐在中国受到欢迎,中国的传统文化也让美国人着迷。
感觉就像互相分享自己的宝贝,让对方也能感受到其中的魅力。
这些年,中美关系起起伏伏,但都在努力寻找那个平衡,希望能一直友好下去,共同发展,创造更多的美好。
稿子二亲,来跟你唠唠中美关系的发展历史哈。
一开始,中美就像两个在不同世界的小伙伴,没啥太多交集。
可时代在变呀,慢慢地,彼此开始好奇对方。
后来,交流越来越多啦。
从经济上的合作,到科技领域的互相学习,那可是一步步在走近。
不过呢,中间也有闹别扭的时候。
比如说贸易上的一些分歧,就像小孩子为了玩具争得面红耳赤。
但大家也都知道,不能一直这么闹下去,得想办法和好。
教育交流也挺有意思的。
好多中国学生去美国留学,学习新知识;美国的学生也来中国,感受不一样的教育氛围。
这就像互相串门,互相取经。
还有体育方面,篮球、乒乓球啥的,运动员们在赛场上的交流,也让两国人民的心更近了。
不管怎么说,中美关系的路还长着呢,希望能多些理解,多些包容,一起走得更顺更好,让咱们都能过上更棒的日子!。
原始时期玉文化阐述①分布广、由南向北。
北: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
南:长江中下游的良渚文化,齐家文化。
②品种多样:玉琮、玉璧、玉璜、玉管、玉珠、玉簪等。
③非生产工具,而为礼品(有关礼仪)。
以玉的圆润而比人的品德。
原始岩画①磨刻。
②分布:内蒙古草原的岩石、黄河以北的阴山山脉、贺兰山山脉等。
③内容:祭祀、战争、狩猎、舞蹈、畜牧、植物、星象等。
反映人们生产生活的状态等。
夏商周时期青铜器文化:①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用青铜为礼乐器和兵器。
(青铜在当时文化发展的重要性)②种类:礼器、乐器、兵器、车马器、食用器五大类。
③工艺:失蜡法、错金银。
失蜡法:春秋后采用,先用石蜡作成器物模型,用陶泥敷施其上成一外模,再加人脱去石蜡,得到中空的铸模。
错金银:战国流行,用金、银及红铜等金属和绿松石、玛瑙等矿石填充或镶嵌在铜器的花纹隙缝间,产生色彩斑斓的装饰效果。
④主要的礼乐器:簋、豆、鼎、爵、尊、钟、觥、盘、匜、镈。
⑤器型形制与内容的演变:夏:种类少,器型较小,质地薄,纹饰不发达、简单。
如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爵、鬲。
镶嵌绿松石的兽面纹饰牌商:青铜器制作工艺的成熟到鼎盛的发展。
造型庄重,纹饰较简洁疏朗郑州二里岗出土的鼎、簋。
黄陂遗址出土的饕餮乳钉纹方鼎。
商后期工艺更精湛,器型更丰富,造型凝重典雅,纹饰趋向繁复华丽,达到鼎盛。
云雷纹的浮雕式主题纹样。
铭文简洁。
多系几个字的族徽图案。
殷墟出土的司母戊方鼎湖南宁乡出土的四羊方尊和人面纹方鼎皆具型制凝重结实、纹饰繁丽雄奇的特征。
西周:继承了商后期凝重典雅的风格,器形大,铭文加长。
酒器减少,食器增多。
陕西临潼出土的武王征商簋。
出现新器型钟、簠、盨、匜、镈、纹饰日趋减少,饕餮纹不多见,带状花纹变多。
长篇铭文习见。
陕西扶风出土的毛公鼎、大克鼎、史牆盘。
春秋:众多诸侯国各自铸造增多,导致形成不同地区风格。
中期出现模具法、失蜡法。
繁复的蟠虺纹蟠螭纹燕、赵、蔡兴起错金银。
吴越楚出现鸟壮铭文。
淅川出土蟠虺纹纹的大铜镜。
“王子午”列鼎,花纹繁密而剔透,器形奇巧而富丽,标志着失蜡法铸器的卓越成就。
河南新郑出土的莲鹤方壶,盖顶莲瓣丛中企立一只展翅欲飞的仙鹤,壶身攀拊着龙虎,气势升腾,结构不凡,具有社会大变革时代的艺术特色。
战国:以精致小巧的日用器为主。
错金银、镂刻、鎏金、镶嵌等。
纹饰生活气息浓重:射箭、采桑、攻占、宴乐故宫收藏:采桑印月攻占纹图曾侯乙墓出土的蟠虺纹铜尊盘,表现了失蜡法铸造工艺的继续发展,大型铜编钟,音调洪亮悦耳,形制恢宏庄严,堪称战国青铜器的杰作。
⑥流行饕餮纹(或称兽面纹)、云雷纹、夔纹、龙纹、虎纹、象纹、鹿纹、牛头纹、凤纹、蝉纹、人面纹等纹饰。
秦汉汉代隶书:代表五人以上:曹全、张迁、杨孟文、孔彪、雕塑:①秦的雕塑兵马俑——代表秦陵周围规模大。
布局严谨、精密,反映出秦高超的战争组织能力。
排列成面向东方、气势磅躏、威武雄壮的军阵场面,再现了秦军奋击百万、战车千乘、军容整肃、勇于攻战的宏伟气派。
有吞六国气势。
气势恢宏。
造型手法严谨写实。
形象生动。
性格鲜明。
有一定规范,又能刻画人物个性。
