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解一元一次方程》第一课时
- 格式:ppt
- 大小:567.00 KB
- 文档页数:11
2 求解一元一次方程第1课时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1.掌握移项变号的基本原则.2.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重点移项法则及其应用.难点理解移项的同时必须变号.一、复习导入问题1: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问题2:等式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学生举手回答,教师引入新课.二、探究新知教师:你会解方程3x+20=4x-25吗?引导学生思考:方程3x+20=4x-25的两边都有含 x的项(3x与4x)和不含字母的常数项(20与-25),怎样才能使它向x=a(常数)的形式转化呢?要求学生思考后举手回答,教师点评.教师:上述演变过程中,方程的哪些项改变了在原方程中的位置?怎样变的?改变的项有什么变化?学生思考后举手回答,教师点评,并进一步讲解:把原方程的某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种变形叫移项.课件出示问题:下列移项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1)6+x=8移项,得x=8+6;(2)3x=8-2x移项,得3x+2x=-8;(3)5x-2=3x+7移项,得5x+3x=7+2.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找出错误,并说明理由,教师点评.课件出示练习:将下列方程化为ax=b的形式.(1)2x-3=6;(2)5x=3x-1;(3)2.4y+2=-2y;(4)8-5x=x+2.学生完成后举手回答,教师点评,并进一步讲解:①移动的项要改变符号;②为了方便计算,移项通常是将未知项移到方程的左边,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使方程化为ax=b的形式.三、举例分析例1(课件出示教材第135页例1)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思考:(1)移项的根据是什么?(2)解方程中“移项”起了什么作用?学生汇报答案,教师点评.例2(课件出示教材第135页例2)指名板演,教师巡视指导,集体订正,教师再次强调移项时符号的变化.四、练习巩固教材第136页“随堂练习”.五、小结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2.什么叫移项?3.移项时应注意什么问题?六、课外作业教材第136页习题5.3第1,3题.本节课主要内容是解一元一次方程的重要步骤——移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归纳出移项的定义,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教师通过讲练结合,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移项的法则.学生对移项的掌握比较牢固,但移项时要“变号”这个问题,个别学生掌握得不够扎实,不能灵活应用,需要加强练习.在用移项解方程的过程中,教师要逐步渗透数学中变未知为已知的重要数学思想.6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A基础知识训练1.(2016•泗水期中)把-2+(+3)-(-5)+(-4)-(+3)写成省略括号和的形式,正确的是()A.-2+3-5-4-3 B.-2+3+5-4+3 C.-2+3+5+4-3 D.-2+3+5-4-3 2.(2016•大兴月考)下列各式可以写成a-b+c的是()A.a-(+b)-(+c)B.a-(+b)-(-c)C.a+(-b)+(-c) D.a+(-b)-(+c)3.(2015•沙河市期末)计算0-2+4-6+8所得的结果是()A. 4 B.-4 C. 2 D.-24.(2016•南通模拟)一天早晨的气温是-7℃,中午上升了11℃,晚上又下降了9℃,晚上的气温是()A.-5℃B.-6℃C.-7℃D.-8℃B基本技能训练1.(2016•海淀月考)式子-20-5+3+7读作()A.20,5,3,7的和B.20,5,3,7的差C.负20,负5,正3,正7的和 D.3与7的和及20与5的差2.下列计算不正确的是()A.-(-6)+(-4)=2 B.(-9)-(-4)=-5 C.-|-9|+4=13 D.-9+(-4)=-13 3.(2015•和县期中)在数1,2,3,4,…,405前分别加“+”或“-”,使所得数字之和为非负数,则所得非负数最小为()A.0 B. 1 C. 2 D. 34. (2016•项城月考)-3减去75-与35-的和的结果是 .5.规定图形表示运算a-b+c,图形表示运算x+z-y-w.则= .(直接写出答案).6.(2016•日照月考)已知|a+2|+|b-1|=0,则(a+b)-(b-a)= .7.(2016•苍山质检)某摩托车厂本周内计划每日生产300辆摩托车,由于工人实行轮休,每日上班人数不一定相等,实际每日生产量与计划量相比情况如下表(增加的车辆数为正数,减少的车辆数为负数)(1)本周三生产了摩托车辆;(2)本周总生产量与计划生产量相比,是增加还是减少?(3)产量最多的一天比产量最少的一天多生产了多少辆?8.(能力提升题)小明在电脑中设置了一个有理数的运算程序:输入数a,加*键,在输入数b,就可以得到运算:a*b=(a-b)-|b-a|.(1)求(-3)*2的值;(2)求(3*4)*(-5)的值.附答案:2.6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A基础知识训练1.【解析】选D.-2+(+3)-(-5)+(-4)-(+3)=-2+3+5-4-3.2.【解析】选B.根据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符号省略法则化简,得,A的结果为a-b-c,B的结果为a-b+c,C的结果为a-b-c,D的结果为a-b-c,3.