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之死导学案06300
- 格式:doc
- 大小:59.00 KB
- 文档页数:8
【项羽之死】导学案设计人:houzhenyang 侯华峰三河三中【学习目标】①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②通过三个场面,分析人物形象,培养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③探讨项羽悲剧性格与乌江自刎的原因,并积累项羽的作文素材。
【学习方法】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学习课时】两课时【知识链接】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
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该书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公元前101年(汉武帝太初四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被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
《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学名著,列“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三千年左右的历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古代最著名的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本纪”是全书提纲,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
“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
“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
“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列传”是重要人物传记。
其中的本纪和列传是主体。
至于文章内容,《史记》的文章可分成两个部分:前面的正文是人物的生平描述,这部分皆以代表性事件或逸事衔接交杂而成;正文后面会加上作者的评论或感想,通常以“太史公曰”为起头,内容或有作者的个人经历,或有对人物的评价,或有收集资料的过程,但仍以评论题材人物的性格与行事为主,这也呼应司马迁在自序中“究天人之际”的写作目标。
《悲剧英雄——司马迁笔下项羽形象分析》导学案【学习目标】1、培养自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赏析并评价项羽的形象,培养立足文本解读文章的能力,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感知项羽的悲情英雄形象,思考其性格与命运对我们的启示。
【学习方法】自由品读文本,疏通文意,小组合作探究,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及侧面烘托的分析,感知人物性格特点,概括人物形象特征。
【学习重难点】分析鉴赏项羽的形象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一、课前预习1、复习必修一《鸿门宴》,熟读课文,梳理情节并简要概括《鸿门宴》中项羽的性格特点:2、熟读选修课文《项羽之死》并自己完成课文翻译,写在本子上。
二、导入三、赏析项羽形象(合作探究)以下是从课本《项羽之死》及《史记·项羽本纪》中节选的片段,请同学们细读文本,疏通文意,独立思考后,小组合作探究,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及侧面烘托的分析,感知项羽的性格特点,并简要概括出项羽的形象特征及塑造人物的手法。
1、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项羽性格:手法:2、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
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项羽性格:手法:3、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项羽之死》导学案教学目标: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学会交流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共同进步。
2、学习本文在矛盾中刻画人物和通过人物言行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归纳人物性格特征。
教学重难点:分析文章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归纳人物性格特征。
教学方法:诵读,合作探究,讨论教具:投影仪一、学习目标1、梳理情节,解读项羽的艺术形象2、合作学习,探究项羽之死的启示二、课前探究:讲述有关项羽的成语故事最有气魄的一句话-----<取而代之>注:秦始皇耀武扬威四处巡游,刘邦看了羡慕,说:“大丈夫当如是也!”项羽看了藐视,说:“彼可取而代也”。
只此一语,就表现出项羽的宏伟大志和英雄气概。
释义:排除别人或别人的事物而代替其位置。
最果断的战略------<先发制人> 注:项羽与叔叔项梁在选择灭秦时机时,提出“先发制人,后则为人所制”战略,果断杀死秦将举兵起义。
释义:先动手以制伏对方;先于对手采取行动以获得主动。
最能体现视死如归决心的一次战斗-----<破釜沉舟>注:与秦兵作战,"悉引兵渡河,皆沉舟,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以破秦军"。
释义: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干到底。
最有名的一把火-----<付之一炬> 注:楚霸王火烧阿房宫。
释义:一把火给烧了。
最想显"阔"的典故------<衣锦还乡>注:灭秦后有人劝项羽都(建都)关中,项羽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于是衣锦还乡了。
释义:指富贵以后穿着华丽的衣服回到故乡。
也说衣锦荣归。
最不能忍受的一次挨骂----<沐猴而冠>注:韩生建议项羽都(建都)关中,未被采纳.这个书呆子认为项羽目光太短浅,骂了一通湖北佬---“人言楚人‘沐猴而冠’。
”指猕猴戴帽,徒具人形。
比喻外表象人,实无人性。
《项羽之死》导学案,(教师版)(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项羽之死》导学案,(教师版)(人教版高二选修)1《项羽之死》导学案,(教师版)(人教版高二选修)一、导言《项羽之死》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也是中国文学中的一个经典主题。
