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音版音乐八年级上册《踏雪寻梅》教案.doc
- 格式:doc
- 大小:33.07 KB
- 文档页数:2
踏雪寻梅教案八年级音乐课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歌曲《踏雪寻梅》的旋律、节奏和歌词。
2.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欣赏和表现能力。
3.通过歌曲的学习,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歌曲《踏雪寻梅》的旋律、节奏和歌词的掌握。
2.教学难点:歌曲中的节奏变化和情感表现。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钢琴3.录音机4.歌谱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播放《踏雪寻梅》的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二)歌曲学习1.教师简要介绍歌曲《踏雪寻梅》的背景。
2.教师引导学生跟唱歌曲,注意旋律和歌词的准确性。
3.教师分段讲解歌曲,指导学生掌握节奏和旋律。
4.学生分组练习,教师个别指导。
(三)歌曲表现1.学生分组进行歌曲表演,注意情感表现。
2.教师对学生的表演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播放《踏雪寻梅》的音频,让学生回忆歌曲的旋律和歌词。
(二)歌曲深入学习1.教师针对歌曲中的节奏变化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掌握。
2.学生跟随教师练习节奏,确保准确性。
3.教师讲解歌曲的情感表现,引导学生理解并表现。
(三)歌曲综合表现1.学生分组进行歌曲表演,注意情感表现和节奏的准确性。
2.教师对学生的表演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自行练习演唱《踏雪寻梅》。
2.家长协助孩子,录制演唱视频,发送给教师。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歌曲《踏雪寻梅》的学习,学生对音乐的感知、欣赏和表现能力得到了提升。
2.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体现了他们对音乐的热爱。
3.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表现,使他们在歌曲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4.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内容,提高音乐素养。
七、教学评价1.学生对歌曲《踏雪寻梅》的掌握程度。
2.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
3.学生对音乐的感知、欣赏和表现能力的提升。
《踏雪寻梅》音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感受《踏雪寻梅》这首歌曲的音乐特点和魅力。
2.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和演唱技巧。
3. 引导学生理解歌曲背后的文化内涵,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二、教学内容1. 歌曲《踏雪寻梅》的旋律、节奏和歌词。
2. 歌曲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
3. 演唱技巧和表演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歌曲《踏雪寻梅》的旋律、节奏和歌词的学习。
2. 教学难点:歌曲的演唱技巧和表演方法的掌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讲解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歌词。
2. 采用示范法,示范演唱技巧和表演方法。
3. 采用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演唱和表演。
五、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歌曲《踏雪寻梅》的背景和作者。
2. 学习歌曲:讲解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歌词,让学生跟随老师学唱。
3. 分析歌曲:分析歌曲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
4. 演唱练习:分组或个人演唱,老师指导并纠正发音和姿势。
5. 表演练习:分组或个人表演,老师指导并纠正动作和表情。
6. 总结:对学生的演唱和表演进行评价,总结课堂教学。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地演唱《踏雪寻梅》。
2. 学生能理解歌曲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
3. 学生的演唱技巧和表演能力有所提高。
七、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包括歌曲《踏雪寻梅》的旋律、节奏、歌词等内容。
2. 音响设备:用于播放歌曲和录音。
3. 乐谱:提供给有需求的学生进行深入学习。
八、教学进度1. 第一课时:介绍歌曲背景,学习歌曲旋律、节奏和歌词。
2. 第二课时:分析歌曲艺术特色,进行演唱练习。
3. 第三课时:指导表演方法,进行表演练习。
4. 第四课时:总结评价,布置作业。
九、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练习演唱《踏雪寻梅》。
2. 学生回家后,思考歌曲背后的文化内涵,写下自己的感悟。
十、课程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踏雪寻梅》的合唱表演。
2. 引导学生探索其他类似风格的歌曲,进行比较学习。
新课标人音版初中音乐《踏雪寻梅》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踏雪寻梅》体会歌曲美好的意境,品位歌曲的风格韵味。
2、了解合唱知识,初步学习二声部演唱第一乐段。
3、分别尝试改变歌曲的速度、节奏,体会音乐不同表现方式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演唱《踏雪寻梅》,体会歌曲情韵。
初步学习用二声部演唱歌曲。
三、教学准备
电子琴、多媒体课件,打击乐器,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歌曲《铃儿响叮当》引导学生思考歌曲表达了什么心情?描绘了那些景物?