【解析】选A.0-2+4-6+8 =0-2-6+4+8=-8+12=4,4.【解析】选A.-7+11-9=-7+11+(-9)=-5.B基本技能训练1.【解析】选C.式子-20-5+3+7读作负20,负5,正3,正7的和.2.【解析】选C.选项A、B、D的计算都正确,而-|-9|+4=-9+4=-5,不正确.3.【解析】选B.1+(2-3-4+5)+(6-7-8+9)+…(402-403-404+405)=1,4.【解析】由题意得,-3-[(75-)+(35-)]=-3-(-2)=-3+2=-1.答案:15.【解答】解:根据题意得:1-2+3+4+6-5-7=0.答案:0.6.【解析】因为|a+2|+|b-1|=0,所以a+2=0,b-1=0,即a=-2,b=1,则原式=(-2+1)-[1-(-2)]=-1-3=-4.答案:-4.7.解:(1)根据题意得:300-50-72+35=265(辆),则本周三生产了摩托车265辆;答案:265;(2)根据题意得:-50-72+35+42+10=-35(辆),则本周总生产量与计划生产量相比减少了35辆;(3)根据题意得:42-(-72)=42+72=114(辆),则产量最多的一天比产量最少的一天多生产114辆.8.解:(1)(-3)*2=(-3-2)-|2-(-3)|=-5-5=-10;(2)因为3*4=(3-4)-|4-3|=-2,(-2)*(-5)=[(-2)-(-5)]-|-5-(-2)|=0,所以(3*4)*(-5)=0.第2课时去括号【知识与技能】能运用运算律探究去括号法则,并且利用去括号法则将整式化简.【过程与方法】经过类比带有括号的有理数的运算,发现去括号时的符号变化的规律,归纳出去括号法则,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能力.【情感态度】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教学重点】去括号法则,准确应用法则将整式化简.【教学难点】括号前面是“-”号去括号时,括号内各项变号容易产生错误.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利用合并同类项可以把一个多项式化简,在实际问题中,往往列出的式子含有括号,那么该怎样化简呢?现在我们来看本章引言中的问题(3):在格尔木到拉萨路段,如果列车通过冻土地段要uh,那么它通过非冻土地段的时间为(u-0.5)h,于是,冻土地段的路程为100ukm,非冻土地段的路程为120(u-0.5)km,因此,这段铁路全长(单位:km)是100u+120(u-0.5)①冻土地段与非冻土地段相差100u-120(u-0.5)②上面的式子①、②都带有括号,它们应如何化简?思路点拨: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类比数的运算,利用分配律.学生练习、交流后,教师归纳:利用分配律,可以去括号,合并同类项,得:100u+120(u-0.5)=100u+120u+120×(-0.5)=220u-60;100u-120(u-0.5)=100u-120u-120×(-0.5)=-20u+60.我们知道,化简带有括号的整式,首先应先去括号.上面两式去括号部分变形分别为:+120(u-0.5)=+120u-60 ③-120(u-0.5)=-120u+60 ④比较③、④两式,你能发现去括号时符号变化的规律吗?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教学说明】上一栏目中问题,应鼓励学生通过观察,试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去括号法则,然后教师板书(或用屏幕)展示.【归纳结论】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正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同;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反.特别地,+(x-3)与-(x-3)可以分别看作1与-1分别乘(x-3).利用分配律,可以将式子中的括号去掉,得:+(x-3)=x-3(括号没了,括号内的每一项都没有变号)-(x-3)=-x+3(括号没了,括号内的每一项都改变了符号)去括号规律要准确理解,去括号应对括号内的每一项的符号都予考虑,做到要变都变;要不变,则每一项都不变;另外,括号内原有几项去掉括号后仍有几项.三、典例精析,掌握新知例1 化简下列各式:(教材第66页例4)(1)8a+2b+(5a-b);(2)(5a-3b)-3(a2-2b).【教学说明】讲解时,先让学生判定是哪种类型的去括号,去括号后,要不要变号,括号内的每一项原来是什么符号?去括号时,要同时去掉括号前的符号.为了防止错误,题(2)中-3(a2-2b),先把3乘到括号内,然后再去括号.解答过程按课本,可由学生口述,教师板书.例 2 两船从同一港口同时出发反向而行,甲船顺水,乙船逆水,两船在静水中的速度都是50km/h,水流速度是akm/h.(教材第67页例5)(1)2h后两船相距多远?(2)2h后甲船比乙船多航行多少千米?【教学说明】教师操作投影仪,展示例2,学生思考、小组交流,寻求解答思路.根据船顺水航行的速度=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水流速度,船逆水航行速度=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水流速度.因此,甲船速度为(50+a )km/h ,乙船速度为(50-a )km/h ,2h 后,甲船行程为2(50+a )km ,乙船行程为2(50-a )km.两船从同一港口同时出发反向而行,所以两船相距等于甲、乙两船行程之和.去括号时强调:括号内每一项都要乘以2,括号前是负因数时,去掉括号后,括号内每一项都要变号.为了防止出错,可以先用分配律将数字2与括号内的各项相乘,然后再去括号,熟练后,再省去这一步,直接去括号. 四、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2.教材第67页练习.3.一本书第一天看了x 页,第二天看的页数比第一天看的页数的2倍少25页,第三天看的比第一天看的一半多42页,已知三天刚好看完这本书.(1)用含x 的代数式表示这本书的页数; (2)当x=100,试计算这本书的页数.4.