《项羽之死》导学案的编写旨在帮助学生通过研读史料、文献,深入探究项羽之死的历史背景、原因、过程及其意义,从而认识和理解这一事件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下面将根据教材的章节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从三个方面进行导学:历史背景与原因、过程、意义。
二、历史背景与原因项羽之死发生于公元前202年汉楚交战的末期。
此时刘邦领导的汉军已经击败了楚军,并逐步占领了汉中、三秦等地。
项羽,作为楚汉战争的主将,其军队被迫撤回巴蜀,最后撤到了陈留等地。
汉军趁虚追击,项羽的军队陷入了绝境。
项羽之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项羽与刘邦之间存在着复杂的政治矛盾和竞争关系。
其次,项羽的军队困于长期作战,内部矛盾日益激化,失去了战斗力;同时,由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失误,楚军垮台在所难免。
还有项羽个人的性格和作风问题,自视甚高、行事张扬,对自己的盲目自信和自命不凡,也成为了其军败的原因之一。
三、过程项羽之死的过程可以追溯到汉楚战争的起始阶段,即项羽发动反秦义军的时期。
在此期间,项羽以策划策反和士兵的积极参与,成功地联合了南北诸侯,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但他却因商鞅改制的功劳太高,被秦始皇视为难以驾驭的政治危险人物,被贬回故乡。
公元前206年,项羽意欲东山再起,发动了反汉起义。
他以天命自居,打出几连锅不锈钢锅子极具号召力的反汉旗号,吸引了一大批反对汉朝统治的豪杰。
在反汉战争期间,项羽表现出了无人可挡的威武形象,但随着战争的进一步发展,项羽的执政能力开始受到质疑。
公元前202年,当统治天下成为唯一正义的政治宣誓时,项羽同自己的军队一起被赶上了历史的巨轮,步入了历史的前台。
公元前202年十月底,吕禄等人在陈留起了复兴楚国的反叛,项羽不得不回应。
《项羽之死》导学案学习目标: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学会交流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共同进步。
2、学习本文在矛盾中刻画人物和通过人物言行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归纳人物性格特征。
3、以读促写,通过单项训练提高议论文写作能力。
学习重难点:分析文章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归纳人物性格特征。
学习时数:三课时知识链接1、介绍作者——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
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宫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
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
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
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2、介绍《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元年,大约三千年左右的历史。
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鲁迅所说“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恰当地指出了《史记》有很大的文学成就和历史成就。
学习过程第一学时一、生字注音垓()骓()麾()能属()者田父()绐()刈()二、多音字度靡创三、理清文章思路。
1、本文多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给我们刻画项羽的性格。
文中项羽活动的主要地点有哪些?2、请同学概括这些地点发生的主要事件?四、研习第一部分1、重点字词解释壁则幸为拔盖若2、词类活用(1)项王军壁垓下(2)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3)有美人名虞3、古今异义(1)、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2)、项王泣数行下(3)、左右皆泣4、固定句式骓不逝兮可奈何5、学生诵读该段。
(1)、垓下之围这部分中包含了哪几个连续事件?(2)、四面楚歌是张良和陈平有意设计的,它的目的是让汉军夜晚唱楚地的歌谣,以瓦解楚军的士气,有没有收到预定的效果?(3)、慷慨悲歌充满了什么情绪?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4)、本段为了表现项羽多情善感的性格,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第二学时一、研习第二段1、、重点字词积累直南走父绐败北卒决死2、归纳一词多义(1)骑能属者百余人耳(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3)若属皆且为所虏(4)亡国破家相随属(5)屈平属草稿未定衡少善属文。
项羽之死的教案关于项羽之死的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项羽之死的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项羽之死的教案篇1关于项羽之死的教案项羽之死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2、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全面把握课文内容。
一、导入在《史记》这幅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中,西楚霸王项羽是最为悲壮的英雄。
和舜一样是“重瞳子”的项羽“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却最终自刎乌江,结束了自己短暂而灿烂的一生,留给人们的是无尽的惆怅和悲凉。
今天,我们一同走进《项羽之死》,走进项羽人生的最后阶段,走进项羽的内心世界,进一步完善我们对项羽的了解,丰富项羽在我们心中的形象。
进一步学习如何分析评价历史人物。
二、教师朗诵全文,学生跟读。
(有感情地朗诵,营造悲剧氛围,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
)1、结合书下注解,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设疑、解疑:通过交流、讨论,解决心中迷惑。
3、提交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三、学生小组合作,梳理知识点,解决疑难问题。
教师补充答疑。
(一)确认课文注解的重点词句(二)教师补充讲解1、项王军壁垓下:名词—动词,驻守岸土赤而壁立:名词—状语,像墙壁一样2、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情绪激昂。
3、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动。
