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 勾股定理(三) 教案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2
勾股定理的应用举例教学设计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勾股定理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一种现象。
本节课的内容是对勾股定理内容的进一步拓广与发展。
同时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观察、操作、实验、合作与交流。
因而,本节课在整个几何学习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利用数学中的建模思想构造直角三角形,会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已知直角三角形一条边的长和另外两条边的关系,能用勾股定理列出方程。
能力与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自学能力、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运用勾股定理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提高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
数学思考:在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实用性.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在操作、观察、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
【教学重点】勾股定理的应用。
【教学难点】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教法学法】教法引导—探究—归纳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二学生,他们的参与意识教强,思维活跃,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力求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1)从创设问题情景入手,通过知识再现,孕育教学过程;(2)从学生活动出发,顺势教学过程;(3)利用探索研究手段,通过思维深入,领悟教学过程.学法演示法:把媒体课件演示给学生看,利用拱门和小汽车平面图形演示,使学生直观、具体、形象地感知图形。
实验法: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拼和画来学习勾股定理的应用。
讨论法:在学生进行了自主探索之后,让他们进行合作交流,使他们互相促进、共同学习。
练习法:精心设计当堂测验和课后作业,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得到恰当的发展和提高。
课前准备教具:教材、电脑、多媒体课件.学具:用矩形泡沫纸片做成的拱门、小汽车、男孩女孩pk台,笑脸。
【教学过程】一、巧设问题,引入课题:“大家喜欢旅游吗?”与学生的对话激发学生对勾股定理的应用探知的需求!本节课带领学生到烟台的一座小城去游玩,由第一站护城河引出芦苇题,第二站到博物馆引出旗杆练习题,第三站到美食一条街引出汽车过单行道拱门的题。
人教版勾股定理教学设计勾股定理是数学史上一个伟大的定理,同时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定理.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人教版勾股定理教学设计,一起来看看吧。
人教版勾股定理教学设计篇一一、问题背景师:同学们,到目前为止,你所知道的有关直角三角形三边数量关系的结论有哪些?生:首先是任意两边大于第三边。
师:任意两边大于第三边?生: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师: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那比如说,我现在给大家一个直角三角形ABC(黑板图示),你能够用符号语言来描述吗?生: a 加上b 大于c师:好的。
a+b>c ,我们选择两条直角边的和大于斜边。
非常好,还有没有?生:还有斜边一定是大于a 或者b 。
师 : 斜边大于任何一条直角边,到目前为止,我们知道直角三角形三边有这样一种关系,那么直角三角形三边是否还存在某种等量关系?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
直角三角形的三边的确存在某种等量关系。
据记载,在公元前1100 年,在我国的商朝时期,人们曾发现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但当时的发现只是一些特例。
在公元前5 世纪和6 世纪的时候,希腊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发现了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数量关系。
据记载,当时发现了这个关系之后,人们非常的高兴,宰了100 头牛来作为庆祝。
可见,这个定理的发现是非常的着名,而且非常的了不起。
那我想知道,同学们是否有兴趣在这一堂课当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再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呢?生(齐):有!师 : 大家都很有信心。
但是,直接去找它的数量关系是不是感到有些困难,无从入手?我给大家一些提示,尝试学习一下古人用面积法来探究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
请同学们在方格纸上三角形ABC外,画一个以AC为一边的正方形,画一个以BC为边的正方形;再求出这两个正方形的面积。
(如图1--1)(一名学生上黑板画图,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画好后师:怎样画以AB为边的正方形呢?(学生思考,部分学生窃窃私语) 师:哪位同学愿意上来画?(少数同学欲举手,但还犹豫)师:请李斯婷上黑板画一下;教师巡视中发现:许多同学画“以AB为边的正方形”时,正方形的另外两个顶点不是格点,使求面积发生困难。
