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戏综论
- 格式:pdf
- 大小:187.32 KB
- 文档页数:3
作者: 平苹
作者机构: 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出版物刊名: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页码: 53-55页
主题词: 包公戏 杂剧 南戏 传奇 清代京剧
摘要:包拯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千百年来,在老百姓的心目中,他是一个铁面无私、刚正不阿的清官形象。
研究宋代以来以包公为原形的杂剧、南戏、传奇及清代京剧等文学戏剧作品,探讨其存佚状况,可以看到宋元至明清各个时期通俗文学包公戏创作发生发展以及衰落的全过程,以及时代的变迁赋予包公戏新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包公与包公文化——评《包公戏研究》谭德生包公,在中国无疑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
包公题材的戏曲、小说、影视作品层出不穷。
只要说起包公,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面孔黝黑、额上一块月牙的形象。
他气势威严,铁面无私,能够“日断阳、夜断阴”审决阴阳两界冤案。
那么,历史上的包公果真如此吗?由历史的包公演化为文学中的包公,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体现着怎样的价值追求?包公形象及其文化意蕴对今天又有何重要启示?曲阜师范大学陈涛副教授的著作《包公戏研究》对此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在该著中,作者对包公的生平、政见作了详细的考察。
尤其是关于包公的思想、见解,作者可谓不惮于笔墨,埋首于卷帙浩繁的古籍资料,将包公的思想分为政治、经济、军事三大块,条分缕析。
认为包公吏治理论的基础是民本思想,因而主张薄赋轻役,选举官吏要“惟贤、惟才”、“知人、用人、信人”。
同时,军事上也要整饬武备,精选将帅,并征集民兵。
通过这样一种历史还原,一个以“国泰民安”为己任的“清官”包公便清晰可辨地站在人们面前。
作为古典戏曲方面的论著,如果脱离具体的原始资料一味空谈理论,很容易陷入空洞和苍白,难以让人信服。
该著史论结合,由史见论,以论统史,仅此而言,作者的心血和汗水是极有价值和意义的。
扎实的考据工作贯穿该著的始终,比如对元、明、清以及近代包公戏的剧目,作者不厌其详,从版本、作者到作品内容,均做了全面、细致的考证,从而为后文研究不同时代包公戏的变迁及其各自的特点奠定重要的基础。
在研究包公戏的过程中,该著也始终坚持“着实”。
包公被广大百姓称之为“包青天”,是一位享有崇高威望的清官。
由历史的包公到文学中的包公,包公形象不断发展、深化最终至于完美而近于“神”。
包公形象的这一演变,理应进行勘察和检视。
厘清不同时代包公戏的发展脉络,不仅对包公戏本身是一种正本清源的工作,而且能够更深层次地发掘包公戏与时代、社会、文化之间的复杂脉动。
该著按照年代顺序对包公戏逐一检视,指出元杂剧中的包公具有多元复合的性格,一方面他是赤胆忠心的忠臣,“立心清正,持操坚刚”,执法如山,为民除害;另一方面他又看到了世情艰险,顾忌权豪的报复,有感情,有思想,有苦闷。
在中国戏曲史上,没有一位官吏能够像包拯那样,可以如此频繁地出现在历代的戏剧舞台上,至今久演不衰,并且成为一类非常独特的戏剧通称──包公戏。
包公戏的流行,从南到北,几乎涉及所有的戏曲种类。
戏剧中的包公,并不等同于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包拯,而是带着某种理想化的色彩,集历代廉吏形象之大成。
在包公戏里,包公既是一位清正廉明、铁面无私、心智过人、执法如山的清官,又是一个上通天神、下通鬼魂、具有灵异功能及半神半凡的超人。
