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九年级上册第21章21.1 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3
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21.1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以及三种特殊形式,能将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2.理解二次根式的根的概念,会判断一个数是否是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过程与方法】1.通过根据实际问题列方程,向学生渗透知识来源于生活.2.通过观察,思考,交流,获得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一般形式和其他三种特殊形式.3.经历观察,归纳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概念.【情感态度】通过生活学习数学,并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般形式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概念.【教学难点】通过提出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再由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迁移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课件展示问题)雷锋纪念馆前的雷锋雕像高为2m,设计者当初设计它的上部(腰以上)与下部(腰以下)的高度比,等于下部与全部(全身)的高度比,即下部高度的平方等于上部与全部的积,如果设此雕像的下部高为x m,则其上部高为(2-x)m,由此可得到的等量关系如何?它是关于x的方程吗?如果是,你能看出它和我们以往学过的方程有什么不同吗?二、探索新知由上述问题,我们可以得到222x x ,即2240x x .显然这个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x 的最高次数为2,这类方程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探究问题1 2,那么铁皮各角应切去多大的正方形?教师设置如下问题学生讨论:如果设四角折起的正方形的边长为x cm ,则制成的无盖方盒的底面长为多少?宽为多少?由底面积为3600m 2可得到的方程又是怎样的?讨论结果:设切去的正方形的边长为x cm ,则盒底的长为(100-2x )cm , 宽为(50-2x 2,得(100-2x )(50-2x )=3600.整理,得2430014000x x .化简得2753500x x .由次方程可以得出所切正方形的具体尺寸.探究问题2 要组织一次排球邀请赛,参赛的每两个队之间都要比赛一场.根据场地和时间条件,赛程计划安排7天,每天安排4场比赛,比赛组织者应邀请多少个队参赛?教师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方程的建模过程: (1)这次比赛共安排多少场?(2)若设应邀请x 个队参赛,则每个队与其他几个队各赛一场?这样共应有多少场比赛?(3)由此可列出的方程是什么?化简后的方程是什么?讨论结果:全部比赛的场数为4728.设应邀请x 个队参赛,每个队要与其他(x -1)个队各赛一场,因为甲队对乙队的比赛和乙队对甲队的比赛112x x 11282x x .整是同一场比赛,所以全部比赛共理,得2112822x x .化简,得256x x ,即2560x x .观察思考,口答下面的问题:(1)上面的方程整理后含有几个未知数?(2)按照整式中的多项式的规定,它们最高次数是几次?x(3)有等号吗?或与以前多项式一样只有式子?老师点评:(1)都只含一个未知数x;(2)它们的最高次数都是2次的;(3)都有等号,是方程.归纳总结像这样,等号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一般地,任何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能化成如下形式200ax bx c a.这种形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其中2ax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想一想二次项系数a为什么不能为0?在指出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时,a、b、c 一定是正数吗?探究问题3 探究问题2中可以看出,由于参赛球队的支数x只能是正整数,由此可列下表:由上表可得,当x=8时,2560x x的解,一元二次x x,所以x=8是方程2560方程的解也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学生思考方程2560x x有一个根为x=8,它还有其他的根吗?当x=-7时,256x x497560,故x=-7也是方程2560x x的一个根.归纳总结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就是这个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如果有实数根,则必然有两个实数根,通常记为x a,2x b.1三、掌握新知例1 求证:关于x 的方程22817210m m x mx ,不论m 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分析:要证明不论m 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只要证明28170m m 即可.证明:2281741m m m∵240m ,∴2410m ,即2410m .∴不论m 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 例2 将方程3152x x x 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分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200ax bx c a .因此,方程3152x x x 必须运用整式运算进行整理,包括去括号、移项等.解:去括号,得233510x x x .移项,合并同类项,得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238100x x . 其中二次项系数为3,一次项系数为-8,常数项为-10. 四、巩固练习1.在下列方程中,一元二次方程的个数是( ) ①2370x ,②20?ax bx c ,③2251?x x x ,④2530x x.2560x mx 的一个根是3x ,则m 的值为________.x 的方程2130a x x 是一元二次方程,则a 的取值X 围是_________.4.根据下列问题,列出关于x 的方程,并将其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指出其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1)4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的面积之和是25,求正方形的边长x ; (2)一个长方形的长比宽多2,面积是100,求长方形的长x .答案:1.A 2.-13 3.a ≠1 4.(1)24250x ,其中二次项系数为4,一次项系数为0,常数项为-25;(2)221000x x,其中二次项系数为1,一次项系数为12,常数项为-100.五、归纳小结1.本节课要掌握:(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200ax bx c a和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的概念及其它们的运用.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那些收获?※布置作业※从教材习题21.1中选取.※教学反思※1.注重知识的前后练习,在温故而知新的过程中孕育新知,按照由特殊到一般的规律,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2.教师创设情境,给出实例,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教师引导与启发、点拨与设疑相结合,师生互动,体现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地位.3.增设例题难度,让学生产生困惑,避免今后犯类似错误,增加课堂练习,巩固知识.4.对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概念形成过程,要让学生大胆猜测,经过思考、讨论、分析的过程,让学生在交流中体会成功.。
21.1一元二次方程教学目标:一、基本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一元二次方程及相关概念.2.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3.了解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概念,会检验一个数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的解.【过程与方法】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方程模型,体会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方程模型来认识一元二次方程,培养学生良好的研究问题的习惯,使学生逐步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一般形式.2.判断一个数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教学难点】能准确判断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教学过程:环节1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1~P4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1.解决下列问题:问题1:如图,有一块矩形铁皮,长100 cm,宽50 cm,在它的四角各切去一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然后将四周突出部分折起,就能制作一个无盖方盒.如果要制作的无盖方盒的底面积为3600 cm2,那么铁皮各角应切去多大的正方形?【解析】设切去的正方形的边长为x cm,则盒底的长为__(100-2x)_cm__,宽为__(50-2x)_cm__.列方程,得__(100-2x)(50-2x)=3600__,化简,整理,得__x 2-75x +350=0__.