(二)新课:
1、老师来配乐朗诵歌词。
学生简短讨论诗的意境和自己的想象
教师解释霁:是雪后放晴的意思。
“灞桥”指的是有扶手的石板桥
多媒体课件出示歌词,学生有感情地朗诵歌词。
引出课题
2、欣赏歌曲体验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配合歌谱听录音,考虑一下歌曲可以分成几部分,怎样分?为什么这样分?
再听一遍,跟随小声哼唱。
学生说一下自己喜欢那一句,与同学分享。
学生跟琴整体演唱一遍,找出难点集体解决
3、老师分别用两种方法演唱其中一乐句,请同学们听辨哪一种更好,为什么?
跟伴奏有感情的演唱一遍。
4、欣赏合唱版歌曲,体会合唱的特点。
学习二声部
(三)、拓展训练
播放同一首歌曲的不同风格让学生欣赏,体验让学生分组自行创造改编歌曲。
(四)课堂小结。
《踏雪寻梅》音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体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音乐元素,感受京剧与昆曲的韵味。
2. 通过学习《踏雪寻梅》这首歌曲,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力。
3. 引导学生理解歌曲背后的故事及文化内涵,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会演唱《踏雪寻梅》这首歌曲。
理解歌曲中的京剧与昆曲元素。
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意境及文化内涵。
2. 教学难点:歌曲中京剧与昆曲的演唱技巧。
对歌曲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乐谱、多媒体设备、相关文化资料等。
2. 教学环境:音乐教室,音响设备齐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梅花及雪景的美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授歌曲:讲解歌曲的背景、结构及京剧与昆曲的特点,让学生对歌曲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3. 学唱歌曲:分段教授歌曲,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演唱技巧,如韵味、发音等。
4. 演练与反馈: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并对学生的演唱进行评价与反馈。
五、作业与评价1. 作业:让学生回家后练习演唱《踏雪寻梅》,并尝试了解、学习相关的京剧与昆曲知识。
2. 评价:通过课堂演唱、作业完成情况等,综合评价学生对歌曲的掌握程度及音乐素养的提升。
注意:这只是一个初步的教案框架,具体的教案内容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将《踏雪寻梅》的故事进行演绎,加深学生对歌曲背景及文化内涵的理解。
2. 邀请京剧或昆曲艺术家进行讲座或示范,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京剧与昆曲的魅力。
七、课堂互动1. 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分享在学习《踏雪寻梅》过程中的感受与体验。
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创作,如改编《踏雪寻梅》的旋律或编写新的歌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掌握歌曲及相关的京剧与昆曲知识。
2.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踏雪寻梅》音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体验中国民族音乐的魅力,感受京剧唱腔的特点。
2. 学生能够熟练地演唱《踏雪寻梅》这首歌曲,理解其歌词内涵。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歌曲《踏雪寻梅》的词曲分析2. 京剧唱腔的基本特点3. 歌曲的演唱技巧与表现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歌曲《踏雪寻梅》的词曲学习,京剧唱腔的体验,歌曲的演唱。
2. 教学难点:歌曲的音准、节奏、唱腔的把握,以及情感的表达。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歌曲的背景、词曲特点及演唱技巧。
2. 采用示范法,教师示范演唱,学生跟随模仿。
3. 采用实践法,让学生分组练习,相互观摩,教师点评指导。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歌曲《踏雪寻梅》的背景,引发学生对歌曲的兴趣。
2. 新课学习:讲解歌曲的词曲特点,分析京剧唱腔的基本原理。
3. 示范演唱:教师示范演唱歌曲,学生跟随模仿。
4. 分组练习:学生分组练习演唱,相互观摩,教师巡回指导。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演唱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演唱表现,评估他们对歌曲的掌握程度,包括音准、节奏和唱腔的准确性。
2. 小组合作评估:评估学生在分组练习中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互动和反馈。
3.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练习,要求学生在家中练习演唱《踏雪寻梅》,并录制视频或音频,以检验他们在家的练习效果。
七、教学资源:1. 音乐教材:《踏雪寻梅》乐谱及相关音乐理论知识资料。
2. 音响设备:音响、话筒、耳机等,用于播放音乐和录音。
3. 视频资料:有关京剧唱腔的教学视频,供学生参考学习。
