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复极综合征胸痛15例报告
- 格式:pdf
- 大小:69.93 KB
- 文档页数:1
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心电图变化特点及鉴别欧阳瑾;王冬梅;刘歌明【摘要】目的分析早期复极综合征(ERS)的心电图变化特点,探讨其临床意义及鉴别方法.方法对38例ERS的心电图及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ERS以男性多见(86.9%).其ST段抬高及高耸T波改变以V3-V5导联最为明显(85.6%),大多伴J波(88.7%),ST-T改变较恒定,运动试验可使ST段暂时回落基线.结论 ERS是一种正常变异的心电图改变,由于ERS在临床上常以胸痛为首发症状,故易造成误诊,因其表现ST段抬高易与病理性ST-T改变混淆,需结合临床病史、心电图动态观察及血清酶学改变等与急性期心肌梗死、变异型心绞痛、心包炎等病理性改变心电图鉴别.【期刊名称】《吉林医药学院学报》【年(卷),期】2006(027)004【总页数】3页(P199-201)【关键词】早期复极综合征;心电图;ST-T改变【作者】欧阳瑾;王冬梅;刘歌明【作者单位】吉林医药学院直属医院,吉林,吉林,132013;吉林医药学院直属医院,吉林,吉林,132013;吉林医药学院直属医院,吉林,吉林,132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7早期复极综合征(ERS)是一种正常变异的心电图表现,属心电图诊断。
因心电图呈现多导联ST段上抬,其中部分病人在心电图表现上易与急性期心肌梗死、变异型心绞痛、心包炎等病理性心电图改变混淆,而其在临床意义上是与器质性疾病截然不同的。
本研究通过对38例诊为ERS的病例进行回顾分析,探讨其特征,以资鉴别。
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我院2000~2005年门诊病人或健康体检者确诊为ERS者38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6例,年龄20~65岁。
有高血压5例;以心前区疼痛,胸闷不适症状就诊者12例,包括心悸、胸闷、心前区隐痛等,其中心电图首次诊断疑心肌梗死2例,变异型心绞痛3例;全部病例分别经临床病史、心肌酶学、心电图追踪、运动试验、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排除病理性ST-T改变。
早期复极综合征9例报告
王家提
【期刊名称】《临床荟萃》
【年(卷),期】1993(008)019
【摘要】早期复极综合征(简称ERS)是一种酷似心肌梗死、变异性心绞痛,然而临床意义又与之迥然不同的良性心电图改变。
是一种正常变异心电图。
近年来,随着心电图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在临床上日益广泛地应用,ERS的检出率越来越高。
1981年有人报告ERS占健康人的1%~6.1%。
由于ERS是以ST段呈“假性冠状性”抬高为主要特征的心电图改变,患者又可有胸闷、心悸等症状,故容易与心绞痛、心肌梗死等混淆。
有的学者报告ERS误诊为上述情况而留观察者占本症的77.9%。
另外ERS虽被认为是心电图的正常变异,但发现并非所有的ERS冠状动脉造影均正常,其中确有部分患者同时合并冠状动脉狭窄。
因此,熟练掌握ERS的诊断十分必要。
我科自1986年收治ERS9例,男8例,女1例;年龄2l~53岁,平均38.6岁;均无明显心血管病。
【总页数】2页(P908-909)
【作者】王家提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2.8
【相关文献】
1.预激综合征合并早期复极综合征2例报告 [J], 蒋周田;周汉力;李新姑;黄贤军
2.早期复极综合征猝死一例报告(Brugada综合征变异) [J], 陈玉珍;马维勇;郑更生
3.早期复极综合征误诊13例报告 [J], 柴国伟;贾俊玲
4.早期复极综合征胸痛15例报告 [J], 王志华
5.早期复极综合征3例报告 [J], 任国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加,表明两项指标联合,对AF 的预测更加可靠。
故对Pd 增大的患者,无论有无器质性心脏病,均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这种预测指标测定方法简单,实用性强。
诚然,如同Q Td 预测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心脏性猝死以及评价缺血性心脏病严重程度、疗效和预后等方面的价值和意义一样,Pd 的意义和临床应用在理论和方法学上仍存在许多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需要积累更多的资料和随访观察,更为客观地评价其预测价值。