①问题2:要组织一次排球邀请赛,参赛的每两个队之间都要比赛一场,根据场地和时间等条件,赛程计划安排7天,每天安排4场比赛,比赛组织者应邀请多少个队参赛?【解析】全部比赛的场数为__4×7=28(场)__.设应邀请x 个队参赛,每个队要与其他__(x -1)__个队各赛一场.因为甲队对乙队的比赛和乙队对甲队的比赛是同一场比赛,所以全部比赛共__12x (x -1)__场. 列方程,得__12x (x -1)=28__. 化简、整理,得 __x 2-x -56=0__.②归纳总结:方程①②的共同特点是:方程的两边都是__整式__,只含有__一个__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__2__.2.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等号两边都是__整式__,只含有__一__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__2__(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3.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__ax 2+bx +c =0(a ≠0)__.其中__ax 2__是二次项,__a __是二次项系数,__bx __是一次项,__b __是一次项系数,__c __是常数项.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判断下列方程,哪些是一元二次方程?(1)x 3-2x 2+5=0;(2)x 2=1;(3)5x 2-2x -14=x 2-2x +35; (4)2(x +1)2=3(x +1);(5)x 2-2x =x 2+1;(6)ax 2+bx +c =0.【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要判断一个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那么它应该满足哪些条件?【解答】(2)(3)(4)是一元二次方程.【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判断一个方程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首先看方程等号两边是不是整式,然后移项,使方程的右边为0,再观察左边是否只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否为2.【例2】将方程2x ⎝⎛⎭⎫12-x +2=5(x -1)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指出各项系数.【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怎样的?【解答】去括号,得x -2x 2+2=5x -5.移项,合并同类项,得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2x2+4x-7=0.其中二次项系数是2,一次项系数是4,常数项是-7.【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将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时,通常要将二次项化负为正,化分为整.【例3】下面哪些数是方程2x2+10x+12=0的解?-4,-3,-2,-1,0,1,2,3,4.【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你能类比判断一个数是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方法判断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吗?【解答】将上面的这些数代入后,只有-2和-3满足等式,所以x=-2或x=-3是一元二次方程2x2+10x+12=0的解.【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要判断一个数是否是方程的解,只要把这个数代入等式,看等式两边是否相等即可.若相等,则这个数是方程的解,若不相等,则这个数不是方程的解.【活动2】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下列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是(D)A.ax2+bx+c=0 B.3x2-2x=3(x2-2)C.x3-2x-4=0 D.(x-1)2+1=02.已知x=2是一元二次方程x2-2mx+4=0的一个解,则m的值为(A)A.2B.0C.0或2D.0或-2【教师点拨】将x=2代入x2-2mx+4=0得,4-4m+4=0.再解关于m的一元一次方程即可得出m的值.3.把一元二次方程(x+1)(1-x)=2x化成二次项系数大于0的一般式是__x2+2x-1=0__,其中二次项系数是__1__,一次项系数是__2__,常数项是__-1__.【活动3】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4】求证:关于x的方程(m2-8m+17)x2+2mx+1=0,不论m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已知关于x的方程,且含有字母系数,要证明该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则该方程的二次项系数必须满足什么条件?【证明】m2-8m+17=m2-8m+42+1=(m-4)2+1.∵(m-4)2≥0,∴(m-4)2+1>0,即(m-4)2+1≠0,∴不论m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要证明不论m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只需证明二次项系数恒不为0,即m 2-8m +17≠0.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学生总结,老师点评)1.一元二次方程⎩⎪⎨⎪⎧ 必须满足的三要素⎩⎪⎨⎪⎧ 是整式方程只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 一般形式:ax 2+bx +c =0(a ≠0)2.判断一个数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解的方法:将这个数分别代入方程的左右两边,如果“左边=右边”,则这个数是方程的解;如果“左边≠右边”,则这个数不是方程的解.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
第二十一章 一元二次方程21.1 一元二次方程1.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式ax 2+bx +c =0(a≠0),分清二次项及其系数、一次项及其系数与常数项等概念.2.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概念,会检验一个数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重点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式ax 2+bx +c =0(a≠0)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等概念,并能用这些概念解决简单问题.难点一元二次方程及其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的识别.活动1 复习旧知1.什么是方程?你能举一个方程的例子吗?2.下列哪些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并给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一般形式. (1)2x -1 (2)mx +n =0 (3)1x+1=0 (4)x 2=13.下列哪个实数是方程2x -1=3的解?并给出方程的解的概念. A .0 B .1 C .2 D .3 活动2 探究新知 根据题意列方程.1.教材第2页 问题1. 提出问题:(1)正方形的大小由什么量决定?本题应该设哪个量为未知数?(2)本题中有什么数量关系?能利用这个数量关系列方程吗?怎么列方程? (3)这个方程能整理为比较简单的形式吗?请说出整理之后的方程. 2.教材第2页 问题2. 提出问题:(1)本题中有哪些量?由这些量可以得到什么?(2)比赛队伍的数量与比赛的场次有什么关系?如果有5个队参赛,每个队比赛几场?一共有20场比赛吗?如果不是20场比赛,那么究竟比赛多少场?(3)如果有x 个队参赛,一共比赛多少场呢?3.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大3,且两个数之积为0,求这两个数. 提出问题:本题需要设两个未知数吗?如果可以设一个未知数,那么方程应该怎么列? 4.一个正方形的面积的2倍等于25,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活动3 归纳概念 提出问题:(1)上述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2)类比一元一次方程,我们可以给这一类方程取一个什么名字? (3)归纳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1.一元二次方程:只含有________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________,这样的________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ax2+bx+c=0(a≠0),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提出问题:(1)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有什么特点?等号的左、右分别是什么?(2)为什么要限制a≠0,b,c可以为0吗?(3)2x2-x+1=0的一次项系数是1吗?为什么?3.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根):使一元二次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根).活动4例题与练习例1 在下列方程中,属于一元二次方程的是________.(1)4x2=81;(2)2x2-1=3y;(3)1x2+1x=2;(4)2x2-2x(x+7)=0.总结:判断一个方程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依据:(1)整式方程;(2)只含有一个未知数;(3)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最高次数是2.注意有些方程化简前含有二次项,但是化简后二次项系数为0,这样的方程不是一元二次方程.例2 教材第3页例题.