4.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查找相关音乐文化背景资料,增加学生对民族音乐的了解。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歌曲背景,学习歌词和旋律。
2. 第二课时:深入学习京剧唱腔,练习演唱技巧。
3. 第三课时:分组练习,互评互鉴,教师点评指导。
《踏雪寻梅》音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体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音乐元素,感受京剧的韵味。
2. 通过对《踏雪寻梅》的学习,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力。
3. 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了解京剧的历史、特点及基本表演手段。
2. 学习《踏雪寻梅》的唱腔、曲调和表演技巧。
3. 分析歌曲中的音乐元素,如节奏、旋律、和声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学习《踏雪寻梅》的歌词、唱腔和表演。
2. 难点:理解并表现京剧的音乐特点和韵味。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和简短介绍,让学生了解京剧的历史和特点。
2. 教学唱腔:教师示范演唱《踏雪寻梅》,学生跟随模仿,注意唱腔的韵味。
3. 教学歌词:解读歌词的含义,让学生理解歌词背后的故事。
4. 表演练习:分组进行唱腔和表演练习,培养学生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5. 总结与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给予鼓励和建议。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演唱《踏雪寻梅》,并掌握基本的唱腔和表演技巧。
2. 学生能理解京剧的音乐特点和韵味,表现出歌曲的情感内涵。
3. 学生通过学习,提高了音乐审美情趣和团队协作精神。
六、教学资源1. 视频材料:京剧表演片段,用以展示京剧的服饰、妆容、动作等特色。
2. 音频材料:《踏雪寻梅》歌曲,供学生模仿和学习。
3. 教学图谱:京剧中的人物形象、舞台布景等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剧情。
七、教学步骤1. 欣赏京剧表演片段,让学生对京剧有更直观的认识。
2. 学习《踏雪寻梅》的歌词,理解歌词含义。
3. 教师示范演唱,学生跟随模仿,掌握唱腔和节奏。
4. 分组进行唱腔和表演练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5. 组织学生进行表演,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表现歌曲情感。
八、教学策略1. 采用示范法,教师先行示范,学生跟随模仿。
2. 采用分组练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3. 采用激励评价法,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踏雪寻梅的音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体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音乐元素,感受京剧唱腔的独特魅力。
2. 通过学习《踏雪寻梅》这首京剧唱段,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力。
3. 引导学生理解京剧艺术中的“唱、做、念、打”四种表演手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了解京剧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知识。
2. 学习《踏雪寻梅》这首京剧唱段的曲调和唱腔。
3. 分析京剧艺术中的“唱、做、念、打”四种表演手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学习《踏雪寻梅》这首京剧唱段的曲调和唱腔,理解京剧艺术的基本表演手段。
2. 难点:掌握京剧唱腔的韵味和表演技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示范法、实践法、互动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听、说、唱、做中感受京剧艺术的魅力。
2.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京剧表演视频,直观地展示京剧艺术的特点。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京剧的基本知识资料和《踏雪寻梅》的乐谱。
2. 学生准备录音机、耳机等播放设备。
3. 教学场所需具备基本的音响设备。
教案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京剧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知识。
2. 引导学生关注京剧中的音乐元素,激发学生对京剧音乐的兴趣。
二、学习《踏雪寻梅》唱段(10分钟)1. 教师播放《踏雪寻梅》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京剧唱腔的特点。
2. 教师逐句教唱《踏雪寻梅》,讲解唱腔的韵味和技巧。
3. 学生跟随教师学唱,培养音乐的感知能力和表现能力。
三、分析京剧表演手段(5分钟)1. 教师讲解京剧艺术中的“唱、做、念、打”四种表演手段。
2. 学生通过观看京剧表演视频,直观地了解各种表演手段的应用。
四、实践环节(10分钟)1. 学生分组,选择一种表演手段进行实践。