在他身上,凝聚了专制社会下老百性对于清官的企盼,和向往公正的社会。
包公戏情节曲折,是非分明,同样赢得今天观众喜爱。
《陈州粜米》元代杂剧。
陈州连续干旱三年,赤地千里,粒米无收。
朝廷派刘衙内的儿子刘得中和女婿杨金吾,到陈州大开米仓,平价卖给灾民。
可是刘、杨二人把这次赈灾善举当作是发财良机,恶意抬高粮价,城里平民张敝古为百姓出头,与刘得中论理,竟被刘用紫金锤打死。
张敝古的儿子进京向包拯告状。
包拯闻讯震怒,请求朝廷派他去陈州查明案情。
在陈州路上,他化装成农家老汉,沿途暗访,终于查清了刘、杨二人的劣行。
后来,包拯设计巧妙潜入城中,抓获了刘、杨二人,当堂开审,杀头示众。
《灰阑记》元杂剧名作,作者李行道。
张海棠是马均卿小妾,有幼子寿郎。
马妻与赵令史通奸,谋杀亲夫,又嫁祸张海棠,并强夺寿郎,声称寿郎是自己所生。
张海棠告到官府,审案者正是奸夫赵令史,结果被判死刑。
案件报到开封府,包拯经过审问,看出破绽,就巧设妙计:让寿郎站在灰土画的圆圈里,要张海棠和马妻从两边往外拉,谁把孩子拉出圈外,谁就是亲娘。
张海棠爱儿心切,不敢用力,寿郎被马妻不顾一切拉出圈外。
正当张海棠伤心之际,包公一拍惊堂木,说不是亲娘才会如此狠心。
张海棠冤情大白,奸夫淫妇受到严惩。
《包待制智斩鲁斋郎》作者关汉卿(小知识)。
权贵鲁斋郎横行不法,作恶多端,但是受到皇帝直接庇护,街坊对他恨之入骨,敢怒而不敢言。
银匠李四和孔目张圭有一个美满家庭,可是鲁斋郎贪涎他们妻子美色,竟强行霸占,使李、张两家妻离子散,苦不堪言。
浅析包公戏及其反应的社会现象摘要:包公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现存元杂剧中的包公戏共有11种,比较有名的有《蝴蝶梦》、《盆儿鬼》、《替杀妻》、《神奴儿》、《合同文字》、《盆儿鬼》、《灰阑记》、《后庭花》。
等,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元代的封建吏治情况,而额悬明月的黑面包公形象也早已化为百姓心目中刚直不阿、秉公执法的正义象征。
关键词:元杂剧包公戏流传广元代吏治杂剧是很接近百姓生活的一种文学形式,在元代得到很大很高的成就,其内容主要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为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人物形象鲜明,它的发展使俗文学得以长期活跃在文坛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元代社会的阶级状况元朝建立以后,蒙古统治者实行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人民生活困苦,官吏腐败,致使百姓冤屈难以申诉,因此,元代公案戏得到长足发展,洋溢着突出的俗文化意识,反映了广大被压迫群众的共同心声,其中包公戏则是颇为引人注目的一朵奇葩,它创造了成熟的清官包公形象,在元杂剧中占有重要地位。
包公,庐州合肥人,姓包名拯字希仁,谥号孝肃。
《宋史·包拯传》有如下记载:“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
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又有:“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
‟”此外,《包拯传》还记载了有关包拯的生平和事迹。
这说明包公在当时即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其事迹已经广泛流传。
作为历史人物的包公,其实算不上中国封建社会里那种不朽人物,包公戏中包拯的事迹大部分是为老百姓平反冤案,这是民间艺术家在包拯事迹的流传过程中,不断地加以丰富和再创造,甚至染上了神话的色彩,成了封建社会人民群众所理想的为民除害的清官的典型形象。
不仅是中国小说戏曲史上的一个奇观,而且还可以称得上一桩奇特的社会现象。