例3 以-2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是( )A.x2+2x-1=0 B.x2-x-2=0C.x2+x+2=0 D.x2+x-2=0总结: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方程的解,可以将这个数代入方程,判断方程左、右两边的值是否相等.练习:1.若(a-1)x2+3ax-1=0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那么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2.将下列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并分别指出它们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1)4x2=81;(2)(3x-2)(x+1)=8x-3.3.教材第4页练习第2题.4.若-4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2x2+7x-k=0的一个根,则k的值为________.答案:1.a≠1;2.略;3.略;4.k=4.活动5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课堂小结我们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哪些知识?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什么?一般形式中有什么限制?你能解一元二次方程吗?作业布置教材第4页习题21.1第1~7题.21.2解一元二次方程21.2.1配方法(3课时)第1课时直接开平方法理解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的数学思想,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具体问题.提出问题,列出缺一次项的一元二次方程ax2+c=0,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出这个方程,然后知识迁移到解a(ex+f)2+c=0型的一元二次方程.重点运用开平方法解形如(x +m)2=n(n≥0)的方程,领会降次——转化的数学思想. 难点通过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 2=n 的方程,将知识迁移到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 +m)2=n(n≥0)的方程.一、复习引入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完成下列各题. 问题1:填空(1)x 2-8x +________=(x -________)2;(2)9x 2+12x +________=(3x +________)2;(3)x 2+px +________=(x +________)2.解:根据完全平方公式可得:(1)16 4;(2)4 2;(3)(p 2)2 p2.问题2:目前我们都学过哪些方程?二元怎样转化成一元?一元二次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不同?二次如何转化成一次?怎样降次?以前学过哪些降次的方法?二、探索新知上面我们已经讲了x 2=9,根据平方根的意义,直接开平方得x =±3,如果x 换元为2t+1,即(2t +1)2=9,能否也用直接开平方的方法求解呢?(学生分组讨论)老师点评:回答是肯定的,把2t +1变为上面的x ,那么2t +1=±3 即2t +1=3,2t +1=-3 方程的两根为t 1=1,t 2=-2例1 解方程:(1)x 2+4x +4=1 (2)x 2+6x +9=2分析:(1)x 2+4x +4是一个完全平方公式,那么原方程就转化为(x +2)2=1.(2)由已知,得:(x +3)2=2 直接开平方,得:x +3=± 2 即x +3=2,x +3=- 2所以,方程的两根x 1=-3+2,x 2=-3- 2 解:略.例2 市政府计划2年内将人均住房面积由现在的10 m 2提高到14.4 m 2,求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分析:设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为x ,一年后人均住房面积就应该是10+10x =10(1+x);二年后人均住房面积就应该是10(1+x)+10(1+x)x =10(1+x)2解:设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为x ,则:10(1+x)2=14.4(1+x)2=1.44直接开平方,得1+x =±1.2 即1+x =1.2,1+x =-1.2所以,方程的两根是x 1=0.2=20%,x 2=-2.2因为每年人均住房面积的增长率应为正的,因此,x 2=-2.2应舍去. 所以,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应为20%.(学生小结)老师引导提问:解一元二次方程,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共同特点: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我们把这种思想称为“降次转化思想”.三、巩固练习教材第6页练习.四、课堂小结本节课应掌握:由应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x2=p(p≥0)的方程,那么x=±p转化为应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mx+n)2=p(p≥0)的方程,那么mx+n=±p,达到降次转化之目的.若p<0则方程无解.五、作业布置教材第16页复习巩固1.第2课时配方法的基本形式理解间接即通过变形运用开平方法降次解方程,并能熟练应用它解决一些具体问题.通过复习可直接化成x2=p(p≥0)或(mx+n)2=p(p≥0)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引入不能直接化成上面两种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题步骤.重点讲清直接降次有困难,如x2+6x-16=0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题步骤.难点将不可直接降次解方程化为可直接降次解方程的“化为”的转化方法与技巧.一、复习引入(学生活动)请同学们解下列方程:(1)3x2-1=5 (2)4(x-1)2-9=0 (3)4x2+16x+16=9 (4)4x2+16x=-7老师点评:上面的方程都能化成x2=p或(mx+n)2=p(p≥0)的形式,那么可得x=±p或mx+n=±p(p≥0).如:4x2+16x+16=(2x+4)2,你能把4x2+16x=-7化成(2x+4)2=9吗?二、探索新知列出下面问题的方程并回答:(1)列出的经化简为一般形式的方程与刚才解题的方程有什么不同呢?(2)能否直接用上面前三个方程的解法呢?问题:要使一块矩形场地的长比宽多6 m,并且面积为16 m2,求场地的长和宽各是多少?(1)列出的经化简为一般形式的方程与前面讲的三道题不同之处是:前三个左边是含有x的完全平方式而后二个不具有此特征.(2)不能.既然不能直接降次解方程,那么,我们就应该设法把它转化为可直接降次解方程的方程,下面,我们就来讲如何转化:x2+6x-16=0移项→x2+6x=16两边加(6/2)2使左边配成x2+2bx+b2的形式→x2+6x+32=16+9左边写成平方形式→(x+3)2=25降次→x+3=±5即x+3=5或x+3=-5解一次方程→x1=2,x2=-8可以验证:x1=2,x2=-8都是方程的根,但场地的宽不能是负值,所以场地的宽为2 m,长为8 m.像上面的解题方法,通过配成完全平方形式来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配方法.可以看出,配方法是为了降次,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来解. 例1 用配方法解下列关于x 的方程: (1)x 2-8x +1=0 (2)x 2-2x -12=0分析:(1)显然方程的左边不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因此,要按前面的方法化为完全平方式;(2)同上.解:略. 三、巩固练习教材第9页 练习1,2.(1)(2).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应掌握:左边不含有x 的完全平方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化为左边是含有x 的完全平方形式,右边是非负数,可以直接降次解方程的方程.五、作业布置教材第17页 复习巩固2,3.(1)(2).第3课时 配方法的灵活运用了解配方法的概念,掌握运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通过复习上一节课的解题方法,给出配方法的概念,然后运用配方法解决一些具体题目.重点讲清配方法的解题步骤. 难点对于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通常把常数项移到方程右边后,两边加上的常数是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对于二次项系数不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要先化二次项系数为1,再用配方法求解.一、复习引入(学生活动)解下列方程:(1)x 2-4x +7=0 (2)2x 2-8x +1=0 老师点评:我们上一节课,已经学习了如何解左边不含有x 的完全平方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以及不可以直接开方降次解方程的转化问题,那么这两道题也可以用上面的方法进行解题.解:略. (2)与(1)有何关联? 二、探索新知讨论: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1)先将已知方程化为一般形式; (2)化二次项系数为1; (3)常数项移到右边;(4)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使左边配成一个完全平方式; (5)变形为(x +p)2=q 的形式,如果q≥0,方程的根是x =-p±q ;如果q <0,方程无实根.例1 解下列方程:(1)2x 2+1=3x (2)3x 2-6x +4=0 (3)(1+x)2+2(1+x)-4=0分析:我们已经介绍了配方法,因此,我们解这些方程就可以用配方法来完成,即配一个含有x的完全平方式.解:略.三、巩固练习教材第9页练习2.(3)(4)(5)(6).四、课堂小结本节课应掌握:1.配方法的概念及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2.配方法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通法,它的重要性,不仅仅表现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中,也可通过配方,利用非负数的性质判断代数式的正负性.