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一专题第4课寡人之于国也课时跟踪检测苏教版必修4
- 格式:doc
- 大小:89.00 KB
- 文档页数:6
寡人之于国也一、文言基础专练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收成不好,荒年 B.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走:逃跑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同“捡”,拾起 D.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夺:错过解析:选C “检”同“敛”,收敛,积蓄。
2.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则修文德以.来之申之以.孝悌之义B.⎩⎪⎨⎪⎧ 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斯天下之.民至焉C.⎩⎪⎨⎪⎧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D.⎩⎪⎨⎪⎧ 河东凶亦然.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解析:选D A 项的“以”分别是连词,表目的,来;介词,把。
B 项的“之”分别是代词,他;助词,的。
C 项的“如”分别是动词,像;连词,如果。
D 项的“然”都是代词,这样。
3.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不可!直不百步耳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C.涂有饿莩而不知发D.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解析:选A B 项,“颁”同“斑”;C 项,“涂”同“途”;D 项,“无”同“勿”。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黎民..不饥不寒 D.然而..不王者 解析:选C A 项,“养生”古义是“供养活着的人”,今义是“保养身体”。
B 项,“可以”古义是两个词,可,可以;以,凭借。
今义:①表示可能或能够;②表示许可。
D项,“然而”古义是“这样却”,今义是“表转折连词”。
5.下列各句与“无乃尔是过与”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C.非我也,岁也D.树之以桑解析:选B A、D两项均为状语后置句;C项为判断句;B项与“无乃尔是过与”句式相同,均为宾语前置句。
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译文:(2)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寡人之于国也一、基础训练1.下列加点的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河内凶.(有战乱)B.邻国之民不加.少(增加)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D.弃甲曳.兵而走(拖着)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B.数罟不入洿池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3.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A.请以战喻B.寡人之于国也C.王无罪岁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4.下面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A.斧斤以时..入山林(按照季节)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种植)C.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秩序)D.谷.不可胜食(泛指粮食)5.选出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尽心焉耳矣——总算尽了心啦B.请以战喻——请让我用打仗来作说明C.直不百步耳——只是没有(跑)百步罢了D.斧斤以时入山林——斧头按时进入山林二、课堂练习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6.选出与“谷不可胜食也”的“也”用法相同的一项()A.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B.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7.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寡人之民不加多B.王道之始也C.是寡人之过也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8.选出与“申之以孝悌之义”句式不同的一项()A.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B.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D.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三、课外拓展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专题一第4课寡人之于国也课时跟踪检测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凶河内:黄河北岸的魏地B.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有的人C.数.罟不入洿池数:细密的D.斯天下之民至.焉至:到达解析:至:归顺。
答案:D2.下列句子的句式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相同的一项是(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B.夫晋,何厌之有C.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D.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解析:例句和B项都是宾语前置。
答案:B3.下列对文中涉及的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惠王即魏惠王,是战国时魏国国君。
魏惠王曾进行改革,根据“去尊”的思想,主张限制奴隶制残余较重的“巨室”“大族”,制定新法。
B.“填然鼓之”中的“鼓”是名词的使动用法,古时两军作战时用鼓和金发号施令,击鼓则进,鸣金则退。
C.“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
具体来说,“序”是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
“庠”是周代学校的名称。
而“太学”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
D.“孝悌”中“孝”指对父母还报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
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解析:“鼓”是名词作动词,敲鼓。
答案:B4.下列对文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做到粮食与鱼鳖吃不完,材木用不尽,就能让老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意的。
B.孟子认为,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不滥捕乱伐,使老百姓对“养生丧死”无憾,国君就能够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
C.孟子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说明梁惠王对国家治理还没有尽心。