2.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建议和鼓励。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出改进意见。
教学延伸:组织学生进行京剧主题的音乐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和表演能力。
踏雪寻梅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踏雪寻梅》的诗句。
(2)学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梅花的生长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故事引入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梅花的兴趣。
(2)运用朗读、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敬畏生命的情感。
(2)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1. 正确理解《踏雪寻梅》的诗意,体会诗人对梅花的赞美之情。
2. 学会用普通话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踏雪寻梅”这个成语的含义,以及它在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2. 学会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四、教学准备1. 课件:梅花图片、相关诗词、课文动画等。
2. 教学道具:梅花模型、雪花模型等。
3. 课外资料:关于梅花的生长特点、文化意义等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梅花图片,引导学生欣赏梅花的美丽。
(2)讲述梅花的故事,引发学生对梅花的兴趣。
(3)板书课题,引导学生思考“踏雪寻梅”的含义。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学生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如“踏雪”、“寻梅”等。
3. 理解诗意(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诗人抒发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感悟,体会诗人对梅花的赞美之情。
(3)教师讲解“踏雪寻梅”这个成语的象征意义。
4. 品读课文(1)学生分组朗读课文,互相交流感受。
(2)教师选取优秀朗读作品,进行展示、点评。
(3)全班同学一起朗读课文,增强体验。
5. 实践环节(1)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了解梅花的生长特点。
(2)学生动手制作梅花模型,感受梅花的美丽。
《踏雪寻梅》音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感受《踏雪寻梅》这首歌曲的音乐特点和魅力。
2.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音乐的兴趣和热爱。
3. 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二、教学内容1. 歌曲《踏雪寻梅》的背景介绍。
2. 歌曲的旋律特点、节奏特点和歌词意义。
3. 歌曲的演唱技巧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重点1. 歌曲《踏雪寻梅》的旋律和歌词。
2. 歌曲的演唱技巧和表现手法。
四、教学难点1. 歌曲中的一些特殊节奏和音准的把握。
2. 歌曲的情感表达和舞台表现。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踏雪寻梅》歌曲和相关图片。
2. 教学用具:钢琴、吉他、录音机、音响等。
3. 教学资料:歌曲乐谱、歌词翻译、相关文章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踏雪寻梅》的歌曲和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对这首歌曲产生兴趣。
2. 歌曲学习:先教学生歌词,教授旋律,让学生跟随老师学唱歌曲。
3. 歌曲分析:讲解歌曲的节奏、旋律和歌词的意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
4. 演唱练习:分组让学生练习演唱,纠正发音和音准问题,指导演唱技巧和表现手法。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歌曲的特点和演唱要点。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歌曲的背景、歌词意义和音乐特点。
2. 示范法:老师或学生示范演唱,让学生跟随学习。
3. 练习法:让学生分组练习演唱,提高演唱技巧和表现力。
4.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问回答,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积极性。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和演唱表现。
2. 演唱能力:评估学生的音准、节奏和发音准确性。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回家练习的情况,包括歌词记忆和演唱熟练度。
4. 学生互评: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共同进步。
九、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踏雪寻梅》的歌曲比赛,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舞台表现力。
