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诗鉴赏
- 格式:ppt
- 大小:160.00 KB
- 文档页数:16
新诗阅读与鉴赏角度的选择新诗是相对旧体诗而言的,是指“五四”以后用白话文写的诗作。
新诗不讲究格律、整齐和押韵,所以新诗的阅读与鉴赏和古体诗有相同相近之处,但也有许多不同的地方,有其独特的欣赏方法和视角。
本文从角度的选择谈谈怎样阅读和鉴赏新诗。
(一)从意象入手,把握新诗表现的内容。
意象即诗人的意中之象,往往表现为一些具体的事物。
诗人就是借助这些具体的事物来创造氛围,描述画面,刻画形象,把要传达的意思寓于诗行之中。
认真理解、分析意象,就可以把握住新诗的内容。
如余光中的《乡愁》主要由四个意象构成: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
年少时,异地求学,邮票是“我”和故乡、亲人的纽带,“我”以信件的方式来寄寓对母亲对故乡的思念。
长大后受生活的驱遣,不得不背井离乡,夫妻异地生活,对母亲对妻子对故乡的思念便寄情在那一张张往返的船票上。
小时和长大后的乡愁还有所寄托和排遣,那么,随着意象色调的变冷,这种乡愁也在加深加剧:时空的隔膜,乡愁无法排遣,郁积于胸,“一方矮矮的坟墓”,将诗人和母亲――生者和死者永远地隔离开了!增强了悲剧氛围。
而现在,那“一弯浅浅的海峡”,又人为地将我和故乡隔开,无法逾越,诗人的乡愁得到升华,将个人的小乡愁升华到家国之思的大乡愁。
诗人就是通过这四个具体可感的意象托物寄情,将人生四个阶段浓烈的亲人之思、故乡之思、家国之思浓缩其中,具体形象,耐人寻味。
阅读这首诗,只有体会了这四个意象,才能深刻地领悟这首诗所表现的具体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从画面入手,把握新诗描绘的意境。
诗人往往运用含蓄凝练的语言来描绘一个个生动活泼、具体可感的画面,造成一种新奇的意境,抒发感情,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也。
如席慕容的《乡愁》: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梦里的挥手离别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三节诗三个画面:诗人首先用月夜的笛声营造一种缓慢低回凄清的氛围,把读者带入梦幻般的意境之中;然后用一个新奇的比喻,把故乡的“面貌”比作一种模糊的怅惘,把思念故乡的感情表达得独特而富有新意;接着用以实写虚的手法,把故乡的“面貌”和那种“怅惘”之情比作“雾里的挥手”这一具有画面感的场景,使读者在画面中体会到乡愁的滋味;最后点出乡愁,用一个富有诗意的比喻“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来描绘一个画面,让读者明白:乡愁在心中永远挥之不去。
新诗歌鉴赏测试试题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水龙吟·登瓜步江楼徐之瑞①怒涛千叠横江,是谁截断神鳌足②?却思当日,风云叱咤,气吞巴蜀③。
江左夷吾④,风流顿尽,神州谁复?但茫茫睹此,河山如故。
悲何限、吞声哭。
正拟清游堪续,剩荒台、乱鸦残木。
伤心地、莫话,南朝旧事,春波犹绿。
鼎鼎华年,滔滔逝水,浮生何促!指三山缥缈,凌云东去,醉吹霜竹。
【注释】①徐之瑞:字兰生,浙江仁和人。
明崇祯九年举人,入清不仕。
②传说女娲断鳌足做撑天之柱。
③西晋初期,王濬率军自巴蜀顺江东下,迫使吴国投降。
④温峤认为王导有管仲(夷吾)之才,能辅助局势未稳的东晋。
(1)这首词的上片多处用典,作者借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2)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这首词的下片。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对酒①陈与义新诗满眼不能裁②,鸟度云移落酒杯。
官里簿书无日了,楼头风雨见秋来。
是非衮衮书生老,岁月匆匆燕子回。
笑抚江南竹根枕,一樽呼起鼻中雷。
【注释】①宣和六年,诗人时任符宝郎,后因事罢职而出监陈留酒税。
②裁:写诗(1)请分析首联的作用。
(2)请简要概括全诗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品令·茶词黄庭坚凤舞团团饼。
恨分破、教孤令①。
金渠②体净,只轮慢碾,玉尘光莹。
汤响松风,早减了、二分酒病。
味浓香永。
醉乡路、成佳境。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
