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培养解读
- 格式:pdf
- 大小:4.39 MB
- 文档页数:23
痰培养实验报告引言痰培养实验是一种常见的临床实验技术,用于检测呼吸道感染病原体。
在病原体感染的情况下,痰液中会存在一定数量的细菌和真菌。
痰培养实验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感染的病原体种类,并且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起到指导作用。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痰培养实验检测病患的呼吸道感染病原体,并发现和鉴定可能的致病菌。
通过培养和鉴定痰液中的病原体,可以指导医生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实验步骤1. 痰样品采集首先,需要采集病患的痰样品。
痰样品的采集需要遵循严格的无菌操作。
病患被要求咳嗽产生痰液,并用无菌容器收集。
如果病患无法主动咳嗽,医疗人员可以通过吸痰管等工具采集痰样品。
采集的痰液需要尽快送至实验室进行处理。
2. 痰液处理和培养基制备将采集到的痰液样品转移到含有细菌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中。
培养基通常是含有营养物质的琼脂糖平板培养基,供给细菌细胞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
3. 痰液涂布和分离将经过处理的痰液样品均匀地涂布在琼脂糖平板上。
使用铅笔头或棉花棒等工具,在平板上制作菌落。
这可以帮助菌落的分离和计数。
将涂布好的琼脂糖平板放置在适当的温度下,通常是37摄氏度。
4. 培养和观察将涂布好的琼脂糖平板放置于培养箱中进行孵育。
培养箱提供恰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有利于细菌和真菌的生长。
在培养的过程中,定期观察琼脂糖平板上的菌落情况。
菌落的形状、颜色、大小和密度等特征可以帮助鉴定致病菌的种类。
5. 菌落鉴定和分离在菌落生长充足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菌落的鉴定和分离工作。
通过观察菌落的形态特征,取样并进行生化试验,可以鉴定出致病菌的种类。
实验结果经过培养和观察,我们获得了痰液样品中的菌落。
通过菌落的外观特征和生化试验,我们成功鉴定出可能的致病菌种类。
菌落1 鉴定结果菌落1的形态呈圆形,颜色呈淡黄色,大小约为3毫米,密度适中。
通过生化试验,我们鉴定出菌落1为肺炎克雷伯杆菌(Klebsiella pneumoniae)。
菌落2 鉴定结果菌落2的形态呈半球形,颜色呈白色,大小约为2毫米,密度较小。
痰培养痰培养介绍:可根据需要进行需氧菌培养、厌氧菌培养、结核杆菌培养、或真菌培养,用于呼吸道感染的病因诊断。
痰培养的理论依据是致病菌应高于污染菌,据此,对痰液进行定量培养和办定量培养。
常与药物敏感试验一起进行。
痰培养正常值:阴性,即无致病菌生长。
痰培养临床意义:该项检查试用于各种不明原因的呼吸道感染疾病。
痰液培养出致病菌后,进行菌种鉴定,可得出相应的病原菌。
常见的致病菌有:1.革兰阳性菌:有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结核分枝杆菌、放线菌、奴卡菌、厌氧球菌、白喉棒状杆菌等。
2.革兰阴性菌:卡他布兰汉菌、脑膜炎奈瑟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大场杆菌、假单胞菌、军团菌等。
3.培养分离出一些真菌,有助于真菌性感染的诊断。
4.做病毒分离:可分离到某些病毒,如分离到禽流感病毒H5N1,则可诊断为禽流感。
痰培养注意事项:1.由于咳痰标本常受到口咽部定居细菌的污染,分离得到的细菌往往不能真正代表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应密切结合临床进行分析,必要时进行多次培养。
2.痰液的细胞学筛选:将痰液直接涂片后光学显微镜检查,每低倍视野鳞状上皮细胞小于10个,白细胞大于25个,或鳞状上皮细胞:白细胞< 1:2.5,可认为痰液来源于下呼吸道,即为合格痰标本。
3.由于痰的非均质性,定量培养之前需先将标本液化和匀化。
4.采样前使用过抗菌药物者,检测到的感染菌浓度降低,可导致假阴性结果。
痰培养检查过程:暂无相关信息【注意事项】大家在用药的时候,药物说明书里面有三种标识,一般要注意一下:1.第一种就是禁用,就是绝对禁止使用。
2.第二种就是慎用,就是药物可以使用,但是要密切关注患者口服药以后的情况,一旦有不良反应发生,需要马上停止使用。
3.第三种就是忌用,就是说明药物在此类人群中有明确的不良反应,应该是由医生根据病情给出用药建议。
如果一定需要这种药物,就可以联合其他的能减轻不良反应的药物一起服用。
