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传教士与西洋美术在中国的传播
- 格式:pdf
- 大小:316.67 KB
- 文档页数:1
洋画运动的精神内涵——写实精神摘要:西画自传入中国后经历了一个传播、繁荣、融合、转型的过程,我们称之为洋画运动。
早期洋画运动主要是通过样式移植的交流与演进从而落根本土。
20世纪初以上海为中心的洋画家将这一运动推向高潮,引起了中国现代艺术史上的一场革命。
一批留学欧美、日本的艺术家以复兴中国艺术为己任,通过兴办艺术教育,举办展览,发表理论宣言,介绍西方绘画艺术,开展了一场波及中华大地的艺术运动。
在徐悲鸿等人的大力推动下,加上抗日战争爆发后,要求一切都要战争服务,这是一个政治问题,也就是高于一切的问题。
同时,战争要求洋画艺术起到鼓励士气,唤醒民众的作用,所以,对洋画艺术的风格和题材都设定了范围,要求它们关注现实主义,关注大众需求。
换言之,艺术的功利性超过了其学术性。
在抗日战争中,写实主义的现实意义和大众意义占了上风;又加上写实阵营的画家活跃在抗战第一线,从行动上、舆论上将写实主义推向最显著的位置,从而确立了写实主义在抗战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关键词:洋画运动、写实主义、写实精神、精神内涵明清之际利玛窦等传教士来华传播了西洋的文化和宗教,让当时的人们对西洋美术有新的认识,他所带来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绘画与工艺品是与中国绘画艺术不同的门类,从而出现了潘耀昌提出的比较美术的现象:一是国人拿中国艺术进行比较,觉得新鲜;另一是利玛窦的比较,觉得中国艺术的落后不科学。
正如利玛窦评价中国艺术时所说:“他们对油画艺术以及在画上利用透视的原理一无所知,结果他们的作品更像是死的,而不像是活的。
”[1]清代,宫廷画师郎世宁的折衷逼真画法有着明显的写实主义风格,然而,由于宫廷画师完全是为皇帝服务的,因此,他们的作品往往必须按照皇帝的要求来修改,而皇帝对这些画的评鉴也有些不伦不类。
康有为在维新变法失败后漫游欧美,实地考察过西方美术,并编有《万木草堂藏画目》。
这本《画目》的序文表明了他崇拜西洋画家的写实风格和主张中西合璧的艺术思想。
浅谈明清时期中西绘画的交流与融合明清时期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颇具特色的时期,同时也是中西绘画交流与融合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和西洋绘画技法的影响,中国绘画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中西绘画交流与融合愈发频繁。
本文将从明清时期中西绘画的交流与融合方面展开讨论,探究这一时期绘画领域的变革与特色。
我们不得不提到明清时期中国与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
明代末期,西方传教士开始进入中国,传播西方文化和艺术。
虽然基督宗教对中国文化的渗透并不算深入,但西方绘画技法和艺术观念却对中国绘画有了较大的影响。
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透视法的引入。
透视法的运用使得画面的空间感更加丰富,画面更加真实,这一技法对当时的中国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中国绘画自此逐步步入现实主义的门槛。
在绘画题材方面,明清时期的中国绘画中也出现了大量新的题材,如人物画、风俗画等,这些题材的出现可以说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果。
西方人物画的引入,使得中国画家开始尝试以写实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栩栩如生。
而西方绘画中的风景画也对中国绘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中国绘画师开始尝试用西方的透视法去表现山水,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中国山水画变得更加立体和写实。
在明清时期的绘画领域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马可波罗的《万历西洋图》。
这幅画是中国明朝万历年间的一位画家绘制的,画中描述了大量西方传教士的生活以及西方的建筑、船只等。
这幅画被认为是中西绘画融合的典范之作,不仅在画面构图上融入了西方绘画的技法和风格,也传达了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从《万历西洋图》可以看出,明清时期中西绘画的融合已经达到了新的高度,这种融合不仅仅在技法和题材上有所体现,更在绘画观念和审美情趣上发生了深刻的交融。
除了在绘画技法和题材上的融合之外,明清时期的中西绘画交流还在绘画理论和审美观念上有所交融。
西方绘画强调逼真性和写实性,而中国绘画则注重情趣和意境。
这种不同的审美观念在明清时期开始有了一定的融合和交流。
明清之际中国美术所受西洋之影响引子:自利玛窦(Maæthus Ricci,1552一1610)泛海东来,四方学术开始传入中国。
历算格致哲理之学,先后崛兴;以康熙为极盛,至乾隆而始衰。
当时远西诸儒携来彼中图书七千余部,1比之玄奘求经西竺,盖不多让;虽其书今不之知,然所成就,亦已灿然可观矣。
近世学者于明清之际西学,为之表章甚力,至于美术,言者盖寡。
因摭中外学者之说,纂为此编;起明神宗万历之初,终清高宗乾隆之季,凡二百年。
所有此一时期中国美术与西洋之关系,俱就所知,为之排比,著其流变。
