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春秋二则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4
《晏子》传统文化教学设计第一篇:《晏子》传统文化教学设计《晏子》-----历仕三朝的贤相【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的诵读本课古文。
初步了解晏子机智敏捷、能言善辩的才干。
2.通过搜集资料、诵读经文积累相关历史典故,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的教育。
3.通过走近文化名人,引导学生学习古人热爱祖国、维护祖国尊严的可贵品质。
【教学重点】古文的诵读,初步了解晏子。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晏子爱国的可贵品质,理解为什么称他是贤相。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名人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还有孟子,在我们山东啊,还出过一位名人,孔子和孟子这两位圣人对他非常的佩服,孔子曾经说他“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而汉代的大文学家司马迁则说,如果他还活着,司马迁愿意当他的车夫,这样一位名人你们想不想认识他啊?2.导入: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名人长廊,认识这位历仕三朝的贤相——晏子。
(板书课题)3.齐读课题,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叫历仕三朝吗?对,晏子做过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的相国,并且被人们称为贤相。
二、学习人物剪影,初识晏子。
1.谈话过渡:同学们,晏子究竟有什么样的优点,能得到人们如此高的评价呢?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42页,读一读这一段《晏子使楚》的故事。
读的时候要注意对照拼音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2.学生自己试读课文。
指名读:谁能起来试着读一读?教师纠正字音。
3.这几位同学的字音都读得对了,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遍吧!谈话:同学们,这段古文是节选自《晏子春秋》,下面同学们对照文意,把这个故事的意思弄明白,然后思考一下,从这个故事能看出晏子有什么样的优点?指名交流。
教师小结:同学们说得真不错,晏子的确很聪明,真是足智多谋,仅仅如此吗?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的资料:春秋末期,齐国从强盛走向衰败,而楚国越来越强大,其他诸侯国都很怕它,楚国简直成了诸侯国中的霸主。
《世说新语》晏子春秋教案在中华文化史上,有着许多优秀的文化经典,其中《世说新语》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世说新语》是魏晋时期的一部散文集,记载了当时名士达官显贵的言行、逸闻轶事、政治风情等,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部重要文献。
其中的晏子春秋,更是对于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伦理道德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学习晏子春秋,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很大的帮助和作用。
一、教学目标1、掌握晏子春秋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分析晏子春秋中几个经典的故事,理解其中的道理与思想。
3、学生通过阅读这些故事,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学习晏子春秋的内容,理解其中的特点和思想。
2、分析晏子春秋中的一些故事,深入领会其中的哲理。
三、教学过程1、师生互动,引发情感。
通过体育比赛、群体活动等,引导学生们在活动中获得积极且正面的情感体验,然后与学生们一起探讨晏子春秋之道德和伦理观念的内涵,促进学生们对于晏子春秋的深入了解和理解。
2、介绍晏子春秋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晏子春秋所包含的内容主要是关于礼仪、风俗、政治、道德等方面的规范和实例。
课堂上老师简要介绍了这部新语的前世——《左传》、《史记》以及《汉书》。
晏子春秋也是一个杂志,记录了当时名士达官显贵的言行、逸闻轶事等。
同时还通过这些经验,提炼出了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经典,成为中国古代经典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这样的介绍,有利于学生对于晏子春秋的渐次了解。
3、分析晏子春秋的故事,体悟其中的道理和思想通过分析晏子春秋中的几篇经典故事,帮助学生们理解其中蕴含的伦理和道德,以达到深入认识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目的。