盖,胜过、压倒、超过。
4、项王泣数行下:眼泪5、平明(平旦)天亮6、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句)译:能跟从的骑兵一百多人罢了。
7、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8、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何……为”,固定结构,由副词“何”与语气词“为”构成。
用于询问原因或反诘。
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等9、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仅仅、只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副词,竟、却卒买鱼烹食吾为若德卒鲁肃闻刘表卒若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然今卒困于此五万兵难卒合平明,汉军乃觉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项王身亦被十余创乃至东城,乃又二十八骑被闻妻言,如被冰霜家祭无忘告乃翁将军身被坚执锐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项羽之死》导学案6导学案项羽之死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客观、有创意地评价历史人物。
丰富历史知识,提高认识。
§了解楚汉相争的历史,掌握本课的故事情节,认识项羽其人。
学习方法1课前预习:解决字词、熟读课文、基本掌握课文内容、了解楚汉相争的历史。
完成学案。
2运用多媒体,师生,生生互助学习,了解项羽、正确评价项羽。
学习过程1课前预习(1)司马迁,字_____。
_____(朝代)史学家,文学家。
元封三年任太史令,后因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
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_____》。
(2)《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______,下到______太初四年约______年的历史。
(3)《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___部,也是中国第一部________通史。
鲁迅赞誉它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4)给加点的字注音王我自刎垓下乌骓麾下绐刈旗2、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用四字短语概括出课文共写了几个场面?3、合作探究:结合故事情节分析项羽的人物形象。
并谈一谈项羽悲剧性格的启示。
4、讨论:假如再给项羽一个舞台,他会成功吗?5、作业:写一段评价项羽的文字,在遵循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字数不少于400字。
资料链接:楚汉战争楚汉之争就是继中国秦末农民大起义之后,项羽和刘邦之间为争夺封建统治权力而进行的战争。
自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至汉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历时5年。
在秦末农民大起义过程中,陈胜牺牲后,项羽集团和刘邦集团成为反秦武装的两支主力。
秦二世三年(前207年)六月,项羽经破釜沉舟一役,大败秦军主力40余万,注定秦朝覆灭之势,同时却也为刘邦军入关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一)生字词垓(gdi )下骑能属(zhu )者(二)重点词语1、力拔山兮气盖世• •田父(fU )十余创(chuang)《项羽之死》导学案(教师版)编制人:阳林碧刘玲审核人:张海敏【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理解文句,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过程与方法:分析故事情节,把握项羽的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项羽深深的赞叹和惋惜Z情。
【学习重点】疏通文意,学握重点字词旬,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学习难点】分析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知识链接】一、关于作者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
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卩传。
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Z处考察风俗,釆集传说。
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Z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
太初元年,与唐都落下脚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
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
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宫刑。
出狱后任小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
人称其帖为《太史公书》。
司马迁述撰冇《报任安帖》,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二、关于《史记》《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上tr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元年,大约三千年的历史。
全帖冇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鲁迅所说“史家z绝唱,无韵z离骚”恰当地指出了《史记》有很大的历史成就和文学成就。
三、关于《项羽木纪》《项羽本纪》全而记载了项羽牛平事业的兴盛衰亡历程,其小着重描绘的是这个英雄人物在短暂而大起大落生平中的四个关键阶段:1、吴中起兵,是项羽一生事业的起点;2、巨鹿Z战是他辉煌功业的顶点;3、鸿门宴,是他生平、事业小由盛而衰的转折点;4、垓下战败自刎,是他英雄末路的终点。
清人郑板桥曾说:“《史记》一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
项羽之死导学案及答案【篇一:《项羽之死》导学案】>【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朗读课文,阅读导学案并进行勾画标记。
2、合作探究,解决疑难问题,形成文字答案。
