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古诗两首》第2课时
- 格式:docx
- 大小:15.46 KB
- 文档页数:2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8单元29古诗两首第2课时人教新课标第课时1.识记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 借助注释,明白得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4.了解诗中包蕴着的民间传奇,并情愿讲给别人听。
【重点】1.指导学生读明白古诗内容,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2.了解神话故事,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难点】指导学生读明白古诗内容,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方法一[来源:学_科_网Z_X_X_K]故事导入,激发爱好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大伙儿讲一个神话故事。
你们可要认真听哟,待会儿老师有问题。
(师讲述“嫦娥奔月”故事或者课件播放“嫦娥奔月”的故事。
播放《月光曲》或《月夜》)相传,后羿是一位射箭的能手,常常关心人们做好事。
王母奖赏了他一颗仙丹。
他的徒弟逄蒙心术不正,想抢仙丹。
嫦娥情急之下,就吃了仙丹,成了仙。
后羿专门难过,在香案上,摆放嫦娥喜爱吃的东西,供奉她。
师:谁来说一说老师讲的是什么故事?你觉得故事的主人公嫦娥是一个如何样的人?(生:温柔、善良、漂亮)师:老师今天把这位温柔、善良、漂亮的神仙姐姐请到了我们课堂,让我们一起去向她问声好吧!师:嫦娥的故事千古流传。
那么,在诗人的笔下,嫦娥又是如何样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晚唐诗人李商隐的名诗《嫦娥》。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和求知欲望,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
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有利于文本的有效解读,有利于课堂主体的顺利切入。
方法二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了解节日习俗导入。
师: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什么节日?(中秋节) 中秋节有什么风俗适应呢?(吃月饼,赏月,拜月)师:中秋节,我们观赏着明亮的月亮,相信都被一个与月亮有关的漂亮的神话故事所吸引着,是什么故事?(嫦娥奔月)2.了解“嫦娥奔月”的故事。
师:谁明白“嫦娥奔月”那个故事?学生说。
师:哪位同学情愿上来把那个故事讲得更清晰些?(学生上台,师生合作把故事说完整)3.揭题。
1古诗二首第二课时一、课时目标1.会认“咏、妆、丝、绦、裁、剪”6个生字,会写“碧、妆、绿、丝、剪”5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咏柳》,背诵古诗《咏柳》。
3.领略春天自然景物的美,体会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二、重点难点重点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难点领略春天的美,体会诗人借柳树歌咏春天的情感。
三、导入新课,初感诗境1.课前齐唱歌曲《春天在哪里》。
2.齐背古诗《村居》。
3.导入:同学们,春天来了,这轻快飞行的黄莺,吹面不寒的杨柳风,羞红了脸的桃花,随风轻摇的柔柳,组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
你们看,这是什么?(课件出示:杨柳图)4.我们以前还学过一首古诗,叫《咏……》(学生答:《咏鹅》),“咏鹅”就是赞美鹅,那么“咏柳”是什么意思呢?(指名说)5.揭题解题:柳树真美啊,唐朝诗人贺知章也被柳树的美所陶醉了,所以写下了这首赞美柳树的诗——《咏柳》。
6.欣赏配乐朗读,学生感受古诗的节奏。
7.自.由读诗,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8.突显生字,指出这些字是今天所要学习的生字,再让学生读这些生字。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四、交流切磋,诵读感悟1.指导学习第1、2句。
出示: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1)生齐读。
(2)(出示从远处看柳树的图片)你们看看柳树像什么?倒垂下来的柳枝又像什么?(学生自.由回答)(3)多么婀娜的柳树啊,在诗人的眼中,它就像什么呢?(碧玉、丝绦)(4)指名读。
教师相机指导: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2.合作学习第3、4句。
出示: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和同桌一起读第3、4句。
多读几遍,读出感情。
(2)学生自读。
(3)(出示第4句诗的课件)让学生体会用“剪刀”来比喻“二月春风”的精妙之处——一树碧玉,万条绿丝绦和数也数不清的细叶,原来是二月春风的杰作啊!继而体会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与喜爱之情。
(4)指名读,相机提问:你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哪里读得好?你为什么这样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