2. 引导学生欣赏其他传统音乐作品,拓宽音乐视野。
《踏雪寻梅》音乐教案教案目标:1.了解《踏雪寻梅》的歌曲背景和意义。
2.学习《踏雪寻梅》的歌曲内容和旋律。
3.表达与歌曲相关的情感和情绪。
4.欣赏和分析不同版本的《踏雪寻梅》。
教案步骤:第一步:介绍歌曲(10分钟)在开始学习歌曲之前,向学生介绍《踏雪寻梅》的背景和意义。
解释这首歌曲描绘了一个人在雪地中寻找梅花的情景,同时展示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强调歌曲中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享受寻找美的过程的情感。
播放一段歌曲示范。
第二步:学习歌曲的歌词(15分钟)分发歌曲的歌词给学生。
要求学生跟随歌曲的旋律,熟悉歌曲的各个部分。
鼓励学生尝试跟唱,并帮助他们理解歌词的意义。
第三步:学习歌曲的旋律和节奏(20分钟)示范演奏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可以使用钢琴、吉他等乐器进行演奏,或者播放原版歌曲。
鼓励学生模仿演奏并尝试进行自己的表演。
第四步:情感表达与演唱(15分钟)通过讨论和练习,引导学生表达与歌曲相关的情感和情绪。
帮助他们理解歌曲中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寻找美的渴望。
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情感进行演唱,并向他们展示如何传达感情和情绪。
第五步:欣赏不同版本的《踏雪寻梅》(20分钟)播放不同版本的《踏雪寻梅》,例如古典、民谣、流行等不同风格的演唱版。
引导学生聆听并比较各个版本的音乐特点和情感表达。
鼓励他们就自己喜欢的版本进行描述和评价。
第六步:小组合作演唱(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练习并准备在课堂上进行小型演唱会。
鼓励学生运用他们所学习的技巧和知识,表达和传达歌曲中的情感和情绪。
每个小组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版本的《踏雪寻梅》进行演唱。
第七步:展示和分享(10分钟)每个小组轮流进行演唱,并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表演。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对歌曲的感受和理解。
在结束之前,回顾学生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技巧,以及他们对歌曲的新的认识和体验。
这个以《踏雪寻梅》为主题的音乐教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经典的中国民歌。
通过学习歌曲的背景和意义,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歌曲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情绪。
《踏雪寻梅》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歌曲《踏雪寻梅》的创作背景和音乐特点。
2、指导学生能够用自然、流畅的声音演唱歌曲《踏雪寻梅》,表现出歌曲轻快、活泼的情绪。
3、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准确演唱歌曲中的附点音符、休止符和弱起小节。
(2)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表现出歌曲的意境。
2、教学难点(1)歌曲中力度和速度的变化处理,以及二声部的和谐演唱。
(2)引导学生理解歌曲的文化内涵,感受音乐与诗歌的完美结合。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歌曲的创作背景、音乐特点和演唱技巧。
2、演示法:教师范唱,让学生直观感受歌曲的演唱风格和情感表达。
3、练习法:学生通过反复练习,掌握歌曲的演唱技巧和情感表现。
4、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歌曲的意境和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冬天雪景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冬天的美丽和宁静。
(2)提问学生:在这样的雪景中,你们会想到什么?引导学生联想到梅花在雪中绽放的情景。
2、歌曲欣赏(1)播放歌曲《踏雪寻梅》,让学生整体感受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2)提问学生: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速度是快还是慢?3、歌曲分析(1)介绍歌曲的创作背景:《踏雪寻梅》是一首经典的中国民歌,由黄自作曲,刘雪庵作词。
歌曲描绘了人们在冬天踏雪寻梅的情景,表达了对梅花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2)分析歌曲的音乐特点:旋律:旋律优美、流畅,采用了民族调式,具有浓郁的中国风格。
节奏:节奏轻快、活泼,运用了附点音符和休止符,增强了歌曲的律动感。
歌词:歌词简洁、生动,富有诗意,与旋律完美结合。
4、学唱歌曲(1)教师范唱歌曲,学生轻声跟唱。
(2)学生跟随钢琴逐句学唱歌曲,注意纠正音准和节奏。
(3)重点练习附点音符、休止符和弱起小节的演唱。
(4)引导学生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注意声音的自然和流畅。
音乐教案《踏雪寻梅》优秀8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如下是作者可爱的编辑帮助大家整理的音乐教案《踏雪寻梅》优秀8篇,欢迎阅读。