有这样一道计算题:计算(2x 3-3x 2y-2xy 2)-(x 3-2xy 2+y 3)+(-x 3+3x 2y-y 3)的值,其中x=2012,y=1.甲同学错把x=2012看成x=-2012,但计算结果仍正确,请你说说这是怎么一回事?【教学说明】本课时的内容是有关于去括号的问题,教师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向学生强调去括号时应注意符号的变化.【答案】1.(1)12x-6 (2)-5+x (3)-5a+5 (4)5y+12.解:顺风飞行4小时的行程为4(a+20)千米;逆风飞行3小时的行程为3(a-20)千米;两个行程相差4(a+20)-3(a-20)=4a+80-3a+60=(a+140)千米.3.(1)x+(2x-25)+(21x+42)=27x+17; (2)将x=100代入原式得27×100+17=367.因为化简结果与x的取值无关,所以x=2012与x=-2012对计算结果没有影响,从而结果仍正确.五、师生互动,课堂小结学生作总结后教师强调要求大家应熟记法则,并能根据法则进行去括号运算.法则顺口溜:去括号,看符号:是“+”号,不变号;是“―”号,全变号.1.布置作业:从教材习题2.2中选取.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去括号是代数式变形中的一种常用方法,去括号时,特别是括号前面是“-”号时,括号连同括号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的各项都改变符号.去括号规律可以简单记为“-”变“+”不变,要变全都变.当括号前带有数字因数时,这个数字要乘以括号内的每一项,切勿漏乘某些项.本课时教学时教师要通过对这个法则的不断强化,使学生牢牢记住变形时的符号变化.。
一元一次方程第一课时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其特点。
2. 学会列出一元一次方程。
3. 能够解一元一次方程。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感受一元一次方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探究问题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其特点。
2.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难点:1. 对一元一次方程的理解,特别是方程中的“元”的概念。
2.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和方法。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教学PPT或黑板。
2. 教学实例和练习题。
学生准备:1. 课本相关内容。
2. 笔记本和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入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 讲解概念: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解释“元”的概念。
3. 实例分析:通过实例展示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引导学生理解方程的解的意义。
4. 自主学习:学生根据课本内容,自主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5. 课堂练习:学生解答一些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1. 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
2. 找一些实际问题,列出一元一次方程并解答。
六、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看学生是否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解法,是否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整和改进,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七、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练习的情况,评价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问和解答问题,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八、板书设计: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九、教学拓展:引导学生思考:一元一次方程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可以举例说明。
十、教学资源:1. 教学PPT或黑板。
2. 课本和相关教辅材料。
3. 实际问题素材。
六、教学活动:1.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每组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列出一元一次方程并解答。