D.选文从实行王道谈起,层层深入,有力地阐明了使民归附的道理和措施。
解析:B项的内容是“王道之始也”的条件,不是“为王,使天下的百姓归顺的条件”。
答案:B5.(2017·舟山中学高三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①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②子路问于孔子曰:“有人于此,夙兴夜寐,耕耘树艺,手足胼胝,以养其亲,然而无孝之名,何也?”孔子曰:“意者身不敬与?辞不逊与?色不顺与?”(《荀子·子道》)③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
专题一第4课寡人之于国也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河内..凶河内:黄河北岸的魏地B.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有的人C.数.罟不入洿池数:细密的D.斯天下之民至.焉至:到达解析:选D至:归顺。
2.下列句子的句式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相同的一项是()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B.夫晋,何厌之有C.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D.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解析:选B例句和B项都是宾语前置句。
3.下列对文中涉及的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梁惠王即魏惠王,是战国时魏国国君。
魏惠王曾进行改革,根据“去尊”的思想,主张限制奴隶制残余较重的“巨室”“大族”,制定新法。
B.“填然鼓之”中的“鼓”是名词的使动用法,古时两军作战时用鼓和金发号施令,击鼓则进,鸣金则退。
C.“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
具体来说,“序”是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
“庠”是周代学校的名称。
而“太学”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
D.“孝悌”中“孝”指对父母还报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
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解析:选B“鼓”是名词作动词,敲鼓。
4.下列对文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做到粮食与鱼鳖吃不完,材木用不尽,就能让老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意的。
B.孟子认为,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不滥捕滥伐,使老百姓对“养生丧死”无憾,国君就能够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
C.孟子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说明梁惠王对国家治理还没有尽心。
D.选文从实行王道谈起,层层深入,有力地阐明了使民归附的道理和措施。
解析:选B B项的内容是“王道之始也”的条件,不是“为王,使天下的百姓归顺的条件”。
5.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①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②子路问于孔子曰:“有人于此,夙兴夜寐,耕耘树艺,手足胼胝,以养其亲,然而无孝之名,何也?”孔子曰:“意者身不敬与?辞不逊与?色不顺与?”(《荀子·子道》)③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
课时跟踪检测(八) 寡人之于国也一、文言基础专练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B .数罟不入洿池C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D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解析:选B A 项,“无”通“毋”。
C 项,“颁”通“斑”。
D 项,“涂”通“途”。
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不违.农时 违:耽误 B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树:种植 C .谨庠序.之教 序:秩序 D .谷.不可胜食也 谷:泛指粮食 解析:选C 序:指学校。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①邻国之民不加.少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B.⎩⎪⎨⎪⎧ ①直.不百步耳②系向牛头充炭直.C.⎩⎪⎨⎪⎧ ①弃甲曳兵.而走②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D.⎩⎪⎨⎪⎧①鱼鳖不可胜.食也②日出江花红胜.火 解析:选C A 项,加:①更;②夸大。
B 项,直:①只是、不过;②通“值”,价钱。
C 项,兵:兵器。
D 项,胜:①尽;②超过,胜过。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A .填然鼓之B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C .王无罪岁D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解析:选B A 项,鼓:名词作动词,击鼓。
C 项,罪:名词作动词,归咎、归罪。
D项,衣:名词作动词,穿。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解析:选D D项,“可以”,意思是“能够”。
古今同义。
A项,养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
今义:保养身体。
B项,无望,古义:不要希望。
今义:没有希望。
C项,然而,古义:为两个词,“然”是代词,这样;“而”是连词,却。
今义:为一个词,用在句子开头表转折。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展开之初,梁惠王的疑问是:“,?”(2)《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实行“王道”或“仁政”的措施中,表现渔业方面的措施和结果的句子是:“,。
【名师一号】2014-2015高中语文 1-4 寡人之于国也课后撷珍苏教版必修4一、素材点说1.自然环境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
两千多年前,孟子就已提出:“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他已经意识到滥捕滥伐的危害,告诫人们要注意合理开发资源,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保持生态平衡。
【适用话题】①和谐;②环境与生存;③人与自然;④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
2.《寡人之于国也》中体现出的孟子的观点,不仅对当时的统治者很有启发,而且对今天的人们也很有借鉴意义。
“得民心者得天下”,只有时刻把人民的疾苦放在第一位,解决好民生问题,才能最终得到人民的拥护。
解决民生问题不只是要注重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还要大力发展教育,对民众进行教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
【适用话题】①民心;②民生;③物质与精神。
二、素材运用和谐,或许是绿色的。
那是大自然的颜色,让人想到绿色的村庄。
轻灵的淡雾,绿叶沙沙作响,女人为幼小的生命唱起古老的歌谣。
这样宁静的和谐,能够唤醒内心深处最温柔的幸福记忆。
在我们满足自身发展的同时,身边也还有青山绿水,葱郁的森林,清澈的小溪,婉转鸣叫的鸟儿,翔于浅底的鱼儿。
和谐,或许是紫色的。