河南坠子书“包公案”研究河南坠子书《包公案》研究包公案作为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其中,河南坠子书《包公案》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独自的表演风格而备受瞩目。
本文将着重对河南坠子书《包公案》进行研究,深入探讨该剧的演出特点、情节内涵以及影响力等方面。
河南坠子书是中国戏曲中的一种剧种,起源于河南省。
其艺术形式独特,结合了唱、念、做三者的表演手法,以及声腔、唱腔、演唱、音乐、舞蹈等多种元素。
而河南坠子书《包公案》则是河南坠子书中的代表作品之一。
《包公案》是基于北宋时期历史名官包拯的故事改编而成的戏曲剧目。
故事情节紧凑、人物形象生动,主要讲述了包拯作为开封知府,公正廉明,勤勉敬业,在解决各种奇案中的努力和智慧。
剧中通过塑造包拯刚正不阿、明察秋毫的形象,以及展示他与其他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和情感纠葛,生动地展现了包公案的复杂性和历史性。
该剧的演出特点是其独特的舞台布景和演员表演技巧。
舞台背景常常运用平面、立体、半立体等多种手法,使得舞台显得宽广而立体感强烈。
演员们则以精湛的表演技巧和高超的唱功,将包公案中每一个角色都形象地演绎出来。
尤其是包拯一角,演员们以深情厚意、慈悲仁德的表演风格,展示了包公案中正气凛然的形象,引发观众的共鸣。
除了演员表演技巧外,音乐是河南坠子书《包公案》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
河南坠子书音乐旋律婉转动听,多用法极为巧妙。
而记唱本中的选段,更是通过演唱、弹奏乐器等方式,让观众跟随着音乐的旋律进入故事的情境中,增强了戏曲本身的艺术感染力。
同时,《包公案》这一剧目中的音乐也独具特色,通过音乐的设计和演唱带动剧情的发展,使得整个剧目更加连贯和有趣。
河南坠子书《包公案》不仅在河南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也受到了全国范围内观众的喜爱。
其独特的表演艺术形式和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使得观众们在观赏时体会到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戏曲的艺术魅力,对人物形象的描绘和社会的批判也引发了观众的深思。
总之,河南坠子书《包公案》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独自的表演风格在中国戏曲界独树一帜。
包公剧观后感《包公剧》是一部以北宋名相包拯为主角的传统京剧作品。
近日,我有幸观看了一场精彩的包公剧演出,深深感受到了这部戏所蕴含的人性关怀和正义精神。
以下是我对这部戏的观后感。
包公,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位杰出代表人物,他的智慧和公正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个观众。
从包公剧中,我们可以看到包公作为一位明君的风采,他以公平的制度和智慧的法官形象,维护了社会正义,保护了百姓的利益。
首先,包公剧通过生动的表演和精彩的唱腔,生动地展现了包公的威严和正直。
他在审案中运筹帷幄,既能明察秋毫,又能公正无私。
他不以职位高低论输赢,只凭事实真相作出判决。
尤其是在《铡美案》和《黑旋风案》等具有代表性的案件中,包公敢于与权贵、豪绅斗智斗勇,力挺真理,为民众伸张正义,这种精神令人钦佩。
其次,包公剧通过刻画包公的人性关怀,深入人心。
虽然他担任高位,但他从不忘记自己是为民众服务的,他时刻保持着对百姓的关爱和关怀。
不论是在案件中对被告的慰问,还是在民间对受压迫者的救济,包公总是心怀悲悯,努力追求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这种人性关怀使包公在众人心目中成为一位有血有肉的英雄。
此外,包公剧中的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败,时代背景与人性冲突构成了戏剧的主要冲突。
