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课标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 格式:doc
- 大小:86.50 KB
- 文档页数:6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6第⼆次世界⼤战的爆发教案新⼈教版1《第⼆次世界⼤战的爆发》教案⼀、教学⽬标1.知识与能⼒慕尼⿊会议;德吞并捷克;突袭波兰;⼆战全⾯爆发;奇怪的战争;德攻占北欧和包括法国在内的西欧国家,敦刻尔克撤退;法国溃败和戴⾼乐的⾃由法国运动;不列颠之战;德军侵⼊巴尔⼲;突袭苏联;⼆战扩⼤;苏联卫国战争开始;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本偷袭珍珠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
思考讨论⼆战的战争性质,学会⽤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战争性质的⽅法。
概括⼆战全⾯爆发和扩⼤的重⼤事件,提⾼归纳概括历史进程的能⼒。
2.过程与⽅法指导学⽣收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战资料及影视资料,分析历史信息,掌握⾃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法,体验学习历史的快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慕尼⿊会议是英、法牺牲⼩国以达到祸⽔东引的⽬的的⼀次⼤阴谋,英、法纵容法西斯侵略,搬起⽯头砸⾃⼰的脚,世界⼤战⾸先在帝国主义国家英、法和德、意之间全⾯爆发,英、法尝尽苦果。
德意⽇进⾏的是帝国主义的⾮正义的战争。
②⼆战初,德、意和英、法之间是帝国主义的⾮正义战争,中国等进⾏的是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战争,苏联进⾏的是反法西斯卫国战争。
让学⽣充分理解全世界⼈民团结战⽃的重要性,认识到正义的⼒量只在加强联合,才能有效地战胜邪恶势⼒,我们要确⽴为⼈类的和平和进步事业作贡献的⼈⽣理想。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战爆发前后的内容,涉及法西斯和反法西斯的⽃争,教师要启发学⽣,以法西斯的侵略为主线,分析⼆战爆发的原因。
⾄于对⼆战爆发和扩⼤的讲述,应结合法西斯势⼒的发展,搜集德国⼊侵波兰和苏联以及⽇本突袭珍珠港的历史资料,分析战争爆发和扩⼤的原因,让学⽣理解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本质。
三、教学重点1.慕尼⿊阴谋2.德国闪击波兰3.德国进攻苏联4.⽇本突袭珍珠港四、教学难点1.英法美的绥靖政策2.⼆战的全⾯爆发3.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4.⼆战规模的扩⼤五、教学准备⽼师搜集有关慕尼⿊阴谋、⼆战爆发和扩⼤等的历史资料;制作本课课件;学⽣完成本课预习,初步掌握本课基本知识。
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的原因、爆发和扩大的过程;2、了解慕尼黑阴谋和英法的“静坐战争”绥靖政策;3、了解德国突袭波兰、德军西线的进攻;4、了解苏德战争爆发;莫斯科保卫战;太平洋战争爆发;1.通过引导学生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的概括,分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必然性,培养学生概括、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及其影响的讲述、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的实质和后果。
2.通过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不断扩大的讲述、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德、意、日法西斯国家发动的;它的扩大在客观上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树立为人类和平和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慕尼黑阴谋;德国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莫斯科保卫战;珍珠港事件。
教学难点:绥靖政策的实质和危害,以及苏联在战争初期严重失利和美军在珍珠港遭受惨重损失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各位同学大家好!教师:2016年11月19日我去宜昌就医,在公交车上我发现手机被偷了。
于是我请求司机把车开到派出所去,可是我旁边的几个男女纷纷说,小偷偷完手机后早已在CBD的站点下车了,去派出所也无济于事了。
甚至有人说,又不是什么大事,别耽误大家的时间了!今天我在这里把我的经历的事讲给同学听,就是想请同学们分析一下小偷敢在大庭广众之下偷我的手机并且大摇大摆下车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分析原因,教师顺势引导:)乘客的的惧怕、冷漠,、妥协造成了小偷的张狂与肆无忌惮!人们对小偷的妥协实际上就是在姑息养奸!(过渡)今天我用自己的经历向各位同学展示了这个道理,而历史也用血淋淋的事实给我们讲述着同样的令人心痛的故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半期,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相互勾结,形成“轴心国集团”,世界笼罩在法西斯战争的阴霾之下。
教学目的一、知识目的理解:慕尼黑协定,德军闪击波兰,法国投降,德军闪击苏联,莫斯科保卫战的成功,珍珠港事件。
