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四)(扫描版)
- 格式:pdf
- 大小:2.82 MB
- 文档页数:11
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中新课标高三第一次摸底测试语文试题机密★启用前【考试时间:9月1日】昆明市第一中学郑重声明:严禁提前考试、发放及网络传播试卷,违反此规定者取消其联考资格,并追究经济和法律责任;对于首位举报者,经核实奖励2000元。
举报电话:0871 - 65325731命题人:杨硎田茂香罗怡赵露方婷张琪缙周晓娟审题人:昆一中高三年级语文命题组本试题卷分第1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8页。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并请认真填涂准考证号。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第1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风格是艺术产生之初便与生俱来的孪生物。
风格一般被归属于艺术表现和形式特征的部分,它使得我们能够区分不同的作者和作品。
通常在阅读体验中,我侗不但能够对作者的叙述和作品的情节产生共鸣,作品的风格也是产生丰富阅读体验的不可缺失的要素。
作品的言语结构使我们能够了解作品语言意义层面上的价值,而作品的风格则使我们能够了解到甚至体贴到作者的情绪底色乃至人格品相的层面,在某种角度上,作品的风格不仅是艺术形式的要素,也是作品内容的一部分。
风格是创作情绪和作者人格的碎片,这种碎片在形成时是混沌的,在一定情况下几乎等同于创作动机和心理失衡。
它必然贯穿于创作的意念变化与言语的生成之中,并且是经由一定的习惯,一瞬间的选择或是长时间的斟酌,使得语言文字的分子排列产生符合作者意愿的韵律和节奏,这种韵律与节奏,乃至它们所暗示的情愫是让作者在生理上感到舒畅的,这种斟酌与选择的结果在那一瞬间是基于作者的所有人格、趣味与经历,突然产生的,而不是一种有程序、有递进的精密计算。
昆明第一中学2017届咼中新课标咼三第三次双基检测语文试卷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们的时代已不容置疑地进入了“数字时代”,数字技术瞬息万变,进入了我们现实的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领域。
当代影视、摄影、广告的图像泛滥所形成的“视觉文化转向”的视觉形象是无限复制的影像产物,从而对大众的日常生活形成包围。
消费型社会更加强化了建立在影像基础上的文化,越来越多的图像加速“挪用现实”,社会几乎被图像“绑架”。
复制技术让影像的生产和消费不仅高度繁荣,而且正越来越自主化。
传统社会,人们欣赏艺术是主体的自觉行为,在数字时代对数字技术所批量复制生产出来的视觉形象,人们是因拟像世界的围剿而不得不去关注与传播。
这些视觉形象是符号,而不是传统的艺术。
艺术审美的韵味被数字时代拟像世界的“奇观”所带来的震撼悉数替代,人们逐渐习惯于被动地被图像所逼迫,而不再有意识地、自为地去选择欣赏的对象。
随之而采的便是印时审美的冷漠与疲劳。
图像作为表述人类对自身和世界的欲望映像,强化了人类根深蒂固的囟恋情结一一人类的自身经验被最大程度地转化为满足人类意愿的观看的对象。
数字时代既能生产图像,又能消解图像(泛滥的PS技术便大大提升了图像的虚拟化程度,将图像随意拼贴、篡改、美化)。
于仿、游戏、虚无主义、道德主题等杂糅在一起,图像的表述失去目标与信念,人成为空洞的能指。
图像和信息符号正在成为我们了解现实的主要来源。
数字时代,我们生活在一个被复制和仿造了的世界中,对真实的证明是那么不可能,因为我们所掌握的一切都只是复制品而已。
我们无时无刻不被广告、影视、信息爆炸所笼罩着,并置身于“超现实”之中:虚饰成了现实的核心,艺术因此表现为无处不在。
艺术不再是单独的、孤立的、高悬于现实之上的精致的精神活动,艺术被符号统领,泛化为日常的一种基本审美和即时审美。
数字时代,技术作为“物”的存在逻辑已经让位于“物与人相互融合”的逻辑,即技术的人文性。
语文月考考试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小觑(qù) 酗酒(xù) 提防(tí) 冠冕(guān)B.闷热(mēn) 匡正(kuāng) 蟊贼(máo) 昭示(zhāo)C.戕害(qiāng) 自诩(xǔ) 汤镬(huò) 阏氏(shì)D.膏肓(huāng) 盥洗(guàn) 行伍(xíng) 渑池(miǎn)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鲁莽礼上往来忤逆繁文缛节B.顽劣拾人牙秽罪孽良辰美景C.寒喧龌龊不堪阑珊稍纵即失D.遐迩残羹冷炙藩篱举案齐眉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由于发表网络小说的门槛很低,网友原创的小说都可以很容易地传到网络上去,这便造成了网络小说鱼龙混杂的现象。
B.近年来,层出不穷的“南阳好人”,不胜枚举的英雄事迹,将良好的道德规范润物细无声地播撒到一千多万南阳人的心中。