作为正义的代言人,包公深感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败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他激起了他改革的愿望,铲除黑暗势力,追求社会的进步与公平。
正是因为有包公这样勇敢的人物存在,我们才能够看到封建社会时代的缺陷,从而促进社会进步的愿望。
最后,包公剧中的优秀表演和精湛技艺也展示了京剧的魅力。
演员们通过细腻的唱腔和娴熟的动作,将包公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他们灵活地运用京剧的表演技巧,配合精心设计的舞台布景和服装,使观众仿佛穿越时空,亲眼目睹包公的英雄事迹。
在观看这场包公剧后,我深深地被包公的智慧、正义和人性关怀所感动。
他以自己的行动和勇气,为今天的社会树立了榜样。
同时,包公剧也告诉我们正义和善良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只要我们拥有正确的信念,都可以追求和维护社会的正义与公平。
086文化视角浅谈戏剧中的“包公戏”及其文化心理胡 岭“包公戏”作为元杂剧的重要代表之一,其传承至今仍然有可供研究的价值。
本文就包公形象入手展开分析,从清官文化、情法冲突、神鬼色彩三方面探讨其文化心理,以供借鉴。
一、“包公戏”中包公形象分析(一)智谋双全“包公戏”中包公的智慧与谋略令人击节赞叹。
例如,在《蝴蝶梦》中用盗马贼顶替王家儿子受死,使得王家团圆;在《灰阑记》中巧设灰阑,使得亲生母子相认;在《鲁斋郎》中巧妙将“鱼齐即”改成“鲁斋郎”,从而为民除害。
凭借智慧与谋略,每每在众多纷繁复杂的案件中抽丝剥茧,使得真相水落石出,坏人认罪伏诛,还得百姓公道。
(二)能通鬼神“包公戏”中蕴含了大量富有神鬼色彩的故事情节,而包公的身上也被赋予了能通鬼神的奇妙力量。
例如,在《蝴蝶梦》中包公梦见蝴蝶求救,还王家一个公道;在《生金阁》中包公看到郭成的鬼魂提头追打庞衙内,于是主动向鬼询问冤情;在《神奴儿》中给门神户尉烧金银纸钱,祈求阻挡妖魔、放进冤魂。
诸如此类,这种种描述都能够看出包公具有能通鬼神的能力,通过这种塑造使包公的形象更加神圣。
(三)世俗化“包公戏”中包公的形象与以往作品相比增加了世俗化色彩,将人物形象变得更加丰满鲜活。
例如在《生金阁》中写包公近乡情怯,抒发离愁别绪;在《陈州粜米》中写年已八旬的包公在明哲保身与为民做主之间的矛盾权衡。
因元杂剧的市民文化特色,使得创作中免不了带入世俗化特色。
因此,有别于其他文学作品,元杂剧中的包公形象多了一些世俗色彩,包公会像市井平民一般开玩笑,会有避祸保身的想法,也会有羁旅之思,此类种种非但无损于包公的形象,反而使其更显真实。
二、“包公戏”的文化心理探讨(一)清官文化的时代特色包公戏通常被剧作者赋予了平反重案、拯救苍生的使命,包公的清官形象也因此而深入人心,这离不开元杂剧兴起的社会基础。
当时,在蒙古政权的高压政策统治下,汉人被划归为社会的最底层,受到残暴的侮辱与剥削。
百姓不仅要在外族的统治下任人鱼肉,还要遭到贪官污吏、豪强恶霸的欺凌打压,处于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动荡时期。
以民为本主持正义——谈谈我对豫剧《包青天》中包拯的人物分析发表时间:2009-10-25T01:02:57.390Z 来源:魅力中国作者:李根旺[导读](河南省豫剧二团,河南郑州 450000)中图分类号:I23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09)11-136-02戏曲舞台上的包拯是正义的化身,千百年来在我国民众心中被神圣化,尊称他为包公。
开封现存的包公祠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我们豫剧舞台上也演出了多部包公戏,如:《包青天》《下陈州》《包公探阴山》《斩包公》《打龙袍》《包公坐监》等,至今仍可以说是久演不衰,深受社会各界的欢迎。
一个剧团能不能开演包公戏、一个团有没有头套花脸演员是衡量该团行当是否齐全、阵容是否强大、演出剧目是否丰富、艺术水准是高是低的一个重要标准。