评价及批判中先总体阐述晏子春秋的内容特点,然后以《怀孟》等故事为例梳理其中蕴含的道德及伦理,重点讲解其中的思想内涵和意义,引导学生们对这些故事的深刻领会,培养学生们的吸收信息的理解能力。
4、小组合作,互相学习。
布置任务,组织学生们分小组深入探讨晏子春秋所包含的思想和内容,然后归纳并进行展示,借助小组合作的形式,提升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创新学习,从而更好地学习晏子春秋的内容和思想内涵,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晏子春秋的故事 [语文-晏子故事两篇]教学目标⒈知识目标:⑴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晏子这一人物形象。
⑵学习文章通过对话展开情节,刻画人物的写法。
⑶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文中成语的意义和作用。
⒉能力目标:能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晏子使楚的故事;并能用准确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⒊情感目标:学习晏子机智勇敢,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教学建议主题本文写晏子出使楚国,与楚王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表现了晏子能言善辞的才能和机智勇敢,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思路《晏子故事两篇》记叙了春秋时期晏子出使楚国,凭借自己的机智和辩才维护个人和国家的尊严,不辱使命的故事。
文中先用一句简洁的话“晏子使楚”交代故事背景,然后记叙了楚人以及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三次针锋相对地予以回击的经过。
楚国人前两次未能达到侮辱晏子、贬损齐国形象的目的,于是以楚王为首,精心策划了第三次。
第三次交锋是前面两次交锋的发展,是故事的结尾,也是故事的高潮。
第一篇:可分为两层:第一层“晏子使楚……从大门入”,写晏子终于从大门进入楚国;第二层“见楚王……故宜使楚矣”,写晏子拜见楚王,回击楚王的经过。
第二篇:可分为两层:第一层写晏子使楚前,楚王设计辱齐;第二层写晏子设喻破计,维护了齐国尊严。
.写作特点①结构严谨,叙述语言简洁生动。
《晏子故事两篇》生动地记述了晏婴出使楚国的故事,篇幅虽然短小,但结构精巧,紧凑完整,故事情节有起有落,矛盾冲突合情合理,且高潮叠起,扣人心弦。
叙述语言简洁生动,既干净利落又风趣幽默,具有极强的故事性。
②通过对话展开情节,刻画人物。
文章通过对话展开情节,刻画人物。
人物语言符合人物身份,描写楚王与晏子的对话,双方辩词的锋芒,都表现得准确而生动,恰当地体现了人物的身份特征。
晏子对楚王的三驳,描写得相当精彩,从中不难领略到晏子这位出色的政治家、外交家的机智灵活的论辩、反击技巧,和他处处以国家尊严为重的凛然气节。
文中楚王的话虽不多,且多为设问口气,但短短几句便把他目空一切、傲慢无礼的神情传达得活灵活现,最后以“寡人反取病焉”的尴尬而收场,妙趣横生。
第17课识贤人晏婴冤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春秋时齐国的隐士北郭骚志行高洁,贤孝多才。
因老母亲病重向晏子借粮并救了晏子。
教学重点:让学生明白事理。
课型:新授教具:资料教法:讨论法讲授法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二指导读文三小组交流提问四小组交流解答五全班交流汇报六拓展延伸七总结作业:复述资料内容板书:第17课识贤人晏婴冤反思:学生知道春秋时齐国的隐士北郭骚志行高洁,贤孝多才。
第17课晏子智语救圉人教学目标:通过学习短文,使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晏子用智语救了圉人也教育了齐景公。
教学重点:理解晏子的话的含义。
课型:新授教具:资料教法:讨论法讲授法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二学生读文了解内容并提出问题三小组交流齐景公爱马的事并选马、骑马射猎、杀櫵夫以及晏子劝齐景公:“赏无功谓之乱,罪不知谓之虐”赦免了櫵夫。
四小组交流讨论晏子用什么方法救了养马人。
五总结六拓展延伸多搜集有关晏子的故事。
作业:复述资料内容板书:第17课晏子智语救圉人反思: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晏子用智语救了圉人也教育了齐景公。
第19课晏子使吴论去留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晏子奉命出使吴国与吴王展开别开生面的较量,最后吴王摆酒设宴,款待晏子并留住几日。
表现了晏子的为人及人品。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习晏子的人品魅力及语言的魅力。
课型:新授教具:资料教法:讨论法讲授法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二指导学文提出问题三晏子出使吴国初见吴王是怎样对应的?四小组交流讨论他们的对话是什么意思?后来吴王对燕子持什么态度?五全班汇报交流六总结七拓展延伸作业:复述资料内容板书:晏子使吴论去留反思:学生懂得晏子奉命出使吴国与吴王展开别开生面的较量,最后吴王摆酒设宴,款待晏子并留住几日第20课晏子移齐民之风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得宠妃梅瑕天生丽姿,聪颖贤惠,性情活泼,能歌善舞,喜欢穿男儿装。