参考文献1 P 波离散度1临床心电学杂志,1999,8(3):1892 Steinbery J S.Zelenkofske S ,Wong So ,et al.Value of the P -waveSingnal -averaged ECG for Predicting atrial fibrillation after cardiac surgery.Circulation ,1993,88(6):2618-26223 张建军等1当今面临的挑战—心房颤动1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1998,12(3):1204 Polychronic E ,et al.Simple electrocardiographic makers for the pre 2diction of paroxysmal idiopathic atrial fibrillation.Am Healt J.1998;135:7335 蒋金全等153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P 波离散度的临床观察1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2001,28(1):366 张录兴等1特发性阵发型心房纤颤患者P 波离散度改变的观察1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0,21(7)(收稿:2001-07-24;修回:2002-08-14)(本文编辑:何浩)早期复极综合征心前区疼痛8例报告黄泽民【关键词】 早期复极综合征 心前区疼痛[中图分类号]R541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272(2003)01-34-01 早期复极综合征(ERS )心前区疼痛随着心电图诊断标准不断完善检出率不断提高。
早期复极综合征误诊分析(附16例报告)海 霞,刘建华(内蒙古扎赉特旗人民医院儿科、麻醉科,内蒙古音德尔 137600)[摘要]目的:探讨减少早期复极综合征被误诊为其他多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的方法。
方法:总结ERS 心电图特点,进行系列心电图、心肌酶及多种心血管系统辅助检查观察。
结果:早期复极综合征的病人可以有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症状,并可见心电图ST-T改变,但是早期复极综合征ST段呈弓背向下抬高,在V2~V5导联多见,可持续抬高数天、数月之久,无心电图演变,无心肌酶学升高。
结论:早期复极综合征是较为常见的心电图正常变异,如果认真加以鉴别,可以作出正确诊断。
[关键词]早期复极综合征;心肌梗塞;变异性心绞痛;急性心包炎 [中图分类号]R540.14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4-0951(2012)18-0051-02 早期复极综合征(Early repolarization syn-drome,ERS)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心电图正常变异, 1936年由Shipley及Hallaren首次提出,其特征为心电图导联J点处ST段抬高,由于其心电图的特殊性,常易误诊为其它器质性心脏病。
为提高本征的诊断率,本文对16例ERS误诊病例加以分析、总结,探讨其误诊原因,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病例总数16例,男11例,女5例;年龄24~68岁,平均46.1岁。
16例中14例因心悸、胸痛、胸闷等症状就诊,2例于体检中发现心电图改变。
10例初诊为急性心肌梗塞,1例初诊为急性心包炎,3例初诊为变异型心绞痛。
1.2 心电图表现ST段改变:全部病例均有ST段抬高,其特点为凹面向上抬高。
其中4例(25%)表现为Ⅱ、Ⅲ、aVF导联J点处的ST段抬高0.1~0.2mV;3例(18.8%)表现为V2~V4导联J点处的ST段抬高0.1~0.3mV;2例(12.5%)表现为V2~V5导联J 点处ST段抬高0.1~0.3mV;1例(6.3%)表现为V2~V4和Ⅱ、Ⅲ、aVF导联J点处ST段抬高0.15 mV;1例(6.3%)表现为V3~V5导联和Ⅱ、Ⅲ、aVF 导联J点处ST段抬高0.2mV;1例(6.3%)表现为V3~V4导联J点处ST段抬高0.25mV;1例(6.3%)表现为Ⅱ、Ⅲ、aVF导联J点处ST段抬高0.1mV伴V4~V6导联ST段压低0.15mV;1例(6.3%)表现为V2~V4导联J点处ST段抬高6V伴Ⅱ、Ⅲ、VF导联T波倒置。
早期复极综合征41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討早期复极综合征(ERS)的误诊原因和鉴别诊断。
方法:以人群为调查对象,对确诊的ERS进行汇总分析。
结果:人群中ERS的发生率为3.4%,心电图初诊确诊率78.05%。
结论:伴发症状是导致误诊的重要原因,观察随访及相关检查有助于ERS的鉴别和确诊。
关键词早期复极综合征误诊鉴别诊断资料与方法ERS的诊断标准[1]:ST段与J点一起抬高(0.1~0.4mV),S-T段凹面向上,多伴有较高的对称性T波,R波降支终末端有切迹或粗钝。
多见于V2~V6,以V2~V3最明显,有时在Ⅱ、Ⅲ、aVF导联中也可出现。
持续时间多较长,但在心率增快时可暂时恢复正常。
一般资料:以医院门诊健康体检人群为对象,共调查1211例,确诊ERS 41例,占3.4%,其中男27例,女14例。