大家以后在服用药物的时候,多留意说明书,留意注意事项,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痰培养合格标准
痰培养是临床微生物学常规检查项目之一,用于分离和鉴定呼吸道感染的病原
微生物。
痰培养合格标准是评价痰培养结果的重要依据,也是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重要参考。
本文将对痰培养合格标准进行详细介绍,以便临床医生和实验室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首先,痰标本的采集和保存是痰培养合格的前提。
痰标本应采集于清晨,患者
在口腔卫生后咳出深部痰液,避免口腔分泌物的干扰。
采集后应尽快送至实验室,或者在采集后立即送至冰箱保存,避免细菌的过度繁殖。
其次,痰培养合格标准包括培养方法、培养基、培养条件等方面。
常用的痰培
养方法有涂片法和接种法,其中接种法是目前主流的方法。
培养基应选择对呼吸道病原菌有较好的选择性和识别性能,如血琼脂、巴氏琼脂等。
培养条件包括温度、湿度、氧气含量等,应符合痰液中病原菌的生长要求。
再次,痰培养合格标准还包括培养结果的判读标准。
培养结果应分析菌落形态、颜色、大小、质地等特征,结合显微镜下的形态特征进行初步鉴定。
然后进行生化试验和药敏试验,确认病原菌的种类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最后,根据病原菌的种类和数量,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感染的病原微生物和抗生素的选择。
总之,痰培养合格标准是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重要内容,对于准确诊断和治疗
呼吸道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医生和实验室人员应严格按照标准操作,确保痰培养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支持。
临床医生如何解读培养结果严重感染及其并发症是ICU中危重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针对重症感染,早期充分的经验性抗生素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相关指南推荐,在应用抗生素之前,应当留取培养以便鉴别致病微生物。
通常,在经验性抗生素治疗2-3 天后,即可得到培养结果包括细菌鉴定和药敏。
此时,临床医生应当根据培养结果,结合临床疗效,考虑对经验性抗生素进行升阶梯或降阶梯治疗,在确保抗生素疗效的同时,尽量减少细菌耐药的风险。
因此,正确解读培养结果是正确实施抗生素治疗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仅就痰培养和趴周血培养结果的解读进行探讨。
1.痰培养结果的正确解读患者发生医院获得性肺炎时,临床医生通常留取患者自行咯出的痰标本进行培养。
为排除上呼吸道正常定植菌的污染,要求显微镜检每个低倍镜视野下鳞状上皮细胞<10,白细胞>25。
但是,即便符合上述标准,痰培养结果对于诊断医院获得性肺炎致病菌的准确性仍然非常低。
因此,相关指南以及专家认为,传统意义的痰培养对于确定和(或)排除致病菌均无任何帮助,不应作为调整抗生素的参考。
对于机械通气患者而言,其下呼吸道标本可以通过吸痰管经人工气道直接留取,从而最大程度避免了上呼吸道定植细菌的污染。
此时留取的标本应当称为气管(内)吸取物(endotracheaiaspirate,ETA)。
严格意义上,气管内吸取物与痰标本有着本质区别。
多项临床试验表明,根据气管内吸取物培养结果诊断医院获得性肺炎的敏感性为82%,特异性0-33%. 换言之,82%的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气管内吸取物培养结果阳性,其余18%的患者培养结果为阴性;在并未罹患医院获得性肺炎的患者中,0-33%气管内吸取物培养结果为阴性,而67%-100%培养结果为阳性。
由此可见,无论患者是否罹患医院获得性肺炎,其气管内吸取物培养结果阳性的比例并无显著差异。
究其原因,患者留置人工气道一旦超过4-5 天,其下呼吸道通常会发生细菌定植,而常规非定量培养方法并不能可靠鉴别定植细菌或致病菌。
标准痰培养上皮细胞数解释说明以及概述1. 引言1.1 概述标准痰培养上皮细胞数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测指标,用于评估痰液中上皮细胞的数量和状态。
通过分析痰液中的上皮细胞数,可以了解呼吸道黏膜的受损程度以及相关疾病的发展情况。
在临床实践中,标准痰培养上皮细胞数可以被视为某些呼吸系统感染或慢性呼吸道疾病的一个指标,例如支气管炎、肺部感染等。
因此,对于医生和患者来说,了解标准痰培养上皮细胞数的含义和意义非常重要。
本文将首先对标准痰培养上皮细胞数进行详细解释说明,包括其定义与背景、检测方法与标准以及临床意义与应用。