齐灵公下令禁止,无济于事,又找晏子解救。
教学重点:晏子的妙语之法在哪里。
---------------------------------------------------------------范文最新推荐------------------------------------------------------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晏子使楚》相关知识: 《晏子春秋》
记述春秋时齐国晏婴言行的散文作品。
旧题晏婴撰, 实为战国时人搜集有关他的言行及遗闻轶事编辑而成。
晏婴(?~公元前500)春秋时齐国夷维(今山东高密)人。
历仕灵公、庄公、景公三世, 景公时为相, 以节俭力行, 危言危行显名于诸侯。
今本《晏子春秋》共8篇, 分215章, 每章记述一事。
其中以晏子即事劝谏景公治国利民、贤明为政的内容居多。
晏子或犯颜直谏, 析义明理,或婉言讽劝,发人自省, 表现了一位国家重臣忠心耿耿地辅弼君主的思想。
此类篇章大多以记言为主, 而略于记事。
书中较富于文学意味的, 是记述有关晏子行事的一些传说故事。
如《崔庆劫齐将军大夫盟》、《景公夜从晏子饮》、《晏子乞北郭骚米》、《晏子使楚》、《楚王欲辱晏子》、《晏子布衣栈车而朝》等, 都具有生动的情节、鲜
1/ 2
明的形象和个性化的语言,突出地表明晏子是一位临危不惧、忧国恤民、廉洁奉公、善于辞令的大臣。
章末多有君子曰, 或者标举仲尼墨翟的言论, 以表明编者对晏子言行的评赞。
语言质朴谨严, 有不少警句格言。
旧本以明代乌程闵氏刻本为佳。
近人吴则虞编著的晏子春秋集释》较为详备。
晏子故事两篇的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了解晏子的生平和故事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会通过故事中的细节来理解人物的性格和价值观。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通过晏子的故事,引导学生学习他的智慧和勇气,培养他们的品德。
二、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课文选自《晏子春秋》,包括两个故事:《晏子使楚》和《晏子辞谢》。
《晏子使楚》讲述了晏子出使楚国的经历,展现了他的智慧和胆识。
《晏子辞谢》描述了晏子在被封为相国后的辞谢,体现了他的谦逊和公正。
2.2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分析晏子的行为和思想,理解故事的主题和寓意。
三、教学方法3.1 阅读理解:学生先独立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2 词义探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上下文和词义推测生词的含义。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推测,教师给予指导和解释。
四、教学步骤4.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晏子的生平和故事背景,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4.2 自主阅读: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4.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回答课文理解问题,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4.4 词义探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上下文和词义推测生词的含义。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推测,教师给予指导和解释。
五、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复习课文和生词,完成课后练习题。
选择一个晏子的故事,写一篇简短的故事梗概,并表达自己对故事的感悟。
六、教学评估6.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回答问题时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6.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练习题,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看他们能否清晰地表达自己对故事的感悟。
七、教学拓展7.1 相关故事介绍:向学生介绍晏子的其他故事,如《晏子辞婚》、《晏子论罪》等。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十四课《文言文二则》主要内容和知识点《文言文二则》是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十四课的教材,该课程主要是通过学习两篇古代的文言文来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本文将从主要内容和知识点两个方面对该课程进行分析。
一、主要内容该课程包括两篇古代文言文,分别是《晏子春秋·兵法》和《韩非子·难一》。