唯关于此题之文献甚多,或以语文之隔阂,或以见闻之不周,仅能示其大略。
世有方闻君子,起而正其阙失者,是所望也。
一、明清之际中西交通之梗概历史上至十五、十六世纪,东方、西方俱亟谋彼此交通:在中国则有明永乐至宣德时三宝太监七下西洋之举,足迹远及于非洲东岸今意属索马利兰(Italian Somaliland);声威之盛,伊古以来所未有也。
在西洋则一四九二年哥伦布发见美洲;一四八六年地亚士(Banholomew Diaz)发见好望角;一四八七年柯维汉·彼得(Pedro de CaViiham)发见印度洋;一四九六年伽马·华斯噶(Vasco da Garna)抵印度南部之古里国(Calicut)。
自是印度洋诸岛及印度沿海一带欧洲人殖民其地者前后不绝。
一五一四年葡萄牙人阿尔发耳(Jorge Alvares)至广东之上川岛,一五一六年彼斯得罗(Rafaël Perestrello)至广东,一五一七年,安得勒德(Fernāo Peres d’Andrade)至广州,一五二0年并遣使者至北京。
欧洲人之于中国,自元以后,至是始又复通。
2自葡萄牙人至中国以后,荷兰、西班牙、英、法诸国,俱相继至,麕聚于广东香山县之澳门;沿海如漳、泉、宁波等处,莫不有此辈之踪迹。
而广东一隅尤为诸番荟合之地,文武官月俸,且多以番货代;嘉靖间禁止通商,番舶几绝,公私因而皆窘。
西方美术对中国近代的影响
- 西方美术对中国近代的影响
1. 西方美术的传入
- 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开始传入中国。
- 1860年代开始,西方美术作品逐渐传入中国。
2. 西方美术对中国绘画技法的影响
- 西方绘画注重透视、光影和色彩的运用,对中国绘画技法产生
了影响。
- 中国画家开始尝试使用透视和光影等西方技法来表现画面。
3. 西方美术对中国绘画题材的影响
- 西方绘画注重人物肖像、风景和静物等题材,对中国绘画题材
产生了影响。
- 中国画家开始尝试创作西方题材的绘画作品,如西洋建筑和风景等。
4. 西方美术对中国绘画风格的影响
- 西方绘画强调个性和表现力,对中国绘画风格产生了影响。
- 中国画家开始尝试创作具有个性和表现力的作品,如写意画等。
5. 西方美术对中国绘画教育的影响
- 西方美术教育体系逐渐传入中国,对中国绘画教育产生了影响。
- 中国开始开设西方美术课程,培养学生掌握西方绘画技法和理论。
6. 西方美术对中国现代艺术的影响
- 西方现代艺术的思想和理论逐渐传入中国,对中国现代艺术产
生了影响。
- 中国现代艺术家开始尝试创作具有西方现代艺术特点的作品,如抽
象艺术和装置艺术等。
7. 西方美术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 西方美术作品的传入和影响,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多元化和开放性。
- 中国开始吸收西方文化和艺术的精华,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明清时期的西方传教士与文化传播明清时期,西方传教士逐渐涌入中国,他们除了宣传天主教信仰之外,还带来了许多西方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知识。
这些传教士的存在,对中国的文化传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中国的社会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传教士的活动明清时期,来华的传教士大多数来自于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法国等国家。
他们主要活动在广州、澳门、福建、河南等地,担任天主教的宣传工作,并与当地的士绅、官员建立了关系。
这些传教士还翻译了一些西方哲学、科学、医学等方面的著作,使中国人民有机会认识到西方文化知识和科技的最新进展。
二、西方文化传播西方传教士将许多西方文化知识传播到中国,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地理学、天文学等方面。
他们通过翻译、出版、演讲等方式向中国人介绍西方的文化、宗教、思想以及药物等方面的知识。
其中最有名的翻译者是利玛窦,他将欧洲文学、哲学、科学著作翻译成中文,向中国人传递了西方的思想和文化。
这些知识的传播有利于开拓中国人的视野,增加了他们的学识,提高了他们的文化素养。
三、对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影响西方传教士所传达的知识和文化,对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国人从西方传教士那里了解到的和汲取到的一些文化理念,与中国传统的文化思维形成了独特的交融。
这种交流不仅扩大了中国人的知识面,还推动了中国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四、对中国社会变革的推动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不仅传承了天主教信仰,还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变革。
他们传播的知识包括西方文学、艺术、音乐、药物等,这些知识和技能的传播推动了中国社会的一系列变革。
传教士们不仅带进了新思想,还传授了许多新技术,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总之,在明清时期,西方传教士的活动对中国的文化传播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虽然当时他们传播的必然有西方的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但也不能否认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十九世纪西画传入中国的基础情况和认识西洋画在中国的发展见证了中国的荣辱历史。