然后,将对该项指标进行概述,包括上皮细胞在痰中的含义和来源、标准痰培养上皮细胞数的常见范围和变异因素以及影响该指标的相关因素。
最后,本文将总结主要观点和发现,并对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同时,还将提出改善标准痰培养上皮细胞数测量方法或标准化流程的建议,以促进该指标在临床实践中的更好应用。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引言、标准痰培养上皮细胞数的解释说明、标准痰培养上皮细胞数的概述以及结论。
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文章的背景、目的和结构。
解释说明部分将详细阐述标准痰培养上皮细胞数的定义、检测方法与标准以及其临床意义与应用。
概述部分将对该项指标进行概括,包括含义和来源、常见范围和变异因素以及影响因素等内容。
结论部分将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和发现,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并提出改善测量方法或流程的建议。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系统地介绍并探讨标准痰培养上皮细胞数的相关内容,从定义、检测方法、临床意义到常见范围和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能够了解该项指标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如何正确理解和解释标准痰培养上皮细胞数的结果。
此外,本文还将提供一些建议,以促进该指标的科研和临床应用。
2. 标准痰培养上皮细胞数的解释说明:2.1 定义与背景:标准痰培养上皮细胞数是通过对痰液中存在的上皮细胞进行计数和分析,以确定其数量及相关指标的一种方法。
痰培养实验报告痰培养实验报告引言:痰培养实验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测方法,用于分离和鉴定痰中的细菌,从而帮助医生确定感染的类型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方案。
本文将介绍痰培养实验的操作步骤、结果分析以及临床应用。
实验步骤:1. 样本采集:首先,需要从患者的呼吸道中采集痰样本。
患者应在清晨醒来后进行采样,以确保痰液的质量。
采集时应注意避免口腔和咽喉的污染,使用干净的容器收集痰液。
2. 样本处理:采集到的痰液样本需要进行处理,以去除其中的杂质和非细菌成分。
首先,将痰液样本进行离心,分离出痰液上清液和沉淀。
然后,将沉淀用生理盐水进行稀释,以获得适合培养的浓度。
3. 培养基接种:将稀释后的痰液沉淀均匀地涂布在含有富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上。
培养基通常包含琼脂、葡萄糖和氧气等成分,以提供菌落生长所需的营养和环境条件。
4. 培养条件:将接种好的培养基置于恒温培养箱中,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进行培养。
不同类型的细菌对温度和氧气要求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合适的培养条件。
5. 结果观察:通常在24至48小时后,可以观察到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
不同细菌的菌落形态和颜色各异,可以通过肉眼观察来初步判断细菌的种类。
此外,还可以进行进一步的鉴定,如荧光染色、生化试验等。
结果分析:通过观察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和颜色,我们可以初步判断痰液中存在的细菌种类。
例如,黏液状的菌落可能是肺炎克雷伯菌,而金黄色的菌落可能是金黄色葡萄球菌。
然而,这只是初步的判断,需要进一步的鉴定才能确定细菌的种类。
在进一步的鉴定中,我们可以使用荧光染色来检测细菌的抗酸性,以区分酸性杆菌和非酸性杆菌。
此外,还可以进行生化试验,如氧化酶试验、卡波西试验等,以确定细菌的代谢特性和酶活性。
这些鉴定方法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感染的类型,并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方案。
临床应用:痰培养实验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分离和鉴定痰液中的细菌,医生可以了解感染的类型和严重程度,从而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药敏报告痰培养报告规范解读及要点总结药敏报告是通过检测抗感染药物在体外对病原微生物有无抑菌或杀菌作用所形成报告,体外药敏试验是对某种抗菌药物在体内治疗有效性预测的先决条件,并可作为临床上治疗感染性疾病时的重要选药参考。