在今后学习二次函数,到高中学习二次曲线时,还将经常用到.五、作业布置教材第17页复习巩固3.(3)(4).补充:(1)已知x2+y2+z2-2x+4y-6z+14=0,求x+y+z的值.(2)求证:无论x,y取任何实数,多项式x2+y2-2x-4y+16的值总是正数.21.2.2公式法理解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了解公式法的概念,会熟练应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复习具体数字的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的解题过程,引入ax2+bx+c=0(a≠0)的求根公式的推导,并应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重点求根公式的推导和公式法的应用.难点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一、复习引入1.前面我们学习过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直接开平方法”,比如,方程(1)x2=4 (2)(x-2)2=7提问1 这种解法的(理论)依据是什么?提问 2 这种解法的局限性是什么?(只对那种“平方式等于非负数”的特殊二次方程有效,不能实施于一般形式的二次方程.)2.面对这种局限性,怎么办?(使用配方法,把一般形式的二次方程配方成能够“直接开平方”的形式.)(学生活动)用配方法解方程2x2+3=7x(老师点评)略总结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学生总结,老师点评).(1)先将已知方程化为一般形式;(2)化二次项系数为1;(3)常数项移到右边;(4)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使左边配成一个完全平方式;(5)变形为(x+p)2=q的形式,如果q≥0,方程的根是x=-p±q;如果q<0,方程无实根.二、探索新知 用配方法解方程:(1)ax 2-7x +3=0 (2)ax 2+bx +3=0如果这个一元二次方程是一般形式ax 2+bx +c =0(a≠0),你能否用上面配方法的步骤求出它们的两根,请同学独立完成下面这个问题.问题:已知ax 2+bx +c =0(a≠0),试推导它的两个根x 1=-b +b 2-4ac2a,x 2=-b -b 2-4ac2a(这个方程一定有解吗?什么情况下有解?)分析:因为前面具体数字已做得很多,我们现在不妨把a ,b ,c 也当成一个具体数字,根据上面的解题步骤就可以一直推下去.解:移项,得:ax 2+bx =-c二次项系数化为1,得x 2+b a x =-c a配方,得:x 2+b a x +(b 2a )2=-c a +(b 2a )2即(x +b 2a )2=b 2-4ac4a2∵4a 2>0,当b 2-4ac≥0时,b 2-4ac4a2≥0 ∴(x +b 2a )2=(b 2-4ac 2a)2直接开平方,得:x +b 2a =±b 2-4ac2a即x =-b±b 2-4ac2a∴x 1=-b +b 2-4ac 2a ,x 2=-b -b 2-4ac 2a由上可知,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0)的根由方程的系数a ,b ,c 而定,因此:(1)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可以先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ax 2+bx +c =0,当b 2-4ac≥0时,将a ,b ,c 代入式子x =-b±b 2-4ac2a就得到方程的根.(2)这个式子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3)利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公式法. 公式的理解(4)由求根公式可知,一元二次方程最多有两个实数根. 例1 用公式法解下列方程:(1)2x 2-x -1=0 (2)x 2+1.5=-3x(3)x 2-2x +12=0 (4)4x 2-3x +2=0分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首先应把它化为一般形式,然后代入公式即可. 补:(5)(x -2)(3x -5)=0 三、巩固练习教材第12页 练习1.(1)(3)(5)或(2)(4)(6).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应掌握:(1)求根公式的概念及其推导过程; (2)公式法的概念;(3)应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1)将所给的方程变成一般形式,注意移项要变号,尽量让a>0;2)找出系数a ,b ,c ,注意各项的系数包括符号;3)计算b 2-4ac ,若结果为负数,方程无解;4)若结果为非负数,代入求根公式,算出结果.(4)初步了解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 五、作业布置教材第17页 习题4,5.21.2.3 因式分解法掌握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通过复习用配方法、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体会和探寻用更简单的方法——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并应用因式分解法解决一些具体问题.重点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难点让学生通过比较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多种方法感悟用因式分解法使解题更简便.一、复习引入(学生活动)解下列方程:(1)2x 2+x =0(用配方法) (2)3x 2+6x =0(用公式法)老师点评:(1)配方法将方程两边同除以2后,x 前面的系数应为12,12的一半应为14,因此,应加上(14)2,同时减去(14)2.(2)直接用公式求解.二、探索新知(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口答下面各题.(老师提问)(1)上面两个方程中有没有常数项? (2)等式左边的各项有没有共同因式?(学生先答,老师解答)上面两个方程中都没有常数项;左边都可以因式分解. 因此,上面两个方程都可以写成: (1)x(2x +1)=0 (2)3x(x +2)=0 因为两个因式乘积要等于0,至少其中一个因式要等于0,也就是(1)x =0或2x +1=0,所以x 1=0,x 2=-12.(2)3x =0或x +2=0,所以x 1=0,x 2=-2.(以上解法是如何实现降次的?)因此,我们可以发现,上述两个方程中,其解法都不是用开平方降次,而是先因式分解使方程化为两个一次式的乘积等于0的形式,再使这两个一次式分别等于0,从而实现降次,这种解法叫做因式分解法.例1 解方程:(1)10x -4.9x 2=0 (2)x(x -2)+x -2=0 (3)5x 2-2x -14=x 2-2x +34 (4)(x -1)2=(3-2x)2思考:使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条件是什么?解:略 (方程一边为0,另一边可分解为两个一次因式乘积.) 练习:下面一元二次方程解法中,正确的是( )A .(x -3)(x -5)=10×2,∴x -3=10,x -5=2,∴x 1=13,x 2=7B .(2-5x)+(5x -2)2=0,∴(5x -2)(5x -3)=0,∴x 1=25,x 2=35C .(x +2)2+4x =0,∴x 1=2,x 2=-2D .x 2=x ,两边同除以x ,得x =1三、巩固练习教材第14页 练习1,2.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要掌握:(1)用因式分解法,即用提取公因式法、十字相乘法等解一元二次方程及其应用. (2)因式分解法要使方程一边为两个一次因式相乘,另一边为0,再分别使各一次因式等于0.五、作业布置教材第17页 习题6,8,10,11.21.2.4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1.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并会初步应用. 2.培养学生分析、观察、归纳的能力和推理论证的能力. 3.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规律. 4.培养学生去发现规律的积极性及勇于探索的精神.重点根与系数的关系及其推导 难点正确理解根与系数的关系.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是指一元二次方程两根的和、两根的积与系数的关系.一、复习引入1.已知方程x 2-ax -3a =0的一个根是6,则求a 及另一个根的值.2.由上题可知一元二次方程的系数与根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实我们已学过的求根公式也反映了根与系数的关系,这种关系比较复杂,是否有更简洁的关系?3.由求根公式可知,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0)的两根为x 1=-b +b 2-4ac2a,x 2=-b -b 2-4ac 2a.观察两式右边,分母相同,分子是-b +b 2-4ac 与-b -b 2-4ac.两根之间通过什么计算才能得到更简洁的关系?二、探索新知解下列方程,并填写表格:(1)关于x 的方程x 2+px +q =0(p ,q 为常数,p 2-4q≥0)的两根x 1,x 2与系数p ,q 之间有什么关系?(2)关于x 的方程ax 2+bx +c =0(a≠0)的两根x 1,x 2与系数a ,b ,c 之间又有何关系呢?你能证明你的猜想吗?解下列方程,并填写表格:(1)关于x 的方程x 2+px +q =0(p ,q 为常数,p 2-4q≥0)的两根x 1,x 2与系数p ,q 的关系是:x 1+x 2=-p ,x 1·x 2=q(注意:根与系数关系的前提条件是根的判别式必须大于或等于零.)(2)形如ax 2+bx +c =0(a≠0)的方程,可以先将二次项系数化为1,再利用上面的结论.即:对于方程 ax 2+bx +c =0(a≠0)∵a ≠0,∴x 2+b a x +c a =0∴x 1+x 2=-b a ,x 1·x 2=ca(可以利用求根公式给出证明)例1 不解方程,写出下列方程的两根和与两根积:(1)x 2-3x -1=0 (2)2x 2+3x -5=0 (3)13x 2-2x =0 (4)2x 2+6x = 3 (5)x 2-1=0 (6)x 2-2x +1=0例2 不解方程,检验下列方程的解是否正确? (1)x 2-22x +1=0 (x 1=2+1,x 2=2-1) (2)2x 2-3x -8=0 (x 1=7+734,x 2=5-734)例3 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根是-1和2,请你写出一个符合条件的方程.(你有几种方法?)例4 已知方程2x 2+kx -9=0的一个根是-3,求另一根及k 的值.