《晏子春秋·兵法》是一篇介绍军事战争的文章,主要讲了打仗的时候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项和策略。
其中有一句话“我们的兵如同翻滚的锅铲一样,乱七八糟,没有规律,就像玩啤酒瓶子一样”,是很经典的句子。
这句话的意义是说虽然在打仗的时候,有时情况是非常混乱的,但是作为军队的统领者必须要有一种法则和思维的规律,才能够有效指挥。
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希望通过这些策略和方法来帮助军队在战斗中取得胜利。
《韩非子·难一》是一篇关于哲学和人生的文章。
该文章通过讲述一个人如何处理森林里捡到的羊和一只大蛇的故事,来说明一个人在遇到问题时应该如何看待和解决这些问题。
文章的主题是“为什么有些人看到的东西不一样,应该怎么做才能看到它们的本来面目”,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学到一些关于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知识点通过学习这两篇文章,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到一些古代的文学作品,还可以学到很多关于语文的知识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文言文语法结构: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和现代汉语有很多不同之处,学生需要认真理解一些古代汉语的用法,例如“将”和“把”的用法、“之”和“的”等等。
2、词语用法:学生需要学会一些特殊的古代词语用法,例如“然则”、“耳目”、“眼前”等等。
3、修辞手法:文言文中常常使用一些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表达力,例如比喻、排比、夸张等等,学生需要理解这些修辞手法的含义和作用。
4、阅读理解:学生需要通过阅读和理解文章来掌握一些关于生活和人生的道理和经验,例如“冷静思考”、“深思熟虑”等等。
总之,学习《文言文二则》可以让学生掌握一些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也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一些关于生活和人生的哲理和经验,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八年级语文《晏子使楚》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晏子使楚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学习晏子善于辞令、机智应对的语言艺术。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晏子使楚的故事情节,理解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晏子辞令的巧妙运用及其语言艺术的鉴赏。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向学生介绍晏子,激发学生兴趣。
2.引导学生回顾《晏子春秋》中的故事,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分享阅读感受,讨论晏子的形象特点。
三、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字词含义。
2.分析故事情节,引导学生理解晏子的智慧与辞令。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晏子使楚中的精彩片段,分析晏子的语言艺术。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晏子的形象特点。
2.引导学生思考晏子使楚故事中的启示。
二、课堂讲解1.讲解晏子使楚故事中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
2.分析晏子辞令的巧妙运用,展示其语言艺术。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晏子使楚故事中的启示,如何学以致用。
四、课后作业1.根据晏子使楚故事,写一篇关于智慧与辞令的作文。
2.收集其他关于晏子的故事,进行阅读分享。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晏子使楚故事中的精彩片段。
2.引导学生思考晏子的形象特点及其启示。
二、课堂讲解1.讲解晏子使楚故事中的历史意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晏子的形象。
2.分析晏子辞令的巧妙运用,展示其语言艺术。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晏子使楚故事中的启示,如何将晏子的智慧应用于自己的生活。
四、课后作业1.根据晏子使楚故事,写一篇关于智慧与勇气的心得体会。
2.收集其他关于晏子的故事,进行阅读分享。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三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晏子使楚故事中的精彩片段。
2.引导学生思考晏子的形象特点及其启示。