如下图:以上为纤支镜痰培养及药敏报告解释一些概念在药敏报告中除病人一般信息以外,经常出现若干个专业名词。
>MIC: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最低抑菌浓度。
表示抗菌药物的抗菌活性大小,指在体外培养细菌 18 至 24 小时后能抑制培养基内病原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
>S:susceptible,指病原体微生物对抗生素敏感。
常规药物剂量治疗时平均血药浓度即可 > MIC 值的 5 倍以上。
>I:intermediate,指病原体微生物对抗生素中度敏感(或称中介)。
常规药物剂量治疗平均血药浓度仅可相当于或略高于 MIC 值。
提高药物剂量,或者对体内药物浓聚的部位或体液的感染,仍可望获得疗效。
>R:resistant,指病原体微生物对抗生素耐药。
药物对病原体的 MIC 高于常规剂量时平均血药浓度,或者病原体能产生灭活药物的酶,则无论其 MIC 值高低,仍应判定此种情况为耐药。
>BAP:Blood Agar Plate,即血琼脂平板,是最常用的增菌(营养)培养基。
痰液、肺泡灌洗液培养结果通常以 BAP 培养半定量方式报告,我院微生物室常报告病原菌为 1+ 至 4+。
一般来说,合格痰标本(低倍镜下鳞状上皮细胞 < 10 个而白细胞 > 25 个)中优势菌中度以上生长(+++),或者合格痰标本中致病菌少量生长但与痰涂片结果一致,或者连续三天内多次痰培养均为同种细菌,或者痰培养阴性但痰涂片镜检发现典型病原菌,也可认为有参考意义。
临床上经支气管镜或者人工气道吸取痰液、防污染样本毛刷标本、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液等方式所取标本进行培养时,结果低于 3+,也应高度重视。
痰培养报告模板
简介
痰培养是一种用于检测呼吸道感染病原体的检测方法。
通过将患者的痰样本分
离和培养在特定的培养基中,病原体就会生长并形成菌落。
这种方法能够帮助医生确定感染病原体的类型和敏感度,并且提供最适合的治疗方式。
报告模板
痰培养报告通常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一、医学历史
病人的医学历史应该在报告中清楚地阐述,包括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以及
症状等信息。
医生应该在特定的部分中描述患者的症状、既往病史和药物使用情况等。
二、实验室检测
在实验室检测部分,医生应该对病人的痰样本进行描述,包括样本类型、样本
量以及标本加工的详细过程。
同时,还需要提供病原体的分离和鉴定信息,例如茵加氏染色反应,病原体的大小、形态、颜色等。
这些细节需要在报告中清晰地记录。
三、细菌敏感性测试
在细菌敏感性测试部分,医生需要提供关于抗生素的信息,包括用于治疗的抗
生素品种、治疗方案、抗生素敏感性以及抗生素的最小抑制浓度。
这些数据可以帮助医生确定哪种抗生素最适合治疗患者的感染。
四、报告结论
在报告最后,医生需要提供针对病人的综合性结论和建议。
这些结论和建议应
该根据病人的症状和医学历史得出,告诉患者如何继续治疗感染并避免症状再次发作。
结论
痰培养是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呼吸道感染的重要工具。
为了更好地理解报告,
医生和患者都需要知道这种检测方法的所有细节,并能依据报告中提供的数据来确定适合的治疗方法。
痰液标本是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最常见的的标本,但不是下呼吸道感染的最佳标本。
而痰为下呼吸道的分泌物,其病原菌的情况最能真实的反应下呼吸道的感染情况,因此痰涂片镜检即格兰染色和痰培养一直受到临床上的关注,且常规用以指导临床治疗。
痰培养的目的:检查痰液中的致病菌。
可根据需要进行需氧菌培养、厌氧菌培养、结核杆菌培养、或真菌培养,用于呼吸道感染的病因诊断。
痰培养的理论依据是致病菌应高于污染菌,据此,对痰液进行定量培养和半定量培养。
常与药物敏感试验一起进行。
在抗菌素使用前采集价值高。
最好注明相关体征、感染指标、前期用药情况。
采集方法2.1自然咳痰法尽可能在用抗菌药物之前采集标本。
以晨痰为佳,采集标本前应用清水、冷开水漱口或用牙刷(不用牙膏)清洁口腔和牙齿,有假牙者应取下假牙(为减少口腔正常菌群污染标本),用力咳出呼吸道深部的痰(非后鼻部分泌物、非唾液),痰液直接吐入无菌痰杯中,标本量应≥1ml。
对于痰量少或无痰或咳痰困难者可用雾化吸入加温至45°C的10%NaCl水溶液(痰液粘稠难咳,阻塞气道的,需要用α-糜蛋白酶盐水溶液),使痰液易于排出后咳痰。
2.1.1浓缩法找结核杆菌时,则应留取24h痰液:正确的留痰方法是,在留痰之前先用清水漱口数次,以清除口腔内的食物残渣及部分杂菌。
留取的痰应是用力咳嗽后自气管内咳出的痰,然后盛于痰盒内送检。
不要将唾液或鼻涕吐入痰盒,以免影响查痰结果。
