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胡品津:小肠检查新技术在克罗恩病诊断的应用
- 格式:docx
- 大小:16.67 KB
- 文档页数:3
胃肠病学2011年第16卷第2期·临床实践·克罗恩病治疗新目标:黏膜愈合胡品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510080)摘要一直以来,传统治疗大多无法达到黏膜愈合的目标,生物制剂的应用改变了这一观念。
黏膜愈合与克罗恩病的临床复发率以及手术率的减少存在一定的关系。
黏膜愈合已逐渐成为克罗恩病药物治疗的临床研究以及日常临床实践的客观指标。
早期积极的药物治疗可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和更高的黏膜愈合率这一事实正逐渐得到认同。
促进并维持黏膜愈合可能有助于改变克罗恩病的自然病程。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Crohn病;治疗;黏膜愈合New Goal for Treatment of Crohn’s Disease:Mucosal Healing HU Pinjin.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5100080)Abstract Traditional treatment of Crohn’s disease mostly could not achieve the goal of mucosal healing,however, the emergence and use of biological agents have changed the concept.Correlation exists between mucosal healing and the clinical recurrence rate,as well as reduction of operation rate of Crohn’s disease.Mucosal healing is now considered as an important end point in clinical trial and is also used in clinical practice in treatment of Crohn’s disease.Early and intensive medical treatment could achieve higher clinical efficacy and mucosal healing rate and has gradually reached a consensus.Promoting and maintaining mucosal healing might be helpful for changing the natural course of Crohn’s disease.Key words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Crohn Disease;Therapy;Mucosal Healing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
中国南方地区克罗恩病蒙特利尔分型特征分析杨荣萍;高翔;何瑶;陈白莉;肖英莲;陈旻湖;胡品津【期刊名称】《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年(卷),期】2014(023)001【摘要】目的探讨我国克罗恩病(CD)确诊时的蒙特利尔临床分型及各亚型之间临床特征的比较.方法以广东省两家三甲医院的CD患者为研究对象,参照蒙特尔分型标准进行分型.结果 369例患者纳入研究,男女比例为1.91:1,确诊年龄以A2型(确诊年龄17~40岁)为主(75.6%),病变部位分型以回结肠型(L3型)为主(54.1%),疾病行为以非梗阻非穿透型(B1型)为主(70.2%).男女疾病行为分布一致,均以B1型为主,确诊年龄和病变部位存在差异,女性A3型(确诊年龄>40岁)比例高于男性(21.3% vs 12.8%,P<0.05 ),而男性L4型(上消化道型)比例高于女性(12.4% vs4.7%,P<0.05).A2型伴随肛周病变的比例高于A1型(确诊年龄<17岁)和A3型(28.7%、18.8%、5.1%,P<0.05);L4型确诊时表现为狭窄型(B2)或穿透型(B3)疾病行为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亚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国CD蒙特利尔分型特征与西方患者存在不同,临床分型对疾病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价值.【总页数】5页(P70-74)【作者】杨荣萍;高翔;何瑶;陈白莉;肖英莲;陈旻湖;胡品津【作者单位】广东医学院附属南山医院消化内科,广东,深圳,518000;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消化内科;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消化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4.6;R574.5【相关文献】1.克罗恩病维也纳、蒙特利尔临床分型的对比研究 [J], 李学锋;邹益友;叶玲娟;任科雨;陈琳琳;崔熠;卢放根2.211例中国南方地区结核分枝杆菌48-locus MIRU-VNTR基因分型分析 [J], 王楠;吴玲;牛群;雷杰;孟繁荣;杨瑜;谢贝;高俊文;刘志辉3.基于VCI的1982~2016年中国南方地区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J], 梁亮;王家慧;黄婷;罗翔;孙亲;李嘉玲;4.134例克罗恩病蒙特利尔分型特征分析及预后不良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J], 赵甲秀5.中国南方地区亨廷顿患者不同运动分型的临床特征 [J], 林丽山;苏凤娟;吴腾腾;曾译萱;尤桦菁;陈定邦;李洵桦;裴中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42·中国CT和MRI杂志 2023年08月 第21卷 第08期 总第166期【通讯作者】花纯香,女,副主任技师,主要研究方向:磁共振技术。