C.尽管仅靠衣着来判定一个人的好坏有失偏颇,但请扪心自问,你是否也曾以冷漠甚至鄙夷的目光来看待街边那些筚路蓝缕的乞丐呢?D.距村庄五百米左右的地方有一家采石场,那里每天定时放炮炸山,那声音响遏行云,震耳欲聋,有的居民的房子被震得裂了缝,成了危房。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总部在洛阳的中国移动在线服务有限公司,通过大数据的挖掘和应用自主研发了智能机器人客服“移娃”,可满足游客信息查询、问题投拆等多种需求。
B.当汽车水箱温度超过100℃时,驾驶员应在荫凉处停车降温,并掀开发动机罩进行散热,但切忌不可向发动机泼冷水,以防机体炸裂。
C.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是今后乃至当下一段时间里我们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D.为倡导全民阅读,共建书香南阳,培养广大青少年爱读书、读好书,中信银行联合本报于“世界读书日”期间,共同推出“亲子阅读”大型公益讲座活动。
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17届新课标高三月考卷语文试卷(八)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网络直播是新兴的高互动性视频娱乐方式,这种直播通常是主播通过视频录制工具,在互联网直播平台上,直播自己唱歌、玩游戏等活动,而受众可以通过弹幕与主播互动,也可以通过虚拟道具进行打赏。
在直播过程中,较之于微博、微信的信息随时发布,现场实时发布应运而生。
由于操作便利,各阶层的人们都能通过发布按钮把此时此刻正在经历的新鲜事情搬到网络上并实时与观众互动。
实时发布在空间上让发布主体同观众之间的距离缩减到最小,促使观众关注程度增加,对直播的各个环节都有新鲜感和身临其境感,进而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
在大众传播中,传播模式基本上是单向的,具有延迟性、间接性等特点,网络直播的出现,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使“一对多”的实时互动成为可能。
网络直播更加突出传播个体的个性,释放公众表达的欲望,个性十足的人们迅速成为不同话题的“意见领袖”,带着自己的跟随者不断地设置新的“议题”,强化了“人人即媒体”的传播格局。
之所以是强化了,是因为早先微博、微信等平台的出现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释放了公众的个性,使人们有渠道更自由地表达。
但随着新生代精神文化消费需求升级以及互联网娱乐习惯形成,网络直播带来了更直接、更有效果的传播方式,满足了人们个性化十足的表现需要和观看需求。
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在对受众进行研究时强调,受众会受到来自“媒介的压力”,如报纸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准,电视需要相应的接收条件。
在网络直播过程中,这份“压力”被减到了最少,直播文化作为大众文化的一类,其内容浅显易懂、贴近生活。
进行直播和收看直播所需要的工具也越来越简单,只要有意愿,每个人都可以随时切换身份,成为“主播”,发出自己的声音,呈现自己的意见,释放自己的个性。
传播层次越少,可信度也就越高,“多级传播”必然造成“信息损耗”,直播的直接性传播优势体现了信息在传播过程中无需转述,减少了“信息损耗”,增强了信息的可信度。
数学(文)试题第Ⅰ卷(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已知集合2{|560}A x x x =--=,则*A N =( )A .φB . {1}-C .{1}D .{6}2。
51ii-=-( )A .32i +B .22i +C .23i +D .22i -- 3。
若数列{}na 满足*120()n n aa n N ++=∈且32a =-,则8a 的值为( )A . -64B . —32C .164D . 644.在ABC ∆中,“sin sin A B =”是“A B =”的( )A .充分不必要条件B .必要不充分条件C 。
充要条件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5. 向量13(,22b =,12a b •=,则向量a 在向量b 方向上的投影为()A .12B .32C .1D 36. 执行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如果输入6,2a b ==,则输出的S =( )A .30B . 120C 。
360D .720 7.设实数,x y 满足约束条件21021050x y x y x y --≥⎧⎪-+≤⎨⎪+-≤⎩,则当(0,0)z ax by a b =+>>取得最小值2时,a =( )A .12- B .12C 。
1D .28。
若一个圆柱的正视图与其侧面展开图是相似矩形,则这个圆柱的全面积与侧面积之比为( ) A .1π+B .11π+C 。
112π+D .112π+9。
如图所示,PA 垂直于圆O 所在平面,AB 是圆O 的直径,C 是圆O 上一点,点A 在,PB PC 上的射影分别为,E F ,则以下结论错误的是( )A .PB AF ⊥ B .PB EF ⊥ C. AF BC ⊥D .AE BC ⊥10. 已知抛物线2:4C yx =的焦点为F,过点F 且倾斜角为3π的直线与抛物线C 相交于,P Q 两点,则弦PQ 的长为( )A . 3B . 4C 。