年龄26~57岁,平均34.68±7.26岁,26~29岁9例,30~39岁22例,40~49岁7例,50~57岁3例。
伴短阵胸痛8例,胸闷4例,心悸2例,心律失常4例。
结果心电图初诊确诊ERS32例,通过观察随访以及相关检查确诊9例,心电图初诊确诊率78.05%。
不能心电图确诊的ERS,初诊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3例,变异性心绞痛5例,急性心包炎1例。
具有临床症状的ERS,7例确诊肋间神经炎,2例确诊食管炎,1例确诊心脏神经官能症,3例无确切疾病的证据。
讨论ERS作为一种心电图变异,临床相对比较常见,文献报道以中青年人多见,健康人群中的发生率为2.5%~9.1%[2]。
本组病例平均年龄34.68±7.26岁,发生率为3.4%,与之相符。
ERS的产生与某些心肌纤维动作电位的第三相时间缩短及第三相提前有关[1]。
具有典型心电图特征者诊断不难,对于具有相应的临床表现而不完全具备特征性心电图表现者,则需观察随访以及相关检查才能正确诊断,须除外病理性S-T段抬高,与相关疾病进行鉴别,避免误诊。
本组心电图初诊确诊率为78.05%,能对大多数ERS进行正确的判断,但仍有约1/5的病例不能即时得出正确的结论。
526加强护理人员的业务训练,主动协助病人进行早期功能锻炼.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使每一个人都认识到术后病人功能锻炼必要性,帮助病人锻炼背肌做背伸活动,并指导病人做直腿抬高活动可避免神经根粘连。
护理人员应主动积极给予协助和关照病人术后34天,扶助床上坐起,搀扶下地行走,锻炼背肌做背伸活动,床上做直腿抬高活动,只有在护理人员协助和精心关照下病人对早期功能锻炼才有安全感,当病人切口疼痛明显,不能功能锻炼时不要勉强应在休息后再功能锻炼。
通过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术后早期功能锻炼,使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无一例因早期功能锻炼而发生不良后果.36例老年人鼻出血临床分析王茵中图分类号:R765.23文献标示码:B文章编号:1671-8194(2008)15-0526-01鼻出血是耳鼻咽喉科最常见的急危症之一,它既是许多疾病的一个重要症状,又是一个独立疾病。
老年人由于机体生理机能的改变,使鼻出血的诊治有其特殊性。
我院自2002年12月--2007年1月共收治36例,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36例年龄均为60岁以上,男20例,女16例,出血部位:左侧15例,右侧20例,双侧l例,鼻中隔前端出血9例,外腔顶部出血3例,鼻腔后端出血22例,部位不明2例,出血原因:高血压动脉硬化18例,鼻中隔弯曲5例。
鼻中隔糜烂2例,鼻腔肿物2例,原因不明9例。
出血时间:11月、12月、1月份20例,其余16例不均等分布在其他月份。
出血量:首次出血量约l(肛-900m l,初诊时血红蛋I兰I<1009/L20例,最低539/L.输血量:20例输血治疗200-1500m l。
1.2治疗方法主要措施为鼻腔堵塞,前鼻孔填塞10例,一次成功率900/,,一次填塞时间2-6d,平均5d。
前后鼻孔填塞22例,一次成功率74%.一次填塞时间2~7d,平均5d,鼻腔后端出血配合孟氏液填塞。
2讨论2.1出血原因鼻出血可由鼻病引起,但全身疾病引起者甚多见,在全身因素中,高血压动脉硬化为主要原因.本组高血压动脉硬化18例占50%,与国内报道资料基本一致。
早期复极综合征120例分析
王玉凤;刘玉荣
【期刊名称】《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7(018)004
【摘要】早期复极综合征(PRS)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正常心电图变异,正常人中有1%~2.5%的可以发生。
其本身并地临床意义,但在临床上易与引起心电图ST段抬高的疾病,如急性心肌梗塞(AMI),变异型心绞痛,心室壁瘤等相混淆,本组在120例病人中有28例误诊为心脏疾患,误诊率达23%,建议临床医生,尤其是心内科医生应对对PRS有所认识,以免造成误诊而增加病人的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
【总页数】3页(P257-259)
【作者】王玉凤;刘玉荣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齐齐哈尔市大田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0.41
【相关文献】
1.以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早期复极综合征23例分析 [J], 赵彩霞
2.早期复极综合征误诊2例分析 [J], 李建华
3.早期复极综合征误诊2例分析 [J], 李建华
4.早期复极综合征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1例分析 [J], 于丽霞
5.早期复极综合征4例分析 [J], 杨大俏; 徐娟; 李继慎; 汤培志; 杨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