E-mail:****************Application of MRI Enterography in The·143CHINESE JOURNAL OF CT AND MRI, AUG. 2023, Vol.21, No.08 Total No.166见》[6]中克罗恩病影像学诊断标准。
1.4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21.0统计软件分析检查数据。
符合正态性检验的计量资料用(χ-±s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t检验,不符合正态性检验的计量资料用中位数(四分位距)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将MRE各征象二分类后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以曲线下面积(AUC)表示诊断价值。
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 两组患者病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其他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见表1。
2.2 两组MRI小肠造影征象比较 两组肠壁增厚、肠腔狭窄、梳齿征、肠系膜脂肪间隙模糊、AD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其他MRI小肠造影征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见表2。
2.3 CD患者MRI小肠造影征象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CD(是=1,否=0)为因变量,以有差异的MRI小肠造影征象[肠壁增厚(>3mm=1,≤3mm=0)、病变分布(跳跃性分布=1,连续性分布=0)、肠腔狭窄(是=1,否=0)、梳齿征(是=1,否=0)、肠系膜脂肪间隙模糊(是=1,否=0)、ADC(连续变量)]为协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肠壁增厚>3mm、梳齿征是诊断CD发生的影响因素(P <0.05)。
生物制剂在克罗恩病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和前景
胡品津
【期刊名称】《胃肠病学》
【年(卷),期】2007(12)11
【摘要】克罗恩病(CD)的传统药物治疗存在很大局限性.生物制剂的应用开辟了CD治疗的新途径.英夫利昔(infliximab)是经批准正式用于CD治疗的首个生物制剂,本文着重介绍该药治疗CD疗效和安全性的有关临床研究,并提出尚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随着生物制剂的不断开发,CD的治疗有可能发生根本性变化.
【总页数】4页(P646-649)
【作者】胡品津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51008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
【相关文献】
1.生物制剂在炎症性肠病治疗中的现状和前景 [J], 吴汗;杨太明;
2.靶向生物制剂在银屑病治疗中的应用现状与挑战 [J], 王虹;李珊山
3.远程医疗在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及前景 [J], 唐文浩;毕龙;杨旻;第五维龙;燕明;韩一生;马真胜
4.抗Ⅹa活性检测在抗凝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现状与前景 [J], 邸平;李绵洋
5.生物制剂在克罗恩病合并肛周瘘管治疗中的应用 [J], 严笑寒;朱明明;徐锡涛;冉志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影像学在克罗恩病诊断方面的作用*导读:目前最早用于克罗恩病的影像学的是X线小肠吞钡造影,随着技术的进步,CT、CTE、MRI等均被尝试应用于CD的诊断。
克罗恩病的诊断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一、临床表现;二、病理学检查;三、内镜检查;四、影像学检查:X线小肠吞钡造影;CTE:多排螺旋CT小肠造影;MRE:磁共振小肠造影。
克罗恩病(CD)又称局限性肠炎,节段性肠炎,或肉芽肿性小肠结肠炎,是病因未明的胃肠道慢性肉芽肿性疾病。
于1932 年由Crohn、Ginzterg 和Oppenheime 最早描述,曾被称为局限性肠炎、节段性肠炎、慢性肠壁全层炎等。
1973年,世界卫生组织医学科学国际组织委员会将该病定名为克罗恩病。