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
【注释】①孤令:孤零。
②金渠:茶碾,金属所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茶饼上印着团团起舞的凤凰,将茶饼分开,凤凰好像各自分飞,让人遗憾。
B. 词人将茶饼用洁净的金渠细心碾成琼粉玉屑,但见茶末成色纯净,清亮晶莹。
C. 词人在松林喝茶,听着茶水的沸腾声和掠过松林的风声,心中感到十分惬意。
D. 这首词上阕主要写品茶过程,下阕着重写品茶的感受,语言清丽,情感真挚。
(2)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人是怎样表现对茶的喜爱之情的。
从笨水的诗入手浅谈当代新诗的鉴赏诗歌创作进入新阶段,并取得相当成效时,用传统诗歌理论把握和用过时的经典对照,都是不足以应对诗歌当下图景内在品质向外诉求的要求的。
此时,文本细读的阐释和更广视阈的梳理把握新诗歌现象、新的诗歌写作、新的诗歌样式就应该到来。
科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的生活结构和人的社会关系在不断改变。
心灵层面在不断丰富。
大自然受到它养育的一个物种强力压迫的时代。
很多诗人,比如江非、陈先发、雷平阳……等人对当下生活和心灵现象的努力把握,很多理论家与时俱进,如徐敬亚、李少君、小引……等人对当前诗歌现象的归纳和理论推广,诗歌神性和英雄主义等写作在渐渐淡化,日常生活下的个人经验本土经验写作在渐渐扩大范围、影响。
诗歌正不断大踏步走向个人心灵。
多如牛毛的网络诗人中,有一批年轻人正在以全新的面容让世人惊异和注目,他们正在给中国新诗带来崭新的风貌。
笨水,是最为出色的年轻诗人之一。
让我们一起欣赏他的诗歌。
一、诗句蒙太奇的对接。
他以蒙太奇的手法对接诗句用得较为突出。
《秋雨落在夜里》的开头“秋雨落在夜里”,起句平淡,而有很开阔的生发空间,这种开头是我非常喜欢的,但关键是接下来是什么——“都是回家的意思”!虽然这句本身并不是非常出彩,但这种电影的蒙太奇手法的转用,情思和自然物象大胆对接之后,使这两句都产生了新的质量:沉沉的黑夜,茫茫无边的秋雨,层层秋雨之外或也在秋雨之中的家,缤纷的雨烟一般的回家意绪,一滴滴潮湿的秋雨落下来,一滴滴透明的思念怅然地落下来……物象因对接转换巧妙而化为包含情感的意象,情与景水乳交融。
简单两行,就把古今中外多少秋日乡思的诗歌比得黯然无光。
这样的诗句在他的诗歌中很多。
如《我不能停下》结尾:一切都在提速,亲情、爱情和多少年来,灵魂越来越远的呼唤我不能停下,等,鲜花撞车,时光追尾一个春天又一个春天“鲜花”紧接盛开与交通现象“撞车”时的车辆紧贴,“时光”的斗转星移循环不息同车辆拥挤“追尾”的组接,作者面对光阴匆匆,想要急切进取的心情形象鲜明地传达出来。
新诗鉴赏阅读思路与方法近几年来的高考,新诗鉴赏题所选的诗歌都是内蕴丰富的现代抒情短诗。
就测试而言,具有明显的优势。
精短的小诗适合于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调动自己的积累进行感知、理解与品味;而小诗相对单纯的意象,又有利于检测学生对丰厚内涵的把握。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学习中,开展抒情小诗的鉴赏练习,不仅可以使我们较快地进入诗的世界,还可以让我得到哲理的启示,以此为突破口,进而学习叙事诗,较长的诗,都是相当现实而有意义的。
高考新诗鉴赏,考查的重点与旧体诗的赏析有所不同,一般侧重于诗歌的主题、意象、意境等方面。
鉴赏时,要借助联想、想象感受诗的形象,进而深入体味诗中要暗示或启迪读者的东西;还要领受作者借助比喻、拟人、象征、夸张、联想、想象等手法创造的意境,即作者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还要品味诗歌语言的精炼美和音乐美。
鉴赏新诗,同学们往往受阅读其他文体的影响,或作太实的理解,或又随意拔高诗歌的主旨,或跟着感觉走,不能作较为深入的剖析。
为使大家能从感性着手,了解必要的理性知识,再进行鉴赏实践。
下面先列出近两年高考新诗鉴赏题,请先尝试完成下面的题目,然后,我们再结合这些诗歌,说说鉴赏时要注意的问题。