掌握:绥靖政策的本质和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和扩大。
二、才能目的通过考虑讨论二战的战争性质,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复杂情况下分析战争性质的才能。
概括二战全面爆发和扩大的重大事件,进步归纳概括历史进程的才能。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慕尼黑协定认识到帝国主义国家以牺牲小国的利益是一种绥靖政策,最后是自食其果,身受其害。
法西斯国家扩大侵略,促使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走向成功的重要保证。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意、日法西斯进展的是帝国主义的非正义的战争,其目的是瓜分和掠夺别国,法西斯的残暴本性得到充分暴露。
二战交战各国的人民是战争的受害者,各国人民为反对法西斯战争而进展了艰辛卓绝的英勇斗争。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慕尼黑阴谋,二战全面爆发的标志,莫斯科保卫战,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珍珠港事件。
难点:绥靖政策,德日法西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连战连捷不可一世的原因。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法西斯专政建立后,它们对世界和平的威胁主要表如今哪些方面?学生答复,老师归纳:德意日先后建立起法西斯专制统治,疯狂扩军备战,形成欧亚战争策源地。
1938年以前,德、意、日法西斯进展过哪些侵略活动?学生答复,老师归纳: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导入新课:在德意日法西斯的扩张活动中,英法美等国扮演了什么角色?〔纵容法西斯的侵略。
〕由于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行为得到英法美等国的纵容,法西斯国家,尤其是德国的侵略愈发嚣张,得寸进尺,变本加厉。
战争的乌云覆盖在整个欧洲的上空。
讲授新课:一、慕尼黑阴谋1938年,德国兵不血刃吞并奥地利,冲破了凡尔赛体系对德国的束缚,竟然没有受到英、法、美的干预。
希特勒便把侵略锋芒指向捷克斯洛伐克,以武力威胁,要求割占苏台德区。
〔提示,苏台德地区在捷克斯洛伐克的重要地位,一旦失去苏台德地区,捷克斯洛伐克就无险可守,任人宰割〕老师提问:对于希特勒试图侵占苏台德区的行动并进而占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的罪恶目的,作为捷克斯洛伐克盟友的英法采取了什么态度?他们继续采取纵容侵略的绥靖主义政策,即向德国妥协讨好,而牺牲捷克斯洛伐克。
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主要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导火索以及战争初期的主要战役。
本节课内容是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进一步延伸,对于理解20世纪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文字和数据,生动地展现了战争的全貌,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原因和过程。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识。
但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历史长河中的一段重要事件,距离现在较远,学生对其了解程度不一。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分析问题,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导火索和战争初期的主要战役,掌握战争的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树立和平、发展的观念,增强历史使命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导火索和战争初期的主要战役。
2.教学难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及其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合作探讨法等,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直观展示战争过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二战相关图片,引发学生对战争的思考,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二战爆发的背景、导火索和战争初期的主要战役。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二战爆发的原因及其影响。
4.成果展示:各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补充。
5.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二战爆发的原因和过程。
6.课堂小结: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以慕尼黑会议为例,说明绥靖政策的实质和恶劣影响。