绝密★启用前2017届云南省第一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语文试题(带解析)试卷副标题考试范围:xxx ;考试时间:36分钟;命题人:xxx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 卷(选择题)试卷第2页,共13页第II 卷(非选择题)一、语言表达(题型注释)1、下面是关于某公司的组织框架结构图,请把这个图的内容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得当,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2、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20字。
在绘画中,_____,它是指绘画时不把画面画满,_____,以求画面的空旷和辽阔,引发读者的艺术再创造。
这种“空笔”在诗词作品中,称之为诗词空白艺术。
它是以空白激思考、以停歇激想象的艺术方法,通过突然中止正在叙述的事情,突然停顿正在描写的事物,_____。
二、(题型注释)3、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当代作家陈鲁民看到现代社会中托“抄袭”称为“致敬”, ① 有感而发:“把抄袭说成…致敬‟,可谓典型的…化腐朽为神奇‟, ② 抄袭多么难听,致敬何其喜庆,把抄袭说成致敬, ③ 性质和内容没任何变化, ④ 听起来就顺耳多了。
就像孔乙己把…偷书‟说成…窃书‟, ⑤ 仍然没挡得住人家打折了他的腿, ⑥ 自己脸上却还是有光彩的。
”A. AB. BC. CD. D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火爆的《中国诗词大会》不仅是智力游戏,还构建了中国人的心理结构,人们稍一吟咏便会激起文化共鸣。
B.春节期间,我国公民出境游人数约615万,同比增幅近7%,其中团队游客人数约37.4万,同比上涨2.5%。
C.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创新发展新领域、公共服务新平台和信息分享新渠道,催生了许多新兴产业得以发展。
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双基检测试题(扫描版)语文第2次月考试题答案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1. B(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语句的能力。
原文中说的是“渔猎文明时代,人们逐水草而居,对关涉人生存的自然界已有强烈的自觉意识,但这个时代只能说是环境意识的萌生期”。
选项中偷换了原文中的概念,把环境意识换成了环境审美意识。
)2.B(本题考查概括归纳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的能力。
原文中“这说明生态与文明这一对天敌在更高的层面上实现了统一,这种统一的实现,只能是共生。
”文明与生态并非无法统一,共生是实现两者在更高层面上统一的唯一方式。
)3.C(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
原文中“而持生态文明的审美观则认为,这种破坏生态平衡的自然景观不论其外在形式多么悦耳悦目,也不能给予正面的评价。
”原文中有“持生态文明的审美观则认为”的限制,生态文明的审美观与传统审美观存在较大差异,选项中的“我们”扩大了范围。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4. B5. C(“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没有包含《易经》)6. A(李熹逃走时母亲只是病重,是回到家赶上母亲的丧事。
)7.(1)宣帝又征召李熹任太傅属,李熹以有病为借口坚决推辞,郡县官员扶他登车上路。
(大意2分,“辟”“固”“疾”各1分)(2)要命令约束众官吏,各自慎重对待自己的职务,皇帝宽大原宥的恩典,是不会多次遇上的。
(大意2分,“敕”“慎”“司”各1分)【参考译文】李熹,字季和,上党铜鞮人。
李熹年轻时就有高尚的德行,他广博地学习精深地研究学问,与北海人管宁凭贤良的名声被官府征召,没有去应招。
多次被三府征召,没有去就任。
宣帝又征召李熹任太傅属,李熹以有病为借口坚决推辞,郡县官员扶他登车上路。
当时李熹母亲病重,于是偷偷翻越泫氏城墙徒步回家,最终赶上母亲的丧事,议论这事的人都赞扬他的志气节操。
(新课标)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文综月考试题(四)(扫描版)偏西风 偏南风 昆明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第四次全国联考地理参考答案与解析一、选择题 题号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C B B D D B C B A A C二、非选择题1.C 【解析】需紧扣“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位置条件,结合国家级新区所需的区位条件和图中城市等级分布图,选择城市群等级较高的区域。
故选C 。