一、近年高考新诗鉴赏实例(一)1999年高考题我爱这土地艾青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下面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会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着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当代诗歌赏析范文现代诗歌赏析写1.现代诗歌赏析方法一揣摩诗的意境.意象包括两方面的范畴:客体描写对象,主观感受体验.诗歌是诗人情感激流的表现.诗人写诗总是通过某种景物或事件,表现自己强烈的主观感受,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或托物言志,或借古咏怀.我们欣赏诗歌就是要理解诗人如何借助抒情个体来表现自己鲜明的个性色彩的,表现自己爱和恨、痛苦与欢喜、希望与追求的.2.现代诗歌赏析方法二深入解剖诗的形象.不同的时代因素给了抒情主人公特定的时代影响,因而欣赏新诗中的抒情对象就不能不注意时代的亮色.同时还要注意抒情主人公的个性特征,因为诗人写诗时,感情的涌发、提炼和倾注总是以个人为基点的.欣赏中,我们既要看到风采豪放、气度飘逸,也要看到沉郁深厚、苍老悲凉.一句话,不同的主人公有着各自独特的精神个性.3.现代诗歌赏析方法三充分分析诗的感情.4.现代诗歌赏析方法四细细品诗的语言.从分析语言的准确性、形象性、抒情性进而分析语言的音乐性和图画美.找警句1、《青春》席慕蓉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却忽然忘了是怎么样的一个开始在那个古老的不再回来的夏日无论我如何地去追索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而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淡逐渐隐没在日落后的群岚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命运将它装订的极为拙劣含着泪,我一读再读却不得不承认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赏析:人生的旅程已快结束,前景不会发生什么变动了;该留的泪都已流了,人生的滋味已都尝遍,不会再遭逢什么希望未曾遭逢过的悲欢了。
青春已经过去,它如今已成回忆。
青春岁月匆促短暂得很;“我”还未尽情享受青春的欢乐,于迷茫之中,青春时代就这样结束了!整篇诗行中,都弥漫着悠悠的遗憾。
因为美和时间打的永远是一场失败的战争,所以诗人含着泪“不得不承认——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2、《热爱生命》佚名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既然钟情于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如何鉴赏新诗[新诗设题的综合性]先看199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第10题:赏析艾青《我爱这土地》[1937年],指出分析不恰当的一项假如我是一只小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糜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
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答案:D。
“对土地爱得深沉”是点明诗歌主题的句子。
转入第二段时,诗歌的叙述角度发生了变化,由“一只鸟”转入抒情主人公自身,“常含泪水”的“我”不再指“一只鸟”)广东、上海卷都曾将新诗赏析引入高考测试,更主要的,新诗鉴赏与古典诗词曲的鉴赏-----材料相当充足-----在考点设臵上有许多共同点。
据此,我们不难对新诗鉴赏试题的命题趋向作出合乎理性的推断。
一、考点设臵的综合性从1999年高考新诗鉴赏题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考点设臵上,各选项相互独立各自排斥,具有多元特征。
A项,涉及词语锤炼以及蕴含意义,B项,涉及意象理解以及诗人情感,C项,涉及象征手法以及深层内蕴,而D项,则在抒情主体的转换这一点上设臵了解读障碍。
在4个选项中,设臵的考点各有不同,赏析的层次逐步加深。
由此可以看出,考点设臵具有随机性。
二、选项编制的导向性目前,中学生对新诗陌生,对新诗鉴赏理论淡漠的状况,是一种客观存在。
新诗鉴赏以主观题形式出现,让学生用文字解读新诗(即文学批评),无疑是不现实的。
火把艾青诗歌鉴赏
《火把》是现代诗人艾青创作的一首新诗。
这首诗通过描写火把的燃烧,表达了诗人对光明和自由的追求,以及对黑暗和压迫的反抗。
以下是对《火把》的诗歌鉴赏:
- 主题思想:诗人以火把为主题,通过对火把燃烧的描绘,表达了对光明和自由的追求,以及对黑暗和压迫的反抗。
- 艺术特色:整首诗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意境深远。
同时,诗人运用了排比、对仗等手法,使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更加优美。