初次就诊需查痰者,医生要求送三个痰标本:〈1 〉即时痰:就诊当时咳出的痰,〈2〉夜间痰:前一天晚间咳出的痰,〈3〉清晨痰:起床后深咳吐出的痰,其中以清晨第一次咳出的痰效果最好。
痰培养注意事项:痰液的采集必须注意两个环节,即所留的痰标本必须是从肺部咳出(不要混入唾液、鼻咽分泌物、食物、漱口水等)及痰液必须十分新鲜(送检标本在1小时内处理,以防细胞自溶)。
采集方法通常包括:让患者自然咳痰,清晨留取,用清水反复漱口三次,以清除口腔中的细菌。
关于痰标本1.痰标本中需要检测的主要致病菌:肺炎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可引起原发性肺炎)、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各种器官的化脓性感染,呼吸道的有气管炎、肺炎脓胸等)、铜绿假单胞菌(条件致病菌,院感主要病原菌之一,在人体抵抗力低下时可引起呼吸道感染等感染,该菌引起的慢性肺部感染占有较大比例)。
2.非病原菌:酵母菌、草绿色链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3.省医院对痰标本的处理过程:1)每个接收的痰标本进行痰涂片(老师称之为痰质控片),镜下观察痰标本是否合格。
合格的痰标本标准为WBC>25/LP,EPC<10/LP 或二者比值大于2.5。
由于种种原因,不合格的痰标本是不会退回的。
痰质控片记录的相关信息包括:每低倍镜下的WBC数和EPC数,若查见细菌,报告细菌的种类(如G+C、G-b)、排列方式、数量(几个+)。
还要记录真菌和孢子的镜检结果。
不合格的痰标本依然会接种(若申请单上有培养)。
痰质控片的作用:在筛查标本接种出来的平板时根据痰质控片的结果进行相关分析。
2)痰标本接种:接种三种平板,分别是血平板、麦康凯平板、巧克力平板(安图筛选嗜血杆菌的平板,名称为CAH)。
3)孵育和接种平板筛选:接收的痰标本均要两夜的孵育。
第一夜过夜孵育后取出进行平板筛选,做好相关记录。
第二次过夜孵育后取出再筛选一次,和前一天的记录相比较,记录或改正相关筛选结果。
孵育两夜的意义在于防止某些生长缓慢的致病菌被漏检。
4.关于如何筛选需要进行下一步检验的标本1)数量标准手工接种:血平板上第四区有5个菌落,表示有105,已经达到治病的数量。
可以继续往下做鉴定和/或药敏。
仪器接种:因使用消化液,计数需有107(痰标本使用消化液,使很多胞内菌释放,上机前都是加过生理盐水的,经过这两步那么这个判断治病的数量级是如何得出的,经验,实验结果?)。
2)其他在微生物室的老师经过一定时间的经验积累,对于常见的致病菌,根据其菌落形态就可以将其鉴别出来。
一、临床医生阅读微生物报告前需要了解的问题首先是标本类型,是来源于无菌部位还是有菌部位,如果是无菌部位,那培养的阳性结果与感染更相关,如果是有菌部位,如呼吸道,要了解是否存在正常菌群或定植菌。
其次是标本采集部位、采集方式。
如痰标本,是咳痰、吸取物、肺泡盥洗液,还是防污染毛刷、气切管分泌物。
如尿液标本,是中段尿、导管尿,还是耻骨上穿刺尿。
如血标本,是外周血、导管血,采血量是多少,抽了几套血。
采血前是否使用抗生素,过去的微生物学检查结果是什么。
二、痰标本质量评估痰标本易受到口咽部定值菌污染,不一定真正代表下呼吸道感染菌。
送检时必须痰涂片和培养同时开。
采集前应使用清水或生理盐水漱口,有假牙的应先取下假牙,嘱病人采集深部咳痰,直接收集入无菌螺旋口痰杯。
1-2小时内送检,否则苛养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易死亡。
显微镜检查取脓性部分涂片,做革兰染色,每低倍镜视野中鳞状上皮细胞<10,白细胞>25,为合格下呼吸道标本。
对照痰涂片结果,仅对优势菌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
非常强调痰涂片的重要性,不仅可以判断痰标本是否是下呼吸道标本,甚至根据微生物的形态和特殊染色,可以初步判断感染菌的类型,一个工作日内可以发报告,有助于临床尽早调整用药。
例如,涂片提示可疑放线菌,放线菌是厌氧菌,需要厌氧环境培养,可以提示临床医生加开厌氧菌培养申请单。
需要临床医生的理解支持,才能鼓励检验科老师大胆创新,更好的为临床服务。
高质量下呼吸道标本包括:1、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定量培养>104CFU/ml,具有诊断意义。
离心涂片>1%细胞为鳞状上皮细胞提示污染,培养菌量可能假性提高。
2、保护性毛刷。
毛刷约仅能获得0.01-0.001ml标本,在空气中很快会干燥导致细菌死亡,从而影响检出率,应放置于1ml液体运送培养基(如无菌生理盐水和无菌肉汤),振荡后,定量培养>103CFU/ml,具有诊断意义。
3、肺组织活检。
痰培养方法痰培养是一种用于检测痰液中细菌、真菌和其他微生物的方法,通常被用于诊断呼吸系统感染。
以下是一般的痰培养方法:1.痰样收集:痰样应在早晨第一次咳嗽时采集,因为这时痰液中的微生物浓度较高。
病人被要求在清晨醒来后,尽量不要进行口腔卫生,然后深吸一口气,用力咳嗽,将产生的痰液吐入干净的痰杯中。