表现:五官、发式、胡子、靴等。
总的分布采取众多的直立静止。
有排山倒海的气势②大型器作③汉代深沉雄大的汉石刻霍去病墓的石刻少府属官“左司空”署内的优秀石刻匠师所雕造。
运用循石造型的艺术手法巧妙地将圆雕、浮雕、线刻等技法融汇在一起,刻画形象以恰到好处、足以表现客体特征为度,决不作过多雕镂,从而加强了作品的整体感与力度感,堪称“汉石刻,气魄深沉雄大”的杰出代表。
马踏匈奴像:一匹昂首抬足的骏马踩踏着一挣扎的匈奴酋首(造型简洁,在几处关节眼上略施线刻,使其精神倍增,起到了纪念碑雕刻的效果)。
动物雕塑。
依势象形,利用大的体面关系,抓住对象的特征进行概括,创造了中国古代雕刻中最高的艺术成就。
其中卧马最有代表性,体形表现以圆雕,浮雕为主。
卧虎具有代表性:汉代最为大气的艺术典范之一。
大型石雕。
先人墓。
陶俑:夸张生动四川成都天回山汉墓出土的击鼓说唱俑。
郫县出土的立式说唱俑。
狮子山兵马俑展示了西汉前期某代楚王拥兵逞骄的面貌。
马踏飞燕(出土于甘肃武威雷台)。
青龙兵马。
④汉代玉雕技艺精湛。
金缕玉衣三国两晋南北朝东西晋书法名家。
名帖。
作者最早的法帖:西晋陆机《平复帖》王羲之:书圣代表作《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上虞帖》三希堂的三希:王羲之《快雪时晴贴》,王献之《中秋帖》,《鸭头丸贴》,王珣《伯远帖》魏晋南北朝佛教艺术。
①画家:东晋顾恺之字长康,江苏无锡人,东汉著名大画家。
对当时流行的佛教题材有精到的表现他创造的“维摩”形象,有“清赢示病之容,凭几忘言之状”,画出了维摩诘的病容及病中论道是的特殊神色。
《洛神赋图》,《女史箴图》。
曹仲达:曹衣出水谢赫雕塑家:戴家二父子。
戴逵四大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敦煌莫高窟石窟壁画艺术重要的北魏----《鹿王本生图》(第257窟)北魏---《尸毗王本生》(第275窟)《舍身饲虎图》(254窟)西魏----《五百强盗成佛图》(285窟)北周----涅槃图《须达那太子本生图》(428窟)强调施舍仁义色彩:红、白、蓝、绿浓重的矿物质色彩。
画法豪放,给人以庄重深沉的感受。
龙门。
天龙山。
云冈。
敦煌。
龙门:孝文帝时期——繁盛时期古阳洞:“龙门二十品”即锲刻在该洞窟的造像铭文。
三世佛,秀骨清相(曹衣出水)。
龙门二十品:《姚伯多》皇室设计、富丽、大量造像。
莲花洞云冈:简洁。
昙耀五窟,都是平面作马蹄形,本尊都是非常硕大,雄伟,壁面上布满千体佛。
西北的凉州中亚造像影响。
中心塔柱式。
麦积山泥塑:秀丽典雅。
揵陀罗风格。
敦煌泥塑:受较早期的西域风格影响。
造像记书法:北梁:佛说十二姻缘金幢。
摩崖石刻。
北齐抄经纸本。
绘画艺术。
绘画家5个:南朝: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
北朝:杨子华,曹仲达。
此时的绘画形式以长卷式为主,形成了传统,构图技巧有了提高,绘画风格也呈现出多样化,在表现人物面貌、精神气质上有着“张(僧繇)得其肉,陆(探微)得其骨、顾(恺之)得其神”的区别;而在表现技法上则更为突出,有顾恺之、陆探微“笔迹周密”的密体,也有张僧繇“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的疏体之分,有用线如春蚕吐丝的传统表现方法,也有其体稠叠、衣服紧窄的“曹衣出水”;在形象创作上,陆探微创造的“秀骨清象”概括了同时代社会名流的类型,无疑是十分成功的。
魏晋南北朝是山水画和花鸟画的萌发时期。
山水画的发展和当时玄学思想的盛行,玄学之士标榜隐逸有关,也和江南秀丽的山水给人以自然美的享受相关。
三国两晋名家:曹不兴(吴)。
吴国“八绝”之一。
人物画与龙,也是记载中知名最早的佛像画家。
西晋卫协的创作多是人物故实以及道释题材的作品。
他的创作被谢赫列为六品中的第一品(第一品五人之一)。
谢赫推崇他善于表达对象的内在气质。
卫协对六朝重气韵画风的形成极有影响。
顾恺之有才、画、痴三绝之称。
师从卫协,象人之美,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
神妙无方,以顾为最。
他是东晋最伟大的画家(谢安以为苍生以来未之有也),也是早期的绘画理论家。
他注重表现人物精神面貌,尤其重视眼神的描绘。
