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发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障碍与对策
- 格式:doc
- 大小:172.00 KB
- 文档页数:27
住房按揭贷款证券化是⼀项结构精巧,环节复杂,参与⼈众多的⼀项⾦融创新,⼀旦某个环节发⽣问题,就有可能影响整个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开展。
⽽且在我国,由于抵押贷款⼀级市场的发育不完善、法律环境不健全、资产评级机构不规范以及⼈们的消费观念较保守等种种因素的存在,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存在着更⼤的风险,因此,在⼤规模发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之前,有必要冷静讨论⼀下其风险,做到未⾬绸缪,防患于未然。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风险分析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最主要的特点是将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可预见现⾦流的抵押贷款,转换为可以在市场上流通、容易被投资者接受的有价证券,从⽽增强了资⾦的流动性,优化了⾦融机构的资产结构,降低了商业银⾏的风险。
尽管存在诸多优越性,但由于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业务涉及到发起机构、特定⽬的机构、受托机构、服务机构、评级机构、信⽤增级提供机构、投资者等众多交易主体,交易结构复杂,风险隐蔽性强,处理不当,也会对⾦融系统的稳定性造成潜在风险。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主要具有利率风险、违约风险、提前还款风险、再投资风险、流动性风险以及交易结构风险等,这些风险中,在我国表现最突出的就是提前还款风险和违约风险。
1.提前还款风险。
提前还款是指借款⼈随时⽀付部分或全部抵押贷款的余额,这种⾏为会对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中的现⾦流产⽣重⼤影响,给贷款银⾏带来利息损失,甚⾄是改变证券的偿还期限,给投资者带来风险。
众所周知,美国在⼤规模发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之前,住房抵押贷款的提前偿付⾏为已取得丰富的经验数据,通过准确地预测,有效地规避与转移提前还款风险。
⽽我国在这⽅⾯的⼯作⼏乎为空⽩,提前偿付率根本⽆法预测。
据本⼈观察,我国居民的提前还款⾏为具有两⼤特点,⼀是对利率的变动极其敏感,主要原因是我国⽬前的住房抵押贷款绝⼤多数是浮动利率贷款,⽽且商业银⾏对提前还款⾏为仅收取象征性违约⾦或罚款,每当利率升⾼,提前还款⾏为即成倍增加;⼆是提前还款⾏为具有普遍性。
个人住房贷款证券化的现状问题及对策1. 引言1.1 个人住房贷款证券化的重要性个人住房贷款证券化是一种将个人住房贷款打包成证券进行交易的金融工具,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个人住房贷款证券化可以有效地提高金融机构的融资效率,帮助其更好地管理资金。
通过证券化,金融机构可以将资产转化为流动性更高的证券,便于转让和融资,从而为个人住房贷款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
个人住房贷款证券化还可以帮助降低金融机构的风险敞口,提高其资产负债表的质量和稳定性。
通过将个人住房贷款分散到不同的投资者手中,可以有效地降低金融机构的风险集中度,提高其抗风险能力。
个人住房贷款证券化对于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提高金融机构的竞争力。
1.2 个人住房贷款证券化的现状问题个人住房贷款证券化市场发展不平衡。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发行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主导市场,而个人住房贷款证券化市场相对落后。
这导致了市场供需不平衡,也增加了市场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个人住房贷款证券化的信用评级存在争议。
由于缺乏相关标准和统一的评价体系,个人住房贷款证券的信用评级不够准确和客观,导致投资者难以准确评估风险。
个人住房贷款证券化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健全。
现有法规对于个人住房贷款证券化的监管不够严格,导致市场存在漏洞和法律风险。
个人住房贷款证券化市场流动性不足也是一个突出问题。
市场流动性不足会使市场参与者难以获得充分的市场信息,增加投资风险。
个人住房贷款证券化市场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加强监管、完善法律法规以及提高市场透明度等措施来解决。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市场的健康发展,也增加了投资者的风险。
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改善个人住房贷款证券化市场的现状。
2. 正文2.1 现阶段个人住房贷款证券化存在的问题个人住房贷款证券化市场规模不大,发展相对滞后。
与国外相比,我国个人住房贷款证券化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市场规模较小,发展缓慢。
这导致市场流动性不足,交易不活跃,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引言: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是个人购房者支付一定比例的首期付款,再用所购买的住房作为抵押,向银行申请长期贷款,然后以分期付款的形式按月偿还本息的一种金融活动。
当借款人到期不能偿还贷款本息或违反借款合同的某些规定,贷款人有权依法处理抵押物并有优先受偿权。
处分抵押物后的价款不足以偿还贷款本息的,贷款人有权向债务人追偿,其价款超过应偿还部分,贷款人应退还抵押人。
随着近些年来我国房地产事业的迅猛发展,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成为了居民购房贷款的主要贷款方式。
加之国家的政策导向,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成为了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但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还不健全,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和漏洞,产生了一系列的贷款风险。