2.B 【解析】国家级新区是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城市功能完备的战略新区,能够在一定区域内产生明显的集聚效应,经济因素是主导因素。
故选B 。
3.B 【解析】据图可知,t1时期纯自然状态提供的物资大约可养活人数可达2000人;t2时期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使资源得以开发、农产品产量增加,因而环境承载力提高; t3时期,实际人口数量远远超过环境承载力,生存危机严重;t4时期该岛屿生态环境仅优于t3时期。
故选B 。
4.D 【解析】据图可知,人口数量可以适当超出环境承载力;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因素很多,不局限于环境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的大小受自然资源因素的影响较大。
故选D 。
5.D 【解析】容许土壤流失量是指在长时期内能保持土壤肥力和维持土地生产力基本稳定的最大土壤流失量。
容许流失量大,说明土壤再生能力强,即成土速度快。
故选D 。
6.B 【解析】喀斯特地貌区实际流失量是容许流失量的2倍多,说明土壤侵蚀对土地的危害最严重。
故选B 。
7.C 【解析】河流水是淡水,受其影响其流经地区和入海口往往盐分较低,AB 选项错误;黄河入海口附近平坦广阔的泥质海滩和降水少晴天多的气候特点是晒海盐的好条件,特别是春季雨季未到,降水量少,而且气温回升快、风大、蒸发量大的季节产盐量大。
地势低平地下水位高是形成土地盐碱化和盐渍化的原因,并非晒海盐的条件。
故选C 。
8.B 【解析】7月我国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小区域内南北气温差异不大,且滨州和临沂海拔高度和距海远近差别不大,难以明确两地温度的高低。
(新课标)云南省昆明市2017届高三语文月考卷(七)(扫描版)语文答案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阅读(9分)1. B(本题考查对文章重要语句的理解。
原文的句子是“从孔子开始,儒家逐渐与鬼神信仰拉开距离。
从根本上说,儒家并不反对服事鬼神,只是将对鬼神的祭祀放到整个道德教化的系统中去思考而已”,并未提到孔子否定鬼神的存在。
)2. B(B偷换了原文中的陈述对象。
原文的句子是“这些看似高深的哲学追问,在中国人的祭祖仪式中得到自然而朴实的回答”,根据原文的意思,应该是中国人的祭祖仪式自然而朴实地回答了哲学上的终极追问,而不是祭祖信仰。
)3. C(C原文的句子是“这种企业祭祖方式……,为建设企业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基础”,只是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基础,而不一定能达成员工与企业同艰苦共命运的目标。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4. D E(A通感的修辞手法”文中没有体现。
B“并写诗将其列为‘贡米’”于原文无据。
C“只要……就……”错误,原文为“其出产之地和发端之人往往是得不到什么益处的”。
)5. ①内容上,点明皇家出行消耗巨大,以史料为依据,增强真实性。
(2分)②结构上,为下文质疑、批判和分析历史做铺垫。
(2分)6.①记叙方面,文章前半部分偏重叙述,书写的是稻米生长成熟,皇家享受贡米。
(2分)②抒情方面,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大地、农人和对封建专制压迫的褒贬态度。
(2分)③议论方面,文章后半部分转向议论,沉思的是皇家与民情,人心与历史。
(1分)④作者的写作形式自由、写法灵活,融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为一体。
(1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7. C(“实至名归”的意思是“有了真正的学识、本领或功业,自然就有声誉”。
“周百科”的美誉并非因为参加编译《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而是其在圣约翰大学求学期间广泛阅读、查阅书籍,积攒了极其丰厚的知识储备,不能说“实至名归”。
)(3分)8.BE (A项,“突出其晚年的酷爱阅读”错误,原文“书童”指的是旧时侍候主人及其子弟读书的未成年的仆人,对联则以“书童”赞扬了周有光甘为人梯的精神;C项,“华语将在全世界得到推广”范围扩大,原文是“全世界华人中”;D项,以偏概全,根据原文最后一段,其思考的内容更广泛。
(新课标)云南省昆明市2017届高三语文月考卷(八)(扫描版)昆明一中第八期联考语文答案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阅读(9分)1. B(“网络直播呈现井喷式增加”于原文无据。
)2. C(强加因果。
媒介压力的减小与“人人即媒体”的传播格局得以强化之间并无因果关系。
原文论述的因果关系是“之因此是强化了,是因为早先微博、微信等平台的显现已经在必然程度上释放了公众的个性,令人们有渠道更自由地表达。
”)3. A(应该是直播的直接性优势表现了信息在传播进程中的这些特点,而不是信息在传播进程中的这些特点表现了直播的直接性优势。