就像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盛开的紫色小花,紧裹着大地的身躯。
微风拂过,阵阵紫色的波浪无声无息地蔓延到天边。
这样的和谐,有一种静美,它让人的内心变得安宁理智,世界更加清新。
还有晚霞托住夕阳,映出金色的和谐。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蓝色的和谐……生活处处有和谐,留心这些五彩缤纷的和谐,生活会更加美好。
三、文摘精华孟子的过人处2014年7月4日《新华每日电讯》张保振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倘若能在当时有声、过后有名、史册有字、世间有传者,一定有其过人处。
应该说,孟子,就是这样一位历史人物。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载: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
”即是说,孟子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学生的学生。
就是这样一位隔着几代人的学生,却成了其老师的老师的最优秀的学生,以至人们在称儒家学说时,冠之以“孔孟之道”。
苏教版高一必修四《寡人之于国也》同步训练题1.下列加点的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凶.(有战乱) 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 D.弃甲曳.(拖着)兵而走2.下面加点的字意义不同的一组是( )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春心莫共花争发.B.弃甲曳兵.而走斩木为兵.C.或.五十步而后止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D.是.亦走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3.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斯天下之.民至焉②鸡豚狗彘之.畜③树之.以桑④未之.有也⑤邻国之.民不加少A.①②⑤/③/④B.①③⑤/②/④C.①②④/③⑤D.①②⑤/③④4.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A.请以战喻B.寡人之于国也C.王无罪岁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5.选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树之以桑A.非我也,岁也B.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C.公与之乘,战于长勺D.或五十步而后止6.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B.①中“于”和②中“于”相同,③中“以”和④中“以”也相同。
C.①中“于”和②中“于”不同,③中“以”和④中“以”相同。
D.①中“于”和②中“于”不同,③中“以”和④中“以”也不同。
7.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D.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8.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本文是在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后,孟子利用梁惠王希望民加多的这种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并想引导他实行王道政治,对百姓施仁政。
B.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认识到搞小恩小惠不能使民加多,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C.本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谈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批评了梁惠王实行的虐政,使他认识到虐政是“民不加多”的原因。
寡人之于国也课内稳固1.给加点字注音。
移其粟.〔〕弃甲曳.兵〔〕数罟..〔〕〔〕鸡豚.狗彘.之畜.〔〕〔〕〔〕庠.序〔〕孝悌.〔〕饿莩.〔〕洿.池〔〕2.以下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为哪一项 ( ) A.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B.数罟不入洿池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3.以下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现象的两项是 ( )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E.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4.以下四句中的“请〞与“请问贵姓〞的“请〞用法相用的两项是 ( )A.王好战,请.以战喻 B.曹刿请.见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D.可以一战,战那么请.从5.以下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养生..衣帛矣..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C.夫颛臾,者先王以为..一战..东蒙王 D.忠之属也,可以6.以下各句中的“以〞字,用作连词的一项为哪一项( ),用作介词而又处于相同句式当中的两项是( )A.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B.远人不服,那么修文德以.来之。
C.王好战,请以.战喻 D.以.五十步笑百步,那么何如?E.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F.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G.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7.下面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选项是 ( )A.斧斤以时..入山林(按照季节)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种植)C.谨庠序..之教,申之以教悌之义(秩序;敬爱兄长) D.谷.不可胜食(泛指粮食)课外提升阅读下文完成8—11题。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yòu天子诸候养禽兽的地方〕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假设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圃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圃方七十里,刍荛者〔这里指割草打柴的人〕往焉,雉兔者〔这里指猎人〕往焉。
第一专题寡人之于国也【学业达标评价】一、阅读《寡人之于国也》最后一段,完成1~4题。
1.下列句子中的“胜”字与“谷不可胜食也”中的“胜”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日出江花红胜火B.何可胜道也哉C.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D.驴不胜怒,蹄之【解析】选B。
两句中的“胜”都为“尽”意。
A.胜过,超过;C.优美的;D.承受,忍受。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解析】选B。
①介词,按照,②介词,把;③助词,用在动词后补足音节,④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3.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孟子提出发展生产的三条措施,认为发展生产,使百姓安居乐业,这是行王道的根本。