2.简述德国进攻波兰和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等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和逐步扩大的主要事件。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理解全世界人民团结战斗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慕尼黑阴谋,二战全面爆发标志,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珍珠港事件。
难点:英法等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以及绥靖政策的实质。
【教学方法】讲述法、比较法、归纳法、图片分析法和问题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德意日法西斯的扩张活动中,英法美等国扮演了什么角色?(纵容侵略。
)由于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行为得到英法美等国的纵容,法西斯国家,尤其是德国的侵略愈发嚣张,得寸进尺,变本加厉。
战争的乌云笼罩在整个欧洲的上空。
二、自主学习,生成问题:1. 简述慕尼黑会议召开的背景、参加国及首脑、内容及后果。
2. 什么是绥靖政策?其后果如何?3. 说出二战爆发的标志及初期战况。
4. 二战的扩大标志是什么?简述其概况和影响。
三、针对问题,有效点拨:1. 慕尼黑会议(1938.9):(1)背景:希特勒上台后,大肆扩军备战,公开吞并奥地利,却没受到国际社会的有效抵抗和制裁,侵略气焰更加嚣张,又把侵略矛头指向捷克斯洛伐克;英法希望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求得一时太平。
(2)参加国及首脑:德(希特勒)、意(墨索里尼)、法(达拉第)、英(张伯伦)。
(3)内容:签署《慕尼黑协定》,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内把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
(4)后果:1939年3月,德国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
2. 绥靖政策:(1)含义: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纵容侵略,以维护自身利益,换取暂时和平与安全的政策。
(2)后果:①最大后果: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②直接后果: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被出卖,助长了法西斯侵略气焰;严重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给世界带来更大灾难;最终也损害了西方大国自身利益,以至于自食其果。
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精选教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精选教案世界上绝大部分地区和人口都被卷入了这场人类历史上空前的浩劫中!希特勒用鲜血染红了地球,世界各地的人民如果要想捍卫自己的家园,此时此刻必须怎么做?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精选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掌握:把绥靖政策推上顶峰的事件-慕尼黑会议;二战全面爆发的标志;二战中重要的战役。
2、通过自主学习使学生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3、积极参与、努力进取,通过本课学习要使学生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性和灾难性,认识到法西斯的独裁统治的反人民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二战的战争性质、二战全面爆发和扩大的重大事件教学难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大战初期欧洲许多国家败亡的原因教学工具电子白板教学过程1.情景导入教师播放影视资料《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
(教师提问)这段资料介绍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导入新课)由于德、意、日三国勾结,疯狂地对外侵略扩张,给世界和平带来了严重威胁,加速了发动侵略战争的步伐,终于导致了二战的爆发。
2.讲授新课(1)自主学习活动一: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分别探讨:慕尼黑会议、绥靖政策、二战爆发的原因、二战前欧洲、亚洲的形势。
活动二:学生进行讨论①希特勒唆使当地的纳粹党羽提出苏台德区自治的要求,接着又提出苏台德区与德国合并,捷政府拒绝了合并要求。
希特勒便在德捷边境集结军队,进行战争威胁,而对德国的侵略行为,捷、英、法分别是什么态度呢?②德、意、英、法首脑希特勒、墨索里尼、张伯伦、达拉第在德国的慕尼黑城召开会议,并签订了协定,协定的内容是什么呢?他们在没有捷克代表参加的情况下,怎样决定了捷克的命运?③英、法与捷本无利害关系,况且法还是捷的同盟国,那么,它们为什么与德、意一起策划慕尼黑阴谋,支持德占捷呢?④英法为什么要对希特勒的侵略采取绥靖政策?教师在学生讨论后,进行归纳总结,与学生达成共识。
人教版初中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教案3篇人教版初中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教案3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识:慕尼黑会议;德吞并捷克;突袭波兰;二战全面爆发;奇怪的战争;德攻占北欧和包括法国在内的西欧国家,敦刻尔克撤退;法国溃败和戴高乐的自由法国运动;不列颠之战;德军侵入巴尔干;突袭苏联;二战扩大;苏联卫国战争开始;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日本偷袭珍珠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