避免用口水或唾液混入痰液。
2.痰杯的处理:使用无菌痰杯来收集样本,确保避免外部细菌的污染。
痰杯要密封好,并在收集后尽快送交实验室。
3.实验室处理:实验室工作人员在接收到痰液样本后,首先进行标本登记,记录患者的信息、采集时间等。
然后进行痰液的初步检查,检查痰液的性状,如颜色、黏稠度等。
4.痰液处理:将痰液样本进行离心,将细菌等微生物沉淀到痰液的底部。
离心后,取上清液,将其在无菌条件下移至培养容器。
5.培养:将处理后的痰液涂布在不同的培养基上,以促使细菌和真菌生长。
培养基的选择通常会根据初步的痰液检查结果来确定。
6.培养条件:将培养容器放置在适当的温度和湿度下,促使微生物生长。
通常,细菌培养在37摄氏度下进行,真菌培养可能需要更低的温度。
7.观察和鉴定:在一定时间内观察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根据形状、颜色、大小等特征,进行初步鉴定。
有些情况下,可能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生化或分子生物学检测。
8.报告结果:实验室将观察到的微生物种类、数量以及对抗生素的敏感性等信息报告给医生,以协助制定适当的治疗方案。
痰培养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通过检测痰液中的微生物,有助于及早诊断呼吸系统感染,指导医生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痰培养报告单解读全文共四篇示例,供您参考第一篇示例:痰培养是一种用于检测痰样本中是否存在细菌、真菌或病毒的检测方法。
痰培养报告单是检验结果的书面汇总,它包含了对病原体的鉴定和对其对抗药物的敏感性测试结果。
对于医生和患者来说,正确解读痰培养报告单至关重要,它将指导医生合理地选择抗生素及治疗方法,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痰培养报告单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重要部分:1. 病原体鉴定:报告单会列出检测出的痰样本中的细菌、真菌或病毒,并根据其形态学、生理学、生化学特性对其进行鉴定。
这一部分的结果将告诉医生痰样本中是否存在致病微生物,从而指导后续的治疗方案。
2. 药敏试验:对于检测出的细菌,报告单会给出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测试结果。
这一部分的结果非常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着医生在后续治疗中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也能帮助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滥用。
3. 结果说明:报告单会对上述两部分的测试结果进行说明。
这一部分的内容通常会向患者和医生解释检测结果的意义,指导后续的治疗方案。
对于患者来说,正确理解痰培养报告单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痰培养报告单结果的解读:1. 阳性结果:阳性结果意味着检测出了致病微生物,这时候医生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来判断是否需要治疗。
他们会根据药敏试验的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
2. 阴性结果:阴性结果意味着未检测出痰样本中的致病微生物。
这并不代表患者没有感染,可能是由于痰样本采集不当或者病原体量太少而未能检测出来。
在这种情况下,医生可能需要再次采集痰样本进行检测。
3. 药敏试验结果:这部分结果对于抗生素的选择至关重要。
如果细菌对某种抗生素敏感,医生可以选择该抗生素进行治疗;如果耐药或者中度敏感,医生可能需要选择其他抗生素或者采取其他治疗措施。
痰培养报告单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医生需要仔细阅读和理解报告单,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判断。
而患者也应该主动了解自己的检测结果,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合理的治疗,以期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痰培养结果解读
嗨呀,朋友们!今天咱就来聊聊痰培养结果解读这个事儿。
你说咱平常咳嗽咳出点痰,谁能想到这里面还有这么多门道呢,对吧?
比如说,痰培养结果出来显示有某种细菌,这就好比是在一个大宝藏里发现了一个特定的宝贝。
就拿肺炎链球菌来说吧,哎呀呀,它就像是个调皮的小捣蛋,要是在痰里发现了它,那可得重视起来啦!就像你发现家里进了一只小老鼠,得赶紧想办法解决掉呀!