我是河南豫剧二团的一名花脸演员,师从豫剧表演艺术家兰力,是中国豫剧一代宗师、净行李派艺术创始人李斯忠的再传弟子。
先生以演包公戏而著称于梨园行,传承先辈的演出剧目更是我义不容辞的任务。
在二团领导的大支持下、在恩师的指导下、在同事们的帮助下、在自己的努力下,先后恢复排出了两部包公戏,这两部戏一经推出均受到了专家、学者、前辈、老师、同行和戏迷的好评。
在这里,我主要想谈谈我在豫剧《包青天》中塑造的包拯这一艺术形象。
在《包青天》(这部戏也叫《秦香莲》)中,包拯是在“拦道”一场才出现。
前边几场戏均为包拯的出场做足了铺垫。
秦香莲携儿带女进京找到陈世美,陈世美拒不认亲;丞相王延龄出面劝说,陈世美依然执迷不悟;陈世美为绝后患,派韩琦追至庙中杀害秦香莲,义士韩琦不忍加害,自刎而死。
情节发展至此,观众非常期待包公的出场。
王朝、马汉、张龙、赵虎等校尉、差役引包拯上场,特定的人物装扮加上“奉旨陈州把粮放,不分昼夜回汴梁。
”这两句韵味醇厚的李派黑头唱腔,一下子使沉寂、压抑、愤懑的舞台气氛豁然开朗了起来,调动了观众的情绪,给我来了个碰头好。
第八章元代包公戏及其他杂剧作家作品第一节包公戏与《陈州粜米》、《灰阑记》一、包公戏产生的原因现存的一百多种元杂剧中,以包公为民除害为题材的共有十本之多。
在元代出现这么多的包公戏,不是偶然的,是与当时特定的社会条件紧密相关的。
在蒙古贵族的统治下,冤狱遍地,据《纲鉴日知录》元纪成宗卷记载:元成宗大德四年三月,曾遣使巡行天下,“罢赃官万八千四百七十二人,审冤狱五千一百七十六事”。
在这样“覆盆不见太阳辉”的社会里,百姓便把伸雪报仇的愿望寄托在历史上的一些清官身上,而包公便是人们传说中的清官典范。
这就是元代包公戏大量出现的原因。
二、历史包公与戏剧包公历史上的包公,名拯,北宋庐州合肥人,曾任开封府尹,枢密副使,天章阁待制,龙图阁大学士等职。
历史上的包公,确实一个清官,据《宋史》记载:“拯立朝刚严,闻者皆悼之,至于闾里童稚妇女亦知其名,贵戚宦官为之敛手。
旧制,凡讼诉不得入门,拯使经造庭下,自道曲直,吏民不敢欺。
”“拯性不苟合,未尝伪色辞以悦人,生平无私书。
至于干请,无故人亲党,一皆绝之,居家俭约,衣服器用饮食,虽贵,如初宦时。
”当时,民间也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说。
戏剧中的包公,(1)把他的清廉公正、疾恶如仇的美德作了进一步的丰富和美化,给他涂上了浓厚的传奇色彩,更具有清官的特征,如清廉公正、疾恶如仇、铁面无私、勇于为民除害,为非作歹的权豪们闻之丧胆;(2)在当时豺狼当道、是非不分的社会里,包公要为民除害、伸张正义,是很难实现的,因此,剧作家们又赋予他机智风趣的性格,如无名氏《陈州粜米》巧借“赦活的不赦死的”的赦书,支持小憋古打死了小衙内,关汉卿《鲁斋郎》中他把“鲁斋郎”三字先写成“鱼齐即”,在改成“鲁斋郎”,从而斩了贵族恶霸鲁斋郎;(3)他与贪官污吏的关系,正如包公自己所说:“他便似打家的强贼,俺便似看家的恶狗。
”(《陈州粜米》),剧作家借以表达对封建皇权的肯定,在旧时代,爱国总以忠君报国形式出现,这很正常。
被“包公戏”扭曲的宋朝司法制度包拯是宋朝人,但宋代的戏曲并没有什么“包公戏”。
“包公戏”是在元朝兴起的,至晚清时终于蔚为大观。
数百年间,包公审案的故事被编入杂剧、南戏、话本、评书、小说、清京剧,以及众多地方戏中;近代以来,包公案”还被多次改编成影视剧。
无数中国人都通过“包公戏”了解古代的司法制度与司法文化;一些学者也以“包公戏”为样本,煞有介事地分析传统的“人治司法模式”,反思“中国传统司法迟迟不能走向近代化的重要原因”。
然而,作为一种在宋代文明湮灭之后才兴起的民间曲艺,“包公戏”的故事几乎都是草野文人编造出来的,他们在舞台上重建的宋朝司法情景,完全不符合宋代的司法制度。
如果以为“包公戏”展现的就是宋代的司法过程,那就要闹出“错把冯京当马凉”的笑话了。
现在我们有必要来澄清被“包公戏”遮蔽的宋朝司法传统。
【尚方宝剑三口铡刀丹书铁券··】就如《封神榜》中的各路神仙登场必亮出法宝,“包公案”的包青天也携带着皇帝御赐、代表最高权力的各类道具,元杂剧中尚只有“势剑金牌”,到了明清传奇中,则出现了权力道具“大批发”:“(宋皇)赐我金剑一把,铜铡两口,锈木一个,金狮子印一颗,一十二第御棍……赐我黄木枷梢黄木杖,要断皇亲国戚臣;黑木枷梢黑木杖,专断人间事不平;槐木枷梢槐木杖,要打三司并九卿;桃木枷梢桃木杖,日断阳间夜断阴。