变式一:已知方程x 2-2kx -9=0的两根互为相反数,求k ;变式二:已知方程2x 2-5x +k =0的两根互为倒数,求k. 三、课堂小结1.根与系数的关系.2.根与系数关系使用的前提是:(1)是一元二次方程;(2)判别式大于等于零.四、作业布置1.不解方程,写出下列方程的两根和与两根积.(1)x2-5x-3=0 (2)9x+2=x2(3)6x2-3x+2=0(4)3x2+x+1=02.已知方程x2-3x+m=0的一个根为1,求另一根及m的值.3.已知方程x2+bx+6=0的一个根为-2,求另一根及b的值.21.3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2课时)第1课时解决代数问题1.经历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总结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2.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会根据传播问题、百分率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一元二次方程并求解,熟悉解题的具体步骤.3.通过实际问题的解答,让学生认识到对方程的解必须要进行检验,方程的解是否舍去要以是否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为标准.重点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传播问题、百分率问题.难点如果理解传播问题的传播过程和百分率问题中的增长(降低)过程,找到传播问题和百分率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一、引入新课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基本步骤有哪些?应注意什么?2.科学家在细胞研究过程中发现:(1)一个细胞一次可分裂成2个,经过3次分裂后共有多少个细胞?(2)一个细胞一次可分裂成x个,经过3次分裂后共有多少个细胞?(3)如是一个细胞一次可分裂成2个,分裂后原有细胞仍然存在并能再次分裂,试问经过3次分裂后共有多少个细胞?二、教学活动活动1:自学教材第19页探究1,思考教师所提问题.有一人患了流感,经过两轮传染后,有121人患了流感,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几个人?(1)如何理解“两轮传染”?如果设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x个人,第一轮传染后共有________人患流感.第二轮传染后共有________人患流感.(2)本题中有哪些数量关系?(3)如何利用已知的数量关系选取未知数并列出方程?解答:设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x个人,则依题意第一轮传染后有(x+1)人患了流感,第二轮有x(1+x)人被传染上了流感.于是可列方程:1+x+x(1+x)=121解方程得x1=10,x2=-12(不合题意舍去)因此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10个人.变式练习:如果按这样的传播速度,三轮传染后有多少人患了流感?活动2:自学教材第19页~第20页探究2,思考老师所提问题.两年前生产1吨甲种药品的成本是5000元,生产1吨乙种药品的成本是6000元,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现在生产1吨甲种药品的成本是3000元,生产1吨乙种药品的成本是3600元,哪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率较大?(1)如何理解年平均下降额与年平均下降率?它们相等吗?(2)若设甲种药品年平均下降率为x,则一年后,甲种药品的成本下降了________元,此时成本为________元;两年后,甲种药品下降了________元,此时成本为________元.(3)增长率(下降率)公式的归纳:设基准数为a,增长率为x,则一月(或一年)后产量为a(1±x);二月(或二年)后产量为a(1±x)2;n月(或n年)后产量为a(1±x)n;如果已知n月(n年)后总产量为M,则有下面等式:M=a(1±x)n.(4)对甲种药品而言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为:________________.三、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课堂小结1.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审、设、找、列、解、答.最后要检验根是否符合实际.2.传播问题解决的关键是传播源的确定和等量关系的建立.3.若平均增长(降低)率为x,增长(或降低)前的基准数是a,增长(或降低)n次后的量是b,则有:a(1±x)n=b(常见n=2).4.成本下降额较大的药品,它的下降率不一定也较大,成本下降额较小的药品,它的下降率不一定也较小.作业布置教材第21-22页习题21.3第2-7题.第2课时解决几何问题1.通过探究,学会分析几何问题中蕴含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几何问题.2.通过探究,使学生认识在几何问题中可以将图形进行适当变换,使列方程更容易.3.通过实际问题的解答,再次让学生认识到对方程的解必须要进行检验,方程的解是否舍去要以是否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为标准.重点通过实际图形问题,培养学生运用一元二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难点在探究几何问题的过程中,找出数量关系,正确地建立一元二次方程.活动1创设情境1.长方形的周长________,面积________,长方体的体积公式________.2.如图所示:(1)一块长方形铁皮的长是10 cm,宽是8 cm,四角各截去一个边长为2 cm的小正方形,制成一个长方体容器,这个长方体容器的底面积是________,高是________,体积是________.(2)一块长方形铁皮的长是10 cm,宽是8 cm,四角各截去一个边长为x cm的小正方形,制成一个长方体容器,这个长方体容器的底面积是________,高是________,体积是________.活动2自学教材第20页~第21页探究3,思考老师所提问题要设计一本书的封面,封面长27 cm,宽21 cm,正中央是一个与整个封面长宽比例相同的矩形,如果要使四周的彩色边衬所占面积是封面面积的四分之一,上下边衬等宽,左右边衬等宽,应如何设计四周边衬的宽度(精确到0.1 cm).(1)要设计书本封面的长与宽的比是________,则正中央矩形的长与宽的比是________.(2)为什么说上下边衬宽与左右边衬宽之比为9∶7?试与同伴交流一下.(3)若设上、下边衬的宽均为9x cm,左、右边衬的宽均为7x cm,则中央矩形的长为________cm,宽为________cm,面积为________cm2.(4)根据等量关系:________,可列方程为:________.(5)你能写出解题过程吗?(注意对结果是否合理进行检验.)(6)思考如果设正中央矩形的长与宽分别为9x cm和7x cm,你又怎样去求上下、左右边衬的宽?活动3变式练习如图所示,在一个长为50米,宽为30米的矩形空地上,建造一个花园,要求花园的面积占整块面积的75%,等宽且互相垂直的两条路的面积占25%,求路的宽度.答案:路的宽度为5米.活动4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课堂小结1.利用已学的特殊图形的面积(或体积)公式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并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弄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2.根据面积与面积(或体积)之间的等量关系建立一元二次方程,并能正确解方程,最后对所得结果是否合理要进行检验.作业布置教材第22页习题21.3第8,10题.。
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稻庄镇实验中学的数学教师李红杰,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2章一元二次方程中《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的实质是以教材中提供的素材为载体,通过一系列探究互动过程,达到学生知识的构建、能力的培养、情感的陶冶、意识的创新。
为此,就《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这一课题,我将从以下几方面作相关的教学解说。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章是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等内容的深入和发展,也是以后学习方程以及函数等数学知识的基础。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则是初中数学的“方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是在学完直接开方法、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上,掌握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解题思想。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了解公式法的概念,会熟练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能力目标:(1)通过求根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数学推理的严密性及严谨性。
(2)培养学生准确快速的计算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公式的引入,培养学生寻求简便方法的探索精神及创新意识。
(2)通过求根公式的推导,渗透分类的思想。
3.重点与难点重点:求根公式的推导及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难点:对求根公式推导过程中依据的理论的深刻理解。
二、教法分析1.教法上采用启发引导,讲练结合的授课方式,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学生获取知识必须通过学生自己一系列思维活动完成,启发诱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灵活、严谨、深刻等良好思维品质.2. 注意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增强竞争意识。