西洋画传入中国最初是为了摆脱西方列强强加在中国的屈辱而万里之外寻找而来的文化上的良药,为寻求文化的理性呼唤国人面对人生,面对现实的。
西洋画在中国的生根和广泛的传播是中国文化的骄傲。
西方的油画是运用对色彩和光影变化的理性分析来表达画家的情感。
中国画家在西方油画的基础上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使西洋画在中国国土上得到了充分的养分。
西洋画民族化不仅仅是中国油画民族化,它代表的是世界文化的民族化。
一、油画传入中国的历程从西洋画进入中国,其实就已经走向了本土化的发展历程。
由于中西方绘画的思想教育和民族风俗不同,所以就有很多的中国西洋画家通过时代的变换来探索不同时期的民族风格化,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西洋画家都没能顺利地进行下去。
“五四”前后,由于当代中国社会意识比较落后,所以有一批艺术青年出国留学,想学习西方科学来拯救中国,这时中国开始真正认识油画了解西洋画。
艺术也是如此。
于是当时对于西方西洋画的态度是膜拜式的“全盘西化”。
中国出现了第一代西洋画家是从十九世纪末才开始的——李毅士、李叔同、李铁夫。
然后,徐悲鸿、林风眠、吴作人、刘海粟等,中国的第二代西洋画家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去法国、日本等欧洲地区学习西方西洋画,另一批油画家在20世纪50年代去苏联学习西洋画,到80年代后出现了第四代青年画家。
由于中国西洋画家在出国前都有着很好的民族化风格,所以在西方学习油画时已经不知不觉的融入了中国的传统元素。
回国后在他们的创作中是可以看到的。
然而,正当这时的油画呈现出蓬勃发展势头的时候,由于外敌入侵中国,面临很大困境,大多文人投身于“救国救亡”的运动中去,所以西方油画的出现不适合当时的社会现实状况,从而形成了边缘化状态的趋势。
二、中国西洋画的写意性写意性油画在内容上具有是丰富的,它是从中国多年对西洋画的实践总结出来的,它具有民族化和本土化的特征,从前辈画家大量的实践积累和作品实证中充分的体现出来。
17、 18 世纪中西艺术交流摘要:十七八世纪欧洲航海技术的进步和各国的财富阶级革命减小了整个世界的交流。
中西贸易亲近的关系为欧洲传教士到达中国流传供应了便利的条件,而这些传教士的影响不行是是宗教的流传,也架起了中西文化艺术交流的桥梁。
这是历史上中国与欧洲第一次正面的交锋,从科学、文化、艺术方面对双方当时人们的生活以及此后的发展产生了必然的影响。
无从判断可否在某个领域改变某一事物起了决定性作用,但是文化和艺术的交流与流传,使新的事物必然在与本民族的交融中获取了连续和发展。
要点词:艺术;交流;绘画;“中国风”一、欧洲传教士与西洋绘画的传入明清时期,在西方文化逐渐深入中国的过程中,天主教传教士的进入最早发挥了其中介作用。
他们把用做宣流传教的一些欧洲绘画、书籍带入中国,而占有中国传统地位的文人画开始碰到触动,有人摒弃,有人折衷。
中西方艺术迎来正面的交锋,交流和交融必然是思想与文化相互之间激烈的碰撞。
从 1592 年传教士利玛窦进入中国开始,向到达后期的在清廷供职而且成为宫廷专职画家的郎世宁,这些传教士从欧洲带到东方的西洋绘画作品对清时期的宫廷绘画和民间绘画产生了必然影响。
据姜绍书《无声诗史》记录:“利玛窦携来西域天主像,乃女人抱一婴儿,眉目衣纹,如明镜涵影,踽踽欲动。
其端严艳丽,中国画工,无由措手。
”从姜绍书的记录中,我们能够读出当时西方凑近视觉上真实收效的写实性的绘画特色。
文艺中兴后,西方科学的发展和对透视解剖的研究,形成了他们敬爱客观现实、着力于再现真实客体的写实绘画系统。
这种与传统“中国画”追求线条,笔墨迥异的绘画技法,在绘画思想上也大异其趣。
视觉上、审美上的差别都表示了中西方文化背后看法的巨大差别。
不能够否认的是西方写实系统作为一种新的绘画形式对当时中国传统的绘画供应了学习和借鉴的意义。
清朝的皇帝诚然以天国自居,对西方国家的传教活动不太欢乐,但是对于传教士都采用“会技艺之人留用”的态度。
因此一些传教士便以画家的身份在清廷供职,自然以郎世宁的影响最为深远。
清代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清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跨足了17世纪末至20世纪初。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很多重要的事情,其中包括了许多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
西方传教士最早进入中国是在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当时西班牙、葡萄牙和荷兰的传教士先后进入了中国。
在他们的努力下,基督教在中国逐渐传播开来。
但是到了清代,西方传教士的数量和活动范围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清代初期,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受到了限制。
然而,随着清朝对西方的接触和开放,西方传教士开始在中国展开各种各样的活动。
他们来到中国,除了传播基督教之外,还进行了很多其他的工作。
第一类活动是传教。
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传教。
他们通过翻译或者学习中文,向中国人传授基督教的知识。