”这里的“势剑”“金剑”,即所谓的尚方宝剑;“金牌”即丹书铁券,俗称“免死金牌”;“铜铡”后来则发展成我们非常熟悉的“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龙头铡专杀贵族,虎头铡专杀官吏,狗头铡专杀平民。
凭着这些神通广大的法宝,包青天成了有史以来最厉害的法官,遇佛杀佛,遇鬼杀鬼。
有意思的是,包公所要对付的罪犯,有时候也拥有类似的法宝,如根据元杂剧《包待制智斩鲁斋郎》改编的潮剧《包公智斩鲁斋郎》、川剧《破铁卷》,都讲述世家公子鲁斋郎自恃有祖传的丹书铁券护身,无恶不作,无法无天。
那么好戏来了:具有最高杀伤力的尚方宝剑破得了具有最高防护力的丹书铁券吗?从戏文看,好像破不了。
试析京剧包公戏中包公形象的艺术塑造包公是一位在中国民间传诵千年的传奇人物。
戏曲舞台上演绎包公故事自元代至今数百年不衰。
据范嘉晨《元杂剧包公戏评注》一文的统计,元杂剧中有据可查的“包公戏”便有17部之多,371-380如《陈州粜米》、《三勘蝴蝶梦》、《智斩鲁斋郎》、《灰阑记》、《盆儿鬼》、《包龙图智勘后庭花》、《王月英元夜留鞋记》、《包待制智赚生金阁》等。
明代“包公戏”剧本大多已佚失,现存只有欣欣客的《袁文正还魂记》、童养中的《胭脂记》、沈璟的《桃符记》、无名氏的《高文举珍珠记》和《观世音鱼篮记》等传奇五种。
进入清代,众多的地方戏迅速崛起,《铡美案》等剧目开始登上戏台。
从此时起,戏曲舞台上与包公有关的剧目也日渐增多,并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包公戏”。
在京剧舞台上,有据可查的“包公戏”便有50出之多。
如根据剧中包公的主、次地位来划分,可分为《铡美案》等包公的主戏和包公只是在剧中“解决了诸多其他官吏难以参透的疑难诉讼”的《金龟记》等剧。
如根据剧中人物关系来划分,又可分为包公为民断案明冤的《陈州粜米》和展现包公浓厚亲情的《赤桑镇》。
如根据故事情节来看,又包括《包公辭朝》等较为真实可信的剧目与充满神话浪漫主义色彩的《双包案》等剧。
如按问世时间来看,既有流传百年的《探阴山》,又有新近诞生的《香莲案》。
如根据剧目来源划分,既有改编自元杂剧的《智斩鲁斋郎》,又有移植改编自地方戏的《狄龙案》。
即使是同一题材,也有着不同的演绎,如“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在京派为《遇皇后·打龙袍》,在海派则为连台本戏。
而且,京派的包公由花脸扮演,海派的包公由老生扮演。
最终,经由几代京剧人的精加工,京剧“包公戏”自成体系,并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整的包公形象塑造手段。
但相当一部分“包公戏”是后人依托“包公”这一家喻户晓的人物形象进行的艺术创造。
“包公戏”的创作植根于民间,是一种具有顽强生命力的“草根文化”,也代表着民间大众祈盼世间多清官、世道多安乐的心声。
论元杂剧包公戏对包公的塑造
李申曦
【期刊名称】《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5(000)004
【摘要】元杂剧包公戏塑造的包公为元代所独有,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而其背
后又有独特的成因。
考察现存元代包公戏,包公形象的成功塑造是因为元代剧作家对包公性格的刻画综合史料记载,并且在戏剧创作中将包公赋予了审鬼通神的能力,剧中包公机智权变,善用智谋,在塑造包公时的戏剧安排也遵循一定的程式。
【总页数】4页(P66-69)
【作者】李申曦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 71011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37
【相关文献】
1.关汉卿与元杂剧中的包公戏 [J], 李建明