人教版《勾股定理》教学设计勾股定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掌握勾股定理的概念和公式;2. 理解勾股定理的几何意义;3. 运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的几何问题;4. 发展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勾股定理的概念和公式;2. 勾股定理的几何意义;3. 勾股定理的应用。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 创设情境:讲述勾股定理的历史背景。
2. 引入问题:如何确定一个直角三角形的边长关系?步骤二:呈现1. 呈现勾股定理的定义和公式。
2. 分析勾股定理的几何意义,引导学生发现直角三角形的特点。
步骤三:探究1. 设计实际测量的活动,让学生利用直尺和量角器测量直角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
2. 引导学生发现直角三角形的边长关系,并验证勾股定理。
步骤四:拓展1. 给学生提供更多勾股定理的应用问题,引导他们运用定理解答问题。
2.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使用勾股定理解决。
步骤五:总结1. 归纳勾股定理的重要性和应用范围。
2. 引导学生总结勾股定理的几何意义和运用方法。
四、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版九年级数学教材《勾股定理》单元。
2. 工具:直尺、量角器等测量工具。
五、教学评价与反馈1. 教师观察法:通过观察学生在测量活动中的操作和合作情况,评价他们对勾股定理的理解程度。
2. 提问评价法:随堂提问,了解学生对勾股定理的理解情况。
3. 练习评价法:布置小练习,检查学生对勾股定理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设计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勾股定理。
通过实际测量、问题解答等活动,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己探索和发现,培养他们的主动学习意识。
同时,我也注重评价与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做出针对性的指导。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活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学生活动1、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1、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通过动手画图,证明直角三出示学案练习一,要求学生完成出示学案练习一,要求学生完成出示学案练习一,要求学生完成点拔:通过做A组题,我们发现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a ,b ,斜边c 具有一定的数量关系时,也可以判断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才能得到直角三角形。
角形。
2、演示古代埃及人作直角2、演示古代埃及人作直角我这儿有一根绳子,上面有13个等距的结,把这根绳子分成等长的12段.下面我让一个同学同时握住绳子的第子的第(1)(1)(1)个和第个和第个和第(13)(13)(13)个结,再让两个同学分别握住绳子的个结,再让两个同学分别握住绳子的第(4)(4)个结和第个结和第个结和第(8)(8)(8)个结,个结,(如图所示如图所示))拉紧绳子,大家观察可以发现什么?以发现什么? 3、做一做:3、做一做:下面四组数分别是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a ,b ,c : 5,1212,,1313;;7,2424,,2525;;8,1515,,1717;;5,6,7. (1)(1)这四组数都满足这四组数都满足a 2+b 2=c 2吗?吗?(2)(2)分别以每组数为三边长作出三角形,用量角器量一分别以每组数为三边长作出三角形,用量角器量一量,它们都是直角三角形吗?量,它们都是直角三角形吗?让学生亲自动手作三角形,并用量角器量出各个内角,然后小组内交流,从而获得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条件条件点拔:○1在你作出的直角三角形中,哪一边是斜边吗?哪一个角是直角吗?○2从“做一做”中你能猜想到什么结论呢?中你能猜想到什么结论呢? 3、证明古埃及作直角的道理3、证明古埃及作直角的道理已知:在△ABC 中AB =c ,BC =a ,CA =b ,并且a 2+b 2=c 2.求证:∠c =90=90°°证明:作△A ′B ′C ′,使∠C ′=90=90°,°,B ′C ′=a ,A ′C ′=b ,那么A ′B ′22=a 22+b 22(为什么?为什么?). ).角形全等,完成学案A组题,认识到判定直角三角形还有新的方法,形成求知欲望。
人教版初中数学勾股定理的优秀教案
勾股定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
(2)学会利用进行计算、证明与作图;
(3)了解有关的历史.
2、能力目标:
(1)在定理的证明中培养学生的拼图能力;
(2)通过问题的解决,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
(2)通过有关的历史讲解,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教学重点: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通过有关的历史讲解,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教学用具:直尺,微机
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探索法
教学过程:
1、新课背景知识复习
(1)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2)问题:(投影显示)
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除了满足一般关系外,还有另外的特
殊关系吗?