也以微小的细节衬托出人物的个性风貌。
《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和《列女传·仁智图》陆探微,是刘宋时最杰出的画家,擅长人物画,师于顾恺之。
谢赫在《画品》中将他评为第一品第一人。
他确立了“秀骨清象”的清秀绘画形象,这是对崇尚玄学、重清议的六朝士人形象的生动概括,以致蔚然成风并影响到雕塑创作。
曹仲达是来自中亚曹国的北齐画家,他以画“梵象”著称,被称誉为“曹家样”。
后世评述他的风格说:“曹之笔,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即所谓“曹衣出水”。
这一风格特征实际上是吸取了印度笈多朝造像的特点而使人耳目一新。
在遗存的艺术作品中,尤其是雕塑品中时时可以见到“曹衣出水”的生动形象。
“曹家样”概括了佛教艺术最初传入的几个世纪中外交融的艺术风格。
隋唐画论王微《叙画》他强调“图画非止艺行,诚当于易象同体”,认为图画与能体现本质的周易卦象具有相同的功用。
宗炳《画山水序》他认为山水是以其外形体现“道”的,因而图绘山水形象可以领悟本质之道(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把山水画定位于体认道的高度。
他将山水画创作归于“神思”,即强调艺术家的内在体悟;强调“畅神”,山水画的作用,不仅仅是审美的愉悦,而是对“道”的体认的愉悦。
绘画艺术。
隋唐。
阎立本(人物画):一直以视觉艺术为唐超统一的事业服务,忠实地记录了当时发生的许多重大政治视觉。
《步辇图》《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图》《秦府十八学士图》《历代帝王图》。
作品可以了解阎立本的技巧特征,健劲的线描加以深沉的设色,人物动态较为拘谨而重面部特征的刻画,反映了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大小尉迟:尉迟乙僧和跋质那。
尉迟被称:画外国菩萨,小则用笔紧劲,如屈铁盘丝,大则洒落有气概。
慈恩寺画凹凸花。
吴道子:吴道子的创作成就首先表现在宗教绘画上。
对吴道子技法的特点流传着许多评述,据说他“早年行笔差细,中年行笔磊落,挥霍如莼菜条,人物有八面生意活动”,“其付彩于焦墨痕中,略施微染,自然超出绢索”(画鉴)。
成熟时期的技法则更具有豪放特点,这就是所谓“众皆密于盼际。
我则离披其点画。
人皆谨于象似,我则脱落其凡俗,”的疏体。
有的用色不是那么绚烂,也有不着色的作品,称为“白画”,对以后的“白描”人物画产生重大影响。
吴道子把自己的技术方面的经验,归纳为一些规律性的知识,形成所谓“手诀”以其授弟子,而且在绘制壁画的实践工作中,以合作的方式使弟子受到训练。
同时,吴道子又以各种个人独创的图像样式,生动的艺术效果,吸引着周围的画手。
所以吴道子在唐代宗教画方面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张萱,盛唐宫廷画家。
擅长人物画尤工仕女题材,常以宫廷游宴为题作画,其作品如《贵公子夜游图》、《宫中七夕乞巧图》,《按乐士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等。
周昉,继承并发展了张萱仕女画,又是著名的肖像画家。
他不但刻画人物形象准确,而且能通过画笔揭示出人物的心理特征和情性。
《明皇骑从图》、《杨妃出浴图》、《宫骑图》、《游春仕女图》等。
现存故宫博物院的《挥扇仕女图》被称为他的代表作。
以上为人物画展子虔,更擅长山水画。
传世作品《游春图》被认为是他的作品(被誉为“名画之祖”,由张丛碧先生捐给故宫),此画虽经中唐画家摹绘,但仍可见出展子虔时代以及他本人的画风和成就。
《游春图》以青绿勾填法描写山川、人物,尚无皴法,树木直接用粉点染,体现出朴拙而真切地描绘自然景色的能力,展示出山水画已由六朝以来的萌芽状态而趋向于成熟。
画面取俯瞰式的构图,重叠的山岗,平远的河水,确实获得了“远近山川,咫尺千里”的效果。
王维,著名诗人,同时又是影响深远的山水画,也能画人物。
“笔迹劲爽,画山水松石,踪似吴生而标格特出”,他以辋川为题材创作了不少作品,但留传下来的绘画无可靠的真迹,有《雪溪图》传于他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