踏雪寻梅教案篇一【教材分析】本课是湘教版七年级中一节中国画单元课,作为学习中国画的入门课,通过对大量优秀中国画作品的欣赏,介绍梅花的生长习性、造型特点以及人格精神的寓意,同时从认识中国传统绘画表现角度出发,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绘画中笔墨表现的特点,体会笔墨的韵味,感受画家所寄托的人格精神,感受中国画托物言志的特点。
【学生分析】授课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本阶段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教学重难点】如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笔墨的表现方法,并通过笔墨来抒发情怀,展现有个性的笔墨关系。
【教学目标】1.让学生感受梅花倔强、挺拔向上的精神,感受艺术作品中的人格精神,进一步了解艺术作品与自然的关系,感受主观情感和客观自然景物相互交融的艺术境界。
2.熟悉中国画工具、材料,体会笔墨韵味。
3.学习传统的画梅技法,尝试传统绘画的表现技法。
4.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
【教学设想】这是一节绘画表现课,教师除了传授必要的国画技法外,还需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发表自己对“梅花”这一绘画题材的观点,然后把学生的兴趣转移到表现人格精神的兰、竹、菊等绘画作品的欣赏与学习中。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更好地关注中国传统绘画,增强人文素养。
【教学过程】活动一:认识梅花,了解结构1.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谁被誉为“花中君子”,在凌寒中怒放,傲然挺立。
生:梅花。
2.师:谁能回忆起关于梅花的诗句,说一说自己对梅花品格的理解。
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生: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生: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生:梅花给人一种坚强的精神。
生:梅花品格高尚。
《踏雪寻梅》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黄自生平,能感知其艺术歌曲的风格;2、学会歌唱歌曲《踏雪寻梅》,体会歌曲美好的意境,品味歌曲的风格韵味。
3、为歌曲即兴创作陪衬声部,主动参与音乐表现。
重点与难点:1、为歌曲即兴创作陪衬声部;2、体会歌曲情韵。
教学准备:课件、钢琴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媒体播放音乐《送别》,引入课堂二、导入师:刚才我们听到的这首歌曲《送别》是《城南旧事》中的插曲,这首二、三十年代的老歌是用一首歌曲的曲调,由李叔同填词而成的。
在这个时代,我国出现了一位著名的作曲家——黄自。
多媒体出示黄自照片及简介。
他创作了大量的既古典又有西洋风格的音乐作品。
三、新授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踏雪寻梅》就是这种风格的歌曲。
1、媒体出示歌词,播放音乐,学生想象意境;2、提问:听了这首词,你想到了什么样的画面?你的心情怎样呢?3、(多媒体出示)叙情景,配合情景画面4、学唱歌曲(解决难点)四、激励表现:1、歌曲处理:讨论、互评、集体评议2、即兴创作五、拓展、延伸听赏黄自的作品《抗敌歌》,并由此延伸开,让学生搜集更多关于黄自的资料,为接下来的欣赏课做准备。
在音乐声中结束课堂。
2017-03-14教学目标:1、了解黄自生平,能感知其艺术歌曲的风格;2、学会歌唱歌曲《踏雪寻梅》,体会歌曲美好的意境,品味歌曲的风格韵味。
3、为歌曲即兴创作陪衬声部,主动参与音乐表现。
重点与难点:1、为歌曲即兴创作陪衬声部;2、体会歌曲情韵。
教学准备:课件、钢琴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媒体播放音乐《送别》,引入课堂二、导入师:刚才我们听到的这首歌曲《送别》是《城南旧事》中的插曲,这首二、三十年代的老歌是用一首歌曲的曲调,由李叔同填词而成的。
在这个时代,我国出现了一位著名的作曲家——黄自。
多媒体出示黄自照片及简介。
他创作了大量的既古典又有西洋风格的音乐作品。
三、新授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踏雪寻梅》就是这种风格的歌曲。
1、媒体出示歌词,播放音乐,学生想象意境;2、提问:听了这首词,你想到了什么样的画面?你的心情怎样呢?3、(多媒体出示)叙情景,配合情景画面4、学唱歌曲(解决难点)四、激励表现:1、歌曲处理:讨论、互评、集体评议2、即兴创作五、拓展、延伸听赏黄自的作品《抗敌歌》,并由此延伸开,让学生搜集更多关于黄自的资料,为接下来的欣赏课做准备。
《踏雪寻梅》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踏雪寻梅》,体会歌曲美好的意境。
2、学会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踏雪寻梅》。
3、欣赏诵读故事和诗歌,感受梅花高尚的品格。
教学重点:
1.富有激情、活力的情绪来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歌曲中休止节奏的练习;富有激情、活力的情绪来演唱歌曲。
教学过程:
课前节奏律动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领大家一起来欣赏冬天的雪景。
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梅花自古以来都深受人们喜爱,请同学们说说梅花的品格。
二、新授。
1、初听整首歌曲,听一听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绪?
2、复听阅读歌词,看到了什么景象?