再比如,如果结果显示没有啥特殊的病菌,那不就像是在一片大森林里没找到那种珍稀动物一样嘛,但也不能完全放松呀,还是得继续留意。
还有的时候呢,痰培养结果可能会出现一些我们不太熟悉的病菌,这可咋办呀?这就好像走在路上突然碰到一个不认识的人,得好好研究研究呀。
咱得找医生这个“大专家”帮忙分析分析,看看这个陌生的“家伙”到底是敌是友。
“哎呀,我这痰培养结果到底咋看呀?”别急别急嘛!咱得一步一步来。
你看呀,如果结果说有很多白细胞,那可能身体里正在经历一场“大战”呢,
就像军队在打仗一样激烈。
要是有一些特殊的形态的东西,那可能就是“敌军”的踪迹呀。
痰培养结果解读可真是个技术活,但咱别怕,有医生在呢!咱就跟着医生的指示,一步一步搞清楚这些结果的意义,然后对症下药,把身体里那些捣乱的“家伙”都赶跑。
所以说呀,大家可得重视痰培养结果,别不当回事儿哟!这关乎着我们的健康呢,你说是不是呀!我觉得痰培养结果解读真的很重要,大家一定要认真对待呀!。
痰培养的正确解读
明宗娟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临床案例
n某患者,呼吸道感染,使用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疗效不理想。
n痰涂片:大量WBC吞噬大量G+球菌,偶见G-杆菌。
n痰培养:铜绿假单胞菌+++,药敏显示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左旋氧氟沙星均敏感。
临床困惑
n痰培养提示所用药物敏感,为何无效?n铜绿假单胞菌是致病菌还是定植菌?n责任病原体是G+球菌还是G-杆菌?
n如何调整抗生素?
n 涂片镜检是报告所有检见的细菌,而培养的目的是检出致病菌。
n 一些苛氧菌需在特殊的环境或培养基上才能生长。
n 有些G-杆菌繁殖速度远超过G+球菌,可迅速占据平板,竞争抑制G+
球菌生长。
涂片镜检结果与培养结果为什么不吻合?
培养阳性的细菌都需要用抗菌药物治疗吗?
分离到细菌/真菌≠致病菌≠需要用或换抗菌药物
n痰培养是辅助检查,需结合临床判定其意义;
n痰培养受标本质量、技术方法和检验经验等多种因素影响;
n培养阳性¹感染,可能为污染,可能为定植;
n改善患者全身情况也很重要:器官功能支持,纠正酸碱平衡、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高血糖等。
选择药敏敏感的药物,为何临床治疗无效?
药敏结果≠临床疗效,一般来说,耐药=治疗无效,敏感≠治疗有效n可能不是真正的致病菌(污染或定植菌);
n细菌本身因素(如诱导耐药,生物被膜);
n感染部位与药代动力学因素;
n细菌的MIC,给药剂量和用药方式;
n药敏试验中有些药物单独使用无效,但可以与其他药物联合用药;
n药物剂型及生物利用度(纯品、商品)。
病原微生物侵入宿主体内并引起病理变化称为“感染”。
局部培养出病原微生物同时伴有感染的症状,需要抗感染治疗方可痊愈。
微生物经常从不同环境落到人体,并能在一定部位定居和不断生长、繁殖后代,但未造成症状和体征(未导致感染),这种现象
称为“细菌定植”。
定植
感染定植与感染
临床感染
定植(无症状)
定植与感染
定植的微生物必须依靠人体不断供给营养物质才能生长和繁殖,大多微生物定植是无害的。
但定植有时可视为院内感染的预警因素。
是定植还是感染?
n结果是致病菌可能性大的标本类型
p血、胸水、CSF等无菌体液
p组织
p尿(中段尿或留置尿管者导管穿刺标本;定量培养)n结果常可能是污染或定植的标本类型
p痰、气道抽吸物
p伤口分泌物、非深部穿刺的脓液
n结果的意义有争议的标本类型
支气管灌洗液、保护性毛刷
是定植还是感染?
痰中常见的定植菌或污染菌:
p念珠菌:多反映上呼吸道菌群失调或定植,
但定植是发生念珠菌感染的必由之路p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p洋葱伯克霍尔德菌
p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p弗劳地柠檬酸菌(枸橼酸菌)
p阴沟肠杆菌
p肠球菌
p木糖氧化产碱杆菌
是定植还是感染?