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5.2 求解一元一次方程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进一步熟悉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技能.2.在解方程的过程中分析、归纳出移项法则,并能运用这一法则解方程.3.体会学习移项法则解一元一次方程必要性,使学生在动手、独立思考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实用性.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理解移项法则,会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难点:用移项法则解方程,注意移项要变号.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四、相关资源微课《利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知识卡片《解一元一次方程(一)--移项》五、教学过程【复习回顾】复习回顾,引入新课1.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下列方程(1)x-2=8;(2)3x=2x+1.解:(1)利用等式的性质1,两边都加上2得:x-2+2=8+2.即x=10.(2)利用等式的性质1,两边都减去2x得:3x-2x=2x+1-2x.即x=10.2.比较原方程3x=2x+1与变形后的方程3x-2x=1,你又发现了什么?解:通过变形,可以简化方程,使含未知数的项与常数项分别位于方程左右两边,使方程更接近于x=a的形式.设计意图:本节直接用复习上节所学重点知识的方式导入新课,一是可以反馈学生对知识点的落实情况,二是其中的等式基本性质1就是新课中移项法则的理论依据,有一举两得的功效.【新知讲解】合作交流,探求新知探究:移项的定义及法则活动1.阅读解方程的过程:解:(1)5x-2=8,方程两边都加上2,得5x-2+2=8+2,即5x=10,即x=2.(2)7x=6x-4,方程两边都减去6x,得7x-6x=6x-6x-4,即7x-6x=-4,即x=-4.活动2.观察归纳,解答问题问题(1):分别将变化前后的两组方程进行对比,方程中哪些项改变了原来的位置?怎样变的?(可以用下图进行演示)学生很容易找到:一是项的位置发生变化(从方程的一边移到了另一边);二是项的符号发生变化(移动前后符号相反).问题(2):归纳出规律,说出这个规律产生的依据和法则.(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投影显示以下内容)移项定义:将方程中的一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变形依据:等式的基本性质1.法则:移项时必须要变号.注意:所移动的是方程中的项,并且是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而不是从方程的一边交换两项的位置.设计意图:通过“探索练习——观察归纳”的逻辑顺序,让学生经历自主观察发现规律并进行描述的过程,从而提升抽象问题的能力.活动三3: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设计意图:教师通过书写解方程的过程,可以提高学生解题的规范性.而采用框图表示解方程的过程,是为使解法中各步骤的先后顺序清晰,渗透算法程序的思想.教学中不要求学生也画框图.【典型例题】例1.解下列方程:(1)3x +3=2x +7;(2)2x +6=1.解:(1)移项,得3x -2x =7-3.合并同类项,得x =4.(2)移项,得2x =1-6.合并同类项,得2x =-5.方程两边同除以2,得x =-52. 例2.判断下列移项是否正确,正确的在题后的括号里打“√”,错误的打“×”.(1)从135x -=-得到135x -=; ( ×) (2)从173132x x -+=--得到131732x x -=--. ( √ )例3.下列方程的变形是移项的是( D ).(A )由240x +=得24x = (B )由21x x =+得21x x =+(C )由21x =-得12x =- (D )由321x x -=+得231x x -=+ 本题可以采用学生口述,教师板演的方法,因为这是解方程一节安排的第一组例题,教学时必须强调解题的规范步骤和格式,同时教师还应及时纠正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适时组织学生交流改错.例4.解方程:14x =-12x +3. 解:移项,得14x +12x =3. 合并同类项,得34x =3. 方程两边同除以34(或同乘以43),得x =4. 本题建议首先放手让学生去做.学生可能采取多种方法解答,教学时不应拘泥于教材提供的解法,只要合理都应该给予鼓励.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利用移项、合并同类项解方程的方法.【随堂练习】1.把下列方程进行移项变换2x -5=12移项2x =12+7x =-x +2移项7x + =24x =-x +10移项4x + =108x -5=3x +1移项8x + =1+-x +3=-9x +7移项-x + =7+2.解方程:(1)3x +5=4x +1;(2)9-3y =5y +5.解: (1)移项,得:3x -4x =1-5.合并同类项,得:-x =-4.系数化为1,得:x =4.(2)移项,得:-3y -5y =5-9.合并同类项,得:-8y =-4.系数化为1,得:y =12. (3)6745x x -=-移项,得6475x x -=-合并同类项,得:22x =系数化为1,得:x=1.(4)移项,得13624x y -= 合并同类项,得:164x -= 系数化为1,得:24x =-.3.下列移项对不对?如果不对,错在哪里?应当怎样改正?(1)从3x +6=0得3x =6;(2)从2x =x -1得到2x -x =1;(3)从2+x -3=2x +1得到2-3-1=2x -x ;解:(1)不对,移项要变号;应该得:3x =-6;(2)不对,不移项的部分不用变号;应该得:2x -x =-1;(3)对.4.根据下列条件列出方程,然后求出某数:(1)某数的19等于32;(2)某数的2倍比某数的5倍小24.解:(1)设某数为x,则1329x .解得x=288.(2)设某数为x,则5x-2x=24.解得x=8.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及时巩固新知识,加深对化归思想的理解.六、课堂小结1.谈谈你对解方程的认识.2.谈谈你本节课还有什么收获.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和思想方法,使学生对列方程和解方程有一个整体全面的认识,同时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七、板书设计。