能力:思考讨论二战的战争性质,学会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战争性质的方法。
概括二战全面爆发和扩大的重大事件,提高归纳概括历史进程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收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二战资料及影视资料,分析历史信息,掌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法,体验学习历史的快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慕尼黑会议是英、法牺牲小国以达到祸水东引的目的的一次大阴谋,英、法纵容法西斯侵略,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世界大战首先在帝国主义国家英、法和德、意之间全面爆发,英、法尝尽苦果。
德意日进行的是帝国主义的非正义的战争。
②二战初,德、意和英、法之间是帝国主义的非正义战争,中国等进行的是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战争,苏联进行的是反法西斯卫国战争。
让学生充分理解全世界人民团结战斗的重要性,认识到正义的力量只在加强联合,才能有效地战胜邪恶势力,我们要确立为人类的和平和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难点重点:慕尼黑阴谋,法国的溃败,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难点:二战初期性质的复杂性。
教学工具多媒体工具教学过程情景导入播放影视资料《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
这段资料介绍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由于德、意、日三国勾结,疯狂地对外侵略扩张,给世界和平带来了严重威胁,加速了发动侵略战争的步伐,终于导致了二战的爆发。
一、自主学习通过刚才的阅读和之前的学习谁能告诉大家希特勒上台后吞并的第一个国家是哪个?德国吞并奥地利实际上就是向哪一条约的挑战啊?也是对当时存在的被英法所控制的所谓的维护世界和平的哪一机构的挑战啊?师:德国兵不血刃的吞并了奥地利,各国政府态度如何呢?咱们一起来读一下下面的材料:(展示材料)材料一英国首相A.N.张伯伦宣称,当德国占领奥地利时,奥无法指望其他大国的援助。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精品教案【教学目标】基础知识了解:慕尼黑协定,德军闪击波兰,法国投降,德军闪击苏联,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珍珠港事件。
掌握:绥靖政策的实质和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和扩大。
情感态度价值观唯物史观:通过慕尼黑协定认识到帝国主义国家以牺牲小国的利益是一种绥靖政策,最后是自食其果,身受其害。
法西斯国家扩大侵略,促使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
人文素养: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意、日法西斯进行的是帝国主义的非正义的战争,其目的是瓜分和掠夺别国,法西斯的残暴本性得到充分暴露。
二战交战各国的人民是战争的受害者,各国人民为反对法西斯战争而进行了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慕尼黑阴谋,二战全面爆发的标志,莫斯科保卫战,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珍珠港事件。
难点:绥靖政策,德日法西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连战连捷不可一世的原因。
【课程讲授】复习提问法西斯专政建立后,它们对世界和平的威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德意日先后建立起法西斯专制统治,疯狂扩军备战,形成欧亚战争策源地。
1938年以前,德、意、日法西斯进行过哪些侵略活动?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导入新课在德意日法西斯的扩张活动中,英法美等国扮演了什么角色?(纵容法西斯的侵略。
)由于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行为得到英法美等国的纵容,法西斯国家,尤其是德国的侵略愈发嚣张,得寸进尺,变本加厉。
战争的乌云笼罩在整个欧洲的上空。
出示内容标准:1、以慕尼黑会议为例,说明绥靖政策的实质和恶劣影响2、简述德国进攻不波兰和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等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和逐步扩大的主要事件。
明确本课学习的要点。
讲授新课一、慕尼黑阴谋1938年,德国兵不血刃吞并奥地利,冲破了凡尔赛体系对德国的束缚,竟然没有受到英、法、美的干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慕尼黑阴谋,法西斯德国吞并捷克斯洛克。
德军“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英国、法国宣而不战,德军占领包括法国在内的西欧和北欧国家,英国遭到德国飞机的轰炸这些都是推行绥靖政策的恶果。
在首相丘吉尔的号召下,英国人民坚决同法西斯战斗到底。