他们在中国建立了教堂和学校,传播了西方文化和科学知识。
有些传教士还学习了汉语和古代文献,以便更好地传播基督教。
第二类活动是医疗和救济。
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另一个重要活动是医疗和救济。
在当时,中国许多地方的医疗条件都比较落后,而西方传教士带来的先进的医学知识和医疗设备能够对当地人的健康状况起到很大的帮助。
很多传教士都在中国建立了医院和救济站,为当地人提供医疗服务和援助。
第三类活动是研究和教育。
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另一个重要活动是研究和教育。
他们学习了中国的文化、历史和文献,研究了中国的社会和政治状况,为西方人了解中国提供了很多的数据和信息。
同时,他们还在中国建立了学校和大学,推广西方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方法。
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受到了中国政府的一定程度的限制和压制。
但是,他们的工作还是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他们的医疗、教育和救助活动帮助了中国很多需要帮助的人,促进了中国的社会进步。
他们学习中国的文献和研究中国史、文化等方面,也为西方人更好地了解中国提供了很多的帮助。
总之,西方传教士在清代中国的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话题,涉及到很多方面,包括宗教、文化、医学、教育、社会等。
利玛窦对西洋美术在明末江南地区的传播概述:利玛窦(Matteo Ricci),明末进入中国的意大利耶稣会士,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西方观念的介绍者之一。
在他的宣教活动中,除了向中国人传播基督教外,还在一定程度上向中国人推介了西洋美术等文化元素。
随着利玛窦及其弟子在中国逐渐扩大影响,这种西方美术和文化也开始在明末的江南地区得到传播。
利玛窦对西洋美术的介绍西洋美术的介绍是利玛窦文化传播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利玛窦与其弟子们向中国人介绍了西方绘画、美术史以及人体结构。
他还将一些西方画作亲手带入中国,并在中国进行山水画的绘制,此种传播使得中国绘画有了一些新的类型和尝试。
利玛窦对江南地区的影响随着耶稣会在中国的传播,利玛窦及其弟子也在中国地区推广了西洋美术。
在江南地区,他们在进行耶稣会的传教活动的同时,也进行着艺术、科学的传播与推广。
在他们的推广下,一些外来文化和艺术也开始进入了明末江南地区。
一些明朝官员和士人,如黄玉曾等等,在接触到利玛窦及其弟子的影响下,也开始对西方的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接受和尝试着西方绘画的技法,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利玛窦及其弟子的绘画技艺和传承利玛窦本人是专门学习建筑学和绘画艺术的。
在他于1597年被派往中国的前夕,又在老师Pietro Torri的指导下,深入学习了绘画和透视学。
因此,他在中国宣教事业的开展中,也将西方美术和绘画技巧向中国传播。
在利玛窦和他的弟子中,尤以马沛臣、慈谦、姜宸英、裴松之等人的绘画成就较高。
随着利玛窦和他的弟子的绘画技艺传播和推广,西方艺术的影响也渐渐出现。
正如《利玛窦画集》所记,利玛窦和其弟子们的绘画“审时度势”,根据中国民间文化和观念特点,加入了中国元素。
这种传统和现代的结合也得到了一些中国艺术家和文化精英的认可和尊重,如清代网格格依蕾等。
江南地区艺术的发展利玛窦及其弟子的西洋美术和文化传播对明末江南地区的艺术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此期间,一些江南画派和艺术家也被西方绘画的技法所吸引。
明清时期的文化交流东西方文明的互动明清时期的文化交流:东西方文明的互动一、背景概述在明清时期,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互动。
这一时期,中国的宋明时期和清朝时期相继出现,与此同时,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迅猛发展。
两个文明体系的相遇,既带来了冲突和问题,也促成了宝贵的互学互鉴。
二、文化交流的方式明清时期的文化交流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展开:1. 使者互派明清两代都积极派出使者与西方国家进行交流。
比如明代的郑和下西洋和清代的康熙、乾隆派遣使节,这些使者在外交的同时,也带回了大量西方的文化物品和思想。
2.传教士的传播在明清时期,大批天主教传教士来华传教,不少西方艺术家也随之来到中国。
传教士们不仅传播了基督教文化,还将西方音乐、绘画、建筑等艺术形式带入了中国。
3.文化物品的输入明清时期,西方的物产通过贸易进入中国,如瓷器、丝绸、钟表等,这些物品在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中国的丝绸、茶叶等产品也通过贸易传入西方,成为了东西方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4.书籍的传播明清时期,也有不少西方的书籍被引入中国。
西方科学、哲学、文学等思想的传播,为中国知识界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推动了中国的学术发展。