原文的句子是“直播的直接性传播优势表现了信息在传播进程中无需转述,减少了‘信息损耗’,增强了信息的可信度。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4. B(A.“第三人称视角”错误,应该为“第一人称视角”。
C.日军的残暴并非“骨子里的诗意”归纳错误。
D.因果关系判定错误。
)5. ①拒绝作证。
以履行国民义务为由,拒绝为中国人出庭作证。
②矛盾煎熬。
因战争与良心的冲突而备受煎熬,灵魂麻木。
③敬畏士气、诗意。
折服于不被战争毁灭的力量。
④希望和平。
关于以后和生平活的希望。
(答出一点2分,两点3分,三点5分。
)6.①回望之眼:回顾重庆的抗战历史,再现蒙难受害大事件。
②正义之眼:通过对战争的反思,表现关于正义的诉求。
③以后、和平之眼:凝视历史,面向以后,表现出对以后和平的希望。
(答出一点2分,三点6分。
)(三)有效类文本阅读(12分)7. B(B.“不仅……更”引导的两个分句逻辑顺序错误。
“笔墨心血被摧残缺坏”的冲击愈甚于拆屋被逐。
)(3分)8.CE (A项,“下诏参与”与原文不符,应是被江南总督尹继善推荐;“直接拒绝”也不符合原文,文中是依照《石头记》中一首诗来推断评论的。
B项,“一蹶不振,颓靡不堪”与原文不符。
D项,“夸张手法”与原文不符。
)(选对一项给2分。
)9. “知人论世”的念书方式,强调念书须了解作者及时期背景,而念书又能够让人更好地了解一个时期。
昆明市2017届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本试题卷共10页,22题。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卷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合乎要求的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谁是叙述者?根据一般的常识,叙述者就是那个讲故事的人。
基于这一点,过去人们常常把一篇小说的叙述者和它的作者等同起来。
例如,人们通常把《祝福》中的第一人称叙述者“我”看作是鲁迅本人。
其实,叙述者与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作者并不是一个人。
有时,在一个叙事文本中,我们可以同时发现几个叙述者,这几个叙述者的面貌各不相同.在这种情况下,要确定那一个是作者几乎是不可能的。
如英国作家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就是如此。
另外,在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中,可以有完全不同的叙述者.例如阿城的《棋王》和《孩子王》都是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但叙述者却完全不同。
即使叙述者的价值观念、情感倾向与我们了解的作者的情形大致相同,我们也不应当贸然把二者等同起来。
正如M·比尔兹利所说:“文学作品中的说话者不能与作者划等号,说话者的性格和状况只能由作品的内在证据提供,除非作者提供实在的背景或公开发表声明,将自己与叙述者联系在一起。
"但即令如此,说话人也不是作者,而是“准作者”或最好称之为“作者-叙述者”.叙述者也不是“隐含作者”。
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17届新课标高三月考卷语文试卷(六)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庸是儒家关于个人修养与社会治理的基本价值理论,亦称中庸之道。
中庸是中华民族的独特创造,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基因。
东汉郑玄说:“名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
庸,用也。
”北宋程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南宋朱熹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之名。
庸,平常也。
”归结起来,中庸是指为人居于中正之道,不偏不斜,以自然的纯正人性提高自身修养、对待万事万物。
当然,中庸思想曾被一些封建统治者篡改,强于治民,弱于治官。
但这不是中庸本身的错,而是统治者的阶级立场使然。
中庸是人们修养的一种境界。
中庸之道认为,人的修养贵在坚持,贵在严以律己,时时处处都要符合中正、中和之道。
《中庸》说:“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有志者必慎独,即便在隐微之处,仍然坚守中庸之道。
清代戴震说:“性之欲之,不可无节也;节而不过,则依乎天理。
”这是为人性中合理的欲望和需求正名。
欲望和需求只要有节制,符合中庸之道,也就符合天理大道。
严以律己是中庸的起点,一个人从自己的道德品行和精神追求出发,向内不断自省,对外持续践行信念,才有可能达到中庸境界。
中庸的枢要在于“诚”。
《中庸》认为天之所以为天,是因为天庄穆岿然,永远是诚、纯的化身。
君子应秉承天道而行。
《中庸》提出“诚”“明”之论,认为自然的“诚”“明”是天性;人为使他人明白“诚”,是教育。
天道与人性合而为一、化育相参就是“诚”。
偏于一隅,持一技之长而乐守不移的人,也可谓之“诚”。
综观《中庸》全书,“诚”就是修道“通透”之意。