B.孟子用“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的事实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
C.孟子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兵”的比喻,表明害民的是荒年。
D.文章最后一句是说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暴政,施仁政,行王道,那么天下的百姓就都会来归顺了。
【解析】选C。
“害民的是荒年”错。
4.翻译下列句子。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那么,)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
(2)(如果做到)这样却不能称王,(这种情况)是不曾有的。
(3)这种做法和杀死了人却说“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二、每年6月9日是我国的“文化遗产日”,学校开展了保护文化遗产的宣传活动。
专题一 我有一个梦想第4课 寡人之于国也课后巩固再提升一、语基扩展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数罟.不入洿池 罟:渔网B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检:同“敛”,收敛,积蓄C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憾:缺憾D .谨.庠序之孝,申之以孝悌之义 谨:郑重解析:选D 谨:认真从事。
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B .数罟不入洿池C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D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解析:选B A .无—勿;C.颁—斑;D.涂—途。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 ①数.罟不入洿池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B.⎩⎨⎧ ①王.好战,请以战喻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C.⎩⎨⎧①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D.⎩⎨⎧ ①非我也,岁.也②王无罪岁.解析:选D A 项①是“细密”,②是“几”。
B 项①是“大王”,②是“称王”。
C项①是“没有”,②是“不要”。
D项都是“年成”的意思。
4.下列句子中,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孔伋(孔子的孙子)的门人。
B.孟子30岁左右收徒讲学。
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
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元文宗时封他为“亚圣”。
C.《孟子》共七篇,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
D.南宋时,朱熹把《孟子》与《礼记》中的《尚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解析:选D D项中的《尚书》应为《大学》。
5.对文章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思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重点批评了梁惠王在荒年所采取的移民移粟的政策。
文本4 寡人之于国也学习重点 1.归纳积累“数、直、发、兵、胜”等实词的义项,翻译重点句子,背诵全文。
2.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向背的积极思想,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
文本名句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文本导学1.读准字音(1)单音字①曳.兵( ) ②数罟.( ) ③洿.池( ) ④鸡豚.( ) ⑤狗彘.( ) ⑥庠.序( ) ⑦孝悌.( ) (2)多音字①莩⎩⎪⎨⎪⎧ 饿莩.( )苇莩.( ) ②畜⎩⎪⎨⎪⎧ 畜.养( )牲畜.( ) ③丧⎩⎪⎨⎪⎧养生丧.死( )丧.魂落魄( ) 2.理解词语(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①河内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兵刃既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树.之以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勿夺.其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谨.庠序之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申.之以孝悌之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涂有饿莩而不知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假字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词多义①数⎩⎪⎨⎪⎧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数.罟不入洿池: 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②直⎩⎪⎨⎪⎧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系向牛头充炭直.:③发⎩⎪⎨⎪⎧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百发.百中: 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舜发.于畎亩之中: ④兵⎩⎪⎨⎪⎧ 弃甲曳兵.而走: 穷兵.黩武: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草木皆兵.:。
专题一第4课寡人之于国也课时跟踪检测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河内..凶河内:黄河北岸的魏地B.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有的人C.数.罟不入洿池数:细密的D.斯天下之民至.焉至:到达解析:至:归顺。
答案:D2.下列句子的句式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相同的一项是()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B.夫晋,何厌之有C.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D.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解析:例句和B项都是宾语前置。
答案:B3.下列对文中涉及的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梁惠王即魏惠王,是战国时魏国国君。
魏惠王曾进行改革,根据“去尊”的思想,主张限制奴隶制残余较重的“巨室”“大族”,制定新法。
B.“填然鼓之”中的“鼓”是名词的使动用法,古时两军作战时用鼓和金发号施令,击鼓则进,鸣金则退。
C.“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
具体来说,“序”是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
“庠”是周代学校的名称。
而“太学”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