2.照耀人心的双日——论元杂剧中的“包公戏”和“水浒戏” [J], 佘大平
3.元杂剧中的包公戏与元代的社会现实 [J], 颜杰
4.铁面执法还是以谋代法——试论元杂剧中的包公戏 [J], 刘新文
5.元杂剧包公戏与法制文学的传承 [J], 韩春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赏析戏曲包公告状戏曲《包公告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重要作品,它以包拯这位历史上的名人为主角,讲述了他在执法过程中的正直和公正。
这部戏曲不仅在表演形式上具有独特的魅力,更是通过对包拯形象的塑造和对社会风气的批判,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和法治精神。
首先,戏曲《包公告状》通过对包拯这一历史人物的塑造,展现了他的刚正不阿、忠心耿耿的形象。
包拯作为北宋时期的名臣,他在历史上以清廉正直而著称,深受人民的敬重和爱戴。
在戏曲中,包拯的形象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他不仅是一个执法严明、不畏权贵的官员,更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他对待民生、对待公正的追求,都体现了他高尚的品质和坚定的信念。
通过对包拯形象的塑造,戏曲《包公告状》向观众展现了一个真正的中国古代名臣形象,激励人们向包拯学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其次,戏曲《包公告状》通过对社会风气的批判,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和法治精神。
在戏曲中,包拯所面对的案件多为民生案件,他不畏权贵,只按照法律和道德准则办事,对贪官污吏、欺压百姓的行为进行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
同时,戏曲还通过对包拯与权贵势力的斗争,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黑暗面和腐败现象。
通过这些情节的呈现,戏曲《包公告状》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沦丧和法治不完善的现实,同时也表达了对这种现象的深切忧虑和对正义的追求。
这对当代社会也是一个深刻的警示,提醒人们要珍惜法治和正义,坚守道德底线,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公正、廉洁的社会环境。
最后,戏曲《包公告状》在表演形式上也具有独特的魅力。
它融合了歌唱、舞蹈、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通过精彩的唱腔和动人的舞姿,将包拯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观众在欣赏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戏曲的魅力。
同时,戏曲中的台词和音乐也富有表现力,通过对情节和人物的刻画,使整个故事更加生动和感人。
这种表演形式不仅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更能够让观众在欣赏戏曲的过程中,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刻内涵和价值观念,从而对包拯的形象和他所代表的价值观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新闻视界文化研究 53视界观OBSERVATION SCOPE VIEW一戏一演法——浅谈我演的几个包公戏李连梅( 鹤壁市豫剧牛派艺术研究院,河南,鹤壁 458031 )从小我就喜欢戏曲,特别是对包公这个人物情有独钟。
我出生在梨园世家,父亲是我们村民营剧团里的台柱子,大黑脸,唱响我们方圆几十里的名角儿。