通透,即达到融会贯通、炉火纯青的程度。
至诚可以精识万事万物之理。
修中庸之道达到“诚”时,自然合乎万物之道。
“谦”是中庸之德。
《中庸》最末一章着力写君子无论功劳多么大、能力多么强、至诚善意多么纯,都必须谦而又谦,只有这样才能令人信服。
云南省昆明一中高三2017届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语文5.6本试卷,150分。
考试时长12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在下列文字横线上,填入恰当文句使之与上文衔接,最好的一句是崇山峻岭,比起人来,总是高大雄伟的,人站在它面前不过是颗芝麻粒儿。
但人们总是踏山于脚下,哪怕它是高山之王——珠穆朗玛峰。
人为攀登而欣喜,_____________。
A. 因为,他们又一次用自己的坚实步履证明了人类的伟大,理想的崇高。
B. 山,却冥然不觉,没有灵性的高大,不过是一堆土石。
C. 同时,他们更深深地感谢:山,多亏您提供了大展雄姿的舞台!D.山,却缄默不语——因为它知道,衬托别人,奉献自身是光荣的。
2.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非典”的袭击非但没有使我国人民__ ,反而增强了全国人民万从一心战胜困难的凝聚力。
②到记者发稿时,在这次煤矿瓦斯爆炸事件中已有16人遇难,4人失踪,及善后工作仍在紧张有序地进行。
③是公安机关,任何公共权力部门不应该接受“具有利害关系的企业和个人”任何形式的捐助和馈赠。
A.萎缩抢救不但/也B.畏缩抢救不但/都C.畏缩营救不单/也D.萎缩营救不单/都3.下面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这篇文章介绍了该厂在困境中如何瞄准国内、外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产品结构,改变旧的经营方式,逐步摆脱困境,最终走上健康发展道路的事迹。
B.有形的围墙围住一些花,有紫藤、月季、喇叭花、圣诞红之类。
天地相连的那一道弧线,是另一重无形的围墙,也围住一些花,那些花有朵状,有片状,有红,有白,有绚烂,也有飘落。
C.鲁迅先生说的:“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血”,也正是我们崇高教师的写照。
D.金,原泛指一切金属,如“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现在专指黄金。
昆明第一中学2017届高中新课标高三第三次双基检测语文试卷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们的时代已不容置疑地进入了“数字时代”,数字技术瞬息万变,进入了我们现实的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领域。
当代影视、摄影、广告的图像泛滥所形成的“视觉文化转向”,提供给大众的视觉形象是无限复制的影像产物,从而对大众的日常生活形成包围。
消费型社会更加强化了建立在影像基础上的文化,越来越多的图像加速“挪用现实”,社会几乎被图像“绑架”。
复制技术让影像的生产和消费不仅高度繁荣,而且正越来越自主化。
传统社会,人们欣赏艺术是主体的自觉行为,在数字时代对数字技术所批量复制生产出来的视觉形象,人们是因拟像世界的围剿而不得不去关注与传播。
这些视觉形象是符号,而不是传统的艺术。
艺术审美的韵味被数字时代拟像世界的“奇观”所带来的震撼悉数替代,人们逐渐习惯于被动地被图像所逼迫,而不再有意识地、自为地去选择欣赏的对象。
随之而采的便是印时审美的冷漠与疲劳。
图像作为表述人类对自身和世界的欲望映像,强化了人类根深蒂固的囟恋情结——人类的自身经验被最大程度地转化为满足人类意愿的观看的对象。
数字时代既能生产图像,又能消解图像(泛滥的PS技术便大大提升了图像的虚拟化程度,将图像随意拼贴、篡改、美化)。
于是各类恶搞、戏仿、游戏、虚无主义、道德主题等杂糅在一起,图像的表述失去目标与信念,人成为空洞的能指。
图像和信息符号正在成为我们了解现实的主要来源。
数字时代,我们生活在一个被复制和仿造了的世界中,对真实的证明是那么不可能,因为我们所掌握的一切都只是复制品而已。
我们无时无刻不被广告、影视、信息爆炸所笼罩着,并置身于“超现实”之中:虚饰成了现实的核心,艺术因此表现为无处不在。
艺术不再是单独的、孤立的、高悬于现实之上的精致的精神活动,艺术被符号统领,泛化为日常的一种基本审美和即时审美。
数字时代,技术作为“物”的存在逻辑已经让位于“物与人相互融合”的逻辑,即技术的人文性。
云南昆明一中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试卷总分:150 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Ⅰ卷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蓬勃发展的互联网不仅为我们现有社会的转型提供了基础的物质架构,而且事实上建构了一个“超真实”的“虚拟社会”。
人们通过延伸的感官以真实的情感投入积极参与到这个新社会场景的建构之中,演绎出各种新兴的网络现象,而网络围观即是其中最常见、最有影响力的一种。
从本质上讲,网络围观是一种自发的网络群聚,是一种心灵参与的视觉围观,有时围观者的行为会延伸至现实世界。
网络围观并不是现实围观在互联网上的简单重现,它具有如下特点:一、虚拟性和自发性。