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源于实践并反作用于实践.三、学法分析学习本节课以前,学生已学过用开平方法、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对解方程的基本思路已经比较熟悉。
依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从简单的问题中发现规律,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21.1 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一等奖】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式ax2+bx+c=0(a≠0),分清二次项及其系数、一次项及其系数与常数项等概念2、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概念,会检验一个数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类比、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经历类比一元一次方程得到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过程,减少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十一章的最后一节数学活动:三角点阵中前n行的点数计算及拓展,一元二次方程是中学数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初中数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节内容是在前面学习并熟练掌握方程解法的基础上,探究一个实际问题:三角点阵中前n行的点数计算及拓展,以实际问题为背景通过丰富的实例,让学生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模型,并通过观察归纳出图形的规律。
一元二次方程是一种数学建模的方法,它有着广泛的实际背景,可以作为许多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
它体现了数学的转化思想,学好一元二次方程是是后面学习二次函数的一个基础。
一部分学生由于学习困难,基础差,没有自信,也就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越来越弱,有人甚至要放弃对数学的学习,教学中应给予充分思考的时间,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谨防填塞式教学。
逐步启发他们对数学的喜爱,慢慢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在解决具体问题的时候可以兼顾不同能力的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练习题的设计上要针对学生的差异采取分层设计的方法。
使数学基本概念、基本运算原理及方法悄然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他们对知识的运用中去. 不过对应用题的分析他们还是觉得很头疼,在今后应用题的教学中需进一步加强。
3.重点难点重点: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式ax2+bx+c=0(a≠0)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等概念,并能用这些概念解决简单问题。
一元二次方程一、教学目标1.理解一元二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能够熟练地把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2.会应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定义解决有关问题.3.在分析、揭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过程中,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的工具,增强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感性认识.重难点关键:教学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一般形式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并用这些概念解决问题.教学难点关键:通过提出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再由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迁移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二、复习导入1.什么叫方程?我们学过哪些方程?2,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三新授一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问题1初中同学毕业20周年聚会,如果参加聚会的有x 个人,每两人之间都握一次手,共握了21次手,请你列出符合上述条件的方程,并判断方程是什么类型? 问题2有一块矩形铁皮,长100cm ,宽50cm,在它的四角各切去一个正方形,然后将四周凸出部分折起,就能制作一个无盖方盒,如果要制作的方盒的底面积为3600cm 2,那么铁皮各角应切去多大的正方形?请根据题意列出方程.讨论交流:方程①、 ②都不是一元一次方程.那么这两个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区别在哪里?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教师小结:①都是整式方程;②只含一个未知数 ③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 ◆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像这样的等号两边都是整式,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 ax 2+bx+c=0 (a ≠0)a 是二次项系数b 是一次项系数c 是常数项想一想 为什么一般形式中ax 2+bx+c=0要限制a ≠0,b 、c 可以为零吗?想一想 为什么一般形式中ax 2+bx+c=0要限制a ≠0,b 、c 可以为零吗? 练一练已知关于x 的方程, 当 k_____时,它是一元二次方程.例1 下列选项中,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是( )判断一个方程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首先看是不是整式方程;如是再进一步化简整理后再作判断.例2 将方程3x(x-1)=5(x+2)化为一般形式,并分别指出它们的二次项、一次项和常数项及它们的系数. 系数和项均包含前面的符号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222221A.0B.350C.(1)(2)0D.0x x xy y xx x ax bx c +=-+=--=++=使一元二次方程等号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作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又叫做根例3 下面哪些数是方程 x 2– x – 6 = 0 的解? -4 ,-3 , -2 ,-1 ,0 ,1,2,3 ,41. 下列哪些是一元二次方程? 3x+2=5x-2 x 2=0(x+3)(2x-4)=x 23y 2=(3y+1)(y-2) x 2=x 3+x 2-1 3x 2=5x-1 2.填空3.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m+2)x 2+5x+m 2-4=0 有一个根为0,求m 的值 课堂小结 作业。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1.1 《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一元二次方程》是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21.1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方程和方程的解法的基础上,引入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以及它的解法。
教材通过实例引入一元二次方程,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过程,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并掌握它的解法。
同时,教材还引导学生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方程和方程的解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和解法,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过程,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并掌握它的解法。
同时,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还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引导和帮助。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并能够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过程,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并掌握它的解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2.教学难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过程,发现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2.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通过动画和图片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和解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实例引入一元二次方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新课:讲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过程,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3.应用: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4.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和解法的理解。