《晏子故事两篇》教学设计《晏子故事两篇》教学设计范文《晏子故事两篇》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用比喻和类比推理讲明道理的方法(2)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敏性和辩证性2、过程与方法(1)自主阅读(2)合作讨论(3)探究问题3、情感、态度、价值观(1)学习晏子不凡的勇气和智慧(2)学习他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3)领会辨论艺术的美(二)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辨论使人睿智,睿智使人语言犀利。
今天,我们学习《晏子故事两篇》,仔细品味晏子过人的智慧、犀利的语言。
二、整体感知1、借助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
如:以、短、延、踵、坐、诣、席、熙2、小组讨论故事内容。
3、选两名优秀学生讲解,集中交流。
4、教师小结:(第一则故事略)第二则故事先写楚王君臣定计欲辱晏子,后写晏子机智巧妙地折服楚王。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一比喻证明“齐人到了楚国之后就变成了盗贼了”这一论断。
5、探讨问题:(1)从楚王的言行可以看出他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2)从晏子的言行可以看出他有什么样的品质?三、作业熟读课文,说说楚人是怎样侮辱晏子的,晏子又是怎样回击的?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内容,表演课本剧。
二、课堂作业1、课后练习三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使狗国者从狗门入(2)今方来(3)使子为使(4)何坐(5)叶徒相似(6)其实味不同3、翻译下列句子(1)吾欲辱之,何以也?(2)缚者曷为者也?(3)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4)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5)圣人非所与熙也。
(6)寡人反取病焉。
《晏子故事两篇》教学设计2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学习运用比喻和类比推理讲明道理的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通过学习这一推理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敏性和辩证性。
(三)德育渗透点学习晏于不凡的勇气和智慧,学习他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四)美育渗透点领会辩论艺术的美。
二、学法引导学习本文,要注意掌握有关文言词语,包括成语的意义和用法。
关于《晏子使楚》教案四篇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晏子使楚》教案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晏子使楚》教案篇1学习目标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晏子使楚的故事。
2.学习晏子机智勇敢,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3.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重点: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能流畅翻译全文。
2.学习文中人物的艺术性语言。
预习导学1.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知识卡片,请你补充完整。
《晏子春秋》是记述春秋末期齐国著名政治家晏婴言行的一部著作。
大约成书于战国末期,是后人假托晏婴的名义所作。
这部书多侧面地记叙了晏婴的言行和政治活动,突出反映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思想品格。
晏婴,字仲,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又称晏子,夷维人(今山东莱州)。
晏婴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
以生活节俭,谦恭下士著称。
据说晏婴身材不高,其貌不扬。
2.《晏子使楚》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示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
故事赞扬了晏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凛然正气、爱国情怀和他高超的语言艺术。
3.文中哪一句话将故事推向了高潮?“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一句把故事推向了高潮。
4.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酒酣(hān) 吏二缚一人诣王(fù)橘生淮南则为橘(jú)(huái) 寡人反取病焉(guǎ) (yān)5.自读课文,完成下面图示。
《晏子使楚》教案篇2[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创造性地复述课文;2、理解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学习简单的推理;3、感受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