一、我国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发展现状目前,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在消费信贷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
有关数据显示,2000年~2005年间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余额占全国消费信贷余额比重均在74%以上,近两年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余额占全国消费信贷余额比重再创新高,08年已超过82%。
另据笔者了解,在江西省某县建设银行,这个比重甚至达到了90%以上,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在该行占到了极大的比重。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在近些年无论是在增长速度上还是在总量上每年均发展迅速。
但伴随着我国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余额快速增加,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不良率也开始不断上升,2002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平均不良贷款率在1%左右,到2004年底,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不良贷款率达到1.5%左右,从07年开始,不良贷款率有所回落,近两年来大概为1%左右。
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风险分析1.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风险中最基本最直接的风险。
信用风险一般包括以下几种形式:(1)被迫违约。
被迫违约是指借款人在购买房产后,由于家庭、工作、收入、健康等因素的变化,导致实际支付能力下降,无法继续正常向商业银行按照规定还本付息,被迫对个人住房贷款合同进行违约的行为。
对我国实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障碍的分析【摘要】: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是一种重要的金融手段,可以有效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和经济的稳定。
我国实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依然存在着一些障碍。
本文从现状分析、障碍因素分析和对策建议三个方面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目前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市场规模虽然不断扩大,但面临着信用风险高、法律法规不完善等问题。
为解决这些障碍,本文提出了加强风险管理、健全法律制度和建立统一的监管机制等对策建议。
通过对我国实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障碍进行分析和研究,可以为我国住房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参考,并推动其健康发展。
【关键词】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我国、障碍、分析、现状、因素、对策、建议、引言、结论1. 引言1.1 引言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是一种利用抵押贷款资产进行证券化发行的金融工具,通过将抵押贷款转化为证券,可以提高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降低资金成本,促进住房市场稳定和发展。
在我国实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障碍和困难。
本文将从现状分析、障碍因素分析和对策建议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解决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面临的问题提供参考和建议。
在进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时,我国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障碍。
我国住房市场存在着较为复杂的产权和法律环境,抵押贷款的合规性和流转难度较大;资产质量和风险评估体系不完善,导致投资者对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缺乏信心;监管政策不够明确和完善,也制约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市场的发展。
面对这些障碍,我们需要加强监管政策的完善和执行力度,建立健全的资产质量和风险评估体系,加强合作与沟通,促进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市场的健康发展。
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和探讨,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推动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壮大。
2. 正文2.1 现状分析1.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是指将住房抵押贷款通过发行证券的形式进行配置和流通。
我国于2005年开始实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但整体发展进展较缓慢。
我国房地产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房地产是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其发展对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金融体系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包括金融风险隐患、金融服务不足、金融监管滞后等。