3、认真书写,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学习目标:1、梳理文章的结构和内容,积累并掌握常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2、分析文章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归纳人物性格特征,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学习重点难点:学习多侧面展示人物性格的方法,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课前预习学案一、课前预习(一)作者司马迁(前145—前87年后),字子长,自称太史公,(朝代)夏阳人,我国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元封三年任太史令,后因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
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_____ 》。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______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______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______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传说中的______,下到______太初四年约______年的历史。
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对后世的影响极大,被鲁迅誉为“ ”。
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二)背景介绍楚汉争霸鸿门宴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楚地义军分两路攻秦。
项羽在关东歼秦军主力;刘邦乘隙攻入咸阳。
依据楚怀王“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约定,刘邦欲称王关中,派兵驻守函谷关,同时,宣布废除秦朝苛政,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
项羽破釜沉舟歼灭秦军主力,率诸侯军40万、秦军降卒20万直奔关中,中途,项羽恐秦降卒哗变,将他们全部坑杀。
元年十二月,项羽进驻鸿门,意图消灭刘邦集团,刘邦自料力量不敌,亲赴鸿门,表示诚意,动摇了项羽决心,战争没有立即爆发。
西楚霸王同年二月,项羽裂土分封18个诸侯王,恢复封建割据,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
《项羽之死》导学案高二语文组第一部分预习与存疑自学目标1、牢固掌握与司马迁、《史记》相关的文学常识;2、归纳整理所有文言基础知识,通译课文;3、初步鉴赏项羽的形象,及作者创作这一形象运用的手法技巧。
自学重点本课的文言基础知识及课文翻译。
自学难点项羽形象及作者的创作技巧。
1、知识回顾①回顾有关司马迁及其作品《史记》的文学常识。
②已学课文《鸿门宴》中项羽的性格特征。
2、精读课文①结合书下注释,精读课文,划出翻译不通的句子。
②给下列字注音:骓不逝( ) 田父绐曰“左” ( )( )项王嗔目而叱之( )( ) 扛鼎之作( ) 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 )(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自刎( )自矜功伐( ) 歌数阕( )悲歌慷慨( )项王自度不得脱( )汉军皆披靡( )辟易数里③参考翻译资料,再读课文,理解之前不会译的句子,并对照自己之前的翻译,看是否有所偏差,重新划出不能理解的地方,组内探讨。
3、基础知识归纳①重点实词及其意义(含生词、一词多义、古今、通假、活用)②重点虚词及其用法、意义③特殊句式4、项羽形象分析及作者的创作技巧鉴赏①浏览课文,以小标题形式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
②指出本文体现的项羽这一人物形象的主要性格特征,并简要分析。
③请以任何一种文体评价一下项羽,百字以内。
④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一人物的?5、本组问题汇总第二部分解惑与检测1、课堂笔记2、随堂检测1.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是( )A.①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B.①汉军至,无以.渡②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C.①骓不逝兮可奈何..②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D.①乃.令骑皆下马步行②乃.自刎而死2.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王军壁垓下壁:修筑营垒,退守B.期山东为三处期:约定C.项王身亦被十余创被:遭受D.吾为若德德:感激3.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是何楚人之多也大王来何操B. 吾为公取彼一将天之亡我,我何渡为C. 汉军不知项王所在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D. 若非吾故人乎天涯若比邻4.下面六句话分为四组,全都表现项羽“勇猛无畏”的一组是 ( )①直夜溃围南出,驰走②项王嗔目而叱之③汉军不知项王所在④复斩汉一都尉⑤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⑥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A. ①③⑤B. ②④⑥C. ①③④D. ②⑤⑥5.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大敌当前,四面楚歌,项羽面对虞姬,慷慨悲歌。
高二语文选修导学案项羽之死(教师)【学习目标】1.梳理文章的结构和内容,积累并掌握常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2.分析文章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归纳人物性格特征,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重点难点】学习多侧面展示人物性格的方法,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学法指导】1.朗读课文,阅读导学案并进行勾画标记。
2.合作探究,解决疑难问题,形成文字答案。
3.认真书写,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预习案教材助读—台前幕后,先睹为快【知识链接】1.走近作者司马迁(公元前135年—前90年),字子长,左冯翊夏扬(今陕西韩城)人,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家和文学家。