德军对苏联进行突然袭击,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扩大。
苏联卫国战争开始,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德军天下无敌的神话。
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等知识内容。
2、过程与方法:第一,培养学生阅读地图,提炼信息的能力。
第二,通过补充相关的历史资料,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原有认识去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三,通过巧妙设置问题创设历史情景,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交流合作查找、整理、筛选、运用各种有效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第一,英法等国纵容法西斯侵略,养虎为患,世界大战首先在帝国主义国家英、法和德、意之间全面爆发,英、法尝尽苦果,让学生体会到对待邪恶势力必须要与之斗争,不能妥协退让,不然就是助纣为虐。
第二,理解全世界人民团结战斗的重要性,认识到正义的力量只有加强联合,才能有效地战胜邪恶势力。
第三,对“和平与发展”这一永恒主题有认同感,确立为人类和平和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重点和难点:重点:以慕尼黑会议为例,认清绥靖政策的实质及恶劣影响。
简述德国进攻波兰和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等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和逐步扩大的主要事件。
难点:一是对绥靖政策的实质和危害的理解。
二是如何综合分析苏德战争苏军有效地遏止德军的原因。
英美对法西斯侵略战争的政策转变的原因。
教学方法:1、讲解法。
如讲清绥靖政策的概念时适用于此法。
2、以问题为中心,分析讨论法。
通过“激疑、“设疑”、引导并组织学生开放式讨论,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和敢于创新为目的,以学科综合来体现教学民主思想和素质教育的原则。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教案教学目的1.基础知识:慕尼黑会议及其后果;德军“闪击”波兰,二战全面爆发;“奇怪的战争;敦刻尔克撤退;法国溃败;不列颠之战;德军突袭苏联,二战扩大;莫斯科保卫战。
2.思想教育:①通过讲述,使学生认识慕尼黑阴谋是英、法牺牲小国以达到祸水东引的目的的不光彩行为。
②通过分析,使学生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意和英、法之间是帝国主义的非正义战争;中国等进行的是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战争;苏联进行的是反法西斯的卫国战争。
3.能力培养: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二战初期战争的性质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战争性质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慕尼黑会议;法国的溃败;莫斯科保卫战。
难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战争性质的复杂性。
教学方法以讲述为主的综合教学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提问:1938年以前,德、意、日法西斯进行了哪些侵略活动?英、法、美等帝国主义是怎样对待这些侵略行为的?(学生回答略)由于法西斯国家的疯狂侵略和英、法、美的纵容政策,致使局部战争演变为全面的世界性大战。
从第15课起,我们将用三节课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
(板书课题)(讲授新课)一、慕尼黑会议(板书)1938年法西斯侵略战争的乌云笼罩着欧洲。
在没有受到抵制和制裁的情况下,3月,德国吞并了奥地利。
(贴图:把地图《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欧洲》二、大战的全面爆发和初期阶段(板书)1.德军“闪击”波兰(板书)德国吞并捷后,又向波兰提出了领土要求。
它同苏联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后,于1939年9月1日“闪击”波兰。
英、法走投无路,对德宣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了。
英、法虽已对德宣战,但仍然企图怂恿德国在灭亡波兰后,进攻社会主义苏联。
因此在西线出现了面对德国23个师的兵力,英法联军110个师躲在马奇诺防线背后按兵不动的“静坐战争”。
波兰军队孤军苦战,终因弹尽援绝,20多天后华沙陷落,几天后波兰覆亡。
(贴图:在挂图上把波兰变成与德国一样的颜色)2.德国占领西欧(板书)(提问、引导讨论:德国侵占波兰后的战略目标是向东还是向西?为什么?)德国侵占波兰后,集中力量对付英法集团。
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教案一、本课教材地位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意、日法西斯进行的是帝国主义的非正义的战争,其目的是瓜分和掠夺别国,法西斯的残暴本性得到充分暴露。
二战交战各国的人民是战争的受害者,各国人民为反对法西斯战争而进行了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
二、课程标准第二次世界大战正是由法西斯轴心国挑起的,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一次大战,也是一次世界性的反法西斯战争。