- 情感表达:诗人通过对火把的赞美,表达了自己对光明和自由的向往,同时也表达了对黑暗和压迫的愤怒和反抗。
《火把》是一首充满激情和力量的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光明和自由的追求,以及对黑暗和压迫的反抗。
如何鉴赏新诗新诗,它是相对于古代诗歌而言的。
由于诗歌的特点所决定,很多诗其意义的理解带有诸多的不确定性和隐蔽性,因此,对新诗的理解具有一定的难度。
尽管近两年高考诗歌鉴赏没有把新诗列入考试范围,可一方面高中存在着事实上的新诗教学任务,另一方面高考也有部分考生喜欢选用新诗这种体裁来进行高考作文写作。
这样一来,落实好高中新诗的教学任务就显得尤其重要了,而新诗鉴赏是高中新诗教学的关键环节。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给学生提供便利有效的新诗鉴赏方法。
诗歌是作者以丰富的想象,高度浓缩的语言,和谐的节奏,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或个人情感的文学样式。
鉴赏新诗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联系背景唐代诗人白居易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优秀的新诗无一不是现实生活的高度的艺术概括,同时反映着现代的社会现实,因此,不了解背景,不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就难以切实、准确地把握新诗的内容。
要实事求是地科学地鉴赏新诗,必须从实际出发,分析研究全诗,了解和顾及作品背景和作者本人。
鲁迅说:“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
”顾及作者全人,就是要把作品和作者的世界观、生活经历、创作道路、艺术修养等联系起来,把作品和它发生的社会环境、历史条件即当时的社会矛盾、现实状况,文学发展状况等联系起来,否则,就会主观片面乱下断语。
鉴赏新诗也是如此。
如对朦胧诗人顾城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一诗的理解,如果我们把这首诗放在反映“文革”这一个大的背景下来理解,那么我们也就很容易解读这首诗,这首诗的意象结构象征了整整一代青年从迷狂到觉醒的心理过程。
再如对艾青的《我爱这土地》的理解。
按作品创作交待时间—1938年,可知时代背景:当时是中华民族奋起抗战的最艰苦、最严峻的时期,可推知诗人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是由于歌者经历了坎坷、悲酸、苦楚;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意象,抒写了祖国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愤怒和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新诗鉴赏20首刘大白:秋晚的江上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还驮着斜阳回去。
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头白的芦苇,。
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刘大白是中国新诗最早的积极倡导者之一,早在“五四”运动之前,就已开始用白话写诗了,常为文学史家们称道的代表作有《红色的新年》、《卖布谣》等等。
但真正从诗的角度来看,最为精美之作大概还要数这首《秋晚的江上》。
在《红色的新年》、《卖布谣》等诗作中,对“不公!”“不平!”;“夺布充公”、“押人太凶”之类社会黑暗现象的揭露与控诉,虽极具现实意义,但因文字毕竟太过直白,意蕴太过简陋,而导致了诗味的贫弱与寡淡。
《秋晚的江上》则大不同了,在这首诗中,以凌空高蹈的视角,敏锐地捕捉到了悄然发生于暮晚秋江上的动人一幕:倦鸟归巢,背驮斜阳,忽又抖落斜阳于江水之中。
诗人以清秀优美的语言,描绘出的是一幅超迈旷远,奇异瑰丽,而又令人心醉神往的“倦鸟归巢图”,创造出的是一种意趣丛生,情味绵绵,耐人咀嚼的诗意境界。
碧彻秋空,倦鸟归巢,驮着斜阳,凌江飞渡,小诗第一节创造的意象,就气势非凡,就诱人瞩目,就叫人生出这样的遐思:那鸟儿,尽管是倦了,但在归巢的时候,为什么还要尽力“驮着斜阳回去”呢?是不忍将太阳孤单地留在夜色中吗?是渴望与太阳日夜厮守,不肯有须臾的离别吗?是害怕黑暗的夜色,而向往永远与光明为伴吗?仅凭可以诱发的这些遐思,作品的第一节,已可谓一首独立完美的小诗了。