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2 求解一元一次方程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进一步熟悉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技能.2.在解方程的过程中分析、归纳移项法则,并能运用这一法则解方程.3.体会解一元一次方程中的转化思想.4.通过学生观察、独立思考等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正确理解和使用移项法则.难点:能利用移项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三、教学用具电脑、多媒体、课件、教学用具等四、教学过程设计【议一议】教师活动:通过观察、归纳,发现移项法则,在应用移项法则时体验移项的优越性.问题:观察下列变形过程,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先观察,发现相同和不同之处,并说一说自己的看法.预设:把方程中的某一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动到另一边,这种变形叫做移项.【做一做】下面的移项对不对?如果不对,应怎样改正?(1)5+x=10移项得x=10+5 ;(2)6x=2x+8移项得6x=8 +2x;(3)5-2x=4-3x移项得3x-2x=4-5;(4)-2x+7=1-8x移项得-2x+8x=1-7.预设:(1)错,移项没有变号,应修改为x=10-5.(2)错,交换位置不是移项,应修改为6x-2x=8.(3)(4)都是对的.想一想:提出问题:移项时,应注意什么问题?预设:1.解下列方程:(1) 10x-3 =9 ; (2)5x-2 = 7x +8; (3)3162x x =+; (4)3513.22x x -=+解: (1) 移项,得 10x = 9+3.化简,得 10x = 12.两边同时除以10,得 x = 1.2. (2)移项,得5x-7x = 8+2.合并同类项,得 -2x = 10. 两边同时除以-2,得 x = -5. (3)移项,得316.2x x -= 合并同类项,得 116.2x -=两边同时乘以-2,得 x = -32. (4)移项,得353 1.22x x --=- 合并同类项,得 93.22x -=两边同时乘以29-,得 1.3x =-2.下面方程的解法对吗?如果不对,应怎样改正?解:移项没有变号,正确的解法:移项,得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科书第136页。
专题5.3 求解一元一次方程(一)-移项、合并同类项(知识讲解)【学习目标】1.会应用移项、合并同类项法则解一些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2.通过具体的实例感知、归纳移项法则,进一步探索方程的解法.3.进一步认识解方程的基本变形,感悟解方程过程中的转化思想.【要点梳理】移项的概念: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
特别说明:通过移项,含未知数的项与常数项分别位于方程左右两边,使方程更接近于x=a的形式。
移项、合并同类项解方程步骤:解方程的步骤及依据分别是:(1)移项(等式的性质1)(2)合并(分配律)(3)系数化为1(等式的性质2)【典型例题】知识点一、解方程1.解方程:(1)x-3=31;(2)4x=3x-5;(3)-7x=21;(4)-32x=32.【答案】(1)x=34;(2)x=-5;(3)x=-3;(4)-1.【分析】(1)(2)移项合并即可求出解;(3)(4)将x系数化为1,即可求出解.解:(1) 移项,得x=31+3,x=34;(2)移项,得4x-3x=-5,x=-5;(3) 系数化为1,得x=-3;(4)方程两边同时乘以23⎛⎫-⎪⎝⎭,得x=32×23⎛⎫-⎪⎝⎭=-1.故答案为:(1)x=34;(2)x=-5;(3)x=-3;(4)-1.【点拨】本题考查解一元一次方程,其步骤为: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将未知数系数化为1,求出解.举一反三:【变式1】 解方程(1) 4 2.5 1.515x x x -+= (2)5757x x -=+【答案】(1)5;(2)-6【分析】(1)直接合并同类项,系数化1即可解得方程;(2)利用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1即可解得方程;解:(1)4 2.5 1.515x x x -+=, 合并同类项得:315x =,系数化1得:x=5;(2)5757x x -=+, 移项得:575+7x x -=, 合并同类项得:212x -=,系数化1得:-6x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有: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1,根据方程的特点,灵活运用相应步骤解方程.【变式2】解方程:(1)36156x x -=--; (2)45173x x +=-; (3) 2.57.5516y y y --=-; (4)11481.5533z z +=-. 【答案】(1)1x =-;(2)66x =-;(3)56y =;(4)407z =- 【分析】(1)(2)(3)(4)先移项,再合并同类项,最后系数化为1即可.解:(1)移项,得36156x x +=-+.合并同类项,得99x =-.系数化为1,得1x =-.(2)移项,得41753x x -=--. 合并同类项,得1223x =-. 系数化为1,得66x =-.(3)移项,得 2.57.5165y y y --+=.合并同类项,得65y =.系数化为1,得56y =. (4)移项,得11841.5533z z -=--. 合并同类项,得7410z =-. 系数化为1,得407z =-. 【点拨】本题考查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问题,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知识点二、一元一次方程中“纠错”题2.解方程:1145155x x +=--. 