首先,网络围观具有虚拟性。
围观者没有切身的直接参与,而是以延伸的视觉和情感参与围观。
然而,这种参与通常会表现出更强烈的心灵互动,因为在网络中,围观者的内心是敞开的,想法是有形可见的(通常表现为跟帖)。
这种内心想法的可见性能够促成相同意见者的呼应和聚集,进而产生内心的认同与集体感,形成声势和舆论压力。
其次,网络围观具有自发性。
这种自发性首先源于有着围观基因的中国传统文化,正是这种文化基因为网络围观提供了心理营养和惯性,使得围观“看热闹” 成了中国的一种社会常态。
此外,网络相对安全的话语表达环境也为人们自发参与围观注入了无限的热情。
二、无组织性。
网络围观是以网络为平台的无组织群体聚合,通常一个事件就是吸引那些分散于各个节点的网民聚拢在一起的磁石,而这些围观者则如吸附在磁石上的铁屑,彼此孤立,互不相关。
这种非组织的群聚有时也会彰显出强大的力量,其原因是这种群聚中存在的多个“心理群体”面对同一事件时,常常会表现出心理和行动的高度一致性。
三、情绪性。
网络实际上为围观者提供了一个类群体场,位于这个场中的个体在心理上得到了群体的庇护,于是在网络围观中,作为个人真实情绪表现形式的肆意谩骂和苛刻嘲讽常常成为围观话语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网络围观个体的情绪性不仅会引发虚拟空间的语言暴力,有时甚至直接导致网络暴力的发生。
(新课标)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四)(扫描版)语文第四次月考试题答案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阅读(9分)1.C(A项,“进取”由“勇敢地面对现实生活”概括而来。
C项,本题考查对文章重要内容的理解。
原文中儒家思想得到快速的发展特别指出是在汉武帝时期,并且选项中强加了因果关系。
)2.A(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
原文的意思是汉朝统治者利用雕塑艺术进行宣传。
是目的决定了雕塑艺术具有传播性,而不是雕塑艺术的传播性使它起到宣传作用。
关系错位。
)3.D(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
“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完美结合”于原文无据。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4.D(A项,“只要……就”太绝对,原文为“勉强照亮”;B项,“悲观消极”理解错误,应当为“乐观、幽默”;C项,张冠李戴,争论的对象是泡利,而非科恩。
)(3分)5.①“疯狂”指的是世界充满了冲突与争端,战争威胁着人类。
②“心智健全”:指爱因斯坦呼吁世界和平;签署罗素——爱因斯坦宣言,控制核武器。
③认为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应当友好相处。
(每一点2分,答出2点即可)6.①认为世界是奇妙的,他在童年时代就对世界充满好奇,观察罗盘惊叹于场的概念。
②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仍着迷于孩童小玩具,力图解决其中的问题。
③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仍然执着于统一场论的研究。
(每一点2分,答出3点给5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7.A E(B项,“仍有动物习性”分析错误;C项,旅客们的建议并没有都“博得小说主人公感激的微笑”;D项,公司经理“善解人意,为人宽厚”,形象概括错误。
)8.①为人可靠,讲信用。
朋友托她带猴,她遵嘱购买,为猴子办理各种证件。
②易动怒,爱争辩,得理不饶人。
毫不示弱地进行争辩,听了旅客的话而勃然大怒。
③积极维护自身权益。
抗议办事员按最高项收费的标准,努力降低收费标准。
(每一点2分,答出2点即可)9.①照应小说标题。
以母猴来照应“旅途女伴”,使小说结构严谨完整。
②增强艺术效果。
小说收束急促,戛然而止,给读者留有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③突显人物形象。
突出公司经理自作高明、斤斤计较的形象特点。
④深化小说主题,问题本已解决,但经理又提出了新的区别,增强作品的讽刺意味。
(每点2分,答出3点给6分。
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10.C11.B(“擢”是升职,“黜”是免职)12.A(擒获偏将八十多人是在与王师范的战斗中)13.(1)太祖死后,杨师厚就驱逐了他军队中的将帅,并且渐渐自大傲慢难以被君王控制。
(大意3分,“崩”、“矜”各1分)(2)如今君王和臣子的名分已经确定,无缘无故改变主意,别人会说我什么呀?(大意3分,“图”、“谓”各1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14.C3分, A2分,B1分,选D、E不得分(B项王国维是近代学者。
D项“换尽天涯芳草色。
陌上深深,依旧年时辙”,是实写,其中暗含一些“理”的成分。
本词中芳草象征青春,车辙象征着离别,一个“换尽”,一个“依旧”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也是一种人生的无奈。