D.“孝悌”中“孝”指对父母还报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
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解析:“鼓”是名词作动词,敲鼓。
答案:B4.下列对文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做到粮食与鱼鳖吃不完,材木用不尽,就能让老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意的。
B.孟子认为,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不滥捕乱伐,使老百姓对“养生丧死”无憾,国君就能够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
C.孟子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说明梁惠王对国家治理还没有尽心。
D.选文从实行王道谈起,层层深入,有力地阐明了使民归附的道理和措施。
解析:B项的内容是“王道之始也”的条件,不是“为王,使天下的百姓归顺的条件”。
答案:B5.(2017·舟山中学高三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①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②子路问于孔子曰:“有人于此,夙兴夜寐,耕耘树艺,手足胼胝,以养其亲,然而无孝之名,何也?”孔子曰:“意者身不敬与?辞不逊与?色不顺与?”(《荀子·子道》)③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
高一语文寡人之于国也随堂检测南京市陶吴中学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王好.()战弃甲曳.()兵不可胜.()食数.()罟.()不入洿.()池鸡豚.()狗彘.()之畜.()谨庠.()序之教孝悌.()之义然而不王.()者涂有饿莩.()养生丧.()死二、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并指出其用法: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2.涂.有饿殍而不知发3.填然鼓.之4.树.之以桑5.五十者可以衣.帛矣6.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三、解释下列各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①请以战喻()②以五十步笑百步()③斧斤以时入山林()四、“四书”、“五经”是指( )A.《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书》《礼》《易》《史记》B.《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书》《礼》《周易》《春秋》C.《大学》《中庸》《论语》《荀子》《诗》《汉书》《礼》《易》《春秋》D.《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书》《礼》《易》《左传》五、课文阅读训练:阅读课文“不违农时,……未之有也”1.与“谷不可胜食也”一句中“胜”字意思,用法相同的一句是()A.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B.驴不胜怒,蹄之C.日出江花红胜火D.不胜枚举2.“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孝悌之义B.树之以桑C.百亩之田D.邻国之政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数罟..不入氵夸池(数署:密网)B.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丧死:丧失生命)C.谨庠序..之教(庠序:学校)D.鸡豚.狗彘.之畜(豚:小猪彘:猪)4.与“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句是()用心爱心专心115号编辑 1A.树之以桑B.申之以孝悌之义C.弃甲曳兵而走D.无乃尔是过与5.孟子的谈话具有雄辩的气势,这一部分在语言上的主要特点是()A.使用比喻句式B.使用对偶句式C.使用排偶句式D.使用排比句式六、拓展迁移:山中问答李白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寡人之于国也一、文言基础专练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收成不好,荒年 B.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走:逃跑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同“捡”,拾起 D.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夺:错过解析:选C “检”同“敛”,收敛,积蓄。
2.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则修文德以.来之申之以.孝悌之义B.⎩⎪⎨⎪⎧ 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斯天下之.民至焉C.⎩⎪⎨⎪⎧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D.⎩⎪⎨⎪⎧ 河东凶亦然.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解析:选D A 项的“以”分别是连词,表目的,来;介词,把。
B 项的“之”分别是代词,他;助词,的。
C 项的“如”分别是动词,像;连词,如果。
D 项的“然”都是代词,这样。
3.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不可!直不百步耳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C.涂有饿莩而不知发D.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解析:选A B 项,“颁”同“斑”;C 项,“涂”同“途”;D 项,“无”同“勿”。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黎民..不饥不寒 D.然而..不王者 解析:选C A 项,“养生”古义是“供养活着的人”,今义是“保养身体”。
B 项,“可以”古义是两个词,可,可以;以,凭借。
今义:①表示可能或能够;②表示许可。
D项,“然而”古义是“这样却”,今义是“表转折连词”。
5.下列各句与“无乃尔是过与”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C.非我也,岁也D.树之以桑解析:选B A、D两项均为状语后置句;C项为判断句;B项与“无乃尔是过与”句式相同,均为宾语前置句。
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译文:(2)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译文:(3)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参考答案:(1)邻国的百姓没有更少,我的百姓没有更多,这是为什么呢?(2)细密的渔网不进入池塘,鱼鳖就吃不完。
(3)(只要)大王不归咎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就都会来归顺了。
二、阅读理解专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相关题目。
孟子见梁惠王①。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②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像人而用之也。
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梁惠王曰:“魏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
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寡人耻之,愿为死者一洗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