佳佳的解题过程如下:解:移项,得1145155x x +=-.① 合并同类项,得34x =.①系数化为1,得43x =.① 请问佳佳的解题步骤有误吗?如果有误,从第几步开始出错的?并且将正确答案写出来.【答案】有误,从第①步开始出错的.正确的解题过程见解析【分析】根据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步骤判断即可.解:有误,从第①步开始出错的.正确的解题过程:移项,得1145155x x +=--, 合并同类项,得36x =-,系数化为1,得2x =-. 【点拨】本题考查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其步骤为: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把未知数系数化为1,求出解.举一反三:【变式1】下面是两位同学的作业.请你用曲线把出错误的步骤画出来,并把正确的写在右边.(1) 解方程: 215x x -=-+.解:215x x -=+,6x =.(2)解方程:715y y =+. 解: 71y y =+,71y y -=,61y =,16y =. 【分析】根据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进行解方程即可求解. 解:①215x x -=+ 改正:215x x +=+ 2x =(2) 71y y =+ 改正:755y y =+ 52y =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要熟练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变式2】 下面是张铭同学今天做的家庭作业:问题:将等式5x ﹣3y=4x ﹣3y 变形.解:因为5x ﹣3y=4x ﹣3y ,所以5x=4x (第一步)所以5=4(第二步) 上述过程中,第一步是怎么得到的?第二步得出错误的结论,其原因是什么?【答案】第一步是两边都加3y ,第二步错误的原因是x=0时,两边都除以x 无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等式的性质逐步分析即可,等式的基本性质1是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等式的基本性质2是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能为0),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解:第一步是根据等式的性质1,把等式的两边都加3y ,第二步根据等式的性质2可知,错误的原因是x =0时,两边都除以x 无意义.【点拨】本题考查了等式的基本性质,熟练掌握等式的2条基本性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变式3】某同学解方程52486x x -=-的过程如下,请你指出他开始出错的一步及错误的原因,并改正.解:移项,得58624x x -=--,①合并同类项,得330x -=-,①方程两边同时除以-3,得10x =.①;【答案】该同学的移项是错误的,原因见解析.【分析】根据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及移项的定义进行分析,即可得到答案.解:该同学的移项是错误的,原因是-24进行移项后符号没有改变.根据移项的定义可知,正确移项是58624x x -=-+,合并同类项,得318x -=,方程两边同时除以-3, 得6x =-.【点拨】本题考查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移项.知识点三、一元一次方程中同解原理3、已知2(26)m -与|n+2|互为相反数,则求方程m x +3n=6的解. 【答案】4x =【分析】由题意可得()22620m n -++=,然后根据非负数的性质可求出m 、n ,代入原方程后再求解方程即可.解:由题意得:()22620m n -++=,所以260,20m n -=+=,解得3,2m n ==-,则方程mx+3n=6即为366x -=,移项、合并同类项,得3x=12,系数化为1,得x=4.【点拨】本题考查了非负数的性质和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属于常考题型,正确理解题意、熟练掌握基本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举一反三:【变式1】已知关于x 的方程3x+2a =x+7,某同学在解这个方程时,不小心把右端的+7抄成了-7,解得的结果为x =2,求原来方程的解.【答案】x =9【分析】根据方程的解满足方程,可得关于a 的方程,根据解方程,可得a 的值,根据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可得答案.解:将x=2代入3x+2a=x -7,得6+2a=-5,解得a=-112. 当a=-112时,原方程为3x -11=x+7, 移项、合并同类项,得2x=18,系数化为1,得x=9,原方程的解为x=9.【点拨】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将方程的解代入方程得出a 的值是解题关键.【变式2】已知关于x 的方程130.58192x a a +=-与方程3122x x -=-的解互为相反数,求a 的值.【答案】3a =【分析】首先解得方程3122x x -=-的解,然后根据相反数的定义将方程3122x x -=-的解的相反数代入第一个方程来求a 的值即可.解:解方程3122x x -=-,得1x =-,∴方程130.58192x a a +=-的解是1x =把1x =代入130.58192x a a +=-,得130.58192a a , 解之得:3a = 【点拨】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的定义,熟悉相关性质是解题的关键.【变式3】已知关于x 的一元一次方程(m -6)x 2-2x+n=0与x -(3-x )=1的解相同,求m 、n 的值.【答案】m=6,n=4【分析】先根据等式的性质求出方程x -(3-x )=1的解;根据两个方程的解相同, 将求得的解代入到一元一次方程(m -6)x 2-2x+n=0中, 不难求出n 的值.