痰标本易受口咽部菌群的污染,对于痰培养分离到的细菌是否为可能的感染菌,最简单和最直接的证据就是痰涂片。
n痰标本是否合格?
n痰涂片镜检见到大量白细胞吞噬或包裹,或伴行非上呼吸道正常菌群,提示感染。
n痰涂片见到的优势菌,培养大量生长(3+~4+),提示感染。
痰标本是否合格?痰涂片来质控
咳嗽、咳痰
咯血
呼吸困难
发热
胸膜性疼痛
肺部闻及啰音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增高或降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明显增高影像学检查提示肺部有炎性浸润或胸腔积液
临床表现
辅助检查如何采集合格痰标本?——送检时机
开始经验性使用抗菌药物时;现有药物疗效不佳,需要考虑换药时。
根据临床变化决定是否送检痰培养,病情缓解或稳定者,没必要送检。
如何采集合格痰标本?——自然咳痰n常规痰液采集应该以清晨为佳,清晨痰量多,同时含
菌量较大;
n用清水漱口3次,以清除口腔浅表固有的定植菌;
n指导患者深咳以采集气管深部的咳痰,而不是唾液及鼻咽部的分泌物;
n标本置于专用痰培养杯2小时内送检。
如何采集合格痰标本?——特殊取痰n如患者昏迷或无力咳嗽,先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叩背以使痰液松动,再用吸痰器吸引,在吸引器吸管中段收入痰培养杯
n人工气道
n保护性毛刷采样
n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是定植还是感染?
临床表现更有助于判断是定植菌还是致病菌。
n体温,咳嗽、咳痰,肺部啰音等感染症状。
n血象,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白介素-6等感染指标。
n针对性抗菌药物之后,临床症状减轻(缓解),同时感染部位目标性细菌数减少则为病原菌。
n针对性抗菌药物之后,仅有数量减少而临床症状没有改变则最大可能为定植菌。
n患者临床症状改善,但持续分离到某菌=定植。
是定植还是感染?
判断鲍曼不动杆菌肺部感染,除了有细菌感染的一
般表现如发热、白细胞及(或)中性分类、C-反应
蛋白增高以外,应当参考以下几点:
n与肺炎相符合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影像学上出现新的或持
续的或加重的肺部渗出、浸润、实变;
n宿主因素,包括基础疾病、免疫状态、先期抗菌素使用、
其他与发病相关的危险因素如机械通气时间等;
中国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诊治与防控专家共识(2012年)
是定植还是感染?
判断鲍曼不动杆菌肺部感染,应当参考以下几点:
n正在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如一度好转,复又加重,在
时间上与鲍曼不动杆菌的出现相符合;
n从标本采集方法、标本质量、细菌浓度( 定量或半定量培
养)、涂片所见等,评价阳性培养结果的临床意义;
n2次以上痰培养显示纯鲍曼不动杆菌生长或鲍曼不动杆菌优
势生长。
中国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诊治与防控专家共识(2012年)
全耐药PDR
细菌对所有的抗生素均耐药是耐药菌吗?
泛耐药XDR 对除了1~2类抗菌药物(主要指多粘菌素和替加环素)之外的所有其他抗菌药物均耐药多重耐药MDR 3类或以上的抗菌素同时产生耐耐药;如头孢菌素、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等均耐药
参考欧洲CDC和美国CDC的多重耐药菌定义Clin Microbiol Infect 2012; 18: 268–281
何为一类
在β内酰胺类中青霉素、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等均为单独一类关于多重耐药菌的解释关于耐药对该类中任何一种获得性耐药(也就是排除天然耐药后对该类中任何一种耐药就为对该类药物耐药)关于中介中介和耐药统称为不敏感,判断多重耐药时对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不敏感即满足
参考欧洲CDC和美国CDC的多重耐药菌定义Clin Microbiol Infect 2012; 18: 268–281
临床案例
n某患者,呼吸道感染,使用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疗效不理想。
n痰涂片:大量WBC吞噬大量G+球菌,偶见G-杆菌。
n痰培养:铜绿假单胞菌+++,药敏显示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左旋氧氟沙星均敏感。
分析
n痰涂片见大量WBC吞噬,提示合格标本;
n痰培养示大量铜绿假单胞菌,对所用药物敏感,但临床效果不理想,提示铜绿假单胞菌为定植菌;
n痰涂片示优势菌为G+球菌,偶见G-杆菌,但G+球菌繁殖速度远不如铜绿假单胞菌,24h培养铜绿假单胞菌可迅速占据平板,竞争抑制G+球菌生长;
n结论:G+球菌为真正的责任病原体,应换用覆盖耐药球菌的抗生素继续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