当前克罗恩病(CD)在我国的发病率明显升高,影像学检查是CD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方法。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放射科主任周智洋介绍:目前最早用于克罗恩病的影像学的是X线小肠吞钡造影,随着技术的进步, CT、CTE、MRI等均被尝试应用于CD的诊断。
克罗恩病的诊断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一、临床表现;二、病理学检查;三、内镜检查;四、影像学检查:X 线小肠吞钡造影;CTE:多排螺旋CT小肠造影;MRE:磁共振小肠造影。
*影像技术在诊断克罗恩病方面各自的优缺点周智洋主任解释,克罗恩病是好发于青壮年的消化道非特异性节段性肉芽肿性炎症,可累及消化道任何部位,常见末端小肠和结肠,可导致关节、皮肤、肝脏和眼等的肠外病变。
由于克罗恩病最好发的部位在小肠,因此,克罗恩病影像学诊断的重点在于对小肠病变的显示和解读。
以往X线小肠吞钡造影是检查小肠病变惟一的方法,随着技术的进步, CTE、MRE和其他一些新技术分别被引入到小肠疾病的诊断中来,从而大大提高了小肠疾病诊断的正确性。
如下就是影像技术在诊断克罗恩病方面各自的优缺点概述:*CTE能不能做好跟检查前准备关系密切周智洋主任说,检查前禁食68h,一般不要求清洁灌肠(允许喝水);检查前4060min,口服对比剂共2000ml;扫描前1015min 肌注低张药物(6542 20mg)*CTE口服对比剂阳性口服对比剂:硫酸钡混悬液或含碘溶液优点:显示肠粘膜细节、肠腔充盈缺损、溃疡及肠瘘。
幽门螺杆菌研究的进展
胡品津
【期刊名称】《胃肠病学》
【年(卷),期】2005(010)001
【摘要】近几年来,针对尚未解决的基础和临床问题.有关幽门螺杆菌(H.pylori)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进行中,虽然未有令人振奋的突破性进展.但资料的不断积累将可能使问题得到最终解决。
现就一些重要的相关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总页数】2页(P1-2)
【作者】胡品津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51008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
【相关文献】
1.口腔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J], 翟盈盈;李静;
2.口腔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J], 翟盈盈
3.口腔幽门螺杆菌与胃幽门螺杆菌感染关系的研究进展 [J], 朱志雾;晏桂萍
4.口腔幽门螺杆菌与胃幽门螺杆菌感染关系的研究进展 [J], 朱志雾;晏桂萍;
5.口腔幽门螺杆菌与胃幽门螺杆菌相关性研究进展 [J], 邱霞; 张健; 李可昌; 王发合; 孙占一; 姜进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胡品津:小肠检查新技术在克
罗恩病诊断的应用
*导读:胶囊内镜全称为“智能胶囊消化道内镜系统”,又称“医用无线内镜”。
原理是受检者通过口服内置摄像与信号传输装置的智能胶囊,借助消化道蠕动使之在消化道内运动并拍摄图像,医生利用体外的图像记录仪和影像工作站,了解受检者的整个消化道情况,从而对其病情做出诊断。
……
小肠是克罗恩病的好发部位,但由于小肠解剖及检查手段的局限,空肠及回肠的大部分肠段的克罗恩病病变的发现与诊断更为困难。
近年来,随着消化内镜检查水平的提高,胶囊内镜和双气囊小肠镜检查逐渐普及,小肠深段的克罗恩病病变检出率不断提高。
*小肠检查在克罗恩病诊断中的重要性
目前,内镜检查是确诊克罗恩病的主要方法,当病变累及结肠或上消化道时,可以依靠结肠镜或胃镜检查做出诊断。
但当该病仅累及小肠时,依靠传统方法诊断较为困难。
对此,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消化内科主任胡品津解释到:“小肠深段病变的镜下形态以非特异性为主,多呈节段性分布。
据统计,有10%—30%克罗恩病病人病变仅局限在回末以上小肠,且多数克罗恩病病人病变同时累及大肠和小肠,加上克罗恩病的
亚型(部位、行为)与预后和治疗选择有一定关系,另外,克罗恩病的并发症(梗阻、瘘和腹腔脓肿)的存在,这个可作为选择治疗方案时的重要考虑因素。
”
*胶囊内镜对克罗恩病的诊断价值及应用
胶囊内镜全称为“智能胶囊消化道内镜系统”,又称“医用
无线内镜”。
原理是受检者通过口服内置摄像与信号传输装置的
智能胶囊,借助消化道蠕动使之在消化道内运动并拍摄图像,医生利用体外的图像记录仪和影像工作站,了解受检者的整个消化道情况,从而对其病情做出诊断。
胡品津指出,胶囊内镜对疑似克罗恩病未确诊病例及已确立诊断的克罗恩病病例均有很高的病变发现率(高于SBFT SBE CTE),且对疑似克罗恩病未确诊的病例CE有很高NPV,目前尚未确立CE对CD的诊断、鉴别诊断及疾病严重程度的标准,因此必须结合临床、实验室检查、结肠镜、放射学及随访作综合分析。
胶囊内镜应用于:临床上疑似克罗恩病但结肠镜及反射影像检查无法确定诊断者(阴性结果多可排除克罗恩病;阳性结果综合分析)而分类未定IBD(可考虑胶囊内镜检查);对已确诊的
克罗恩病,胶囊内镜仅用于结肠镜及放射影像学检查无法解释存在之症状者且预期小于小肠检查可能有助改变治疗方案(绝大多数情况下充分的放射影像学检查可取代CE)。
最后,胡品津指出,胶囊内镜检查前必须常规进行结肠镜及放射影像学检查,因为据我们统计双气囊小肠镜检查小肠克罗恩
病检出率:89.2%,与此同时相比较而言,胶囊内镜检出率:63.3%;符合率:78.6%;小肠钡灌检出率:52.2%;符合率: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