解: 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求解方程,x -(3-x )=1, 可得x=2.因为方程(m -6)x2-2x+n=0为一元一次方程,得m -6=0,m=6,因为两方程的解相同,所以x=2也是方程(m -6)x2-2x+n=0的解.将x=2代入-2x+n=0可得: -4+n=0,解得n=4.故答案:m=6,n=4.【点拨】本题是一道关于解方程的问题, 解题的关键是求出第一个方程的解.知识点四、一元一次方程的创新题4、一般情况下a 2+b 3=a+b2+3不成立,但有些数可以使得它成立,例如:a =b =0,我们称使得a 2+b 3=a+b 2+3成立的一对数a ,b 为“相伴数对”,记为(a , b).(1)若(1 , b)是“相伴数对”,求b 的值;(2)若(m , n)是“相伴数对”,求代数式m −10n −2(5m −3n +1)的值.【答案】(1)−94;(2)-2【解析】(1)、首先根据“相伴数对”的定义列出关于b 的一元一次方程,从而求出b 的值;(2)、根据“相伴数对”的定义得出关于m 和n 的代数式,然后进行化简得出9m+4n=0,最后将所求的代数式进行化简,利用整体代入的思想进行求解.解 :(1)∵(1 , b)是“相伴数对”,∴12+b 3=1+b 2+3,解得:b =−94;(2)由(m , n)是“相伴数对”可得:m 2+n 3=m+n 2+3,则15m +10n =6m +6n ,即9m +4n =0,则原式=m −10n −10m +6n −2=−9m −4n −2=−2.举一反三:【变式1】数学课上,高老师和同学们做一个游戏:他在三张硬纸片上分别写出一个代数式,背面分别标上序号①、①、①,摆成如图所示的一个等式.然后翻开纸片①是4x 2+5x +6,翻开纸片①是-3x 2-x -2.解答下列问题:(1)求纸片①上的代数式;(2)若x 是方程2x =-x -9的解,求纸片①上代数式的值.【答案】(1)244x x ++;(2)1.【分析】(1)由①=①+①即可求解;(2)由方程2x =-x -9求出x 值,再代入纸片①上的代数式求值即可.解:(1)222456(32)44x x x x x x =+=+--=+-+①②③++,所以纸片①上的代数式为244x x ++;(2)解2x =-x -9得3x =-,将3x =-代入244x x ++得2(3)4(3)491241-+⨯-+=-+=,所以纸片①上代数式的值为1.【点拨】本题考查了整式的加减运算及代入求值,同时涉及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灵活掌握整式的加减运算是解题的关键.【变式2】下图是一个运算程序:(1)若2,3x y =-=,求m 的值;(2)若4x =,输出结果m 的值与输入y 的值相同,求y 的值.【答案】(1)-7;(2)-2 【分析】(1)根据x 、y 的值和运算程序得出3m x y =-,代入即可得出答案(2) 根据运算程序分4m >和4m ≤两种情况列出关于m 的方程,解方程即可得出y 的值解: (1)2,3x y =-=,x y ∴≤,32337m x y ∴=-=--⨯=-.(2)由己知条件可得4,x y m ==,当4m >时,由43m m +=,得2m =-,符合题意:当4m ≤时,由43m m -=得1m =,不符合题意,舍掉.2y ∴=-.【点拨】本题考查了代数式求值和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把满足条件的字母的值代入计算得到对应的代数式的值.也考查了观察图表的能力.。
七年级上册 5.2求解一元一次方程(1)一、学习目标:1.理解移项的依据.2.利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当堂检测A组:1、把方程2x-2=6-3x移项,正确的是()A.2x+3x=6-2B.2x-3x=6+2C.2x+3x=6+2D.2x-3x=6-22、下列变形正确的是()A.方程3x=4-x变形为3x-x=4B.方程2x-6= -3变形为2x= -3+6C.方程4=x=3x变形为-x-3x= -4D.方程2x+6= -3变形为2x= -3+63、解下列方程:(1)4x﹣1=2x+3 (2)x﹣2=x (3)9﹣3y=5y+5 (4)1﹣x=3﹣x.B组:4、某班同学分组参加活动,原来每组8人,后来重新编组,每组6人,这样比原来增加了2组.这个班共有多少名学生?三、课后作业A组:1、下列变形中,不正确的是()A.从x+3=6可得x=6-3B.从2x=x+1,可得x-2x=1C. 从2x=x-2,可得2x-x= -2D.从2x-4=3x+8,可得2x-3x=8+42、x=﹣1是下列哪个方程的解()A.2x﹣1=4x+3 B.3x=x+3 C.D.2(x﹣3)=33、解下列方程(1)7x=6x+4 (2) 7-2x=6(4)-3x+5=7x-4 (5)1852+=-x xB 组:4、已知x-3=4-y ,则x+y 的值是 。
5、某航空公司规定:乘坐飞机普通舱游客一人最多可免费托运20千克行李,超过部分每千克按飞机票价的1.5%购买行李票。
一名游客托运了35千克行李,机票连同行李费1323元,求该游客的机票票价。
C 组:6、小王在解关于x 的方程2a ﹣2x =15时,误将﹣2x 看作+2x ,得方程的解x =3,求原方程的解.5.2求解一元一次方程(1)答案当堂检测A 组:1、B2、C3、(1)x=2 (2)x=3 (3)21=y (4)x=-6 B 组:4、48名课后作业A 组:1、B2、C3、(1)x=4(2)21=x (3)109=x (4)x=-15 B 组:4、75、1080C 组:6、x=-3。
一元一次方程第一课时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1. 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及特点。
2.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3. 实际问题中的一元一次方程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解法及应用。