三、文化交流的影响明清时期的文化交流对东西方文明的互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科学技术的交流西方的科学技术对中国产生了重要影响,如数学、天文学、地理学等方面的交流推动了中国科学的进步。
同时,中国的制瓷、纺织等技术也通过贸易传入西方,对西方的工艺水平有所促进。
2.艺术风格的融合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绘画、建筑等艺术形式与西方的透视法、油画等技法相结合,形成了新的艺术风格。
这种融合既保留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特色,又吸收了西方的先进技巧,为中国美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3.思想观念的变迁明清时期,西方的启蒙思想、科学方法等在中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推动了中国传统观念的更新和学术思想的多元化。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也对西方的哲学、宗教产生了影响,为西方思想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
中国美术史试题库建设(近现代部分)一,填空题:1、西洋画在中国的“肇始期”,大约经历了(),(),(),()四个分期。
答案:传入,传授,临仿,变通2、西方传教士(),(),()等,因为精通画艺,颇被清廷看重,而成为当时中国宫廷的画师。
答案:郎世宁、艾启蒙、王致诚3、明清之际吸收西洋画中处理体积的方法而创立具有民族风格“凹凸法”的中国画家有(),(),(),()等。
答案:曾鲸、焦秉贞、冷枚、丁观鹏4、雍正朝,受西洋焦点透视法的影响,中国人最早的透视学著作()问世,作者()。
答案:《视学》,年希尧5、19世纪中期,广东十三行贸易油画风行一时,其中最著名的画家有()等。
答案:关乔昌6、康有为在1917年写的()中提出了“中国画学至国朝而衰弊极矣”的观点。
答案:《万木草堂藏画目》7、“美术革命”的提法首先出现在()杂志上,当时的讨论是由美学家()和杂志主编()以书信的形式展开的。
答案:《新青年》、吕澂、陈独秀8、蔡元培先生是近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认为“文化进步的国民,既然实施科学教育,尤要普及美术教育。
”他发表的()等论文,把美育作为改造国民精神的手段。
答案:《以美育代宗教说》9、在国内最早设立图画手工科的,是()学堂和()学堂。
答案:南京两江师范、保定北洋师范10、20世纪初期,在上海出现了中国最早的私立美术学校,比如由()于1911年创办的布景传习所,和由()于1912年创办的上海图画美术院,后更名为()。
答案:周湘、刘海粟、上海美专11、我国第一所国立美术学校是1918年4月于北京建立的(),第一任校长是()。
答案:北京美术专科学校、郑锦12、1884年,我国第一张新闻画报于上海创刊,其名为(),主要作者是()。
答案:《点石斋画报》、吴友如13、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学习西画的思潮盛行,这主要体现为提倡写实精神,具体地说就是(),()。
答案:提倡写生、反对临摹14、20世纪早期,实物写生在各类美术学校内盛行,主要包括()、()、()、()写生。
西画东渐过程中的几种重要途径探析作者:何国清来源:《艺术评鉴》2021年第21期摘要:西画在明清时期由西方传入中国,但由于中国文化的惯性,西画传播经历被误读和难以接受,到逐渐被认知和学习的过程,进而植入东方文明之中。
这过程时断时续,漫长曲折。
在西画传入中国的过程中,它的传播方式不一而足,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西方传教士的传入;对外通商口岸外销画兴起产生的传播;西方职业画家和艺术爱好者到中国的传播;以及中国留学生们到西方的学习引入。
本文试图通过对这几种传播途径的梳理和阐述,以期达到对西画东渐過程的认识和反思,进而对中国当代油画的现状与发展有所启示。
关键词:西画东渐途径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21-0031-03随着人类航海技术的发展,海上远涉可以跨越大洲之后,人类终于突破区域活动的限制,进行远距离的交流和往来,长期以来局限于区域活动形成的各种文明也终于可以相互进行碰撞和交流。
中国在明朝末年,西方对东方文明好奇的远足者涉足这片土地,这些来客主要是经济活动的从事者,当然也有一些文化的传播者,其中还有一些宗教徒为了宣扬教义,招来信徒,也随着船队向东而来,他们在传教过程中,发现向普通百姓阶层宣扬教义,以图绘的形式进行宣传效果更佳,所以传教中让东方文明接触到了西方的绘画样态,由于西画在造型和色彩上更接近科学和真实,易于识读和认知,渐渐被官方和老百姓接受。
在绘画领域里,中国画的产生和发展因有着自己的土壤和历史,有着自身的文化个性,所以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审美认知和审美惯性。
西画早期进入中国的过程中经历了被曲解,被误读,后来逐渐被认知、了解,并由开始的传教士传教带入的被动接受,到后期留学生们主动西洋求学的主动学习过程,传播过程非常曲折和漫长。
西画在传播碰撞过程中与中国画互相学习,互补长短,并最终形成共生共存、融合发展的状态。
在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求学的过程中,总结主要有以下几种传播途径,早期的基督教传教士作为传教手段的带入;早期通商口岸作为外销商品的外销画产生的传播;来华艺术爱好者和职业画家的传播;以及后期留学生们为寻求西方文明到西洋的主动求学回国后进行传播。