[教学重点]1、精读晏子与楚王针锋相对的话,感悟晏子成功反驳楚王的论辩技巧和思维方式。
[教学难点]1、理解晏子反驳楚王的话,分析句子间严密的逻辑关系;2、感悟晏子的语言艺术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经过第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晏子使楚》这篇文章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继续深入学习这篇古文,感悟这篇文章的语言的魅力所在。
略读《晏子春秋》【预习目标】需集中时间对《晏子春秋》一书整体把握,快速浏览。
【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晏子春秋》及晏子;整体感知著作;2、把握此书的编写动机思想;3、能说出书中你认为最生动的情节,从了解晏婴这个人到了解自己,学习到如何对待他人;学习面对一件有困难的事情时,怎样做才能更好的处理事情。
4、能试着写一段生活轶事来展现人物;写一段话来展现自己。
【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展现晏婴的。
2、指导学生来了解《晏子春秋》是如何叙事的。
3、引导学生体会晏婴的种种优良品质,指导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如何对待他人,面对自己。
说说《晏子春秋》中国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晏子春秋》《晏子春秋》是记叙春秋时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晏婴言行的一部书。
从《晏子春秋》所反映出来的内容看,它表现出来的近似于儒家学说的思想在孔子之前,但是我们不能把它划入后起的儒家学派中,不然,晏子就成了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了。
《晏子春秋》表现出来的近似于墨家思想的尚俭观点,与墨家尚俭的目的、作用也迥然不同,因此也不能把它归入墨家学派中。
我们只能说,《晏子春秋》就是《晏子春秋》,它不属于儒家的思想体系,也与墨家有着本质的区别。
正因为《晏子春秋》其思想非儒非道,所以,自古以来不太为人重视。
但是,深入其中,细心阅读,就会有不少收获。
说说晏子晏婴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
以生活节俭,谦恭下士著称。
据说晏婴身材不高,就是说矮小,其貌不扬,就是说有点丑。
齐灵公当政时晏弱病死,晏婴子承父业继任为上大夫。
晏子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智者”,如果你不会说话,或者或你说的话别人不爱听,那就看看晏子吧。
,他说的话连爱喝好玩性格暴虐的帝王都能乐呵的听他提的议建。
他在世的时候正值齐国不断走向衰落的年代,国君昏聩,权臣把持朝政,外有秦、楚之患,内有天怒人怨之忧,晏婴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尽力补天,力挽狂澜,就是说晏子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使齐国在诸侯各国中赢得了应有的地位,他本人也成为齐国历史上与大政治家管仲并称的声誉。
“晏子使楚”两则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思路:由于本文是初三(上)的文言文综合阅读,学生应学会综合比较,了解文言文在词法、句法上的特点。
故用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的方法带动学生学文言文的积极性,理清知识树。
另外本文的精彩之处不是词法与句法,而是晏子高明的论辩技巧。
所以教师在落实词、句教学的同时,可结合板书让学生明白晏子的辩论的高明之处,他这样做的用意是什么。
这两点必须在教学中加以引导,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这是不可多得的好机会,教师应抓住这一契机进行教育。
由于文言文距今久远,学生自然有种距离感,普遍不喜欢文言文。
教师可穿插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故事来活跃课堂气氛。
另外应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指点为辅,再通过幻灯片展开小组讨论来分析人物语言,从而明确人物性格。
二、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晏、傧、淄、闾、袂、踵、曷、橘、枳、熙”等字的音、形。
2、理解文中“短、延、更、张袂、肖、习辞、为、坐、诣、曷、避席、徒、熙、病”等词意。
3、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并会辨析。
4、会口译课文和复述情节。
5、初步学会分析人物对话来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6、感受晏子维护国家尊严的“德”与能言善辩的“才”。
三、教学重难点:l、重点在于字、词教学上,教会学生初步学会分析人物语言来分析人物性格。
2、难点在于让学生明白两则故事写晏子对话在写法上有何不同,引导学生明白晏子“三胜”的原因。