针对这些问题,有必要深入分析并提出改革建议,推动我国房地产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
一、存在的问题1. 风险隐患突出。
房地产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联系密切,一旦遇到不良影响,将对金融系统及整个经济带来严重冲击。
目前,房地产贷款占总贷款的比重较高,房地产市场波动将引发金融风险隐患。
2. 金融服务不足。
相对于房地产市场的需求量,目前金融机构提供的房地产金融服务不足,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金融机构对于房地产开发商的信贷条件也比较严格,使其难以获得融资支持。
3. 金融监管滞后。
房地产金融体系在监管方面存在滞后的现象,一方面是由于金融监管的区域性和单一性,难以全面监控整个房地产金融市场的风险;另一方面是由于监管政策的不足,导致房地产金融市场的乱象无法被有效规范。
二、建议1. 完善风险防范机制。
加强房地产金融市场的监管,建立健全的风险防范体系,提高金融机构对房地产融资的风险认识和管控水平,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
2. 拓展金融服务。
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房地产市场的金融支持力度,完善房地产金融产品,提高融资渠道多元化,以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
3. 加强金融监管。
加强对房地产金融市场的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房地产金融市场的监测和警示,及时发现并规范市场的不正常波动。
4. 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完善。
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对房地产金融市场的监管力度,依法约束金融机构和房地产开发商的行为,规范市场秩序,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5. 完善金融服务机制。
深入实施金融服务“放管服”改革,大力发展房地产金融服务创新,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满足广大市场主体和居民的金融需求。
充分发挥房地产金融的支持作用,将有助于调整我国经济结构,提高金融服务效率,服务于市场主体需求,保持金融市场稳定,促进我国房地产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浅谈房地产抵押贷款评估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近些年来,伴随着经济的改革,我国房地产行业的蓬勃发展,同时房地产抵押贷款逐渐增加,已成为企业及个人在各商业银行担保贷款中举足轻重的部分,而房地产抵押估价结果是各商业银行给贷款方提供贷款额度的重要依据,因此房地产抵押估价是否客观公正,关系到金融机构、借款人(抵押人)及评估机构的切身利益,房地产抵押贷款评估也变得十分重要,但我国房地产评估行业尚处于发展的阶段,在房地产抵押评估的同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又会或多或少的影响房地产抵押贷款的风险,因此解决房地产抵押贷款评估的问题,将会利于房地产抵押的发展.本文首先阐述房地产抵押贷款评估概念的基础,房地产抵押贷款的基本评估方法及各方法的使用范围,然后在此基础上叙述从各方面分析目前房地产抵押贷款评估中存在的主要风险及产生的原因,然后提出在房地产抵押贷款评估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针对其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有效可行的措施,以此来防范房地产抵押估价风险及房地产抵押贷款风险,促进我国房地产估价业和房地产金融业的良性可循环发展。
关键词:房地产抵押;抵押估价;估价人员;金融风险Abstract:In recent years,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reform, China’s real estate industry, and real estate mortgage loans increased gradually,has become the play a decisive role in the commercial bank loan guarantees in the part of the enterprise and individual, and real estate mortgage appraisal results is the commercial banks for loans to provide an important basis for the amount of the loan, so real real estate mortgage appraisal is an objective and fair,to financial institutions,the borrower (collateral) and assessment agencies' vital interests,real estate mortgage loan evaluation has become very important,but the real estate industry evaluation of China real is still in the development stage, at the same time assessment of the real estate mortgage exist a series of problems, the risk of these the problem will be real estatemortgages more or less affected, so to solve the real estate mortgage assessment of the problem, will be conduciv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al estate mortgage。
2004年11月学术交流Nov.,2004总第128期第11期Academic Exchange Serial No.128No.11我国推行住宅抵押贷款证券化问题分析张奎燕(浙江财经学院经贸学院,浙江杭州310012)[摘要]目前,在我国推行住宅抵押贷款证券化存在着抵押贷款规模过小、房地产开发融资渠道不宽、商业银行积极性不高、信用制度不健全、法律环境不完善等问题。