难点:一元一次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2. 运用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3. 利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直观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购物、长度测量等,引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 自主探究:让学生独立思考,总结一元一次方程的特点,如未知数、系数等。
3. 讲解与演示: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如加减法、移项等。
利用多媒体演示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过程。
4. 练习与反馈:布置一些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题目,让学生现场解答。
对学生的解答情况进行反馈,纠正错误,巩固知识点。
5. 实际问题应用: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进行解答。
如:某商品打八折后售价为120元,求原价。
6. 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解法及应用。
7.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一元一次方程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8. 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成功与不足之处,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是否适用于所有情况?2. 分析:当未知数的次数大于1时,需采用其他解方程的方法。
3. 简要介绍一元二次方程、多元方程等概念,为后续课程做铺垫。
七、课堂互动:1. 组织小组讨论:一元一次方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各小组分享实例,讨论一元一次方程在解决问题中的优势和局限。
3. 教师点评,总结一元一次方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电子备课教学设计课题 3.2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学科数学班级七(2)(3)课时 1 设计者鲍启兵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找相等关系列一元一次方程,用合并解一元一次方程了解如何通过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2、过程与方法学习分析问题找到相等关系并通过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学习和并解一元一次方程,体会到式子变形的转化作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合并”,体会到古老的代数书的“对消”和“还愿”的思想,激发数学学习的热情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找相等关系列一元一次方程,用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难点:找相等关系列方程,正确用合并解一元一次方程.三、教法(理念)设计注意学生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与他人合作中受益,学会交流,学会倾听四、教学资源准备班班通五、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师:背景资料投影展示:约公元820年,中亚细亚数学家阿尔-花拉子米写了一本代数书,重点论述怎样解方程.这本书的拉丁文译本取名为《对消与还原》.“对消”与“还原”是什么意思呢?通过下面几节课的学习讨论,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回答这个问题.二、尝试探究师:出示教材问题1.某校三年共购买计算机140台,去年购买数量是前年的2倍,今年购买的数量又是去年的2倍,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多少台计算机?分析:引导学生回忆:实际问题――→设未知数 列方程 一元一次方程问题:如何列方程?分哪些步骤?师生共同讨论分析:①设未知数:前年购买计算机x 台.②找相等关系:前年购买量+去年购买量+今年购买量=140台.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列出方程.③x +2x +4x =140.进一步提出问题:怎样解这个方程?如何将方程向x =a 的形式进行转化?学生观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将方程左边合并同类项,向x =a 的形式转化. 教师板演过程或用教材的框图表示过程.(过程略)思考:本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合并同类项起到了什么作用?学生讨论后回答.(让学生感受化归的思想)问题:对于本问题,你还有其他的方法解决吗?三、尝试运用,巩固加深教师出示教材例1.解下列方程:(1)2x -52x =6-8; (2)7x -2.5x +3x -1.5x =-15×4-6×3.师生共同解决,教师板书过程.四、练习与小结练习:课本第88页练习1.小结:谈谈你对这节课的收获.五、布置作业习题3.2第1,4,5题六、板书设计3.2解一元一次方程(一)问题:某校三年共购买计算机140台,去年购买数量是前年的2倍,今年购买的数量又是去年的2倍,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多少台计算机?例1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