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
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有删改) [注] ①梁惠王:即魏惠王,曾迁都大梁,所以魏国又称梁国。
②梃:木棒。
[精读设计]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夺不餍.餍:满足B.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修:治理C.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挞:打击D.王往而征.之征:讨伐解析:选B B项,修:学习。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其.无后乎②其.皆出于此乎B.①以刃与.政,有以异乎②失其所与.,不知C.①为.其像人而用之也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D.①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②具以.沛公言报项王解析:选A A项,①②均为语气副词,表推测语气,大概。
B项,①连词,和、同;②动词,结交、依附。
C项,①介词,因为;②介词,被。
D项,①连词,来;②介词,把。
9.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孟子仁政思想的一组是( )①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②以刃与政,有以异乎③始作俑者,其无后乎④省刑罚,薄税敛⑤仁者无敌⑥愿为死者一洗之A.①②⑤B.②③⑥C.①④⑤D.③④⑥解析:选C ②是间接体现;③是仲尼的话;⑥是梁惠王的话。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一个国家如果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就危险了,并通过利害分析,进一步劝诫梁惠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不必谈利益。
B.孟子询问梁惠王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是要借此提醒梁惠王施行仁政,不要使老百姓活活地饥饿至死。
C.梁惠王想雪洗魏国的耻辱,向孟子询问对策,孟子建议梁惠王对百姓施行仁政,并明确指出他让百姓生活在苦难中,必难以抵挡入侵之敌。
D.孟子面对梁惠王的利国的急切心态,先表明自己施行仁义的观点,然后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施行仁义的意义,最后指出施行仁义的具体措施。
解析:选C C项,“他让百姓生活在苦难中,必难以抵挡入侵之敌”说法错误,原文是说秦、楚君王的行为,而非梁惠王自身行为。
1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译文:(2)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译文:参考答案:(1)没有讲求仁义却遗弃自己父母的,也没有讲求仁义却轻慢自己君王的。
(2)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治,却不免做出类似于驱赶野兽去吃人的事情来,那他们作为百姓父母官(的意义)又在哪里呢?参考译文:孟子谒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什么有利于我的国家吗?”孟子回答道:“大王!您为什么一定要说到利呢?只要有仁义就可以了。
大王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封邑?’士人和平民说‘怎样有利于我自身?’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国家就危险了。
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
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拥有百辆兵车,不算是不多了。
但如果把义放在后头而把利放在前头,那他们不争夺是不会满足的。
没有讲求仁义却遗弃自己父母的,也没有讲求仁义却轻慢自己君王的。
大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何必谈利呢?”梁惠王说:“我很乐意听您的指教。
”孟子回答说:“用木棒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回答:“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于是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房里有健壮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
这无异于驱赶兽类去吃人啊!野兽自相残食,人尚且厌恶这种行为;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治却不免做出类似于驱赶野兽去吃人的事情来,那他们作为百姓父母官(的意义)又在哪里呢?孔子说:‘开始用俑殉葬的人,大概没有后嗣了吧!’这不过是因为俑太像活人而用来陪葬罢了。
(施行政治)又怎么可以使老百姓饥饿至死呢?”梁惠王说:“我们魏国,以前天下没有哪个国家比它更强大的了,这是老先生您所知道的。
(可是)等到传到我手中,东边被齐国打败,我的长子也牺牲在那里;西边又割给秦国七百里地;南边又被楚国欺侮。
对此我深感耻辱,想要为死难者尽洗此恨,要怎么办才好呢?”孟子回答道:“百里见方的小国也能够取得天下。
大王如果对百姓施行仁政,少用刑罚,减轻赋税,(提倡)深耕细作、勤除杂草,让年轻人在耕种之余学习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理,在家侍奉父兄,在外敬重尊长,(这样,)就可以让他们拿起木棍打赢盔甲坚硬、刀枪锐利的秦、楚两国的军队了。
他们(秦、楚)常年夺占百姓的农时,使百姓不能耕作来奉养父母。
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儿各自逃散。
他们使自己的百姓陷入了痛苦之中,(如果)大王前去讨伐他们,谁能跟大王对抗呢?所以说,有仁德的人天下无敌。
”三、语言表达专练12.根据画线句子的内容,再仿写两个句子。
要求句式基本一致。
孟子,你为了拯救天下苍生,历寒暑,驱车马,施仁政,置安危荣辱于度外,贫贱不能动摇你坚定的意志,纵使两袖清风,你仍然胸怀一腔浩气;富贵,,;威武,,:你是天地间独一无二的伟丈夫!参考答案:(富贵)不能诱惑你纯净的灵魂纵使黄金万两你仍然不改一世清白(威武)不能压低你高昂的头颅纵使泰山压顶你仍然坚守一脉仁义13.假如孟子被评为感动中国的历史人物,请你给他写一段颁奖词。
答:参考答案:你宣传仁政思想,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演绎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你主张人性本善,提出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处世准则。
你蔑视权贵,刚直不阿,“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你具有丰厚的学养、刚健的气质和机智应变的能力。
你,养浩然之气,做顶天立地中华大写人。
14.用“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作全句的开头和转述的主体,重组下面的句子。
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要改变原意。
孟子,性格锐利、强悍。
在现实生活面前无奈地且战且退的同时,爆发出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领地竖立了原始的木栅栏。
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参考答案:是性格锐利、强悍的孟子在现实生活面前无奈地且战且退时爆发出的,它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领地竖立了原始的木栅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