我国还不具备大规模推广住宅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条件。
[关键词]住宅抵押贷款;证券化;房地产业[中图分类号]F830.5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284(2004)11-0074-04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金融业出现了许多制度创新的亮点,其中之一就是以住宅抵押贷款证券化(MBS)为源头的资产证券化。
它不仅深刻地改变着美国等许多国家金融业的发展历程,引发出一系列的制度创新、市场创新与技术创新,并且在我国也日益受到各方人士的关注,成为一项在我国呼之欲出的金融创新。
住宅抵押贷款证券化(M B S)是指金融机构将其创造的房地产抵押贷款作为担保、自行组合并包装后发行证券或直接转售给其他金融机构后再发行证券的过程及其机制,它包含机构参与、交易行为、工具创新和市场创造等诸多内容,是以市场中介为基础的金融工具的创新。
住宅抵押贷款证券化实际上等于把不能分割的房地产变成可分割的财产,把不可移动的房地产转化为可流通转让的有价证券。
住宅抵押贷款证券化是房地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发达国家房地产证券化的理论基本趋于成熟,我国的研究虽然探索了近10年,已经出版一些专著,在核心期刊上也有2000多篇相关文章刊出,研究的问题大体分三个方面:一是介绍国外房地产证券化研究的现状及国外住宅抵押贷款证券化模式;二是借鉴方面的研究;三是在我国的可行性研究。
例如:住宅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试点方案正在国内一些地方开始研讨。
其中,以广州与深圳为先。
学术界也掀起了对住宅抵押贷款证券化(MBS)的理论探讨,包括MB S应设立的机构、参与MBS的各类金融机构的角色定位与界定、我国MBS应采取的模式、政府的作用等多方面问题。
一、我国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的现状我国自1987年开展住房抵押贷款以来,居民住房抵押贷款额度不断增加,居民购买商品住房逐年增多。
如今“要买房,找银行”已成为大多数中国老百姓所熟知的口号了。
人们在茶余饭后随便翻开一张报纸,就可以看到许多漂亮的房地产广告都标注着“首付20%即可入住”、“ΧΧ银行提供X年按揭”等极富煽动性的语句。
这些关于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条件,对于刚刚跨入商品住房市场的中国老百姓来说,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可以预见,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居民住房信贷会有一定的发展,居民购房热情也会不断升温。
然而,目前我国个人住房消费信贷发展迟缓,发展规模较小且地域分布极不平衡,多局限于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城市和居民收入较高的中小城市。
可见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发展还远远没有达到国家所期望的程度。
据统计,截至1998年底,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高达亿元,比1997年增长了%。
其中,定期储蓄增加了亿元,比1997年多增亿元,与此同时,我国的商品住房空置量也在成倍增长。
从以上数据我们不免发出疑问,为什么巨大的储蓄存款却消化不掉这些空置商品住房呢?是不是由于我国的商品住房市场已饱和,居民都不需要买房了呢?当然不是。
目前,我国人均居住面积还很低,还有300多万户住房困难户,其人均居住面积不足4平方米。
1996年,建设部把原先制定的2000年城镇人均居住面积8平方米调整为平方米,使用面积改为15-18平方米。
我国目前的实际状况与这一目标还差了一大截。
据有关资料显示,要达到这一目标,现有的商品住房空置量仍不能满足需要,城镇每年至少要新建住宅3亿平方米,农村至少要新建住宅5-6亿平方米。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商品住房空置量逐年递增的呢?很多人都认为是房价太高,人们一时无法凑出那么多钱来。
于是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政策就应运而生了,这一政策主要是针对近6万亿元的居民储蓄存款并不是普通老百姓平均拥有的,其中的70%部分只由30%的人拥有的状况提出来的。
目录第1章绪论 (1)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1.2 研究思路 (1)第2章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概述 (2)2.1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概念 (2)2.2 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发展 (2)2.3 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特点 (3)2.3.1政府对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积极干预和扶持 (3)2.3.2政府性住宅金融机构和商业性住宅金融机构分工协作 (4)2.3.3信用增强和评级机构发展成熟 (4)2.4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运作 (4)2.4.1确定证券化资产,组成资产池 (5)2.4.2设立特殊目的机构 (5)2.4.3 SPV购买贷款组合,实现贷款组合的真实出售 (5)2.4.4信用增级与信用评级 (6)2.4.5住房抵押贷款证券的销售 (6)2.4.6住房抵押贷款证券的后期管理 (6)第3章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发展 (8)3.1 国内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发展进程 (8)3.2 建设银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实践 (9)3.2.1“建元2005-l”的发行情况 (9)3.2.2“建元2007-l”的发行情况 (9)3.3 国内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特点 (10)3.3.1以信托方式实现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 (10)3.3.2机构投资者类型较为单一 (10)3.3.3信用增级形式灵活,政府不提供担保 (10)3.4 我国发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作用及意义 (11)3.4.1有利于商业银行业务的发展 (11)3.4.2有利于完善金融体系 (11)3.4.3有利于促进房地产行业的发展 (12)第4章我国发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障碍因素 (13)4.1 商业银行缺乏积极性 (13)4.2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一级市场不完善 (13)4.2.1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发展迅速但规模不大 (13)4.2.2缺乏完善的个人信用登记制度 (14)4.2.3信用增级困难 (14)4.2.4房屋产权不清晰 (14)4.3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二级市场不完善 (15)4.3.1机构投资者缺位导致二级市场交易冷淡 (15)4.3.2缺乏完善的中介服务机构和专业人才 (15)4.4 制度和法律障碍 (16)4.4.1SPV设立的障碍 (16)4.4.2会计制度和税收制度的障碍 (16)4.4.3抵押物处置难和抵押权转移的法律障碍问题 (17)第5章促进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健康发展的对策 (18)5.1 建立高效运作的信息系统 (18)5.2 完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一级市场 (18)5.2.1扩大一级市场规模,规范操作,控制贷款质量 (18)5.2.2完善个人信用制度 (18)5.2.3建立和完善信用保险担保机构 (19)5.3 完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二级市场 (20)5.3.1大力培育机构投资者 (20)5.3.2提高中介服务机构的质量,培养专业人才 (20)5.4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制度体系 (21)5.4.1建立证券化专门机构SPV (22)5.4.2完善会计和税收制度 (22)5.4.3住房抵押贷款转让时面临的法律问题之解决对策 (23)5.5 完善金融监管 (23)第6章结语 (24)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致谢.. (24)第1章绪论1.1 选题目的及意义住房消费曾经是许多发达国家的主导产业,我国已将住房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之一。
当前我国能够通过股权方式融资的房地产公司十分有限,通过银行贷款融资的方式的风险在不断累积,房地产开发的资金缺口则会随着房地产贷款政策的逐步收紧而进一步放大,住房市场对银行住房低押贷款证券化业务的需求日益增强。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在发达国家已经相当成熟, 随着我国住房体制改革的深化, 也逐步与国际接轨,发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对弥补住宅业资金缺口以促进房地产业正常的生态运转、降低金融机构风险、提供多样化的投资工具、分散投资风险、合理配置社会闲置资金、刺激居民购房有效需求等有很重要的意义。
同时,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作为一种新型的融资方式,将使我国的住房融资方式取得突破性进展。
1.2 研究思路本论文研究的总体思路是:在参阅大量国内外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以及一些法律政策的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首先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相关概念、内容及本文分析中所需要用到的一些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其次通过对国内外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发展及我国所处的现状进行分析,得出了国内外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不同特点及他们之间大致相同的运作模式,并指出当下我国发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积极意义。
接下来笔者通过对阻碍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市场发展的一些因素进行总结,并通过对比美国在这方面的一些先进的经验后,得出对中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发展的一些启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化解发展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障碍因素的对策。
本文旨在从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出发,提出完善发展市场及相关法律法规的相关政策的建议,以促进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市场的健康快速发展。
第2章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概述2.1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概念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Mortgage-Backed Securitization,简称MBS)是指金融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把自己所持有的流动性较差但具有未来现金收入流的住房抵押贷款按照一定标准进行组合包装,汇集重组为抵押贷款群池,由特殊目的机构(Special Purpose Vehicles,即SPV,一般是政府成立的专门机构和信托公司)以现金方式购入,经过担保、信用增级等技术处理后以证券形式出售给投资者的融资过程。
发行募集的资金用于支付购买抵押贷款的价款, 而投资者相应获得主要由住房抵押贷款利息构成的收益。
发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本质上是发放住房抵押贷款机构的一种债券转让行为,即贷款发放人把对住房贷款借款人的所有权利转让给证券投资者。