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晏子及《晏子春秋》。
2、对照课文注释,疏通文字,重点掌握“一词多义”的现象。
3、口译两则故事,并复述情节,重点分析第一则。
4、引导学生明白晏子二胜楚王的原因。
(二)上课步骤:1、导入新课:我国古代有许多杰出的外交官,诸如大家所熟悉的“张骞出使西域”,“苏武牧羊”等故事,他们都善于外交辞令,既有胆略又有计谋,才智非凡,而且口才非常好,用“弹簧之舌”来形容他们是再恰当不过了。
他们身为使节,处处不卑不亢,维护国家尊严。
晏子春秋二则教案(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晏子春秋二则教案《晏子春秋》(二则)之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学习目标1.读诵《为者常成,行者常至》一则。
理解文章,感情人生,休养身心。
2.通过学习“为者常成,行者常至”使学生懂得:勇敢实践的人才可能获得成功,不倦前行的人才会有机会到达目的地,勤学善思的人终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
知识链接《晏子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晏婴言行的一部历史典籍,用史料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书中记载了很多晏婴劝告君主勤政,不要贪图享乐,以及爱护百姓、任用贤能和虚心纳谏的事例,成为后世人学习的榜样。
晏婴自身也是非常节俭,备受后世统治者崇敬。
书中有很多生动的情节,表现出晏婴的聪明和机敏,如“晏子使楚”等就在民间广泛流传。
通过具体事例,书中还论证了“和”和“同”两个概念。
晏婴认为对君主的附和是“同”,应该批评。
而敢于向君主提出建议,补充君主不足的才是真正的“和”,才是值得提倡的行为。
这种富有辩证法思想的论述在中国哲学史上成为一大亮点。
《晏子春秋》经过刘向的整理,共有内、外八篇,二百一十五章。
学习内容一、入境生趣导入:多媒体播放《士兵突击》中的图片:许三多,一个蜗居穷山沟的楞头青、一个孬兵,却成长为一名合格军人,走向了国际军事比赛的领奖台;一个连亲爹都歧视的“龟儿子”,赢得了中国军人的骄傲;一个心理有残缺的弱者,凭借智慧和毅力向世人证实了自身的价值…… 许三多用行动证实了自己的价值!为活着有意义他选择了一条艰辛的路!钢七连的一句口号:不抛弃,不放弃引入:《晏子春秋》了解晏子生平:晏子,名婴,字平仲,是我国春秋时期齐国的国相。
他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但人们都很尊重他。
二、朗读选文,自学生疑(自由读、点名读、集体读)梁丘据谓晏子曰:“吾至死不及夫子矣!”晏子曰:“闻之,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婴非有异于人也,常为而不置(放弃),常行而不休者,故难及也。
”三、理解文意,学习释疑(读原文,了解文意,理解内涵,用自己的话解释全文。
《晏子春秋》(二则)之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学习目标
1.读诵《为者常成,行者常至》一则。
理解文章,感情人生,休养身心。
2.通过学习“为者常成,行者常至”使学生懂得:勇敢实践的人才可能获得成功,不倦前行的人才会有机会到达目的地,勤学善思的人终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
知识链接
《晏子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晏婴言行的一部历史典籍,用史料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书中记载了很多晏婴劝告君主勤政,不要贪图享乐,以及爱护百姓、任用贤能和虚心纳谏的事例,成为后世人学习的榜样。
晏婴自身也是非常节俭,备受后世统治者崇敬。
书中有很多生动的情节,表现出晏婴的聪明和机敏,如“晏子使楚”等就在民间广泛流传。
通过具体事例,书中还论证了“和”和“同”两个概念。
晏婴认为对君主的附和是“同”,应该批评。
而敢于向君主提出建议,补充君主不足的才是真正的“和”,才是值得提倡的行为。
这种富有辩证法思想的论述在中国哲学史上成为一大亮点。
《晏子春秋》经过刘向的整理,共有内、外八篇,二百一十五章。
学习内容
一、入境生趣
导入:多媒体播放《士兵突击》中的图片:
许三多,一个蜗居穷山沟的楞头青、一个孬兵,却成长为一名合格军人,走向了国际军事比赛的领奖台;
一个连亲爹都歧视的“龟儿子”,赢得了中国军人的骄傲;
一个心理有残缺的弱者,凭借智慧和毅力向世人证实了自身的价值……
许三多用行动证实了自己的价值!为活着有意义他选择了一条艰辛的路!
钢七连的一句口号:不抛弃,不放弃
引入:《晏子春秋》
了解晏子生平:晏子,名婴,字平仲,是我国春秋时期齐国的国相。
他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但人们都很尊重他。
二、朗读选文,自学生疑(自由读、点名读、集体读)
梁丘据谓晏子曰:“吾至死不及夫子矣!”晏子曰:“闻之,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婴非有异于人也,常为而不置(放弃),常行而不休者,故难及也。
”
三、理解文意,学习释疑(读原文,了解文意,理解内涵,用自己的话解释全文。
)
梁丘据对晏子说:“自己到死的时候也追不上先生啊!”晏子说:“我听说,努力去做的人常常可以成功,不倦前行的人常常可以达到目的地。
我并没有比别人特殊的才能,只是经常做个不停,行个不止。
您怎么会赶不上(我)呢?”
四、共同研讨,反思学习
1、学了本文,你受到了哪些启迪?