也是受家庭熏陶,早早的与戏曲结下了解不开的情缘。
天生一副包公嗓子。
所以早早的便走上了我的戏曲之路,主攻黑头一直到现在。
我主演过的包公戏有《铡美案》、《斩包公》、《铡郭槐》、《铡赵王》、《铡梁又辉》等等,演了众多包公戏,使我深刻体会到包公不管是在过去还是现在都在广大戏迷朋友们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铁面无私敢做敢当,不惧权贵,秉公执法。
妇孺皆知,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美名。
包拯(999—1062),宋,庐州人(今安徽合肥人),自希仁。
天圣进士,累迁监察御史,是宋代有名的清官。
为历代百姓所颂扬。
包公在端州留下了文化遗迹。
如包公祠、砚州岛、岛包公楼、包公井、包公府衙等等。
包公形象是一种精神文化成果。
对社会文化思想方面的法制观念。
清官意识是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我们应该客观的认识包公社会意义及其不足。
继承和发扬光大我们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所以自学习戏曲以来,在舞台上所演的包公戏,我都是认真演出。
刻画人物包括化妆扮相不敢有半点懈怠。
不敢把包公的形象给戏迷朋友们留下不好的印象。
我演了这么多包剧,最使我深刻体会的是《包公坐监》一剧中的“包拯”,北宋年间,太师庞吉之孙家居河南罗山县,横行乡里,适时陈氏母女投亲途中路遇歹人,苏淮山父女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引出了这桩冤案来。
后来这两位女子被庞太师之孙逼婚,并逼杀陈母构成凶案。
县令袁义彪助纣为虐,设计贿通信阳知府高守正,陷卖艺人苏淮山和苦主陈月娟于囹圄,困苏女凤英于庞府观景楼。
这位苏凤英有胆有识,有智有谋,当得知他们二人已贿通信阳知府高守正,并有高的回帖后,假意同意嫁给庞吉之孙,还要他们立下字据。
“包青天”戏文严重歪曲了宋朝制度,除了名字几乎都是杜撰的包公戏是传统戏曲文艺中最为流行的剧目之一,据说南宋的南戏中已有包公戏,但由于戏文佚失,我们已不知道具体剧情为何。
可以确定的是,包公戏是在元朝兴盛起来的,传世的元杂剧至少有11个包公戏剧目:《包待制智斩鲁斋郎》、《包待制智勘灰阑记》、《包龙图智赚合同文字》、《包待制智赚生金阁》、《包待制三勘蝴蝶梦》、《包待制陈州粜米》、《包龙图智勘后庭花》、《神奴儿大闹开封府》、《王月英元夜留鞋记》、《叮叮当当盆儿鬼》、《鲠直张千替杀妻》。
有文本流传下来的明清传奇之中,也有不少包公戏,如《胭脂记》、《桃符记》、《观音鱼篮记》、《袁文正还魂记》、《高文举珍珠记》、《双钉案》、《乾坤啸》、《正昭阳》。
清代京剧及地方戏中都有非常多的包公戏剧目。
此外,明清时期还诞生了很多以包公审案为主要情节的说唱词话、话本、拟话本、小说,著名的有明代公案小说集《京本通俗演义包龙图百家公案全传》、清代长编公案小说《三侠五义》。
坦率地说,站在一名宋史研究者的立场上,我非常不喜欢包公戏,所有的包公戏。
因为民间草根文人创作的包公戏,对宋朝历史的歪曲太严重了。
我曾半开玩笑说过:“在所有的包公戏中,除了包公的名字是真的之外,其他的都是假的。
”我举几个例子。
不管在京剧里,还是地方戏里,包公的脸谱都是黑色的。
电视剧《包青天》中的包拯相貌虽然不像舞台上的那么夸张,但也是黑如奥巴马,让人怀疑包拯是不是有非洲血统。
但史料从未说过包拯面如黑炭。
倒是清代有一位在包拯故里庐州当知州的学者,看了庐州包公祠供奉的包拯像,曾说:“公肖像满天下,向时所见,皆棱角峭厉,使人汗骇僵走,不敢仰视。
今奉命守庐,拜公于香花墩上,岳岳怀方,和蔼溢于眉睫,无外间妄塑非常状,甚矣人之好怪也!”可见包拯相貌并无“非常状”。
小说《三侠五义》以及据此改编的包公戏,都提到包公坐镇的开封府有“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三道铡刀,龙头铡专杀贵族,虎头铡专杀官吏,狗头铡专杀平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