第21章一元二次方程21.1 一元二次方程讲课稿(一)我讲课的题目人教版版九年级(上)第21 章第一节《一元二次方程》 . 下边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一元二次方程进行讲课⑴说教材⑵说目标⑶说教课方法、学法⑷说教课程序⑸说评论一、说教材教材剖析本节课介绍了一元二次方程的观点及一般形式 .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是一次方程、方程组及不等式知识的持续和深入,也是函数等重要数学思想方法的基础。
本节课是研究一元二次方程的导入课,它为进一步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及简单应用起到铺垫作用。
二、说目标⑴ 教课目的1.知识目标:使学生充足认识一元二次方程的观点;正确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2.能力目标:经历抽象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 使学生领会出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目关系的一个有效数学模型; 经历探究知足方程解的过程,发展估量的意识和能力 .3.感情目标:培育学生主动探究、敢于实践、勇于发现、合作沟通的精神.⑵教课要点成立一元二次方程的观点,认识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⑶教课难点由实质问题抽象出方程模型的能力三、说教课方法和学生的学法⑴教法剖析本节课主要采纳以类比发现法为主,以议论法、练习法为辅的教课方法.⑵学法指导本节课的教课中,教会学生擅长察看、剖析议论、类比概括,最后抽象出有价值。
让时学生在现实的生活情形中,经历数学建模,经过自主探究和合作沟通的学习过程,产生踊跃的感情体验,从而创建性地解决问题,有效发挥学生的思想能力。
⑶教课手段采纳电脑多媒体协助教课,利用实物投影进行集体沟通,实时反应有关信息四、说教课程序⑴知识回首导入新课⑵自主探究概括新知⑶稳固练习深入知识⑷概括小结反省提升⑸部署作业分层落实⑴知识回首导入新课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 ?(请学生举例)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的“问题 1”和 "问题 2",进一步明确列方程解实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 (培育学生的自学能力)设计企图:方程模型的成立为下一环节的教课做好铺垫。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1.1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一元二次方程》是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21.1节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方程和不等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一元二次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中的热点题型。
通过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数学中的代数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代数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解法以及应用可能还存在模糊的地方。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逐步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内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能够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2.难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尤其是因式分解法和解的判断。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解法和应用。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生动展示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题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通过小组讨论、互助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2.安排学生在课前预习一元二次方程的相关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从而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示例,向学生介绍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解法和应用。
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深入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内涵。
3.操练(10分钟)教师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第21章一元二次方程教材内容1.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一元二次方程概念;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一元二次方程应用题.2.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一元二次方程是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分式方程等基础之上学习的,它也是一种数学建模的方法.学好一元二次方程是学好二次函数不可或缺的,是学好高中数学的奠基工程.应该说,一元二次方程是本书的重点内容.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一元二次方程及有关概念;掌握通过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掌握依据实际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的方法;应用熟练掌握以上知识解决问题.2.过程与方法(1)通过丰富的实例,让学生合作探讨,老师点评分析,建立数学模型.•根据数学模型恰如其分地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2)结合八册上整式中的有关概念介绍一元二次方程的派生概念,如二次项等.(3)通过掌握缺一次项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直接开方法,•导入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又通过大量的练习巩固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4)通过用已学的配方法解ax2+bx+c=0(a≠0)导出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接着讨论求根公式的条件:b2-4ac>0,b2-4ac=0,b2-4ac<0.(5)通过复习八年级上册《整式》的第5节因式分解进行知识迁移,解决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并用练习巩固它.(6)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并用该模型解决实际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由事实问题中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等有关概念的过程,使同学们体会到通过一元二次方程也是刻画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数学模型;经历用配方法、公式法、分解因式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使同学们体会到转化等数学思想;经历设置丰富的问题情景,使学生体会到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方程的意义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1.一元二次方程及其它有关的概念.2.用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3.利用实际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并解决这个问题.教学难点1.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解题.2.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的讨论.3.建立一元二次方程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方程解与实际问题解的区别.教学关键1.分析实际问题如何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2.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3.解一元二次方程公式法的推导.