他撰写的《史记》被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因此后世尊称他为史迁,太史公。
《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一本历史著作。
《史记》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时期,共3000多年的历史。
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52万余字。
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第一部,也是最出名的纪传体通史。
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背景简介——楚汉争霸公元前207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西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本人为西楚霸王,刘邦为汉王。
刘邦多次进攻项羽都被打败,到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足以跟项羽抗衡,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
”定约后,在张良、陈平、韩信等人的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项羽突围至乌江自刎。
3.历史中的项羽西楚霸王项羽。
项羽(公元前二三二——公元前二0二),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
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领袖,著名军事家,史上最强武将!号西楚霸王。
《项羽之死》导学案制作者:吴浩杰审阅者:李彩虹学习目标:1、积累重要文言知识。
2、通过三个场面,分析刻画人物形象。
3、探讨项羽悲剧性格与乌江自刎的原因。
学习重点:1、通过三个场面,分析人物形象,培养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探讨项羽悲剧性格与乌江自刎的原因。
学习课时:一课时学习过程:一、知识链接——背景简介项羽,中国秦末反秦领袖,秦亡后自封西楚霸王。
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名籍,字羽。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九月,在吴中举兵反秦。
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大破秦军,坑杀秦降卒二十万人。
进入关中后,与刘邦明争暗斗,鸿门宴上双方暂时和解,项羽西屠咸阳,秦民大失所望。
不久,田荣、陈余、彭越等相继举兵反楚,刘邦也进逼西楚,于是爆发了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
本文记叙的是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
项羽死后,汉王刘邦以鲁公礼葬项羽于谷城。
二、检查预习(一)介绍作者——司马迁字______,_____(朝代)史学家、文学家。
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宫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_________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
该书是中国第一部_______________,记述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元年,大约三千年左右的历史。
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鲁迅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恰当地指出了《史记》有很大的文学成就和历史成就。
(二)文言知识梳理1、通假字①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乌江亭长檥.船待。
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2、古今异义①项王军壁.垓下古义:今义:②期山东..为三处古义:今义:③江东虽小,地方..千里古义:今义:④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古义:今义:⑤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古义:今义:3、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①名词作动词a.项王军壁.垓下:_________________ b.身.七十余战:_____________c.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___________ d.项王乃复引兵而东.:________ e.左.,乃陷大泽中:__________ f.马童面.之:_____________g.所击者服,未尝败北..:_________ h.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______ i.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______②名词作状语a.项王则夜.起:___________ b.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__________ c.直夜溃围南.出:__________③名词的使动用法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___________(2)动词的使动用法此天之亡.我:__________________4、一词多义(1)乃项王乃.大惊曰:__________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__________平明,汉军乃.觉之:__________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__________乃.陷大泽中:__________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__________(2)以以.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__________以.故汉追及之:_________乃分其骑以.为四队:__________ 汉军至,无以.渡:_________不忍杀之,以.赐公:__________(3)且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__________ 臣死且.不避:__________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__________ 吾今且.报府:__________5、翻译句子(1)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