内容简介《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包括:中国美术的近现代化、中西美术的混流、现实主义美术的鼎盛等。
目录第一篇中国美术的近现代化(191l-1927)第一章西洋画的引进与西方艺术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一、西方绘画东渐三条途径(一)传教士与明代西方绘画传入中国(二)清代帝皇的御用与西方绘画在中国宫廷的发展传播(三)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与清代南方通商口岸西洋画的盛起二、近现代西洋画的引进与传播(一)土山湾画馆与西方绘画东渐(二)拓荒者的步履(三)近现代美术的先驱三、美术教育史上的一大转机(一)师范艺术学堂的创立(二)上海美专崛起(三)新艺术教育昌兴(四)中华美育会与《美育》月刊四、美育泰斗蔡元培(一)教育泰斗、万世楷模(二)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及贡献(三)蔡元培与民初新艺术运动五、日本美术教授(习)与中国近代美术教育的兴起(一)日本美术教授(习)来华的历史背景(二)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和日本美术教习的关系第二章社团蜂起与变革中国画的论争一、社团的蜂起(一)清末民初美术社团的肇兴(二)民初主要美术社团二、中国画的革新及论争(一)美术革命及中国画改良论(二)国粹派新论第三章三足鼎峙的画坛一、折衷中外、融合古今的岭南画派(一)风姿卓异南天一雄(二)岭南画派开创者高剑父(三)天风楼主高奇峰(四)陈树人的艺术新风二、海上画派(一)海派渊源(二)群伦领袖吴昌硕(三)海派巨子王一亭(四)名噪一时的海派诸家三、弘扬国粹的北京画坛(一)国粹精英聚北京(二)一代天骄陈师曾(三)“南画正宗”金拱北(四)北京画坛其他几员宿将(五)“古物陈列所”与北京画坛第四章风行一时的通俗美术一、通俗美术的兴起(一)通俗美术的产生(二)时事画报(三)月份牌的缘起及画家(四)从回回图到连环画二、初露锋芒的漫画艺术(一)时事漫画的出现(二)“泼克”及几位漫画高手第五章书法篆刻艺术的复苏一、民初书风的递变(一)尚古与出新(二)书学演革二、民初四大书家(一)沈曾植(二)吴昌硕(三)李瑞清(四)曾熙三、繁星闪烁的民初印坛(一)印坛新风与三分鼎足(二)海上印坛(三)北京印坛(四)广东印坛第六章工艺美术的变迁一、刺绣业的突起与丝织印染工艺的原地踏步(一)纺织印染工艺的原地踏步(二)刺绣工艺的突起二、雕塑正艺的式微(一)雕塑工艺概述(二)天津泥人张(三)惠山泥人(四)南方的木石雕刻之乡(五)竹雕工艺三、民间年画的残照(一)木版年画的沿革(二)天津的年画(三)华北各地的年画四、漆器与京式工艺(一)扬州和福州的漆器(二)独步一时的京式工艺第七章建筑形式的更变与摄影的崛起一、建筑形式的更变(一)建筑变迁述略(二)外来式建筑艺术的兴起(三)中国固有式建筑运动(四)中山陵的兴建及艺术成就二、摄影的崛起及逆流(一)摄影的滥觞及其风行(二)摄影的逆流(三)民初摄影社团第二篇中西美术的混流(1928-1937)第一章画坛三重臣一、写实主义艺术教育开拓者徐悲鸿二、艺术大师刘海栗三、革新中国画的林风眠第二章复兴国画的几员宿将一、南黄北齐(一)大器晚成的黄宾虹(二)超群拔俗的齐白石二、南张北溥(一)张大千的世界(二)西山逸士溥心畲三、三吴一冯及岭南传人(一)三吴一冯(二)岭南传人第三章西画壁垒的坚守者与中西合璧的典型一、西画壁垒的坚守者(一)中国西画写实大家颜文棵(二)抱一而终的西洋画先驱陈抱(三)油画宿耆冯钢百(四)新写实派画家倪贻德(五)三位现代画风的女画家二、中西合壁的佼佼者(一)“中国西画民族化的第一人”王悦之(二)一曲长恨震画坛的李毅士(三)汪亚尘及其他中西合壁者第四章新兴美术运动一、左翼美术运动(一)左翼美术运动的发端(二)新兴版画社团二、苏区美术(一)红色美术的初创(二)苏区早期美术家三、漫画的黄金时代(一)争胜一时的漫画天地(二)漫画界的一代风流第五章近代美术的深化一、方兴未艾的美术教育(一)艺术院校的成长(二)国立艺术院的诞生及绘画研究机构二、欧洲、日本来华美术教授(师)与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开拓(一)近现代外籍来华美术教授与学院式美术教育的开拓(二)云集国立艺术院的欧洲、日本美术教授(师)三、美术社团标新立异(一)新兴艺术社团(二)现代美术社团的冲击四、美术展览与艺术思潮(一)盛极一时的美术展览(二)艺术思潮的波澜第六章继往开来的书法篆刻艺术第七章民国建筑艺术的繁荣第八章民国工艺美术的中兴第三篇现实主义美术的鼎盛(1937-1949.9)第一章美术救国第二章战时后方美术第三章美术教育的磨难第四章战后的中国美术第五章中国近现代雕塑艺术的崛起第六章美术史论的发展与成就第七章工艺美术的黑暗时代第八章中国摄影艺术的进步附录一中国近现代美术大事年表(1911-1949)附录二中国近现代美术界留(游)学人员名录。
西画东渐作者:田欢来源:《教育界》2010年第02期在我们正式探讨这个问题之前,先引用中国前辈油画家梁锡鸿在他的《中国洋画运动》中的一段叙述。
“西洋画渐入中国,虽是早在一千年前,而画家采用西洋画法,远在明万历年间,但是用西洋画材作西洋画的,并不甚早。
大约至今只五十年的历史。
那个时候,香港,上海及各大商埠,常有欧洲画家来中国游历,西洋画的印刷刊物逐渐输入。
由于好奇的心理,对西洋画便从鉴赏而习作起来。
”由上面此段话,我们可以看出西洋画——油画,早在我国明朝万历年间就已经有油画作品了。
那么西洋画在中国这块不一样的土壤上是怎样成长起来的呢?我们试着从几个方面分析一下。
一、西洋画在中国的发展的历史基础。
(文化内涵及历史基础)二、西洋画在中国的发展的文化基础。
(明清时期的艺术及审美思维为西洋画在中国的发展起到了什么样的基础作用)三、西洋画在中国的发展的物质基础。