三、教学目标:四、学习重点、难点重点:慕尼黑阴谋、二战全面爆发的标志、莫斯科保卫战、珍珠港事件难点:绥靖政策;英、美对法西斯侵略政策转变的原因五、教学流程设计说明(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1.播放一小段已经准备好的《珍珠港之战》的视频。
2.看完这段视频,同学们一定有好多感慨和困惑,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影片中战争的爆发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颗好奇的心来学习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具体内容。
利用视频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醒学生注意“慕尼黑协定”签订的时间、地点和主要国家。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慕尼黑阴谋1938年,德国兵不血刃吞并奥地利,冲破了凡尔赛体系对德国的束缚,竟然没有受到英、法、美的干涉。
希特勒便把侵略矛头指向捷克斯洛伐克,以武力威胁,要求割占苏台德区。
(提示,苏台德地区在捷克斯洛伐克的重要地位,一旦失去苏台德地区,捷克斯洛伐克就无险可守,任人宰割)教师提问:对于希特勒试图侵占苏台德区的行动并进而占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的罪恶目的,作为捷克斯洛伐克盟友的英法采取了什么态度?他们继续采取纵容侵略的绥靖主义政策,即向德国妥协讨好,而牺牲捷克斯洛伐克。
一方面逼捷克斯洛伐克让步,另一方面,英国首相张伯伦两次到德国,答应德国一次比一次多的领土要求。
教师提问:他们这样卑鄙无耻,目的是什么?(小结)一是自身经济地位、政治地位经一战的打击受到巨大削弱,统治集团内部一部分人谈战色变,不敢与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径针锋相对。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教学模式介绍:“传递-接受”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通过口授、板书、演示,学生则主要通过耳听、眼看、手记来完成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和学习,从而达到教学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
该模式以传授系统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为目标。
其着眼点在于充分挖掘人的记忆力、推理能力与间接经验在掌握知识方面的作用,使学生比较快速有效地掌握更多的信息量。
该模式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认为知识是教师到学生的一种单向传递的作用,非常注重教师的权威性。
设计思路说明:人教版教材分两个子目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进行介绍:慕尼黑阴谋、战争的爆发与扩大。
总体线索比较清晰。
是在讲述德意日法西斯逐渐将世界引入战争轨道,以及战争最后扩大为世界性的战争。
二战是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一场浩劫,他的爆发有很多的原因,经济危机的破坏,民主制度的脆弱,民族主义的高涨,不公平的世界格局等等,但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英法等国家的绥靖政策。
绥靖政策在慕尼黑会议当中达到了最高潮,德国步步紧逼,英法步步退让,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嚣张气焰,牺牲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
随着德军闪电攻击波兰,法西斯势力最终与世界决裂。
战争一旦开始就无法停止,日本法西斯偷袭珍珠港,将当时世界最强大的美国卷入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进一步扩大。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六课的内容,在学习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法西斯势力的猖獗后,本课继而勾勒出世界矛盾的加剧导致世界大战的爆发。
本课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慕尼黑阴谋;第二,战争的爆发和扩大。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生说出慕尼黑协定,德军闪击波兰,德军攻占北欧,敦克尔克大撤退,法国投降和“自由法国运动”,德军闪击苏联,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2.珍珠港事件等重要史实通过法西斯的反犹暴行和对外侵略扩张等史实,揭露德意日法西斯的反人类本质。
【过程与方法目标】1.运用多媒体展示文字、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了解:慕尼黑协定,德军闪击波兰,法国投降,德军闪击苏联,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珍珠港事件。
掌握:绥靖政策的实质和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和扩大。
二、能力目标通过思考讨论二战的战争性质,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复杂情况下分析战争性质的能力。