E项“耽”指沉溺、迷恋;在此处指停留、拖延、延误的含义。
词人感叹人生漂浮无定,人世间最伤心的事莫过于离别。
)15.①离别匆忙,想留而不得的无奈。
一曲阳关还没唱完就上路了,车轮声越来越远,很快消失,再无痕迹。
(2分)②人生无常,世事变幻难料的无奈。
芳草有荣有枯,离别的车辙依旧随处可见,皆是人生无奈。
(2分)③难以言说的无奈。
人世间种种生离死别,有的不可说,有的说也无用,徒增感慨与悲伤。
(2分)【译文】满地凝结着寒霜,像似覆上一层白雪。
人们站立在风中话别,路边的马对着残月不断嘶鸣。
送别时,《阳关》一曲犹未唱完,游人就已经渐行渐远。
咿轧的车声伴随着歌声哽噎。
春去秋来,路边的芳草已经枯黄。
道路上深深的车辙依旧没有变化。
独自感叹人生的漂浮无定。
人世间最伤心的事莫过于离别(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16.(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2)一尊还酹江月(3)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第Ⅱ卷表达题(80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17.D(五风十雨:五天一刮风,十天一下雨,形容风调雨顺,这里望文生义。
实至名归,有了真正的学识、本领或功业,自然就有声誉。
不足挂齿,事情轻微,不值一提,本意是表示说话人的谦虚,这里用错语境。
吉光片羽:神兽的一小块皮毛,比喻残存的一点历史文物,这里用错对象。
绵里藏针,比喻外貌柔和,内心刻毒,也指柔中有刚。
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
)18.A(B选项搭配不当,“距离”应该是“拉近”,而“降低”应该搭配“差距”;C选项语意矛盾,“近86%”和“86%以上”是两个不同的区间,删去“近”或“以上”;D选项滥用介词导致主语缺失,删除“使”。
)19.B20.①水从高到低流动的形态(2分);②从他们各自生存环境的地貌(2分);③用静止水面的波纹创造了水字(1分)。
21. 导语:湖南大学两本科生改写向心力定律。
(3分)评论:一点灵感,只要善于抓住并深入钻研,就能创造巨大的贡献。
因而,我们要善于抓住思维的火花,求实创造。
(针对新闻内容本身,言之成理即可)(3分)22.评分细则参照2016年高考作文阅卷标准提示:由物质丰裕与人们不适的关系展开论述,可分析感受力迟钝、承受力降低、忍耐力下降等方面。
【译文】杨师厚,颍州斤沟人。
从小侍奉河阳人李罕之,李罕之降晋时挑选他部下中的一百多精兵献给晋王,杨师厚就在名单中。
杨师厚在晋没有什么名气,后来因犯罪逃奔到梁国,梁太祖朱温任命他当宣武军押衙、曹州刺史。
梁国攻打王师范,杨师厚在临朐作战,抓住了王师范的八十多个偏将,夺取了棣州,因为有功劳被任命为齐州刺史。
梁太祖在襄阳攻打赵匡凝时派杨师厚担任先锋。
杨师厚采伐谷城西边童山上的树造了浮桥,渡过汉水,攻打赵匡凝,击败赵匡凝后,赵匡凝弃城逃跑。
杨师厚又进攻荆南,迫使赵匡凝的弟弟赵匡明逃跑。
因为立了很多功劳,被任命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刘知俊叛乱攻陷长安,刘鄩、牛存节等人攻打他,很久都没有攻下长安。
杨师厚出奇兵,从南山一侧进入长安西门,迫使守城的将领投降,于是攻下了长安城。
后晋周德威攻打晋州来策应刘知俊,杨师厚又在蒙坑击败周德威。
因为有功劳升任保义军节度使,又调任镇守宣义。
后晋史建瑭率轻兵趁夜袭击梁军,梁军大乱,太祖和杨师厚都丢弃辎重向南逃走。
太祖后来回到东都,杨师厚留下屯兵魏州。
第二年太祖被次子朱友珪杀死,朱友珪篡位自立称帝,杨师厚利用机会杀死了魏州牙将潘晏、臧延范等人,驱逐了魏州节度使罗周翰,朱友珪于是任命杨师厚担任天雄军节度使。
自从太祖与后晋在河北作战,杨师厚经常担任招讨使,率领着梁国所有的精锐部队。
太祖死后,杨师厚就驱逐了他军队中的将帅,并且渐渐自大傲慢难以被君王控制。
朱友珪暗中想要除掉杨师厚,就招杨师厚入京城商议事情。
杨师厚的属下田温等人劝他不要去,杨师厚说:“我二十年来都没有对不起朱家,现在如果不去,就会被怀疑进而惹出事情,但我很清楚皇帝的为人,即使去京城也不能拿我怎么样。
”于是带领精锐部队二万去京城朝见皇帝,把士兵留在城外,带着十多人,进宫见朱友珪。
朱友珪更加害怕,赏赐给他很多钱然后让他回去。
不久梁末帝设计讨伐朱友珪,向大臣赵岩问计,赵岩说:“这件事的成败,要看招讨使杨师厚的意思罢了,得到他的一句话来告谕禁军,我们的事立刻可以成功。
”于是末帝派遣马慎交秘密去见杨师厚,结为心腹。
师厚犹豫未决,对他的部下说:“当初郢王弑君反叛时,我没有立即讨伐。
如今君王和臣子的名分已经确定,无缘无故改变主意,别人会说我什么呀?”他的部下说“:友珪杀死君父,是天下的大恶人,均王依仗大义讨伐逆贼,这件事很容易成功。
他若一朝消灭反贼,那时你怎么办呢?”杨师厚恍然大悟,于是派他部下将军王舜贤到洛阳,和袁象先商议这件事,派朱汉宾领兵驻扎滑州接应。
末帝终于和袁象先杀了朱友珪。
末帝即帝位,首先封杨师厚为邺王,每次下诏不直呼他的名字,而以官爵号称呼他,事无巨细,必先与杨师厚商量,但是内心对杨师厚更加忌惮害怕。
不久杨师厚毒疮发作死了,末帝为此在宫中接受庆贺。
从这时开始把相州和魏州分为两个镇。
魏军大乱,由魏博带领投降了后晋,后梁次这时开始失去了河北。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