2、一滴水是微不足道的,但它却可以把坚硬的石头滴穿。
它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坚持。
同样,一个人做事,只有热心不行,还应有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毅力。
古代有两个和尚,一个穷,一个富,两个人都想到南海去。
富和尚准备了很长时间,还没有成行;穷和尚只拿着一只瓶、一只钵就出发了。
等到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富和尚还没有走。
这个故事是对“为者常成,行者常至”的最好的注解。
请你再想一想,在你了解的史实中还有没有类似的事例,说出来与同学们交流。
展示提升(聆听圣人之言,修身养性。
)
小刚的爸爸原来是一个工厂的副厂长,后来工厂倒闭了,他也下了岗。
看到人家一个个都在忙着工作,自己苦于没有什么本领,找不到出路,整天愁眉苦脸,躲在家里抽闷烟。
如果你是小刚的同学,在学了这篇文章后,你应该怎样去劝说小刚的爸爸,让他重新振作起来?荀子在《劝学》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做事要持之以恒,不断努力,只有“常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才能获得成功。
达标检测
背诵选文,谈谈感受
学习小结
学生总结这一节课的收获,反思不足。
第一单元经典驿站
三、《晏子春秋》(二则)之
利过则为败
学习目标
1.读诵《利过则为败》一则,理解文意,感情生活,休养身心。
2.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明白:所获取的利益超过了应得之限就会败亡。
知识链接
晏婴晏婴(前578年—前500年),字仲,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又称晏子,夷维人(今山东高密),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晏婴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
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
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辅政长达40余年。
以有政治远见、外交才能和作风朴素闻名诸侯。
周敬王二十年(公元前500年),晏婴病逝。
晏婴头脑机灵,能言善辩。
内辅国政,屡谏齐王。
对外他既富有灵活性,又坚持原则性,出使不受辱,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
司马迁非常推崇晏婴,将其比为管仲。
孔丘曾赞曰:“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
学习内容
一、入境生趣
导入:历史上有些身居高位的人,不思为民造福,只想聚敛钱财,满足自己的私欲,最终身败名裂。
【学生活动】让学生说一说《足欲则亡》的案例……
二、朗读选文,自学生疑(自由读、点名读、集体读)
庆氏亡,分其邑,与晏子邶殿,其鄙六十,晏子勿受.子尾曰:“富者,人之所欲也,何独弗欲?”晏子对曰:“庆氏之邑足欲,故亡.吾邑不足欲也,益之以邶殿,迺足欲;足欲,亡无日矣.在外不得宰吾一邑,不受邶殿,非恶富也,恐失富也.且夫富,如布帛之有幅焉,为之制度,使无迁也.夫生厚而用利,于是乎正德以幅之,使无黜慢,谓之幅利,利过则为败,吾不敢贪多,所谓幅也。
”
三、理解文意,学习释疑(读原文,了解文意,理解内涵,用自己的话解释全文。
)
庆氏逃亡后,齐国的大臣们瓜分他的封邑,把邶殿一带分给晏子,那里有六十个边邑。
晏子不要。
子尾说:“富有是人人都想要的,为什么偏偏您不要?”晏子说:“庆氏的城邑很多,满足了他的欲望,所以逃亡。
我的城邑不能满足欲望,把邶殿加上,就满足了;欲望满足了,离逃亡就没有几天了。
逃亡在外,一个城邑也不能主宰。
我不要邶殿,不是讨厌富有,是怕失掉富有。
富有就像布帛一样有一定的宽度,给它规定宽度,使它不能改变。
都想生活丰厚,器用便利,因此就要端正品德加以节制,让财富不要匮乏,也不要过头,这就叫限制私利。
私利过了头就会坏事,我不敢贪多,就是所说的限制自己。
”
四、共同研讨,反思学习
钱,是很多人都想得到的东西,但钱多了就一定是好事吗?有钱就一定幸福吗?还有,获得钱的渠道有很多,你认为应该怎样获得钱才是正确的?
请联系现实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展示提升(聆听圣人之言,修身养性。
)
假如你买彩票中了500万元巨奖,你将怎样设计自己今后的生活?
达标检测
熟诵选文,谈谈感受
学习小结
学生总结这一节课的收获,反思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