(油画媒介材料的输入,西洋画师技法的输入等等)一、历史基础首先,中国位于整个亚洲地区的中心位置,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文化地位,都是显著的中坚力量。
在讨论中国西画东渐这个问题时,东亚的整体文化内涵和它的历史基础是不容忽略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当时亚洲东部的国家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朝鲜、蒙古,面积约117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3亿多。
”并且“东亚”也是代指中华文明圈。
在这样一个以汉文化为中心的圈子里,中国当仁不让地处于核心的地位,其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力也是十分大的,并且其思想的内聚力也很明显。
因为以中国为首的东亚地区多是以儒家思想作为主要的思想基础。
其核心体现为“天人和一”的哲学理念,反映到艺术论中即表现为“中和”。
几千年来“中和”成了一个无可争议的审美范畴。
儒、道、玄、佛等诸多学说,无论从哪一方面或用什么方法去论证,“中和”观始终维系着中国人及东亚人的审美准则。
正是这样的内聚力量,在近代的东西文化交流中,东亚国家反映出强烈的文化碰撞后的种种回应。
因此,在东亚发生的西学东渐历史现象,既有汉文化内聚力的普遍性,又有出于各自具体的国情而显现的不同的特殊效果。
浅析“五四”运动催生西方油画在中国滥觞的意义20世纪初早期中西美术教育比较(下)作者:暂无来源:《艺术品鉴》 2019年第10期撰文郭晟郭晟,国家三级美术师、杭州列宾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董事长“五四”运动后油画的“东进”“从晚明开始西方传教士带来西方文明的思想与物件,在西方艺术的影响下,中国画工、画家笔下开始发生变化,西方艺术家在中国的生活和工作、广东地区的外销画、在上海出现的‘海派’画家及其现象、西方人在中国创办的《点石斋画报》、由传教士为传教和教堂服务而兴办的艺术学校‘土士湾’、接受西方绘画技法的‘月份牌’、中国士大夫对传统思想的调适以及最早到西方学习艺术的画家,成为辛亥革命之前中国的传统文明加速变化的证明。
他们是20世纪中国艺术的原因与直接背景。
”(15)随着西方科学和人文思想的影响不断深入,一些“先知先觉”的青年和“识时务”的俊杰满怀救国图强理想,纷纷投入学习西方、了解世界的留学热潮。
“五四”运动前留学海外的油画家主要有两个去处,一是近邻日本,二是以法国为主的欧洲。
他们学成回国之后传播关于外国的新文化、新知识、新观念,与蔡元培大力推崇的新文化艺术思想、陈独秀努力推介的西方思想和新艺术观念以及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势力,天然地吻合起来,构成了一股现代主义思想和潮流。
他们通过新美术教育和活动的张力,创办新兴学校、文化社团、艺术组织、美术协会来传播西方艺术的艺术观念和方法。
归纳起来,“五四”运动后油画的大踏步发展主要得益于两个方面的积极作为。
一是学成归国留学生的身体力行,二是办学教育的蓬勃兴起。
前者以个人魅力、个人影响为油画的发展鸣锣开道,后者以普及推广、规模效应为油画的疆域拓展推波助澜。
(一)艺术赤子的身体力行“辛亥革命前后,中国掀起了史无前例的留学大潮,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势不可挡的洪流。
成千上万的有志青年以振兴中华民族和挽救民族文化的热忱,漂洋过海,到东洋和西洋去寻找真理,在中国现代史上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已载入史册。
利玛窦对西洋美术在明末江南地区的传播作者:刘恺来源:《美术界》 2014年第12期TEXT / 刘恺【摘要】明朝万历年间,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来华,在传教过程中推动了中西文化交流,于明末社会掀起了一股西学之风。
在此期间,利玛窦带来一定数量上的西洋美术作品,并传播了西画理论,对中国尤其是江南地区的美术发展起到了微妙影响。
【关键词】利玛窦;西洋美术;明末;江南地区明朝末年,欧洲传教士到访中国不仅带来他们的宗教,更带来了一系列欧洲文明高度发达的成果,诸如天主画像、世界地图、自鸣钟、三棱镜等物,令国人上至万历皇帝下至平民百姓大开眼界。
利玛窦作为明末著名的传教士代表,深谙在华传教的要领,他着儒服,习汉语,遵从中国文化;为了达到吸引民众、吸收信徒的目的,他广建教堂,内饰圣像绘画及雕塑,并积极研读四书五经,以此结交各地文人达士。
他在传教的同时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其中上京进贡的圣像画使宫廷内部第一次接触到西洋美术作品,意义非凡。
美术作品作为传教士传教活动常用的辅助手段,使得西洋美术在中国大陆的传播路线与其宗教传播路线相一致,皆由南向北发展,又以数个城镇为中心向农村扩展,并以肇庆—韶州—南昌—南京—北京为中轴线,进一步向东西两个方向的城乡发展。
传教是利玛窦等人来华的根本目的,在此基础上,他们将圣像画当做插图来配合宣传圣经教义,随着传教活动的深入和对中国文化的掌握,发展到从科学角度介绍西洋绘画中的透视学等知识。
“西洋美术之入中士,盖亦自利玛窦始也”。
①利玛窦对中西美术交流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其传教于江南地区时期。