课时划分本单元教学时间约需15课时,具体分配如下:22.1 一元二次方程2课时22.2 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8课时22.3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3课时《一元二次方程》小结与复习2课时第1课时一元二次方程(1)第2课时一元二次方程(2)第3课时解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1)第4课时解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2)第5课时解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3)第6课时解一元二次方程——公式法(1)第7课时解一元二次方程——公式法(2)第8课时解一元二次方程—因式分解法第9课时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1)第10课时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2))第11课时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1)第12课时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2)第13课时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3)由此可以判定:上下边衬宽与左右边衬宽之比为9︰7,第14-15课时《一元二次方程》小结与复习。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一元二次方程是中学数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初中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通过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可以对已学过实数、一元一次方程、因式分解、二次根式等知识加以巩固,同时又是今后学习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其它高元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二次函数等知识的基础。
此外,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对其它学科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是通过丰富的实例,让学生建立一元二次方程,并通过观察归纳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教学目标根据大纲的要求、本节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及已有的知识经验,本节课的三维目标主要体现在:知识与能力目标:要求学生会根据具体问题列出一元二次方程,体会方程的模型思想,培养学生归纳、分析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自己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数学建模的分析、思考过程,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体会做数学的快乐,培养用数学的意识。
3、教学重点与难点要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首先必须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而概念的教学又要从大量的实例出发。
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由实际问题列出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鉴于学生比较缺乏社会生活经历,处理信息的能力也较弱,因此把由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方程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法、学法:因为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及相关概念,所以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启发式、类比法教学。
教学中力求体现“问题情景---数学模型-----概念归纳”的模式。
但是由于学生将实践问题转化为数学方程的能力有限,所以,本节课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指导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观察与演示,从具体的问题情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方程,从而突破难点。
同时学生在现实的生活情景中,经历数学建模,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效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
新人教九年级上册第21章一元二次方程
21.1 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一)
我说课的题目人教版版九年级(上)第21章第一节《一元二次方程》. 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一元二次方程进行说课⑴说教材⑵说目标⑶说教学方法、学法⑷说教学程序⑸说评价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
本节课介绍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形式.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是一次方程、方程组及不等式知识的延续和深化,也是函数等重要数学思想方法的基础。
本节课是研究一元二次方程的导入课,它为进一步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及简单应用起到铺垫作用。
二、说目标
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充分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正确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2.能力目标:经历抽象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 使学生体会出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数学模型; 经历探索满足方程解的过程,发展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勇于发现、合作交流的精神.
⑵教学重点
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认识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⑶教学难点
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方程模型的能力
三、说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法
⑴教法分析
本节课主要采用以类比发现法为主,以讨论法、练习法为辅的教学方法.
⑵学法指导
本节课的教学中,教会学生善于观察、分析讨论、类比归纳,最后抽象出有价值。
让时学生在现实的生活情景中,经历数学建模,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效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
⑶教学手段
采用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实物投影进行集体交流,及时反馈相关信息
四、说教学程序
⑴知识回顾导入新课⑵自主探索归纳新知⑶巩固练习深化知识⑷归纳小结反思提高⑸布置作业分层落实⑴知识回顾导入新课
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请学生举例)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的“问题1”和"问题2",进一步明确列方程解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设计意图:方程模型的建立为下一环节的教学做好铺垫。
⑵自主探索归纳新知比较一:
与一元一次方程作纵向比较得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比较二:
方程之间作横向比较得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bx+c=0(a≠0),其中a叫做二次项系数、b 是一次项系数;c常数项.
注意: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都是包括符号的设计意图:由学生自己探索发现的知识,更容易使学生接受。
而且通过对比归纳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对知识树有更明确的理解。
想一想
(1)关于x的方程(1)2x2-7x+3=0(2)x2-6x+10=0(3)x2-50x=100(4)(x+3)x=9(5)x+y-3=0(6)-x2=0是一元二次方程吗?(2)关于x的方程(k-2)x2+(2k-1)x+(k-1)=0 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条件是什么?(注意方程成立的条件!)⑶巩固练习深化知识
将下列方程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指出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
数和常数项
5x2-1=4x 4x2=81 4x(x+2)=25 (x-2)(x-2)=(2x+3)(x+3)⑷归纳小结反思提高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请谈一谈体会和收获. ⑸布置作业分层落实作业:
基本题:教材习题1、2、3;附板书设计:
五、说评价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学生的思维又常常受到课堂气氛或突发事件的影响,为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我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根据课堂实施状况和学生反馈的信息而作出一种即时性评价,并顺势从教学内部进行调节;另一方面根据课堂练习的反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灵活安排教学细节,从而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