龙南实验中学 高二 年级 语文 学科导学稿编写人:华文秀 审稿人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 使用时间 年 月 日课题:项羽之死【学习目标】1、梳理文章的结构和内容,积累并掌握常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2、分析文章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归纳人物性格特征,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学习重点、难点】学习多侧面展示人物性格的方法,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预习案】一、课前预习 (一)作者司马迁(前145—前87年后),字子长,自称太史公,_____ (朝代)夏阳人,我国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元封三年任太史令, 后因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
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_____ 》。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 _____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_____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______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______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______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传说中的______,下到______太初四年约______年的历史。
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 史,对后世的影响极大,被鲁迅称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二)背景介绍:楚汉争霸1鸿门宴 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楚地义军分两路攻秦。
项羽在关东歼秦军主力;刘邦乘隙攻入咸阳。
依据楚怀王“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约定,刘邦欲称王关中,派兵驻守函谷关,同时,宣布废除秦朝苛政,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
项羽破釜沉舟歼灭秦军主力,率诸侯军40万、秦军降卒20万直奔关中,中途,项羽恐秦降卒哗变,将他们全部坑杀。
元年十二月,项羽进驻鸿门,意图消灭刘邦集团,刘邦自料力量不敌,亲赴鸿门,表示诚意,动摇了项羽决心,战争没有立即爆发。
2西楚霸王 同年二月,项羽裂土分封18个诸侯王,恢复封建割据,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
封刘邦为汉中王,定都南郑,将关中分为三部,封秦降将分别为王,企图将刘邦困锁在边险地。
刘邦采纳萧何建议,还定三秦,东向以争天下的方略,忍忿前往汉中,途中烧毁所过栈道,并借此表示无东向之意,以麻痹项羽。
3战争开始五月,田荣于齐地起兵反楚,刘邦以项羽杀害楚怀王为口实,联络各地诸侯王,率联军56万攻楚,一举袭占楚都彭城。
项羽自率精兵3万疾驰南下,乘刘邦陶醉于胜利,以少胜多,大败汉军,收复彭城。
刘邦仅率数十骑突出重围,连老婆孩子都不顾,逃回荥阳。
4楚河汉界刘邦战败,诸侯纷纷背汉向楚,为摆脱被动局面,刘邦争取英布,重用韩信、彭越,从各方面联合反楚力量,有利地形,分兵扼守险要。
三年十月,韩信一反常规,背水设阵,大败赵军。
四年十一月,又大破齐、楚联军于潍水之滨,平定齐地,从东、北两面形成对楚军的战略包围态势,直接威胁楚大后方。
四年八月,楚军粮尽,划鸿沟为界,东归楚、西属汉。
四年九月,项羽遵约东撤,刘邦遂背约,向楚军突然发起战略追击,五年十月,刘邦追击楚军至河南太康南,因韩信、彭越按兵不动,未如期会师,遭楚军击,大败,被迫坚壁自守。
刘邦从张良计,分别给韩、彭割地封王。
5乌江自刎十二月,调集各路大军40万人,将10万楚军包围于垓下。
楚军兵少食尽,屡战不胜,夜闻楚歌四起,军心瓦解。
项羽率800骑突围南逃,刘邦派兵追击。
项羽逃至乌江兵败自刎。
(三)、积累与项羽有关的成语取而代之:释义;先动手以制伏对方;先于对手采取行动以获得主动。
破釜沉舟:释义: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干到底。
以一当十:释义:一个人抵挡十个人,形容勇敢善战,以少胜多。
沐猴而冠:释义:沐猴戴帽子,装成人的样子。
比喻装扮得像个人物,而实际并不像。
四面楚歌:释义:比喻四面受敌,处于孤立危急的困境。
一决雌雄:释义:即一决高下。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后比喻用假象迷惑对方以达到某种目的。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给加点字注音。
垓.下()骏马名骓.()歌数阕.()美人和.()之麾.下()溃.围()骑能属.者()田父绐.曰()刈.()旗披靡.()瞋.目()辟.()易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用四字短语概括出课文描写的三个场面。
四、文言知识一)、词类活用。
找出活用的词并解释。
(一)名词作动词1、项王军壁垓下2、项王乃复引兵而东3、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4、期山东为三处5、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二)名词作状语1.项王则夜起2.直夜溃围南出3、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二)、指出特殊句式并翻译:1、饮帐中2、项王军壁垓下3、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4、骑能属者百余人耳5、汉骑追者数千人6、然今卒困于此7、此天之亡我,8、我何渡为三)、虚词1.之常骑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2.乎汉皆以得楚乎?:3.于然今卒困于此:四)、解释加点字词1、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2、力拔.山兮气盖.世:3、项王泣.数行下:4、平明..:5、地方..千里:6、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7、我为若德.五)、找出通假字并解释1、骑皆伏曰2、乌江亭长檥船待3、辟易数十里【导学案】【合作探究】1、结合课文情节,分析项羽性格特点:(共三组完成)1)第一段垓下之围主要情节:动作描写:性格特点:2)第二、三段:东城快战主要情节:行动描写:性格特点:3)第四段:写自刎乌江主要情节:语言描写:性格性格:2、项羽该不该过江东,历来意见不一。