这一过程将原先不易被出售给投资者的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可预见性现金流入的资产,转换成可以在市场上流动的证券。
2.2 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发展美国是实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最早的国家,也是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发展最发达和成熟的国家,对我国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发展具有很高的借鉴意义,下面对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发展进行介绍和分析。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通货膨胀率高,利率攀升,银行短期负债成本高,同时银行的存款被大量提取,面对日益严重的资产流动性不足问题,美国政府政府先后建立起国民抵押协会(GNMA)、联邦国民抵押协会(FNMA )和联邦住房贷款抵押公司(FHLMC),由此启动了住房抵押贷款二级市场。
1968 年美国政府国民抵押协会首次发行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标志着资产证券化的问世,随后的30年间,MBS 发展迅猛。
1990年,MBS占住房抵押贷款余额的39.9%,到2000年则上升到55. 7%,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已经成为美国资本市场上仅次于国债的第二大债券。
1996年至2007年随着房地产市场的繁荣,美国的MBS开始了飞速的发展。
美国市场上的MBS大抵分为政府支持机构(房利美、房地美)发行和非政府支持机构发行两大类。
由美国证券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政府支持机构(房利美、房地美)在MBS的发行上一直居于主导地位,是促进MBS飞速发展的主导力量。
2003年,美国MBS的发行总额超过了3万亿美元,达到历史最高点。
自2001年1月3日起,美联储连续13次降息,至2003年6月,联邦基金利率从6%降到了1%。
利率下调直接带动了美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房地厂价格持续上涨,住房抵押贷款也随之快速增长。
为了发掘更多的客户,信贷机构降低了住房消费者的市场准入原则,发放了大量的次级贷款。
直接导致了美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但是这种繁荣必须保持在房价持续上涨且高于利息的上涨的条件下。
从2004年6月30日到2006年6月30日的两年时间内,美联储连续17次加息,基准利率从1%增长到5.25%。
这同时又导致众多的按揭贷款人负担加重,不能偿还贷款的人增多,产生大量的房贷违约和银行坏账。
随着银行对次贷借款人的房屋的收回并在一级市场上低价出售导致房价进一步下跌。
至此,美国陷入了大范围的民众失业,金融机构亏损以及资产价格下降的困境。
2007年4月,美国新世纪房屋贷款公司申请破产保护。
银行的风险转移到美国全州乃至全球市场。
同年6月,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旗下的对冲基金因投资次级债损失面临破产的消息引发了全球范围的金融市场动荡,一度导致全球股市连锁性下挫。
2008年,美国财政部托管“两房”,摩根大通并购贝尔斯登,美国银行收购美国第三大证券公司美林证券,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产,美国第一大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AIG)陷入融资困境。
至此,由美国房地产投资市场引发的次贷危机迅速扩展到整个金融领域。
次贷危机爆发后,MBS发行急剧下降,2008年上半年MBS规模回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水平。
2.3 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特点2.3.1政府对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积极干预和扶持美国政府对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干预和扶持主要有直接干预和间接干预两类。
直接干预的原则是限制市场机制。
在直接干预过程,政府的行为主要有直接出资参与住房融资和制定利率等。
间接干预方面,政府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是制定详尽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引导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市场的发展。
在税收会计制度上,美国先后颁布了“准则77”和“技术公报85-2”以及第125号财务会计准则。
在投资管理上,1984年美国通过了《加强二级抵押贷款市场法案》,1986年美国政府又通过《税收改革法案》为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提供了合理的税收结构体系。
另外,美国国会还先后通过了一系列与住房金融有关,有利于资产证券化市场发展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如《不动产投资信托法》,《金融资产证券化投资信托法》、《金融机构改革复兴和强化法案》等。
另一方面的表现是设立政府性住宅金融机构。
在住房抵押贷款一级市场上,FHA和V A两大政府机构专门致力于为中低收入层提供全额抵押贷款担保。
这极大地鼓励了民间住房金融机构贷款的发放,降低了这些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
在住房抵押贷款二级市场上设立的政府机构,充当抵押贷款的发行人,同时也为投资者提供证券担保。
成立于1968年的政府国民抵押协会(GNMA)是一个有着完全政府信用的政府机构。
1938年成立的联邦国民抵押协会(FNMA)和1970年组建的联邦住房贷款抵押公司(FHLMC)是政府支持的私营公司,他们不具有完全的政府信用,但是具有“隐含的”政府担保在里面,是一种准政府机构。
2.3.2政府性住宅金融机构和商业性住宅金融机构分工协作美国的政府性住宅金融体系是:联邦房地产与城市发展部 (HUD),FHA,GNMA,FNMA、FHLMC以及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