但诗人并没有就此收笔,而是意绪荡开,继而写道:鸟儿“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
进而叫人联想到的是:驮着太阳归巢的鸟儿,似乎生出悔意,忽又意识到:太阳,是“江”的太阳,是“芦苇”的太阳,是宇宙万物的太阳,而不应是自己的太阳。
看那“头白的芦苇”,不正是因为阳光的照耀,返老还童,满面红颜了吗?鸟儿俯首回顾的时候,想必也一定会为自己的及时悔悟而自得。
于是,在一首寥寥数语的小诗中,不仅以“倦鸟驮着斜阳”的壮阔意象动人心弦,更以鸟儿的心灵波澜,事件的折起伏,增加了诗境的意蕴与张力。
试论如何鉴赏新诗诗歌,是人类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样式,是一种集中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是中国文化的传承。
它按照一定的章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丰富的想象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的精神世界。
在古代诗歌鉴赏中,中学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鉴赏是阅读层次最高的一个层级。
培养古代诗歌的阅读能力,需要长期不懈地努力,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提高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能力,同时还需要调动学生文学、文体以及其他知识和能力以及他们所获得的直接的或间接的情感经验等的积极参与才能学好古诗词。
对于新诗鉴赏教学,笔者是这样做的:一、了解背景,理清思路要正确理解一首诗歌,还有必要了解诗人创作诗的相关背景。
例如:《雨说》一诗,如果不了解作者是在1979年(“文化大革命”后)写的,就不知道这“雨”象征着什么。
而在理清线索和了解思想的过程中,特别要注意诗歌结构上的跳跃和省略的特点。
由于诗歌具有精练的特点,它要求用不多的语言表现较多的内涵,因此它的句与句之间、节与节之间常有省略、跳跃的现象,常由一个意思到另一个意思,由一个意境转换到另一个意境,且往往没有形式的联系和过渡。
这时,就需要读者根据诗的思想感情、自己的认知和经验及和其他同类作品比较,来补充节与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内在发展线索。
二、读懂字面意思,了解思想内容理清字面意思就是在朗读的基础上,理清诗歌的字面意思,进而对诗歌表层进行概括。
因为诗歌一般篇幅比较短小,它往往只用很少的语句就能表现丰富的现实生活和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显示出很深刻的思想意义,使人得到启示,受到感染,语言极具概括性和表现力。
其中,一些高度凝练的或处在关键位置的词、短语甚至是句子很难开懂,它影响了我们对全诗的理解,因此,有必要通过看注解、查字典或问老师等方法,透彻理解诗的重要字、字词、句的含义,从而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例如:“数风流人物”中“风流”的意思是“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如果没弄清,就有可能把它误解为“跟男女的爱情有关的”,从而歪曲了诗人的意思。
新诗鉴赏的方法一、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辨明标题的含义:标题是诗歌的眼睛,是灵魂,是统帅。
辨明标题,可以初步感知诗的内容,情感、物象的象征义等。
如《再别康桥》,“再”,第二次,“别”,标明诗的题材范围表明作者对康桥的留恋之情;《我爱这土地》,“爱”,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饱含作者对祖国赞美的强烈情感;《死水》、《老马》明显有象征意义。
2、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鉴赏新诗,要注意知人论世,了解作者有关经历、作品写作年代及当时社会背景、作品的风格等,它能帮助读者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色。
闻一多先生说过:“我认为诗同一切的艺术应是时代的经线,同地方纬线所编织成的一匹锦。
”最能体现闻一多诗歌特色的,莫若《死水》一集,最能代表《死水》特色的,又莫若《死水》一诗。
要了解“死水”的象征义,首先要把握它创作的时间、地点与诗人当时的思想和情绪。