下列三首诗的评价一样吗?谈谈你的看法。
(共三组完成)夏日绝句(南宋)李清照题乌江亭(唐)杜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乌江亭(北宋)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课堂检测】在《鸿门宴》中,司马迁表现了项羽性格中的哪些特点?《鸿门宴》和本文对项羽的写法有什么不同?课后反思【课后检测】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垓下(ɡāi) 乌骓马(zhuī) 数阕(è) 美人和之(hè)B.麾下(huī) 五千骑(qí) 田父(fù) 斩将刈旗(yì)C.自度(duó) 能属者(zhǔ) 溃围(kuì) 瞋目叱之(chēn)D 船(yǐ) 十余创(chuànɡ) 披靡(mǐ) 怜而王我(wànɡ) 2.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直夜溃围南出 B.项王则夜起C.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D.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B.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C.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
D.我何面目见之。
4.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不利兮骓不逝逝:奔驰B.项羽乃复引兵而东引:率领C.然今卒困于此卒:却D.马童面之面:面对5.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大方,不吝啬B.骓不逝兮可奈何怎么办C.乃谓其骑曰:“何如?”怎么样D.汉军至,无以渡没有用来……的办法6.下列句子中的“乃”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A.项王乃大惊曰B.平明,汉军乃觉之C.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7.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与例句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以故汉追及之。
A.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B.及抛江过其下。
C.望尘莫及。
D.始见庐山及大孤。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项王乃复引兵而东B.项王则夜起C.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D.江东虽小……亦足王也9.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江东虽小虽然B.我何渡为语气词,呢C.项王身亦被十余创受D.吾闻汉购我头千金购买二、延伸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疲转饷。
汉王项羽相与临广武之涧而语。
项羽欲与汉王独身挑战。
汉王数项羽曰:“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于蜀汉。
罪一。
项羽矫杀卿子冠军②而自尊,罪二。
项羽已救赵,当还报,而擅劫诸侯兵入关,罪三。
怀王约入秦无暴掠,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财物,罪四。
又强杀秦降王子婴,罪五。
诈坑秦子弟新安③二十万,王其将,罪六。
项羽皆王诸将善地,而徙逐故主,令臣下争叛逆,罪七。
项羽出逐义帝彭城,自都之,夺韩王地,并王梁楚,多自予,罪八。
项羽使人阴弑义帝江南,罪九。
夫为人臣而弑其主,杀已降,为政不平,主约不信,天下所不容,大逆无道,罪十也。
吾以义兵从诸侯诛残贼,使刑余罪人击杀项羽,何苦乃与公挑战!”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
汉王伤胸,乃扪足曰:“虏中吾指!”汉王病创卧,张良强请汉王起行劳军,以安士卒,毋令楚乘胜于汉。
汉王出行军,病甚,因驰入成皋。
项羽与汉王约,中分天下,割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
项羽解而东归。
汉王欲引而西归,用留侯、陈平计,乃进兵追项羽,至阳夏南止军,与齐王信、建成侯彭越期会而击楚军。
至固陵,不会。
楚击汉军,大破之。
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
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
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
鲁为楚坚守不下。
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
遂以鲁公(项羽曾被楚怀王封为鲁公)号葬项羽毂城。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10.下面句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都相同的是()A.汉王数项羽曰范增数目项王B.汉王欲引而西归引以为流觞曲水C.汉王伤胸,乃扪足曰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D.遂以鲁公号葬项羽毂城问征夫以前路11.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全都与现代汉语相同的是()A.项羽矫杀卿子冠军而自尊悦亲戚之情话B.为政不平,主约不信所以兴怀,其致一也C.至固陵,不会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D.以为汉尽得楚地僮仆欢迎,稚子候门12.对本文内容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A.刘邦的汉军和项羽的楚军相持很久,使士兵产生了厌战的情绪,于是刘邦和项羽约定在广武涧谈判。
项羽要跟刘邦单独决一雌雄,刘邦却把项羽的所作所为归纳了十条罪状,不屑应和他的挑战。
B.项羽听了刘邦的话非常生气,趁刘邦不注意,抽出暗藏的弓箭,一箭射中了刘邦的胸部。
刘邦为了迷惑对方,假装自己伤了脚趾,并且在重伤的情况下,还去慰劳军队,鼓舞士气。
C.项羽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后,马上罢兵撤走了,而刘邦却没有遵守约定,继续进兵追击项羽,还联合其他诸侯军队共同进击楚军。
后来,终于在垓下之战中消灭了项羽。
D.项羽与刘邦在数年的楚汉之争中,互有输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