2、定理的获得
让学生用文字语言将上述问题表述出来.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人教版勾股定理教案教案标题:人教版勾股定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勾股定理的概念和公式,理解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勾股定理的概念和公式的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理解。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独立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入勾股定理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概念讲解:讲解勾股定理的定义和公式,引导学生理解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3. 例题讲解:通过一些例题,让学生掌握勾股定理的运用方法和技巧。
4. 练习:组织学生进行一定数量的练习,巩固所学内容,并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5. 拓展:引导学生运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拓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6.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勾股定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
四、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辅助讲解,展示相关图形和例题。
2. 板书:重点内容的归纳整理和总结。
3. 实物教具:利用实际三角形模型进行展示和讲解。
五、教学评价1. 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检查学生对勾股定理的掌握情况。
2. 作业布置:布置一定数量的作业,巩固所学内容,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对勾股定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能够熟练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了教学目标。
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学生对于勾股定理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和帮助。
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勾股定理的表述及证明;(2)学会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思考、探索,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2)学会运用几何图形辅助解题,提高空间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2)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勾股定理的表述及证明;(2)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1)勾股定理的证明;(2)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复杂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练掌握勾股定理的相关知识;(2)准备相关教学案例和实际问题;(3)制作教学课件和教学道具。
2. 学生准备:(1)预习勾股定理的相关内容;(2)准备好笔记本和文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课件展示勾股定理的历史背景和应用场景;(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勾股定理的发现?它有什么意义?2. 探究新知(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得出勾股定理的表述;(2)讲解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证明方法;(3)运用几何图形辅助讲解,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 课堂练习(1)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2)引导学生互相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4.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巩固知识点;(2)强调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五、课后作业(1)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3cm和4cm,求斜边长;(2)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长为5cm,斜边长为10cm,求另一条直角边长。
2. 深入研究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尝试找出其他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1)通过分析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勾股定理的应用;(2)引导学生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 分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讨论和交流;(2)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思路,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第十八章 勾股定理. 勾股定理(一)一、教学目标.了解勾股定理的发现过程,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会用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
.培养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介绍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促其勤奋学习。
二、重点、难点.重点:勾股定理的内容及证明。
.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
三、例题的意图分析例(补充)通过对定理的证明,让学生确信定理的正确性;通过拼图,发散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这个古老的精彩的证法,出自我国古代无名数学家之手。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例使学生明确,图形经过割补拼接后,只要没有重叠,没有空隙,面积不会改变。
进一步让学生确信勾股定理的正确性。
四、课堂引入目前世界上许多科学家正在试图寻找其他星球的“人”,为此向宇宙发出了许多信号,如地球上人类的语言、音乐、各种图形等。
我国数学家华罗庚曾建议,发射一种反映勾股定理的图形,如果宇宙人是“文明人”,那么他们一定会识别这种语言的。
这个事实可以说明勾股定理的重大意义。
尤其是在两千年前,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让学生画一个直角边为和的直角△,用刻度尺量出的长。
以上这个事实是我国古代多年前有一个叫商高的人发现的,他说:“把一根直尺折成直角,两段连结得一直角三角形,勾广三,股修四,弦隅五。
”这句话意思是说一个直角三角形较短直角边(勾)的长是,长的直角边(股)的长是,那么斜边(弦)的长是。
再画一个两直角边为和的直角△,用刻度尺量的长。
你是否发现与的关系,和的关系,即,,那么就有勾股弦。
对于任意的直角三角形也有这个性质吗? 五、例习题分析例(补充)已知:在△中,∠°,∠、∠、∠的对边为、、。
求证:+。
分析:⑴让学生准备多个三角形模型,最好是有颜色的吹塑纸,让学生拼摆不同的形状,利用面积相等进行证明。
⑵拼成如图所示,其等量关系为:△小正大正 ×21+(-),化简可证。
勾股定理3教案人教版教案标题:勾股定理教学案例(人教版)教学目标:1. 理解勾股定理的概念和原理;2. 掌握勾股定理的运用方法;3. 能够解决与勾股定理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理解勾股定理的概念和原理;2. 掌握勾股定理的运用方法。
教学难点:1. 能够解决与勾股定理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投影仪、电脑、教学PPT、白板、笔;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铅笔、直尺、三角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与勾股定理相关的图形,引发学生对勾股定理的认知和兴趣;2.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勾股定理的应用场景有哪些,以及学生对勾股定理的了解程度。
二、概念讲解(10分钟)1. 教师通过PPT或白板,简明扼要地讲解勾股定理的概念和原理;2. 教师可以通过示意图和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勾股定理的含义。
三、运用方法讲解(15分钟)1. 教师通过PPT或白板,详细讲解勾股定理的运用方法,包括如何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如何求解三角形的边长等;2. 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练习题,引导学生掌握勾股定理的运用方法。