概括二战全面爆发和扩大的重大事件,提高归纳概括历史进程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慕尼黑协定认识到帝国主义国家以牺牲小国的利益是一种绥靖政策,最后是自食其果,身受其害。
法西斯国家扩大侵略,促使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意、日法西斯进行的是帝国主义的非正义的战争,其目的是瓜分和掠夺别国,法西斯的残暴本性得到充分暴露。
二战交战各国的人民是战争的受害者,各国人民为反对法西斯战争而进行了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慕尼黑阴谋,二战全面爆发的标志,莫斯科保卫战,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珍珠港事件。
难点:绥靖政策,德日法西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连战连捷不可一世的原因。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法西斯专政建立后,它们对世界和平的威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德意日先后建立起法西斯专制统治,疯狂扩军备战,形成欧亚战争策源地。
1938年以前,德、意、日法西斯进行过哪些侵略活动?学生回答,教师归纳: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导入新课:在德意日法西斯的扩张活动中,英法美等国扮演了什么角色?(纵容法西斯的侵略。
)由于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行为得到英法美等国的纵容,法西斯国家,尤其是德国的侵略愈发嚣张,得寸进尺,变本加厉。
战争的乌云笼罩在整个欧洲的上空。
讲授新课:一、慕尼黑阴谋1938年,德国兵不血刃吞并奥地利,冲破了凡尔赛体系对德国的束缚,竟然没有受到英、法、美的干涉。
希特勒便把侵略矛头指向捷克斯洛伐克,以武力威胁,要求割占苏台德区。
(提示,苏台德地区在捷克斯洛伐克的重要地位,一旦失去苏台德地区,捷克斯洛伐克就无险可守,任人宰割)教师提问:对于希特勒试图侵占苏台德区的行动并进而占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的罪恶目的,作为捷克斯洛伐克盟友的英法采取了什么态度?他们继续采取纵容侵略的绥靖主义政策,即向德国妥协讨好,而牺牲捷克斯洛伐克。
一方面逼捷克斯洛伐克让步,另一方面,英国首相张伯伦两次到德国,答应德国一次比一次多的领土要求。
教师提问:他们这样卑鄙无耻,目的是什么?小结:一是自身经济地位、政治地位经一战的打击受到巨大削弱,统治集团内部一部分人谈战色变,不敢与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径针锋相对。
二是因为他们视社会主义苏联为洪水猛兽,希望祸水东引,让德国去攻打苏联,德、苏互斗,自己坐收渔翁之利。
在这种背景下,一个暗地宰割捷克斯洛伐克的阴谋出笼了。
为解决捷克斯洛伐克问题,英、法、德、意四国在德国的慕尼黑召开会议,而当事国捷克斯洛伐克被排斥在会外。
会议签订了《慕尼黑协定》。
(提醒学生注意“慕尼黑协定”签订的时间、地点和主要国家。
)慕尼黑阴谋从狭义上讲,是指1938年,英法等国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出卖给德国的慕尼黑协定是一个大阴谋。
从广义上讲,人们把帝国主义大国为了自身利益,纵容侵略,出卖其他国家的阴险行径,统称之为慕尼黑阴谋。
慕尼黑阴谋是英法美等国对德意日法西斯侵略的纵容的延续,是绥靖政策的顶峰,它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扩张。
希特勒看到英法等国对侵略的纵容,便得寸进尺,与1939年3月吞并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
德国在较短的时间内增强了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在战略上处于更有利的地位,随即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了波兰,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英法所推行的纵容政策,不仅损坏了弱小国家,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慕尼黑阴谋二、战争的爆发和扩大1.德军突袭波兰(1939.9)英国首相张伯伦参加完慕尼黑会议回到伦敦后曾自鸣得意地称自己为欧洲带来了和平,但怎么也没料到,不足一年,《慕尼黑协定》墨迹未干,德军就在1939年9月突袭波兰,华沙陷落。
德国悍然入侵波兰,和波兰有盟约的英法此时作何反应?小结:面对法西斯德国的侵略,英法走投无路,被迫对德宣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尽管英法对德宣战,但是,英法既不在德国西线发动攻势以减轻波兰的负担,也不进行其它任何援助措施。
他们的优势兵力隐藏在坚固的工事中,按兵不动数月之久,这场战争因此也被称为“静坐战争”。
波兰人民孤军奋战,在德国闪击战的打击下,仅20多天波兰就灭亡了。
波兰人民惨遭法西斯的践踏,在整个战争中,被杀害的波兰人多达600万。
教师可展示图片和播放录像(视频:德军入侵波兰)。
德军闪击波兰教师提问:英法既然已经对德宣战,为什么坐视自己的盟友波兰灭亡呢?教师归纳:这一行径是英法纵容政策在新的历史阶段的应用。
波兰灭亡了,按照原来的设想和希特勒的宣传,英法满心以为德国法西斯会继续东进攻打苏联,可德国却把战火烧向北欧和西欧。
2.德国进攻西北欧和法国的溃败英法的绥靖政策没能避免战争,反而更迅速地把他们拖入战争的深渊。
1940年四五月间,又向欧洲北部和西部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很快占领了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直逼法比边境。
这里有一条被法国政府誉为固若金汤的马其诺防线(后附有关其诺防线的资料)。
马其诺防线再坚固,也是消极的防御体系。