为了顺利上京面圣,他在南京积累了高层次的人脉,在这个过程中他有充足的时间散发来自欧洲与日本复制的版画和绘画作品,并多次向人讲解西方绘画原理,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江南地区的文人画家及其创作。
一、利玛窦在华传教利玛窦(Matteo Ricci)于1552 年10 月16 日出生在意大利安柯那(Ancona)省的马塞拉塔(Macerata),17 岁时至罗马求学,1571 年8 月15日由波郎索(Giovanni Polanco)神父接纳入耶稣会。
争论,以及中国画创作实践中的多种探索,这些探索逐渐形成了两种类型的中国画:传统型和融合型中国画。
本节课我们来探究传统型中国画是如何继承传统发展创新的。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历史知识出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在西方艺术浪潮兴起后,中国的传统绘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了解中国传统绘画两条发展脉络,引入、展开课题。
7 分钟(二)讲授新知融和型的代表人物:徐悲鸿林风眠徐悲鸿赴法之前,所著《中国画改良论》提出:“西方绘画可采入者融之”,归国之后,通过画展及教学,对中西融合进行广泛的誉论工作。
与同留法的艺术不同,徐悲鸿的精神深层的根基是传统的,因此,一方面倡导西方写实主义,另一方面在创作中表现一种古代文人的气质,即回避现实地“寄托高深”分析徐悲鸿的代表作愚公移山,理解融和型画家的艺术特色这副传统题材的愚公移山采用传统的手卷形式,构图饱满。
在绘画笔法和色彩方面,充分体现了作者在中国传统技法和西方传统技法方面所具有的深厚功底。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白描勾勒手法被运用于人物外形轮廓、衣纹处理和树草等植物的表现上,而西方传统绘画强调的透视关系、解剖比例、明暗关系等,在构图、人物动态、肌肉表现方面发挥得淋漓尽致,在人物造型方面,作者借用了不少印度男模特形象,并直接用全裸体人物进行中国画创作,这是徐悲鸿的首创,也是这幅作品另一颇为独特之处。
可以说,徐悲鸿在这幅作品中将中西两大传统技法有机地融会贯通成一体,独创了自己"中西合璧"的写实艺术风格。
融和型绘画试图融合中西所长。
丰富中国画在造型、明暗上的表现力。
传统型:在继承传统艺术的同时,力求在题材内容、艺术风格、笔墨技巧等有所发展的中国画。
代表人物齐白石张大千黄宾虹李可染传统型的中国画家在充分继承传统的同时,力求在题材内容、艺术风格上进行革新创造,使作品呈现出新的面貌。
你知道这方面最杰出的代表画家是谁吗?1、走近“艺术巨匠”齐白石(1864-1957)画家简介:湖南湘潭人,中国近代画家、书法家和篆刻家。
浅谈明清时期中西绘画的交流与融合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绘画艺术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下出现了新的变化与发展。
中西绘画的交流与融合对于中国绘画的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中国绘画的表现形式并且促进了中国绘画的发展与传承。
本文将从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明清时期中西绘画的融合以及其对中国绘画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中西文化交流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38年的汉朝,当时中国的西域经济、文化与罗马帝国、印度、佛教文化有着广泛的联系。
真正扩大的中西文化交流始于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中国与西方之间的交流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航运贸易;二是天主教传教士的到来;三是西洋使团对中国的访问。
这些交流方式使得中国与西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了更加密切的联系,也为中西绘画的交流与融合创造了条件。
二、明清时期中西绘画的融合在明清时期,由于西方使者、传教士的到来以及西洋绘画的传入,中国的绘画在技法、题材和艺术观念等方面受到了西方绘画的影响,呈现了出新的特点。
具体地说,明清时期中西绘画的融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技法上的融合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绘画和西洋绘画在画法上有了一定程度的融合。
西洋绘画的透视、光影、人物造型等技法被中国绘画所吸收和借鉴,使得中国绘画的表现方式更加多元化。
中国绘画的笔墨技法也对西洋绘画产生了影响,中国绘画的工笔细描、水墨写意等技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洋绘画。
2. 题材上的融合在明清时期,中国绘画的题材开始出现了西方题材的元素。
由于西方传教士的到来以及西洋绘画的引入,中国绘画开始出现了基督教题材、西方人物、风景等元素。
这些元素的出现使得中国绘画的题材更加丰富多样,也使得中国绘画的表现内容更具有国际化的特点。
3. 艺术观念上的融合在明清时期,中国画坛上开始出现了一些中西合璧的绘画理论和观念。
一些艺术家开始尝试将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洋绘画相结合,创造出新的绘画风格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