四、实际问题解决(15分钟)1. 教师提供一些与勾股定理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建筑物的高度测量、航空导航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五、小结(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勾股定理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2.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勾股定理的运用方法和实际问题解决的思路。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包括练习题和思考题;2. 教师提醒学生复习本节课的内容,准备下节课的学习。
教学反思:1.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2. 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3.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和实例分析,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理解能力。
18.1勾股定理(1)【教材依据】本节课主要依据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八章《勾股定理》所设计,勾股定理是数学中最重要的定理之一,它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中三条边之间的数量关系.由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能够把直角三角形中“形”的特征转化为“数”的关系,因此它可以解决直角三角形中的许多计算问题.勾股定理不仅体现出完美的“形数统一”思想,更因为其超过四百多种的证明方法,使其成为数学上最引人注目的定理之一。
对学生来说,用面积的“割补”证明一个定理应该是比较陌生的,尤其觉得不像证明,因此,勾股定理的证明是一个难点.但是,初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几何学习,已具有初步的观察和逻辑推理能力,他们更希望独立思考和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教师要创设一种便于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的教学情境,激发兴趣,培育他们学习的热情。
【设计思路】本课时教学强调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并强调同桌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强化应用意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自主探索,感受到“无出不在的数学”与数学的美,以提高学兴趣,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地位与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掌握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学会用符号表示。
数学思考:学生在经历用数格子与割补等办法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逻辑推理过程。
问题解决:通过分层训练,使学生学会熟练运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掌握勾股定理的应用技能。
情感态度:通过数学史上对勾股定理的介绍,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做数学的情感。
使学生从经历定理探索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之美。
教学重点:用面积法探索勾股定理,理解并掌握勾股定理。
教学难点:计算以斜边为边长的大正方形C面积及割补思想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方法选择引导探索法,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进行教学。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若干张已画好直角三角形的方格纸;剪刀;已剪好的纸片若干张。
人教版初中勾股定理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勾股定理的内容,掌握勾股定理的表达式;2. 能够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3.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 勾股定理的内容及其表达式;2. 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勾股定理的证明;2. 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复杂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直角三角形模型;3. 正方形模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复习勾股定理的定义;2. 提问:我们已经知道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a和b,斜边c之间有一个特殊的关系,那就是什么?二、探究勾股定理(15分钟)1. 让学生拿出直角三角形模型,观察并思考:如何用这个模型来验证勾股定理?2. 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用模型来验证勾股定理;3.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勾股定理的表达式:a² + b² = c²;4. 通过PPT展示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证明方法。
三、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15分钟)1. 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例题,理解并掌握解题方法;2. 教师提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勾股定理来解决,如: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是3cm和4cm,求斜边的长度;3. 学生分组讨论,解答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四、巩固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对勾股定理的理解和运用;2. 教师选取一些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
五、总结(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勾股定理的定义、证明和运用;2. 教师强调勾股定理在数学和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复习勾股定理的定义,让学生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和表达式。
在探究勾股定理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和动手操作,掌握了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并能够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巩固练习和总结,学生进一步巩固了对勾股定理的理解和运用。
勾股定理教案人教版教案标题:勾股定理教案(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勾股定理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掌握勾股定理的表达形式和计算方法;- 能够应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精神;-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分享精神。
二、教学重点:- 掌握勾股定理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能够应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精神;-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黑板、白板、勾股定理的实例、实验材料等;- 学生准备:学习用品、实验记录本等。
五、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入问题:在直角三角形中,直角边与斜边的关系是什么?学过类似的定理吗?2. 学生回答并讨论,引出勾股定理的概念。
步骤二:呈现与讲解(10分钟)1. 展示勾股定理的表达形式:a² + b² = c²。
2. 通过示意图和实际例子,讲解勾股定理的基本原理和推导过程。
3. 引导学生发现直角三角形中的勾股定理。
步骤三:实验探究(15分钟)1. 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实验材料构建直角三角形,测量直角边和斜边的长度,并记录数据。
2. 引导学生观察数据,发现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3. 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并总结勾股定理。
步骤四:巩固与拓展(15分钟)1. 练习题:在黑板上出示一些勾股定理的应用题,学生独立完成并相互交流答案。
2. 教师进行讲解和答疑,引导学生正确解题思路和方法。
步骤五:归纳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勾股定理的概念、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
2. 学生将归纳总结的内容记录在笔记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