(见《教师教学用书》《死水》的三重象征意义)了解闻一多诗歌“三美”主张: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就可以从外形和内在韵律方面把握《死水》一诗的风格,感知诗歌的外在美和内在美。
闻一多是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爱国精神在《七子之歌》《红烛》《洗衣歌》《醒呀》《太阳吟》等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3、抓关键词句,领会诗意:在诗歌中,常常出现一些关键词和句子,能帮助读者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理清思路,领会诗意。
鉴赏《沁园春•长沙》,要抓住“看”、“怅”、“问”、“忆”显示思路的关键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感受毛泽东早年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关键句有的首尾呼应,有的反复出现,有的在结尾点明诗意。
《再别康桥》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句子,最后一节连用两个“悄悄的”句子,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抒发了诗人对母校眷恋的情感。
《死水》诗中反复表明“这是(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最后总结“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
诗人满怀激情,揭露死水真面目,期望创造新世界。
鉴赏现代诗300字一、关于现代诗现代诗形式自由,意涵丰富,意象经营重于修辞运用,与古诗相比,虽都为感于物而作,都是心灵的映现,但其完全突破了古诗“温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点,更加强调自由开放和直率陈述与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现代诗的主流是自由体新诗。
自由体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内容上主要是反映新生活,表现新思想。
朦胧诗古已有之,并非当代专有。
其实,朦胧诗只是诗歌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
朦胧诗的第一特征是“不直白”。
“不直白”在诗人而言,是一种创作习惯或思维习惯;对阅读者而言,则增加了解读介入的机会。
二、鉴赏诗歌应关注的内容诗歌的艺术概括力很强,鉴赏时要从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入手,把握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品味诗歌抒发的情感,分析诗歌的各种艺术表现手段,把握并深刻理解诗歌塑造的艺术形象,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
具体来说,鉴赏现代诗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诗歌的语言语言是一切文学作品的基本材料。
诗歌尤其讲究语言的运用,因为艺术形象的塑造、意境的营造,以及情感的传达,都要借助语言。
诗歌的语言要求用最简洁的词句传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这就使诗歌语言形成了凝练、含蓄、跳跃性强的特点。
相对而言,现代诗用白话写成,且较少用典,字面上较旧体诗容易把握。
但是,要正确评价一首诗,还是要反复朗诵,尽力揣摩,并抓住饱含作者深情的词语仔细品味其深层含义。
2. 诗歌的形象诗歌是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生活和抒发感情的。
鉴赏诗歌必须准确把握诗中的艺术形象:有些诗,通篇都通过描绘具体鲜明的形象抒发感情;有些诗,虽然没有描绘具体形象,但能唤起读者的想象;有些诗,既描绘具体形象,又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要把握诗歌的形象,就要抓住形象的特征。
有些诗歌描绘的形象较多,鉴赏时应该对众多的单个形象进行组合想象,构建整体形象;有些诗歌描绘的形象不是实指,有比喻或象征的内涵,把握这类作品的形象不能从字面上理解,而应结合时代背景、作者遭遇等,通过想象、联想挖掘形象的内涵。