法国人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德军绕过马其诺防线,攻占色当,几十万英法军队从敦刻尔克撤退至英国。
法国元气大伤失去抵抗能力,最终在1940年6月,德军沦陷巴黎,德军直接控制法国北部,南部由维希傀儡政府管辖。
拥有世界上最强大陆军的法国仅仅六个星期就宣告灭亡,西方大国推行纵容政策终自食其果,对鼓吹绥靖政策的达拉第之流无疑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3.英国坚持抗战法国投降后,德国准备大举进攻英国,为取得制空权,德军对英国实施猛烈空袭,英国军民在新任首相丘吉尔的带领下,顽强抗拒,德国入侵英国本土的计划无限期地搁浅了。
纵观西欧战事,北欧被占,法国沦陷,英国损失惨重,这是英法长期推行纵容政策的必然结果。
英国首相丘吉尔三、苏德战争的爆发1.苏德战争的爆发(1941.6)德国要独霸欧洲,还有两个障碍,分别是西边的英国和东部的苏联,在英国它碰了壁,因为空战和海战德军没有优势。
于是希特勒决定改变原来的军事部署,先攻苏联,再取英国。
从1940年秋到1941年春,德国相继侵入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和希腊五国(引导学生看地图),控制了大量人力和物力,从地理上对苏联形成包围之势,取得了战略上优势。
他狂妄地认为灭亡苏联的条件已具备,胜利指日可待了,悍然于1941年6月22日进攻苏联。
教师提问:德国突袭苏联标志着什么?教师总结:它标志着苏联卫国战争的开始,也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扩大了。
2.莫斯科保卫战德军在战争初期节节胜利,很快就推进到苏联腹地,并调集精锐部队围攻苏联首都莫斯科。
莫斯科军民在斯大林的亲自指挥下,展开了莫斯科保卫战。
莫斯科市民和红军的英勇作战确保了莫斯科屹立不倒。
这场战役是德军在大战中遭到的第一次重大失败,标志着德军闪电战的破产。
苏联红军粉碎了希特勒的军队“天下无敌”的神话,使苏联人民和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民受到了极大的鼓舞。
该战役也改变了英美对苏政策,促进了此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德军进军苏联莫斯科保卫战四、太平洋战争的爆发(1941.12)法西斯在欧洲的扩张,刺激了日本的野心。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标志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教师可让学生观看视频(偷袭珍珠港),结合教材了解珍珠港事件的全过程。
教师进一步解释:日军通过珍珠港事件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并发动了对东南亚地区的进攻。
原本中立的美国蒙受国耻,宣布参战。
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世界范围扩大。
法西斯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敌人,英美等国先后放弃绥靖政策,加入到反法西斯的行列中。
为了共同的目的,被侵略的国家日益走向联合,国际反法西斯同盟最终形成。
附资料:“马其诺”神话被打破法国战局开始后,德军节节胜利,很快就迫近了法国首都巴黎。
1940年6月14日晨,德军第18集团军一部开进巴黎,法国政府大厦上空和埃菲尔铁塔顶端升起了德军万字旗。
巴黎陷落之后,许多法国人都为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担忧。
但是,也有不少法国人仍然对战争抱以很大希望,他们寄希望于马其诺防线。
马其诺防线是法国参谋部长期苦心经营的一条坚固筑垒防线。
它始建于1929年,1940年全部竣工,耗资2000亿法郎。
整个防线上共建有5600个永久性工事。
防线以法国前陆军部长马其诺(1877—1932)的名字命名。
马其诺防线绵延于法国东部的全部国境线上。
自卢森堡附近的隆维起,经提翁维尔、维桑布尔,再循莱茵河西岸南下,经斯特拉斯堡,到瑞士边境的贝耳福,全长750余公里。
防线内密布各种大大小小的防御工事,由许多火力据点形成一个一个的防御区域。
各火力据点相互配合,组成绵密的火力封锁通道,并设置有各种防步兵和防坦克障碍物。
在主要作战方向上,还筑有堡垒据点数处,多数堡垒据点内配有75厘米火炮数门,机枪10余挺。
各种火器皆安置在可以旋转的钢塔内,可以左右旋转,侧射据点之间的死角。
据点的上面筑有钢筋水泥掩体,厚达3米。
据点四周筑有外壕,据点内部架设铁栅,以防步兵强攻。
各据点之间有地下走廊相通,可以相互支援。
在各地道中装有多道铁门,如遇火警等意外事故,铁门可自动启闭。
据点内还附设有完善的卫生设备、外科手术室和输血室等。
地下室内还有大型现代化防毒措施。
就当时来讲,马其诺防线可谓世界上工事构筑最完善、障碍设置最完备、火力配系最严密的防线之一。
因此,法国军界人士普遍认为依靠马其诺防线可以高枕无忧,万无一失。
战事爆发后,法国统帅部依然陶醉在“不可能侵入”的幻想中,他们认为只要坚守在马其诺防线内,与德军长期对峙,逐渐消耗德军兵力,就可挫其锐气,御敌于国门之外,就可赢得战争的胜利。
然而,这些只不过是法国人美好的幻想。
德国人从来就没有把马其诺防线看得那么神乎其神。
1940年6月13日,德军开始对马其诺防线发起总攻。
从比利时的阿尔隆一带突入法境的德军几乎没有遇到抵抗。
当晚,德军从左翼向凡尔登进袭,得手后直向马其诺防线的背后迂回,力图形成对马其诺防线的分割包围。
与此同时,另一路德军选择法军防御最弱的地区,在萨尔布吕肯地区向马其诺防线正面发动了攻势。
很快,德军就占领了萨尔布吕肯地区前面的全部堡垒,突破了主要防线。
德军在马其诺防线正面不断扩大突破口,把马其诺防线切成两段。
德军自西面、西北面绕到马其诺防线的背后,与正面突破东部防线的德军会合,把来不及向南撤退的法国几十万大军,包围在铁圈内。
经过7天战斗,到19日,整个马其诺防线全部被德军攻占。
50万法国守军如釜底游鱼,大部分投降,只有极少数部队逃入瑞士境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