(生:听到了驴脖子上的铃铛声,看到了书生骑驴赏梅。
)
3、练习节奏
师:歌曲中几个较难掌握的节奏型,只要我们把它练熟了,学唱起歌曲来就驾轻就熟了。
挥拍、学生跟读歌词
(1)学生字正腔圆把歌词读一遍,解决难点字:霁灞桥
(2)挥拍,有节奏的带读。
4、教唱歌谱。
5、学唱歌曲:句教唱,师生接龙唱。
6、认识音乐符号,提示演唱处理。
附点、跳音、连音、渐强、休止
7、表现,跟伴奏唱。
师再次提点歌曲的演唱声音要饱满、欢快。
分小组接龙唱,男女生比赛唱。
三、介绍作者
刘雪庵的故事,映衬出梅花的精神。
四、小结
通过学唱歌曲,作者的故事希望同学们能追求梅花高贵品格,下面一首四君子的诗句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踏雪寻梅》音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体验《踏雪寻梅》这首歌曲的音乐风格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表现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3. 通过学习《踏雪寻梅》,引导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歌曲《踏雪寻梅》的词曲分析,了解歌曲的结构、调式、节奏等。
2. 歌曲的演唱技巧,如气息控制、音准把握、咬字清晰等。
3. 歌曲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理解歌曲背后的故事和意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歌曲《踏雪寻梅》的词曲特点,演唱技巧的掌握。
2. 难点:歌曲的高音部分,情感表达的准确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教师详细解析歌曲的词曲特点、演唱技巧等。
2. 采用示范法,教师或优秀学生示范演唱,引导学生模仿。
3. 采用练习法,分组或个人练习演唱,教师点评指导。
4. 采用情景教学法,创设相关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歌曲背后的故事和意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讲解《踏雪寻梅》歌曲的背景故事,引导学生产生兴趣。
2. 新课教学:分析歌曲的词曲特点,教授演唱技巧。
3. 示范演唱:教师或优秀学生示范演唱,引导学生模仿。
4. 练习演唱:学生分组或个人练习演唱,教师点评指导。
5. 情感表达:讲解如何准确表达歌曲的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歌曲。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练习。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演唱《踏雪寻梅》,掌握歌曲的演唱技巧和情感表达。
2. 学生能够理解歌曲背后的故事和意境,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3. 学生通过演唱《踏雪寻梅》,提高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踏雪寻梅》乐谱及歌词。
2. 音响设备:播放歌曲《踏雪寻梅》。
3. 教学道具:梅花图片、雪花道具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讲解歌曲背景,分析词曲特点,教授演唱技巧。
2. 第二课时:示范演唱,学生分组练习演唱,点评指导。
3. 第三课时:讲解情感表达,学生练习演唱,总结学习内容。
踏雪寻梅-人教版八年级音乐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文人的风雅生活,理解踏雪寻梅的文化内涵。
2.掌握踏雪寻梅这首古风诗词的歌曲表现方式,并能够通过梅花与雪的形象描绘,来通过音乐调式传达出悲壮之情。
3.通过唱歌的形式,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表现音乐情感;2.理解踏雪寻梅的文化价值。
三、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领悟到音乐中流露出的悲壮之情;2.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踏雪寻梅的文化内涵。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向同学们展示一幅梅花和雪的图片,让学生想一想这副图片所表达的意境,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2.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介绍踏雪寻梅的发生背景和历史渊源,让学生了解到古人的风雅生活,进而理解和欣赏这首古风诗词。
3.轻声哼唱(10分钟)教师通过轻声哼唱踏雪寻梅这首歌曲,带领学生感受歌曲中所流露出的感情,并逐句解释这首歌曲的歌词,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中的情感表达。
4.集体唱歌(35分钟)(1)学习曲谱。
首先将曲谱放到音乐室互相交流并解读、确认每个同学的声部。
再逐句教唱,部分同学先唱,其它同学跟随唱(小声跟唱),逐渐增加声音,练习和声。
(2)合唱。
安排同学唱好自己的部分,然后在教师指示下合唱整首歌。
(3)表演。
学生分组朗诵部分词语或句子,然后根据学过的节奏唱出来。
5.总结(5分钟)教师与学生共同回顾了今天的学习内容,加深学生对踏雪寻梅及其中音乐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五、课后作业合唱练习。
六、教学反思通过踏雪寻梅这首诗词的学习,我将古代文人的风雅生活与音乐的情感表达相结合,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了古代文化,也提高了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同时,在教学上还应该多运用多媒体手段,以更生动、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踏雪寻梅的音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体验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感受“踏雪寻梅”的意境。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3. 通过学习“踏雪寻梅”,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特点和魅力。
2. “踏雪寻梅”的曲调分析、演奏技巧及表现手法。
3. “踏雪寻梅”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故事。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特点和魅力,分析“踏雪寻梅”的曲调和演奏技巧。
2. 示范法:演奏“踏雪寻梅”,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音乐的美妙。
3.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对“踏雪寻梅”的理解和感受。
4. 实践法:分组练习演奏“踏雪寻梅”,提高学生的演奏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包括“踏雪寻梅”的乐谱、图片、视频等。
2. 教学乐器:古琴、笛子等中国传统乐器。
3. 音响设备:用于播放音乐和录音。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引发学生对“踏雪寻梅”的兴趣。
2. 讲解:分析“踏雪寻梅”的曲调、演奏技巧,讲解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故3. 示范:演奏“踏雪寻梅”,让学生感受音乐的美妙。
4. 讨论: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对“踏雪寻梅”的理解和感受。
5. 练习:分组练习演奏“踏雪寻梅”,提高学生的演奏能力。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踏雪寻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7. 作业:布置课后练习,要求学生回家后练习演奏“踏雪寻梅”。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提问、讨论等。
2. 演奏技巧:评估学生在分组练习中的演奏技巧进步情况。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课后练习的完成质量,确保学生能够熟练演奏“踏雪寻梅”。
七、教学拓展1. 邀请中国传统音乐专家进行讲座,加深学生对传统音乐的理解。
2.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音乐会,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
3. 开展中国传统音乐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演奏水平。
踏雪寻梅
教材分析:《踏雪寻梅》这首歌意境高雅,运用了强弱对比,连音与断音对比,附点与非附点音符对比等表现手法。
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多注意曲谱,加强示范。
学情分析:学生学唱歌曲《踏雪寻梅》,应注意正确地唱好断音,多作一些带有断音的发声练习,并体会断音与连音唱法的对比。
体会不同情绪情感的表达,对歌曲的学唱将有很大帮助。
教学目标:指导学生用不同的力度和演唱方法生动地演唱《踏雪寻梅》
教学重点、难点:歌曲《踏雪寻梅》中的断音是歌曲教学的重点。
后半拍起的乐句是本课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发声练习:(师:冬天,北风送来了洁白的使者。
五朵晶莹的小雪花)
识认曲谱: 3 5 6 7 1
认读节奏:模仿北风的声音“hu”进行发声练习。
要求:气息稳定、口腔打开,声音有支撑,响而不炸。
三、律动《铃儿响叮当》
师:冬天的雪带给我们很多欢乐。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奔向那片洁白的雪地吧。
四:旋律、节奏重点释疑
1、第三乐句:——在歌曲中,可爱的小铃铛唱的多欢畅。
铃铛不光有纯净明亮的叮当声,还会唱歌呢。
你听:
——逐小节教唱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2/4 的强弱规律。
——跳音的演唱法,以及音准。
2、歌词的认读与节奏。
—师范读歌词,问:这个故事里的主人公是谁?他在做什么?
理解“霁”就是雪后放晴。
“坝桥”就是有扶手的石板桥。
教学难点:节奏和节拍重音。
学生逐句跟读。
五:教唱歌曲
1、视频出示对岁寒三君子之梅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歌者对梅的喜爱,并由衷的赞叹梅花为“好花”。
学唱歌曲的第四乐句的前半句。
注意其中“好”字的一字三音和附点节奏。
2、范唱《踏雪寻梅》
3、学唱全曲。
——视唱曲谱,让学生们找出已经学唱过的乐句,先视唱一遍,再将全曲进行完整的视唱。
——填词演唱。
——歌曲处理。
、用变化的力度演唱:先用中速稍慢的速度表现宁静的雪景,在“响叮当”处逐渐加快表现画面随着骑驴的孩童的出现逐渐鲜活起来,在“好”字上稍作延长,表示孩童停下闻花香,最后歌曲恢复中速,表现孩童欢快骑驴渐行渐远。
六、小结:
《踏雪寻梅》这首歌表现了一种高雅的意境和纯朴的生活情趣。
如今你们的童年生活更加丰富和多姿多彩了,愿你们快乐地度过最美好的童年时光。
让我们骑上小毛驴,唱着歌儿踏雪寻梅去吧。
播放陈慧琳《踏雪寻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